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春天教案

2022-06-2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落实教育思想、实施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的总体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三单元春天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第三单元春天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大山的孩子”为题材组织的音乐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栏目:开心一刻、唱歌、聆听、创编。

教学内容: 开心一刻:喊山

歌: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

听: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创

编:节奏对话

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民族吹管乐器力度记号。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2、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3、学习并了解管子、笛子、笙、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并通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感受唢呐独特的音乐及表现力。

4、通过音乐学习力度记号弱、中弱、强、中强。 教学重难点:

1、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2、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3、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感受唢呐独特的音乐及表现力。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电钢琴 课时划分: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做“开心一刻”的音乐游戏式的发声练习“喊山”。 教学目标:

通过喊山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在大山中呼喊时伴有回声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喊山的练习,体会在大山中呼喊时伴有回声的感觉。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喊山”。

“喊山”是为结合本单元主题设置的一个音乐游戏式的发声练习。

二、开心一刻“喊山”。

1、播放一些相关的音响,请学生感受大山回声的效果。

2、在听音响的基础上,让学生做高声呼喊及小声回应的回声练习。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高声演唱,另一组学生做小声回声。

4、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对回声有所体验和表现。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开心一刻:“喊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心一刻“喊山”。

二、导入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我是幸福的山娃娃》是一首当代创作的儿童歌曲,曲调轻快、流畅。歌词生动地刻画出山间那美丽、多姿的景象,富有动感。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

四、巩固新歌。 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分组唱。

3、男女生比赛唱。

4、有感情演唱。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节奏对话” 教学目标:

创编“节奏对话”,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配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和大家的配合能力。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放牛山歌》。

二、导入。出示节奏。

三、创编“节奏对话”。

1、先拍击节奏谱,做到节奏正确,逐步达到熟练。

2、为节奏谱加上强、弱记号进行拍击。

3、说说节奏谱加上强弱记号后拍击有什么效果?

四、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学生的创作,要求学生根据强、弱记号的要求正确地拍击节奏。

五、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创编“节奏对话”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采山》 教学目标: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清晰地吐字演唱歌曲《采山》,表达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自豪心情。。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采山》。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我是幸福的山娃娃》。

二、导入歌曲《采山》。

三、学习新歌。

1、师范唱歌曲。

2、学生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整体的印象。

3、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跟唱。

4、指导学生用轻快的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巩固新歌。 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1、分组唱。

2、男女生比赛唱。

3、有感情演唱。

六、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采山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山娃娃》 教学目标:

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 教学重难点:

欣赏童声无伴奏合唱《山娃娃》,感受并用歌声表现山中特有的回声。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采山》。

二、导入。

《山娃娃》是孙国胜作词、晓鸥作曲的一首合唱曲。全曲结构简练、清晰。

三、聆听《山娃娃》。

1、初听这首歌曲,请学生谈谈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对表现歌曲起到了什么作用?

2、再听歌曲,简要地描述出听到歌曲后联想到的景象。

3、让学生尝试着演唱二声部,用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中回声的情境。

4、再次完整地听全曲,与前面的“喊山”练习结合在一起。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山娃娃》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欣赏《百鸟朝凤》,感受森林里自然和谐、百鸟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 教学准备: CD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百鸟朝凤》。

二、导入。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全曲共分八段,是一首循环体结构的乐曲。

三、聆听《百鸟朝凤》。

1、初听《百鸟朝凤》感受其热情欢快的旋律,想象百鸟争鸣、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复听《百鸟朝凤》,师生共同分析、交流,哪部分音乐分别表现的是山雀啼晓、林间嬉戏、百鸟齐鸣。

3、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感受唢呐的丰富表现力。

4、完整地听全曲,让学生想象百鸟争鸣、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四、小结。

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板书设计:

聆听《百鸟朝凤》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 9 ai ei ui 教学目的

1、学会复韵母ai ei 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

ai ei ui的发音、声母与ai ei ui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难点

ai ei ui的发音、声母与ai ei ui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ai ei ui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ai、ei、ui。从这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一些复韵母。复韵母就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韵母。

二、学习声母ai

1、字母ai的发音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画,两个小朋友背靠在一起,比谁高。“高矮”的“矮”,发ai。我们叹气“唉”,这个“唉”也发ai。还有我爱我家,这个“爱”也发ai。大家一起来发ai。

小朋友们要注意,ai是复韵母,发音时,第一个韵要读得长,而且响亮,第二个韵母要发得短,而且快。要一口气连着读,中间不停顿。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发ai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到小很快滑向i,ɑ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读成ai。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ai的书写

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ai的书写顺序。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ai”? 占哪个格?

