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2024-04-28

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共7篇)

篇1: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中共ⅩⅩⅩ局委员会:

我支部于×月×日召开了党员大会,应到会党员×名,实到会党员×名,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党员×名。

根据党章规定,经到会党员充分酝酿讨论,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和等额选举办法,选举×××等×名同志为新的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月×日,新当选的支部委员会委员,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选举×××同志为支部书记,×××同志为支部组织委员,×××同志担任宣传委员(名单和得票数附后)。

以上请示妥否,请批示。

中共ⅩⅩⅩ学校党支部

XXXX年XX月XX日

篇2: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ⅹⅹ,男,汉族,1986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主要简历:1991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西安市报恩寺街小学;1997年9月—2000年6月就读于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初中部;2000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西安市第六中学高中部。199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08年9月考入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家庭主要成员的情况:父亲:ⅹⅹ,49岁,个体商户;母亲:ⅹⅹ,54岁,现为ⅹⅹ干部。经调查,以上事实清楚,本人、父母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未参加过法轮功及任何邪教组织。ⅹⅹ同学于2008年9月递交入党申请书,2009年10月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2009年11月参加学院第十四期党课中级培训班学习。2010年5月参加学院第四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学习。

自进入考察期以来,ⅹⅹ同学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四次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对党的历史、宗旨、性质等方面认识较为清楚,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能够应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完善自己,思想上不断成熟。

作为一名大学生,ⅹⅹ同学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先后两次荣获学院二等奖学金,顺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

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两次荣获系演讲比赛三等奖,综合素质较高;在担任班长及系学生会主席期间,积极做好了学生会及班级工作,工作有魄力、协调能力强,立场坚定,集体荣誉感强,大是大非分明,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被评为院级优秀学生会干部及市级优秀团员;在学院抗击甲流及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期间,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被学院评为“抗击甲流优秀志愿者”及“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先进个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ⅹⅹ同学有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个人修养,对党的认识较为深刻,入党动机纯正;在学习上,勇于探索,成绩优异;生活中乐于助人,团结同学,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工作上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今后该生应注意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要更加脚踏实地,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总之,我们认为该同学基本具备入党条件,现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介绍人:ⅹⅹⅹⅹ

篇3: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7.19中9优8012

7.19.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9。

7.19.2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19.3品种来源:中9A×中恢8012。

7.19.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0.1天。株型适中, 株高125.7 cm, 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5.6万穗, 穗长26.0 cm, 穗总粒数184.5粒, 结实率79.9%, 千粒重26.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4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5%,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31%, 垩白度6.3%, 胶稠度69mm直链淀粉含量25.6%。

7.19.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56.9 kg, 比对照增产3.7% (极显著) ;2007年续试, 平均亩产578.1 kg, 比对照增产2.3%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67.5 kg, 比对照增产3.0%, 增产点比例76.2%。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8.5 kg, 比对照增产5.3%。

7.19.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秧田亩播种量6 kg, 稀播匀播, 适施秧田肥, 及时防病治虫, 培育带蘖壮秧。 (2) 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 每亩栽插l.0万~1.3万穴, 每亩栽插基本苗3万~5万苗。 (3) 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 重施基肥, 早施追肥, 巧施穗肥。基肥亩施水稻专用肥50 kg, 追肥在移栽后10天内亩施尿素7.5 kg。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及时搁田, 多次轻搁, 浅水养胎, 保水养花, 湿润灌溉, 不过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

7.19.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0盐两优888

7.20.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0。

7.20.2选育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7.20.3品种来源:盐582S×盐恢888。

7.20.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1.4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3.4天。株型适中, 株高120.7 cm, 叶片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6.2万穗, 穗长23.9 cm, 穗总粒数172.9粒, 结实率82.7%, 千粒重28.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31%, 垩白度3.7%, 胶稠度76 mm, 直链淀粉含量15.2%。

7.20.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93.5 kg, 比对照增产5.0%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16.2 kg, 比对照增产7.5%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04.9 kg, 比对照增产6.3%, 增产点比例86.4%。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8.4 kg, 比对照增产11.3%。

7.20.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水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5 kg左右, 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5 kg左右, 施足基肥, 早施断奶肥, 追施促蘖肥、送嫁肥, 注意防治稻蓟马、蚜虫,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 每亩栽插1.6万~1.8万穴, 每穴栽插一二粒谷苗, 亩基本苗7万~8万苗, 做到浅插、匀栽。 (3) 肥水管理:按照“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 基面肥占40%, 分蘖肥占30%, 穗肥占30%。水浆管理宜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 要求移栽后20天左右发足等穗苗, 适时排水搁田, 高峰苗每亩不超过25万苗, 亩成穗16万~17万穗, 后期湿润养老, 收割前5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 (5) 抽穗期注意防高温危害。

