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词语的理解

2024-05-24

重点词语的理解(共10篇)

篇1:重点词语的理解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提炼出本册书上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理解句意。

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方法,用方法独立做题感悟。

3、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导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所以大家都爱读书,每天都在读课内的、课外的。可是,在试卷中,阅读往往又是失分最多的,经过分析,这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阅读方法总结不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不再是爱读书却又怕读书。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温故,看看又有那些新发现。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回顾旧知

1、在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理解了不少句子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 打开书找一找,说一说课后要求理解的句子有哪些?,汇报。

先看第一句。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提出要求:先结合课文想这句话的意思,自己说一说。指说,提出要求:仔细听,看看这个同学是不是按照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的?

一学生发言,听评,纠正。边评价边写出方法

(重点词:这一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很,非常。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句意:联系课文是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是人人为我。这是很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体会: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为大众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联系生活实际:每人带书到

班上上建立图书角,是我为人人,同时我们又看到其他同学的图书,是人人为我,只有每人带书到班上上建立图书角,才会换来自己又看到其他同学的图书的结果。)

2、说得真好,刚才这个同学理解的句子含义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接着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板书: 找词

解词

句意

体会

联系课文、生活实际

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词是重点词? 点拨:(含义深刻的,有比喻意思的,表现人物品质的)

找词是找有含义深刻的,有比喻意思的,表现人物品质的词,理解词语直接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句意是将词语解释的带到句子中说句子的意思,谈体会可以是明白的道理,表达的感情,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品质特点等。联系课文、生活实际是看看题中的要求,按要求去做。

3、出示剩下的句子,交流句子的含义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4)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发言,听评,纠正。

老师引导小结:这样的句子,不仅含义深刻,而且运用了修辞手法,理解时,一要点明写法,二要紧扣写法理解运用上面的步骤加以理解。

A、如第二句找重点词引导学生时,引导学生提问:高大白杨树和小白杨树分别指什么?让学生理解本句话借物喻人的写法,接着理解“成长”及爸爸为何“微笑”的含义,再理解句意,去体会老一辈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B、如第三个句子一语双关,抓住重点词“驱逐和迫害”和“发明和发现”理解,带.................到句中说句意,引导时紧扣两层含义去理解,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一语双关是如何体现的。

C、如第四句:学生说体会时,教师引导学生,这句话是写老汉的,紧扣老汉的品质特点体会,学生说出体会老汉沉着泠静,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和本句中的“清瘦”是否与“一座山”相矛盾两方面去理解,体会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靠山”,学生自然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

D、老师引导小结:这样的句子,有的含义深刻,有的同时又体现了描写人物的写法特点。理解时要点明写法,紧扣写法特点,理解运用上面的步骤加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找重点词、体会句意之前,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描写人物的,要紧扣人物的品质去理解。

三、练习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做一个练习出示句子:

1、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淮南的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

2、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

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判断,(1)这三句话如何找出重点词?根据含义深刻的,有比喻意思的,表现人物品质的这三方面判断。

(2)体会句意时侧重点不同:如第一句写人的重点引导晏子的能言善辩,他的回答妙在哪里,进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白杨》一课是虽然也是写人,但重点引导学生紧扣借物喻人的写法,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作者也借此赞扬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让学生在学习句意时紧扣借物喻人的写法来答。

(3)小结:同样是写人的句子,根据每句话的写法特点不同,理解句子的侧重点就不同。

四、反馈、1、提出要求,打开新阅读77页上《握住母亲的脚》,用括号画出要理解的句子,体会句子含义。出示句子,原文。

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能善待自己。我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的真谛,不妨回去摸摸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2、自主学习

教学生找重点句的方法:一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中心,找出最能点明文章中心,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读文之后,可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初读感受,明确文章中心后,在细读文本找出重点句,小组内交流,汇报。这样处

理,降低了难度,实效性更强。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五、小结

1、通过这一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

教师小结:理解句子方法,先找词,再解词。写法特点要点明,说句意,明体会。

2、欣赏佳作如逢知己,走进名人如交挚友;感悟名著如悟人生,品评美文似品香茗。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读书,不拘一格;读好书,永无止境。让我们一起加油。

