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

2024-05-25

论语名句(精选6篇)

篇1:论语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3.德不孤,必有邻.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7.君子周急不继富.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36.子不语:怪,力,乱,神.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53.食不语,寝不言.54.寝不尸,居不容.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58.过犹不及.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68.言必信,行必果.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篇2:论语名句

1.“ 温故而知新”,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现饭”,没意思,这是不正确的。

2.毛泽东同志曾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学而不厌”,对人家“ 诲人不倦”,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3.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话一点也不假。

4.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5.《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在西游记文化艺术节幕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连云港!“

9.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论语》中说要谦虚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要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体现经过考验见本色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3.孔子说: 待人接物要善待他人他的原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名句操练

1.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2.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3.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4.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5.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

6.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 7.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8.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

9.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

11.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文中的,人学习,随时随地地学习。

6.选文中,为成语“取长补短”。

7.“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与《论语》中:

8.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

10.阐述“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

19、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0、提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或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21、《〈论语〉十则》中谈实事求是,方是智者态度的句子

2、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 子是 : ?

2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是:。

22、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 子是

2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

一句可概括。

。?。

。表示向一切

是:。

24、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篇3:《论语》热中读《论语》

一、近二百年来《论语》的遭遇

孔子由“素王”降为先秦诸子之一家。自清代中期始, 学术界经历了一个自省的时代,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诸子学的兴起。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等著作开始, 到德清俞樾的《诸子评议》, 再到孙饴让的《墨子闲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等著作, 可以明显看出一条诸子学逐渐明晰到成为显学的线路。诸子学的崛起显然打击了儒家《论语》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 随着近世民主思想的兴起, 尤其是在认识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类群星闪耀”之后, 逐渐明白:所谓儒家, 亦只不过是共同奠定了华夏文明思想的一支而已。这种反思可溯源到清中期, 肇兴于清末, 在学科发展上的标志性事件则可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文版的出现为代表, 胡适第一次正式将《论语》与《老子》、《庄子》等诸子放到一起进行专论, 但在当时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尚不在多数;直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 学界的争议之声才稍歇, 转而对其报以赞扬, 由此正式开始了研究中国学术的“子学时代”。《论语》开始与《老子》、《吕氏春秋》等书平起平坐, 在教科书上只有篇幅多少之别, 而无档次高低之分。学人开始由仰视改为平视孔子, 而像林语堂这样对传统文化抱以温情主义态度的人, 甚至还敢于写出像《子见南子》这样开老夫子玩笑的剧本来, 就更不用说郭沫若写的《豕蹄》、《孟夫子出妻》这样大逆不道的小说了。

对孔子与《论语》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代孔子在学界的第一次被利用, 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在书中俨然将孔子打造成了一个托古改制, 力图改变现实社会的改革家。当然, 从历史现实来看, 康有为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通过对孔子的改造, 为其当时的变法注入历史的逻辑, 提升戊戌变法的合理性。但是, 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显然是对孔子原始形象的扭曲, 将孔子打造成为一个改革先锋显然无益于从历史、文化、学术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 也蒙蔽了《论语》文本的真正价值。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与康有为的“左派《论语》”相反, 在七十余年之后, 孔子成了“代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为奴隶主复辟服务”的“孔老二”, 《论语》也相应成为了“供批判用”的“大毒草”, 孔子成了与林彪并列的反面人物。这两个活动, 一左一右, 将孔子捧到九天, 又摔倒九地, 体现了巧合般的历史对称性。

近三十年来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十年动乱期间, 在全国对孔子大加伐钺时, 有四位文化名人坚决不批孔, 他们是新儒家梁漱溟、文字学家胡厚宣、通儒吴宓、史学家陈寅恪。其中, 与毛泽东渊源颇深的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一开始, 写下了《敬告各位朋友, 我将这样参加批林批孔运动》与《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孔子》两篇文章, 宣称:林彪是个野心家, 与孔子并无关系。梁漱溟迫于时势, 对孔子作出的赞扬是有保留的, 但他的文章仍不随时流,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文革结束, 李泽厚先生第一个发表了对孔子的全新的评价:《孔子再评价》。此文虽然仍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但是通过对先秦历史的梳理, 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并且正确恰当地评价了孔子的历史贡献与局限。随后, 他还配合出版了《论语今读》一书, 该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对语句的解释与注疏不囿于朱熹的《四书集注》的经典见解, 能够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贯注其中。随后,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钱穆在台湾注解的《论语新解》等书也被重版与引进, 成为读《论语》必备的参考书籍。

二、近三十年《论语》热的文化生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论语》热持续升温的三十年。

