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2024-04-29

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通用9篇)

篇1: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石泉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确立了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全县桑园面积达7万亩,常年发种量15万张,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49.2万头;二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蚕桑、生猪产业目标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形成,畜牧业也通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雏形初现。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趋于下降,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结构调整真正让农民在“看得见”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学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实惠,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收。2010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9063万元,按参考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5%,比“十一五”末期达到6.1亿元,净增加1.8亿元,年均增长7.6%,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45929万元,较上年增长7.2%。比“十一五”末期达到3.9亿元,净增加0.69亿元,年均增长7.3%,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1个百分点。

二、我县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

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产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结构调整”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是广大农民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对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大调、快调、多调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非调不可,不调不行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搞不清。结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全面调整,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牧且牧、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而不是种多种少的调整。

3、农业产业化进程迟缓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县所处地理位置,引资融资能力较弱,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产业化进程迟缓。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二是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连结不紧密。三是主导产业只注重规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优势,主导产业无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识不强,虽有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但都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更无叫得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市场敏锐性不够,总是跟着别人跑,抢站不了市场先机。六是主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蚕桑、黄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少;大路品种多,优质新品少,产品结构质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于国内市场竞争。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根据我县的地理环境、传统习惯、自然资源、国内外市场多种因素分析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为: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力把蚕桑、生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壮大主导产为业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展开发特色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衔接机制,促使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1、抓调研、宣传,切实转变观念

全面摸清,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今年以来我县狠抓农业工作调研、宣传。一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县直涉农部门一把手赴常州、寿光考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认识到自身不足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深入农村调研,县级每一名领导都有联系乡、村,使我们对本县县情有了更深刻认识。三是狠抓宣传,我县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网络等形式宣传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突出其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的共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优化区域化布局,必须因地制宜,才能促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在这方面县政府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先后出台了《蚕桑产业化实施意见》、《畜牧产业化实施意见》,印发了高效农业示范带《实施规划》、《实施方案》,使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有序进行,促使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根据我县情况在中高山重点发展畜牧业,在浅丘山区重点发展蚕桑,在川道重点发展优质粮、蚕桑。二是请省、市有关农业、气象、水文等专家对我县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做到宜桑则桑、宜粮宜粮、宜牧则牧、宜蔬则蔬。三是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扶持后续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主导产业产品是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一是根据我县实际,确立了畜牧、蚕桑三项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建设上我们首选项目应为畜牧业,其次是蚕桑、设施农业等。二是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后续产业既要有地方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又要有市场前瞻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们现已开发出的蚕桑系列产品。三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力争使我县的一些产业产品尽快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产品。

4、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突出辐射带动功能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准项目、重点突破、依靠科技、示范带动”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聚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投入,加快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积极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力打造“绿色”品牌,促进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全面提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见成效”的发展步骤,重点在池河、城关、银龙、饶峰四乡镇19个村建设三大基地、两大园区,即万亩蚕桑基地、5万头畜牧基地和设施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示范园,使该区域内的产业经济效益在较短时期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300元,对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创新科技推广体制,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我们在业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责任追究制、干部职工绩效考评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农技推广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石泉县农技推广责任制,农技推广管理职责、基层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及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等多项制度,通过加强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建章立制管理人,考评绩效激励人,严格监督约束人,树立依靠制度管事,塑造全县农业系统技术指导员敬岗爱业,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形象,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起基层农技推广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6、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基础地位

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造血”功能。一是继续坚持金融扶持、财政倾斜、部门帮扶、科技投入的政策,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在实处。二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把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农村教育培训作为支持重点,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无公害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强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通过对贷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其产业化发展,弥补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效益,增加农业部门科技推广经费,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7、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山川秀美工程推广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种养、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结合市政府实施的月河川道万亩无公害蔬菜计划,在城关、池河发展无公害蔬菜4000亩,以此为重点,在全县逐步全面推广无公害种植,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扩大生物技术使用和普及。二是推广以舍饲养殖为重点标准种养技术,狠抓标准化建圈和人工种草以实现农业内部结构良性循环,降低放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三是推广生态沼气技术,为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目前我县已建成万余口沼气池,结束了建设农户烟熏火燎、蚊蝇滋生的生活环境,在村民中反响十分强烈,极大地调动了附近农户对生态家园模式建设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讲又减少了柴薪使用,巩固了退耕还林、山川秀美工程来之不易的成果。

