翼教版七年级下生物

2024-05-02

翼教版七年级下生物(通用8篇)

篇1:翼教版七年级下生物

A Teaching Plan

Lesson 56, Learning English Student Book 1

GUANGXI BEIHAI --ANNY

Teaching contents: Lesson 56 What do you know?

Teaching time: November 18

Teaching place: Classroom

Type of the lesson: Revision

Teaching objectives:

1. Revise and have a good grasp of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loudy, rainy… day, today… January, February… first, second…

2. Revise and try to use the drills freely: What day is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When is …? It is…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 like to …

3.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months

4. Language notes: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to begin their talking

Teaching focus: Point 3 & Point 4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this lesson using the showing method, the talking

method, the method of elicitation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Teaching resources: pictures, tape reco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Class opening (4 mins)

1. Greeting

2. Sing “ If You Are Happy”

Step 2 Ordinal numbers Months of the year (5 mins)

1. Show some numbers and let the Ss tell their ordinal numbers quickly.

2. Guess what the months are. Ask the questions like these “Which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Teachers’ Day is in this month . … Let the Ss guess the months.

Step3: How is the weather? (5 mins)

1.Show some weather icons and let the Ss tell what they are

2.Show some pictures and let the Ss tell how the weather is

Step 4: A task.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their birthdays, the day and the date (15 mins)

1) 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at they are going to work in pairs and make dialogues. Then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 A in each pair to face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B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2) The teacher asks all the Students As to rea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Now you meet your friend on your way home. You greet each other and you talk about the day, the date and the weather today. You ask when your friend’s birthday is. And then your friend invites(邀请) you to come to his/her birthday party. Then you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Then ask Student B to face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A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and to rea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Tomorrow is your birthday. Now You meet you friend on your way home. You greet each other and talk about the day, the date and the weather. Then you tell your friend tomorrow is your birthday and you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You invite(邀请) your friend to come to your birthday party. Then you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3) When students on both sides are ready, the teacher removes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creen and asks students to face each.

4) The teacher asks each pair to start their dialogue. Student B have to start first.

5) When the students have finished the pair work, the teacher asks them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6) Language focus: Drills: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What day is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Language notes: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to begin their talking

Step 5: A Task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months (15 mins)

1. Ask some questions and fill a form

Questions:

1) Which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2) What colour is it?

3) How do you feel in …?

4) What can you see in …?

5) What do you like to do?

Orders Months Colours Feelings Things you can see

first January white cold the white snow

third March green warm the green trees

seventh July red hot the hot sun

tenth October yellow cool the yellow leaves

2. Let the Ss choose their favourite months and talk about them. First write and then learn to speak.

My favourite month is …

It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It’s …

I feel …in this month.

I can see the …

I like to …in this month.

3. Pair work. Report their partners’ favourtie months.

His/Her favourite month is …

It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It’s …

He/She feels …in this month.

He/ She can see the …

He/She likes to …in this month.

3.Exercises:

A. Correct the mistakes:

1. In Sunday morning, I read books.

2. He like to play with his friend.

3. We like work on the computer.

4.Do you like to go to the zoo watch the animals?

5. January is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6. On 5:30 in the afternoon, I go home.

7. --When is it? – It’s 7:00.

8. He likes to goes to the zoo to watch the animal

B. 对划线部分提问

1.It’s sunny today.

________ is the _________ today?

2. January 1 is New Year’s Day.

________ is New Year’s Day?

3. It’s December 17 today._______ the _______ today?

4. It’s Friday today. ______ ______ is today?

5. It’s 7:30. ______ ______ is it?

6. The supper is at 6:30 in the evening.

_______ is supper?

Step6: Class closing (1 mins)

Homework: A paper. Finish Lesson 52.

Farewell.

篇2:翼教版七年级下生物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教学重难点: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

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

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

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

师:同

xiaoxue.xuekeedu.com

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xiaoxue.xuekeedu.com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生: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学生说不出,教师参与讨论得出。

5.用纸折角。让学生用纸折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同桌的同学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全班交流,展示自己折出的角,并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在学生折纸、比较、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再一次直观认识到角的大小,增强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演示,显示学生个性化的折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试着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折角,教师注意指导。如果发现学生独立折角有困难,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折。

师:同桌比一比谁折的角大?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

师:谁愿意到前边把你们折的角展示给大家?

