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心得体会

2024-04-30

高中选修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高中选修课心得体会

这是本次金华培训中给我留下的最深最真切的体会。也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最大的改变。记得以前每次课改,心里总有些嗤之以鼻,改来改去不就那一套吗,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教学就不变。但通过这次的培训,看到专家型的学者已有的成功的例子和看到选修课未来的前景,我的心里换成了上面的三句话。

20xx年9月,10月,有幸参与了浙师大举行的“高中选修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多位专家历时六天的讲座,使我对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与开发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各位专家的理论指导与来自教学一线先驱教师的优秀选修课程的模范展示对我今后对选修课程的思考方向与开发途径具有指导作用与导向性。另外,观

篇2:高中选修课心得体会

第16期学员

浦江三中 胡金伟

2012年10月3-6日在浙江师范大学,我带着情绪参加了省普高课程改革的骨干教师培训,因为国庆放假期间还得参加培训,心里还是有点不愿意,但培训后自己觉得不虚此行。我先后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和对深化课改的一些政策的解读,其中有浙师大林新事教授的《选修课程开发系统性与教师文化自觉》、金华一中徐桢主任《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实践的几点思考》、磐安二中周生民校长《对课改的草根理解和行动方略》、浙师大附中副校长童志斌博士的《选修课程开发实践与思考》、浙江宁波奉化武岭中学校长樊欣军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等报告和讲座,使得自己对深化课程改革中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也识到开设高中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训的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普高选修课开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开始厌学,学校为了升学率不断增加学生负担,老师的教学也围绕着高考指挥棒,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只有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普高选修课开设的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势必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起丰富的课程体系,实行自由选课走班,让孩子能多学些自己想学、自己有能力学、自己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多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样化人才。

三、开设选修课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深化新课程改革中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老师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示给自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大大提升。

四、选修课程的开发并不难也并不神秘

来参加培训前,总认为课程的开发是专家的事,我们教师只要教授课程中的知识就够了,通过本次培训,使自己认识到其不论什么样的学校,什么学科的老师都能开发出与自己学校相符合的以及和教师专业特长相符合的选修课程,比如知识拓展类的课程可针对学有余力的这类学生,兴趣特长类的课程可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只要我们教师坚定信念,努力探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一定能开发出深受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程。

篇3:高中选修课心得体会

本专题共分为四章, 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为主, 引入等距变换的概念, 逐步渗透, 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变换群, 从具体到抽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由具体的对称变换群引出置换群与抽象群, 明确提出群的概念, 让学生的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台阶。第四章群论的神奇应用, 从抽象概念回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称与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笔者总结出,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平面内的对称图形的定义与学生原有的几何直观定义相比有了本质的改变, 本专题从变换的角度重新对对称图形进行了定义:

定义1若一个平面图形F在一个等距变换σ作用下的图象仍与原来重合, 则称σ为F的一个对称变换或称图形F具有对称变换σ, 此时我们也说图形F在等距变换σ的作用下保持不变, 一个图形F如果具有非恒等的对称变换, 则称F为对称图形。

在学生的头脑中始终认为对称只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种类型。所以此处应加以强调, 对称图形有三种:旋转变换下的对称图形, 反射变换下的对称图形, 平移变换下的对称图形。

案例一;某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但是它在旋转或者平移变换下和原图形重合, 因此是对称图形。例如, 五角星, 在旋转变换下和原图形重合, 它就是对称图形。

2.变换概念的理解:

变换:本质为一种映射, 一种自身到自身的一一映射。无论是本节中的点变换还是后面的置换都要满足这个特点, 特别注意:平面内的等距变换包括轴反射变换, 旋转变换, 平移变换, 其中旋转变换和平移变换也是刚体运动。

