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工作坊总结

2024-05-04

第三单元工作坊总结(共8篇)

篇1:第三单元工作坊总结

第三单元工作坊总结

主题:提高导学案的设计和完成的策略 时间:2014年3月25日

成员:韦风香

韦仕娇

梁燕萍

罗素碗

余桂展

韦秋棉

主持人:郭立夏

为了提高学生导学案完成率和完成质量,结合我校目前存在的情况,在上次的工作坊中我们组全体成员认真剖析,研究得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并把这些策略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通过一个多星期的实践得到可喜的效果。下面我就把我们组员跟踪一线教师,并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语文学科

1、郭立夏:二年级调查的任课教师有贲华者、余庆莲、韦丽、郭立夏四位老师,这四位老师都能在课前和课后抽查学生的导学案,并能在学校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有效性地辅导。从该年级的导学案看,很大程度上都做了整改,同时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对导学案中的思考题和难题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班里的待优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辅导。因此,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该年级互听互评的课堂种看到了不一样的效果,学生的交流更有效了,展示的技能提高了,这都是因为教师在学案上下了功夫。

2、梁冰:三年级任课的教师有覃国燕、莫金贝、杨爱伦、梁冰四位老师,从跟踪调查得出的结果也较好,由于导学案作了整改,教师又加大力度对学生导学案的检查,学生导学案的完成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但有部分学生完成得不是很令人满意,原因是有部分学生不去认真思考问题,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3、罗素碗:四、五、六年级调查的任课教师有李秀芳、覃秀仙、覃奉肯、兰彩艳、韦利凤、罗素婉、兰彩玲七位教师,从跟踪调查情况看,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质量都有提高。这几个年级的老师在课前都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抽查或不定期抽查,导学案设计各年级都进行了整改,并让学生把知识点写在课文上,方便学生查阅。但由于教师课后都没有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抽查,因此还有少数学生没有对导学案上的难题没有进行补缺。

二、数学学科

数学学科的成员根据上次总作坊得出的对策分别在本班进行了实践,对比,得出结果如下:

韦仕娇主任担任三(3)班数学学科,两次检查导学案书写情况优的分别占43%、37%,完成一般的占36%、43%,完成的较差的占11%、21%;两次完成导学案十五分钟能完成的分别22%、55%,二十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54%、22%,二十分钟不能完成的分别占24%、23%;两次完成质量优的分别占61%、43%,完成一般分别占28%、34%,完成差的分别占11%、23%。

余桂展老师担任四(1)班数学学科,两次检查导学案书写情况优的分别占37%、57%,完成一般的占37%、34%,完成的较差的占27%、9%;两次完成导学案十五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0%、27%,二十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51%、64%,二十分钟不能完成的分别占49%、9%;两次完成质量优的分别占36%、52%,完成一般分别占55%、37%,完成差的分别占8%、9%。

韦凤香主任担任四(3)班数学学科,两次检查导学案书写情况优的分别占42%、73%,完成一般的占48%、13%,完成的较差的占10%、15%;两次完成导学案十五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42%、0%,二十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50%、31%,二十分钟不能完成的分别占8%、69%;两次完成质量优的分别占31%、48%,完成一般分别占52%、42%,完成差的分别占17%、10%。

韦秋棉老师担任五(3)班数学学科,三次检查导学案书写情况优的分别占51%、53%、57%,完成一般的占39%、41%、35%,完成的较差的占10%、6%、8%;三次完成导学案十五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31%、38%、43%,二十分钟能完成的分别占65%、57%、53%,二十分钟不能完成的分别占4%、6%、4%;三次完成质量优的分别占59%、61%、63%,完成一般分别占38%、33%、29%,完成差的分别占4%、6%、8%。

三、英语学科

英语学科由于没有书面的导学案,都是口头布置作业,从检查的情况看,学生课前检查时都不会读,课后大部分会读,还是有少部分不会。

经过该阶段的调查,语文学科导学案不能完成的呈现出的问题有:

1、少数学生学习习惯差。

2、学案上的思考题学生不认真或是不去完成。

3、课后学生没有对导学案进行补缺。数学学科存在的问题:

1、书写情况优的占全班人数不到一半,还有待提高。

2、能在十五分钟里完成导学案的人数不多,其中有的班级一个都不能完成,二十分钟能完成都占半数以上,不能完成也还有少数学生。

3、完成质量优和一般的占比分大概是三分之二以上,完成得差的还占相当一部分。英语学科存在问题:

1、没有导学案,都是口头检查。

2、学生是否完成口头作业任务老师没办法检查到。

篇2:第三单元工作坊总结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角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本次测验,通过选一选、辨一辨、画一画、数一数等方面,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单元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这次考试我班的平均分是91.17,优秀率为85.7%,总体达到本单元的要求,但是从学生失分的地方还是反映出了很多问题。第一题:选一选

这题我班只有一个学生在第1小题“选择哪个不是角”时出错,根据考后了解,是因为学生读题不仔细,把“不是”看成“是”而出错。

第二题:辨一辨

该题失分率较高的是最后1小题“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这张试卷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也反映了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辨别直角的方法,只知道用直角三角板去判断,也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这一点在今后的试卷校对中我要重点复习。

第三题: 画一画

本题有个别学生在第1小题出错,反映学生在掌握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的这一难点还不是很牢固,需要个别加强辅导。在第4小题的“画比直角大的角”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迟迟不敢下笔画,这也是学生对角大小的知识点掌握不够。

第四题:数一数

该题中出现有个很多学生在数角是出现遗漏,这一大题是本次测验最大的失分点。在复习中,我应该着重复习学生不重复不遗漏的数角的能力。

篇3:第三单元自测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 给加点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2.默写。 (共6分)

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 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 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 茶饭不思, 记忆力减退和焦燥不安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 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为此, 专家建议, 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 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4.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 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象征, 也是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下面是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 请加以探究。 (9分)

(1) 贴年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下面的图画是著名的杨柳青年画作品———“连年有余”,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 (4分)

(2) 近几年来, 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日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同学们对这些“洋”节日有什么看法呢?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 回答问题。

5.用学过的对联知识, 将左边的上联和右边的下联连接起来。 (4分)

二、阅读精品屋 (34分)

(一) 阅读《本命年的回想》片段, 完成6~9题。 (11分)

想当年, 我小的时候, 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 一天比一天红火, 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 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 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 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 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 装在簸箕里, 到院里晾脆, 然后端进屋来, 一家人团团围坐, 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 占全了色、味、香, 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 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不愿放下筷子。

6.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分)

7. 选段文字很有表现力, 请你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 可以是词语, 可以是一句话, 具体赏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将过年炒年货的场景写得生动传神的。 (3分)

8. 想一想, 我们过年的风俗, 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 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3分)

9.“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 占全了色、味、香, 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 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不愿放下筷子。”作者为什么说“舍不得吃”但“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呢? (2分)

(二) 阅读《社戏》选段, 完成10~12题。 (10分)

“双喜, 你们这班小鬼, 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 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 卖了豆回来了, 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 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 便停了楫, 笑道, “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 “迅哥儿, 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 说道, “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 说道, “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将大拇指一翘, 得意的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乡下人不识好歹, 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 0. 文中的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头儿”, 请你分析一下, 上文中第二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包含了哪三层意思? (3分)

1 1. 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分)

1 2. 选段的结尾有何深意? (3分)

(二) 阅读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 完成13~16题。 (13分)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1) 一到下雪天, 我们家就喝咸菜汤, 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 卖菜的出不了门, 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 看见飘雪花了, 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2)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 偶有卖的, 叫做“黄芽菜”, 是外地运去的, 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 是上等菜。平常吃的, 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 但高大得多。入秋, 腌菜, 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 洗净, 晾去水汽, 下缸。一层菜, 一层盐, 码实, 即成。随吃随取, 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3)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 不咸, 细、嫩、脆、甜, 难可比拟。

(4)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 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 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 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5)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 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 都可以。