篇2: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目前,##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时期内使

比较效益较高的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各种不同因素看,##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今后全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镇自然状况

##镇,距安宁37公里,镇辖面积205.18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市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海拔高度1900米~2400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内共有大小河流4条,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全镇耕地面积27997亩,人均1.3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主产稻谷、蚕豆、小麦、玉米等,是安宁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素有“南部食品柜”之称,是安宁市的“农业型大镇”。

(二)、社会经济状况

##镇属农业型乡镇。##镇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330万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非农业总产值1.47亿元,人均纯收入2646元。2002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1869门;手机拥有量1368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4.6,现已有11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8.9万元,电讯业务30.7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60的村实现沼气化。2003年##镇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500元左右。

(三)、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

建设全面小康,难点是农村的小康,建设农村的小康,重点是农民经济上的小康。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打牢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科技贡献率、经费投入的增大,以及农业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在生产中投入更大的热情,粮食农副产品生产连年丰收,全镇农民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农业效益低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困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大难题。拿1999年来说虽然粮食总产达17000多吨,全镇粮经丰收,但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乡镇企业产值后,不足1000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全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的观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短缺一过剩一短缺的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属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部分基层干部观念因循守旧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大多数农村基层村委会、村(社)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长期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产品品质意识、品牌意识、结构意识和开发市场的意识不强,往往应用“什么赚钱种什么”这种实际滞后的市场信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商品意识。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

(二)、农产品结构调整步子慢。一部分农民主动性差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一部分农民心里仍然存在“饿怕了”的心理,加之对不种粮食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认为种粮食一时卖不出去还可以保存起来,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虑,缩手缩脚放不开

步子,采取观望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相对缺乏,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进程上,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制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因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农产品的积压与卖难。另外,由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老化和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导致农技推广机构不能较好发挥职能作用,指导服务不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虽然不少,但目前只有浅水藕初具规模。结构调整上规模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没有规模,再好的农产品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不可能闯出市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两者之间大多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吃亏的仍然是农民。

(五)、结构调整的资金准备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财力有限,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要加快、加大##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而又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镇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一)、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深刻内涵

要充分认识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种条件下结构调整不是局限于面积的增减和规定比例内部的平面调整,而是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它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我们既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坚持市场导向,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又要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和优势,树立起大农业、大市场的观点,强化市场意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全局性问题以观念更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强农村市场及质量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一是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销售产品并感受市场信息的快捷渠道,目前##镇虽然建有一个农贸市场,但主要是以买卖日常所需蔬菜为主,今年镇政府将在交通要道,一八公路旁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三是以销定价,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同时积极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多形式流通。要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市场抓流通,镇政府要组织专人跑市场,建立市场网络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市场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四)、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中,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一是在良种上要有新突破,以种子工程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二是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有新突破,推动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三是各级组织在工作中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加大“绿色证书”工程的普及率,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并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刺激了全镇农业从单纯的粮食作物生产向多元化的格局转化,从烤烟的发展,果园的更新改造到多种经济作物的发展至浅水藕、水生蔬菜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镇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把提高规模化经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上级上档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1、巩固发展支柱产业烤烟生产,稳定万亩浅水藕基地规模及万亩优质梨基地,作好“烟、藕、梨”这三篇大文章

在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总产的前提下,稳住粮经种植比例为3:7。其中:烤烟面积稳定在12000亩,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上等烟的比例,产值达1700万元;充分利用##镇水源林保护区的优势,争取水生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亩产值达到2000万元;对已经完成高换的12000亩红梨基地加强管护,争取3年后投产,产值达2400万元。

2、坚持因地制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良种的改良选育,以及适用科技的推广运用,同时积极引进适合##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在2003年的基础上全镇生猪存栏达18000头,其中肥猪出栏达28000头,家禽出栏达8.2万只,肉牛出栏达1000条,肉类总产值达2400吨禽蛋产量60吨,在2003年的基础上畜牧业总产值达1800万元。

充分利用##镇水资源保护区的水资源优势,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进渔业技术人才,把现有的水面充分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开挖鱼塘,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之在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论那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同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镇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公正地处理好双方的利益,使传统农业向“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转化,较快地适应市场经济机制。

