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2024-05-2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通用8篇)

篇1: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评 价 等 次 优 良 达 标 待达标

在相应等级下划“√”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经过半个学期愉快的学习生活,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下面的题目,会让你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仔细审题,认真答卷,你就会冲刺过关,赢得最佳成绩!

一、基础知识练功房

1、美妙的听力世界: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以后,中华人民解放了,结束了八年的,这一天的到来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牢牢记在心中。年,中国最受瞩目的大事之一,就是新中国成立周年。

2、神奇的拼音王国:(看拼音写汉字,你能行!)

Ménglóngkuíwúhéxiézāogāopángbó

()()()()()

Shǔguāngqīng sù zhōng chánghuà xiǎn wéi yí

()()()

3、花落谁家:(选词填空。)

浏览阅读审阅翻阅

我们提倡拓宽课外()面,但在()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对一般书籍只需大致()一下即可,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细细(),毕竟我们要()的东西太多。

4、给“赞”字组四个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1)一位观众写信()孙晋芳,说看他打球,使人想起了听交响乐。

(2)许多来中国浏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不已。

(3)我们()长江,因为她有母亲的情怀。

(4)秦王拿着宝璧,连声()。

5、给句子中画线的词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1)有人耍弄见不得人的诡计,以此达到欺骗别人的目的。()

(2)希望后代长得茁壮有力,继往开来,夺取桂冠和胜利。()

(3)体育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

(4)孙晋芳悔恨自己心胸不够宽阔。()

6、加一加:(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句子意思表达不一样)

这 梨 不 大 好 吃这 梨 不 大 好 吃

这 梨 不 大 好 吃这 梨 不 大 好 吃

7、请按要求完成句子,好吗?

(1)改成陈述句: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

(2)缩句(缩到最简):老师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

(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合适的内容,再选择填空。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声真诚的赞美是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美好付

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向我们展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4)改病句:半个学期以来,我的语文知识提高了。

8、课文精彩回放:

(1)通过前半学期的学习,让我认识了的周总理,的桑娜,的林业工人,和不贪不占、拒礼拒贿的。同时我也收获了要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就要。

(2)三峡是由、、组成。

(3)羌笛何须怨杨柳。

(4)法国顾拜旦被誉为“”。

(5)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那就

。做河里,做林中,做草地上,做天上„„

二、综合能力展示厅

(一)真情表白:

(1)我到医院接病愈回家的妈妈,看到妈妈我说:“”,看到照顾妈妈的护士,我说:“”。走到医院门口,我对相送的医生说:“”。

(2)400米比赛就要开始了!请你给本班运动员鼓鼓劲。

(二)阅读园地:(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并作答。)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子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满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 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这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了出来。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他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位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北师大版附答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试卷-文章内容由<小学教学资源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小学教学资源!http://fydaxue.com/redirect.php?tid=12328&goto=lastpost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

将会花去她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知恩图报,施恩不图回报。”但是善良又往往是很容易得到回报的,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在帮助自己。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给第二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请给最后一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作批注。

4、“一杯牛奶”对小男孩起了什么作用?。

5、文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那位女子。凯利医生。

(三)妙笔生花:

在庆祝伟大祖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祖国六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兴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各民族空前团结。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好吧,拿取你的笔,敞开心扉,任心绪驰骋,纵情高歌吧。请以《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或《祖国啊,妈妈》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要求联想丰富,文笔流畅,抒发真情实感。

祝贺你答完了!是否再检查一遍?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卷说明

命题思路是:

1.语文考试的命题应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体现课程标准的思想,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如:第一大题第3题让学生在句子中填关联词,第6、7题让学生按要求改写、缩写、仿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及修改病句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慎重处理“双基”,努力做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如:第二大题“综合能力展示厅”第1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本套试题能以大纲为依据,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拓展延伸为能力训练用各种题型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出题中注意了难易的适度,课本知识点全而不重,形式多而不乱,并且注意了各种知识点考查形式的有机结合。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练功房

1、美妙的听力世界:

请监考老师将下面一段话读两遍(要求语音标准、停连得当、语速适中、抑扬顿挫,只读不写):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以后,中华人民解放了,结束了八年的抗日战争,这一天的到来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牢牢记在心中。2009年,中国最受瞩目的大事之一,就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2、神奇的拼音王国:蒙胧魁梧和谐糟糕磅礴曙光倾诉衷肠化险为夷

3、花落谁家:阅读阅读浏览审阅翻阅

4、给“赞”字组四个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赞扬赞叹赞美称赞

5、给句子中画线的词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玩弄健壮刚强广阔

6、加一加:这梨,不大好吃。这梨,不大好吃?这梨不大,好吃。这梨不大好,吃!

7、请按要求完成句子,好吗?

