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2024-05-06

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精选8篇)

篇1: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牛辛庄村基本情况报告

安阳县北郭乡牛辛庄村地处乡政府东北,东临时新庄,南临吴辛庄村,西邻郭孟新庄,北临狄王庄村。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0亩,全村共有10个村民组,250户,人口1100人。唯一的一条水泥路贯穿全境,村组道路6余条均为沙石路面。至今仍未走出贫困的境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牛辛庄村地处北郭乡较北端,是乡偏远村,七咀八岔,村组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十分不便。

二、牛辛庄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除蔬菜、豆类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不成规模。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更别谈发展经济。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出市出省的务工人员少,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发展路数广大村民不能亲身体会。

三、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虽有土地等资源,但没形成规模,没有竞争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依托,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旱灾不保收。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

牛辛庄村两委班子成员正在面对现实,积极探索,寻求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通过学习和研究,因地理位臵原因,围绕“以农为主”的方针理念定下目标,希望通过努力,带动农民致富,发展村集体经济。

篇2: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XX市部分行政区规划调整后设立的XX区下辖金陵、坛洛、双定3个镇和西乡塘等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为了解和掌握全城区贫困村基本情况,为城区党委、城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7--9月,我们对XX市XX区部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XX市XX区金陵镇的三联、居联村、广道村,双定的秀山村,坛洛的合志、圩中村等27个贫困村初步统计,总人口11444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194人,占总人口的72%。其中相对贫困人口7906人,占总人口的69%,而绝对贫困人口287人,占总人口的`3%。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27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1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城区贫困村中还有18个自然村6328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27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32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6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沼气池入户只有775户,入户率仅29.6%,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27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屯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缺粮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水田大部分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大部分群众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村没有文体娱乐场所,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参与“彩”、聚赌、斗殴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四)乡村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大多数贫困村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设备简陋,药品不足,有的没有配备合格的卫生人员,一些小病想通过找卫生员或药品解决都很难。

(五)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这些贫困村,主要以种植玉米、木薯、豆类,甘蔗、水稻为主,经济作物除香蕉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村干部未能掌握实用技术,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落后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从总体上说,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难,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通讯缺乏,信息闭塞,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

(二)体制原因。贫困村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较深,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滞后,市场主体形成发展缓慢,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生产方式,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观念,开拓市场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还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慢,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

篇3: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 把搞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 财政、扶贫等涉农部门及试点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试点乡镇和试点村也分别成立“互助资金”管理小组, 形成了三级联动的整体效应。

二是准确定位。文山市结合市情, 把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定位为:以贫困村村民为服务对象, 以贫困农民为重点群体, 以扶持村民自我发展为主要方向, 办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收益的平台。

三是科学选点。在选择试点村上, 坚持以文平线 (文山—平远街) 、文蒙线 (文山—蒙自) 、文河线 (文山—河口) 为重点, 确定了平坝、古木、东山、小街等11个乡镇的14个村作为试点, 重点发展中药材、冬早蔬菜、经济林果、烤烟、甘蔗、辣椒种植、生猪、肉牛养殖等产业。

二、采取措施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先后制定了文山市《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考核办法》, 试点村互助资金管理小组工作制度、工作职责, 以及互助资金投放与回收管理办法、资金发放程序、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 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动态考核运行制, 按照量化考核标准, 对年终量化考核得分90分以下的村, 视为不合格试点村, 市政府撤回资金另选投向, 确保互助资金作用发挥的实效性。

二是强化监管。严格执行省州发展互助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资金由市财政划拨到乡镇, 再由乡镇划拨到指定的农村信用社试点村账户, 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在办理借贷手续上, 借贷农户填写借款申请审批表, 由村管理小组审批, 乡镇分管领导及财政所审核把关, 信用社凭村管理小组的审批单将资金转入农户账户。按照规定, 农户借贷金额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贷款期限为半年或一年, 年利率5%, 期满如需再借, 必须先还款后再按程序申请。各乡镇财政所还建立借款《诚信卡》, 村民办理借款手续时, 在《诚信卡》上注明借款到期时间、本金、利息、借款次数等内容。市扶贫办、财政局则定期不定期到试点乡镇检查, 及时发现和解决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对互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取得成效