师:复韵母ai由a和i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a,然后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i。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习声母ei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画,有个小朋友拿着斧头在砍树,一边砍一边喊“诶诶诶——”,这个“诶”读作âi。有人喊我们时,我们答应“诶——”,读作âi。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ei的发音部位、方法跟ai大体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ei的书写

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ei的书写顺序。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ei”?占哪个格?

师:复韵母ei由e和i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e,然后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i。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声母ui

1、字母ui的发音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图。图上有一位小女孩围着围巾,天气很冷了。“围巾”的“围”,韵母发ui。还有打电话的时候,先说“喂,谁呀”,这个“喂”的韵母也是ui。大家一起来发ui。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不是i),口形由圆到扁。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ui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ui”?占哪个格?

师:复韵母ui由e和i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u,然后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i。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习ai、ei、ui的四声

分组读ai、ei、ui的四声,先一组读一个声调,然后一个组读四个声调。

üi-ái-ǎi-ài ýi-éi-ěi-èi

uÿ-uæ-uǐ-uå

要注意,ɑi的声调标在ɑ上,ei的声调标在e上,ui的声调标在i上,i上的点去掉。

三、学习ai与d、t、n、l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d,一个是ai。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d-ai,一个人一动不动,在那里发呆,“发呆”的“呆”——dai。还有“袋子”的“袋”,“头上戴一朵花”的“戴”,韵母都是ai。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düi-dái-dǎi-dài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t,替换拿字母卡d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t-ai。“太阳”的“太”,读作tüi。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tüi-tái-tǎi-tài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n,替换拿字母卡t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n-ai,“奶奶”的“奶”读作nǎi。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nüi-nái-nǎi-nài

4、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l,替换拿字母卡n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l-ai,“过来”的“来”,读作lái。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lüi-lái-lǎi-lài

5、拿出拼音节卡片dai、tai、nai、lai,复习ai与d、t、n、l的拼读,并练习四个声调。

四、学习ei与b、p、m、f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b,一个是ei。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b-ei,“杯子”的“杯”。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býi-bãi-bþi-bâi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p,替换拿字母卡b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p-ei。对什么很看不起,就“呸呸”。弄坏了东西要赔偿,“赔偿”的“赔”,“佩带宝剑”的“佩”。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pýi-pãi-pþi-pâi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m,替换拿字母卡p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m-ei,“妹妹”的“妹”,“眉毛”的“眉”、“美丽”的“美”,韵母都是ei。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mýi-mãi-mþi-mâi

4、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f,替换拿字母卡m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f-ei“飞机”的“飞”,“肥胖”的“肥”,韵母都是ei。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fýi-fãi-fþi-fâi

5、拿出拼音节卡片bei、pei、mei、fei,复习ei与b、p、m、f的拼读,并练习四个声调。

五、学习ui与zh、ch、sh、r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zh,一个是ui。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zh-ui。一个人在前面跑,一个人在后面追,“追”,“追赶”的“追”。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zhuÿ- zhuæ- zhuǐ- zhuå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ch,替换拿字母卡zh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ch-ui。“吹”,“吹口哨”的“吹”、“吹一口气”的“吹”。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chuÿ- chuæ-chuǐ- chuå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sh,替换拿字母卡ch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sh-ui。发这个音的字有:“河水”的“水”、“睡觉”的“睡”。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shuÿ- shuæ- shuǐ- shuå

4、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r,替换拿字母卡sh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r-ui。。发这个音的字有:“花蕊”的“蕊”。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ruÿ- ruæ- ruǐ- ruå