3.一个正n边形所有的对称变换的全体构成群, 所有的旋转变换构成群, 所有的反射变换不构成群。

案例2:以正五边形为例:正五边形的顶点分别记作1, 2, 3, 4, 5, 令T表示将五边形变为自身的一一变换的集合。

τ1, τ2, τ3, τ4, ε, 依次表示逆时针旋转72°, 144°, 216°, 288°, 360°的双变换, ρi表示关于过i处对称轴的轴反射变换。

(注:由于变换的合成不满足交换律, 变换的合成在顺序上习惯规定为先做列变换, 再做行变换。)

(2) 映射的合成满足结合律, 故T中元素乘法满足结合律。

(3) ε为单位元。

(4) ρ12=ε, ∴ρ1的逆元为其自身, τ1与τ14互为逆元, τ12与τ13互为逆元, τ12ρ1与τ13ρ1互为逆元, τ14ρ1与τ1ρ1互为逆元。T够成一个变换群, 即为正五变形的对称群。

由变换图表可以得出: (1) 所有的旋转变换τ1, τ2, τ3, τ4, ε, 构成群T={τ1, τ2, τ3, τ4, ε}。

(2) 旋转变换的合成满足交换律, 反射和旋转的合成满足交换律, 但是反射变换的和成不满足交换律。

4.n次对称群与对称变换群的区别与联系。

n次对称群是全体n次置换构成的群, 而对称变换群通常指明是哪个图形或者哪个多项式的对称变换的全体构成的群。例如一个正n边形或者是一个n元多项式, 它的对称变换对应的置换都在n次对称群中。换句话说, 它的对称变换群是n次对称群的子群。

篇4: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转变观念,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要以必修课教材内容为“点”,以选修课教材内容为“面”。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例如在学习必修教材中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时,可引导学生学习选修教材李清照的《一剪梅》和温庭筠的《菩萨蛮》等,由点到面的迁移,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比较阅读的能力。

第二,尊重个性,教师指导学生选修课上大胆自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转变观念,语文重在积累和感悟,语言就像涓涓细流,慢慢渗进学生的灵魂并逐渐与血液一起循环,传统的“满堂灌”拼命地讲解就像挖一条口子让洪水肆意泛滥,其结果灾祸无穷;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学生聪明智慧,潜力巨大,相信他们能够学好,相信他们,就是最好的尊重他们的个性。我的做法是,每次上这样的课前,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备课,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发扬团队精神。例如在《语言文字应用》“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时,学生们对我们市方言产生了兴趣,课后进行了搜查整理,并在下一节课上由小组长给大家上了“乡音”一课,讲解了普通话和“乡音”的异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因课施“法”,处理好教材“学完”与“教完”的环境。

我认为,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容量大、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更应从实际出发,增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处理好对教材“学完”与“教完”的关系。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比较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例如《中国小说欣赏》这样的选修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激发起阅读的兴趣,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把节选部分进行拓展。而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散文则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同题材、体裁的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在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们就把其它描写音乐的诗文名篇《李凭箜篌引》等找来让学生对比阅读,从中体会描写音乐的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建立“知识树”的能力。

第四,选准教法,与时俱进,让学生终身受益。

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等,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对于选修课,要考虑到它与必修课的异同,凡是语文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如阅读赏析课的同时要进行语言运用教学和训练。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仿写训练,如对对联、仿写精彩语段、写拒绝词等。另一方面就是进行基本的、系统的写作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应用文写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写作欲望。比如,教学《红楼梦》,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刘心武的讲解,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认识。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设置语文课,选修课,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受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高考。因此,我们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思想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选修课开设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一场革命。对学校而言,是检验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的试金石;对教师而言,是检验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的大熔炉;对学生而言,是检验语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磨刀石。因此,我们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探索,一定会踏破传统束缚的坚冰,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迎来素质教育姹紫嫣红的春天。

篇5: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建议

内容摘要:近年,我国普教系统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倍加关注,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在世界上选修课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学教学中,选修课的开设还是第一次,并且在新课改中被列为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选修课事实成为必修课的附属品,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学语文选修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成功的范例也是寥寥可数,以至于处于一个尴尬被动的地位。本文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操作建议,以期能够发挥选修课应有的作用,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选修课存在的问题选修课的实施建议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一)、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很难有效实施