2010年末, 文山市14个试点村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90万元, 参加互助资金的农户1162户, 参互率达到86%, 吸收村民参加互助资金14.27万元, 利息收入的50%计7.82万元转入本金, 全市互助资金总量达到了212.09万元。

一是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自实施试点以来, 累计向1112户农户发放了贷款, 直接扶持及收益1332户5902人, 贷款累计发放399.75万元, 其中2010年向472户农户放贷、金额176.75万元, 还款率达100%。

二是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获得贷款的农户利用所贷资金发展烤烟种植745亩、蔬菜1269亩、甘蔗180亩、林果408亩, 养猪543头、养牛118头, 人均增收达1600元, 促进了一批贫困户脱贫。

三是激发了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互助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 文山市始终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借款农户决定资金的投向, 激发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劳动致富的主动性, 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四是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其经营管理离不开基层组织, 从设立、投放到回收均需村组干部的积极参与, 增强了村干部参与的积极性, 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从文山市的试点情况来看, 互助资金的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一是政策的宣传还需加强。部分农户对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认识了解不够, 利用互助资金发展经济的信心不足, 有的农户把互助资金当作是扶贫资金。二是互助资金覆盖面小、资金规模小, 难以满足贫困农户脱贫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单户农户的贷款规模最高仅为5000元, 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需求。三是基层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由于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业务性较强, 农户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基于的是先验经验, 互助金管理人员如何识别和引导农户将资金投向合适的生产方向, 能力需要提高。

篇4: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关键词 沙眼 屈光性眼病 贫困地区

2005年7~9月我们至内蒙古翁牛特旗贫困地区进行义诊及技术支援,予当地群众以诊治工作。现将此地区眼科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及分析。

资料与方法

在3个月的义诊期间,共诊治病人660人次,外眼病占57%,内眼病占39%,其他占4%,外眼病主要为沙眼,占外眼病总数的27.6%,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屈光性眼病占30%,详见下表。

讨 论

沙眼在解放前是我国首要的致盲眼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常识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其发病率大大降低,在城市地区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它已不是困扰眼科医生的主要病症了。但是下乡义诊期间,我们看到的病人与我们以往的工作临床所见完全不同。在贫困地区沙眼仍是主要的眼病,占外眼病的27.6%,令人触目惊心,且沙眼症状重,青少年偏多,且多因屈光不正来就诊,单因沙眼来就诊的病人不多,可见其对沙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检查见上睑为铺路石样满布乳头,角膜血管翳明显,其中14例已合并角膜炎,老年人因沙眼并发症来就诊的为17例,严重的瘢痕性睑内翻致角膜炎,角膜雾状混浊,后段视不清晰,视力下降至0.1以下,经手术矫正睑内翻,治疗角膜炎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痛苦虽然减轻,但视力均已遭到严重不可逆损害,令人痛心。还有1例沙眼病人,女,68岁,因沙眼致角膜炎,睑球粘连,已致一眼失明,另眼视力存手动/眼前,眼睑已增生,爬行,由颞侧越过瞳孔至鼻侧瞳孔缘,未侵及的角膜雾状混浊虽经睑球分离手术,视力仍未提高,此病人是我们这一年龄段的医生行医期间实难见到的病例。

我们义诊的医院为中蒙医院,主要面向广大的农牧区病人,病人就诊路途远,知识文化水平相对低,许多蒙族同胞就诊,不会说汉话,需蒙医医生为我们翻译,且其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故病一拖再拖,贻误了治疗时机,为治疗造成了极大难度,致使视力不可避免的损失.

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屈光性眼病在我们义诊期间显得异常突出,因此类问题来就诊的病人为2~18岁的患者,经检查多数患者还患有沙眼或结膜炎.