5、拿出拼音节卡片zhui、chui、shui、rui,复习ui与zh、ch、sh、r的拼读,并练习四个声调。

六、学习儿歌

七、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ai、ei、ui三个复韵母的发音及书写。要注意,它们都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不能分开。标声调时,ai、ei要标在a、e上,ui标在i上面,并且把i上的一点去掉。

第10课 ao ou iu

教学目的

1、会复韵母ɑ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ɑo、ou、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

ɑ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难点

ɑ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ao、ou、iu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次课,我们学了ai、ei、ui(出示字母卡,抽查学生读、写的掌握情况。)这次课我们学习ao、ou、iu。它们也是复韵母,也是由两个字母组成。

二、学习声母ao

1、字母ao的发音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画,这是奥运会的五环旗,上面有五个彩色的环。“奥运会”的“奥”,读作ào。“棉袄”的“袄”读作ǎo。它们的韵母都是ao。大家一起来发ao。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先发ɑ,比单念ɑ时舌位靠后,要发得长而响亮,接着舌头逐渐抬高,口形收拢、变圆,发出近似u的音,要轻短。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ao的书写

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ao的书写顺序。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ao”?占哪个格?

师:字母ao由a和o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a,然后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o。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习声母ou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呀?是莲藕。“莲藕”的“藕”,发ou。还有“海鸥”的“鸥”也发ou。大家一起来发ou。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发ou时,先发o的音,接着嘴唇逐渐收拢,发出u的音,o念得长而响亮,u念得轻短模糊。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ou的书写

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ou的书写顺序。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ou”?占哪个格?

师:字母ou由o和u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o,然后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u。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声母iu

1、字母iu的发音

师:小朋友,请看刚才那幅图。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游泳”的“游”韵母是iu。小朋友的“友”韵母也是iu。大家一起来发iu。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iu是i和ou的结合,它是《汉语拼音方案》中iou的省写式。发iu时,先发i,然后逐渐把声音过渡到u。u要比单韵母u的口形开一些,舌位低一些,u的响度比i大。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iu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iu”?占哪个格?

师:字母iu由i和u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i,然后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u。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习ao、ou、iu的四声

分组读ao、ou、iu的四声,先一组读一个声调,然后一个组读四个声调。

üo-áo-ǎo-ào

ōu-èu-ǒu-çu

iū-iú-iǔ-iù

要注意:ɑo的声调标在ɑ上,ou的声调标在o上,iu的声调标在u上。

三、学习ao与z、s、sh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z,一个是ao。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z-ao。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早晨”的“早”。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züo- záo-zǎo-zào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s,替换拿字母卡z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s-ao。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扫地”的“扫”。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süo- sáo-sǎo-sào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sh,替换拿字母卡s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sh-ao,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多少”的“少”。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shüo- sháo-shǎo-shào

4、拿出拼音节卡片zao、sao、shao,复习ao与z、s、sh的拼读,并练习四个声调。

四、学习ou与l、z、zh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l,一个是ou。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l-ou,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楼房”的“楼”。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lōu-lèu-lǒu-lçu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ou,替换拿字母卡ao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z-ou。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走路”的“走”。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zōu-zèu-zǒu-zçu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zh,替换拿字母卡z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zh-ou,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稀饭”又叫“粥”,读作zhou。还有“周围”的“周”。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zhōu-zhèu-zhǒu-zhçu

4、拿出拼音节卡片lou、zou、zhou,复习ou与l、z、zh的拼读,并练习四个声调。

五、学习iu与j、n、l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j,一个是iu。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j-iu。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喝酒”的“酒”。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jiū-jiú-jiǔ-jiù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n,替换拿字母卡j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n-iu。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牛羊”的“牛”。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niū-niú-niǔ-niù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l,替换拿字母卡n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l-iu。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四五六”的“六”、“柳树”的“柳”、“河流”的“流”,它们的韵母都是iu。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liū-liú-liǔ-liù