板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1、找词

2、解词

3、句意

4、体会

5、联系课文、生活实际

6、写法特点要点明

篇2:重点词语的理解

怎样理解词义?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1、查字法。词语中,弄不懂某个字的意思,就没办法理解整个词语。但只要借助工具书查查字的意义,便可迎刃而解。如理解“身外之物”,只要查出“之”这个词素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就能理解整个词语了,即为“身体以外的东西”。

2、比较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区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如“事故”一词,与“事情”、“事件”一比较,差别就出来了。“事故”是指“不平常的重大的事情”,它在范围上要比“事情”和“事件”小得多,但在程度上则比“事情”和“事件”严重。

3、联系法。有些词语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包括自然环境、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因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其反映的具体事物去理解它。如“袅袅炊烟”这个词,可以联系我们平时看到的煮饭时所升起的烟气的情景理解为:烟气慢慢地缭绕着向上升起„„

4、举例说明。像“英雄”、“烈士”等词语就可以举例说明。首先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然后归纳出:具有这种高贵品质和高尚行为的人,就叫“英雄”;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死或被敌人杀害了的人就可称之为“烈士”。

篇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篇4:重点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词语理解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字、词语、句子、文章等,其中词语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词语教学,找到适合小学生的词语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词语组成句子,然后汇成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重点词语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语境,选择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重视整体语境和文章,深入理解

词语是组成句子和文章的根本,但是词语和文章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想抓住重点词语,根据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就要深入到语境中,根据语境找到重点词语,从而理解其中的含义以及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大概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和经过,然后根据情景体会乌鸦喝水过程中的心理。有了情景学生就可以在情景中体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重点的词语,并且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在乌鸦找水的过程中,根据当时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到“到处”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可以体现出乌鸦当时急于找到水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关键词语中体会文章的内容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所以在学习重点词语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将词语放到语境中,相信学生会在语境中对重点词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

理解。

二、注重朗读教学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对文字产生一种情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朗读逐渐在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中淡化,甚至消失。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理解文章

中的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只有沉下心去朗读,读的遍数多了,就能从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朗读,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夏夜多美》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着学生学会停顿、重音等朗读方式,这样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体会文章中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的含义。比如,“天这么黑,你能行吗?”“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停顿,在这两句话中,在读“这么”这个词语的时候,要停顿,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睡莲对蜻蜓的关切,通过“亮晶晶”这个词语,既可以体现小伙伴之间互相关心的美,还可以体现夏夜里景色的美。

三、巧用换词,抓住并理解重点词语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有很多词语他们在文章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词语的存在,才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但是每个词语都有一些近义词,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换词语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哪些词是重点词汇,通过变换词语体会这个重点词语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春天的色彩》这篇文章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句话换成“春雨落在桃树上,桃花红了”,然后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变换词语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这个词语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词语在表达上的重要,“洒”给人一种动感,让人们觉得春雨的到来,带来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但是“落”就少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变换词语就是给学生一个比较的平台,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样的词语才是重点词语,重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四、加强小组合作,掌握重点词语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合作学习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可和肯定,在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教学也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重点词语,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而且学生之间的学习也是互相激发的,可以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习一篇新文章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并说明其含义,然后小组一起讨论、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重点词语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地抓住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是文章主旨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灵活、生动地使用词语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抓住重点词语,更好地学习文章。

参考文献:

[1]姜楠. 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09(3).

[2]黄玲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立体式”词语教学探析[J]. 吉林教育,2009(20).

篇5: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就必然成为中考的又一个重要考点,倍受各地中考出题者的青睐。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涉及到词语的试题,常见的知识考点有:

1、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2、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的理解与运用;

3、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4、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一、冲刺策略

(一)扩大积累,加强识记

对课文中的词语,特别是课文注解中的词语及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应加强记忆。中考中出现的要求考生辨别、解释、理解的词都是书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因而考生若在平时注意积累课前提示、课内注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和日常生活中常见词语,临考时就不会慌乱,且因词汇量的丰富,也能增强语言感受力,也能较好地解释清楚词义或辨清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词语。

(二)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尤其注意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义。一)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的对象不同

如:终生

终身

“终生”是就事业来说。如: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终身”是就切身大事来说。如:婚姻是终身大事,应慎重考虑。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妨碍

妨害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的休息。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伤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浓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如:年龄

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有两颗银杏树,枝繁叶茂,看上去它的年龄足有千年。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你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小伙子哪敢怠慢!

