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2024-05-03

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精选8篇)

篇1: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推进均等化服务创建幸福美家园捞刀河镇创建流动人口均等化示范乡镇汇报材料捞刀河镇地处城**结合部,面积94平方公里,总人口56308人,其中常住人口47207人,流动人口有9101人(流出人口1206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413人;流入人口7895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2125人)。近年来,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持续建设,流动人口从2008年的7214人增长到现在的9101人,呈现出数量上升较快、分布零散、结构复杂等特点。针对流动人口的现状,我镇坚持“分类指导、创新载体、打造亮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强化均等化服务保障。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捞刀河镇在申报创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乡镇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将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安排部署。

篇2: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工 作 汇 报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以“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为统领,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为原则,以抓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突破口,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管理网络、落实服务管理人员、经费和优质服务上抓落实,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具体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xx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截止xxxx年9月30日,xx区流动人口总数xxxxx人,其中流出5194人,流入12537人,流动人口中男性占70.4%,女性占29.6%。全区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上的占5.6%;居住1个月至1年的占87.16%;居住1个月以下的占7.24%。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48.3%,农业人口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受过初中教育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59.3%,流动人口中89.2%为农业人口,10.8%为非农业户口,流动人口主要以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为主,占到流动人口60.2%,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为1218元。

二、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基本情况 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服务”即依托社区人口学校举办流动人口婚育知识培训班,并坚持在重大节日上街宣传、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引导流动人口树立婚育新观念。

(二)“免费技术服务”即区、镇办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公开流动人口免费服务项目、内容及程序。利用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结算五联单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务。

(三)“生殖健康、随访服务”即村(社区)依托计生技术服务室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务。

(四)“优生优育服务”即将流动人口纳入“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家庭创业工程”实施范围,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服务。

(五)“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即在社区服务站、市场、企业及流动人口集中的村居设立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避孕药具自取箱,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

(六)“关怀关爱服务”即流动人口在xx辖区享受同常住居民一样的子女入托入学、生育关怀、特困帮扶等服务。

(七)安全服务。认真清查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私房出租管理力度,向流动人口提供卫生安全的居住场所。

(八)子女就学服务。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我区教育

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了流动人口子女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九)社会救助服务,加大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和综合帮扶力度。按照分类施保、突出重点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并对重度伤残家庭按规定给予大病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生活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救助。

(十)就业培训、援助和扶持等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岗位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落实流动人口就业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照顾,在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中优先登记、优先安排,给予其免费职业指导服务。在执行有关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规定时,落实激励措施,对符合条件创业的流动人口人员,可优先获得小额贷款的扶持。

三、xx区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基本情况 xx区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服务。有就业能力的居民,因为企业的调整或合并等原因下岗了,为有就业能力的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组织上的保障。

(二)社会保障服务。参加社会保险,比如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使退休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他提供一个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城镇居民按照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解决未来的老年人社会问题。

(三)社会救助服务。主要是为有困难的老年人和生活有困难的群体提供的服务。一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生存问题、基本生活问题。二是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困难。三是政府的社会救助的公共服务。

(四)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主要在儿童的计划免疫、老年人的慢性病,还有残疾人和贫困居民就医方面,提供一定的服务。计划生育服务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免费技术服务、生殖健康、随访服务、优生优育服务、免费避孕药具服务。

(五)文化、教育、体育服务。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和保障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安全服务。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建立联防队、巡逻队等,动员居民共同创建安全单位。

四、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典型工作及成功原因分析。

xx区被国家确定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后,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放在突出位臵予以安排部署。区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听取计生局关于试点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协调财政、教育等部门解决有关问题。并及时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四大家主管领导为副组长,14个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流动人口均等化

服务试点工作纳入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全力予以推进。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xx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并于今年3月24日召开了全区均等化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要求各镇办、各部门要坚持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优势互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推进此项工作。建立区级、镇办和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规范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建立以宣传倡导、便民维权、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均等化服务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作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重要内容,加大督促检查和奖惩力度,确保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清楚六均等一满意”活动的通知》、联合六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免费技术服务的通知》、《关于落实流动人口便民维权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流动人口民生、民主和民权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有收入、有书读、有组织、有安全”等问题。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方面,我们按照“属地化”管理的要求,把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日常管理服务范围,精心组织开展“市民化”服务,让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权益。