4、拿出拼音节卡片jiu、niu、liu,复习iu与j、n、l的拼读,并练习四个声调。

六、学习i、ao与j、q、x的三音拼读

1、请三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j,一个是i,一个是ao,按顺序站在一起。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三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j-i-ao。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交作业”的“交”、“手脚”的“脚”。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jiüo-jiáo-jiǎo-jiào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q,替换拿字母卡j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三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q-i-ao。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过桥”的“桥”。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qiüo-qiáo-qiǎo-qiào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x,替换拿字母卡q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三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x-i-ao,有哪些字读这个音呢?有:“大小”的“小”,“笑哈哈”的“笑”。

大家一起来读四个声调:xiüo-xiáo-xiǎo-xiào

4、拿出三拼音节卡片jiao、qiao、xiao,复习ao、ou、iu与uo的拼读。

七、学习儿歌

八、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ao、ou、iu三个声母的发音及书写。要注意,它们都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不能分开。标声调时,ao、ou要标在a、o上,iu标在u上面。

第11课 ie ûe er

教学目的

1、学会复韵母ie、û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

形、正确书写。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

2、能正确拼读声母与复韵母ie、ûe组成的音节。

3、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体会

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声母ie、ûe、er的发音及ie、ûe、er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er的发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ie、ûe、er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上次课,我们学了ao、ou、iu(出示字母卡,抽查学生读、写的掌握情况。)这次课我们学习ie、ûe、er。

二、学习声母ie

1、字母ie的发音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画,图上画的是什么呀?是一棵椰子树,它生活在大海边。大家一起来发ie。“椰子”的“椰”。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发ie时,由发i开始,接着发ä,口腔半开,中间气不断。ie中的e读音与单念的e不同,这里的e念ä,口半开,嘴角展开,舌尖抵住下齿背,舌头靠前,嗓子用力。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ie的书写

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ie的书写顺序。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ie”?占哪个格?

师:字母ie由i和e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i,然后在第二格写e。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三、学习声母ûe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画,图上画的是什么呀?是月亮。大家一起来发ûe。“月亮”的“月”。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发ûe时,由û开始然后向ä滑动,口形由合到半开,中间气不断。这里的e也念ä。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ûe的书写

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学习ûe的书写顺序。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ûe”?占哪个格?

师:字母ûe由û和e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一格和第二格写û,然后在第二格写e。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声母er

1、字母er的发音

师:小朋友,请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呀?是一只耳朵。大家一起来发er。“耳朵”的“耳”。

播放音频,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发音要领:发er时,e表示发音时舌头的位置,r表示卷舌动作。在发出单韵母e的同时,把舌头卷起来对着硬腭,就成了er。

学生练习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2、字母er的书写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怎么写“er”?占哪个格?

师:字母er由e和r组成,要注意,写的时候,两个字母要靠在一起,不能分开。我们先在第二格写e,然后在第二格写r。

学生练习写,相互纠正,教师巡视。

二、学习er的四声

分组读er的四声,先一组读一个声调,然后一个组读四个声调。

ēr-ér-ěr-èr

三、学习ûe与n、l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n,一个是ûe。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n-ûe,有哪些字发这个音?有:“虐待”的“虐”,“虐待”就是对人、对动物不好。比如,打猫咪,就是虐待。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l,替换拿字母卡û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l-ûe。有哪些字发这个音?有:“省略号”的“略”。

3、拿出拼音节卡片nûe、lûe,复习ûe与n、l的拼读。

四、学习ûe与j、q、x的拼读

1、请两位小朋友上台,各拿一张字母卡,一个是j,一个是ûe。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j-ue,有哪些字发这个音?有:“决心”的“决”。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q,替换拿字母卡j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又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q-ue。有哪些字发这个音?有:“麻雀”的“雀”。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拿着字母卡x,替换拿字母卡q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请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两位小朋友站在一起,他们拿的字母合在一起,念什么呀?大家连在一起读x-ue,有哪些字发这个音?有:“学校”的“学”、“学生”的“学”。

4、拿出拼音节卡片jue、que、xue复习ûe与j、q、x的拼读。

5、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拼n、l和ûe时,û的头上还有两点。当我们用j、q、x来和ûe拼时,这两点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呀?