4、加快集镇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篇3:对石泉县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思考

石泉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位于陕南安康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县境内全长58.5km,流域面积1 051.8km2,总面积1 525km2,人口18.2万,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大,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共456条,总长1 700km,河网密度为1.14km/km2,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1]。

1 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1.1 规模化养殖明显提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自200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畜牧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提出以畜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强村大户的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贷款给贴息、建圈给土地、用料批木材、强村大场配套水电路沼等综合推进措施,使全县的畜牧业发展走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全县目前建成了明星、红星、黄荆坝等11个生猪万头村和30个生猪重点村,发展万头猪场8个,千头猪场110个,百头猪场1 500个;建成50只以上规模羊场145个,其中千只羊场7个,百只以上羊场57个,规模羊场累计达209个;发展百头牛场10个。累计建设标准化圈舍28.58万m2。规模化生产经营占养殖总量的80%左右。

1.2 畜禽饲养数量持续增加

一是生猪产业发展迅猛。据农业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7.66万头,出栏量13.11万头,2015年生猪饲养量46.49头,出栏量26.43头,十年时间分别增长了75.89%和101.6%;2006年肉类总产达1.32万t,2015年肉类总产2.47万t,同比增长了87.12%,猪肉占全县肉类总产82%以上。二是牛羊产业紧跟而上。全县肉羊饲养量12.76万只,出栏6.68万只,分别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71.6%和114.5%;肉牛饲养量5.03万头,出栏1.48万头,分别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38.9%和60.9%。倾力打造的丰标牛肉特色品牌,已成为全省牛肉行业的佼佼者。三是家禽产业异军突起。推广蛋鸡舍饲、土鸡林下养殖和桑园养鸡新模式,目前全县家禽饲养量189.85万羽,出栏117.3万羽,产蛋2 902t,较2006年同期分别增长86.6%、123.5%和147.6%[1]。

1.3“明星”模式引领发展

明星“猪沼桑”现代农业示范园覆盖明星、草庙、大阳三个生猪养殖重点村,现有万头猪场4个,千头猪场12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24户,养猪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5%。建成明星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101.75万元,发展入股社员451户,同金融部门达成“存一贷十”的信贷模式,2015年为社员协调贷款资金1 220万元。配套建成了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和种公猪站,向周边养殖户常年提供优质常温精液。建成了国洪牧业3万t有机肥加工厂,配套建设了沼气管网工程、运送沼液车,实现了畜禽粪污达标排放和综合利用。建成年屠宰生猪30万头的志远畜牧食品有限公司,全力打通销售市场。明星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养猪规模、收入比重、产业体系三大突破。

1.4 富硒品牌初步显现

利用石泉县富硒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创建当地特色品牌,着力提升畜牧业综合市场竞争优势。全县生猪打造了“鬼谷子”腊肉、“池河”无公害猪肉和“迎丰”特色香猪的当地品牌,产品知名度日益扩大;注册的“丰标”牌牛肉有龙头加工企业,已在西安、安康等地设立了专卖店,产品畅销各地。建成了城关镇周文松和喜河镇天池山富硒生态蛋鸡场,生产的鸡蛋已通过富硒认证,产品远销上海、西安等地。同时加强与西安鼎天公司、石泉县珍硒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的合作,提升生态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生产标准,将当地的优质畜产品推向市场。

1.5 经营主体培育日益加快

一是打造迎丰香猪特色养殖。在迎丰镇梧桐村建成云川生态香猪繁育场,从贵州省从江县引进贵系种香猪,组建专业合作社,坚持“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的经营理念,推广生态绿色养殖模式。香猪生鲜肉价格高达72元/kg,腊肉180元/kg,饲养一头香猪的纯利润高达600元。二是生猪产业联盟初显成效。以安康阳晨养猪场为依托,推行阳晨产业联盟发展模式,6个加盟养殖场在生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养猪大户的市场风险,提升养猪市场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拉动发展。宏鑫畜产公司、鬼谷子腊肉厂、云雾山腊肉厂和家庭牧场打造的“畜沼桑”、“百千万”和“牧工商”发展模式对全县畜牧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6 推广“畜沼园”绿色循环模式

