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大学社会声誉

2024-04-28

哈弗大学社会声誉(精选7篇)

篇1:哈弗大学社会声誉

OXFORD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once famously claimed to have been founded by Alfred the Great in the 9th Century, but in fact, the University as we know it today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12th Century when English Scholars were exiled from Paris University and began to congregate at Oxford’s Abbeys and Priories, which were buy then already established centers of learning.Today, 39 independent, self-governing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University in a type of federal system.Each is governed by a Head of House and a number of Fellows, who are academics specializing in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most of whom also hold University posts.Across both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Oxford research consistently ranks top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As well as being in the forefront of scientific, medical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University has strong links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concerns both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verseas.The University is income from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grants and contracts in 1996-7 totaled over £107 million.The University’s great age also allows its teaching staff and research students to draw on a heritage of magnificent library and museum collections.Students working for higher degrees are an important and valued part of Oxford University.They currently make up over a quarter of the total student body of 15,641, drawn by the excellent facilities for research, which the University can offer;therefore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increasing.In all these fields, Oxford attracts scholars from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o join i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and also values important role of overseas graduate students(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the total graduate body)in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and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cademic links with colleges abroad.To gain entry in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ust first win a place by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at one of the colleges, which have their own admissions policies.The procedure for application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you propose to study.There are no final deadlines for most applications, unless specified in a particular subject section, but there are many more applications than places available, and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by both faculty board and college can take some time;early application is therefore strongly advised.

篇2:哈弗大学社会声誉

摘要: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知名的“常春藤盟校”的八大成员之一。

不知道有多少憧憬美国名校的申请人都有着自己的“哈佛梦”,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穿上代表哈佛的深红色衣服,徜徉在剑桥城的哈佛校园内,手捧书本坐在草坪上。哈佛大学意味着顶级学术环境,意味着世界一流的教育,意味着高起点和美好的前程。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知名的“常春藤盟校”的八大成员之一。在美国知名大学排名网站USnews 上,哈佛大学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位。而在世界各报刊和研究机构排行中,哈佛大学常年雄踞榜首。

作为如此名校,哈佛大学对于申请人的筛选也相当严格。Princeton Review把哈佛大学评为美国最难申请的大学第四位。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这个校训也出现在哈佛大学的校徽上。

哈佛大学校徽

哈佛大学历史上出现过数不尽的名人和诺贝尔奖得主。哈佛的毕业生中出现了8任美国总统。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前任总统罗斯福、肯尼迪和乔治·布什都是哈佛大学校友。也有不少中国知名人士毕业于哈佛,包括地质学家竺可桢,散文家梁实秋,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梁思成等等。当前的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获得了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最近炙手可热的NBA中国明星控球后卫林书豪也出身哈佛。哈佛的教授中,有34名诺贝尔奖得主。而哈佛历史上一共有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

哈佛大学学生以研究生为主,约有12000多名研究生,近7000名本科生和2400多名教授。在全美排名上,哈佛大学商学院、医学院排名首位,人文、政治和英文专业排名第一。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以及工程学院是全美公认的Number One。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包括文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设计学院、牙科医学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

Harvard University 校园风景

篇3:论社会声誉对现代大学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声誉评价的各类指标

由于目前大学评价的机构众多,目的各异,所以社会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机构的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年份也有所变化。例如,在西方较有声望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价中,其主要指标是:学术声誉,新生素质,科研活动,就业满意度,毕业率及新生保留率等。《泰晤士报》评价中将入学标准,研究、发展与咨询收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教授在教师中的比率,图书馆经费,学生住宿,学生人生的增值,研究生比率,就业率,留学生比率等作为基准指标。《亚洲周刊》的评价指标是:学术声望,师资力量,学生择校,财政资源,经济价值等。在中国国内其相应评价指标基本上是参考国外大学评估指标制定的。如网大的评价指标是: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物质资源等[1]。

实际上,大学的社会声誉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给社会各界留下的综合印象,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的综合评价,也是大学与企事业单位、学生及家长、兄弟院校、学术界、政府、新闻界等公众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主观感觉、情感和基于思想倾向的认知,它的形成是一个公众认知变化的心理过程。良好声誉的形成是大学各方面工作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经过大学较长时期的努力才会形成。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大学是由国家设立、国家兴办的,不少大学的隶属关系不断变更;在近年来的并校高潮中,学校的名称变换频繁。所以完全依照国外的评价指标,对国内大学的社会声誉进行评价,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与错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社会声誉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在中国,一个好的大学社会声誉,必须通过大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才有可能获得。而大学的学术水平、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影响、员工素质、生源情况、对社会的责任、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大学社会声誉评价得分。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我们认为现在在国内可行的评价指标可以归类为以下四个。

首先,大学的学术声誉。它具体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科竞争力、教学与科研水平等。一般而言,师资力量包括教师中的教授比率、博士比率、教师薪酬、学生/教师比、班级规模等。大学要想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出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与之相应,有竞争力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是大学社会声誉不可或缺的体现形式,更是大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单位。大学是否拥有良好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决定着学科的交叉深度、传统学科的生命力及新兴学科的生长力,这是判断现代大学是否适应科学发展及时代需要的重要标准。