(6)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 我们家乡闹大水, 各种作物减产, 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 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 真难吃。

(7) 我十九岁离乡, 辗转漂流, 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 并不想。

(8) 前好几年, 春节后数日, 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 他留我吃饭, 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 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 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 包括对茨菇、土豆。

(9) 因为久违, 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 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 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 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10)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11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有删节)

1 3. 作者为什么要在行文过程中写咸菜的制作? (3分)

1 4. 第 (6)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 5. 汪曾祺的语言, 不加雕饰却自然灵动。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所蕴含的意思。 (4分)

三、文笔展示台 (40分)

17.一年中有许多节日, 有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 比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有世界公认的国际节日, 比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有亲情弥漫的母亲节、父亲节等。你最渴望什么节日的到来?请以“渴望节 (日) 的到来”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先写出完整的题目;不少于600字;注重细节描写;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第三单元自测题

2. (1) 悠扬;自失起来 (2)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修改病句:“燥”改为“躁”;“阻止孩子不上网”删去“不”;“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改为“也要寻找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4. (1) 示例:画面设计非常巧妙, 由一个胖胖的娃娃、一条肥大的鱼和两朵盛开的莲花构成, 采用谐音的手法表达了“连年有余”的主题, 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 (1) 青年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 (或:青年人对“洋”节日的认同度高, 对中国传统节日认同度低。) (2) “洋”节日较传统节日形式新颖活泼, 新鲜感强, 符合青年人好奇和求新的心理。 (或:“洋”节日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 符合青年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

5. (柳眼才舒芳草地/桃腮正晕碧云天) (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渔歌晓迎红日出/风帆暮载锦鳞归)

6.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越来越热烈。

7.示例:“捅”字写出了柴禾燃烧之旺, “土炕烫得能烙饼”侧面写出了炒年货的热闹;“毕剥毕剥”是拟声词, 正面写出了炒年货时的浓烈气氛。

8.有对丰收的企盼, 对平安的祈祷, 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

9.“舍不得吃”是太珍贵, 太难得;“吃起来却又没个够”是怎么也吃不够, 吃了还想吃。

10. (1) 我们因要请客才偷你家的豆, 理直气壮。 (2) 阿发家的豆比你家的豆大得多, 要不是怕阿发的娘骂我们, 我们还嫌你家的豆不好呢。 (3) 双喜机灵、聪明, 岔开了话题。

11.六一公公是淳朴的乡民形象。 (1)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 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 表现了他宽厚、淳朴、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性格; (2) 他听说孩子们摘豆是为了请客,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 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3) “我”夸了他一句, 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12. (1) 突出了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2) 突出了对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空气的怀念; (3) 突出了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的怀念。

13.形象地表述咸菜的便宜普通, 为下文写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

14.写自己对茨菇没有好感的原因, 突出茨菇的难吃, 同样为下文怀念咸菜茨菇汤做铺垫。

15. (1) “苦”:一方面指茨菇使人产生的味觉上的苦味, 一方面指代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 大量吃茨菇的艰苦日子。 (2) “格”:一方面指味道, 一方面指格调、内涵。

篇4: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瞻仰 巍峨 矗立 镏金 上溯 镶嵌 销毁 挑衅 践踏 逾越 天堑 颓然

重幔 巍巍 南麓 突兀 草莽 巉岩 嵯峨 淳朴 莽苍 轶事 螺蛳 远眺

竣工 深邃 门楣 穹窿 磅礴 摒弃 精湛 静谧 恬静 啾唧 络绎不绝

叱咤风云 断垣颓壁 栩栩如生 枝繁叶茂 丘岗坡陀 栩栩如生 怒形于色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瞻仰: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逾越:跨越,超越。

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嵯峨:山势高峻。

断垣颓壁: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摒弃:舍弃。

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开朗。

重檐:两层屋檐。

形胜:山川胜迹。

刺:投名帖。

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碧窈:幽深的草木丛中。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周定舫,新华社记者。

2.《巍巍中山陵》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刘叙杰,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学家,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

3.《凡尔赛宫》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吉祖英,当代作家。

4.《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5.《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6.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篇5:八下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中华民族大家庭

1、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56个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甚至有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是56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共同属于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达1800万。

2、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民族自治区域分别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旋、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我国是如何保证少数民族同胞权利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措施。)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参政议政权,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

③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特点:

①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地区的自治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主性事务,发挥地主优势,促进本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又能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7、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对于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作用或重要性)?(中华民族为什么要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我们为什么要立场坚定地反对分裂?)