1、选修教材的编订并没有考虑到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只是一味地要求在教学中开设选修课,很多学校受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影响太深,一时难以转换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而且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为主,如果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跟不上,选修课根本无法开展。

2、很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的自主选择空间不大,积极性不高。首先,很多课改实验区的选修课考试方案还没确定,这让很多的学校对选修课的开设不知从何下手。其次,从2007 年四个课改区的高考方案看,并不是每个选修课系列都会面面俱到地考察,如山东就没有将“文化论著选读”列入考试范围。广东、宁夏则明确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二选一,这就意味着只要学好选修课任一类的几个相关系列就完全可以应付高考的需要,因而很多学校只开二、三个系列,其余的则根本不去过问。

3、教师消极应对选修课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改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一方面,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开设选修课,应参与选修课教材的编写,这就在教学工作外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任务。另一方面,习惯了老教材、老教参的教师,面对这么多新增加的内容,不得不重新备课。新的内容的增加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不断地|看书、进修,以充实自己。任务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的增加以及要求的提高使得很多教师感觉疲惫不堪,积极性不高,因而易对选修课持一种敷衍态度,缺乏把选修课上好的进取精神。

4、学生没有选择权,选修课不选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选修课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对于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完全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和必修并无区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选过课,开的选修课都是由学校事先规定好的。因为高考要统一考,所以上面说怎么上,下面的学校就只好照办。更有很多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教材不全,只能领到什么教材就上什么课。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现在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么说什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

5、选修课的评价难于脱离传统模式

选修课教学没有真正有效实施,当然也就不会有恰当的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虽然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但在现行的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模式的前提下,考试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学生任何能力的提高也必须通过分数反映出来,因而选修课的评价必然还是落实于传统的考试,说什么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只是纸上谈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建议

在选修课的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老师和学生,只有这两个主角扮演好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语文选修课教学一定会得到行之有效的实施。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

1、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

(1)深度阅读,早作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阅读储备,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自己心中要装着几本能影响自己的人生也能影响学生人生的书,非如此就不能出现高质量的语文选修课。

(2)分组研讨,合作教学。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在选修课开设的备课环节上的体现。教研组据本组教师的阅读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教师个人或教师合作小组,要求教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备课这一环节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学过程科学有序地进行。

(3)成竹在胸,有效施教。进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前者主要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文本而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者主要是教师先就选定的文本设计出恰当而有一定讨论空间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从中解放出来,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学生主体

学生是选修课的活动主体。选修课的有效开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必修课的教学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自我完满人格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必修课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还远远不够。这时教师可向学生开出阅读参考书目,为他们提供阅读指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定书籍进行阅读,同时写出读书笔记,由教师负责指导督促。

(2)教会学生利用闲暇阅读。闲暇阅读是一种极具效果的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心无杂念,情绪、性格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培养自己滴水穿石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闲暇。

(3)引导学生进行原点阅读。原点,即“一”、“始基”之意,原点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原点性作品具有厚重、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原点阅读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有原点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当然教师还必须有身体力行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这些原点作品,通过原点作品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师生构建

选修课的开设除了教师的主导性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外,还有“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构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都融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文本一起构成选修课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样

通过师生的积极建构,死的文本就转化为富有生机的课程资源。这一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教师眼中的文本建构:教材。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转化为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积极构建。教师要能让文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将文本转化为教材。这一过程是教师对文本的“我思”而展开的。“我思”是教师教学主体性最好的表现。

(2)学生眼中的文本建构:学材。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文本的内容已有初步感知。他们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角度、或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有了初步的沟通。学生是把文本作为学习材料去阅读分析的,将文本转化为学材主要通过“情绪感染、审美体验、鉴赏分析”三个环节来实现。

(3)课堂活动中的文本建构:课程。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文本由外在教学过程的状态而进入师生间交互建构的教学过程之中,就转变成为正式的课程,这是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要围绕着转化为课程的文本而展开教学对话,达成对文本的理解,生成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二)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1、教学的“实”