为实现畜牧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效保护汉江水质资源,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畜沼园(桑、茶、果、菜、粮油)”循环农业,将畜禽粪便通过雨污分流、沼渣分离、堆积发酵、加工成有机肥,返还到桑园、茶园、果园、菜园,变废为宝,实现粪污治理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1.7 环境污染治理监管有力

在新《环保法》出台后,全县将畜禽养殖区划分为畜禽禁止养殖区、畜禽限制养殖区和畜禽适合养殖区。对新建规模养殖场,科学选址,配套粪污处理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做好环境污染减排治理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

畜禽养殖周期长、投入大、效益慢,国家项目补贴有限,信贷资金手续繁多,融资困难,农民自身投入乏力,部分业主后续投资不足,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2]。

2.2 市场风险逐步加大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数量增加,加上外来市场的冲击和动物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使养殖市场风险日益累积。尤其是当生猪市场疲软,饲料上涨,猪价跌破了猪、粮、饲料比价,使养殖户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畜禽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对石泉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威胁[3]。

2.3 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目前,全县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绿色富硒产品、有机富硒产品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链条短。全县畜产品中仅“鬼谷子”腊肉和“丰标”牛肉通过国家QS认证,市场拉动作用有限,导致养殖经济效益低。

2.4 畜牧产业转型难度大

虽然石泉县的畜牧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在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服务方式和监管方式等方面相对薄弱,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撬动市场动力不足,产业转型难度大,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发挥作用不强。如石泉县富硒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仅有3个蛋鸡场认证了富硒品牌。

3 建议及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确保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调研中发现,养殖户的普遍呼声是各级部门应加大对畜牧产业发展的奖补力度,多渠道、多方式争取项目资金。同时上级部门应协调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题,确保生产流动资金供应。

3.2 做好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建设石泉特色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原生态特色农业。打造提升池河、中池、迎丰镇的生猪产业带;城关、饶峰、云雾山、两河镇的肉牛肉羊养殖带;喜河、后柳、熨斗镇的土鸡养殖带。在山林区主要发展林下养牛、林下养羊、林下养鸡等养殖模式。并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科学规划,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适度规模养殖。

3.3 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高端定位,创建绿色有机产品。充分利用富硒优势,加快绿色有机畜产基地认证,按照国家生产认证标准,创建自主富硒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畜产品。二是推广多元化、多品种、多业主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具有当地特色的汉江黑猪、香猪、金华猪和陕南白山羊等土种土养模式,生产优质高档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传统农业。优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畜牧业应向古今结合、境内外结合、种养结合和产销结合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当地农业优势,倾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3.4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发挥现有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鬼谷子”腊肉、“珍硒源”鸡蛋、“丰标牛”肉等品牌市场影响力,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拓宽市场空间,同时结合石泉旅游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通国内外市场。二是加快明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生猪销售服务部销售网络,申请QS产品认证,终端产品向腊肉和火腿加工方向发展,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3.5 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养殖效益

一是通过积极宣传,科学规划,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以畜禽养殖为主的家庭牧场新模式。二是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养殖企业应加强同现有的安康阳晨、雨润集团、西安鼎天集团、丰标牛肉、鬼谷子腊肉等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抱团闯市场的良好局面,提升养殖效益。三是推行“畜沼园”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在实现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四是加强基地和产品认证监管。结合当地富硒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按照“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标准,通过市场创建、品牌认证,倾力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以中高档产品走向市场。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石泉县畜牧产业发展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主线,坚持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畜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行“畜—沼—园”绿色循环农业,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产业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总结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持续推进全县畜牧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石泉,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石泉县统计局.石泉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石泉:石泉统计信息网,2016.

[2]王旭东.陇西县畜牧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3.(12):8.

篇4: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 结构调整之态

麒麟区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实施了“数字乡村”、“百千万”、“十农十化”等工程,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麒麟区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4.92亿元,同比增66.98亿元,其中种植业实现收入8.73亿元,林业实现收入1.08亿元,牧业实现收入23亿元,渔业实现收入1.8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收入268.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比上年增1687元。蔬菜、蚕桑、烤烟等九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商品化,市场经营一体化。

2 结构调整之难

2.1 支柱产业散乱杂 除烤烟、粮食外,7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完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说只能算是部分主导产业相对突出、其他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