二)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词语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无所谓美丑好坏,不含褒贬的词)。

如:沟通

勾通

“沟通”指使双方相通,是中性词。“勾通”指暗中勾结,是贬义词。如:科研部门应经常与生产单位沟通情况。(这里就不能用“勾通”了)

2、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

词语按语体色彩可分为:口语、书面语、文学语体、科技语体

如:家乡

故乡

“家乡”侧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如:我14岁就离开了家乡,参

加了革命。

“故乡”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常见于书面语中。如:我生长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 往连接两个分句,如果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则关联词(B.流连湖边,细细品味,这才发现白马湖的夏天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超凡脱俗:此处指超越凡人,不落俗套)

C.修建工程浩繁复杂、修建方式难以想象的小三峡古栈道,谜语般的在大宁河上守候了千年。(谜语:此处指至今尚未破译的古栈道的修建之谜)

D.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解析:此题考查具体语境中成语意思的理解。B项中的“超凡脱俗”是指白马湖超出一般,不同于一般。答案:B

7、下列成语中加线字的含义与所给出的义项完全一致的一组是()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A项中前一个“机”为“事务”之义,后一个“机”为“机会”之义;B项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C项中“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之义,“名不副实”的“名”才是“名声”的意思;D项“无人问津”的“津”为“渡口”,“津津有味”的“津”为“有兴趣”之义。答案:B

8、对下面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确凿:确实。B.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C.肆虐:四次虐待。D.翌日:次日。

解析:C项的“肆虐”的“肆”应为“放纵,过分”之义,“肆虐”为“过分虐待,残酷虐待”之义。答案:C

9、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__________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2)在科技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__________。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广大读者的喜爱和__________。

(4)乡亲们好奇地__________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A.清脆

赞赏

崇拜

打量

B.清脆

称赞

推崇

打量 C.清晰

称赞

崇拜

端详

D.清晰

赞赏

推崇

端详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作答时,要学会抓住近义词间的不同语素,试通过组词区分开这不同语素的意思即可,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选择。答案:B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____生命的母亲;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____生命的胚胎。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解析:答此题,先要正确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延续”含有“使之不断承续下去”之意,“萌生”含有“开始生长,生发”之意,“保存”含有“保住,使之存在”之意;再结合语境,即可作出选择。答案:C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工商清查并__________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玩忽职守导致严重社会危害、构成犯罪的领导干部,我们也一定要按__________处理。③中国是全世界出产竹子__________和种类最多的国家,竹艺手工业蓬勃发展,竹艺产品远销世界。

A.烧毁 刑罚数量B.销毁刑法数量C.烧毁刑法

数目 D.销毁

刑罚

数目

解析:答此题要注意具体语境中词语间的搭配和照应及一些习惯性用法,如公家处理掉没收来的物品,常用“销毁”,与“按……处理”结构相搭配,常用名词“刑法”而不用动词“刑罚”,D.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和使用范围。“抑扬顿挫”是形容的高低变化的。“行云流水”一般形容书写、作文非常流畅。形容突然离开人世,一般用“溘然长逝”。答案:C

1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清秀旖旎的瘦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D.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特别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解析:判断一个成语在一语境中使用是否得当,可以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使用对象与范围、搭配等方面加以考虑。B项“处心积虑”为贬义词,用在此,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一致。答案:B

19、下列加线词语的字形和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A.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彩地低垂着。

B.为备战空前绝后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们加紧训练,争取再创佳绩。C.我们不能黑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