7.20.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1丰两优晚三

7.2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1。

7.21.2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21.3品种来源:丰39S×丰恢3号。

7.21.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 比对照金优207短1.1天。株型略散, 株高107.4 cm, 穗层欠整齐, 熟期转色一般。亩有效穗18.3万穗, 穗长23.6 cm, 穗总粒数173.8粒, 结实率80.0%, 千粒重23.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0%,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20%, 垩白度2.4%, 胶稠度60 mm, 直链淀粉含量23.6%,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1.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6.4 kg, 比对照增产5.9%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28.1 kg, 比对照增产8.3%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17.3 kg, 比对照增产7.1%, 增产点比例84.5%。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7.6 kg, 比对照增产4.4%。

7.2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采取旱育秧或湿润育秧,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 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16.7 cm×20.0 cm, 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块适当增加密度。 (3) 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2~14 kg, 五氧化二磷10 kg, 氧化钾10 kg。氮肥施用原则为前重、中控、后补, 基肥、追肥、穗肥分别占总量的60%、20%、20%。科学管水, 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 每亩达到2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

7.21.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2中3优1681

7.22.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2。

7.22.2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22.3品种来源:中3A×中恢1681。

7.22.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3.9天, 比对照金优207长3.0天。株型适中, 株高106.3 cm, 茎秆粗壮,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8.9万穗, 穗长23.7 cm, 穗总粒数160.9粒, 结实率78.4%, 千粒重24.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中等。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14%, 垩白度1.9%, 胶稠度61 mm, 直链淀粉含量25.4%。

7.22.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15.3 kg, 比对照增产6.2%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26.6 kg, 比对照增产5.8%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20.9 kg, 比对照增产6.0%, 增产点比例83.9%。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69.2 kg, 比对照增产6.6%。

7.22.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秧田每亩播种9~10 kg, 大田每亩用种1.5 kg, 施足基肥, 适施断奶肥、促蘖肥,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 采取宽行窄株栽插为宜, 栽插规格13.3 cm×26.7 cm或13.3 cm×25.0 cm, 每亩栽插2.0万~2.5万穴, 每穴二三粒谷苗。 (3) 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9 kg, 磷钾肥作基肥, 氮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 坚持基肥足、追肥早的施肥原则。合理管水, 做到寸水返青, 及时晒田, 有水孕穗, 干湿壮籽, 后期不过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

7.22.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3内2优111

7.2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3。

7.23.2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23.3品种来源:内2A×中恢111。

7.23.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20.7天, 比对照汕优46长2.1天。株型适中, 株高107.8 cm,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6.8万穗, 穗长24.1厘米, 每穗总粒数149.4粒, 结实率68.1%, 千粒重31.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16%, 垩白度1.1%, 胶稠度70mm, 直链淀粉含量15.6%,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3.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74.8 kg, 比对照增产1.1% (不显著) ;2007年续试, 平均亩产513.9 kg, 比对照增产5.7%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494.4 kg, 比对照增产3.4%, 增产点比例71.8%。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95.5 kg, 比对照增产2.3%。

7.23.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稀播, 3~4片叶龄施“断奶肥”, 移栽前5天施“起身肥”, 培育带蘖壮秧。 (2) 移栽:秧龄在25~28天移栽, 栽插密度20 cm×25 cm。 (3)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 以复合肥为好, 栽插后5~7天追第一次肥, 栽插后15天看苗补施磷钾肥, 孕穗前施少量钾肥。前期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 做到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及时搁田, 多次轻搁, 浅水养胎, 保水养花, 湿润灌溉, 不过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

7.23.7审定意见: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4天丰优316

7.24.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4。

7.24.2选育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24.3品种来源:天丰A×汕恢316。

7.24.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9.9天, 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型适中, 株高103.5 cm, 分蘖力中等, 剑叶短挺,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8.2万穗, 穗长21.5 cm, 穗总粒数169.4粒, 结实率71.6%, 千粒重24.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1%, 长宽比3.4, 垩白粒率2%, 垩白度0.1%, 胶稠度82 mm, 直链淀粉含量21.8%,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7.24.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75.1 kg, 比对照增产1.2% (不显著) ;2007年续试, 平均亩产489.4 kg, 比对照增产0.7% (不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482.2 kg, 比对照增产0.9%, 增产点比例49.7%。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40.3 kg, 比对照增产10.3%。