让学生边展示边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比较角的大小。

生1:我折的角大,因为我这个角的开口比他那个角的开口大。

生2;我折的角小,因为我这个角的开口比他那个角的开口小。

可以多请几组同学到前面比较。

四、找生活中的角

提出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上有角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说的角是身边的,可以让学生指一指。

通过找熟悉物品中的角,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角,角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并知道了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哪些物品上有角?

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准确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回答:桌子的面上有角,这是顶点,这是边(边指边说);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国旗的五角星上有5个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角„„如果学生说:桌子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教师要注意纠正。

五、用工具画角

1.教师先示范画角,边画边告诉学生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学会画角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先由教师示范画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把画角、角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整合在一起,进一步认识角,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们想学会怎样画角吗?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画角,学生观察。

2.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吗?试一试。

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xiaoxue.xuekeedu.com

六、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同桌边操作折扇边画角,画完后互相交流评价,并说一说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把操作和画角融合在一起。

师:课前每桌都准备了一把纸扇,你们把纸扇慢慢打开,然后根据纸扇打开的程度,画出大小不同的角,边做边画,能行吗?(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2.练一练第2题,提出判断第2题的要求,让学生判断并说明是怎样判断的。巩固对角的认识。师:打开书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回答?要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生1:第3个图不是,因为这个图中没有角。

生2:这个图是一条线,而且不直。

3.练一练第3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对在一幅画上画出多个角的同学给以激励性评价。巩固对角的认识。

师:看第3题,在下面物品的图片上找角,并画出来。自己先找一找,看谁找的好!

七、问题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交流,重点说一说第三个图中有没有角,并说出理由。

篇3:翼教版七年级下生物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图片贯穿了全部, 除了采用很多图片外, 在教学案的课前预习中, 学生除了翻译天气词汇外, 还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或者生活常识, 画出气象图标, 除了增加乐趣外, 还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准备。

例如:教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翻译以下表示天气的词汇, 并画出天气预报时通常用什么样的图标表示以下天气。

阴天___________;雨天___________;

晴好___________;雪天___________;

刮风___________;雾天___________。

二、将英语与歌曲相结合, 在歌声中学习英语

在课前热身阶段, 笔者播放了一首英文小歌曲How’s the weathe r?需要学生根据预习情况, 听出歌曲里提到了几种天气情况, 学生既能训练听力, 还能从课堂中学唱简单的歌曲, 也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程度, 有利于教师授课。

三、听说训练后进行简单的写作汇报

以前的教学中, 在听力和口语训练后没有马上进行写作落实, 学生会听、会说, 但是不会写或者不会拼的问题明显阻碍了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 因此, 在课本的2a、2b和听力训练与口语操练后进行写作的汇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也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后面的活动打好基础。英语学习就是通过模仿运用习得的。

听力:2a、2b

Report:This is Lucy’s family.She is talking on the phone.Aunt Sarah is__________________.

Ma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ef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cle Joe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模拟真实情景进行英语教学

在本堂课中, 笔者还采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两个活动, 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天气教学——“招聘气象播报员”和“连线外派记者报道世界各地的天气和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两个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 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英语的真实性、实用性和交际性, 更加地热爱学习英语, 同时, 学生也在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并且体验了新鲜且令人羡慕的电视角色:气象播报员、新闻主持人和记者, 符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被采访的同学能根据手中的提示进行天气和动作的表演,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以至于下课后学生要求下节课“加演”。例如:

Game:Broadcaster wanted (招聘气象播报员)

展示两张地图:中国地图、厦门地图。

招聘一名气象播报员:Good afternoon!I’m...Now let’s see the weather for tomorrow...The weather in...is.../It’s...in... (预报5座城市或5个地区的天气)

Group work:Acting

至少2个小组合作。一名室内主持人与3名外派记者进行电话连线, 报道当地的天气情况和人们的活动, 人们所进行的活动由其他小组成员表演 (被采访同学事先拿到一张卡片, 上面有天气和活动提示) 。

主持人: (连线外派记者) Hello!...So please tell us the weather in…

记者:Oh, yeah!Hello!This is...I’m in...The weather here is...So you can see...is/are doing...