有谁还记得前面的课文说过的,“小û碰见j、q、x ”怎么样啊?“小û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û。”

五、学习儿歌

六、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ie、ûe、er三个声母的发音及书写

第三篇:第三单元教案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1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小结:

2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3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课后小结:

(千米) 4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5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6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7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课后小结:

8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9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10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11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12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13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14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 =(100+2)×43 =900 =9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37+63)×100 =3815

×(29+1)×40 =38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16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7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

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课后小结:

÷b÷c=a÷(b×c)

19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20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21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22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

1、

3、

7、8

23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课后小结:

24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12=300 25×40=1000 25×4=100 25×8=2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25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运算定律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什么内容吗?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6)计算:480+325+7 325+480+75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26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加法、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一、根据定律填空。(指名回答)

1、a×b=( )×( ); 34×83=( )×34;

a×35=( )×( )

2、( )×b=( )×89; 76×( )=( )×76

3、9×25×4=9×( × ); (70×25)×4= ×( × )

4、(a×b)×c=a×( × );

5、3×7×6×5=(3×7)×( × )

6、8×9×25×4=( × )×( × )

7、(a+b)×c= × + × ;

8、4×(25+13)= × + ×

9、a×b+a×c= ×( + );

10、25×13+25×37=25×( + )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全体独做,个别板演,老师辅导)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67×25×4 125×34×8 (25×27)×4 8×(125×7)

(25+7)×4 125×(8+3) 407×34+407×66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三、巩固练习。

1、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0行,每行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2、两个工人加工晶体管。甲工人每小时加工24个,乙工人每小时加工26个。它们每天工作8小时,两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晶体管?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27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单元测验

第(

)周

星期(

)

总第(

)节

单元测验评讲

2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运 算 定 律 和 简 便 计 算

29

第四篇:第三单元教案

《春》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学习动笔读书: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本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景方法。 3.感受春天美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憧憬未来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春天是婉转动听的鸟鸣,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大家稚嫩的声音„„春天,一切生命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倾诉欢乐。春天到了,童话就会在草尖浮动,安徒生的美人鱼就会在碧绿的湖水里跳舞,我们就会欢呼雀跃着在阳光下追逐,春天实在是一幅灵动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的《春》当中,来感受春的美好。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内容:1.难字难词2.作者简介3.关于“春”的诗歌

(此步骤要求学生把预习时查找的生字、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汇报,其他同学可补充。) 明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niàng)抖擞(sǒu)应和(hâ)嘹亮(liáo) ....稀疏(shū)安巢(cháo)撑伞(chēng)黄晕(yùn) ....2.走近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搜集关于“春”的诗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徐俯《春游湖》

(二)自主品味,整体把握。

要求:轻声速读,边读、边想、边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哪些春景图?能用三个字拟个小标题吗? 2.这几幅春景图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点拨、指导:

1.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1 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春草勃发---充满活力;春花竞放-------竞争、活力; 春风拂面---和煦、芳香;春雨多而密----宁静、温馨; 春到人欢----奋发向上

春天:花卉争荣、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多姿多彩„„

(三)自主朗读,感悟春天。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好,下面我们来继续研读这篇文章,学习它的语言表达技巧、描绘景物的方法、写作技巧等。

二、继续课内探究。

(一)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建议: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在教师的引导下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通过合作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在交流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读

1、2节,思考:

(1)在第一节盼春中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第2节 写的什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是春回大地,万物苏生的总写。 “一切” “睡醒”“张开了眼” “欣欣然”。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2.春草图:(找同学读)

(1)思考: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嫩,绿,多,软(句子在文中很明显) (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3)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推测一下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作者写草运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读)坐、躺、滚、踢、跑、捉。

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是孩子。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这样就侧面突出了草嫩,绿,多,软的特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2 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5)齐读春草图。 3.春花图:

(1)阅读第四节思考春花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多,艳,甜 (2)形态---- 颜色------ 味道------ (3)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

(4)“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4.春风图: 有表情地朗读。

(1)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找一找句子

触觉----抚摸

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视觉----鸟儿高兴、牧童吹笛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找出句子)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春雨图:

(1)春雨图对春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绘?描写顺序有、写法特点各是什么? 形:牛毛,花针,细丝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描写顺序: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写法特点:动静结合 6.迎春图: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2)哪些人们?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3)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归纳:“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7.颂春:

(1)文章后三节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 刚落地的娃娃-----新 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比喻,拟人,排比。

(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交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教师的设问与同学的质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诵读竞赛——回味春天。

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背诵《春》中的优美段落。

四、合作总结——畅谈收获。(学生可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谈。)

示例:

(一)今天,老师引领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 , 感受到了 ,懂得了 。

(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鲜艳,感受到了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润,更重要的是跑进了迎春的队伍中,并且懂得了抓紧春光,好好学习,这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礼!)

