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2024-05-16

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精选8篇)

篇1: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5、结合实例说出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口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发现在宇宙中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惟有地球。她像天使一般精心为人类营造了一个适合于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应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美好的家园,他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的特殊生命——人类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一:

学生绘制图表、阅读图表3-1: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2)、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

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010年:7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活动二: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2).计算下表4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①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②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三: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阅读课文)根据AB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例如,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40万,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千米。

总结:世界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都受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自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形成一系列世界的人口问题。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第2课时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增长极为迅猛,这种增长又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什么是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示图)。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有的国家实行了生育控制政策。例如,印度就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有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使多子女家庭享受各种津贴。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图4.8)。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如果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就会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带来图4.7中提到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请你再举出几个例子。

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

从乡村来的建筑工人为城市建造了高大的楼房。

每到春节前夕,民工总要购买许多商品回家,活跃了城市的商业。太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城里人口拥挤不堪。

小结:学生说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三、世界人口问题

教学反思

篇2: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重点:

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

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活动1.2.3.5

三、教学提纲

(一)人口增长

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活动2: 活动分析: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 第1 / 123页

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最后总结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阅读: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 活动3 2.“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过渡型: 分布: 3.“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

阅读: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情况表: 特点:现代型: 分布:

(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 阅读: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我国正在向现代型过渡 小结:略

课后作业:新课堂P2 研究性学习:

篇3: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名词, 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 要让学生深切感知, 课堂教学中, 配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更能让学生沉浸在文化的陶冶中, 才能够积极“备战”于课堂的学习之中。

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内容属于人文地理, 该节内容人文特色鲜明, 为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利用3分钟时间, 自动循环播放上海世博内各地文化特色图片, 并配以音乐《猪都笑了》。音乐《猪都笑了》选择, 在带有“幽默”因素的同时, 歌词中也展示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两者兼容的课前情境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顺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堂课研究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 (学习目标: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 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图表一)

课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概念。

2.能够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国内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图表一) 思维导图展示本堂课研究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离不开知识的学习、探究及展示。课堂教学中将把学生易记忆、易理解的“了解”的基础内容作为自主学习部分。不易理解的或重点内容, 将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展开。

(一) 自主学习, 合作解疑

结合该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的分配, 将把“文化”、“地域文化”、“婚俗对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文化的影响”作为自主学习内容, 采取填空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后, 小组核对答案, 然后派代表再口头表述展示, 并解答疑惑;其余小组评价、提出疑问。

最后, 教师再点出学生未指出的知识点, 以此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基础知识点。为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展示5个国家的服饰图片, 让学生说出分别是来自哪些国家?通过提问的形式, 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课堂氛围。 (图表二)

(二) 合作探究, 共同进步

学生通过主动方式获得了基础知识后, 通过提问小结及知识承接, 把学生引导进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合作探究不是大胆的让其“赤裸裸”的“一搏”, 而是适当的配以文字说明或多媒体材料, 为其探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或帮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达到思维的碰撞, 凝聚力的提升。

该节内容较为简单, 但教材中对国内外文化的介绍较少, 学生不易感知。因此, 将国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国内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别设置为两个探究点。学生在进行国外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探究时, 多媒体将自动循环播放以爱尔兰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与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婚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宗教的对比图片及文字说明 (图表三) 。

在进行国内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时, 设置三个问题进行比对 (图表四)

1.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的初婚年龄及自己预定的结婚年龄, 对比分析三代人结婚年龄的间隔, 并分析婚俗和制度的变化特点。

2.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及自己三代人的总人数及兄/妹数, 对比生育的变化特点。

3. 列出家里祖辈、父辈的出生地, 工作及现居住地, 分析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的变化特点。

然后以多媒体展示 (自动循环播放视频) 图片配文字的形式设置情景:从古至今我国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数的变化。以及设置情境:祖辈一生在重庆合川务农养大了父辈, 父辈为了赚钱来到广州从事工商业, 在此, 父辈结识了美丽的妻子, 一起回到重庆合川。后来, 有了我们, 为了我们能够到重庆市茄子溪中学学习, 父辈搬家来到了重庆市大渡口生活。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主要发挥学生之间思维和技能的互补性之外, 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同时, 又得到多媒体材料的指引, 更能找到更符合要求的探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巩固训练