五、所设计的英语活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上一个活动为下一个活动做准备

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能让知识在活动中紧紧相扣, 层层递进。这堂课在学习了如何谈论天气情况和复习了现在进行时之后, 通过一个天气报道的活动训练将二者结合, 让学生体会天气对人们活动的影响。这个活动其实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对前文进行了总结, 又为接下来的活动和课后写作练习做了准备, 降低了活动和写作的难度。

例如:请根据图示填写天气情况:CCTV Weather Report (央视天气报道)

Hello, everyone.Here’s CCTV’s weather report.Different weather is in different cities.Look!

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自我评价

在课堂小结中, 摆脱了以往教师直接给内容的情形,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课堂总结,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堂课后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 发现自己的优点或存在的问题, 进行发扬或改正。

(一) Summary (课堂小结)

1.描述天气的词汇有: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论某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如何的句子是:

A:厦门的天气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

B:阳光明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论“正在做某事”的句型 (现在进行时:_____________+动词_____________)

A:乔叔叔正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B:他正在打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教学评价设计

同学们, 你这节课表现如何呢?请填写下表评价一下自己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教师能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模拟真实的情景,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现在进行时, 并能正确地描述天气情况。这节课采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教学———新闻报道、电视台主持人连线外派记者采访报道世界各地的天气和人们的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创新性强, 几乎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提高了口语能力。

篇4: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特点浅析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版本;教学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苏教版生物教材的使用特定和困难进行了浅析。

1.教材涉及内容繁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比以往教材,表面看来内容减少了许多,实际上分量、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校课表安排时间紧张,每周课时没有增加,使教学进度变缓,加上部分偏僻、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使新课程未达到预期目的。生物教材若想降低难度,必须精简内容,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老旧的内容在苏教版内容中又被引入了教材,但是含意表达不明,有时候只是简单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把握重点,教材使用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相应降低。

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表达不明,呈现一定的跳跃性,相当部分的授课内容需要生物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特点补充说明。在苏教版新教材使用的时候,几乎每次备课过程中,笔者都要借鉴老板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补充和研究整理,突出的部分是许多的概念和说法有了较大的变动,需要教师根据老版教材整理分析、准备把握。如,在生物教材中,编排顺序和以往有了明显变动,将“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生活史”的前面,单纯“根的相关结构”就被分解到三个部位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既造成了教师的重复备课,也让使用者感觉逻辑结构混乱。

3.相应的配套资源明显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苏教版生物教材内容单一、图片设置不合理,配套的教学和辅导资料匮乏,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导系列书籍、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光盘无处采购,相应的资料网上也明显不足。虽然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相继出版了部分配套资源,但是相比其他教材,这些资源仍显得缺乏和不足。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苏教版教材会不断地完善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学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发[J].才智,2013(25).

[2]杨燕平,张林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交际,2009(10).

篇5:冀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的。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含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各种器官、系统,从而完成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当细胞分化开始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不同细胞的不同基因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被激活,活化一段时间后有些基因的活动停止,而有些基因还在继续活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蛋白质(即基因有选择性的表达),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组织,也就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分化,这是发生在生物体一生中的一种持久变化,当然胚胎时期达到限度。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由于体细胞大多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已经分化的细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含有与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即全能性。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较强,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很难用它培养成一个新个体,但它的细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种遗传性的全部遗传物质,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其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它容易与根尖、茎尖的分生组织发生混淆。可以通过下表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组织类型 细胞来源 细胞形态 细胞结构 细胞排列 细胞去向

根尖

分生组织 受精卵 正方形 无液泡 紧密 分化成多种细胞组织

愈伤组织 高度分化细胞 无定形 高度液泡化 疏松 再分化成

新个体

相同点 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3.污染的预防

污染就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容器内滋生菌斑,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污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另一种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灭菌不当造成的。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好预防。

(1)防止外植体带菌。①选择好外植体采集时期和采集部位。外植体采集以春秋为宜,优先选择地上部分作为外植体,阴雨天勿采,晴天下午采,采前喷杀虫剂、杀菌剂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进行预培养。③外植体严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试验,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证培养基及接种器具彻底灭菌。①分装时,注射器勿与瓶接触,培养基勿粘瓶口。②检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损。③扎瓶口要位置适当、松紧适宜。④保证灭菌时间和高压锅内温度。⑤接种工具使用前彻底灭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质品定期进行湿热灭菌。