“实”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科学而有效的关键。选修课教学的“实”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选修课的教学要抓牢“语言”这个思想的外壳。紧扣文本,以语言解读为基础,顾及文本的文学性、文化性。陶本一教授认为语文应由三个部分组成: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素质的逻辑体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天赋的语文为基础,在素养的语文和学科的语文的基础上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通过选修课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进行深度解读,读透一句话,牵动一篇文章,带出一种流派。对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按张志公先生的说法是“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用的”。教学要既有深度,又能以点带面;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又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的“活”

(1)教学形式的活。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把讲台还给学生,在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有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施展才华。“专题讲座”、“定篇研究讨论”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选修课教学形式。

(2)自主探究学习。语文选修课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配好探究任务,学生独自查阅资料,完成学习的任务。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探究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严密的监控;第二种探究形式,学生的学习摆脱了教师的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

(3)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确定一个选修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任务。学习结果以研究报告、文艺小论文、课件等多种形式展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也可就对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发难辩论。

新课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虽然问题多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上级能在制定政策的时

篇6:新西兰高中选修课

NCEA的选课问题,一直以来是很多学生家长包括本地的和国际学生所困惑的问题。NCEA的大量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往往令到学生及家长不知所措。特别对于留学生,选错了课,甚至有可能导致其不能上大学。

先从基础说起。新西兰的中学分5年,从9年级(13-14岁)起到13年级(17-18岁)。9年级和10年级所有学生学的科目基本相同,属于基础学科(Essential Learning areas)。科目有:

艺术:The Arts, 英语及外语:English and Languages(ESOL),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 数学:Mathematics, 科学:Science,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科学技术:Technology.所有科目设为必需,则是因为新西兰中学教学大纲体系所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有: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计算能力:Numeracy Skills,信息能力:Information Skills,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solving Skills,工作及学习能力:Work and Study Skills,自我管理及竞争能力:Self-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Skills,社会及合作能力:Social and Co-operative Skills,体格能力:Physical Skills

从11年级起,学生开始修读新西兰全国教育成绩证书(NCEA),NCEA是新西兰主要的中学学历,其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1级、2级及3级。

学生通常在11年级的时候修读NCEA1级,在12年级及13年级分别修读NCEA2级和3级。NCEA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允许科目混合来修读。比如说张三同学读12年级,其数学不错,那老师可能建议他修读NCEA3级的数学,而英语成绩一般,则读NCEA2级的英语,但科学课非常糟糕,可能就需要读NCEA1级的科学了。

学生每一科成绩的分数是由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汇总而得出来的。而每次成绩的评定有分校内考试(internal)和校外考试(external)两种。每次考试都有具体要求达到的标准。见下图:

比如上图为某一学科,总共一年下来需要考8次考试,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考试。每次考试有不同的学分。比如注册号8808这个考试,是校内考试,学生只有通过了这次考试,也就是说及格了,就能拿到3个学分。至于如果这个考试考得成绩如何,有划分为NA(不及格),A(及格),M(良好)和E(优异)。这科的总学分为24个学分,学生一般只需要拿到14个学分就能通过这个科目。也就是说,学生并不需要每次考试都及格才能通过这个学科,达到升入下一个年级的要求。

篇7:我们怎样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无论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突破。选修课的开发,既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理论问题,也涉及选题、教材、实施、考核等具体的实践问题;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新事物。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确实兴奋过,也迷惘过,甚至无所适从过。现在我就如何上好选修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必须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二)科学性、时代性。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三)多样化、特色化。学校要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及差异性,培育学校课程特色。

(四)层次性、梯度性。选修课程要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选课需求。

二、选修课开发的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势必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起丰富的课程体系,实行自由选课走班,让孩子能多学些自己想学、自己有能力学、自己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多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样化人才。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如何上好选修课