屈光不正:就诊平均年龄较城市平均就诊年龄大,近视度数相对较低,但此类患者群中存在11.7%的弱视患者,10例中仅有2例曾就诊并给予屈光矫正,其余患者没进行过任何诊治,因远视或近视未予矫正导致弱视,由此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视功能损失,令人痛心。因验光配镜的不规范,不科学致使配戴眼镜的患者配镜后出现眼痛、头痛等症状,且绝大多数患者并不知原因何在,当我们给予科学的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后,由此引起的困扰患者许久的症状得以消除。当我们接受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基层医院,农牧区的广大农牧民因就医环境的恶劣造成的痛苦。

斜视患者从2~18岁不同年龄均有,此类病人基本上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这里的眼科医生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有50%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弱视,多数患者已错过了治疗时机,手术仅能改善外观,不能达到改善视功能的目的,因经济原因,40%患者仅仅看过病后,不接受下一步的治疗.在我国儿童弱视的患病率约为2.8%[1],此地区人口约为49万人,弱视的患病人数是相当可观的,从我们义诊的情况看,多数病人不了解,不认识此病,更谈不上积极的治疗了,广大的农牧区儿童正在受着此类眼病的侵害。

在夏秋季城市地区的外眼病主要为过敏性结膜炎,患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而我们义诊的地区为纯农牧区,无污染,空气洁净,故出现了极低的过敏性结膜炎发病率,说明过敏性疾病与空气污染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也与目前的观点相一致。

因此地区为国贫县,医疗队定期会来这里进行白内障的治疗,故白内障病人就诊率较低,因经济问题,病人多在等待低费用的白内障手术,这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实现2020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白内障的手术费用是极其重要的[2]

此地区虽为内蒙古东部地区,但紧临东北,饮食接近,喜食较咸食物,故高血压发病率高,由此引起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病人较多,但多数病人并不知道高血压还可引起眼部病变,致视力下降,没有就诊意识。

结论:①在基层,沙眼仍是主要的外眼病,还需积极防治。②屈光不正、斜弱视等屈光性眼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急需引起眼科医生的高度重视,还需相关部门的协助及宣传,配合。③防盲治盲工作任重而道远,白内障仍是主要致盲眼病,需积极治疗。④改变饮食习惯,少盐,控制血压,宣传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才可控制相关的眼病的发病率。⑤环境污染程度与过敏性眼病有关,似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51.

篇5: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肥城市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5个村(居),总人口99.2万。全市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28处,受益群众71.44万人。其中,千吨万人以上联网供水站16处,实现供水287个行政村、35.84万人;单村集中供水站312处,覆盖供水人口35.6万人。76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通自来水,全市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9%。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卫生、环保、审计、供电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水利局成立了扶贫工作小组,将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确保了贫困村群众的饮水安全。

2、科学规划设计。聘请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对全市农村饮水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综合考量饮水类型、分布、经济条件、水源条件和地形条件,以优质水源为依托,合理布局区域供水设施,尽可能实现“单村变联网、小网变大网”规模化供水,提升供水水质。特别是在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方面,把涉水资金和项目向贫困村倾斜。组织人员对全市15个镇街区的76个省市级贫困村,逐一进行了走访调研,摸 清了贫困村在饮水安全方面急需解决的有关问题等基本情况,修订完善了帮扶实施方案和计划,逐步推进实施。通过移民帮扶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项目,加大对贫困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帮扶力度。

3、争取项目资金。全市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市水利局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重点对76个省市级贫困村倾斜,解决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饮水不安全的问题。2016年,借助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总投资300多万元,为五个省级贫困村和三个泰安市级贫困村,建设供水管网,通过联网扩网、改建村内管网等方式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项目完成后,集中供水管道到达贫困村村头,实现全时段供水。同时,积极协调和整合移民帮扶资金,争取上级资金200多万元对部分库区移民村的村内自来水管网工程进行改造,对老城、石横、湖屯等部分饮水困难的山区村,开展打井、更换隐患的主管道等工程措施,实现安全供水,进一步提升全市贫困村的供水保证率。