知识点不同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学习变换新鲜感的同时, 也容易造就学生当堂课“学后所忘”, 因此教学课堂结束后应鼓励学生自主整合归纳。在此过程中, 课件中应该给予适当的知识总结方式及过程 (如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从知识、技能、情感三大方面展开) 的指导, 让学生先自己沿着知识线路梳理知识结构, 以此建立知识网络, 然后小组组内进行交流, 再派代表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体验收获的喜悦;最后教师点评及补充总结。知道了文化与地域文化, 理解了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知识层面) (图表五) , 学会了对比分析找差异, 透过现象寻本质, 走进生活观地理的方法 (技能层面) , 对世界部分地区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深入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价值观) 。

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落实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方式。本节内容贯穿学生活动, 学生应该能够深切的感受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测试题将采取学生自主完成, 组内核对答案, 提出疑惑, 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行, 以此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其综合能力。

[巩固训练]

1.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1)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2) 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 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3) 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 (4) 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 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2.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主要原因是

A.养儿防老B.扩大教派的势力

C.发展农业生产D.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婚俗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 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 人口的出生率低

C.离婚率高, 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婚姻关系不稳定, 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4.下列因素中, 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

A.宗教信仰B.初婚年龄

C.婚姻的稳定程度D.自然环境

5.属于目前我国婚俗时尚的是

(1)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2) 男孩女孩都是后代

(3)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男人 (4) 只生一个好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6.能正确反映出农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与文化素质关系的描述是

A.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农村呈正比例关系

B.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城市呈正比例关系

C.文化素质越高, 妇女生育的子女数相应减少

D.文化素质越高, 一般会降低妇女的生育能力

四、课外延伸, 拓展提升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应用。在巩固训练知识的同时, 还要能够实现知识的课外延伸及拓展, 即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展为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或更难的科研问题。实现知识延伸、拓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基本方法包括两点:一是通过启发学生把知识朝向更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巩固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 (即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的层次。

学完本节内容, 将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课外探讨, 活学活用来探讨‘姓氏的改革, 让“女儿姓氏作为后人姓氏”的观念深入人心’的课题 (图表六) 。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的背景下, 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环节优化设计采用“自主—合作—小结、巩固—拓展”的四环节进行, 可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积极的氛围;唤起学生团结向上, 展现自我的意识;真正的为学生个性的展示提供平台,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终突破课堂, 实现高效,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本文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为例, 细化教学环节, 以此实现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湘教版中学地理课本必修二》.

篇4: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三、课后反思:

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另外在分组探究的操作上,教师一定要注意活动时间的把握,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组织小组间、学生个人间的交流和评价,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及时调整原先的预案,抓住一些课堂小细节展开难点、易错点的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例如在人口迁移概念的教学上,我先组织学生判断五组人口空间流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必须要把握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像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人口迁移概念这个难点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更好的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篇5:众多的人口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②知道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能力目标

①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②运用有关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结合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③通过查找、搜寻资料信息,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和语言 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②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

①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的分布特点。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教学准备 教师

①录像: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的情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②补充材料(教案内),实物投影仪 ③指导学生做好辩论的课前准备。学生

①按要求搜集、处理辩论资料。②准备白纸和水彩笔。●○教堂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将本节内容分成四大块:

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4.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第一、二块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三块以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第四块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的情景。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录像中的情景。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知识。

进行新课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①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师列出下列自学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回辅导。

a.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总数是多少? b.1999年10月12日,世界的人口总数达到多少亿? c.利用上述两个数据计算,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即世界上大约每几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补充材料: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如果

□提示和建议

从学生经常见到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自学讨论题引导下,快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

补充材料进一步突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

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d.读“我国人口的增长”,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图中的数据说说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并讨论分析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学生交流:(略)。

师: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60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60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师: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教师播放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的录像。

②我国的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学生分组自学教材和补充材料,就这部分内容,请学生互相

□师生活动

提问,讨论回答。

补充材料:①我国每年的新增人口需消耗掉20%的新增国民收入,从1952年到1988年的37年中,国民收入虽增加10倍,但人均收入仅增加4.8倍。由于每年净增人口多,1990年我国人均耕地已降到不足0.1公顷,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淡水资源也只及世界的1/4。我国粮食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只及美国的22%。

②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1960~家,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运用人口增长图,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提示和建议

补充材料①,是为了突出“人均”观念,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补充材料②,是说明我国三十多年来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197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措施,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1999年,我国人口自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然增长率为0.88%,当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行的义务。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我国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我国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b.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人口的增长有什么影响? c.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那么我国平均每月约增长多少人?每天约增长多少人?每分钟约增长多少人? d.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e.什么是科学的人口观? f.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g.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h.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坚决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i.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

学生讨论交流。(略)

师: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具体上课时可灵活掌握。学生提问可以采取第一组学生问第二组学

生,以此类推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互相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国策教育,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请大家拿出纸笔,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宣传广告。作品交流,教师点评。

□师生活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人口的什么状况?

