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2024-05-14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精选7篇)

篇1: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物镜,通光孔,目镜在同一直线,明亮视野)—安放玻片观察—清洁收放下降镜筒侧视防止物镜接触玻片标本。

2、在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像移到视野中央的方法(物像那偏向那移)。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的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物像大,数量少,视野暗),光线暗时,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变大,要用大光圈,凹面镜

4、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液体)和装片三种,按照保存时间又制成永久的和临时的两种。

5、如何判断显微镜上污点的位置:

①先移动装片,污点移动,说明污点就在装片上;②转动目镜,异物也动,说明污点就在目镜上;③若仍不动,说明污点就在物镜上。除去镜头上的污点:用擦镜纸擦。

6、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清水)、撕、展(防止重叠)、盖(防止出现气泡)、染(便于观察)、吸。

7、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8、细胞的结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植物细胞: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有称为“动力车间”,是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细胞质(含有液泡)——含有细胞液(糖分等营养物质,色素)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人体中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DNA的片断叫基因;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简称:核——质——膜壁形成。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

4、细胞分化:在发育过程中,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就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体形成组织。

5、组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就叫做组织。

6、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名称

功能

分布

上皮组织

具有保护和分泌等功能

唾液腺

肌肉组织

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心脏

神经组织

感受刺激,传导兴奋,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骨组织、血液

7、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名称

特点

分布

分生组织

细胞小,壁薄,核大,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根尖,茎尖的分生区

保护组织

保护内部柔嫩部分

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番茄的表皮

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番茄果肉、花生种子

输导组织

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

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和筋络

机械组织

细胞壁增厚,起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8、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如:皮肤、心脏、眼、耳、肺、肾、肝、胃等是动物体的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这六种是植物体的器官。

9、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12、木本植物的茎能长得很粗是由于有形成层。

13、草履虫的运动靠纤毛,呼吸:表膜,消化食物的是食物泡,收集多余的水分和废物靠收集管和伸缩泡,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的作用。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可以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草履虫培养液当中,表层的数量最多。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酵母菌、眼虫等

篇2: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已知绿色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

种类

特 点

功能

藻类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多数生活在海水中,

衣藻(单细胞)、水绵、海带、紫菜等。全球放氧最多的植物

苔藓植物

有茎和叶的分化,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叶只有一层单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很容易侵入细胞

墙藓、葫芦藓、地钱,把它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卷柏、贯众、满江红等。遗体逐渐变成煤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松的种子是裸露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产生种子

被子植物(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植物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的,他们是由一种叫孢子的单细胞生殖细胞繁殖后代,所以称谓孢子植物。

3、种子的表面有层种皮,里面有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

4、单子叶植物:有胚乳,一片子叶,如水稻、玉米:双子叶植物:无胚乳,两片子叶。

5、苏铁、银杏、水杉有活化石之称;红豆杉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2、种子的萌发既需要环境条件,又需要自身条件。缺少任何一种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和成活的,种子是饱满的且度过休眠期。

4、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我们吃的豆芽主要吃的是胚轴。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可以增加吸水的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  冠:保护作用。

5、地膜覆盖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好处?可以提高土壤温度,防止水散失,促进种子萌发。

6、 根尖的结构与功能(自上而下)

7、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移载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因为避免损伤根毛;为什么载花或种庄稼,都需要经常松土?为根提供充足的氧气。如果人们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氧,影响了根的呼吸。植物体的根受到损伤,它的生活会受到影响,是因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都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又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8、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芽轴发育茎,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芽。

9、植物的生长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的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向上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氮、磷、钾)。

10、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花药-花粉和花丝)和雄蕊(柱头、花柱、子房)等组成的。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一朵花最主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

传粉:花药成熟后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类型:昆虫传粉、风传粉。

传粉的方式有两种:昆虫传播、风传粉。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的,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所以要采取人工授粉。

靠昆虫传粉的花称为虫媒花,靠风传粉的花为风媒花;

虫媒花的特点:颜色鲜艳气味芳香,而且在子房的基部还生有蜜腺,能够产生甜甜的花蜜。如:桃花、李花、苹果花、油菜花。

风媒花的特点:花粉多而且轻盈、容易被风吹散、他们的柱头上常有分叉和粘液。如:玉米、杨、柳等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有卵细胞,它与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11、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植物完成受精作用之后,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柱头、花柱等结构随之凋谢,而雌蕊的子房却继续发育。

子房:发育成果实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受精卵:发育成胚

12、有的花只开花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不结果的花叫“谎花”,因为雄花不结果。

果实:苹果、葡萄、西瓜、葵花、豆角、玉米、小麦

种子:蚕豆、绿豆、芝麻、花生豆、西瓜子、杏仁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篇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 页, 安排的是“1.2.4 绝对值”, 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1) 如果a>0, 那么|a|=a;

(2) 如果a=0, 那么|a|=0;

(3) 如果a<0, 那么|a|=-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 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 意思就是‘a是正数’;a< 0, 就是 ‘a是负数 ’了呢? ”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 页, 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 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再翻过一页, 到第12、13 页, 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 (1) 正数大于0, 0 大于负数, 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 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 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 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 已经行驶了12 小时, 离乙地还有380 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 然而小学4 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 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 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 有什么说什么, 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 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 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 ”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很明显, 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 页第6 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 倍还快20 km / h, 半小时后两车相遇, 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 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 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 解出x = 192时, 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 肯定是我做错了, 不是方程列错了, 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 有的暗自得意, 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 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 ”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 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 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 哪有跑那么快的? 慢车车速就达到192 千米/时了, 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 千米/ 时.这时, 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 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 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 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 上) 第79 页里, 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 4x = 24;

(2) 1700 + 150x = 2450;

(3) 0.52x - (1 - 0.52) 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而老教材七年级 (上) 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下) 第88 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和) ,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 4x + 3 = 5x - (x - 2) .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 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 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 这个等式 (方程) 实际上就是:

(2) 4x + 3 = 4x + 2.