7.24.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秧田每亩播种10.0~12.5 kg, 大田每亩用种1.25 kg, 稀播、匀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 合理密植, 栽插规格16.7 cm×23.3 cm, 每穴栽插2粒谷苗, 每亩栽插8万基本苗。 (3)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 早施重施前期肥, 适时适量施好促花、保花肥, 前、中、后期施肥量分别占总量的70%、25%、5%, 氮、磷、钾肥比例为1.0:0.5:1.0。水分管理掌握插后浅水促蘖, 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湿润壮胎, 浅水扬花;后期干湿交替, 切忌过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 (5) 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7.24.7审定意见: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5金优38

7.25.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5。

7.25.2选育单位: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7.25.3品种来源:金23A×冈恢38。

7.25.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 比对照汕优46短3.1天。株型适中, 株高104.0 cm,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7.4万穗, 穗长24.5 cm, 穗总粒数133.1粒, 结实率77.8%, 千粒重28.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3%, 长宽比3.2, 垩白粒率5%, 垩白度0.4%, 胶稠度72 mm, 直链淀粉含量22.0%,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7.25.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57.7 kg, 比对照减产2.5% (极显著) ;2007年续试, 平均亩产469.1 kg, 比对照减产3.5%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463.4 kg, 比对照减产3.0%, 增产点比例28.7%。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8.4 kg, 比对照增产7.9%。

7.25.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秧田每亩播种12.5 kg, 大田每亩用种0.8~1.0 kg;亩施复合肥15~20 kg作底肥, 而叶一心和移栽前7天每亩各追施尿素5 kg;注意防治稻蓟马,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 栽插株行距16.7 cm×20.0 cm, 每亩插足基本苗6.0万~7.5万苗。 (3) 肥水管理:大田亩施复合肥30~50 kg或碳铵50 kg、氯化钾15 kg、过磷酸钙30 kg作底肥, 移栽后7天每亩追施尿素、氯化钾各10 kg。深水返青, 浅水分蘖, 每亩最高苗达到30万苗左右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水层, 灌浆期湿润管理, 后期不宜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

7.25.7审定意见: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6 C两优396

7.26.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26。

7.26.2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7.26.3品种来源:C815S×396。

7.26.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8.5天, 比对照汕优46长1.3天。株型适中, 株高105.3 cm,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8.0万穗, 穗长23.7厘米, 穗总粒数128.8粒, 结实率79.8%, 千粒重29.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7%,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19%, 垩白度2.8%, 胶稠度70 mm, 直链淀粉含量15.5%,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6.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0.8 kg, 比对照增产11.2%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19.5 kg, 比对照增产8.5%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30.1 kg, 比对照增产9.9%, 增产点比例88.5%。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3.4 kg, 比对照增产8.6%。

7.26.7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秧田每亩播种9~10 kg, 大田每亩用种850 g, 稀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在25天左右移栽, 栽插规格20 cm×26 cm, 每穴栽插4或5苗。 (3) 肥水管理:施足底肥, 亩施碳铵35 kg、过磷酸钙35 kg, 栽插后5~7天亩施尿素4、氯化钾10 kg。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0.8:1.0, 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有水插秧, 深水活棵, 浅水分蘖, 一般在插秧后15~20天开始晒田, 中后期干湿交替, 收割前7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 (5) 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7.26.7审定意见: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7奥龙优282

7.27.1审定编号:审稻2009027。

7.27.2选育单位: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

7.27.3品种来源:奥龙1S×H282。

7.2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20.5天, 比对照汕优46长3.3天。株型紧凑, 株高113.3 cm, 茎秆粗壮,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17.4万穗, 穗长25.2 cm, 穗总粒数136.5粒, 结实率76.3%, 千粒重30.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7%, 长宽比3.2, 垩白粒率13%, 垩白度2.2%, 胶稠度89 mm, 直链淀粉含量22.3%,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27.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6.1 kg, 比对照增产4.1%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03.4 kg, 比对照增产5.1%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4.7 kg, 比对照增产4.6%, 增产点比例76.9%。2008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16.0 kg, 比对照增产6.7%。