4、严把工程质量。坚持把饮水工程建设质量作为“百年大计”,严把三大关口,精心组织实施。水源选定关。每处水源的选定,都组织水利专家充分论证,并进行水质化验,确保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制度落实关。按照“四制”要求,实行了项目法人制,项目法人对项目策划和实施全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实行了招投标制,对施工单位和主要材料设备,分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优选有经验、有资质的专业 队伍施工;实行了合同管理制,逐一签订合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实行了工程监理制,聘请资质适合的监理单位对项目施工全程监理,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材料准入关。委托有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对设备、管材、水泥、混凝土等产品及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测,使设备材料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5、强化运行监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肥城市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细则》,对工程管理、水源管理、供水管理、资产管理、监督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成立机构、建章立制、改制改革,使农村饮水步入了有法可循、有章可依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市千吨万人以上规模供水站已全面进行了改制,运行状况良好。同时,围绕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群众长期得到实惠,建立了三项运行管理机制。行业准入机制。凡是从事农村供水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必须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有卫生防疫部门的卫生许可,否则一律不允许从事农村供水工作。水价形成和水费征收机制。水利与物价部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农村水价。千吨万人以上规模供水企业由政府定价,对小规模、单村供水实行政府指导价,对供水区域,实行统一水价、统一抄表、统一核算和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的“三统一、三公开”制度,做到了群众放心、企业舒心、政府省心。水质检测机制。自2013年以来,投资377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农村水质检测站,具备了43项饮水指标的检测能力,为保障农村饮水水质安 全提供了条件。每年对千吨万人以上供水企业和部分小规模供水单位进行枯水期、丰水期两次检测,对水质不达标的,采取更换水源井或新上消毒处理设施进行整改,确保了“源头”水质安全。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山区村村内供水管道老化严重,且年久失修,跑冒滴漏造成供水不及时。目前,上级资金没有涉及对村内管网的补助和更换,加之村级经济差,无力更换村内管网。

二是多数实行单村供水的村无消毒处理设施,给群众饮水安全带来隐患。同时,部分村无专门的饮水供水泵房,且与灌溉用水泵房混用。

工作建议:

篇6:贫困家庭情况报告

我叫***,男,*族,现年**岁,住***。妻子***,现年**岁,独生女***现就读于***。

我自幼身患残疾(驼背),导致胸腔狭窄压迫心脏,多年来一直求医,靠药物控制病情来维持生命。2008年以来,经常伴有胸闷、胸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医院检查为心脏肥大和肺水肿等症。每年都需多次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由于无法承担医药费和相关费用只能靠回家吸氧维持生命。医生建议,吸氧治疗非长久之计,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稳定病情。但对于双残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我妻子也是有与我一样的残疾,2005年因心脏跳动异常,在***医院治疗,做了**手术。现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当时的医药费用全靠借贷和好心群众捐助,目前已欠债*万多元,生活全靠好心村民帮助和捐赠。因我是父母老来子,我成家后父母相继去世,住房年久失修不能住人。同时还要供养女儿上学,因此延误医期。可我又离不开吸氧,每天吸氧费用达*多元,家中实在无力承担,让我这双残、双失劳动力家庭真是无可奈何,家中又无其他任何财产。鉴于上述情况,为延续生命,供养我女完成学业,恳请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给予扶持帮助为谢!

此致

敬礼

***

篇7:贫困村基本情况报告

按照XX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X农发〔2021〕X号)相关要求,XX镇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自查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根据工作安排,成立了XX镇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自查小组,由党委书记XX任组长,镇长XX、分管领导XX任副组长,脱贫办、财政所、农业服务中心、党政办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负责产业扶持基金管理使用自查工作。

(二)建章立制,严格规范

结合市、县相关文件要求,分别制定了XX镇XX社区、XX镇XX村《产业扶持基金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制度》、《产业扶持基金使用方案》、《追加产业扶持基金的使用管理方案》,贫困村在使用产业扶持基金时必须按照管理办法执行。

(三)规范运行,认真自查

1.基本情况。XX村产业扶持资金共计50万元,XX社区产业扶持资金100万元。

2.使用情况

XX村产业扶持资金共计57.6203万元,其中10万投入XX县XX种养植专业合作社,按7%固定比例分红(其中8万元为原产业周转金,2万元为红利投入);28.2万投入XX县化工总厂,按6%固定比例分红;11万元投入XX县XX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按7%固定比例分红;2.8万元借贷给贫困户发展产业。

XX社区产业扶持资金共计100万元,其中28万投入XX县化工总厂,按6%固定比例分红;19万元投入XX县XX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按7%固定比例分红;3万元借贷贫困户发展产业。2018年10月,XX社区将新增加的50万产业周转金,分别投入XX县XX家庭农场30万元和XX省XX食品有限公司20万元,按3.6%固定比例分红。

3.收益及分配情况

XX村集体经济收益11.69万元,其中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3.57万元。XX社区集体经济共计收益15.8万元,其中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3.9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持资金用途单一。