(一)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通过发放《致流动人口的一封信》,组织流动人口参加培训、讲座、参加计生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向流动人口传播计生国策和先进婚育文化知识。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以“真情关怀,温馨服务”、“你需要我服务,我服务你满意”等为主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月活动。

(二)开展免费服务。为了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和常住人口一样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我们利用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结算五联单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最后由政府买单。据统计,2011年,全区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免费服务11258例,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计划生育宣传手册、免费提供培训、生殖保健咨询、办理有关证件等服务。我区流动办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印发了“亲情服务卡”,还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社区设臵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自助领取箱,细致周到的服务既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又使“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推进便民维权。公开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服务程序、咨询投诉电话、服务收费等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外来流动人口发放生殖健康服务证,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认真落实流动人口计生法定优先优惠政策,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上门”服务,在流动人口、农民工集聚的企业、建筑工地、市场等设立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并定期组 6

织开展“送关怀、送知识、送健康”等服务活动。通过计生协会等组织,深入开展生育关怀等活动,为外来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服务,保障和维护了流动人口计生合法权益。

(四)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根本宗旨和“热情周到、依法办事、清正廉洁、高效服务”的工作原则,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建立了一个区级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并在7个镇、办相继建立了镇办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打造便民政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中心主要针对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环节程序多、时间长、效率慢等实际情况,吸取基层群众意见,实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咨询、二胎指标审核、婚育证明办理、奖励扶助的审核等事项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区、镇上下联动,使“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极大地发挥了为民、便民、利民的作用。有效解决流动人口证件办理难、免费节育措施落实难、生殖健康服务难等问题,为全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底张办西蒋村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把计划生育协会组织融入到流动人口中,吸纳个体私营企业经理、老板加入计生协会组织,成立多种行业的流动人口计生协会队伍,发挥计生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作用。

五、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由于基层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信息采集质量不高、内容不全,导致流动人口底数与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由于部门间信息网络不通或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区域协作和均等化服务不能完全展开。

(三)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保障,导致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六、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设想

(一)针对基层信息采集质量问题,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基层计生干部编制,要求镇、办社区计生干部加大流动人口集中清理清查活动工作力度。利用集中清理清查活动掌握全区流动人口底数,并将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区所有的流动人口。

(二)在服务内容上要全面拓展。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宣传倡导、生殖健康、生育关怀、便民维权、奖励优待等方面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部门职能,整合资源要素,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公共卫生等方面服务的均等化,做到在保障流动人口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的发展需求和个性需求。

(三)在服务机制上要全面落实。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措施保障机制,努力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3: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一、吴江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下辖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8个镇, 250年行政村, 61个社区。吴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据统计, 截止2012年底, 吴江区户籍人口为80万人, 外来流动人口70.19万人, 流入育龄妇女29.09万人, 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5.43万人。流出人口很少。吴江的流动人口主要为流入人口。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 20-24岁和25-29岁是目前流动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年龄段, 占流动人口总量的42.8%, 15-49岁的育龄妇女占44.57%, 其中已婚育龄妇女占30.47%。并且, 约占50%的流动人口聚集在企业较多的吴江经济开发区和盛泽镇。居住场所方面, 以单位内部集宿和租赁房屋为主, 分别53%和35%。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不高,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2.3%, 小学及以下占15.62%, 大专及以上占3.67%。

二、吴江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实践

吴江区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试点工作开展中针对本区流动人口的特点, 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运行机制, 全面促进了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均衡发展和整体发展。

(一) 以深化示范创建为引领, 强化均等化服务统筹管理机制

在全区制定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示范镇 (区) 、示范村 (社区) 、示范单位争创活动实施方案, 明确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工作作为示范创建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区各镇 (区) 开展村 (社区) 、集宿区、住宅小区、市场、工地、企业、服务机构等示范试点工作的累计达到158个点, 通过以点带面、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 有效地推进了全区的均等化试点工作。

(二) 以政策为先导,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自均等化服务试点推开以来, 吴江以省市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 成立了均等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统筹协调, 与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实施“流动人口精细管理”。同时, 把均等化工作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中, 强化目标管理。另外, 每年还与12个职能部门联合开展1~2次全区性专项整治制度, 进一步巩固部门联合整治和常态化执法制度。将均等化工作经费纳人各级财政预算, 并建立稳定增长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三) 以服务为载体, 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

