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2024-05-15

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精选6篇)

篇1: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基于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英语组 2017.09

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英语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山东省教育厅2008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及2007年20号文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吹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新政的号角,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人的能力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从多方面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注重健康,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语文课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肩负着素质教育思想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因而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占用时间最多、内容最广、涉及面最大的素质教育主阵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更重要的应该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淡化讲台的威严色彩,缩短师生之间的公共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心理上的相融。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与教师或课本不同的意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应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使学生成为“分数奴隶”的土壤,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此外,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通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去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通过小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尽职尽责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班级课堂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包容心理。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通过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对于特殊学生(这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这样做,使他们感受温暖,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取得良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内容、作用以及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而要提高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氛围之中。要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愉悦的魅力,教师不仅要有乐教的情趣,还要有会教的本领。教学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过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失败的体验;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松懈、懒惰情绪。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积极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篇2: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我校的具体要求,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大讨论,讨论题目如下:

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合自己岗位,谈谈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也结合自己的受教育和从事教育教学经历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我翻阅了汉语新词典,是这样诠释素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特点;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如身体素质;素养即平素的修养,如文学素养和军事素养。教育指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过程,现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启发,使人明白道理。如果把素质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百度百科)。我理解的国家反复提素质教育,相对与应试教育,也就是要培养一个全面素养的人,不仅仅是考试型人才,应该是注重人的思想道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后在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

其次,十八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我理解的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贯彻好“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教育,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同时落实和实践党的教育方针。

2、结合自己岗位,谈谈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首先是坚决赞同和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育教学中,首先是上好每一节课,做到认真备课,按时批改作业,技术和学生沟通,在上好课之余,加强校本研修,注重教育科研,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最好在教务的岗位上,按照校领导的筹划和安排,落实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各种文件,积极实施组织安排有关老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最后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做到事事落实,不谎报和虚报。

对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如下理解: 第一,要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科学的规划自己所教授的的文化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标准之课程理念)。

篇3: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 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声势浩大, 席卷中国。这场讨论, 参加者之多, 涉及面之广, 气氛之热烈, 反响之巨大,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它对于改革当时已积弊很深的语文教育,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顾黄初教授所言:“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掀起的那场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尽管其间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但总的说来, 对我们在世纪之交, 冷静地反思语文教育过去和现状的是非得失, 正确地预测新世纪我国语文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趋势, 从观念、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进一步改革语文教育质量, 是大有裨益的。”

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首先,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编写当代语文教育史的时候, 应该如何叙述、评价这场大讨论?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其次, 这项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大讨论的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将清晰、深刻地认识语文教育曾经长期罹患的种种痼疾以及科学的疗治之法, 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宝贵的启示。

对这场大讨论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大讨论发生的背景、大讨论对语文教育改革的重大影响、大讨论的理论启示等, 针对这些笔者已有数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充分研究相关资料后, 本文主要对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进行述评。

研究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 首先要界定讨论的起止时间及发展阶段。这场大讨论, 其引发的时间是1997年11月, 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它结束的时间, 我们认为是2002年。这是因为:

第一,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至2000年, 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逐渐转移到了语文教育界内部, 各大新闻媒体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讨论已基本结束。以《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从2000年第1期起特辟“问题之鉴”栏目和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为标志, 说明大讨论已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此时, 前几年讨论的那种极为浩大的声势、极为热烈的气氛、极为广泛的参与面等特点已不那么鲜明。

第二, 2001年, 《北京文学》在第1、2期连续刊发了一组“忧思语文教育新教材”的文章, 意在引起关于语文教育新一轮的“忧思”、讨论, 但是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反响, 没有再次引起各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第三, 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3年4月, 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这标志着大讨论已促成了极为重要的总结性成果, 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始了全新的时代。2003年之后, 虽然语文教育界的专业研究仍在继续, 但已不存在什么“大讨论”了。

我们认为, 从1997年11月爆发到2002年渐趋尾声, 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97年底至1998年初, 是大讨论的爆发阶段;从1998年2月至1998年底, 是大讨论的升温阶段;1999年, 是大讨论的高潮阶段;从2000年至2002年, 是大讨论的尾声阶段。

1997年11月, 《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 很快引起各地新闻媒体的转载、评论,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从而引发了这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全国性大讨论, 是为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爆发阶段。