7.27.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每亩用种1.2~1.5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22~27天、5.5~6.0片叶移栽, 栽插规格为20.0 cm×23.3 cm, 每穴栽插2粒谷苗。 (3) 肥水管理:大田需肥水平中等, 重施底肥,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每亩配合施用总养分含量≥45%的复合肥20~25 kg;栽插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7~8 kg、氯化钾6~7 kg;孕穗中后期看苗情补施磷、钾等穗粒肥, 抽穗灌浆期忌施氮肥。栽插后寸水返青, 薄水与湿润间歇式灌溉促发低位分蘖, 够苗及时晒田,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收割前6~8天断水。 (4) 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 (5) 抽穗期注意防冷害。

篇4: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工 作 总 结

为认真贯彻执行区级安全生产有关指示精神,根据区府汛[2011]03号文件《关于迅速开展2011年防汛准备与汛前安全大检查的通知》, 确保ⅹⅹⅹ防洪安全度汛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乡认真做了大量汛前准备工作,现就今年防汛安全准备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了领导,全面落实了防汛工作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

全乡各部门、各村(社区)充分认识防汛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严峻性,以高度的政治感、责任感、紧迫感,始终保持“戒慎恐惧、如履薄冰”的态度,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防汛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争取防汛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建立防汛(抗旱)组织机构,认真落实好以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单位分工负责的组织领导责任制。防汛责任人、管理单位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重点企业落实法人负责制,切实履行防汛安全责任,确保度汛安全。

二、制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

全乡各部门、各村(社区)以及相关各企业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根据今年雨情、水情、汛情的预测预报,及时制定场镇防洪、重点企业、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已成水利工程、在建基本建设工程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预案的可操作性。预案按直接责任单位编制、分级审批程序报送,即:村级向乡党政办编制报送,由驻村组长、领导签字报乡农服中心备案;金山水库、绿荫社区场镇及全乡32口堰塘由农业服务中心编制,报乡政府审批后,报区防洪办备案;水电相关企业由企业业主编制,报乡农服中心审批备案。预案编制、审批报送工作于2011年3月8日前完成。

三、认真开展了防汛安全大检查

各村(社区)、乡级各部门相关企业结合各自职责,于2011年3月2日开展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汛前安全大检查。检查我乡水库防洪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病险工程,落实安全度汛措施,确保万无一失;二是检查危旧房屋、和公共场所的安全状况、加固措施和紧急疏散预案落实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限期整改;三是将汛期在建工程的防汛工作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加强对在建工程防汛工作的监督,重点检查了基坑、边坡等重点部位和设施的防汛措施落实情况;四是检查了沿河水电企业、厂

房的设施、设备,防汛安全措施;五是检查滑坡点的监管措施,一旦发生险情的避让预案;六是检查供电、供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防汛抢险措施,落实供电、供水、公共交通安全度汛生产调度预案,确保了汛期全乡居民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篇5: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Ⅹ妇字〔20ⅩⅩ〕ⅩⅩ号

ⅩⅩ公司:

你单位报来的《关于成立ⅩⅩ公司妇委会的申请》已收悉。经研究,同意你单位成立妇女委员会。今后,请你们根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积极开展妇女工作。

此复

ⅩⅩ街道妇联 年

篇6: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关于水务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定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水务信息,充分发挥水务信息在生产、生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服务作用,提高水务局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ⅩⅩ市关于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水务信息,是指市水务局及其直属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本规定所称水务信息依申请公开,是指除水务局依法主动公开的水务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水务局申请获取相关水务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水务局办公室是水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主管处室,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局的水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并承担水务局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水务局依申请公开水务信息,应当坚持公正、公平、便民、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依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不包括下列信息:

(一)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二)水务局内部信息及公文;

(三)正在调查、讨论、处理或审议过程中的;

(四)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公正、合法进行或者涉及他人人身权利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公开的其他水务信息。

第六条 依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由制作或者保存该信息的局机关相关处室负责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水务局及其直属单位应当指定水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或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水务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具体工作,并建立、健全有关水务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各项工作制度。

第八条 水务局机关应当将依申请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与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与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工作流程以及服务承诺等,编入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向社会公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予以更新。

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水务信息,应当向水务局机关提出申请。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水务信息,应当填写水务信息公开申请表。水务信息公开申请表上应填写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水务信息内容的描述,包括能够据以指向特定水

务信息的文件名称、文号或者其他确切特征;

(三)获取的载体形式,包括纸质、磁盘、光盘等;

(四)交付的方式,包括邮寄、递送、传真以及自行领取等。

申请人在一张申请表内原则上只可以申请公开一条水务信息。

第十一条 申请人填写水务信息公开申请表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向水务局提出,由该局代为填写,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申请人描述所需水务信息的文件名称、文号或者确切特征有困难向水务局咨询的,水务局应当提供必要的帮助。第十二条 申请人填写的水务信息公开申请表可以当面向水务局提交,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或者电子邮件、信函、电报、传真等形式向水务局提交。