一是通过网站、广播、电视、公交移动视频形式营造计生宣传氛围, 通过成立讲师团深入村、社区等为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计生宣传, 加强流动人口对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等知识的了解。二是通过发放苏非卡, 落实流动人口现居住地服务管理、维护其合法权益, 让持卡人员享受“九免一奖双险”免费服务。三拓展服务项目, 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宣传教育、政策告知、信息登记、证卡办理、药具发放等内容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转变, 并使他们逐步纳入免费孕前检查、0-3岁科学育儿、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等范围。

(四) 统筹各方力量, 认真落实均等化维权服务

实施“流动人口精细管理”工程, 综合公安、卫生等多方资源, 以“均等服务百日行”活动为载体, 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民维权服务。同时, 通过在流动人口聚集区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使流动人口能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前, 吴江已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467个, 建会率88%。另外, 通过区域协作、双向协作等, 进一步加强与流入地的沟通交流, 进一步促进均等化维权服的落实。目前, 吴江与流入人口较多的安徽省六安、霍邱等地建立了沟通机制, 与周边的江浙沪形成了横向协作会议制度;与省内外96个县市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协议书, 加强双向协作工作。

三、吴江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流动人口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 吴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均等化工作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当前, 由于各镇 (区) 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各有不同, 而流动人口聚集的数量不相同, 在免费服务投入上也有差别, 造成了均等服务的不平衡性。

(二) 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更新难

由于流动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居住不稳定、文化程度不高对政策不了解、甚至因违法生育刻意回避等因素, 导致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难度大, 离开信息更难掌握, 基础信息采集更新率不高。在综合治理方面, 部门信息不能全面共享、企业不认真履得职责等造成了信息的漏报。区域双向协作不完善, 网络协查信息反馈率低也造成了基础信息的不完善。

(三) 流动人口接受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据了解, 一部分人员可能由于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 意愿比较强烈, 对计划生育服务存在抵触心理, 片面地认为计划生育服务的目的就是让她们少生孩子, 甚至拒绝接受服务。

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投入机制, 强化基层基础

认真研究和确定均等化服务项目, 建立和完善与该项目匹配的公共财政制度, 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同时, 积极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 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均等化经费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将资金更多地用于流动人口较多, 服务量大的地区。同时, 加强人口计生专职干部队伍建设, 保证人员经费, 强化服务人员管理,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充分调动村级基层计生干部积极性。

(二) 坚持统筹协调, 深化区域协作

要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高度, 继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 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融入协作, 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服务管理协作机制, 完善多部门协作的流动人口信息更新、退出、交换的共建机制, 推动信息实时动态管理。落实双向协作机制, 提高区域协作务实性, 与户籍地探索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网络化协作, 确保信息及时核查、及时反馈。

(三) 提高服务可及性, 推进融合工程

完善均等服务工作机制, 全面落实各项均等化服务。大力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种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服务宣传活动及进企业、进集宿区等为流动人口开展服务的活动。大力宣传和落实流动人口计生免费服务制度, 提高均等化服务可及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提高计划生育服务项目的可及性, 增强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使潜移默化地转变生育观念。通过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建会率、增设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点、健全企业计生联络员例会制度等有效方式, 进一步强化村 (社区) 特别是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工作网络建设,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结论

吴江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试点工作, 促进了吴江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工作将更加完善。

摘要:流动人口的发展问题目前已成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为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进入试点阶段。本文从吴江进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的实践出发, 思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3.3-14

[2]周志芳, 张春龙.吴江人口发展30年.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9.86-103

[3]谭伟良.苏州市外来人口居留状况、差别特征和政策相应研究.人口信息, 2008. (6) :19

篇4: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均等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日趋扩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超过13.7亿,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增长81.03%。这意味着每6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流动人口会更多。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再沿用以前的社会管理服务思维,难以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

摆在2.6亿流动人口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户籍障碍,让他们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很多人一直游离于制度保障之外。他们居住在城镇,却不能和城镇居民均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待遇。因而,如何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流动人口纳入到当地的社会公共服务之中,从而确保流入地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成为当务之急。

1.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

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 随着其占中国产业劳动力的比例不断上升, 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 7% 、10. 3% 、21. 6%、31. 8% 和5. 5% 。另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最新数据显示, 2009年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險、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除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30. 0% 、48. 7% 、22. 7% 、6. 5% 、3. 2% 和2. 6% , 仍有39. 0%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新一代流动人口虽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却无情地被社会保障制度拒之于门外,这其中有着许多现实的阻碍。