其次,学生的社会评价。包括学生的素质、学生在学状况、用人单位评价等。学生素质可以通过学生录取分数,学生在校学习态度,学术成就,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来考察。而学生在学状况主要通过新生保留率、毕业率、获奖情况、学生满意度等来考察。它综合反映了大学的教学质量。用人单位评价则是通过学生毕业后的深造情况、短期就业率、长期就业率、失业率、薪金水平等考察,它主要反映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

再次,新闻媒体评价。主要以新闻媒体在进行各种正面报道时,优先选用典型材料的学校;有关高等教育的综合报道时,安排出场的学校顺序;国内外、省内外媒体对于该大学报道的出现频率等指标判断。现在媒体对大学的评价,业已成为人们在众多大学中择优选择的重要尺度。舆论的宣传作用从侧面给予了大学社会声誉高低评价的客观指标。

最后,国家声誉。它主要指一所大学被国家信赖的程度。主要体现在国家把大学列入发展计划时,优先考虑的学校顺序;教育部每年给予大学的拨款经费数的多少;每一年度各项科研基金评比时,给予大学的立项数目;大学每年承担的相应政府任务的多少等。

二、社会声誉对现代大学发展的影响

一个大学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学有长期的优秀表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成为大学的无形资产,进而显著增强大学的竞争优势,提升大学的竞争地位。对于教育消费者而言,能够在一所社会声誉较高的大学中学习,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因为个人价值附着于名校的声誉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对教育者而言,在一所社会声誉较高的大学中工作,意味着其将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较为丰厚的薪酬、较高的社会声望以及良好的发展机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教育投资者而言,投资于一所社会声誉较高的大学,意味着有较低的投资风险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良好的社会声誉还可以提高大学自身的内敛力。大学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一个大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将会给大学带来良性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成一种大学特有的磁铁效应,吸引人才、资金、研究项目等诸多因子的进入,提升大学的品位。同时也必将在大学内部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管理、科研、学习、生活的氛围。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促进大学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大学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公众群体结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的差异,通过学术客观指标体现出来的大学形象,无法直接为人们认知。人们对大学的评价,往往以社会声誉作为最终尺度。所以与反映大学的规模、师资、学生、学术、经费等方面的具体指标相比,以声誉为主体的社会形象直接关系到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大学社会声誉的高低还会关系到自身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精英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教育资源不断得到扩张,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对大学的评价分层,已成为决定学生报考志愿填写的重要衡量标准。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大学,必然能够吸引更好的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是检验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有着良好社会声誉的大学,其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大学的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将会对大学办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培育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声誉是现代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应该说,大学声誉的创立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时间维度上,需要长期规划;在空间维度上,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并搞好校内校外的协作互动。

第一,大学应高度重视自身社会声誉的培养,将其纳入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体系中。现代大学要通过确立社会声誉目标,让全体师生明确社会声誉的意义,并将创建、维护和发扬大学社会声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自我约束,通力合作,为促进大学的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大学声誉作出贡献。

第二,在营造自身社会声誉时,大学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大学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找出自身地域优势和综合优势,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以及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方向。同时,抑短扬长,因校制宜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和把握社会需求,适时主动调整办学方向。独特、鲜明的大学身份是形成良好大学声誉的源头,大学只有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切实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不断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

第三,要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与毕业生专业素质。学生是大学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纽带,只有学生质量过硬,大学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大学要牢固树立人才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观念,要重视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科学化管理,针对质量意识、管理机构、规章和作风、教学计划、教材质量、课堂教学考试环节、实践环节等要素深化改革。要注意搞好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力争培养出与市场、社会需要相接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四,要加强校风建设。包括提高教师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等。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过程中,塑造优秀的教师风范。可以实施名师工程,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导,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严格学习纪律,培育学生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篇4:社会营销:通过联合赢得声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全部内容就是信任:企业通过采取对社会负责任的经营行为和公益行为,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从而获得社会的信任和声誉,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可以说,CSR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战略,是一个与外部社会双赢的选择。但是否任何CSR行动都能获得这样的效果呢?答案是不尽然。

有研究表明,那些关起门来做CSR,然后以传统的信息发布模式向社会报道CSR成果的企业,被社会认同的程度并不高。相反,如果企业在做CSR的时候敞开大门,让各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进来,就会让利益相关者直接了解和感受到企业所作所为和意图,增加他们对企业的信任,为企业赢得声誉。此外,这么做的另一巨大好处是,企业可以以自己的CSR行动为杠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

敞开门户的CSR行动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一种莫过于员工志愿者(EV)行动。雇员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动员和组织员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西方的大公司中早已是企业行为固有的动作,员工志愿者为社会贡献服务时间的多寡成为判断一个企业CSR水平的重要标志。员工志愿者行动的好处很多,它可以放大企业的CSR投入(一般的形式是员工贡献业余时间,企业匹配相应的资源)、增强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直接提升企业在社区当中的商业机会。这一点对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商业公司尤为重要。