①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团结互助的民族。历史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通婚,大大密切了吐蕃和唐朝的关系。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典范。

②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国,各民族的团结互助非常重要。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合作互助,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8、国家如何帮助我国少数民族共同进步的?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还不发达,交通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国家陆续建设了青藏公路、成昆铁路等。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实施西部大开发。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各省市也在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给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援助,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谋求发展的精神。

9、中学生在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怎样做?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②心系各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积极参与“手拉手”互助活动。

③要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10、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角度看,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也是我国各民族承担的共同任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1、对“同胞共气,家国所凭”的理解

①全体同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这是国家兴旺的凭据。

②一个国家内部不和谐,就会发生战争和骚乱。国与国不和,就会挑起战争。一个家庭不和睦相处,成员就不会是一条心,乃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骨肉分离。

③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友好,是一个国家稳定安宁的根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12、材料一:1994年以来,国家对西藏援助资金合计超过100亿元。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材料二:西藏自治区建立40年多来,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生产总值增长了65倍,人均收入超过900美元。

(1)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原则?

答: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2)党和国家为何如此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

答:因为西藏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促进民族的共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我国还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来发展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

答: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藏铁路通车;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等。

(4)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我国政府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各民族和谐相处,团结互助。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5)有人说:青藏铁路是条“经济路”,也有人说:这是条“政治路”。你认为呢?

答: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说它是一条“经济路”是因为这条铁路的建成,对西藏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西藏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西藏资源优势的发挥,加强与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我国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说它是一条“政治路”,是因为青藏铁路的建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领导,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国防的安全,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

(6)请为西藏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两条激励口号。

答:维护民族大团结,构建和谐新西藏;爱我西藏、共创西藏美好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西藏经济繁荣发展等等

(7)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什么意义(或青藏铁路的通车)?

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东西部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8)西藏自治区成立40多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基本国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9)为加强民族团结,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怎样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1)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2)要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要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4)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第8课共同的愿望

1、“一国两制”的含义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的核心。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信守长期不变的诺言。“一国两制”不是一项临时性政策,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同学们注意不是永久性不变)

3、“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①“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的杰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用“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它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

②“一国两制”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的稳定和发展,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加快我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一国两制”构想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

4、为什么要反对“台独”?(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③少数台独分子搞台独,妄图分裂祖国,是对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公然挑衅。也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公然挑衅。

④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企图。

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要依靠全世界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寄希望于广大的台湾人民。在目前,要大力发展以“三通”(通商、通航、通邮)为中心的两岸交往,增进人民的共识和感情。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6、到21世纪的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基本实现的目标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把我们的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增强为国做贡献的本领;

②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切实履行公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积极宣传我国对台政策,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做斗争,③青少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8、澳门回归10年来保持繁荣稳定说明了什么?

“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9、“一国两制,成功落实”这一活动主题有什么意义?

⑴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成功在香港落实,并保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⑵ “一国两制”成功在香港落实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香港的回归和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有助于祖国的统一。

10、近几年来,在祖国的统一的问题上,都有些错误言论:“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和“主权对等”论、“一中一台”、“公投台独”、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陈水扁企图把台湾从大陆分离出去,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连战的大陆之行是一次“和平之旅,宋楚瑜则将自己此行为“搭桥之旅”,表示反对“一中一台”“公投台独”。

(1)连战的大陆之行表达了台湾同胞的什么愿望?海峡两岸人民对大陆熊猫“团团”“圆圆”的认

同表明了什么?