2.2 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基本上主导产业缺乏深加工,蔬菜、蚕桑产品只是处于初级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2.3 农业科技人员不适宜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上不顺,存在管人管事脱节问题;科技推广经费不足,良种良法普及率低,科技措施落实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

2.4 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3 结构调整之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牵涉到资源、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必须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确保成功。

一要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品。一是稳步发展优质葡萄。着力抓好葡萄基地建设的提升,在种植管理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期、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二是大力培育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三是突出提高花卉苗木产业生产。四是积极探索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加大适合我区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强化科技储备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化优势区域,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优势品牌。

二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围绕中低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一是大手笔、大气魄超前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规划发展的宏伟蓝图。二是基地园田化;三是设施现代化。大力推广蔬菜、花卉大棚种植,提高大棚调温和控温能力。安装喷滴灌和物理、生物防治器具,提高基地抗灾减灾能力;四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大与科研院所对接力度,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加强现代农业加工、储运配套集成技术推广运用,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施武装好现代农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加大高效农业发展力度。着力强化重点科技推广落实,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经济作物复种、套种、立体种植、测土配方、果实套袋、省力化蚕台、自动升温补湿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增加附加值。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重点加大对低产桑园、低产果园品种改良和肥土改良力度,提高产品商品数量和质量。三是加大良种繁育。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收入。根据中央“三农”相关政策,着力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打破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采用租赁形式,应用“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运行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种植和务工双赢。五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基地发展庄园经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四要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速冻蔬菜、供港蔬菜、魔芋、蚕茧、优质梨、优质葡萄、韭菜花、园艺花卉苗木等优势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一是大力推进基地及产品认证力度,在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6万亩、无公害产品18个,无公害梨1.37万亩产品3个,绿色食品0.53万亩梨,产品2个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在有条件的乡镇力争每个乡镇认证基地和产品1-2个。二要加强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及销售标准化管理,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商品率和安全水平。三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获取品牌效益。在巩固保护好现有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围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来创品牌。进一步创新科技,转变经营方式,加大商标注册力度,改进包装,增加花色品种,在目前云珍牌速冻蔬菜、富力牌魔芋粉、阿诗玛牌韭菜花、红美珠葡萄和翠峰山牌梨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基础上,着力培育韭菜花、速冻蔬菜、供港蔬菜、蚕茧、大蒜、花椒、优质葡萄(梨)、花卉八大经济作物亮点品牌。

4 结语

篇5: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加入WTO后,宁夏农业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对策与措施.

作 者:郝志红 王自新 李新志 作者单位:郝志红(宁夏大学农学院图书馆,宁夏,永宁,750105)

王自新,李新志(宁夏林业局新华桥种苗场)

篇6: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摘 要: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途径入手,进一步讨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促进

篇7: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近年来,XX乡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业农村工作首位常抓不懈,在不断地探索,努力寻求适合XX乡发展的产业。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情况下,积极进行高山冷凉西红柿、烤烟、新品种辣椒等等区域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退耕还林草为契机,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努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今年种植的辣椒新品种——黔椒4号,虽受旱灾的影响,但还是有很大的经济收益,初步寻找到一条适合XX发展农业产业调整的路子。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是对乡情和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XX乡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劳动者素质不高,农业的科技水平、粮食保障水平、加工转化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结构调整。但是,XX也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气候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相对较多,经过多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农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些都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群众思想观念有了依然落后,产业致富的意识不强,外出打工人员过多等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如果XX农业仍停留在水稻种植的阶段,农业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所以,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实现农产品向特色商品的转化的目标,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1

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点,以优势特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占领农产品市场。

(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结构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只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独特的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在提质和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挖掘农业潜力,才能保证新一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此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资源,从而拓宽农民的劳动收入渠道。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能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在本地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无人照顾的问题,促进农村和谐,加快农村发展。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把握的层次和重点

(一)把握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划分产业带,这是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第二个层次调整种植业结构。从粮经饲三元结构出发,突出发展具有优势地域特色种植业,使粮经饲比例逐步达到4:3:3 的比例。第三个层次是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突破牛,发展猪,稳定羊,使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达到50%以上,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辅换位。第四个层次是以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流通为重点,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带动产业升级,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左右。