社会营销(Social Marketing)也是企业可以用来吸引社会参与、增加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一种方法。社会营销是指利用传统市场营销的手段去推动社会进步的做法,核心目的是宣扬“社会性的善”(Social Good)。但企业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会营销的手法,与公众互动起来,不仅能促进社会价值,也可以宣传企业的品牌甚至产品。例如,美国陶氏化学公司2010年4月就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主题为“LiveEarth Run for Water”的活动,组织了500多位市民参与了全长6公里的长跑活动。6公里的特殊含义是,这是缺水地区的居民每天为获得饮用水而必须要行走的平均距离。

通过这次活动,主办方陶氏化学的目的是让参与者感受缺水人群的生活不便,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活动进行募捐,为缺水地区建设安全的饮用水设施。陶氏化学在活动现场展示了其“反渗透膜技术”的海水淡化和其产品在缺水地区的应用情况。这是一场构思精巧、效果显著的活动:一边宣传了节水理念,一边展示了陶氏化学这样的化工企业也可以为低碳经济作出贡献的正面形象同时还为缺水地区筹集了资金,将直接使8万名缺水地区的儿童喝上安全的水。同样重要的是,通过与公众的近距离接触,让企业的行为变得亲切,容易获得理解和信任。

另外一种不得不提的方式是公益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公益营销是指将企业的经营和某种公益行为联系起来,消费者每购买一定数额的产品,企业就相应地进行一定比例的捐赠。最早进行公益营销的是美国的运通公司,1981年该公司承诺,持有运通公司信用卡的持卡人每刷卡一次,公司就捐赠1美分,用于修缮自由女神像。到1983年。美国运通公司就捐赠了170万美元,同时,该公司的信用卡使用率也提高了27%,新的持卡人申请增加了10%,出现了一个双赢的局面。总之,好的CSR行动应该是企业以开放的方式进行的,把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拉进来一起做。把影响面扩大,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效益和企业自身效益双赢的结果。

篇5:浅谈企业社会责任营销之声誉管理

声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公司声誉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企业提供更高更好的机会平台;在外部突发事件对企业的巨大冲击中帮助企业缓解各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忠诚度, 强化企业的生产系统和价值链在企业网络中的整合力度, 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等。

二、企业声誉管理的必要性

(一) 企业声誉管理的性质的决定性

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唯一长久资本, 良好的企业声誉, 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只要企业善于进行声誉管理, 就可能使企业声誉的价值随企业的发展而与日俱增, 且可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声誉管理的性质出发, 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管理制度。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

(二) 企业声誉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于企业来说不致力于声誉管理无异于自我抛弃。合作与竞争统一, 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发展趋势。众所周知, 传统经济中是找不到竞争对手同时又是合作伙伴的现象的。但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在所有的领域里保持领先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 竞争者双方都不能再仅从敌对的角度来考量自己同竞争对手的关系, 而是要多方系统深思, 既竞争又合作, 建立复合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存在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 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 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一个发展趋势。可见, 声誉不良的企业是难以适应这些新规则的。所以, 建立声誉意识, 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协调与统筹传播活动, 实施声誉管理对企业来说极为迫切。也只有围绕着声誉进行组织和管理, 企业才能获取比较优势,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 企业声誉管理的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的日益凸现

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营销、财务、人事、生产、技术等方面极为重视, 但对企业声誉管理问题却很少顾及, 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刻的认识, 还基本上停留在自发阶段。声誉管理的职能远没有提升, 更没有得到凸现, 甚至认为声誉管理就是公关 (其实很多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也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把声誉管理工作交给公关部门, 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声誉管理比公关工作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因此, 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声誉管理工作被分散到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的局面, 建立起完善的声誉管理制度, 对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在企业声誉管理中的职能、作用、责任、权力和激励机制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度安排上, 设置声誉管理经理或总监职位, 将声誉管理始于企业最高决策层, 以利于声誉管理的加强和企业声誉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 强化内部管理为根本

加强内部管理的水平, 面向市场, 加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同时转化观念, 强化市场意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要把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环境结合起来, 强化企业声誉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可以从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企业的声誉管理, 在企业内部实行企业的战略性声誉管理。但是, 要实行战略性的声誉管理需要对声誉战略的制定、执行、控制以及反馈等过程, 建立在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之上。因此, 强化内部管理是最根本的因素。企业内部应该把企业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资源基础等方面结合起来,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协调机制, 并与声誉战略结合起来, 进而提升声誉战略的执行能力, 并对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二) 树立以企业声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进行声誉管理, 能使企业声誉的价值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与日俱增, 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树立以企业声誉为中心的理念, 是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1. 管理层势必强调企业声誉管理的重要性职能。

企业管理者一般只对市场营销、财务、人事、生产、技术等方重视, 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营销中的声誉管理问题很少重视, 即便是注意到了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刻的认识, 还甚至只是停留在自发的阶段。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声誉管理工作被分散到各个部门的局面,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者和一般的员工在企业的声誉管理中的职能、作用、责任、权力和激励制度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设置相应适合的岗位, 以利于企业声誉管理的加强和企业声誉管理职能的凸现。