答:实现两岸完全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民族团圆的愿望。

(2)连战的大陆之行是一次“和平之旅,宋楚瑜则将自己此行为“搭桥之旅”,这说明了什么? 答:连战之行,表明维护台海和平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宋楚瑜之行,表明了台湾同胞扩大两岸交流的强烈意愿。

(3)是什么因素促使两岸包机达成共识?又是什么因素致使两岸全国直航仍然遥遥无期?

答:“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同胞,海外桥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经济相互促进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实现两岸统一是人心所向。这些因素使包机达成共识。

“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是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台独”分子企图分裂祖国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这些因素使直航遥遥远期。

(4)“公投”遭到中华民族儿女的坚决反对,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维护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5)为什么要反对“台独”?

(见问题4)

(6)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什么?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佳方式)但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11、青少年应该怎样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你准备为促进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答:(见问题7)

12、我国中国应如何应对台独?

答: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加强两岸的交流以合作,扩大互信,增进了解;④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取得国际社会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支持;⑤加强国防力量,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给台独分子以巨大的威慑力;⑥不断揭露台独的险恶用心与危害。

13、从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以来,近30年过去了。然而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化作历史。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在这一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三通”正式启动。

(1)两岸“三通”正式启动有何意义?

①这有利于两岸互利双赢的交流与合作。在目前,大力发展以“三通”(通商、通航、通邮)为中心的两岸交往,增进人民的共识和感情。

②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提供新的更为强劲的动力。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为两岸经济注入新活力,盘活两岸市场,融合两岸资源,创造新的商机,经贸交流必将再度突飞猛进。

篇6: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课本60页)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知识点四: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的含义(课本60页最后一段)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2.现实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课本61、62页)

①根本措施: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②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重要举措一: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增长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即两个比重,两个同步)

④重要举措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知识点五: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课本62页第二段)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课本63页)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知识点一:财政

1.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2.财政的实现

财政是通过预算和决算实现的。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3.财政收入(课本67页)(1)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收)、利(润)、债(务)、费(其它)。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泉的关系)。②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课本68页)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分类:按具体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5.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盈余: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③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6.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7.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是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知识点二: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含义及本质

(1)含义: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

(2)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三者关系: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征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3.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税收的种类

(1)根据征税对象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①征税对象:增值额

②纳税人: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③税率及计税方法:增值额×税率(17%)或者营业额×税率(17%)-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④意义:a.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纳税。b.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3)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①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②纳税人:a.居住满一年的个人的境内外所得。b.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在境内所得 ③税率和计税方法: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列税率

④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知识点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以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强盛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篇7: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总结

1、人们从食物里获得热能,经常用“千卡”作为食物中的热能单位。每人每天大约需要8000多千焦的热能。1千卡=4.2千焦。

2、每天摄取足够的热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吸收过多的热能或消耗太少,会使热能在体内转化成脂肪积存下来,导致肥胖。

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是为纪念瑞典天文学家摄耳修斯的贡献而确定的。

4、物体一般都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也有少数例外情况,比如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为水在0℃-4℃之间时,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5、热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6、热传递的方式的有三种:传导、辐射、对流。

7、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散热降温,有时要升热保温。

8、什么是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地球散发热能的本领减弱,使地球大气温度缓慢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影响:(1)土壤会出现荒漠化,导致粮食减产;

(2)冰川融化和海水体积遇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

9、为什么夏天用棉被来盖住雪糕,雪糕却不融化? 答:一是保温,防止冰糕的冷气跑掉。

篇8:第三单元自测题

一、基础练兵场(19 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7 分)

沿着曲径通幽的碎石甬道进入园内,西北面是一座A____ (形容器物精致通透,结构奇巧)的太湖石假山,衔抱一池碧水。这座太湖石假山,峰峦层叠,石径wēi yí( )山下有洞室可穿行,( )级而上,经数转而至山顶,山顶有亭翼然。山石与天光云影倒映池中,qīng xī( )如画。池上架石梁,山下有涧谷,水中B____ (卧/载)莲藕,四周绿树环匝,境界幽深清远。置身其中,清风送爽,使人有出尘之感。