进行新课

一、我国人口的分布

师:请大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我国的人口密度,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学生计算回答。(略)

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我国各省的人口密度是否相同呢?下面请大家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 ①图中横坐标表示什么? ②纵坐标中绿色表示什么?黄色表示什么? ③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区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交流:(略)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是各不相同的。根据人口密度的分

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提示和建议

以人口密度的概念引入新课,启发学生说出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人口的分布状况,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布,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学生活动: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

①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是什么颜色的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是什么颜色的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③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观察该线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并填写下表。

□师生活动

④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学生回答交流:(略)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各地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人口的分布自然就有所差异。那么,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请大家讨论。师生讨论:(略)。

师:既然人口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可以采取措施使东部的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呢?下面请大家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为甲乙两方,甲方观点为: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的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观点为:西部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很少,不能采取措施使东部的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

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是各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

□提示和建议

辩论要求:双方阐述观点各1分钟,自由辩论共4分钟,总结各1分钟。

学生辩论:(略)。

教师点评:大家的辩论非常精彩,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不过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也应当考虑到自然条件和环境容量的问题。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人口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认识了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该积极宣传这一基本国策。

篇6: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我国人口总数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②能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并说明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③能列举实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能力目标

①能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②能运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概况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的人口国情,通过有关统计数字和实例体会人口国策的意义并拥护人口国策,确立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我国人口总数与增长趋势 ②人口国策的内容与要求。教学难点

简要分析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方案一

A(创设问题情境)问:目前世界共有多少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学生回忆。

教师明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共有12.95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也就是说,全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B(教师告知本课知识教学目标)C(提供条件,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思考回答:(1)我国人口增长总趋势怎样?(2)两个增长高峰分别是哪一年?(3)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4)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思考发现:我国人口总数大幅增长,尤其是1949年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总数出现迅猛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下降。90年代末期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由于育龄人群总数降低,所以人口增长明显减慢。

(提供资料)A地1000人,B地1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0.88%,A、B两地年增长的人口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同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数越大,增长的人口就越多。教师:我国近几年,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由于基数太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相当于一个法国的人口。

学生阅读下列两段资料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好还是不好呢? 资料一

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人口的70.15%。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3.41个百分点。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

资料二

(1)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许多资源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量在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

土地面积

1/3

矿产资源储量

3/5

河流年径流量

1/4

森林总面积

1/5

耕地总面积

1/3(2)1949年以后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多种产品的产量比1949年成倍增长,居世界之首。人均产量增长倍数却低于总产量的增长倍数,钢、发电量、糖等产品的人均产量仍低于世界人均产量。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要保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D(明确重点)教师展示投影片: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师生活动

请同学们看“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图,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激发兴趣、深入思考)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说说超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情况给以肯定。

下面再请同学们谈一下“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老师: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各种先天性缺陷者有几千万人,全民接受教育程度虽有所提高,但人口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新世纪青年,大家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努力学习,讲究公德,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提供材料)

国家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960

12.95

俄罗斯

1700

1.5

美国

930

2.5 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说出我国人口密度的特点。

通过计算,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但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有差异,同学们观察“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说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大,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小,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教师强调: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

(打出投影片: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读图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E(引导探究)讨论:

□师生活动 方案二

(引起注意)欣赏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1)为什么不让多生?(2)超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明白两个问题:1.我国人口众多。2.过多的人口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是多少?

(2)我国人口的特点和增长趋势怎样?

(3)众多的人口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如何? 活动

将学生分成两个组:

第一组读“我国的人口增长折线图”研究第二题,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二组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研究第三题,并探讨分布不均的原因。(创设学习氛围、鼓励参与)每组派代表到前面指图、汇报本组研究结果,同组成员给予补充。另一组可以提出问题,该组给予解答。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总结。然后打出投影片: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讨论:

篇7:湘教版众多的人口教案

1  多梦的季节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引读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圈画出生字、生词。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配乐范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

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导读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5节

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

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

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

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

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

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1)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湘教版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湘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篇8: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活动】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

【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

【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活动】根据课本P6——思考活动,回答: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②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归纳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可见宇

23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

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过渡】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多媒体演示】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图片。

【板书】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讲解】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板书】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提问阅读】请阅读课本P7三段相关内容,回答:

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板书】2.太阳系和地月系

【提问阅读】请阅读课本P7、P9两段内容,回答:

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②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 ③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①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④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最著名的是哪一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其最近一次通过近日点是在1985-1986年。

【板书】

上一篇:实训室教学模式下一篇:语文连接词转折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