(1)你们没有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

(2)脸出现。

(3)一次爱心的捐助是一朵花,一次热烈的掌声是一朵花,一次温暖的问候是一朵花比喻句或排比句。

(4)略

8、课文精彩回放:(1)略(2)瞿塘峡巫峡西陵峡(3)春风不度玉门关(4)奥林匹克之父(5)成为太阳一颗星星一条最活泼的小鱼

一棵最挺直的小树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二、综合能力展示厅

(一)真情表白:略

(二)、阅读园地

1、一杯牛奶

2、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

3、略

4、使小男孩感到浑身是劲,看到了希望,迸发出了男子汉的豪气,连退学的念头也打消了。

5、那个女子:乐善好施、施恩不图回报。凯利医生:知道感恩、知恩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评分标准

一、基础知识练功房(61分)

1、(4分)

2、(10分)

3、(5分)

4、(8分)

5、(4分)

6、(4分)

7、(10分)

8、(16分)

二、综合能力展示厅(39分)

(一)真情表白:

1、(3分)

2、(2分)

(二)阅读园地:

1、(1分)

2、(2分)

3、(2分)

4、(2分)5(2分)

(三)妙笔生花:(25分)习作评分标准

一类卷(23—25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具体,感情充沛。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二类卷(20—22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具体,感情真挚。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三类卷(17—19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有一定内容,但不够具体,条理较清楚,有少量语病,错别字较多。

四类卷(16分以下):有些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结构不完整,错别字多。

篇2: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一、动动脑筋,我会填。(16分)

1、()÷10=1.4=()%=()(填分数)=35:()

2、一段路,甲车5小时行完,乙车4小时行完,那么乙车的速度比甲车快()%。

323、80千米的5是()千米,48千米是()千米的3,72千米比()千米多20%。

4、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0公顷,实际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

篇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本设计中, 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增加学生口语交流实践机会, 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教材分析:

通过《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口语交际, 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元素, 打开记忆闸门, 重现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 通过互动和交流达到提高口语表达、体会人间真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 把自己的感动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 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这些学生从小受到家人宠爱, 过分地夸奖使得他们不懂得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客观评价。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 他们自小都是家中小太阳, 是家庭中心, 因而感恩心理日渐淡薄, 但这次从最熟悉的人、最平凡的事入手进行交流, 能激起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目标:指导学生在与对方的交谈中把事情完整而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说清楚、说明白。引导学生表达时注意言谈举止得体, 语气语调恰当。

2.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通过交流与倾听来感受人间真情, 收到真情的触动, 学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会感知身边的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完整而又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会评价。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讲述真实的故事。

教具准备:

录有赞颂母爱的歌曲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诗意语言, 激发感受

师:同学们, 澄碧的一池水只要有风儿掠过就会泛起涟漪, 幽静的丛林中隐藏着多少诱人的鸟语花香。生活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有多少心声回荡在我们的身边。生活是一颗鲜红的荔枝, 只有剥去它粗糙的表皮, 才能用心体会它独特的甜美, 爱也是如此。

回忆刚刚学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你的心弦是否被触动了呢?今天的这节口语交际课让我们的心变成一只懂得采撷的辛勤的小蜜蜂, 用心地将生活的甜美酝酿, 然后倾吐出荔枝蜜一样的心灵感动, 体味人间真情, 让我们先走近给予我们生命, 为我们含辛茹苦、解衣推食的妈妈。

【设计意图: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良好的情境氛围是前提。通过话语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 为走进交际话题作情感铺垫。】

二、创设情境, 进入状态

1. 播放歌曲, 蓄情感动

(将《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串唱下来。)

师:静静地听我们最熟悉的歌儿, 默默地想你与妈妈之间的点滴小事, 用心地感受深沉真挚的情。

2. 简单表达, 搜索感动

师: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心是否在回忆的瞬间被触动了呢?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感动了自己呢?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3. 动情小结, 养成习惯

师:原来, 倾听也是一种享受, 听你们讲的故事, 虽然件件平凡, 然而事事动情, 感人至深,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赞美母亲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啊, 母爱是生命之源, 是万物之本, 母亲总是带给我们最炽热的阳光、最甜美的微笑, 还有最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入境始于亲”。爱是人间亘古不变的话题, 教学中从学生最熟悉的人、最平凡的事开始, 引导学生感受点滴小事, 从而激起其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然后带着已开启的真实情感状态进入“大爱”的口语交际中, 可以更真实地感受身边所有的真情。】

三、回顾生活, 心灵交流

1. 感受母爱, 感受真情

师:其实不仅仅是妈妈给予我们爱, 两代人之间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亲情。成长途中那些默默的帮助会让你心中满是感激。回首往事又会生出多少感动和新的感触呢?用我们敏锐的眼睛、敏感的心灵, 再一次感受生活里的真情与感动吧。

2. 小组练说, 全员参与

教师巡视, 倾听学生的选材以及表达, 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时将所讲之事具体、完整地表达出来, 提出相应要求。