1.1体制障碍: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来看,各级政府乃至乡镇长期以来都客观上从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上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些体制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政府及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造成侵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益现象频频发生。其次,就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沿用的是在家庭基础之上的家庭保障模式,国家只对部分地区实施了扶贫计划、紧急救灾计划和集体的少量调剂互助,这种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的严重脱节,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真实有效地开展。最后就是传统的户籍制度的阻碍。传统的户籍制度把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人口和非农业户口人口,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前者在体制、政策和观念上长期受到歧视,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

1.2思想观念落后:一些政府部门认为承包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因而拒绝将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到农民工。并且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程度非常低,农民工对社会保障事业了解甚少,他们对社会保障持怀疑和犹豫的态度,其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

1.3资金筹集难度大:社保制度管理困难,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历史旧账繁多且需要偿付,但是基金来源又不充足,如果再要求对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事业投入资金,可能会使一些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并且工作场所不固定是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困难,即使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跨地域变动工作中一般都会退保,往往导致参保中断。

2. 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2.1构建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口流动迁移实质就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要顺应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把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畴,最终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应积极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逐渐减少地区之间的制度差异,提高政策的统一性。为解决社保资金问题,应强化中央政府担负统一制度的职责和统筹资金收支的权限,明晰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日常运行方面的分级管理权责;健全转移支付体系,保障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国民享受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和社会救济项目;通过设置独立税种、国有资产转化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2.2分层推进,提高各类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应结合流动人口需求,分层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首先,尽快将流动人口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快建立流动人口大病或住院保险,这是我国目前流动人口最迫切的需求。其次,逐步解决流动人口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应适应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特点,实行分类对待。比如养老保险,对有稳定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弹性就业的农民工,可以按照“低门槛、广覆盖、能转移、可接续”的原则,制定具体办法,采取灵活的缴费年限规定,分开档次,给予不同待遇。

2.3积极推进立法、宣传工作:积极推进立法工作,促使有关法规尽快出台,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最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即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并做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工作要祈祷既要使政府和雇主明确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责任,也要提高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识的作用。

2.4广开财源,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基金的管理和营运:首先,各级财政要转变职能,调整预算支出,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政府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之外积极挖掘形多样的基金筹集渠道。如可以采取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的筹资形式,也可以考虑“以土地换保障”的筹资渠道等等。最后,做好基金的运营和管理工作,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营,社会保险机构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吞,挪用基金。

参考文献:

[1]王培安.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农村社会保障专题,2010(7).

[2]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7.

篇5:流动人口均等化的宣传口号

3.出租房屋是经营活动必须依法交纳税费

4.合法安全出租房屋依法履行治安责任

5.落实治安责任谁出租谁负责

6.综合管理出租屋治安税收齐进步

7.非法出租房屋依法给予处罚

8.安全使用出租屋违法行为勿进行

9.依法管好出租房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10.家事国事天下事出租房屋管理非小事

11.外出务工放心流管工作贴心

12.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关怀关爱流动人口

13.依法履行房屋出租人治安责任利人利己、利大家。

14.昨天流动人口今日顺义新人。

15.出租房屋管理合情、合理、合法保障各方权益好租、好住、好用。

16.育龄人员外出务工婚育证明带身边

17.房屋出租事虽小权利义务要记牢 房主切记查仔细承租人须证件齐 先签合同后登记治安责任心中立 人人争先齐管理共创顺义首善区。 18.办理、持有暂住证是您暂住、就业的必要条件。

19.首都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您的一份力量。

20.流动人口走四方计划生育莫遗忘。

21.做好出租房屋登记备案保障房主合法权益。

22.坚持房屋依法出租依法纳税。

23.办理暂住证程序心中记 1年有效期期满重办理 变更暂住地证件重登记。

24.合法出租房屋履行房主义务排查安全隐患举报违法犯罪。

篇6: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流出返乡农民工服务

8月2,云贵乡计生办、站组建《计生优质服务进

万家》队伍,借7月办(农历7月13)日鬼节,外出农民工返乡为祖宗烧纸的习俗,上门为已婚育龄妇女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上门妇检25人次,发放云贵乡流动人口“七个一”管理卡300于份,即:流出前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办理一份合格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明确一个可靠的联系人;告知一个准确的流向;提供一个可行的联系方式;签订一份诚信合同;流出后寄回一份有效的妇检证明。发放计生“三代责任人”宣传卡500于份,即土地代耕人;小孩代养人;房产代管人。在服务过程中,查出:一户流出返乡农民工带环怀孕2个月左右,已送县计生指导站采取人流措施,一户外出返乡农民工二女户,已动员做二女户结扎。为云贵