(二)写作手法。

1.观察细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2.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五、课后提升——写作训练。

学习《春》的写法,课后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这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

4

《春》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学习动笔读书: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本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景方法。 3.感受春天美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憧憬未来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案

读课文,把握下列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抖擞( )应和( )嘹亮( ) ....稀疏( )安巢( )撑伞( )黄晕( )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搜集关于“春”的诗歌。

课内探究案

一、检查预习。

二、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三、自主品味,整体把握。

要求:轻声速读,边读、边想、边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哪些春景图?能用三个字拟个小标题吗? 2.这几幅春景图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四、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1.读

1、2节,思考: (1)在第一节盼春中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3)第2节 写的什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

5 2.春草图:

(1)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3)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推测一下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作者写草运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4)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3.春花图:

(1)春花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形态:

颜色: 味道: (3)修辞手法:

(4)“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4.春风图:

(1)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找一找句子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句子) 5.春雨图:

(1)春雨图对春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绘?描写顺序有、写法特点各是什么? 6.迎春图: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2)哪些人们?(3)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7.颂春:

(1)文章后三节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 (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交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五、诵读竞赛——回味春天。

六、合作总结——畅谈收获。(可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谈)

课后训练案

一、主题阅读。

春天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灌溉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

6 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这篇文章与朱自清的《春》同样都表达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2.第①段中说“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你对这句中的“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是如何理解的?

3.第②段中说:“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在课文《春》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第③段从细微处写春天:“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请用同样的句式,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春天的理解。

5.说说你最喜欢这篇文章哪个部分或哪些语句,并简述理由(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说)。

(二)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6.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以及作用?

7.你认为作者就是在为“雨”高唱美的赞歌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8.作者对雨的认定别具一格,你知道他是怎么认定的吗?请用原文问答。

7

9.作者在描写“春雨”“夏雨”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

二、能力提升。

1.古诗中孕育着“美丽的春天”,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春雨的灵性 ;贺知章在《咏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春风的精巧;孟郊在《游子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母爱喻作春之温馨。

2.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春》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案答案1.niàng sǒu hâ liáo shū cháo chēng yùn 3.关于“春”的诗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徐俯《春游湖》

课内探究案答案

三、自主品味,整体把握答案:

1.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春草勃发---充满活力; 春花竞放-------竞争、活力; 春风拂面---和煦、芳香; 春雨多而密----宁静、温馨; 春到人欢----奋发向上

春天:花卉争荣、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多姿多彩„„

四、合作品味,问题探讨答案:

(1)“盼望着”;“近”(拟人)(2)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3)是春回大地,万物苏生的总写。“一切”“睡醒”“张开了眼”“欣欣然”。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答案:(1)嫩,绿,多,软(句子在文中很明显) (2)“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3)坐、躺、滚、踢、跑、捉。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是孩子。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这样就侧面突出了草嫩,绿,多,软的特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4)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3.春花图答案:(1)多,艳,甜

(2)略

(3)排比和比喻

(4)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4.春风图答案:(1)触觉----抚摸

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8 视觉----鸟儿高兴、牧童吹笛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2)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春雨图答案:(1)形:牛毛,花针,细丝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描写顺序: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写法特点:动静结合

6.迎春图答案:(1)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2)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3)“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7.颂春答案:(1)刚落地的娃娃-----新

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比喻,拟人,排比

四、合作总结——畅谈收获答案示例:

1.今天,老师引领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 感受到了————————————————,懂得了——————————。

(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鲜艳,感受到了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润,更重要的是跑进了迎春的队伍中,并且懂得了抓紧春光,好好学习,这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礼!)