(1) 表达要真实, 只有先感动了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

(2) 要抓住最感动你的地方, 有重点有条理地表达。

(3) 对倾听者同样提出相应要求。

(1) 认真地倾听, 不打断别人说话。

(2) 中肯地评价, 提出有效建议。

【设计意图:提出具体的听说要求, 为学生下面的口语交际提供方向。口语交际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对学生来说, 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能更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有利于活跃气氛。】

3. 和谐互动, 反馈评价

(1) 教师将爱的话题归纳为几类, 使学生交流时能有的放矢地倾听并感受, 同时开启已有回忆, 激发类似感受。

母子情深父子情深祖孙情深师生情深

同窗情深知己情深陌生的感动其他

学生可以根据分类选择交流内容, 倾听者可与自身经历对照, 更加深刻地体会发言者的心情。

(2) 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完整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出来, 同时在重点处给予点拨, 引导学生从说清楚、说明白过渡到说生动、说具体。

(如可追问:听到这里, 我想听听当时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不已?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把它说出来。)

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评价下, 学生明确要把事情完整而又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 并且要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也能够在谈到事情经过时平静含蓄, 而在表白自己内心感受或是最感动的细节之处饱含激情, 语气语调自然也就恰到好处了。

在同学或赞扬或提出意见的过程中, 发言者可以不断激励反省自己, 也可以树立自信, 激发参与的热情、表达的欲望。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层层深入的, 由小组讨论提升到全班交流、评议, 体现了交流面的拓展和交流层次的提高, 也进一步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而评议是听说互动过程的体现, 在互动中体现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四、真情流露, 情感升华

1. 名家片断, 感人至深

师用动情的语言阅读名家作品中感人的片段, 使学生再次升华情感, 明确表达的要求。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的母亲》 (老舍)

2. 自荐交流, 真情流露

同学自荐, 再一次交流。这次交流让发言者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让真情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3.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升华情感

师:感恩的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温情, 也是一种表达, 现在带着你的感受, 对刚才故事中的主人公说一句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设计意图:在较大范围交流之后, 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 接下来交流时一定要有更明确的要求, 此时口语交际的目的也就比较轻松地达到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五、总结延伸, 真情体验

师:今天, 我倾听了你们最美的心声。是啊, 心灵最广阔, 胜过海洋, 胜过天空。最美的心声就是一个“真”字, 只要打开你的心灵天窗, 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体味人世间的真情, 你就会发现窗外美景不只是星空和明月, 更美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下课后, 每个人真诚地做一件能感动对方的小事, 把这件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把口语交际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人人感受人间真情, 在生活大课堂中更好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篇4: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5: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tíng()péng pài()qiū yǐng()xún huán()

2、请你用“√”为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强渡(qiáng qiǎng)玫瑰(guī gui)解剖(pāo pōu)干涸(kū hã)哄笑(hòng hōng)逮捕(dài dǎi)机械(jiâ xiâ)倒嚼(juã jiào)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顶天()地 不()设想 花团()簇 孜孜不()恼()成怒 迷途知()白驹过()明察秋()

4、在括号里填写形容“笑”的词语。

(1)受到别人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轻自己。(2)当别人与你说话时,你应该面带(),这是一种礼貌。(3)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引得大家()。

5、我会修改病句。

(1)这种平凡的劳动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吗?(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对明明说:“我小时候就像你一样调皮,经常趴树。”(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填空。

(1)啊,雷锋!你,(),你,();你,(),你,()。(2)青山有幸埋忠骨,()。(3)(),惟有蜻蜓蛱蝶飞。

(4)跨峻岭,(),横瀚海,(),纵横()。(5)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 》《 》《 》《 》等等。

/ 5(6)《美猴王》选自《 》,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它三部分别是《 》《 》《 》。

二、阅读理解。

二月兰(节选)

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我在迷离恍惚中,忽然发现二月兰爬上了树,有的已经爬上了树顶,有的正在努力攀登,连喘气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到。我这一惊可真不小:莫非二月兰真成了精了吗?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二月兰丛中的一些藤萝,也正在开着花,花的颜色同二月兰一模一样,所差的就仅仅只缺少那一团白雾。我实在觉得我这个幻觉非常有趣。带着清醒的意识,我仔细观察起来:除了花形之外,颜色真是一般无二。反正我知道了这是两种植物,心里有了底,然而再一转眼,我仍然看到二月兰往枝头爬。这是真的呢?还是幻觉?一由它去吧。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一座小土山,最初毫无惊人之处,只不过二三米高,上面长满了野草。我在心中暗恨这小山野草之多。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把山堆高了一两米。这样一来,山就颇有一点山势了。东头的苍松,西头的翠柏,都仿佛恢复了青春,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中间一棵榆树,从树龄来看,只能算是松柏的曾孙,然而也枝干繁茂,高枝直刺入蔚蓝的晴空。