(1) 请根据括号里成语的意思,在A处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一个成语。 (2分)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3分)

(3) 从括号内选一个字填写在B处后面的横线上。 (2分)

2. 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思路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B.《巍巍中山陵》一文从内容上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了“巍巍”这个显著的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

C.《凡尔赛宫》一文,无论是对凡尔赛宫建筑本身的描写,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大花园的描写,作者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D.《黄鹤楼》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有感慨。作者阎伯理,宋代人。

3. 下列选项中,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黄鹤楼》一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B. 《于园》一文中,作者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这几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

C. 《黄鹤楼》中对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避实就虚,行文善变, 情趣盎然。

D. 《于园》的作者是张岱,他推崇诗文的“冰雪之气”,即高格调。

4.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 分)

①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②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③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病句 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句 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群外地的同学慕名来你校参观,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 自己的学校? 请简单地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41 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 6~7 题。 (5 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第十二。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

6. 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______(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2 分)

7.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8~12 题。 (20 分)

游万柳堂记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①,其在廷时,无可訾②,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③,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攲④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⑤民之膏以为苑囿⑥也哉?

[注释]①临朐:地名;冯公: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②訾(zǐ):毁谤、非议。③蒹葭(jiān jiā):芦苇。④攲:歪斜、倾斜。⑤朘:剥削。⑥苑囿:畜养禽兽的园地。

(选自《刘大櫆集》,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前一句一处,后一句两处。 (3 分)

昔 之 人 贵 极 富 溢,则 往 往 为 别 馆 以 自 娱

9.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1)将不暇于此( )(2)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 )

(3)而其堂曰“万柳之堂”( )(4)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 )

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解说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万柳之堂”是临朐相国冯公为自娱而建,占地广,清一色植柳,亭榭、池塘与假山点缀其间,足见冯公建园时用心之深。

B. 文章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万柳之堂”的昔盛今衰,形象地揭示了“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道理。

C. 文章通过对“万柳之堂”占地之广,植柳之多,亭榭、池塘与假山之互衬的描写,流露出对冯公繁忙之余闲雅情趣的欣赏,赞扬了冯公富贵而能赏山乐水的可贵品质。

D. 文章叙议结合,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之堂”,因“游”而“记”,继而生发感慨,婉讽富贵而淫乐者,劝诫士大夫不要恋慕富贵,富贵了更不要搜刮百姓钱财建园自乐。

11.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6 分)

(1)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借“万柳之堂”的兴衰向士大夫们提出了哪两点建议。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 13~17 题。 (16 分)

天坛之美

杨辛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则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选自2006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有改动)

13.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 分)

14.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2 分)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的。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16. 作者站在审美的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考虑,用三个词语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 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 分)

18. 请以“家乡探胜”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抓住景物的特点充分描写,展现景物特色;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1. (1)玲珑剔透(2)逶迤shè(3)卧 清晰

2. D

3. C

4. ②,在“平等”后加“的口号”;③,“土炮”前的顿号改为逗号,并在“土炮”前加“扛 着”。

5. 略(抓住特征、突出重点,按一定顺序介绍,语言要有吸引力)

6. 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 意思近即可)

7. 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深谙人意,将作者的“愁心”带走, 把“好月”送来,描绘出了一个十分美妙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后的愉悦心情。

8.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

9. (1)根本(2)角落(3)题名(4)胜景、美景

10. C

11. (1)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钱财)。(2)第三次去,凡是那园中所植的柳树, 都被砍掉了,没有一棵留存下来。

12. ①富贵乃身外之物 ,不要羡慕富贵之人 ;②已经富贵的人 ,为自己担忧还来不及,更不应该搜刮百姓的钱财建造园林了。

13. 总分总

14. 列数字、作比较 ,准确充分 地说明了 “天坛的建 筑是连续 性的逐渐 上升的完 整体”的特点。

15. C

16. 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17. 与“清”的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为天坛增添了一种空灵之美。

上一篇:系十佳女生活动策划下一篇:名人意志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