2. 转变传统管理观念, 提高对声誉管理的认识, 争强声誉管理的紧迫感。

经过长期实践证明, 卓越的声誉管理是建立良好的行为和能够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但是, 一旦企业的管理者声誉管理意识薄弱, 对声誉管理的内涵以及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一般员工对企业声誉的重视程度更低, 甚至有一些行为还对企业声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因此, 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认识到企业声誉管理与其偶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忽视声誉管理的危害, 重视企业声誉管理, 增强声誉管理的的主流意识和企业的共同追求, 争强声誉管理的紧迫感。

3. 调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参与到企业声誉管理制度中。

在国内, 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团队力量、集体主义、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因此企业内部的员工个体对企业都会有较强的依赖感, 为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声誉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充分的调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参与到企业的声誉管理中, 在高层领导的带领下, 树立企业声誉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构建与声誉管理有关的企业文化。充分将企业个体的价值观融合到企业甚于管理的理念中。

(三) 建立健全企业声誉管理制度

企业声誉管理制度还可以培养一种声誉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企业声誉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

1. 争强高层管理的声誉管理的意识, 从高层推广。

声誉管理是企业现在正确决策的核心, 企业通过声誉投资、塑造等的手段, 建立和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的一种管理方法。尚未有完善的声誉管理的企业, 只要高层管理者全心全意地投入企业声誉管理, 企业领导把声誉管理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并为实施声誉管理, 必能建立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声誉管理制度, 并把企业的声誉管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不折不扣的付诸实施。因此, 如果没有高层管理领导的重视, 再出色的甚于管理制度也无法实施。

2. 加强企业内部声誉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企业的声誉管理部门只有通过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 建立默契的配合和协助的关系, 企业应该建立由相应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比较权威的声誉领导小组。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共同的努力, 必定有可能满足顾客们的期望,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为企业提供更高更好的机会平台。

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制度。

我国企业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 与员工的行为息息相关, 任何员工的不经意的行为都会毁掉企业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声誉。因此, 除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之外, 更要员工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企业声誉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可和制度, 可以再一定程度上约束员工产生的对企业声誉管理的不利行为, 更可以激励内部员工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声誉而努力。依靠企业内部的纪律和制度, 设立让员工自觉形成一套内化的行为的准则, 达到控制企业内部声誉管理的目的。

(四) 重视外部关系的协调与管理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变的事实。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日趋明显, 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的发展也不再是孤立存在。企业间的合作、产业价值链节点上的合作也已经成为现实。竞争中有合作, 合作中有竞争, 但是目标都是在于实现协同作用, 取得各企业的共赢效果。因此, 重视企业与外部关系的协调, 突破企业内部边界, 强化行业内企业的合作理念和全局观念, 也是企业加强声誉管理的重要举措。把管理活动延伸到了企业之外, 除了传统的管理的理论中所提到的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之外, 我们在声誉管理中的对外环境是与对内环境两方面的协同, 使得企业对环境的有主动的改造。所以, 企业可以把自身的经营目标和声誉管理目标整合起来, 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形象。

1. 加强产业价值链节点上企业战略联盟直接的关系管理。

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节点上, 所形成的战略联盟, 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的声誉的价值在这些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企业战略联盟中, 所有行业内企业是其成员企业, 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战略联盟成员企业共同致力于提高行业声誉, 目标在于为所有联盟成员企业带来“共赢”的协同发展的有利局面。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一般是通过签订契约作为声誉的有形制度。但是, 因为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局限影响, 产业价值链节点上的成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市场环境中, 企业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因此, 有时候只是在企业契约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企业保持与各个战略联盟之间的声誉管理, 促使战略联盟成员企业自觉维护行业声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行业声誉战略联盟达到预定的声誉管理的目标。

2. 优化企业向外扩散信息的质量, 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知。

声誉的形成是要经过对一定信息判定的过程, 而企业声誉的形成也是需要经历这一过程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 需要在更大的社会网络的结构中完成。企业的给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有简单到复杂、有个体到群体逐渐积累的过程, 要通过一定的信息量来进行判断。企业发出的信息就会形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判断的一种信号, 就会形成企业的声誉。这种信息是不同于企业的一般信息, 它是抽象的、能够凌驾于公司其他信息之上的, 是社会上利益相关者通过思维活动对公司所有信息总体概括之后得出的一种抽象的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因此, 企业要优化向外扩散信息的渠道, 进行有效的沟通, 确保信息扩散过程中的顺畅。保持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有效的沟通, 促使其对企业的认同, 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形象。

3. 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政府部门不仅仅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 还是国家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政府的各种行为对社会各个领域和企业的利益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 任何企业都存在着政府关系问题。从某个层面上讲, 政府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政府关系是企业协调外部关系的重要组成方面, 是企业的重要的资本, 即为社会资本。政府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存亡至关重要的, 因此, 企业要重视与政府的关系, 把政府关系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的范围之中。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是企业声誉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五) 增强危机公关与管理意识