/ 5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用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苏东坡的词说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 应该开时 它们就开 该消失时 它们就消失 它们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字。间以白雾()颇有一点山势()2.“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我”没有“特别注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我”“吃惊”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季羡林《夹竹桃》一文中,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是地图,是水中的荇藻,还是一幅________。这篇《二月兰》也写到了作者的幻觉,他幻想二月兰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和我们学过的《广玉兰》也有相似之处,作者都花比较多的笔墨通过细致描写表现了花儿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联系本文,给下面一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苏东坡的词说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 应该开时 它们就开 该消失时 它们就消失 6.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

题目:我是个__________的孩子

/ 5 提示:你了解自己吗?你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入反映自己特点的一个词语,如:诚实、倔强、爱动脑筋、爱读课外书、健康成长、渴望理解„„注意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表现自己的特点,做到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出现自己的名字。400字左右。

/ 5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蜻蜓 澎湃 蚯蚓 循环

2、略。

3、立 堪 锦 倦 羞 返 隙 毫

4、(1)讥笑(嘲笑)(2)微笑(3)哈哈大笑(哄堂大笑)

5、(1)这种平凡的劳动值得我们尊重。

(2)爸爸对明明说,他小时候就像明明一样调皮,经常趴树。(3)花蕾托着花苞。

6、略。

二、阅读理解。

1.间隔,隔开 很,挺

2.二月兰很常见,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者发现二月兰在他的生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墨竹 在往枝头爬,有的爬上了树顶,有的正在努力攀登(意思对即可)突出了二月兰的动态美,表现了二月兰的生机活力(最后一空教师酌情判分,言之成理即可)

4.旺盛的生命力 喜爱花儿

5.:“。”,。

6.略。

三、作文。略。

篇6: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2、看拼音写词语,要求写得正确、美观。

shuî guǒ

kǒng bù kāng kǎi

rïng qià()()()()diān bǒ

zhuàn xiě bēi mǐn

jiāo shí()()()()lán

波()

斑()

贪()

湛()jùn

险()

()马

()工

()俏

3、下面的这些人物,你一定非常熟悉,请分别写两个与他(她)有关的四字词语。郑成功

、乔

、蔺相如、霍

金、4、根据要求做答。

⑴照样子,根据提示写词语。生旦净丑(与戏曲有关的):

妙笔生花(出自历史故事的):

⑵写出“凹”的笔顺:

⑶请根据“运气”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写两句话。运气(yùn qi)

运气(yùn qì)

⑷那么大的困难不都解决了吗,我们还能被这点小事吓倒?

改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件事太小了,不值一提。(补充成夸张句)⑹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让人

。(仿写句子)

5、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5分)

爸爸的业余爱好非常广大。星期天早晨,我要爸爸赔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可爸爸对我说,“你应该自己去,今天厂里举办书法比赛,这可是我大显伸手的好机会,要不怪悲哀的。”没办法,我只好独自一人去买书了。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在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诗圣

的爱国情怀,他说:“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感叹于陆游对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他说:“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被哈尔威的精神所打动,你看——“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___________,履行____________。面对________,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

我们被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所折服,“无论如何,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______________的剪纸声,我的______与________就立刻变得_______________。”

我们忘情于那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_在_______的艺术_____之中,使人_____________。”

二、阅读美苑。

(一)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岩石长年累月地经受风侵雨蚀,裂开了一道缝。一棵草的种子落到岩缝(fâng

fãng)里来。

岩石说:“孩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太贫瘠了,养不活你啊!”

种子说:“老妈妈,别担心,我会长得很好的。”

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nân

lân)芽。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轻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哺(bǔ

pǔ)育着它,岩石则用风化了的泥土紧紧抱住它的根。小草渐渐(jiàn jian)生长了,长得很挺拔,很结实。

一个诗人走过,看见了这棵小草,不禁欣喜地吟诵道: “呵!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我要千百遍地赞美它!”

小草谦虚地说:“值得赞美的不是我,是阳光和雨露,还有紧抱着我的根的岩石妈妈。”

1、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分)

3、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分)

4、我们太贫瘠了,养不活你啊!

(换种说法,语义不变)(2分)

5、读了短文,让你明白了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做?(结合生活中的小事例简单说一说。)(3分)

(二)真正的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彩的方式kuì zâng给得奖者。不管我有时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幸运女神会厚待我们这个在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还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都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里,让我清静清静!” 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家后__________地向母亲叙述时,母亲却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待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我。我歇斯底里大叫:“哪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8。“你看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角落上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跟我讲了。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的时候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咕哝说:“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过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事。348那张是给凯特立克买的。现在可以看得出来那K字是用大拇指轻轻擦过的。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

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常说的那句格言“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的时候。

1、根据文中拼音“kuì zâng”写出词语

2、文中加点词“歇斯底里”的含义是

3、文中两次提到“我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作用是

4、第4自然段画线句中的“道德问题”是指。

5、能否将“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改为陈述句?其理由是什么?

6、选词填空:在文中第4自然段中横线上的空白处应该填()。

A.气愤

B.委屈

C.烦恼

7、第9自然段中“那K字是用大拇指轻轻擦过的”与上文中

句相照应,由此说明父亲

8、文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常说的那句格言‘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具有了新的含义中“新的含义”的意思是:

9、为什么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的时候”?