一、《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中的三篇文章

引发这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中的三篇文章。是《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一并刊发的。它们是: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这几位作者分别是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一位离职不久的中学语文教师和一位大学中文系教师。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分尖锐、激烈的批评, 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女儿的作业》反映的是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眼中的语文教育问题:

1. 作业量的问题。

主要是作业量太大,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过元旦时, 女儿的语文作业, 有一项是把综合练习作业本重抄一遍, 从题到答案一字不落地抄, 大概有一万来字。此为三项作业中的一项, 女儿学会了熬夜, 元旦那天写到凌晨3点。女儿六年级。”“现在女儿已经上初二了。她的作业量没有任何改变。”太多的作业, 给学生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能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吗?作者为此非常担忧, 心情相当沉重愤懑。

2. 作业内容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一些语文作业题的学习价值令人怀疑。“她的作业, 我也大多不会……我没想到语文的教法已经深入到字典词典内部去了。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比如:‘瓮’是什么部首, 它的第七划是点还是折, 它的声母是什么, 它的韵母是什么, 它有多少义项……我曾对女儿说这没用, 你学会查字典就够了, 字典是工具, 而你不必成为工具。女儿不听, 她尊师敬道。”“我不知道‘挤眉弄眼’为什么只能算神态类的词, 而就不能算是动作类的词, 神态和动作清楚的界线在哪儿。我也想不通‘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的意思只能是‘三长两短’。我最想不通的是考学生这个有什么意义, 把一个字归于神态, 或把一个词归于动作, 对他应用这个词有什么作用。除限制别人的想象外没一点儿好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提出了不留情面的批评。

这些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是啊, 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过度地分析字、解释词,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要教学生学会使用我们的汉语言文字, 而不是让学生变成一本本《现代汉语词典》。学生对于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从认识、理解到能熟练运用, 绝不是靠对它的过度分析实现的, 而是要靠在具体的语言运用环境中一次次理解、感悟并逐渐掌握它的。与其留这些徒增学生负担的无聊作业, 还不如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训练。这个问题作者提得太好了!这种作业是当时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3. 标准答案问题。

“有一次, 经我检查过的语文卷子错了很多, 不仅是家人, 我也开始对我的语文程度怀疑起来。有两处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 根据意思写成语, 有一条是‘思想一致, 共同努力’, 女儿填‘齐心协力’, 老师判错;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 女儿填‘栩栩如生’, 老师也判错。我仔细看了, 不知错在哪里。女儿说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 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真可怕, 语文什么时候变得比数学还要准确了……关键争执还不在于此, 把对的说成错的, 就不仅是误人了, 实在是害人了。还不止害一个人, 而且害了一代人。”“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只要和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有丝毫出入, 那就只能算错, 诚如作者所言, 就不仅是误人, 而且是害人了!

4. 作文教学的问题。

“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学生的作文不表现真情实感, 不反映真实的生活, 常常是为了作文而编造故事, 这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吗?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的作者王丽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深造两年, 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 使她能够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更为清醒、深刻的反思, 而不至于因习惯而麻木。她反思的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主要有:

其一, 教材陈旧、落后、不合理。以高中第一册为例,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写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 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教育内容。在总共28篇课文中, 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而且, 课后练习提出的一些问题荒唐可笑, 即使文章作者也肯定答不上来。

其二, 标准化试题害人不浅。标准化试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非此即彼。但是, 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 根本不能用非此即彼这种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在语文教学中, 迷信计算机式“判分”的“准确性”“科学性”, 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我们的中学语文考卷, 越是大学教授越做不出来, 因为它太荒谬了, 荒谬得令人匪夷所思。

其三, 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从初中到高中的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一直都是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著名”的公式来进行的。所以, 完全是公式化的、教条化的。这样的“三股文”, 比科举时代的“八股文”更厉害。甚至, 近年高考作文的题目设计走的也是“三股文”的路子, 题目的烦琐、怪异、刁钻, 也是挖空心思才想得出来的。

王丽在文章最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深深忧虑:“我深深感到, 中国的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然, 不知还要祸害多少人。”应该说, 王丽以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切身体验所“忧思”的这些问题, 确实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严重的弊端, 非常发人深省, 非常令人吃惊、担忧!