D.如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

A.C项有错别字,“彩”应作“采”,“黑”应作“默”;B项“空前绝后”表达的意思是“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这与事实不符。答案:D 20、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上下同舟共济,不仅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而且在防治“禽流感”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B.那深沉、悲愤、如泣如诉的蒙古族歌曲《嗄达梅林》,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C.我市“红领巾导游团”首批80名小导游近日戴上导游证正式上岗了,他们挥洒自如的讲解吸引了众多的游客。D.“《花季周刊》已让我崭露头角,更会让我在它那里尽情地播撒希望的种子”———一位“花季小记者”的心声。

解析:“挥洒自如”指作文、写字、作画时随意用笔,毫无拘束,也形容处理事情干练、娴熟。这里指“讲解”句意不符。答案:C

21、下列加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变幻莫测。B.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所学校。C.环湖自行车比赛快开始了,各国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D.端午节即将来临,商家将忍俊不禁的棕子发展到了极致。

解析:A“变幻莫测”形容变化多端,使人无法揣测,显然与句意不符;C项“滔滔不绝”形容说话不断,显然不能指“人的到来”;D项“忍俊不禁”是指忍不住笑起来,用在此是意思误用。答案:B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解析:B项“囊空如洗”形容一个钱也没有(多指人),这里指灾区不当;C项“天伦之乐”指家庭内骨肉团聚的欢乐,不能指“人与自然”;D项“惟妙惟肖”多指外在的形象特别像,非常逼真,一般不用于“心理”。答案:A

23、下列加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A.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在坎坷面前,谁能勇往直前,谁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卖点。B.就是因为有了这所房子的点缀,本来看起来挺单调的运河,使人感觉增加了不少颜色。C.谈起上网,这个小学生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D.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们两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也谈不拢。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使用,要先理解各词语的意义及使用对象、感情色彩,C项中“左右逢源”是指办事圆滑。不适合语境。答案:C

2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__________他们。

(2)__________诗歌,可以让我们唤起丰富的联想,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篇6:词语的理解搭配及例句

【茂密】

〖理解

茂盛而繁密。

〖搭配

枝叶茂密,翠竹茂密;茂密的树林,茂密的苇草。

〖例句

人们爱到这棵枝叶茂密的大榕树下去纳凉。

【蒸发】

〖理解

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

〖搭配

水分蒸发,酒精蒸发。

〖例句

天气热了,水分蒸发得快,晾晒的衣服很快就干了。

【喜爱】

〖理解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有兴趣。

〖搭配

喜爱的`人物,喜爱的地方,喜爱的口气,喜爱的神情。

〖例句

看着这本书她眼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

【热情】

〖理解

⑴ 热烈的感情。

⑵ 感情热烈。

〖搭配

爱国热情,满腔热情;热情招待,热情服务。

〖例句

⑴ 新学期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篇7: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教案

白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2、能够对同义(近义)词进行区别和辨析。

3、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进行动态的理解与感悟。

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相关解读: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的评价要求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正确理解常用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词句理解指的是,根据阅读文章的具体语境,通过推断、分析等方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中考回望:

例1:2001年深圳中考第10题

“研究人员发现真正能产生扬尘的是一些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句中的“一些”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答:不能(1分);因为使用“一些”这一修饰限制成分,准确地说明了产生扬尘的只是部分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不是所有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都产生扬尘。(2分)。

例2:2001年深圳中考第15题

①年复一年,奇迹总是带着音响和香味从我身边经过,我爱着、祈求着这种奇迹--却始终没有理解;现在,奇迹已在眼前,但我却没有看见它是如何来临的,我看不到幼芽的外衣如何裂开,看不到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如何在阳光下微微颤动。②突然间,到处是一片繁花似锦,树上点缀着明晃晃的叶子,或者是一朵朵泡沫般的白、公花,鸟儿欢唱着在温暖的蓝天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形。A 虽然我不曾亲眼目睹奇迹是如何来临的,但是奇迹确实已经变成了现实,枝叶繁茂的树林形成了拱形,远处的山峰在发出召唤。B 去尽情享受新一年的春天吧!③我觉得,每一个新的春天总比上一个更为美丽,但是也总比上一个消逝得更为迅速。从前,我还是一个孩子时,那时的春天多么的漫长,简直是没有尽头!而今年的春天却多么的__________________;春天匆匆的脚步,让我追寻这瞬间的奇迹。