七、习作。(30分)

逢喜事时,好心情给人幸福甜蜜;遇挑战时,好心情让人自信乐观。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生活中处处盛开艳丽的花朵;给别人一份好心情,人世间时时洒满明媚的阳光„„请以“好心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篇7: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的运用(46分)

一、字词积累(23分)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qīngshuǎngjié chūzhēnzhìpáng rán dàwù

()()()()

àomìqǐnbùānxídégāo wàng zhînɡ

()()()

2.写出同音字。(4分)

(1)jùn严()()工()马英()

(2)fēnɡ()火()巢顶()先()。

3、补充词语并填空。(6分)

()崖()壁可()一()()()乐道()()匆匆左()右()意()深()别()深()碧空()()

1、詹天佑工作的地方非常危险,都是_____________。但他没有退缩过,还常常用_______________的话语来勉励工作人员。

2、置身大自然,我们可以与他交流,与他进行心灵对话。瞧,这么小小的虫子像极了___________的人们,正和其它同伴们______________地谈论着什么呢。

4..给这段话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我的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很硬朗。这()得益于她坚持锻炼身体,()得益于她有一颗豁达的心。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明天的阳光依然很灿烂!”

二、句子天地。(11分)

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外面的噪声很大,我只好把窗户都关上。(改为双重否定句)(1分)

(2)这位女老师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改为间接引语)(1分)

2、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

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景观吗?(2分)

梅花:庐山:3.某书店要在店内醒目的地方挂一条横幅,条幅上写一句格言或者古诗,请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写下来。(2分)

4、续写句子。(2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树,就请你撒下一片绿荫;如果你是,就请你;如果你是,就请你。5.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六处错误)(3分)

今年夏天,气候十分严热,我每天常常在小区附近的游泳池游泳。泳池里的人很多,有大人、小孩、青年、老年人,热闹极了。我向鱼儿一样游来游去,非常舒服极了。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你好,_________的山泉!你捧出__________,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_______的溪流,你_________着一首首_______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_________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_________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智慧。你好!________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________,变得更加_________。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__________翅膀,优美的__________,像___________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_____________,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

出来的。

3.半个学期悄然流逝,我们收获颇丰,认识到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感受到了《穷

人》主人公的()精神,认识了一位()的“聋哑”老教授,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懂得了()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分)

解放前国民党的一家报纸准备刊登一则新闻,标题是“解放军匪首贺龙昨日被活捉枪毙”一位编

辑在编辑时,有意在“被”字前面加了个“又”字,便成了“解放军匪首贺龙昨日又被活捉枪毙”请问这一改妙在何处?(2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24分)

五、阅读课内片断,按要求作答。(10分)

(一)《詹天佑》节选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

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吼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多么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1、将下列词语中不正确的读音“×”去。(2分)

嘲(cāo cháo)笑塞(sāi sài)外

狂风怒吼号(háo hào)坠(zhuì duì)入

2、查字典:“勘”字是结构,第九笔是,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3分)

3、在原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1分)。嘲笑()鼓励()

4、在文中找出一个中心句,写在下面,并在中心句中找出一个词作为这段话的小标题,写在下面。(2分)

中心句:小标题:5.哪些是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请用横线画出。(1分)

6.你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呢?(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短文一(5分)

如果有人告诉你:“水声可以卖钱。”你大概会说:“那不可能。”

然而,美国有位名叫费涅克的人就突破了这“不可能”。他用录音机录下许多潺潺的水声,复制

后贴上“大自然美妙乐章”的标签高价出售,大赚其钱。

其实,整个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从不可能到可能,再从可能到现实的不断创新的历史。6000

年前,没有人认为手中的石器会被更为坚利的铁器所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火药会造就一个新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气会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2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实现“飞天”的梦想;100年前,没有人认为计算机会极大拓展大脑的功能„„如今,这些先人眼中的许多“不可能”,已经成为后人眼中的寻常之事。那么,今天在我们眼中的许多“不可能”,也必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寻常之事。

在人类的历史上,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正是那些奋力冲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勇敢挑战“不可

能”的人。

1.文中的“不可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文章第三自然段是按___________顺序来举例说明的。(1分)

3.“今天在我们眼中的许多‘不可能’,也必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寻常之事。”请用一个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作者写这篇短文,是为了鼓励大家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1分)短文二(9分)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时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大作,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1.冰心看到了倾倒下来,覆盖在上面为它挡住,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所以心中深受感动。(2分)

2.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冰心把自己比作了,把母亲比作了。(2分)

3.“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改为陈述句是:“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你是。”(1分)

4.你是否也想到了妈妈呢?请你把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写下来。(2分)

5.读了这篇短文,让你想到了哪句古诗呢?请写下来。(2分)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读下文,用《读〈一只离群的蜜蜂〉想起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一只离群的蜜蜂

一只自以为能干的蜜蜂和蜂群闹了意见。它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很多,可是吃的蜜太少了,它抱怨大家对它不公平,忘记了它的功劳。

“我在这里出的力不算少呀!”它气愤地叫喊着。

“你看见大伙出的力没有呢?”别的蜜蜂质问它。

篇8: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起始课, 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 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认识”, 想一想, 圆和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圆没有角, 其他平面图形都有角。

生: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的确,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没有角;其他的几个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它们都有角。

师:在生活中,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圆呢?