1.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余地, 也不需要什么文学感悟力、想象力, 一本教科书, 一本教学参考书, 就是一切, 你必须按照上面的要求讲, 只要刻板地照搬照抄就行了。但这里面没有趣味, 没有生命, 没有任何文学应该具备的丰富意味。

2.我们的文学教育不是文学的教育, 而是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意识形态主宰着文学教育, 但是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解释却是功利的、狭隘的, 甚至是荒唐的。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 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 很难给学生的精神发展以真正的帮助, 却只能以一种话语的力量占有学生的思维, 桎梏着学生的精神发展。

薛毅所揭露的文学教育的问题也是足以让人们深为忧虑的。因为, 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我们的文学教育却以它自己的一套阐释体系取代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桎梏着学生的精神发展。这能不让人痛心吗?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的“忧思”, 情感真挚, 言辞激烈, 对存在问题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针针见血。不少问题是只要接受过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人都曾经体会过的。所以, 这些批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 很快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可以说, 这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 正是引发这场世纪之交的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的导火索。

二、其它新闻媒体的转载、评论

“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组文章发表之后, 很快被《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转载、评论。

《文艺报》在1997年11月29日第一版第一条发表铁寒撰写的对这三篇文章内容的摘要综述, 并以《学生的桎梏, 语文的扭曲, 文学的悲哀——骉北京文学骍观察、忧思中学语文教育》为标题。综述的第一段指出:“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 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在当今社会, 作为‘文学教育’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 已成为孩子们日益沉重的负担。”

1997年12月4日, 《北京文学》召开了关于“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研讨会。《文艺报》1997年12月13日头版刊出了该报记者梁仁撰写的会议综述《应试应试应到何时?语文教育议论纷纷》。综述概括了20多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区语文调研员、师大教授、教材审查委员等与会者提出的主要问题:第一, 不管走到哪里,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 千篇一律, 教师往往把一篇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 弄得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语文教学课时最多, 效果却最差。第二, 教师、学生和命题者都围绕着考试打仗, 题目所要求的答案却越来越苛刻。应试教育既束缚着老师, 也扼制和束缚着学生的创造力。第三,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被有关部门垄断。“一纲多本”很难真正实现。与会者一致认为:语文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众多, 决非一日之功, 也非一人之功, 需要一个系统工程。真正解决问题还要从上而下, 主管部门要下大决心, 花大气力, 否则语文教学的困境只能越来越严重。

同一期的《文艺报》还发表了吴维的《我不同意这样评价语文教育》, 针对《北京文学》的几篇文章进行反驳, 意在引起更为广泛更为激烈的争鸣。

《中国青年报》在1998年1月6日的“冰点”专栏以《不仅仅是语文》为大标题进行了转载, 并且加上了编者的按语:

“《北京文学》在去年第11期的头条位置, 颇引人注目地发表了一组文章——一位小学生家长、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和一位大学中文系教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讨论了我国现行的语文教育, 文中所揭示的现状令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本刊特予以转载。”

“有人说, 不仅仅是语文, 拿出哪一科来, 都可以写出类似的故事, 有些可能更加荒唐。教育, 是标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摇篮, 每一个能够作用于这个摇篮的人, 都应该想一想, 怎样‘摇’, 才有民族的未来?”

在转载时, 《中国青年报》还对前两篇文章的标题进行了评价性的改动——《对女儿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 我们真是深恶痛绝》和《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无疑, 发行量很大、影响遍及全国各地的《中国青年报》的转载和态度鲜明的评论, 对于引发全国范围的人们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忧思和热烈讨论,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 还有《新民晚报》《报刊文摘》《扬子晚报》等多家报纸也在这一时期对这三篇文章相继进行了转载。

在经过这些比文学期刊读者更为众多、影响更为广泛的新闻媒体转载、评论后, 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就开始了。

在这几个月, 讨论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作业量过大;作业无价值;“标准”答案问题;教材陈旧、落后;课后练习荒谬、折磨人;标准化试题害人不浅;作文教学教条化;文学教育被扭曲, 桎梏学生的精神发展。

纵观爆发阶段的大讨论, 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 突出的批判性与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导火索的三篇文章都对语文教育的严重痼疾提出了极为强烈的批评, 社会反响巨大。

第二, “忧思”的深刻性与激烈性。人们对语文教育弊端的揭露相当准确、深刻, 批评也十分尖锐、激烈, 不留情面。如“害人”、“祸害”、“荒谬”、“悲哀”、“深恶痛绝”等说法, 振聋发聩, 令人震惊。