(二)突出重点产业。一是大面积发展黔椒4号的种植。通过今年黔椒4号的种植情况来看,虽然受到旱情的影响,辣椒植株长得不高,产量降低,亩产还达到3000多斤,每株还是能结80个辣椒,可以分青椒、红椒、干椒上市,今年鲜椒买到3块钱一斤,干椒20块一斤,效益是很好的。为预防下雨天不能晒干,今

年创造性地在各村建设了十多个辣椒烤房,可以把辣椒烤干,种植的条件比较成熟。今后可以在全乡范围内大面积发展辣椒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发展西红柿种植。从2007年起,XX乡就发展西红柿种植,技术比较成熟,但西红柿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可由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合理安排种植规模。今年采芹村种的西红柿收益可观,批发价达至少每斤6角,拿到县城的市场价更是达到1元到1.5元每斤。三是继续种植烤烟。今年烤烟主要是在XX村和XX村登步自然寨两个地方种植,相比水稻来说,烤烟的效益要大得多。但烤烟受指标的影响较大,如每年都有种植指标,发展烤烟也是一个不错的产业。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事关XX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宣传发动。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传统的种养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全县农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巡回宣讲,搞好示范推广。特别是通过效益分析、算帐对比,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事实教育群众,消除群众的疑虑,引导群众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二)典型带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典型引导是一种有效的驱动手段。要继续发展示范村和示范户,集中一定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市场经济手段,重点扶持、培育有产业规模、有科技含量、有示范价值的一批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全乡农业结构调整。要培养出若干个种养大户,树立成产业致富的典型,现身说法,带动全乡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服务推动。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下乡,科技到村,科技入户,科技进牛棚,科技到田间。要发挥万村千乡网站作用,及时向农民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要发挥各中介服务组织及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加强同大城市及相关农业市场的联系,为农民架通连接市场的桥梁。

篇8: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当前环县农业产业的现状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 山大沟深, 地形复杂, 山、川、塬兼有, 梁、峁、谷相间。全县大部分地区属环江流域, 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多风干燥, 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 十年九旱。总土地面积9236平方公里, 总人口35.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93%。境内海拔高度在1200米~2089米之间, 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 且由南向北递减, 年平均日照时间2600小时。属西北旱地农作物种植区, 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及荞麦、小米、燕麦等特色小杂粮, 小杂粮产量居全省之首, 是“中国小杂粮之乡”。全县羊只饲养量居全省第二, 是西北羊绒、羊毛、皮张和各种肉食品的主产地之一。

环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土壤贫乏, 靠天养农, 机械化进展缓慢, 农业耕作还依畜力为主, 有人戏称环县农业生产现状为“种了一料子, 收了一抱子, 打了一帽子”。艰苦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促使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延至今日, 已成为全省41个国家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

为了应对干旱的气候条件, 环县干部群众不断探索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 增强农业抗灾保丰能力;以建设“杂粮特县”为目标, 建立杂粮规模化基地;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 发展草畜产业, 实现草畜大县的目标。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凸显出的问题

㈠地膜增粮难脱增产不增效的困境地膜种粮是抗旱增粮的最有效办法。近几年来, 环县县委政府不断探索研究, 精心部署, 全县上下大力推广地膜种粮。2009年全膜双垄沟播种植60.3万亩, 2010年推广到100万亩。为使大旱之年粮食不减产, 每年的地膜供应高达3000多万元。这种抗旱增效的办法有效地缓解了因干旱少雨造成的农业损失。但是, 这种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的做法使环县的地膜种粮效益从总体上来看没有得到大的变化。随着政府大力扶持而增产的效应, 也必将随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弱而缩水。

㈡舍饲圈养还一时不能从传统的放牧方式中“脱胎”出来封山禁牧是保护林木林地资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举措,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工程。环县近几年通过走舍饲圈养的路子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从而达到了封山禁牧和产业富民的双重效果。当前大面积违规放牧现象虽已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但山后、偏远地区羊群随意进山、啃踏林地、破坏植被的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虽然政府花大气力出台政策措施, 并派专职人员走乡进村严查落实, 但效果甚微。广大农民还不懂得实行封山禁牧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生态利益, 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放牧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中一时还不能被规模养殖代替。