企业的声誉重在平时, 贵在积累。声誉是长年积攒起来的一笔巨大财富, 但如果对企业的声誉维护不善则可能使一切化为乌有。因此, 要求企业对自己的声誉保持高度的警觉, 密切关注每个决策和行动产生的后果, 及时有效地化解在生产经营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危机和困难, 维护好企业的声誉。危机一旦发生可能会对企业形象和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 企业必须有能力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信誉危机, 维护好企业的声誉。

四、结语

近年来, 社会负面影响巨大的红心鸭蛋、三聚氰胺毒奶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 及其相关企业最后的命运。促使我们深刻思考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和声誉管理问题。良好的企业声誉能让公众对企业更加的信任和尊敬, 能够影响的企业的经营、企业的业绩等。总之, 企业的企业声誉管理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必须建立好良好的声誉管理制度, 才能让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壮大, 占有一定的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缪荣, 茅宁公司声誉的形成机制[J]经济管理2006 (15)

篇6:哈弗大学社会声誉

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 是企业一项战略投资。战略投资是长期的, 是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企业在对生产经营活动, 组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时, 社会责任投资必须包含其中。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投资是全方位的, 渗透于企业的每个环节, 每项活动。企业管理中, 社会责任战略投资管理就成了一项重点内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投资活动, 主要作用在于构建企业的声誉体系。社会责任战略投资价值是通过声誉体系传递的。这一战略投资活动能够为企业价值的实现作出贡献。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投资价值实质上就是企业声誉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2 社会责任主体冲突

2.1 中小股东、大股东、经营者、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冲突

企业投资者包括中小股东, 大股东, 是企业资产的拥有者。企业价值增值, 对这两类投资者都有利。但是, 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分割的矛盾。由于大股东对公司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大于中小股东, 这两类主体存在冲突。同时,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也存在利益冲突: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其目标;对于经营者而言, 个人利益最大化才是其追求的目标。作为企业资金来源的两个渠道, 所有者投入权益资金, 债权人投入债务资金。权益资金只有增值, 所有者才能获得一定的回报。债务资金是有期限的, 到期必须归还。两种资金投入方式所对应的报酬方式的差异, 导致两大利益主体冲突的产生。

2.2 供应商、所有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员工、政府、环境之间的冲突

所有者与供应商、企业员工、消费者之间, 由于信息不对称, 存在冲突。供应商为企业提供材料, 材料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经营者追求价廉物美, 供应商追求物有所值, 两者存在冲突。企业员工付出劳动, 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成就感, 而降低人工成本是经营者的一项业务指标, 两者冲突不可避免。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 他们希望购买的产品质量是完全有保证的, 而经营者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因此冲突产生。企业追求利益, 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造成环境破坏, 危害生命。

3 声誉作用下社会责任主体协同

在经济学中, 声誉被认为是保证契约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 声誉都至关重要, 其作用超过了合同。Kreps和Wilsom (1982) 建立了标准的声誉理论模型, 检验声誉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是如何作用的。他们认为声誉能够增加承诺的力度, 声誉好的企业, 其承诺的作用更大。Macauday (1963) 等研究认为:在企业与顾客的交易中, 声誉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在一次交易中不履行合约, 就会丧失未来一部分顾客, 也就意味着失去未来的一部分潜在收益。因此, 企业声誉的价值=未来交易损失现值-违约所得。企业在进行决策时, 应该考虑声誉价值。基于以上几点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主体, 在所有者、经营者与债权人、政府、环境的冲突中, 应该考虑声誉的价值, 自觉履行合约。声誉对于个人来说, 也是一项重要资产。Morrison and Wilhelm (2003) 认为个人声誉是个人资本, 是不可交易, 不可替代, 不可以编撰的资产。委托人在招聘和任用过程中, 会根据合伙人过去的经历来决定是否聘用以及支付的薪酬。个人在过去经历中的形成的声誉会影响现在和未来的收益。

4 基于声誉理论社会责任战略投资价值实现路径

4.1 建立声誉评价体系, 发挥声誉的约束、激励功能

社会责任主体之间的冲突, 可以通过声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进行调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都是企业的投资者, 由于控制权大小不同, 出现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在这一冲突中, 企业在股东会以及相关章程中, 明确声誉重要性, 无论哪一方违约, 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比如, 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就会采取行动, 用脚投票, 导致大股东的利益也无法实现。

第二对典型冲突, 所有者与经营者, 经理人在利益驱动下, 可能会选择违约。因此, 所有者应该在签订合约前, 详细了解经理人的过去, 根据调查结果, 对经理人过去的声誉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 决定聘用与否以及支付的相关费用。