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企业,按比分红,用于非生产性支出,没有助推贫困户产业增收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作用。

(二)产业扶持资金效益不高。

借款后发展的种养殖业,由于农户技术和管理不到位,未能产生较好效益,部分贫困户存在逾期未归还的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产业扶持基金政策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基金相关政策、申请借款条件和流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为推动产业扶持基金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树立发展的标杆,发挥种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的脱贫致富积极性。

篇8:有关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贫困的界定

(一) 国外学者对于贫困的定义。

谈到对贫困问题的专门研究, 就不能不先提到西方国家的学者, 他们最早从社会救助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贫困问题, 对后来的贫困研究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总结归纳一下, 国外学者对贫困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朗特里1899年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 那么, 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2]②“贫困是作为某一特定社会中特定家庭的特征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 (西奥多.W.舒尔茨) ;[3]③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是这样认为的:“贫困是指物资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首先, 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有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涯的机会。”;[4]④“当某些人, 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 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 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世界银行, 1981年) ;同时, 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体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 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5]⑤欧共体委员会《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也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 (物资的、文化的和社会的) 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6]⑥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H.沙里温在《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扶贫——在“21世纪初中国扶贫战略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中也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贫困是一种对个人财产和机会的剥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础教育和基本健康服务。穷人有通过劳动获取应得报酬供养自己的权利, 也应该有抵御外来冲击的保护。除了收入和基本服务之外, 如果他们不能参与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决策, 那么, 这样的个人和社会就处于贫困状态。如果在收入、就业和工资之外再采用基础教育、健康保障、营养状况、饮水与卫生条件等指标, 贫困的衡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改进。这些衡量措施还应该考虑到一些重要的无形指标, 如孱弱的感觉、自由参与的缺乏。”[7]

(二) 国内学者对于贫困的定义。

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比较起来有巨大的差异, 因此, 在立足我国国情的情况下, 我国的大陆及港澳台学者对贫困也进行了有自身特色的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童星和林闽刚所著的《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研究》一文中, 是这样定义贫困的:“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 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资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童星、林闽刚:《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1993年第3期) ;[8]②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对贫困的看法比较一致, 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所作的贫困界定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资生活困难, 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生活处于困难境地。”;[9]③台湾的江亮演在《社会救助的理论和实务》一书中, 则将贫困界定为:“通常所称的贫困是指生活资源缺乏或无法适应所属的社会环境而言, 也就是无法或有困难维持其肉体性或精神性生活的现象。” (江亮演, 《社会救助的理论和实务》, 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1990年版) [10]从上述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的定义中不难看出, 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最初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 贫困通常被视为是一种个人或家庭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状态, 尽管后来人们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有所拓展, 但还是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贫困的定义则会发现, 贫困和以下几个方面息息相关:第一, 贫困通常与“困难”、“痛苦”等不利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文化、自然、身体状况、思想意识等涉及先天及后天的多个方面;第二, 贫困往往是对“最低标准”的突破, 这个“最低标准”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的最少要求, 而且这种“最低标准”要能够得到社会的共识;第三, 贫困还经常体现出“无可奈何”的特征, 亦即缺乏改善贫困现状的途径或者方法, 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可能是内在的, 也可能是外在的。另外, 如果更加仔细地分析还会发现贫困更加深层次的涵义:第一, 贫困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 虽然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贫困现象会越来越少, 但要想完全根除贫困却是很难办到的;第二, 有关贫困标准的界定应该是一个公开性的社会话题, 即贫困与否应当由社会公众来共同衡量;其三, 贫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一种综合性社会后果, 这就决定了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 贫困线的定义。