第15题:第一段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传神。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词语“第一道”、“温柔”、“阳光下”、“微微”,写出该词语运用的妙处。(3分)

“颤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泉水在阳光照耀下细微流动之状。意思相近则可。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例3:2002年深圳中考试题 说明文阅读第9题

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

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

第9题: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1分)理由是“据观测”表明具有科学依据,如删去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例4:2002年深圳中考 议论文阅读第12题

⑤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力量的社会,不但要考察每一个人,而且还要为他们建立必要的档案,这个档案是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你的可信度的。这样,银行才可以借钱给你,公司才好聘用你„„。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于这个文明社会。

第12题:第⑤段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用概括的语言回答)(2分)

答:一个成熟有力量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建立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可信度的档案。(如果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只给l分

例5:2002年深圳中考 文学作品阅读第16、20题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篇8: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一、字理理解法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字理理解法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 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 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理解的。比如, 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动词“伏”是一个关键词语, 它集中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王琳香老师在理解“伏”字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 然后出示字理图, 观察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条犬, 教师一边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 一边介绍:在甲骨文时代, “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 看弯得是那样恭敬, 是那样心甘情愿啊, 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王老师从字理的演变中, 阐释了“伏”的内涵。字理理解法, 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词素拆分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恳求”, “恳”, 诚恳;“求”, 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顾名思义”, “顾”就是看的意思, “名”指名字、名称, “思”是思考、想, “义”是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 “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很多的, 比如: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合作、悲愤等等。

三、画面呈现法

1. 直接出示画面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 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的相关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直接来呈现。比如《白鹅》中的“净角”, 老师用语言介绍“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也叫花脸, 多指一些性格豪放, 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老师再卖力地描绘, 学生的脑海里仍然很难呈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 这时直接出示净角画面, 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 联系课文插图

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 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有时细心看看插图, 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比如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一看课文插图中呈现的“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 表情十分愧疚的样子, 自然就明白了。

3. 借助绘图

在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问:“这是断断续续的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那什么样的线能表示“断断续续”呢?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 并请他解释为什么这么画。这个词语的理解, 简洁, 明了, 让学生印象深刻。借助绘图既能呈现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又能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内化语言。

四、动作演示法

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词语方法。比如, 当有的学生问到“乐滋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 你给她做一个乐滋滋的表情, 可能胜过你讲许多抽象的概念。《画家和牧童》中“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拱手”一词对现代孩子比较陌生, 如果单纯的书面解释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老师演示给学生看, 让孩子也试着演示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用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较适宜。动作演示法, 将词语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有趣。

五、联系课文法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 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常说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书时要瞻前顾后,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不常用, 在讲《白鹅》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没有先问什么是“三眼一板”, 而是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 学生读课文回答:先吃一口冷饭, 再喝一口水……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 梳理“先吃一口冷饭, 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 (老师梳理时重音在“先”“再”“然后”等词上) 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学生自然就接答出“三眼一板”。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在于抓住“联系”, 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现出来, 从而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形象。

六、唤醒体验法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调动相似的体验, 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匹配, 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 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比如:理解“人声鼎沸”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是让人感觉到人声鼎沸的。理解“体贴入微”时, 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这样的理解方法, 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而且更有利于把词语运用到表达中去。

七、想象描摹法

于永正老师所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片段, 就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处理。教师说:“现实生活中, 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理解“饱经风霜”这样难度的词语, 大多数老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 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词语解释。而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 借助想像, 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 这样, 词语教学就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这就是想象描摹法。《第一场雪》中的“粉妆玉砌”, 《荷花》中的“挨挨挤挤”, 《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金碧辉煌”, 等等, 这样的词语也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运用想象描摹法理解这些词语, 先提醒学生, 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然后用让学生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由这些词语所想象到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 加强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 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 从而更深地理解语言。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词语的特点, 找出一条便捷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笔者根据授课与听课经验做了如下汇总:字理理解法, 词素拆分法, 画面呈现法, 动作演示法, 联系课文法, 唤醒体验法, 想象描摹法。