《论语》热来自于全球化影响下自我文化认同的需要。除了《论语》之外, 国家大修《清史》, 重印《四库全书》, 编撰《四部文明》, 各大高校成立国学院等, 都是全球化影响下的民族尊严自我捍卫的手段。在全球化影响下, 民族主义的兴起, 也成了《论语》重获生命力的契机。孔子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篇》) 。《论语》所持的华夏文化中心论, 显然暗中契合了现世对中国崛起文化想象的需要。

功利主义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通过对最近一系列文化事件的观察, 可以发现, 在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中, 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控制欲解读、影响仍然存在, 这以北师大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播讲的《论语心得》为代表。《论语》被解读成了“心灵鸡汤”, 孔子被矮化成了一个蹩脚的心理治疗师。孔子提倡的独立人格、大丈夫气概、君子品行都被过滤掉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儒主义的思想, 孔子论道成了“幸福生活指南”, 孔子的文化观念被简化为《读者》式的小故事。北师大一位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就曾揶揄于丹“这到底是于丹说《论语》呢, 还是《论语》说于丹”?

可见, 在当下读《论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需要我们仔细的甄别与反思。

三、全球化时代如何读《论语》

批判地接受仍是阅读《论语》首要的立场。从对近百年的文化史的考察来看, 我们发现:五四时期, 鲁迅胡适们的反孔, 其针对的是被官僚体制利用的“孔教”或“孔家店”以及利用这些文化的官僚体制, 他们从来没有对孔子本人做过不恰当的人身攻击, 但是, 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主体意识, 在研究阅读儒家经典同时, 对经典中有违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言论, 具有明确的辨别意识, 他们读经典, 经历了怀疑——否定——扬弃的过程, 以达到有利于现世文化发展的目的。以鲁迅为例, 他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描写的孔子, 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 但是, 鲁迅并没有对其进行丑化。在《十三年的读经》、《四库全书珍本》等文中, 鲁迅对“孔家店”阉割、扭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时, 又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文中, 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培育出的士大夫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这就是鲁迅, 以否定之否定来阅读经典, 思考传统。胡适亦不例外, 他的“整理国故”就是希望在扬弃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重新建构民族文化, 使其达到与现实无碍, 甚至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目的。

紧扣文本是阅读的主要态度与方式。这里的紧扣文本有三重意思。首先要使用好的出版社版本, 优秀学者的注本。优秀的本子在字词的删定、词句的考订上有极大优势, 这与完全理解孔子思想有极大关系。这些版本中, 在版本的忠实性与注解的规范性上, 首推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校注的《论语译注》;在注解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上, 首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在儒家思想的完整呈现与阅读的通俗性上, 首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第二, 指阅读要以文本为主, 而不能以《百家讲坛》式的文化事件来代替文本的阅读。孔子曾经说过:强立不反, 谓之大成。读《论语》尤需要这样的思想风骨, 仔细阅读原文, 参考先人注解, 得出自己见解, 这是现今读书最需要的境界。如果远离文本, 而以《论语心得》式的视频音频观赏代替阅读, 那么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第三, 指要通晓《论语》的全盘思想, 有必要同时阅读除《论语》外的《四书》、《五经》, 孔子曾经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读《诗》无以言, 不读《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是一个整体, 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必须广为涉猎。

“抽象继承”是利用、继承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要方法。“抽象继承”是冯友兰先生在建国后提出的对儒家文化继承的方式, 大意就是:对儒家文化要批判性继承, 继承的方法可以以抽象精神的继承为主, 即抽空孔子所说话的具体语境, 将其中积极方面转变为普遍价值, 从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准则。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 在后人的理解中, 这里头当然有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但是, 一旦抽空其中的文化背景, 将其转化为一种各居己位、各安其事的处世态度, 就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有极大的推动所用。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显然是蔑视女性的, 与现代价值中的男女平等相悖。但是, 使用抽象继承法, 将其中的蔑视女性的成分抽去, 转变为藐视小人, 显然在现代社会也是可以通行的。

篇4:《论语》经典名句初探

关键词:《论语》 经典名句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引言

《论语》是我国2000多年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世界教育的宝贵遗产。汉代以后,《论语》作为专书供后代学子学习,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读书目。直到近代,《论语》对历代语文教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其实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功能,譬如,其首创的轻灵简便的直录式的散文小品体裁、言约意丰且非常独特的语言表现力,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表现手法等。带领学生感受和学习这些语文元素,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具有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带学生读《论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语文元素,自然而然地就把经典阅读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为一炉。

一、《论语》经典名句的高度概括特点分析

“概括”是指语言的高度凝炼,字字珠矶,句句精粹,无雕章琢句之嫌,似格言、警句一般;所谓浓缩,是把众多的内容,浓缩在一句话中来表达,当然概括和浓缩是不能分开的。概括本身就是浓缩,浓缩本身也体现了高度概括。