贫困线是和贫困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概念, 也可以说是对贫困更加直观的表述。贫困线是衡量个人、家庭或某一地区贫困与否的界定标志或测定标准, 又叫做贫困标准。[11]和贫困问题一样, 目前学术界对贫困线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贫困线不应该只是“一条线”, 相反, 贫困线应当由几种表现形式共同构成, 即将贫困线细分为几个不同等级的阶段或者是标准, 这也就意味着贫困线是一定时间、空间下的特定产物, 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不可能一成不变,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就出现过多条贫困线, 总的来看我国贫困线的标准是不断提高的。最早的贫困线是在1984年提出的, 当时确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120元以下。1985年,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建议, 按1984年不变价格, 户人均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 这个绝对贫困线在后来的扶贫实践中经常被采用。[12]1988年, 国家统计局采用人均纯收入与基本生存费用相比较的方法, 得出农村户人均纯收入260元为该年的绝对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 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 1999年为625元。[13]为了满足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中国正在准备调整贫困线标准, 多数研究人员倾向于在现行标准上适当增加一个金额作为调整贫困线的新标准, 把新时期的农村贫困线标准定为865元。[14]此后,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又多次提高贫困线标准, 对贫困人口的界定和覆盖也越来越全面、精准。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 总体经济水平还不算高, 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制定贫困标准的时候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既不能盲目拔高, 也不该刻意降低。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虽然这一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支出标准有很大差异, 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一个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15]

二、贫困的特点

综合分析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贫困及贫困线所下的定义, 可以归纳出贫困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 贫困具备多元性。

贫困现象往往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条件、思想意识等多种原因共同构成的, 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贫困的表述和关注重点都不尽相同, 各有侧重。因此在分析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不能有失偏颇。

(二) 贫困具备社会性。

也就是说贫困是一个公开性的话题, 社会公众对很多贫困问题的探讨, 例如贫困标准的界定等都有充分的发言权。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资金的分配等重大举措更应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 贫困具备相对性。

所谓贫困, 实际上是指个体或家庭收入在一定地区或社会中所处的层次, 是一个比较性的相对概念, 某一地区的“穷人”对另外一个地区的人来说就有可能是“富人”, 因此, 在界定贫困人口的时候不能够离开特定的参照标准, 而且贫困问题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依然会存在, 想要完全消除贫困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贫困的类型

在谈到贫困问题的时候, 除了掌握贫困及贫困线的涵义之外, 对贫困的类别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贫困一般可以划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两种类型。

(一)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其实是对贫困更进一步的界定和描述, 它们反映出了贫困的轻重缓急, 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绝对贫困又被叫做生存贫困, 是指个人或家庭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存的一种严重贫困状况。绝对贫困会给贫困人口带来巨大的苦难和困扰, 是反贫困斗争亟待解决的问题, 绝对贫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生产方面缺乏必备的生产资料, 即使低级的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 更不用谈什么高层次的扩大再生产了;在生活方面缺乏基本的消费资料, 绝对贫困人口往往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都难以保证, 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生活质量就更是一种奢望了。相对贫困实质上是一种比较而言的贫困, 这种比较的涵义通常是指不同社会成员或地区之间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 也就是说收入水平最低的那部分人口就会被称作相对贫困人口。但是, 不同国家和机构对相对贫困的界定还是有一些差异, 多少都带有自己的看法。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为相对贫困人口。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 收入低于平均水平1/3的社会成员便可视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16]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绝对贫困其实是相对的, 而相对贫困反而是绝对的。因为绝对贫困总是会有一个底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消除绝对贫困基本是可以实现的, 而相对贫困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比例, 因此不管经济水平有多高, 始终会有相对贫困的存在。正因为有相对贫困的存在, 所以彻底消灭贫困几乎是不可行的, 现实中的反贫困目标其实是首先做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然后尽量争取相对贫困人口的减少, 这一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反贫困的阶段性与长期性。

(二)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是指贫困所影响和涉及的范畴, 狭义贫困指的是收入方面的贫困, 反映的是贫困人口在经济层面的困难;广义贫困是指除了经济收入之外, 贫困人口在其它方面所遭受到的不利境况, 比如说平均寿命、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状况、业余文化生活、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就反贫困事业来说, 消除狭义贫困的难度比较小, 而减轻广义贫困的工作难度则是比较大的。因此, 反贫困工作应当分阶段来进行, 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在反贫困工作的初期应该把消除狭义贫困作为工作重点, 因为狭义贫困不仅严重威胁到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 具有紧迫性, 而且工作难度相对较小, 扶贫工作见效快。在反贫困工作达到一定程度, 有了一定基础之后, 就可以着重解决广义贫困问题, 进而更进一步地提高反贫困工作的质量, 这样分阶段进行、分步骤实施不仅可以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而且能够使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增加扶贫工作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档案工作中的保密下一篇: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