生:矿泉水的瓶盖是圆的。

师:应该说矿泉水的瓶盖的面是圆的。

生:钟面是圆的。

生:电风扇旋转的轮廓是圆的。

师:电风扇旋转的运动轨迹是圆的。

师:乒乓球是圆吗?

生:不是, 乒乓球是球体, 圆是平面图形。

师:你能想办法从球体上找到圆吗?

生:它的影子是圆的。 (接着无人回答)

师:想象一下, 我们可以在球体上切一刀, 它的横截面是圆的。

师: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你会画圆吗?

(二) 画圆, 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体会圆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办法画一个圆。 (教师巡回搜集信息)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用圆规画圆的, 我们来看看圆规的构造。圆规的上面有一个柄, 它有两只脚, 一只脚带有针尖, 另一只脚带有笔芯, 两只脚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整的。

师:请同学们看看, 这几位同学之所以没有把圆画成功,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可能是针尖没有固定好。

生:有可能是角度发生了变化, 就画不圆了。

师:什么是角度?

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生:有可能圆规的两只脚有高有低。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 没画成功的根本原因都找到了。那要想准确的画圆该怎么做呢?

生:把针尖固定好, 不能动。

生:手要拿在柄上, 不能摁住两只脚。

生:圆规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教师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并在黑板上示范)

(1) 定点——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2) 定长——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3) 旋转——手拿在柄上, 把带有铅笔芯的一只脚绕另一只脚旋转一周。

(4) 认识圆上、圆内和圆外。

师:用这个办法, 请你再画一个圆。

师:他画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位置不同。

生:大小不同。 (师板书:位置、大小)

师 (出示两个同心圆) :这两个呢?

生:位置相同, 大小不同。

(教师出示两个等圆)

生:大小相同, 位置不同。

师:请同桌讨论, 是什么确定了圆的位置, 又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生:是针尖决定了圆的位置, 两脚尖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在数学上, 把圆规针尖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 用字母O表示;两脚间的距离叫做半径, 用字母r表示。 (板书:圆心O, 半径r)

师:你能在黑板上的圆内标出圆心, 画出半径吗?

(学生上讲台标出圆心, 画出半径)

师:半径是圆内的一条线段, 这条线段是从 () 画到 () 的?

生:从圆心画到圆上的任意一点。

师:这位同学有个词语用得很好, 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随便哪个点都可以。

师:那这条呢? (直径d) 直径又是怎么画的?

生:从圆的一端画到另一端。

生:必须通过圆心。

师:直径是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尺子在自己画的圆内分别画一画半径和直径。

师:这位同学画了2条半径, 他画了5条, 还有同学画了10条。xx同学你能画几条半径?

生:无数条。

师:同意能画无数条的举手, 为什么?

生:刚才说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圆上有无数个点, 所以可以画无数条线段。

师: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点?

生:半径都相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半径都是从圆心画到圆上的线段, 所以都相等。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可以结合圆规画圆的过程想一想。

生:因为画圆的时候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没有变, 所以半径都相等。

师:半径有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那直径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生:2个半径的长度刚好等于一个直径。

师:这位同学不但说了直径的特征, 还找到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那直径为什么都相等呢?

生:直径可以看做2个半径, 因为半径都相等, 所以直径相等。

师:你看, 老师画的圆和你们画的圆半径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那在什么情况下半径才相等呢?

生:在同一圆内。

生:大小相等的圆。

师:请看大屏幕。

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思考, 我们认识了半径、直径以及它们的特征,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一、二、三。

练习一: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练习二:判断。

(1)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 半径相等的两个圆大小也相等。 ()

(3)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4) 直径是5厘米的圆比半径是3厘米的圆要小。 ()

练习三: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再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

(练习一反馈) 师:OB为什么不是半径?

生:因为有一端不在圆上。

师:MN、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MN没有通过圆心, GH一端已经在圆外。

(练习二反馈) 师:第1、3题错在哪里?第4题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三反馈) 师:这位同学画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三) 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主要介绍了用圆规画圆, 如果不用圆规你能画出圆来吗?

生:1元硬币放在纸上描一圈。

生:用手画 (上黑板示范) 以大拇指为圆心, 以食指的长度为半径就能画出圆。

生:用粉笔, 固定粉笔的一端, 把粉笔旋转一周。 (学生上黑板示范, 没有画成功)

师:这个方法可以吗?为什么没有画成功?