“概括”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使用语言的高度精确性,“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万章上》)正是《论语》名句的特点,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它由四个分句组成,高度概括了与之相关的三件事,先总后分,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催人反省,督促人们积极向上。它讲的虽然是封建的修身方法,但却超过了它的本义而又具有普遍的含义,给人以思索以鼓舞。如: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复句。讲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的对立统一,富有哲理性,它对于我们研究学问与学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谈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从而“知新”。前句两两对偶,珠两悉称,中间“而”字相连,把“为师”的条件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谈的是“因”;后一句气势连贯,似江河奔泻,谈的是“果”。“可以为师矣”,音调高亢,从不能“为师”到可以“为师”,给后代儒生以启迪,形成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这也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复句,前后两个层次均由动宾词组所组成,谈的也是封建的修身方法,然而它却具有普遍的含义。当然孔子理解的“贤”,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贤”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向先进人物、贤能志士、战斗英雄学习,历来都是为中华民族所积极提倡的。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四个分句各言一事,但又连贯而下,一气呵成,遣字造句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把虚心向人求教的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干脆俐落,恰似晶莹澄澈的水。如: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三个分句各言一事,前两个分句为“因”,后一个分句为“果”。“忘食”、“忘忧”并举,“乐”、“忧”相对,写得洒脱自如,好似随口而出,音节响亮、悦耳,字里行间透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反复玩味、咀嚼,可使人受享不穷,倍感时光岁月的珍贵,切不可蹉跎岁月。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两句都是连贯复句。前句“无”、“有”对举,一反一正,相反相成,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又把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充分描绘出来,给人的印象确是令人难忘的。后一句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分别说明了“任重道远”的含义。孔子提倡和宣扬的“仁”,我们当然应当摒弃,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任重道远以及后来演变而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几千年来其生命力一直旺而不衰,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汇,使用频率之高,完全出乎想象。

二、《论语》名句的形象化语言分析

《论语》的“立象”与“尽意”指的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内心的宗旨,让主题明显突出。如: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前一句五个形容词并列,突出了君子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品德;后一句则强调文质结合,突出了君子内在外在的表现,说的是人的素质,均采用描述方法。君子的形象寓于景中,处处倾注深情,给人以直观感。如: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反对用错误的手段获得富与贵。他把这种“富”与“贵”比之“如浮云”。目的是为了突出君子的正直、孤芳自赏,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人不屑一顾,鄙弃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描写,也是比喻。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里仿佛写的是一位孤愤、忧郁的老人,面对东去的流水,深深感到岁月有限,良辰美景不多,他好象告诫后人:应该加倍努力,珍惜这大好春光,不可虚度岁月,造成终身遗憾。用的也是比喻方法。如: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三句话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比喻贴切生动,语句流畅、质朴,完全是先秦口语的天然本色,绝少人工雕饰。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这是排比句,它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朱熹·四书集注》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已。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人无志不立,如人为外力所屈,则人决非人矣。含义深刻,语句精警。如: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大节而不可夺”正塑造一个受任于危难之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封建忠臣形象。前两句排比讲的是条件,后一句则讲结果。“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报言其小,不一定是实指。如: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这是形象比喻,形容向善避恶,施德行善,强调人该做有公德之人,都是用的比喻方法。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学而》)

“荡荡”、“戚戚”形容词重迭,分别突出“君子”、“小人”不同的心理素质,造句精警,对称整齐,默吟一遍,便能记住。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名句的高度概括语言特点,形成了不少具有生命力的名篇,这既赋予经典教育新的内涵,又能有效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切实地补益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的《论语》名句成了语文教学中质量上乘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较好的语文能力增加了上好的养料,也为课堂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章浙中,周广平.今天为什么读《论语》——《〈论语〉选读》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08(05).

篇5:论语名句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齐,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齐,怎样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研究,必须会有眼前的忧患。)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论语》简介

5、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我,也就能够不离经叛道了。)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8、《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当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当自我反省(自我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2、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够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样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1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我站得住,也要帮忙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我过得好,也要帮忙人家一同过得好。)

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欢乐,有仁德者长寿。)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仅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我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2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忙自我培养仁德。)

23、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我,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终凋谢的。)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28、当仁,不让于师。(应对着仁德,就是教师,也不一样他谦让。)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我,小人求之于别人。)

3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欢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我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细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我,这样能够说是好学了。)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我,只怕自我不了解别人。)

3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到达仁,仁就来了。)

34、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须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35、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3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8、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4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仅有牺牲自我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样样?”孔子说:“这也算能够了。可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4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4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我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我,只求自我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45、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一样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6、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4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4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能够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4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篇6:论语名句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言必信,行必果。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上一篇:网络销售真的和地面销售有冲突吗?网络营销下一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