篇7: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为切实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全镇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以“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为统领,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为原则,在健全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管理网络、落实服务管理人员、优质服务上抓落实,全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具体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XX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

XX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免费开展查环查孕、生殖健康服务。在流动人口密集地,设有计生宣传栏,举办计生宣传活动,为他们免费发放计生宣传单、计生用品,免费“B超”双查,免费孕前优生监测工作宣传。为外来育龄妇女了提供温馨、舒适、方便、快捷的生殖健康服务。

(二)“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即在社区服务站、市场、企业及流动人口集中的村居设立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避孕药具自取箱,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

(三)“关怀关爱服务”。即流动人口在河市镇享受同常住居民一样的子女入托入学、生育关怀、特困帮扶等服务。

(四)子女就学服务。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我镇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了流动人口子女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五)安全服务。认真清查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私房出租管理力度,向流动人口提供卫生安全的居住场所。

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亮点

XX镇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宣传倡导、便民维权、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均等化服务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有收入、有书读、有安全、有婚育观念”等问题。工作亮点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向流动人口宣传计生国策和先进婚育文化知识。并在全镇范围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月活动。

(二)开展免费服务。为了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和常住人口一样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我镇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计划生育宣传手册、免费提供生殖保健咨询、办理相关证件等服务。还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地方设置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自助领取箱。细致周到的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生的满意度。

三、XX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基层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信息采集内容不全,导致流动人口底数与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有时信息网络不够通畅,也影响了均等化服务的工作效率。

四、XX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下阶段工作改进之处

(一)针对基层信息采集质量问题,我们将要求村计生干部加大流动人口集中清理清查活动工作力度。利用集中清理清查活动掌握全镇流动人口底数,并将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镇所有的流动人口。

篇8:流动人口均等化汇报

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社会成员能够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近年来,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我国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差异分析,学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户籍管控,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成为公共福利分配的载体[2];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有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属于不包容性匹配,在供给和受益维度上存在包容性偏差,而义务教育则归属于基本包容性匹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属性较弱”[3]。“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4]。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城镇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对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引发了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讨论城镇原住民同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制度性原因

城镇常住人口主要包括城镇原住民和在城镇中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口,其中一部分外来人口甚至已经取得了居住地的户籍。城市外来人口主要由农业转移人口构成,包括拥有农村户籍但在城市中工作的迁移人口,以及被城市化进程裹挟而被动地成为城镇人口的那部分人,他们已经取得城镇户籍,并且在城镇中工作和生活。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刚性存在没有消除,公共财政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在一些问题上的双重失灵等问题没有解决。同城镇原住民相比,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

2.1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区隔化

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同农业转移人口增加的幅度相匹配,城市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在某一阶段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状况,这种限制通过户籍制、社会保障的差异化等手段表现出来。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地区逐步放松了对城市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户籍制的限制作用。但是,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消除,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只能算作“半城镇化”,其特征是隐形的“户籍墙”依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时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暂时无法消除。户籍制依然是决定社会成员能否得到公共服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公共服务的甄别条件。

城镇常住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集中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市之后还无法享受同城市原住民相同的住房补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对持有当地户口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原住民提供住房补贴,缓解他们的住房压力。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农业转移人口也面临巨大压力,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仍然属于稀缺资源,城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首先分配给本地居民,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和升学条件非常严苛,需要学生家长提供本地正式工作的有效证明或社会保险缴费记录,这对农业转移人口来说十分困难。

《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农民工人月均收入为3 072元,农民工群体在第二产业中从业比重为55.1%,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1.1%,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1.1%,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44.5%[5]。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收入较低,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并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高危行业。较低的收入使其很难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时处于劣势,城市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并不面向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高危行业又使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就业保障对他们至关重要。尽管职工基本社会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只要用人单位同就业人员协商好,就可以为在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同职工户口无关。但从当前的用工制度来看,用人单位对具有本地户口的求职者更加青睐,这就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外。