㈢特色产业在落后的基础设施面前显得逊色环县南北跨距约127公里, 特殊的地域特点使得南北作物种植略有差异, 南主种小麦、黄豆, 北主种洋芋、葵花、燕麦、荞麦等, 是名副其实的“杂粮特县”。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过于落后, 加之受天气制约, 雨水分布不均匀, 农业产量过低, 使得该产业特色难以发挥。粗放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 落后的基础设施已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加之信息闭塞, 技术落后, 交通不便, 使大量特色产业处于困境, 失去优势, 增加了成本, 降低了效益。如2010年环县的葵花因发生锈病造成了“前半年一片绿, 后半年一片黑”的景象, 使葵花产业陷入被动。

㈣“大扶贫”群众承载力有限近年来, 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惠民政策蜂拥而至, 环县在抢抓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由于劳动力的大量输出, 且留守人口中多为老人小孩, 从而造成劳动力严重缺乏, 加之贫困人口家庭经济拮据, 完成扶贫计划就不堪重负, 受时间和计划制约有一小部分贫困户被迫放弃指标, 项目落空。同时扶贫加自筹的模式又让一小部分贫困户陷入债务危机。政策的局限使部分的扶贫开发项目高调投入低效退出, 不能解决人民最迫切需要。贫富出现两极分化, 跟上政策的贫困户生活越来越好, 最终能脱贫致富, 绝对贫困户一步跟不上以后就步步赶不上, 生活越来越困难。

㈤农民的“两栖”功能冲淡了对农业的长效投入部分农民由于农业产出不景气, 从而对农业生产失去了信心, 产生了“种与不种一个样”的懈怠心理,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 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 既想外出打工, 又不想放弃农业生产。农民的这种“两栖”功能的并存, 冲淡了对农业生产的长效投入,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㈥信息闭塞, 市场发育不健全, 群众的市场观念淡薄, 参与市场的主动性差信息在经济发达地区, 已作为一种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品来开发利用。但是环县这样的贫困县区, 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 科技信息的运用相当少, 大多数群众小农意识作祟, 市场观念、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 在科技、新信息的推广运用上缺乏主动性, 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市场打不开局面, 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破解难题,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构想

㈠千方百计加大投入, 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环县的县情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在项目投入上, 要集中财力, 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发挥整体效益。要坚决杜绝在资金投入和使用上“撒胡椒面”, 事事想办, 却一事也办不成, 浪费国家财力的行为。“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只有进一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 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 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

就环县而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河流沟渠和水库治理, 提高防汛抗旱能力。解决农业用水是环县农业发展的出路, 利用扬黄工程入环县的大好机遇, 在环江流域大力倡导节灌措施。其它水系、坝系可以多建提灌设施, 减小干旱影响, 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出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抓实封山育林、人工造林, 加快荒山绿化, 控制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要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初加工、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切实改造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㈡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政策的强势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庆阳老区的发展非常关心。近几年, 温家宝总理就庆阳问题先后作过多次重要批示, 特别是针对环县无电村通电、人饮场窖建设、扶贫绒山羊养殖作了重要批示。总理的批示, 就是给我们的最大关心, 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就是给我们的特殊政策。温总理“要把革命老区庆阳作为扶贫重点地区”的重要批示, 把支持庆阳老区发展提高到国家层面, 标志着国家对庆阳的扶持由单纯扶持一个产业、一个项目的扶贫开发转到关注革命老区的全面发展。为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和西部开发、革命老区开发等一系列大好机遇, 摸清县情, 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 及时列项上报, 争取挤进国家和省的盘子, 努力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㈢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务农”之间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环县也曾把劳务输出作为强县富民的一大战略来抓, 但这种劳务输转直接造成了环县农村健壮劳动力的紧缺。因此, 政府应从全局入手, 健全劳务输出机制, 在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 还要使得一部分劳动力留守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建立劳动力供求机制, 从而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㈣搞好区域规划,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环县的地域特色和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 结合各乡镇的水利、耕地、交通、通讯、传统特色等基础条件, 因地制宜,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资源配置, 科学规划地分工,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按照县南地膜玉米加小麦、县北小杂粮的思路, 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调整结构, 合理布局, 形成产业、产品结构优化, 创出区域特色。一是建立马铃薯、荞麦、葵花、黄豆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和若干农业示范点;二是采取企地联动的方式,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不断发展壮大小杂粮产业, 引进优良品种, 扩大种植面积, 打造品牌;三是借助2010年老促会在庆阳北三县实施绒山羊养殖扶贫项目, 在土地比较狭窄的乡镇大力发展饲养业, 调引良种绒山羊, 建造标准化养殖小区, 扶持规模养羊示范户, 推行每户种40亩草, 养40只绒山羊, 建一座标准化暖棚, 修一处玉米秸秆青储窖的发展模式;四是要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重点在土地比较宽阔的川区、塬区建设大型高产优质粮食基地, 优质饲草作物生产基地;五是利用环县羊羔肉的知名品牌, 打造环县羊羔肉产业。六是借助在县南五乡落实薄皮核桃种植试点工作, 调动群众积极性, 大力栽植, 以点带面, 全面发展。