第三, “忧思”的自发性。最初的“忧思”不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主持或组织的, 而是由文化层次颇高的几位民间人士自发进行的。

第三, 发起于语文教育界外部。最初的激烈批评来自《北京文学》的三篇文章。《北京文学》并非语文教育专业报刊, 而是文学类刊物。三位作者, 既不是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也不是专门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学者。显然, 大讨论是由语文教育界之外的人士引发的。

参考文献

篇4: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本次大讨论的主题是:建设研究型大学,提高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大讨论,全校上下对“北京工业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如何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形成了广泛共识。

一、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011年7月,学校的第十次党代会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愿景和使命,即: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致力于探求科学真理,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到2060年建校100周年,把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宽口径教育,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目标,统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衔接,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拟在“十二五”推出三大具体实施战略:

一是质量工程。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尊重选择、发挥特长,着力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创新工程。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主线,坚持“科研导向,导师主导,鼓励创新,调整结构,保障质量,加强服务”的工作方针,改革招生选拔机制,优化培养结构,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是教育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网络教学、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交换学生、短期访学、外国专家短期授课等方式大幅度提高我校学生接受国际教育的比例,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方针。建立国际学生培养体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1 完善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以“创新学分”为基础,深入推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学科带头人或院长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常年开放“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室”;继续实施和完善校、市、国家和国际四级科技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100项以上;大力支持本科生进行科研探索,每年资助“星火基金”、北京市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400~500项;继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力争1/3以上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学科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本科生教育教学中拟推进质量工程,是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尊重选择、发挥特长,着力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奖学金体系;吸引优秀生源、改变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加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支持力度,强化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继续设立“研究生科技基金”和“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启迪智慧,鼓励创新;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名家讲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拟推进的创新工程,是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主线,坚持“科研导向,导师主导,鼓励创新,调整结构,保障质量,加强服务”的工作方针,改革招生选拔机制,优化培养结构,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转变工程教育偏移的办学思路,科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工科专业要紧紧抓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契机,认真反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质量,重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回归工程教育本身,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要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大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到2015年,要有至少1/3的本科生达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此为抓手,加强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与国外工程师学院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使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和工程师行业认证证书。

4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本。学校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中心作为一个学术及教学服务机构,其使命是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创建优良的教学文化,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教学专题报告、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评价、研究与咨询、教育技术推广、服务区域高教发展以及开放合作,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成效,不断提高北京工业大学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教学与学习方法改革,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能力

1 转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进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相对于单纯灌输式教学来说,研究性教学以研讨为主,突出学生中心、问题中心和学习中心,强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恒久学习的兴趣,其目的是在社会迅速变革的过程中,增长学习者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结合,学思结合,重点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善于表达与沟通、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深化考试考评方法改革,加大平时课堂考核、作业考核以及其他成绩的比重。

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人才培养服务,大力加强E-learning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校内网络开放课程建设和使用平台,构建教与学的可持续交互式平台。完善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更新、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图书馆”。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集成平台,使之成为北京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示范窗口和教师培训基地;维护并进一步开发外语语言中心的设备和软件功能,使之成为支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先进基地。

3 全面推进校园学习与创新环境建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及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以方便和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全面建设学习型校园文化,使整个校园处处充满着渴望学习的气息和氛围。建设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发挥学生社区教育功能。建设一批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教室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讨论的场所。

四、深化学业评价改革,构建尊重选择、发挥特长的学生发展机制

1 加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制订鼓励、方便学生辅修专业的政策和机制;修订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加强辅修专业课程建设;选择合适专业开展双学位教育。到2015年,1/3的本科生应接受过第二专业教育。

2 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减少必修课学时,加大选修课比重,拓宽学生知识背景,促进文理交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设一批优质选修课资源,特别是人文、经济、管理、法学、艺术、提高性外语、提高性数学、文献检索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3 夯实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坚持“健康第一,体育育人”的理念,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保障体育锻炼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用运动员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激励广大学生。

篇5: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新起点,新突破,树形象,展风姿。刚刚于2014年9月建立的横山县第五小学现开设15个教学班,668名学生,教师43名。短短一年时间,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制度是保证”和“民主是激励”的前提下,实施“名师即名校”“素质教育是根本”的办学理念,落实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每一项活动彰显素质内涵文化底蕴