第十三条 申请人提出的水务信息公开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务局可以不予受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一)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与申请人的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

(二)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已经主动公开的;

(三)同一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重复申请公开同一水务信息的。

第十四条 水务局受理水务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即时出

具登记回执,并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审查申请材料内容是否明确和符合规定要求;

(二)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对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三)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需要报请批准的,报请批准;

(四)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

(五)申请公开的水务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进行协调,达成一致意见。

前款第(四)项规定的水务信息第三方不同意公开或者在十五日内不答复的,不予公开;但水务局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依法予以公开,并将公开的内容和理由书面告知第三方。第(五)项规定的水务信息,其他行政机关对其公开的意见不一致的,由水务局报请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五条 本规定未尽事项按照《大连市关于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定》执行。

篇7:关于ⅩⅩⅩ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7.12.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2。

7.12.2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2.3品种来源:Ⅱ-32A×OM052。

7.12.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4.9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0.6天。株高129.0 cm, 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 长势繁茂,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5.1万穗, 穗长24.6 cm, 穗总粒数182.6粒, 结实率83.8%, 千粒重28.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 长宽比2.2, 垩白粒率64%, 垩白度15.2%, 胶稠度65 mm, 直链淀粉含量24.4%。

7.12.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92.0 kg, 比对照增产4.7%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00.4 kg, 比对照增产4.5%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6.2 kg, 比对照增产4.60%, 增产点比率86.2%。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2.0 kg, 比对照增产6.9%。

7.12.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 栽插密度13.3 cm×23.3 cm或13.3 cm×26.7 cm, 每穴栽插一二苗。 (3) 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5 kg, 其中70%作基肥, 返青时施15%作追肥, 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至湿润促分蘖, 当亩茎蘖苗数达18万苗时开始分次晒田, 以轻晒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 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12.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3泸优1256

7.1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3。

7.13.2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13.3品种来源:泸香90A×南恢1256。

7.13.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 比对照Ⅱ优838长1.0天。株型适中,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 株高121.5 cm。亩有效穗数17.5万穗, 穗长24.5 cm, 穗总粒数170.0粒, 结实率78.2%, 千粒重27.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44%, 垩白度10.1%, 胶稠度78 mm, 直链淀粉含量14.5%。

7.13.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86.8 kg, 比对照增产3.7%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11.9 kg, 比对照增产6.5%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9.3 kg, 比对照增产5.2%, 增产点比率79.5%。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9.0 kg, 比对照增产6.4%。

7.13.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每亩用种量0.8~1.0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 栽插规格20 cm×23~26 cm, 每穴栽插一二苗, 亩插足l.3万穴以上。 (3) 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2 kg, 五氧化二磷6~8 kg, 氧化钾10~15 kg, 氮、磷、钾比例为1.0:0.5:1.0。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50%作基肥, 40%作为分蘖肥, 10%作穗肥。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及时晒田, 中后期湿润灌溉, 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3.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4 C两优396

7.14.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4。

7.14.2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7.14.3品种来源:C815S×396。

7.14.4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6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株高115.5 cm。株型适中, 长势繁茂,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7.7万穗, 穗长24.3 cm, 每穗总粒数144.0粒, 结实率83.6%, 千粒重29.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39%, 垩白度8.9%, 胶稠度83 mm, 直链淀粉含量14.9%。

7.14.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7.4 kg, 比对照增产7.5%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71.8 kg, 比对照增产2.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4.6 kg, 比对照增产5.1%, 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7.1 kg, 比对照增产9.8%。

7.14.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850 g, 稀播匀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25天左右移栽, 亩栽插1.25万穴, 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 (3) 肥水管理:施足底肥, 亩施碳铵35 kg, 过磷酸钙35 kg;早施追肥, 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4 kg, 氯化钾10 kg。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0.8:1.0, 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深水活棵, 浅水促蘖, 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 幼穗分化第三期覆水, 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 收割前7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14.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5 C两优608

7.15.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5。

7.15.2选育单位: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7.15.3品种来源:C815S×R608。

7.15.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高110.8 cm, 株型紧凑, 长势繁茂,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9万穗, 穗长23.9 cm, 穗总粒数171.0粒, 结实率80.7%, 千粒重27.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0%,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39%, 垩白度9.2%, 胶稠度79 mm, 直链淀粉含量14.5%。