篇9: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余晖”就是余留或剩下的光亮。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某些词离开了课文,它的意思就不同了,这就是汉语词汇一词多义的特点。如:“沉郁”字典中的意思是“低沉郁闷”,而在这篇课文中是指“爬山虎的颜色很绿很浓”的意思。

三、比较辨析理解:本文中有一组近义词,是“映入”和“扑入”。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都是看的意思,为什么第一处用“映入”第二处用“扑入”呢?我们应比较着读这两个词所在的语句,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看的事物不同,不同的事物呈现在作者眼前,作者的感受也不同。

四、结合表演理解:“表演”的内涵比“动作”更丰富,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能传达出对词语的理解与否。如在理解“融洽”这个词时,先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再想象一下当时叶老先生与肖复兴交谈时的情景。

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 “燥热”这个词,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与热有关系,那到底多热呢?人们的心情怎样?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到了燥热?

六、换词理解:“换词”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属言语解释的范畴,但它又具有其特殊性,如此文中的“删掉”一词的理解,只要给它换个词,也就是换个说法——“去掉”、“删除”就行了。

七、结字源字义理解:如“删除”这个词中的“删”字就可以给学生讲关于“删”字起源。学生自然会明白“删除”的意思。

八、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在理解“春风拂面”这个词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春天轻轻柔柔的风吹到脸上时的感觉,再想象叶老先生给“我”认真修改作文时,“我”的感受。

九、借助图片理解:在理解“余晖”这个词语时,也可以看一看“余晖”的图片,便会有直观的感受。而且,看到图片后你就会都发出“我见过”“这不就是黄昏的时候吗,太阳快落出了!”“这是夕阳”等感叹了。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努力寻求我们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词语,追求词语理解的有效、高效。

篇10: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精选)

1、引申义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源与流”的关系。

如“浅”:

(1)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2)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绘画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2、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兄弟”比喻“手足”;“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注:词的比喻义和修辞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是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二、近义词辨析

1、词义的轻重差别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不同。

如:“违反”与“违犯”都有违背的意思,但“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政策、纪律、规范等”,词义较轻;“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

2、看所指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这些近义词的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适用的对象会有一定的差异。如:“赡养”,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抚养”,指保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时代”指的时间范围大,“时期”指的时间范围小。

3、看词的感情色彩。

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很快做出决定的意思,但他们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断”表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能及时坚定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是褒义词;“决断”指决定事情的魄力,是中性词;“武断”表示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不顾客观实际,凭个人主观见解轻下结论或作出决定,贬义词。

4、辨析异类项

主要针对有一个字相同的两个近义词辨析。

如“截止”和“截至”可以把相同的“截”字忽略,重点区分各自剩下的字的含义。“止”是停止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的是行动的停止,不再发展;“截至”强调到某个时间,事情仍可能会发展。

5、辨析语法

有的近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语法功能就不同。

如“品位”与“品味”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6、牢记固定搭配

有的近义词之间意义并不明显区别,但所跟的对象却不同,这种情形只能牢记其固定搭配。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意志”等配合。

三、成语的运用

1、望文生义

只根据字面意思,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如:(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常常相反。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娴熟。

2、褒贬误用

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褒义词,却用到含贬义的语境中去,或是贬义词用到褒义的语境中。如:这些军人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竭尽全力,无所不为,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无所不为”是贬义词,不能用在对军人的称赞中。

3、搭配不当

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

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等。

4、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指的是成语的使用与语境。

如:作为一个莘莘学子,他努力地学习。“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句中“一个”与 “众多学生”矛盾。

5、不合语境

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受灾难,这里明显的是不合语境。

6、语义重复

是指在句中已含有的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如: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笑了起来”重复。

7、敬谦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蓬荜生辉”“抛砖引玉”是谦词,“鼎力相助”“洗耳恭听”是敬词。如:张市长的一番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了大家对基础教育的诸多建议。“抛砖引玉”是谦词,用于自己,这里用在“张市长”身上显然错误。

四、关联词的作用

上一篇:家乡的小溪范文下一篇:企业诚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