(3)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如一定要规范着装,操作过程中不说话等。

(4)保证接种与培养环境清洁。①污染瓶经高压灭菌后再清洁。②接种环境定期熏蒸消毒、紫外灯照射或用臭氧灭菌和消毒。③定期对培养室消毒、防止高温。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到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消毒用过的有毒药品应收集后统一交给有关专业部门处理,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题型一 细胞的全能性

【例题1】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

①用培养基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②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 ③用单个烟草组织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属于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可育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实际上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成新个体,是由未经分化的细胞(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因此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

答案:B

题型二 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

【例题2】 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的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或组织,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

解析: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 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植物细胞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领悟: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一是离体的组织或细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三是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题型三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题3】 (?安徽理综)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

外植体――→①愈伤组织――→②芽根―→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时,一般选取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过程①中,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 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时常采用根尖或茎尖部位,原因是该部位含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MS培养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组织培养也应注意无菌操作。

(3)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答案:(1)茎尖(或根尖) 茎尖(或根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有机物 植物激素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3)培养基中生长素类物质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B.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C.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会发生变化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2.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C.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需要阳光 D.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

3.下列关于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

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B.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C.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4.下列关于接种时应注意的事项,全部正确的是( )。

①接种室要消毒 ②无菌操作 ③接种时可以谈话 ④外植体如茎段、茎尖可随机放入培养基 ⑤接种时要防止交叉污染 ⑥接种完立刻盖好瓶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5.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①消毒灭菌 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 ③适宜的温度 ④充足的光照 ⑤充足的养料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答案:1.C 细胞分化不会使遗传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它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选择性地表达。

2.C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无菌操作下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体的过程,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恒温箱的门应该关闭,不必见光,因为在无光条件下愈伤组织长得更快。

3.B 愈伤组织只存在于植物细胞;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4.D 整个接种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不能谈话,防止呼吸产生污染,因此操作过程应禁止谈话,并戴口罩;接种的外植体放入培养基时注意将形态学下端插入,而且分布均匀,不能随机放入,以保证必要的营养和光照条件。

篇6: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光合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篇7: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取新鲜血液10毫升,注入放有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如下图现象:

①柠檬酸钠溶液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该试管中

血液出现的现象称为分层。

②由此看出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细胞

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③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呈淡黄色液体。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余为蛋白质、

葡萄糖、无机盐、各种废物等。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

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④红细胞英文缩写为RBC;白细胞英文缩写为WBC;

血小板英文缩写为PLT;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b;

★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册生物试卷

篇8:翼教版七年级下生物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 页, 安排的是“1.2.4 绝对值”, 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1) 如果a>0, 那么|a|=a;

(2) 如果a=0, 那么|a|=0;

(3) 如果a<0, 那么|a|=-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 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 意思就是‘a是正数’;a< 0, 就是 ‘a是负数 ’了呢? ”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 页, 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 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再翻过一页, 到第12、13 页, 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 (1) 正数大于0, 0 大于负数, 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 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 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 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 已经行驶了12 小时, 离乙地还有380 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 然而小学4 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 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 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 有什么说什么, 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 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 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 ”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很明显, 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 页第6 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 倍还快20 km / h, 半小时后两车相遇, 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 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 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 解出x = 192时, 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 肯定是我做错了, 不是方程列错了, 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 有的暗自得意, 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 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 ”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 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 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 哪有跑那么快的? 慢车车速就达到192 千米/时了, 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 千米/ 时.这时, 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 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 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 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 上) 第79 页里, 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 4x = 24;

(2) 1700 + 150x = 2450;

(3) 0.52x - (1 - 0.52) 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而老教材七年级 (上) 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下) 第88 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和) ,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 4x + 3 = 5x - (x - 2) .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 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 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 这个等式 (方程) 实际上就是:

(2) 4x + 3 = 4x + 2.

很明显, 无论取何值, 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 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 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 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 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 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 “方程成立”和 “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 尽管仔细辨析, 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 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 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 也就是说, 按照新教材的说法, 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 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 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 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对吧?所以, 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是个恒等式, 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 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 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 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 (a, b是常数, 且a ≠ 0) 的方程, 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 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 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 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 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 按建构学问之构想, 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 到现在为止, 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或者不含分母, 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 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 (a、b是常数, 且a ≠ 0) .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系数不等于0. 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 (2012 年版)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第3版.

上一篇:周济部长在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楠竹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