7.15.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6.8 kg, 比对照增产5.7%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79.0 kg, 比对照增产3.9%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2.9 kg, 比对照增产4.8%, 增产点比率89.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1.5 kg, 比对照增产7.2%。

7.15.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1.2~1.5 kg。 (2) 移栽:亩栽插1.1万~1.3万穴, 亩基本苗达到6万~7万苗。 (3) 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有机肥与化肥搭配施用, 早施分蘖肥, 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 做到前期浅水, 中期轻搁, 后期干干湿湿灌溉, 断水不宜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5.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6天优3301

7.16.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6。

7.16.2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6.3品种来源:天丰A×闽恢3301。

7.16.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3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1.7天。株高118.9 cm, 株型适中,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5万穗, 穗长24.3 cm, 穗总粒数165.2粒, 结实率81.3%, 千粒重29.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耐寒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36%, 垩白度6.0%, 胶稠度79 mm, 直链淀粉含量23.2%。

7.16.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86.4 kg, 比对照增产4.4%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10.1 kg, 比对照增产8.0%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8.3 kg, 比对照增产6.2%, 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1.1 kg, 比对照增产6.9%。

7.16.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大田亩用种1.2~1.5 kg,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 适时移栽, 每亩栽插1.7万穴左右, 每穴插足2苗。 (3)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 适当控氮, 亩施纯氮10 kg, 氮、磷、钾比例1.0:0.5:0.7, 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55%、35%、7%、3%。早施分蘖肥, 中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浅水插秧, 深水返青, 薄水勤灌促分蘖, 够苗晒田控分蘖, 后期干干湿湿, 养根保叶防早衰。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6.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7.17川优673

7.17.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7。

7.17.2选育单位: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7.3品种来源:川香29A×福恢673。

7.1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7.4天, 比对照Ⅱ优838长2.4天。株高136.0 cm, 株型紧凑, 长势繁茂, 叶片较长易披。亩有效穗数15.6万穗, 穗长25.7 cm, 穗总粒数180.5粒, 结实率73.9%, 千粒重30.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 长宽比2.6, 垩白粒率52%, 垩白度12.4%, 胶稠度78 mm, 直链淀粉含量21.9%。

7.17.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80.3 kg, 比对照增产3.3%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80.5 kg, 比对照增产2.8%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80.4 kg, 比对照增产3.0%, 增产点比率68.8%。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3.0 kg, 比对照增产1.4%。

7.17.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培育带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 栽插规格20 cm×20~23 cm, 每穴栽插一二苗。 (3)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巧施穗肥, 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12 kg, 氮、磷、钾施肥比例1.0:0.5:1.0为宜。以基肥为主, 穗肥以钾肥为重, 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6:2:2。浅水活棵, 薄水养蘖, 够苗轻搁, 湿润稳长, 后期不过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7.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8 C两优343

7.18.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8。

7.18.2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18.3品种来源:C815S×岳恢9113。

7.18.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7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高109.7 cm, 株型紧凑,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9.0万穗, 穗长24.1 cm, 穗总粒数161.9粒, 结实率80.8%, 千粒重25.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36%, 垩白度7.6%, 胶稠度58 mm, 直链淀粉含量21.8%。

7.18.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79.2 kg, 比对照增产3.1%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86.4 kg, 比对照增产3.8%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82.8 kg, 比对照增产3.4%, 增产点比率78.8%。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3.9 kg, 比对照增产6.7%。

7.18.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850 g, 稀播匀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 适时移栽, 每亩栽插1.2万~1.3万穴, 确保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 (3) 肥水管理: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0.8:1.0。施足底肥, 亩施碳铵35 kg, 过磷酸钙35 kg;早施追肥, 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4 kg, 氯化钾10 kg, 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深水活棵, 浅水分蘖, 够苗晒田, 幼穗分化第三期覆水, 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 收获前7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8.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9扬籼优68号

7.19.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9。

7.19.2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7.19.3品种来源:扬籼6A×R814。

7.19.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5.9天, 比对照Ⅱ优838长1.3天。株高127.2 cm, 株型紧凑, 剑叶较长易披, 籽粒有芒。亩有效穗数16.8万穗, 穗长24.6 cm, 穗总粒数153.1粒, 结实率82.3%, 千粒重29.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30%, 垩白度6.7%, 胶稠度56 mm, 直链淀粉含量22.5%。

7.19.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2.7 kg, 比对照增产5.2%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71.7 kg, 比对照增产2.0%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87.2 kg, 比对照增产3.6%, 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0.1 kg, 比对照增产4.8%。