如何上好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选修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诸多的担心和疑问困绕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既然是选修课,就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重复,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或随意的活动课,因为毕竟是上课,上语文课,而且还要面对高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用以面代点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等来重点突破对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都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充分了解学生和学情。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要作适度的取舍,那就是:要学完,未必要教完。

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抓重点也可以抓难点,但一定要深、一定要透,不能每篇都蜻蜓点水,选修课的教材都是一些大部头巨著,内容多,量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可以做灵活处理: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

3、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可以这样选教的:《论语》、《孟子》、《庄子》选段可以精读,因为,福建省高考中要求考查这三本经典名著的选段,我们精读这几章,也是与高考接轨。至于这本书中的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节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先秦中其它学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倶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应对高考,让选修课与高考接轨。

4、教师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我觉得这种学习需要较高的自我约束力,无论是各地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还是各级各类的教研、讨论、培训,我们要真正的听进去,学起来。此外,学习的途径并不唯一,还可以自己参看、阅读相关的书籍、论著、网上资料,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让我们能从中受益。很多老师会说:说得好听,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我说就是尽可能的去做。二是,不仅学习新课程的相关内容,还要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仔细规划必修课。我们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用我们的知识积累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研读相关书籍,静下心来做学问,也请各校领导尽量为我们更好地开展课程进行工作量方面的合理安排,这样我们投入其中的精力才能充足。

篇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的整体规划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 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 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 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因此, 我们认为, 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 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所在, 也是避免教学凌乱随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学校的规划。首先, 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课程标准》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 熟悉有关选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关键内容。其次, 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图书馆应装备足够的与模块有关的配套作品和相关的电影电视片以及必要的工具书;认真调查分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的特点, 积极规划开发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 如, 我们淮北市有隋唐大运河遗址, 有文化名人桓谭、嵇康等, 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与社区、高校建立稳定的联系,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二是教师的规划。教师规划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 宏观的规划, 即在整体感知模块文本的基础上研究文本处理的思路, 吃透文本编制的意图, 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既要知道选修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区别, 又要知道每个选修模块之间的不同, 还要知道每个模块内部各专题甚至各文本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 给学生开列一个推荐课外阅读的作品清单。第二, 中观的规划, 在宏观规划的引导下, 做好模块内部专题教学的设计, 调整精读略读篇目, 确定重点教学篇目, 整合教学活动设计, 研究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形式, 特别是要规划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案,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诵读等,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并将这些活动的规划置于模块教学之前,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其中。第三, 微观的规划, 即做好每一个文本的教学设计, 重在方法层面的归纳与总结。学习每一课之前, 认真阅读教师用书中相关的备课参考资料, 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做好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

三是学生的规划。首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 在每个模块中选择更适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其次, 根据教师的评价选题, 规划好参与评价的形式等。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策略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不仅仅选修教材) 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 它给教师与学生留有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对选修课涉猎的广度与深度的要求, 所以教师可以对注重精深和系统的教材进行重新处理, 或增或删, 或详或略, 或调整次序, 以优化教学结构。在当前学生不具有课程选择权的背景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固定选修”的模块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调整或改编, 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 使已有的文本更高效和更完善, 以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建构。实验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构。

一是选择。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要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 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 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选修课每个模块的内容含量非常多, 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 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域”的文本作为自己探究欣赏的标本。如《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有九个专题共18部 (篇) 小说, 教学时我们指导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各选一部 (篇) 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10篇传记作品, 在兼顾中外的基础上, 让学生选择五篇作为学习内容。有选择的学习不仅使模块教学任务能在规定的0.25学年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它符合课改精神, 让学生享有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权利。