第三类冲突, 企业与企业员工。对于员工来说, 物质利益越大, 其满意度会增加, 而人工成本的提高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雇佣关系中, 员工可能为了实现个人物质利益, 进行违约交易, 损害企业利益。企业可能为了降低成本, 拖欠员工工资, 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给予员工福利。这就需要双方在雇佣关系订立前、中、后三个阶段, 发挥声誉的作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要注重对员工品格声誉的了解, 把个人声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第四类冲突, 企业与债权债务人冲突。企业作为债务人, 应该承担对债权人的义务。企业作为债权人, 有权利享受资金使用权。资金使用者侧重回报率, 资金所有者关注资金的安全性。为了保障资金的回报率和安全性, 在订立合同前、后都要发挥声誉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在订立合同前, 债权人应该对债务人的声誉进行评价。通过调查债务人的往来关系客户, 收集资料, 对债务人的声誉进行计分。债务人声誉评价结果直接关系贷款是否取得以及贷款金额大小。签订贷款合约后, 定期对债务人的声誉进行调查, 作为是否收回贷款的重要指标。

第五类冲突, 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冲突。企业与供应商的交易中, 存在赊购方式购买原材料。有些企业在某次交易中可能会违约, 这就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中, 应收账款管理成为一个重点。同时, 有些供应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在某次交易中, 违背合同, 提供低质量的原材料。因此, 要在企业与供应商的交易中, 建立声誉评价体系。企业在采购前, 要对供应商进行声誉评价, 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材料质量检测报告, 供应商往来客户评价, 供应方材料市场评价等几个方面, 对其声誉进行评分。比较潜在的供应商的声誉分值。

第六类冲突, 企业与政府、环境冲突。政府通过相关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政府为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和条件, 企业获得收益, 应该缴纳税款。但是, 有些企业不遵守法律规定, 偷税漏税。因此, 政府应该建立企业声誉评价体系, 通过定期检查, 调查问卷等方式, 对企业声誉进行计分, 并排名。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 环境为企业提供资源、场地。因此, 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声誉评价体系, 对其进行评分, 十分重要。

4.2 声誉信息自主调节

(1) 企业声誉信息网。企业声誉信息网以企业为中心, 声誉信息从企业流出, 通过信息市场, 传递给利益相关方。这一信息网中主要存放债务人声誉信息、供应商声誉信息、企业大小股东声誉信息、经理人声誉信息、员工声誉信息。通过企业声誉信息网络, 发挥其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约束、激励功能。 (2) 顾客、员工声誉信息网。顾客、员工声誉信息网以顾客和员工为中心, 作为评价主体, 记录和保存声誉信息。这个网络中的信息包括企业声誉信息、产品声誉信息。通过声誉信息网络中信息传递, 对企业以及产品声誉进行价值评估, 保护顾客、企业员工的权益。 (3) 政府声誉信息网。政府声誉信息网以政府为主体, 包括企业税收声誉信息、企业环境保护声誉信息等。通过声誉信息网, 向市场传递信息, 促进企业自觉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声誉作用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投资价值, 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责任,战略投资,声誉,价值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与现实证据[J].管理学报, 2010 (12) :1857-1862.

[2]高翠莲, 王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J].会计之友, 2011 (6) :41-43.

篇7:哈弗大学社会声誉

社会网络是由一些个人或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集合,这种关系可能是同事、朋友、亲属等各种关系[1]。社会网络对于虚拟网络最大的意义在于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如何在虚拟网络中发现潜在的社区结构,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献[2]提出的G-N算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算法之一。该算法是一种基于去边的方法,认为社区之间较少的边的链接是社区间的通信瓶颈,因此这些边具有很高的通信量,找到这些边并去掉它们,将得到网络最自然的分解。文献[3]提出的算法则是基于贪婪的社区发现算法。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将整个网络储存在一个邻接矩阵之中,通过合并相对应的行列来对社区进行合并。

在移动多Agent系统中,利用不同的方法建立了许多种信任关系模型。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是基于声誉机制的信任模型。在这个机制下,Agent通过相互的交互评价可以得到直接信誉值,通过其他Agent的推荐来获得推荐声誉值。最后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得到综合信誉值。以综合信任值来判断Agent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典型的模型为文献[4,5]等。文献[6]介绍一种利用证据理论(D-S theory)进行建模,而具体的信任评估则利用概率加权平均的方法。这种模型最大的不足在于简单地采用了算术平均来获得推荐信誉值,没考虑到信任的动态性。文献[7]则利用Bayesian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信任模型,该方法的优点在于Bayesian理论天然的动态性,也有良好的适应性;不足则在于运算过于复杂,特别是网络规模比较大时可扩展性较低。

在基于信誉机制的信任模型中,由于移动多Agent系统相对巨大,两个Agent之间通常难以发生直接交易,因此常常需要依靠其他Agent的评价来判断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因此,推荐信息的准确和可靠不仅关系到推荐信誉值的计算,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综合信誉值计算的准确与否。现有信任机制中虽然普遍使用了信任度来评价其他Agent的推荐信息,但是并不考虑从何处获得推荐信息,因此难以避免恶意Agent的干扰。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一样,遵循两条原则可以使得获得的推荐信息更为准确和可靠:(1) 朋友总是比陌生人值得信赖;(2) 如果有众多的推荐可以参考,信任来自我们最信任的人发出的推荐。由此,为了得到正确、可靠的信息推荐,本文将使用社会网络和声誉信任机制结合的方法,利用社会网络的发掘,来得到包含代理Agent的一组社会网络。这组Agent里的成员将会获得高度的信任度,它们给出的推荐信任值会得到充分的信任。这将获得几个方面的好处:首先,提高推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其次,提高推荐信息的准确度;第三,减少来自恶意Agent的欺骗和干扰的风险。