7.19.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 亩栽插1.8万~2.0万穴, 亩基本苗8万~9万苗。 (3) 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4 kg左右, 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 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 寸水活棵, 薄水分蘖, 当亩茎蘖苗达16万~18万苗时及时分次晒田, 后期田间干干湿湿, 收获前7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

7.19.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0内5优8015

7.20.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0。

7.20.2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7.20.3品种来源:内香5A×中恢8015。

7.20.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高122.2 cm, 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 熟期转色好, 有二次灌浆现象。亩有效穗数16.1万穗, 穗长26.8 cm, 穗总粒数157.0粒, 结实率80.8%, 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30%, 垩白度4.4%, 胶稠度76 mm, 直链淀粉含量15.8%,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0.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87.1 kg, 比对照增产2.7%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94.5 kg, 比对照增产3.9%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0.8 kg, 比对照增产3.3%, 增产点比率69.0%。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1.4 kg, 比对照增产8.8%。

7.20.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750 g, 稀播匀播, 培育带蘖壮秧。 (2) 移栽:秧龄掌握在30天内, 适时移栽, 亩插足l.3万穴以上, 亩基本苗达到6万~7万苗。 (3) 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 kg左右, 氮、磷、钾比例为1.0:0.5:1.0。施足基肥, 移栽前大田适当施部分农家肥作底肥, 亩施40~50 kg过磷酸钙;早施追肥, 移栽后5~7天施总肥量的70%促分蘖, 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看苗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及时晒田, 后期湿润灌溉, 防止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0.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1新两优343

7.2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1。

7.21.2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21.3品种来源:新安S×YR343。

7.21.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4.2天, 与对照Ⅱ优838相同。株高128.5 cm, 株型适中,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5.5万穗, 穗长24.2 cm, 穗总粒数187.8粒, 结实率80.5%, 千粒重28.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22%, 垩白度2.8%, 胶稠度78 mm, 直链淀粉含量15.7%,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1.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4.2 kg, 比对照增产7.3%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99.8 kg, 比对照增产8.2%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07.0 kg, 比对照增产7.8%, 增产点比率96.4%。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4.8 kg, 比对照增产9.2%。

7.2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 适龄移栽, 亩栽插约1.8万穴, 每亩基本苗达到7万~9万苗。 (3) 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 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 早施分蘖肥, 幼穗分化6~7期时亩施3~5 kg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 中期够苗适度晒田, 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 以后干湿交替, 收获前7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7.21.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7.22 Y两优302

7.22.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2。

7.22.2选育单位:长沙年丰种业有限公司。

7.22.3品种来源:Y58S×F302。

7.22.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 比对照Ⅱ优838长2.3天。株高131.9 cm, 株型紧凑,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5万穗, 穗长26.6 cm, 穗总粒数178.1粒, 结实率84.1%, 千粒重26.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17%, 垩白度2.9%, 胶稠度74 mm, 直链淀粉含量16.2%,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22.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1.1 kg, 比对照增产6.8%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95.1 kg, 比对照增产7.4%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03.1 kg, 比对照增产7.1%, 增产点比率92.9%。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9.3 kg, 比对照增产6.4%。

7.22.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 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亩施纯氮不超过12 kg,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增施钾肥, 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以6:4为宜。亩总苗数达到15万苗后及时晒田, 后期间歇灌溉, 倒三叶期覆水重施穗肥, 抽穗后保持湿润, 收获前5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

7.22.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3 H优158

7.2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3。

7.23.2选育单位:抚州市临川区绿江南农业新产品研究所。

7.23.3品种来源:香H2A×R158。

7.23.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1.1天, 与对照金优207相当。株高97.5 cm, 株型紧凑。亩有效穗数23.6万穗, 穗长23.4 cm, 穗总粒数114.9粒, 结实率81.7%, 千粒重26.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2%, 长宽比3.3, 垩白粒率23%, 垩白度4.8%, 胶稠度53 mm, 直链淀粉含量21.9%,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3.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16.8 kg, 比对照增产6.0%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492.5 kg, 比对照增产7.4%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4.7 kg, 比对照增产6.7%, 增产点比率91.9%。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3.5 kg, 比对照增产7.5%。

