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2024-05-13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精选6篇)

篇1: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勐罕小学

品德教研组

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校教研组中也是一个人员众多,力量强大的教研组,我们大部分人员是班主任,担任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教学,因此教研活动的时间相对是比较紧张的,但我们还是以区教研室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教学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会课程标准

实施课题方案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三、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本学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这门课程的建设。

另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学习了《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活”起来》、《如何提升品德教学有效性》、《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等文章,并做了学习反思,通过系列学习,老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有助于平时的品德教学实践。

四、抓好教研工作,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期初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平时经常对照检查,切实加强品德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面上的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平时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创造型组织。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运用教法、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深入学校,开展校级评课、评比活动,以促进教师参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

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本着“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的宗旨,积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求效益,鼓励教师切实改革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有成效,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五、认真参加听课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外出听课是学习研讨的好机会。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听课和听课后热烈的讨论评课,使我们又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使我们组的老师在今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运用,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务实工作,期待更大的进步!

篇2: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以“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为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回顾本学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领会课程标准实施课题方案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探索评价方法

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注重师德修养增强人格效应

篇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

(一) 教学环境

观念陈旧, 小学思想品德课不单单是记住课堂内容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课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修养, 这需要生活经历, 而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 并不涉及生活, 学生实践机会几乎为零,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教授知识为主, 以老师为主导,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 并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课堂气氛不活跃, 教学活动脱离了生活, 教学只是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只是一味学习理论, 缺少了更要的环节――实践活动,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若这种教学模式不打破, 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将很难提高, 教学质量自然不尽人意。

二、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措施

品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靠课堂就能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生活实践, 理论结合生活实践, 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品德教育的目的, 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的。笔者结合教学经验, 总结了教学活动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的知识传递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会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自身行为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 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 应增加实践机会, 多与生活结合, 例如:在学习“我的一家人”时, 可以让学生父母共同参加教学活动,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挑选一些家人的视频播放, 让学生充分感受家庭温暖, 培养健康的身心。这样的教学,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达到教学效果。既然思想品德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 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应把课堂教学改为室外进行, 教师组织活动, 让孩子们与父母共同参与完成, 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授课生活化的同时, 还应改变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由学生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式的启发式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由单方面的讲解式变为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把教师塑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 而不是管理者。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把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 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内容, 而应扩展学生视野, 从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思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利用集体活动把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充分体会集体荣誉、个人奉献精神, 这对于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重要引导作用, 集体活动的同时学生也深入了解了课程内容, 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总之, 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从小养成明善恶、辩美丑的正确观念, 进行集团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了之间的情感, 更让学生懂得了互帮互助对于集体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 在生活中感受良好的道德观念

要到达教学目的,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除了讲解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去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 加深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学生所学与日常生活应紧密结合, 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行为准则, 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树立榜样

人人都有虚荣心, 小学生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捉住学生这一心理, 设置赏罚措施, 学生表现良好的予以奖励, 犯错的予以惩处。在学生们中树立榜样,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每周一星”的活动, 对于每周有良好的表现的孩子奖励一个小红星, 虽然价值不高, 但是他确实荣誉的象征, 这样得到小红星的孩子会有一种荣誉感, 对于其他小朋友很有的促进作用;对于生活中偶有犯错的学生, 老师可适当予以批评, 但要把握分寸, 注意尺度, 以免打击孩子积极性, 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俗语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作为老师,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各方面尚未成熟, 教师应以引导为主, 不要吝惜鼓励、表扬的话语, 与学生多交流、沟通, 引导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

篇4: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关键词:品德生活(社会);网络教研;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13-02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薄弱”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品德与生活(社会)一直被称之为“薄弱学科”。根据对我区32所小学进行品德与生活(社会)任教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情况的调研得知:造成这个学科“薄弱”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教师配备问题。我区各小学都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老龄化严重两个问题: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岁的学校占全区小学的二分之一多,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更为严重;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配备上,在三十二所小学中,只有三所大的学校安排有专职教师,但也都是老、弱、病教师,而其他绝大多数学校则是安排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师兼而代之。但这不能说是学校不重视这个学科,扪心自问,如果你是校长,因为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为了保证开全学科,可能也只能这样安排。

第二,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常规教研活动少或没有。在调研中,对于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师,我都要问一句,你是以哪个学科为主要学科呢?答案都不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所以80%左右的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常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因为这些兼职教师还要参加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研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研活动,有外出学习机会时,各校也不会派人去,因为兼职的几乎都是班主任。

第三,区域的教材培训、教研活动效果不佳。我区教研室每年都组织教材培训以及优质课展评等活动,但各校不是不派人参加,就是来后勤人员顶替参加(因为班主任兼职,学校不愿意让她们出来),培训基本没有效果。

第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更换频繁。在调研中还发现,各校坚持两年以上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学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每年都在变化,甚至一个学期就有变化,好多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根本不熟悉,他们能上好课吗?