二是整合。即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合。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 也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 通过调整顺序, 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模块中收入了李煜、苏轼、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诗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扬州慢》、《苏幕遮》, 教学时则可以重新构建“豪放与婉约之比较”的专题, 当然其他作家如辛弃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进来;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 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高适的《燕歌行》, 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可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为核心, 结合他们两人的其他作品以及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诗人的作品, 建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三是拓展。这是指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教学范围, 另行组建专题, 以丰富学习资源, 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 可以指导学生在教材的九个专题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 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的《三重门》置于这一主题下;可以建构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幻世界”, 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另外还可以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为主体, 建构“法制天地”系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有关毛泽东、杜甫、贝多芬、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10篇中外传记, 但唯独没有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 教学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关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纳入教学的视野。淮北有许多文化名人, 如桓谭、嵇康等, 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 我们指导学生建构了“淮北名贤”的新专题, 很受学生欢迎。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选修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这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了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 确定教学重点,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温如敏教授在他的论著《温如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 以学生阅读为主, 教师适当讲析引导, 可以看成是阅读型教学。”基于此理论, 为促进学生阅读, 我们认为, 在选择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会泯灭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选修课的“修”字, 应该是指让学生去自主“修学”。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 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 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 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 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教学中, 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引进阅读中来,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 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进行对比, 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的方式, 使文本中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 以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 阅读方法也就不同, 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 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 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 《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 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这个过程, 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四是要创设阅读情境, 调动阅读兴趣。我们在进行试验时, 通过“学案检测”、“语言训练”、“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实地考察”、“专题研究”、“资料索引”、“文章写作”、“学生论坛”等情境, 加强在情感方面的刺激力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获得情感张力, 产生阅读需求。结果表明, 在这些情境中, 学生们会变得兴奋热烈, 跃跃欲试, 或自主学习, 或合作探究, 他们的个性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溢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四、教学评价的运用策略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但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选修课的理想评价方式, 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纸具文。我们认为, 既然设置了选修课, 就要进行评价, 否则在目前的情况下, 选修课教学就会落空。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者, 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 创设可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评价形式。

一要设计好选修课评价的内容及形式。教学评价对教学有逆向促进作用, 所以教师要提前规划, 设计好每个模块的评价选题。这些选题可以是陈述性知识, 也可以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 也可以是由合作才能完成的;可以是一张试卷, 也可以是许多活动;可以是侧重表达, 也可以是侧重实践。

二要体现选择性。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没有选择权, 但我们可以在评价上给予学生广泛的权利。教师设计的评价选题应当照顾到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地域的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有权利选择适于自己的评价形式, 从而用评价促进学习。在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这一模块之前, 我们公布了模块学习结束将要进行的30道评价选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完成。如探究淮北方言的发音规律、生活中的错别字归纳、新词语集锦、网络语言大观、成语中的文化知识、流行歌曲妙句赏析、古今诗词炼字例说等, 这些评价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三要评价标准具有差异性。由于语文课程对多元智力因素的认同, 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具有了多向性, 这是符合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的。所以, 评价中设计的课题或者活动, 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并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等个性差异, 如语言表达方面, 有的擅长书面的, 有的则擅长口头的, 书面表达也有驾驭不同文体的各自特长。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 一刀切的标准会忽视学生的某种优势。教师要在评价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考查,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并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奖赏的乐趣。

四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选修课教学中, 我们不只运用一张试卷来作终结性评价, 而是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既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 也评价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如我们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评价中, 要求学生背诵至少30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借助工具书读懂并鉴赏它们, 让学生能面对各类考试, 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现实。同时, 我们还创设了这样一些活动, 如:参加一次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与同伴自由结合, 组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 创办一个手抄小报, 介绍自己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心得体会及学习方法等;参加一次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辩论会、演讲会、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学生讲坛等;自命题创作一篇诗歌或散文, 向学校文学社或报刊投稿;自己单独或与同伴合作创设一些其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给予他们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以使他们获得后续学习的动力。

五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外, 课程标准鼓励家长和社会也参与到评价中来, 以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 不仅可以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 使他们能够获得来自多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以上是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时, 对选修课教学的整体规划、内容重构、方法选择、评价运用等方面的总结与回顾。我们认为, 在当前“统一选修”和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现象依然严重的情况下, 广大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 积极运用教学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在效能建设“五大提升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浙江省防空地下室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