生:一端没有固定好。

师:再试试看。

生:用尺子也可以画, 把尺子的一端固定好当做圆心, 把尺子长度当做半径, 旋转一周。

生:用圆形的杯底印一个印, 这个印就是圆的。

师:大家真有办法!如果园林工人在工作场地画圆, 他可能会怎么画呢?

生:用一根很长的木棒, 一端固定当做圆心, 木棒的长当做半径, 旋转一圈。

生:用一根线, 固定线的一端当做圆心, 线长当做半径, 拉直走一圈。

师:线能松动吗?

生:不能, 松动了半径就不等了, 就画不圆了。

师:除了用描的办法外, 其他画圆的办法都有共同之处, 你发现了吗?

生:要固定一点。

师: (板书:定点) 还有吗?

生:半径不能变。

师:对, 要定长。 (板书:定长)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圆的这个特性, 比如, 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等, 为什么它们的轮子都做成圆形的呢?如果做成三角形、正方形, 坐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车轴应该安装在哪里?

生:圆的方便滚动。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的话, 就会抖动得厉害, 圆形的就很平稳。

生:车轴应该装在中心点当做圆心, 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所以滚起来很方便、很平稳。

师: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播放圆形车轮滚动的轨迹)

师:刚才所说的例子就是利用了“半径一样长”这个特性。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像这样的等长线段在其他的平面图形中有没有呢?看大屏幕。例如, 正三角形从它的中心出发, 连接它的三个顶点, 这三条线段长度相等, 这样等长的线段有3条, 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形呢?

生:5条。

师:正八边形呢?

生:8条。

师:正12边形呢?

生:12条。

师:正32边形呢, 又有几条?

生:32条。

师:圆形呢?

生:无数条。

师:所以, 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 等长的线段就越多, 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圆。直到正多边形边数无穷多的时候, 正多边形就成为圆形了。

三、辩课实录及反思

主持人:

斯苗儿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叶立新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副主任)

参辩人员:

毛建华 (浙江教学月刊社副社长) 、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主编) 、杨凯明 (数学) 、金姝娟 (语文) 、宋旭英 (品德) 、楼曙光 (科学) 、金萌 (语文) 、张斌斌 (语文) 、王炜炜 (数学) 、杨守仙 (语文) 、赵宇荣 (语文)

辩题一:先学还是先教, “圆的认识”概念部分需要让学生都探究得出吗?

叶立新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部) :今天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很多权威专家, 同时也荣幸地请到了语文、品德、科学方面的骨干老师, 大家一起来探讨长期以来最棘手的数学概念课的课堂教学。望大家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圆的认识”起始课概念多, 知识点琐碎, 教学时,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楼老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用”的教学明线,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但是课上下来, 总体感觉比较累, 因为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发现, 因此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普遍, 同时为了照顾上课的有限时间, 不得不加快提问速度和压缩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设计太细, 知识比较零碎。因此, 我们一起来看看, 概念部分是接受性学习好, 还是探究性学习好?如何让环节设计更加合理、高效?

金萌 (义乌市江东一小校长) :我先来说说我的看法。楼老师是一个素质非常好的老师, 教学语言简洁到位, 特别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是一名语文老师, 这点特别值得我学习。但是我觉得这堂课排得太满, 每个环节用时也都差不多。我认为, 一开始圆的各部分名称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和心思去探究, 而是直接在投影仪上出现, 让学生认识即可。五、六年级的学生对圆各部分的认识应该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这里节省下来的时间, 就可以放在用圆规画圆这一环节上, 这样课堂的重点也会更加突出。

张斌斌 (义乌市保联小学语文骨干老师) :我接着金校长的话谈谈我的看法。当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 我就在想, 圆的认识, 要认识些什么?怎么去认识?因为我的上幼儿园的女儿就已经认识圆了, 所以六年级的学生对圆应该是很熟悉了。那我们还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吗?还是直接告诉他们就可以了。后面多种方法画圆,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重点可以处理得更加有趣一些。学生会更听得进, 也能记得更牢。

斯苗儿:这两位语文老师的发言很精彩, 很直接, 我们就需要这样的辩课态度。我也听出来了, 其实大家提出的是同一个问题:“圆的概念”环节是该采用接受性学习, 还是探究性学习?其他老师再来谈谈看法。

楼曙光 (义乌市保联小学校长) :我是教科学的, 其实我发现, 数学和科学的课堂有好多相似之处。听到“圆的认识”, 我就想到了我们科学课里的“橘子的认识”一课, 也是让学生认识一种圆形的物品。那我们在教学“橘子的认识”这一课时, 不可能直接拿着一个橘子说这是橘子, 而是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橘子, 然后通过闻一闻、摸一摸等对它的外观形状、气味等有感知, 然后让学生剥开橘子, 认识橘子的内部构造:蒂、脐、肉, 肉是一瓤一瓤的, 外面有白白的“膜”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其实圆的认识也是如此, 老师要做的就是分清楚哪些概念的教学可以用接受性学习, 而哪些必须要用探究性学习。