一句话,师资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区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研员,我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有效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来应对现实存在的师资问题,在三年多的调研和实践摸索中,我们探索出了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来应对因师资问题造成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薄弱的现象,效果明显。

二、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建立QQ群、博客、论坛,根据各平台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建立QQ群,开展每周问题研讨和每学期两节视频课评课活动

活动方式一:每周二下午4点至4点20集体上线,活动内容有两种,一是由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员(群主)和所有上线的品德教师一同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出问题,就由教研员发布根据平时到学校调研听课情况所总结整理好的研讨主题,教师们围绕主题分别发言研讨,20分钟以内结束,结束时群主进行小结,也可以发布下一次研讨主题,以便老师们可以提前准备。另外,教研员除下学校听课外,要随时在线,教师有问题可随时在QQ群中提出,教研员及时进行解答。教师们在非集中活动时间,也可在群中进行自由交流。

活动方式二:每学期两次视频课学习、评课活动。视频课来源由教研员选择:可以是国家、省、市、区优质课评比的录像,也可以是教研员在下学校听课中随机的录像课。教研员将选择好的录像课通过QQ群传送,要求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自找时间观看,并写好记录,最后按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分组上线进行评课交流,交流时教研员规定出发言的顺序,逐一发言。

教研员每月统计集中研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在下一次活动开始时简要总结,提出要求,对于坚持参与活动表现特别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始终不参与活动或参加特别少的,通知学校领导找其谈话戒勉。

(二)建立教学博客,开展每周撰写“一反思”和每天浏览评说活动

要求全区所有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每个人都要建立教学博客,在教学博客分类表中建立品德与生活(社会)专题,每周撰写一篇课后反思,而且在空闲时浏览评说其他学校教师的反思,教研室将全区所有品德学科教师的博客地址连在教研室的博客中,而且定期发表教师反思的撰写和浏览评说汇总情况,并进行评价。

(三)建立教研论坛,开展课标解读和每学期“一案”集体备课活动

在互联网建立区域品德与生活(社会)专用教研论坛,在论坛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规定每个学期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的课题和主备人有教研员指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视频课评课活动错开。活动准备:先由教研员指定的学科骨干教师(主备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提前撰写草案,并将集体备课的课题在QQ群中提前公布,让所有老师都进行准备,然后由教研员利用QQ群通知所有教师集中上线登录论坛进行集体备课的日期时间。集体备课活动视情况进行40至60分钟,然后主备人根据论坛中各位老师的意见完善教案草案,形成教案的第二稿,进行现场讲课,所有在论坛中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听课,然后进行现场的课后研讨活动。

篇5: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小学品德学科组

2013-2014

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以“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为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回顾本学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领会课程标准

实施课题方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

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

探索评价方法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

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注重师德修养

增强人格效应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教师的人格是他的“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博采生活中的精华,要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入课堂。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也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五、在实践中收获 在感悟中思索

1、在实践中收获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使我们认识到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无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在困惑中思索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实验的步子迈得坚实有

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的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2)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要把接受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中,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怎样切实结合实际把课改理念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3)《品德与生活》教材空间比较大,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等问题要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师资队伍不稳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验人员中,兼职教师教多,专职教师少,给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有一定的影响。(5)教师暂时不能完全与新教材同行。如课件的制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教材的需要,有些配置不能到位,从而影响教材的整合。

总之,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失败与成功是相互相存的。我们教研组能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与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篇6: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年青教师迅速专长,有经验教师成名成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及解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改革、反思总结融为一体,提高学习的实效。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学校将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实验室为龙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3、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两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

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教学的实际,要积认真开展师徒,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学校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4、做好教辅的使用,让教师把教辅的使用建议和修改随时做好记录。

5、加大网上研训的力度。

积极发掘学科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6、积极组织有关竞赛活动。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积极组织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搭建品德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我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

上一篇:稿件管理系统测试项目经验总结下一篇:安装预算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