2.写作手法(1)观察细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2)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3)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课后训练案答案

一、主题阅读

(一)1.相同点:两文都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写春景,如《春天》也同《春》一样,描绘了几幅春图:春在田畴、春在河畔、春在天空、春在果园。不同点:《春》寓情于景,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蕴含在写景之中;《春天》中除了描写外,还有直接抒情,例如第⑷段中“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

2. “神奇的魔力”:例如上一句所说的“一丝毫不起眼的绿„„荡漾幸福的涟漪”。“生命力”指下边第⑵⑶两段所述内容,例如:“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第二问略

4.仔细观察春天的景物,抓细微之处写,如:春天是河边柳枝婀娜多姿的倩影。 5.略。

(二)6.运用了比喻,更加突出其秋日雨的阅尽沧桑。 7.是。他的真正意图是赞美“雨”,想让人们更加了解雨。

8.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9.描绘了自然的美,且更加深刻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

二、能力提升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C

《济南的冬天》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9 2.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样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

1.加点字注音:

济南(jǐ) 伦敦(dūn)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ã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二)作者及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三)你所了解的济南——济南山和水的情况。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4.你认为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老舍的一种什么感情? 组织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

2、

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

10 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4.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同时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探究赏析。

(一)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二)预设各段问题如下,学生也可自行提出问题并交流展示

1.第1自然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赏析本段谴词造句的精细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

明确:“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

(3)上文中的描写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写得却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得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4.(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最”“呀”“就”“吧”“太”

11 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9)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5.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6.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第一是暖,不但不

结冰,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三、自主、合作,归纳写作特点。

(一)自主交流。 (二)合作归纳。

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

情。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四、精彩段落诵读比赛。

(学生可自选精彩段落有感情地背诵,并展开竞赛,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一)结合句子,为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含义: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响晴:A、(天空)晴朗无云。 B、响亮、晴朗。 2.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慈善:A、仁慈、善良。 B、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空灵:A、透明。 B、空洞灵活。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3.山尖全白了,给篮天壤上一道银边。( )( )

(三)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1.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 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 比喻 比喻 拟人

12 (四)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五)“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本文起作用。 (六)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点词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

(一)1.A 2.B 3.A (二)1.情──晴 2.蓝──篮 3.壤──镶 篮──蓝 (三)A (四)D (五)过渡 (六)A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案

1.读课文,找出生难字词并释义。

(1)加点字注音:

济南( )伦敦( )镶( )水藻( )贮蓄( ) 发髻( )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 响晴: 设若: 贮蓄: 空灵:

13 2.可通过网络查找作者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3.你所了解的济南——济南山和水的情况:

课内探究案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下面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4.你认为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老舍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研读课文,探究赏析。

(一)逐段细读课文,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二)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2.赏析本段谴词造句的精细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

(3)上文中的描写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写得却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得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4.(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5.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6.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四、自主、合作,归纳写作特点。

五、精彩段落诵读比赛。

(学生可自选精彩段落有感情地背诵,并展开竞赛,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六、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课后拓展案

1.赞美四季。

朱自清先生赞美春天,老舍先生赞美济南的冬天,你呢?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写几句富有文采的话,表述你喜欢的理由。

例:我喜欢秋季,因为秋季代表着成熟,代表着收获,代表着奉献。 我喜欢

14 2.冬游济南。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并写下来。

提示: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3.主题阅读。

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济南的秋天》中作者写山,抓住了山的什么特点来写? 与《济南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2)文章第一句“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本文语句优美,描写生动,举一例作简洁的分析。

(4)“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用你认为确切的词语(最少五个)简要概括“济南秋天”的特点。

【答案】预习案:(1)加点字注音:济南(jǐ) 伦敦(dūn)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ã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者简介及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

15 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 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3.你所了解的济南——济南山和水的情况: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课

内探究案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

2、

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4)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同时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2.(1)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2)明确:“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3)“响晴”的意思是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3.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4.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9)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5.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6.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四、写作特点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课后拓展案