2.2公共财政制度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我国当前的公共服务配置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经济能力来提供具体服务。从总体上来说,行政调解机制的作用更大,缺乏税收调节和价格引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常住人口激增,人口结构发生变动,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刚性需求增加,城市中原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人口变动同社会公共服务配置不协调,社会成员不能均衡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尽管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但其投入比率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匹配,地方财政在承担与日俱增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时难免力不从心。近年来,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但是,政府间转移支付不断增加的同时,地区间财政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在逐步加大。

2.3公共资源配置差异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分化

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社会成员身份限制的分配方式,这类公共服务资源不能通过市场渠道获得,其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同社会成员身份关联密切,另一类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获得的,同社会成员的经济状况和个人需求偏好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身份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获得第一类公共服务。尽管第二类公共服务可以通过货币化的方式获得,看上去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服务方式,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对某些公共服务也确实有较高需求,但是由于个人支付能力的有限,他们也很少选择通过市场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种差异使公共资源间配置表现出不均衡性。同时,城镇原住民同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群体分化。

2.4利益诉求机制不畅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性缺失

在我国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体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的主体,为行政区内的居民提供与其生活相匹配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的服务偏好决定了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服务偏好问题。政府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从地方政府的行政长官到城镇居民对居民的身份属性都十分重视,对在城镇中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认同度较低。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和分配资源的方式受行政长官的行为偏好影响较大,而行政长官的行为偏好主要取决于各项决策和实际操作能够为其带来最大化利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是与之相关的三大利益主体(政府、城镇原住民和城市外来人口)之间的博弈。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城市原住民的力量较强,而城市外来人口属于最不具备谈判和博弈能力的群体,因此,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往往不会倾向于城市外来人口。

《2015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文化程度占59.7%,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调查对象的14%和16.9%,只有8.3%的调查对象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受教育程度影响,社会成员对自身权益的认知、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会导致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对自身的利益诉求表达不够积极。

3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途径

3.1完善取消户籍制后的分类保障机制

不可否认,户籍制的存在曾经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户籍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源对当地居民的公平分配,因此有必要对户籍制进行改革。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31个省份都已经出台了户改方案,全部取消了农业户口登记,这是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还长期存在。在城乡二元体制阶段,城镇居民同农村人口之间至少在60种社会福利服务上存在差异,统一户籍之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紧张。政府需要对取消户籍差别后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进行再平衡,要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和相关法律,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服务均等化,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2健全财政体制,强调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供给中的责任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大量的资金,单一的财政渠道很难满足其要求。从现实状况来看,财政分权的程度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强调中央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另外,要认识到,均等化不是平均化,均等化是从服务效果上来评价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在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意愿,在考察该群体实际承担能力基础上,对不同群体给予差异性满足,对城镇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

3.3培养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构建公平的利益诉求机制

在当前的社会中,法律诉求和行政诉求是社会成员主要的利益诉求体系,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两套诉求机制在实际应用中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利益诉求渠道的制度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参与利益博弈的各个群体之间,博弈能力差距较大。城镇原住民一般有稳定的职业,其所在的群体和组织能成为其利益诉求的组织化代表,而农业转移人口往往很难找到代表其利益的稳定组织,因此个人利益博弈能力的大小对其能否成功实现利益诉求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法律诉求的过程具有市场化的特征,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法律意识,并且时间较长,作为城镇中的弱势群体,农业转移人口很难通过这一渠道获得相应服务。而在我国社会成员的意识中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因此,行政诉求是弱势群体乐于选择的诉求体系,但是这种诉求体系较为复杂,行政性较强,程序更为烦琐,涉及的部门更多,操作更为复杂。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提高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信息公开化过程,使弱势群体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如何获得,在此基础上提升弱势群体对于自身权益的认知水平;二是简化利益诉求程序,增强利益诉求机制的可及性。

摘要:本文从户籍制度、公共财政制度、资源分配制度和利益诉求机制四个层面对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

关键词: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R].2012.

[2]彭希哲.剥离式改革: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新方向,探索与争鸣[J].2013(11):24-26.

[3]詹国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受益的包容性匹配水平检验——关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的一个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16(2):24-2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R].2016.

[5]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R].2016.

[6]马西恒.建设包容性社区:居民权利均等化的社会政策想象,学习与实践[J].2011(2):104-106.

[7]刘德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地方治理研究,2016(4):57-59.

[8]姜晓萍.统筹城乡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2(6):34-35.

上一篇:牧原养殖场项目介绍下一篇:空间简短伤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