很明显, 无论取何值, 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 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 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 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 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 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 “方程成立”和 “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 尽管仔细辨析, 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 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 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 也就是说, 按照新教材的说法, 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 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 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 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对吧?所以, 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是个恒等式, 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 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 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 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 (a, b是常数, 且a ≠ 0) 的方程, 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 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 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 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 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 按建构学问之构想, 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 到现在为止, 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或者不含分母, 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 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 (a、b是常数, 且a ≠ 0) .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系数不等于0. 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 (2012 年版)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第3版.

篇4: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特点浅析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版本;教学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苏教版生物教材的使用特定和困难进行了浅析。

1.教材涉及内容繁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比以往教材,表面看来内容减少了许多,实际上分量、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校课表安排时间紧张,每周课时没有增加,使教学进度变缓,加上部分偏僻、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使新课程未达到预期目的。生物教材若想降低难度,必须精简内容,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老旧的内容在苏教版内容中又被引入了教材,但是含意表达不明,有时候只是简单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把握重点,教材使用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相应降低。

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表达不明,呈现一定的跳跃性,相当部分的授课内容需要生物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特点补充说明。在苏教版新教材使用的时候,几乎每次备课过程中,笔者都要借鉴老板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补充和研究整理,突出的部分是许多的概念和说法有了较大的变动,需要教师根据老版教材整理分析、准备把握。如,在生物教材中,编排顺序和以往有了明显变动,将“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生活史”的前面,单纯“根的相关结构”就被分解到三个部位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既造成了教师的重复备课,也让使用者感觉逻辑结构混乱。

3.相应的配套资源明显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苏教版生物教材内容单一、图片设置不合理,配套的教学和辅导资料匮乏,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导系列书籍、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光盘无处采购,相应的资料网上也明显不足。虽然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相继出版了部分配套资源,但是相比其他教材,这些资源仍显得缺乏和不足。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苏教版教材会不断地完善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学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发[J].才智,2013(25).

[2]杨燕平,张林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交际,2009(10).

篇5: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思品复习提纲

1.常见的第四大情绪:喜 怒 哀 惧

2、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①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情绪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人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事与愿违时,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②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景是不断变化的,情绪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情绪对人的影响。

⑴不同的情绪对人正常才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积极的情绪能使人思维敏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有利于个人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还可能超常发挥。

②情绪消极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下降,也就谈不上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⑵不同的情绪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影响。

①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得机体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②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会使人生理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4.如何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①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调控情绪的方法。例如:理智控制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积极的心理暗示。

②合理宣泄情绪。消极情绪压抑在心里,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需要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合理宣泄。例如:哭泣宣泄、倾诉宣泄、运动宣泄、书写宣泄。 ③情绪的宣泄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第14课:

1、情趣有雅俗之分。

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

2、高雅情趣的影响。(为什么要培养高雅情趣?高雅情趣的作用。)

①高雅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②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③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3、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高雅情趣?

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与挫折,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从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

②增强好奇心,培养广泛兴趣。高雅情趣通过一个人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表现出来,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把一个人的情趣陶冶得更加高雅。我们应由好奇心开始,培养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并进而发展为高雅情趣。 ③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目从众。还要学会拒绝干扰我们学习、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不健康的东西。

④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拓展文化领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自己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使我们的情趣更加高雅。

四.好奇心的作用

1)积极的作用:.好奇心是我们行为的动力,它可以驱使我们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各种奥秘,获得新的感受,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

2). 消极作用:好奇心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五.好奇与兴趣、(高雅)情趣之间的联系

好奇是兴趣的开始,我们应该由好奇开始,培养广泛而又有益的兴趣爱好,并进而发展为高雅情趣。

六.盲目从众的危害

1).不利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很难形成自己稳定的兴趣爱好;

2).不利于高雅情趣的培养,也会影响我们的个性发展,有的还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七.怎样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

1).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篇6: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2、人格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3、为什么说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1)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

(2)不平等是落后和愚昧的表现。

(3)平等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共同价值。

4、如何理解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5、造成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1)民主的社会制度虽能保障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是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

(2)天赋上的容貌、智力、体力的差异;后天上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人主观努力程度、机遇等的不同;

(3)社会生活中的财富多寡、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资源不同、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年龄、性别等的差别。

6、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的后果:

这种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可能成为歧视的根源

7、存在人与人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的意义:

使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

8、平等待人的表现: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

9、怎样做到平等待人?

(1)、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2)、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篇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15.目前,全球60多亿人口分别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6.世界上最大国家是俄罗斯,国土面积有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是梵蒂冈,国土面积有0.44平方千米。

上一篇:活动延期的报告下一篇:赞助会礼仪:会议的议程和会场布置特别是人员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