7.23.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量1250 g, 采用湿润育秧方法。施足基肥, 稀播匀播, 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 防病治虫,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 适时移栽, 采用宽行窄株方式, 每亩栽插约1.8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 追肥前期多施, 后期看苗施肥。中等肥力田块, 一般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40 kg作基肥;第一次追肥在移栽后7天, 亩施尿素10 kg, 氯化钾8 kg;孕穗期看苗适量施用尿素和钾肥。苗期浅水勤灌促分蘖, 中期晒田控苗, 壮苞抽穗期深水灌溉, 后期以湿润为主, 干干湿湿壮籽, 后期防止脱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 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等病虫。

7.23.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4五丰优T025

7.24.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4。

7.24.2选育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7.24.3品种来源:五丰A×昌恢T025。

7.24.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2.3天, 比对照金优207长1.4天。株高103.3 cm, 株型适中,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8.8万穗, 穗长22.8 cm, 穗总粒数174.6粒, 结实率77.7%, 千粒重22.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29%, 垩白度4.7%, 胶稠度52 mm, 直链淀粉含量22.5%,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4.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1.1 kg, 比对照增产3.2%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01.5 kg, 比对照增产0.8% (不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1.3 kg, 比对照增产2.0%, 增产点比率55.4%。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90.11 kg, 比对照增产14.0%。

7.24.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1.0~1.5 kg, 稀播匀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 适时移栽, 栽插规格13.3 cm×26.7 cm或16.7 cm×20.0 cm,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1.0~13.0 kg, 五氧化二磷5.5~6.5 kg, 氧化钾11.0~13.0 kg。施足基肥, 稳施促蘖肥, 基、蘖肥比6.5:3.5;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浅水返青, 浅水分蘖, 够苗晒田, 薄水抽穗, 干湿壮籽, 收获前5~7天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4.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5湘菲优8118

7.25.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

7.25.2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7.25.3品种来源:湘菲A×湘恢8118。

7.25.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 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高98.3 cm, 株型适中, 叶片挺直,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0.7万穗, 穗长22.6 cm, 穗总粒数129.8粒, 结实率77.6%, 千粒重28.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35%, 垩白度7.9%, 胶稠度84 mm, 直链淀粉含量25.2%。

7.25.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9.5 kg, 比对照增产8.4%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491.4 kg, 比对照增产5.2%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15.4 kg, 比对照增产6.8%, 增产点比率100.0%。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06.3 kg, 比对照增产17.3%。

7.25.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1.5 kg。 (2) 移栽: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达5~6片时移栽, 每亩栽插1.8万~1.9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施足底肥, 早施追肥。及时晒田控苗, 后期湿润灌溉, 不脱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5.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6 H优159

7.26.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6。

7.26.2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26.3品种来源:H28A×R51059。

7.26.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1.4天, 比对照金优207长0.4天。株高100.0 cm, 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20.8万穗, 穗长24.0 cm, 穗总粒数124.2粒, 结实率82.2%, 千粒重27.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 长宽比3.3, 垩白粒率12%, 垩白度2.5%, 胶稠度72 mm, 直链淀粉含量15.8%,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6.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24.8 kg, 比对照增产5.5%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494.5 kg, 比对照增产5.8%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9.7 kg, 比对照增产5.6%, 增产点比率82.8%。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7.1 kg, 比对照增产8.2%。

7.26.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1.5 kg, 适当稀播。 (2) 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 适时移栽, 栽插规格16.7 cm×20.0 cm, 每亩栽插2万穴。 (3) 肥水管理:重施基肥, 早施追肥, 后期酌施穗肥。薄水浅插, 深水活棵, 浅水分蘖, 多次露田, 够苗晒田, 后期湿润灌溉, 不过早断水。 (4) 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7.26.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7深优957

7.27.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7。

7.27.2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7.27.3品种来源:深95A×ɑ-7。

7.2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 比对照金优207长1.2天。株高99.9 cm, 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9.5万穗, 穗长22.2 cm, 穗总粒数137.6粒, 结实率82.2%, 千粒重25.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2%,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13%, 垩白度2.1%, 胶稠度78 mm, 直链淀粉含量21.1%,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27.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6.0 kg, 比对照增产1.7% (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493.3 kg, 比对照增产5.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499.6 kg, 比对照增产3.6%, 增产点比率80.2%。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00.3 kg, 比对照增产16.1%。

7.27.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1.5 kg左右, 合理稀播, 培育壮秧。 (2) 移栽:控制秧龄, 适时移栽, 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8万苗。 (3) 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 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 前期重施, 早施追肥, 后期看苗施肥。水浆管理上注意后期干干湿湿灌溉, 不脱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7.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上一篇:连杆盖机械课程设计下一篇:八一建军节诗歌朗诵歌颂军魂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