为了使学校活动深入人心,真正能激发师生智慧,创新灵感,积极参与,对节日拥有特殊情感。学校将孔子圣人的诞生日期9月28日定为每年的读书节,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英雄杨利伟飞天的那一日10月15日定为每年的科技节。拉近了师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树立了从小励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进步思想。在去年的首届三节活动中,每位师生聚集出智慧的火种,点燃了他们的心中之梦,读书梦、航天梦、科学梦、中国梦……为梦想催生翅膀,为实现而努力腾飞。艺术节学校将素质提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合,在节目篇章中根据内容融汇学校的校训、办学思想长效化:例如:2015年首届艺术节主题是:“率真关爱 求索成功 童心向党 阳光成长”在党的关怀和阳光下五小成立了,今年的主题我们又定为“德邦智宇、鼎新尚美、梦想起航、健康成长”初步拟定为2017年为快乐成长,2018年为幸福成长的长远规划。每一学期开展一次素质教育表彰奖励大会,奖励奖项类别之多,数量之多,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出台的“三个一”工程要求在小学阶段至少有一次获奖经历。星期五下午的无课日活动每一个社团都有一个响亮而高素质的名字,如蓓蕾舞蹈社、飞扬毽子队等等。小小细节无不体现高山下的花环,人文式的关怀。

名师打造培训多元化 努力提升教师业务高素质 为贯彻“名师即名校”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敏锐的教育智慧”的一流教师队伍,每学年初,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结合教育现状,认真分析,科学规划,定目标、育新人,将为期一年的培养目标通知到本人,将每一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成表册,按时逐项开展,从一开始就努力为发展和成就着想,展开对“准能手”的培训和提升。

尝试“五导教学法”的五小教学模式。首先是集体研课。分小组进行,以教研小组和帮扶对象为单位进行商讨,主讲人讲内容,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创意设计,认真讨论、分析、研究,再由自身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备课。以研促教,以研兴教,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其次跟踪观摩。研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课堂发挥还得靠个人关注学生,驾驭课堂,注重生成等多方面因素,在问、学、解、展、结五字上做学问,观其效。全小组成员在统一时间听、评、议、辩、反思、再研、再上、再议。一轮一轮的打拼,将众人智慧整合融汇于一人身上,点点滴滴,聚集成金,放出光芒。2014年像孙艳艳、刘海梅等老师就是很好的成效,分别荣获陕西省教学新秀、榆林市教学能手和横山县教学能手。2015年杨丽、李庚耀等五名教师全获得县教学能手。每一学期开展各级各类大讲堂,中层领导、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优秀教师、班主任、红领巾和学习培训者的大述职大讲堂,重要的是过程,有了过程就必须有文字衬托,每一名教师做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要学会表述,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必要的锻炼与提升是刚刚的,在各层面多面开花,内强素质,外素形象,从开始的腼腆不适应不好意思,到最后变为说的一套一套,做的一套一套的。不但成为我校的骨干,更成为我校的领导阶层的后备力量。青蓝工程有奇招 重实效

为促使青年教师和教学能手快速成长,向专家型迈进,学校出台了青蓝结对方案。每一位教师必须在校内和校外分别请一位专家进行帮扶,并制定帮扶计划实施表,按进度落实考核评定。学校给予每一个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在财力和人员推荐上表示极大的支持和关注,以学校提出邀请到校做具体指导,细节分析,找准根源,起到实效。杨森、方志恩、王宏钧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专家经常性到校被请来做专题讲座,专人指导扶助。2015年6月份,学校佘应涛、杨瑞、刘慧枝、贺亚宏等8位老师的优秀论文、课例、张志斌白晓军等五位老师的课题就是在他们的帮扶下荣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优秀等级奖和市县级优秀课题奖。通过帮扶,成长速度之快,效果之高。

校本研修考核层次化 晋级制

教师要进步、要成长、有突破,就必须做到教学研修两不误。研修促教学,教学是研修,学校在校本研修上实行了“四步走战略” 所谓“四步走战略”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学习阶段、研修阶段、研究阶段、科研阶段”四个阶段,分阶段提升,逐级考核,逐级晋升。每级考核80分为合格,每个阶段考核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颁发等级证书,同时发放晋级奖励资金。2015年7月份和2016年1月,学校首批19名教师和第二批20名教师分别进行笔试,通过第一阶段即学习阶段的研修全部考核过关。为建设一支 “理论精深、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能出成绩”的教师队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素质教育寻突破 出成绩