1 模型概述

从本文提出的模型流程图(如图1)可以看出,该模型与一般基于声誉信任机制的其他模型在计算直接声誉值没有太多不同。最大区别在于在计算推荐信誉值之前通过社会网络的发掘,获得了与代理Agent有潜在社会关系的一组Agent。当这组Agent中能够提供对目标Agent的推荐信息时,使用这些信息来计算推荐声誉值。如未能提供推荐信息,则使用式(5)计算推荐信誉值。下面将详细介绍模型每一步的具体步骤。

1.1 社会网络的挖掘

对社会网络的发掘方面本文使用CNM算法。具体流程参考文献[3]。CNM是基于凝聚的贪婪的社区发现算法,该算法相对于G-N算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比G-N算法至少低一个数量级,适合规模较大的潜在社会网络的挖掘。一些实践也表明该算法在大规模的网络中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社区的发现。挖掘的结果可以图形化地表示为一组一组的网络簇,如图2所示。

通过该算法的计算,可以从整个移动Agent系统中得到一组与代理Agent存在潜在社会关系的Agent。对每一个网络簇内的潜在社会关系网络,把它建模为一个图G=(V,E)来表示。其中V为节点的集合,在这个图中代表Agent节点,E为边的集合,代表Agent之间的连接。图3为这个网络的图形化表示。

1.2 信誉值的计算

在基于声誉信任机制的多Agent系统中,Agent a对于Agent b的信任度评价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A有过和B的直接交易,根据双方交易的评价可以得出A对B的直接信誉值;另一方面, A向网络中其他与B有过交易的Agent请求相关信息,得到关于B的推荐信誉值;最后聚合直接信誉值和推荐信任值得出综合信誉值。

(1) 直接信誉值的计算

直接信誉值Dab代表了Agent a对Agent b直接的信任程度。一般来说,计算直接信誉值Dab最重要的因素是由Agent a与Agent b之间n次直接交易之后的评价Ui得出,还应综合考虑交易时刻、交易金额等综合因素。

Dabk=Fabk-1×Dabk-1+tabk×Μabk×UabkFabk(1)

Fabk=∑j=1ktuvj×Mabj (2)

其中Dabk表示在时间段k后Agent a关于Agent b的直接信誉。△tabk表示时间段k中两头两次交易的时间差。Mabk表示时间段k内所有交易的金额总和。Uabk表示在时间段k内所有交易评价的平均值。

若Agent之间没有过直接交易记录,由文献[4,5],直接信誉值取值为0.5。

(2) 推荐信誉值的计算

推荐信誉值的计算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1) 如何确定推荐者的信任程度;(2) 如何聚集所获得的推荐信息。在本文的模型中,Agent将首先使用它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内的节点提供的推荐信息,并为提供者划分权重来聚合这些信息。

在所获得的潜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通常来说,离目标越近的节点,社会关系越紧密。因此,在此模型中,距离代理Agent越近的节点的推荐信息越能够受到信任,他们的信任度也越高。具体的权重划分如表1所示。

与代理Agent的距离:即节点距离代理Agent的最短边数。

由于六度空间理论,即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人。因此,一般只需考虑距离4以内的推荐即可。

例如,在图3中,与A距离为1信任度为0.95的节点为[B,D],与A距离为2信任度为0.90的节点为[C,E,F]。与A距离为3信任度为0.85的节点为[G]。

使用如下算法聚合社会网络内各节点的推荐信息:设有社会关系网络内有g个节点,有1个社会关系距离1的针对Agent b的推荐信息为X1={Db11,Db21,…,Dbl1},n个社会关系距离为2的推荐信息X2={Db12,Db22,…,Dbn2},m个社会关系距离为3的推荐信息X3={Db13,Db23,…,Dbm3},o个社会关系距离为4的推荐信息X4={Db14,Db24,…,Dbo4},TD表示信任度,推荐信誉值为Rab

Rab=4=1lΤD×Db11/lh+4=1nΤD×Db12/nh+4=1mΤD×Db13/mh+4=1oΤD×Db14/oh(3)

h=4-β (4)

参数βl,n,m,o中同时为0的个数。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处于社会网络内的Agent并没有提供推荐信息,那么推荐信息将全部来自社会关系网外的Agent。在这种情况下,对推荐信息的计算回归到了一般的信任算法中推荐信任值的计算。可以采用文献[5]中推荐信誉值的计算方法。

(3) 聚合直接信任值与推荐信任值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综合信誉值构成由直接信誉值和推荐信誉值组成,它代表的是代理Agent对目标Agent的信任程度,是Agent判断是否与对方交易的首要标准。本文中综合信誉值的计算公式为:

Tab(a,b,i)=αDab(a,b,x)+(1-α)Rab (5)

参数α与Agent a、Agent b之间的直接交互次数、交易量相关。在聚合直接信誉值和推荐信誉值时考虑两个Agent发生过的直接交互的频率,如果Agent a与Agent b之间的直接交易频繁,那么Agent a应该更倾向于相信直接信誉值,反之,两个Agent之间的交易次数很少,那么Agent a将会选择倾向于信任推荐誉值。由下述公式进行参数α的计算:

α{e-1nab×kn10.2n=0(6)

其中nab表示Agent a与Agent b之间直接互相交易的次数。k为常数,与两个Agent之间的交易量相关。例如Agent a与Agent b之间有过5次直接交易记录,取k=1,直接信誉值Dab=0.62,获得的推荐信誉值Rab=0.77,则:

α=e-1g×1=0.81

Tab=0.81×0.62+(1-0.81)×0.77=0.645

2 实验与有效性验证

2.1 实验设计

本节将通过实验来验证本文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实验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下借助ART Testbed完成的。ART测试床[8]是多Agent系统的仿真器,可以设计游戏规则并可以在竞争模式下用于评价各种算法,得出相对客观结果。如图4所示。

实验将模拟300个Agent,这300个Agent中的30个将分布于一个社会关系网内,而其他算法将忽略此社会关系网。实验将模拟买家Buyer和卖家Sellers进行交易,并且存在一定量的恶意代理。恶意代理将总是提供错误的推荐,他们将夸大或者诋毁目标Agent,诚实代理则提供正确的推荐。

实验将对比本文提出的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模型与AgentRep[4]、PeerTrust[5]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即成功交易次数与总交易次数的比值。实验床初始参数设置见表2。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3和图5为实验结果。

AgentRep与PeerTrust算法在初始时相差不大,但在恶意节点增多时差距被迅速拉开。这是由于在考虑计算直接信任值时,PeerTrust只考虑了交易的次数,并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而是按同等比重计算。另一方面,PeerTrust没有给出惩罚机制,导致恶意Agent信任度计算不准确,造成交易的失败。

本文算法在计算直接信任值时和AgentRep算法一致,但是在计算推荐信誉值时,首先考虑的是与它在同一个社会关系网内的节点提供的信息。这些节点不会提供虚假和错误的信息,只有在这些节点无法提供推荐信息时,才继续采用AgentRep推荐信誉值的算法步骤。因此,在恶意节点比例增大时,它更能避免错误信息的干扰,提高预测准确度。

3 结 语

本文提供了一种移动多Agent系统信任机制的新思路。以前虽然也把移动多Agent系统看成与类似人类社会相关的一个系统[9]。但是这些视角只是简单地把移动多Agent系统看成一个整体,不关心推荐信息的来源,也不关心Agent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在本文中,把社会网络与移动多Agent系统的结合再往前推进一步,通过社会网络的挖掘,得到一组潜在现实中社会关系的Agent。如同真正的人类社会一样,这组Agent彼此互相信任,由这组Agent提供的推荐信息,更应该得到信赖。在这种划分下,对最后推荐信誉值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

摘要:基于信任机制的移动多Agent系统中,代理Agent一般通过直接信誉值和推荐信誉值来判断对于另一个Agent的信任程度。由于系统相对巨大,直接信誉值通常难以获得,判断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推荐信誉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整个多Agent系统进行社会网络的挖掘,用以得到与代理Agent存在潜在社会关系的一组Agent。对这组Agent提供的推荐信息充分信任,并优先使用这些Agent提供的信息进行推荐信誉值的计算。最后通过双方直接交易的多寡判断综合信任值中直接信誉值与推荐信誉值的权重。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网络,多Agent系统,信任模型

参考文献

[1] 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M].2nd ed.London:Sage,2000.

[2] Girvan M,Newman M E J.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J].PNAS,2002,99(12):7821-7826.

[3] Clauset A,Newman M E J.Find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very large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2004,70:066111.

[4]Gan Zaobing,Li Yijie,Xiao Gouqinget,et al.A Novel Reputation Com-puting Model for Mobile Agent-Based E-Commerce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ssurance,Busan,South Korea,Apr.24-26,2008.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8:253-260.

[5]Li Xiong,Ling Liu.PeerTrust:Supporting Reputation Based Trust in P2P Communit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Special Issue on P2P Based Data Management,2004,16(7):843-857.

[6]Almenarez F,Matin A,Diaz D,et al.Developing a model for trust man-agement in pervasive devices[C]//Proc.of the3rd IEEE Int’1Work-shop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Security,Privacy and Trust.Washington:IEEE Computer Society,Press,2006:267-272.

[7] Clauset A,Newman M E J.Find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very large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2004,70:066111.

[8]Fullam K,Klos T,Muller G,et al.A specification of the Agent Reputa-tion and Trust(ART)Testbed[C]//Experimentation and Competition for Trust in Agent Societies.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AA-MAS-2005),2005:512-518.

上一篇:榜样作文初中下一篇:廉政影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