斯苗儿:这位老师说的对。其实科学课也好, 数学课也好, 就是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概念教学。“为什么”就是解决“四基”的问题, “怎么用”就是解决实际的问题。那我们老师就要注意坚持三讲三不讲:易混、易漏、易错的重点讲;已经会的不讲, 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所以还是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 来确定概念应采用何种方式来教学。

宋旭英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品德教研员) :对于前面老师说到“圆的认识”要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 我倒不完全认同。我的儿子是读五年级, 好多概念的东西直接记, 容易忘记, 如果是让学生自己先试, 那效果会好很多。就比如这个圆的认识, 楼老师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认识了圆的各个部分, 那我相信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牢牢记住了。但是这节课的缺憾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展开, 我们的探究不要按部就班, 要明确知道学生有矛盾的、不懂的地方,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学习, 这样效果会更好。

杨守仙 (义乌市江滨小学语文教师) :我也觉得先试很重要, 我们都是成年人, 圆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简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大家都认为简单的知识在反复背诵以后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忘记, 其实这就是接受性学习所造成的。像楼老师这样一步一步让学生探究得出圆的各个部分, 我相信记住的学生一定不会少。不过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前提都应该是了解学情。

杨凯明 (义乌市江滨小学校长) :其实这就是一个先学还是先教的问题。其实在圆的认识部分, 圆心是可以直接告知的, 半径和直径本人认为通过探究会更恰当。至于探究的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可以从观察一些圆形的物品, 或者是“丢手绢游戏为什么要围成圆形”这样的问题开始探究, 由此得出圆的好多特质。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材料,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弄出一些圆来,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楼老师希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引导过于细致, 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因此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这就造成了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 学生思考得少, 教师引导得多。

赵宇荣 (义乌市义亭小学语文教师) :是的, 我也这么认为。抽象的概念应该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来认识会更好。数学课最重要的是发展思维, 所以在探究的设计上还得下工夫, 比如给学生一根直尺, 一支铅笔, 让他们想办法画出一个圆来, 经历了思考, 经历了失败, 所得到的才是最有思维价值的。

陈永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主编) :数学课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展开探索的过程。就本堂课而言, 教师还应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去认识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会有争斗、会有挣扎, 而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不仅能获得思维训练, 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楼瑛 (义乌市江滨小学、上课教师) :其实在磨课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感觉, 感觉这堂课的概念比较多, 内容比较杂, 很多重难点, 要一一突破需要大量的时间, 怕一节课来不及。通过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让我茅塞顿开, 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观念上。这节课最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放开手, 让学生通过用多种方法画圆, 还可以发给学生一个圆形纸片, 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过程中观察、思考, 然后带着这些发现去看书自学, 弄清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来学习。这样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仅让本课的教学更加紧凑合理, 而且学生也学得生动、深刻, 真正让数学课堂富有思考。

辩题二: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

叶立新:辩课就是思维碰撞的一个过程。在大家的发言中, 已经迸发出了火花, 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如何处理数学概念课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经验, 这样才能找准教学起点, 避免重复浪费时间, 更避免画蛇添足。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 我们也可以来辩一辩。

金姝娟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语文教研员) :在这堂课上, 特别值得我们语文学科学习的有两点, 一是老师的表述非常准确, 思维很严谨。二是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机会很多。不过在学生起点问题上, 我们还应该完善认识, 整个班的学生都是一样教吗?一定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做吗?比如圆的认识, 学生原来有哪些基础, 了解以后去确定用什么方式教更好。

王炜炜 (义乌市江滨小学教导主任) :这些学生是我班级的, 在这之前跟楼老师都没有接触,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楼老师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如果是我自己在教, 那我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出哪些环节可以简约一些, 哪里需要花时间去突破一下。因此, 了解学生真的非常重要。

杨守仙:其实了解学情开展教学这个大家都懂。可是真要去做, 确实很难, 全班那么多人, 该如何更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

斯苗儿:了解学情的方式有很多, 如果是自己教的班级, 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得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立学情档案, 细心地去研究学生, 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如果是新接触的班级, 那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初步了解诊断一下该班学生的学情。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如书本、同伴、老师等先进行自学, 然后生成课堂上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要重点学习、哪些用接受性学习、哪些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坚持先试后教, 设置或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 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叶立新: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成就精彩。如何把课上得生动、让学生学得深刻,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 如何正确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 真正让数学课堂富有思考, 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楼瑛:在磨课过程中, 我非常注重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而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虽然进行了许多次的讨论、思考, 可就是没有去问问学生, 没有去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而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 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如果在教学之初, 教师设计问卷调查, 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就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用圆规画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可以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恰当地处理教学重点提供第一手资料。

斯苗儿:本次辩课活动能跳出学科来看学科, 让不同学科教师来参与其中, 在辩课中进一步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大家都乐在其中, 期盼这样的活动能再次到来!

上一篇:2022学习雷锋精神优美诗歌朗诵10首下一篇:安全中介机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