㈤进一步拓宽流通渠道,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利用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有关部门应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扎扎实实为企业办实事, 使龙头企业实现基地经营。依靠龙头企业推进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 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企事业自建的办法, 谁建谁受益, 鼓励龙头企业科技支撑, 提高企业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培养、创立特色品牌。通过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 形成一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企业。

㈥政府引导, 大力尝试土地规模流转土地规模流转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从而走上了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为此, 可在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下, 尝试并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促进和保护农村企业家的生存和成长。同时支持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 可以考虑对种粮的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采取某些特殊的支持措施。

㈦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以“农业富民、工业强县”为思路, 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意识, 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 让工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环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煤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全省第二位, 石油的储量也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对发展工业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引进外部资金、技术人才, 抓紧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克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工业园区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

㈧夯实教育基础, 注重科技支撑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知识和人才的竞争, 有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知识群众,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县教育发展滞后, 人口文化素质低, 思想意识保守落后,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 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抓实素质教育、“普九”和职业技术教育, 真正树立“经济发展、教育先行”和思想意识, 才能真正建设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动力, 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农科课题运用研究, 加速科技知识向生产力转化, 要充分发挥农函大、农技校的作用, 培养农业技术致富能手,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 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这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环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还存在地膜种粮增产不增效、舍饲圈养难弃传统放牧方式、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环县的县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因此, 发展农业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投入, 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政策的强势支持, 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务农”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拓宽流通渠道,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利用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篇9: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建产业基地“强基固本”

平泉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上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扩大食用菌总量规模为目标,实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全力扶持食用菌基地建设。仅2012年至2014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就投入产业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吸引金融资金1亿多元,实施了食用菌种植、设施菜生产、食用菌加工、畜禽养殖等11个产业化项目,使全县食用菌、设施菜生产加工能力提高192万公斤,大幅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集中部分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食用菌基地建设,几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00多万元,吸引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投入全县12个乡镇20个食用菌园区,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食用菌1.8万亩,项目区年产食用菌6.5万吨,为农民直接增收3.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基地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县食用菌园区发展到500多个,占地5万多亩,年产量42万吨,从业农民5万多人,成为我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食用菌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抓特色产业“龙头牵动”

平泉县财政在扶持食用菌基地建设的同时,着重对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打造食用菌加工企业集群,带动食用菌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自2008年以来,该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3179万元,吸引银行贷款,重点扶持了县内规模较大的5家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每家龙头企业至少获得两次以上项目扶持。如承德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曾5次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1388万元财政资金的扶持,实施了食用菌保鲜、速冻、罐头产品新建和技改扩能项目建设4个,建成了两处标准化新厂区,总资产达到1.05亿元,年加工食用菌3.6万吨,取得利润563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承德润隆食品有限公司曾4次获得1315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实施了食用菌保鲜、速冻、烘干等项目, 现有四处新厂区,加工能力由4000吨提高到3万吨,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均超过1亿元。经过项目扶持,承德森源公司和承德润隆公司均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和“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县5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和230家食用菌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从业农民达到5万户。

多元化融资“提档升级”

平泉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整合其他支农资金,形成合力推进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近五年来,该县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6.8亿多元,吸纳、撬动3亿多元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食用菌产业,新建10亩以上食用菌标准化园区500个、百亩以上精品园区45个,进一步壮大了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了以承德森源、承德润隆、承德哈露、平泉三棵树等企业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食用菌产业走上了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集群式发展之路,产业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增长。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食用菌、粮食、蔬菜等产业的发展。

(河北省平泉县财政局王力、卢丙文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鸡腿失宠记小学六年级作文350字下一篇:没耐心的小猴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