艺术教育是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贯彻榆林市教育局“三个一”工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新起点,高瞻远瞩,先后成立了缤纷社团蓓蕾舞蹈、陕北腰鼓、打击乐等19个,将学校专业教师的才艺有地方展示和释放与传承,涵盖了文学、体育、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为总有一项是学生所喜好的而开设。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周周进行,激发兴趣、培养人才,终身受益奠基。学校定期的三节一会和不定期的各项活动,以及无论年级高低的上级各类比赛,都敢于尝试,勇于参赛,毫不惧怕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缤纷的梦书画展、五小好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赛、所有的成果不但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认可,更得到了上级领导专家的赞叹,各项奖励就是很好的证明。2014年10月一年级两位学生曹轲与高静同学荣获2014横山县中小学生小学组硬笔书法优秀奖;2015年1月和5月份,由王一鉴老师指导的一年级的舞蹈《张灯结彩》荣获第十五届全国校园春节大联欢榆林赛区二等奖;《童心鼓韵》荣获2015年横山县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二等奖;一年级王舒贞同学荣获小学低段绘画三等奖;刘宏瑜校长撰写的《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三等奖;王一鉴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年4月学校乒乓球队代表学校参加2015横山县“迎五一 瑞通杯”2016“榆横杯”乒乓球比赛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2016年1月份全县统考三年级一举夺得桂冠,四年级第六学校总评质量检测优异奖。虽然刚刚建校一年时间,年级并未健全建齐,虽然五小生源全是来榆林的打工务工子弟,但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总之,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教师全力以赴的敬业精神,都在为横山县第五小学的发展稳步提高而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道上,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造辉煌,力争成为横山县西南新区的“窗口“学校树形象、展风采!

横山县第五小学 胡有伟

篇6: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细节?《素质读本》里有这样一段话,细节是魔鬼!细节能决定一切!任何一项工程,都可以分解成无数个细节,严格地执行这个细节,可使其变成一种优点。俗话说,失败是缺点的积累,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道理都懂。《读本》中关于细节的部分内容,让我想起在部队服役期间,发生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那是20xx年的5月24日,星期五,我所在的南京战区某集训队正在例行车炮场日,那天天气很好,战友们心情也不错,似乎,还沉浸在前一天实弹射击的兴奋之中,一边交流着射击体会,一边准备擦拭步-枪。“碰”!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惊呆了所有听到声音的人,没等大伙回过神来,战友xx已迎头倒地,满脸是血,由于子弹从穿过他的头部,连医院都没能坚持到……霎那间,朝夕相处的战友阴阳两隔。

事故原因查明,前一天射击考核时,一名战士没有验枪就直接把装有子弹的步-枪带回了营区,军械保管员在收枪入库时,考虑到都是基层单位的军械员,天天在和枪打交道,不会有事,便直接将枪入库,等第二天,出事战友xx又严重违反验枪规定,一边用眼睛往枪膛里看,一边实施验枪。随着扳机的扣动,悲剧发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画上了遗憾的句号。

一个疏忽,就是一个细节的疏忽,断送了一个鲜活生命。一个细节的疏忽,使我那年轻的战友,仍下了他发白年迈的双亲!血的教训不仅给我留下了永远的心痛和遗憾,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我在警队工作,时常会碰到一些,比如骑摩托车超速、工作累了趴在或坐在设备上休息等等违章、违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会紧张,生怕我来不及纠正他们的危险行为而发生事故。有少数同事不理解,认为小事一桩,没什么大不了,还有的认为,是执勤人员与他们过不去……我想,这样的误会,如果能让他们,在下次把车速放慢那么一点点,如果这样的误会,能给所有万力人带来一丝平安的保障,哪怕受再多的委屈、有再多的不解,我们都心甘情愿。

相反,自己的能力与工作要求的差距有多大,是否完全尽职尽责?是否力求将工作做到最好?无不让我汗颜。反思身边出现的工伤、消防隐患,又有多少是源于天灾呢?如果当时有人提醒,哪怕多留个心眼,说不定情况就会好很多。但这时的如果已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谁小看事故,谁就要替事故埋单。

通过对《素质读本》的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靠素质立身的社会,是一个不进步就退步的社会,是一个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的社会!

上一篇:监督学复习资料-选择题下一篇: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