主题阅读: (1)《济南的秋天》中作者写山,抓住山的变化特点来写的。 而《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抓住“温晴”这一特点来写。

(2)统领全文内容。

(3)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颜色的多变角度来分析,示例如:““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本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清给人的美好感觉。再如:“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将鸭子拟人化,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鸭子戏水图。

(4)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秋天的喜爱之情。

(5)古朴、静美、清凉、清明、充满诗情画意。

《夏感》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评注,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 2.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了朱自清先生对春的赞歌,感受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冬天的秀美,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夏天,请大家用一句话说一下你对夏天的感觉?看来大家对夏天的感受很细致,那么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二、自主合作,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齐读两遍: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

17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2.作者情况介绍(学生互相补充)

梁衡,山西霍县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评和质疑:

1.运用圈点评注方式,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评析。并在组内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质疑。

预设: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4)“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2.质疑: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五、深情诵读,课堂小结:

(在品析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特别需要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笔下这个特别的夏天。读后让学生小结本课内容)

18 小结:1.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2.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2.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 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3.读主题学习丛书34页《夏日风情》 板书:

总体感受:紧张、热烈、急促

夏感具体描写: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思想感情:热爱、赞美

《夏感》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19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评注,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 2.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案

预习课文:

1.将阅读时不认识、不理解的生难字词找出来。 如: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2.了解作者情况。(学生互相补充)

梁衡,山西霍县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检查预习: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评和质疑:

1.用圈点评注方式,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评析。并在组内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质疑。 预设: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4)“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2.质疑: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五、深情诵读,课堂小结:

(在品析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特别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笔下这个特别的夏天。请读后

20 小结本课内容)

课后拓展案

1.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 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3.《夏感》拓展阅读。

有人说春天赋予我们蓬勃向上的生机,夏天点燃我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冬天鼓起我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那么,秋天又能给我们什么呢?

我想起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凛冽,其意萧条……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然而,这毕竟是前人的感受,秋天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终于有机会到野外去饱览秋果。在那广阔的田野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稻子,在微风吹拂下,层层波动,向前涌来。我的脑海中,闪出了“稻浪”、“金色的海洋”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总觉得这还不够概括这一切。我正绞尽脑汁地苦想着,又一番景象迷住了我,在那稻田旁不远处,一排排果树已结满了硕果,那一个个饱满和果实,使人看得心花怒放,我似乎闻到了那清新诱人的香味。此时,我的心情很兴奋。我想如果 欧阳修老 先生能看到这情景的话,也许不至于写出那样悲观、低沉的《秋声赋》了。

蓦地,我像发现什么哲理似的,低头沉思起来,我爱秋天,就是从刚才起,我深深地爱上了秋天,是喜爱秋天的果实呢,景物呢,还是别的?我想这些都不完全。我爱秋天是因为我发觉秋天有一种内在的品行,它严厉公正,也不缺乏美好,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吧,我们不防称它们为“秋天的性格”。

秋天的性格是严厉的,“秋天的扫落叶”这是那么天情啊!一切陈腐的东西,终究要在秋天被淘汰,换上干净的,崭新的东西。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界中的一条真理。我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秋天抱的偏见,总认为秋天是凄凉的,萧条的,难道仅仅因为秋天淘汰陈旧的事物不留情吗?别忘了,秋天是在为大自然,为人类做好事。不管人们怎样死抱住偏见不放,秋天却还是默默地工作着。为人们除残去秽,岂能温情脉脉,秋的严厉是多么值得称道。

秋天的性格又是公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朴素的哲理在它身上反映得是多么深刻。在春天,如果你播下了勤奋的种子,并且灌注了你的血汗,那么秋天就会给予你丰硕的果实;如果你播下的是无用的草籽,那么秋天就会给予你满地的荒草;如果你不播种,那么秋天仍旧给予你光秃的一块土地。

秋天的性格是美好的。这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到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丰收之果,到处都可以听到丰收者的笑语。然而,这只是一种外在的美,而更能表现秋天性格的却是它那种内在的美。你看它,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辛勤一为大自然,为人类做着好事。然而却被一种偏见所包围着,可它对这一却又是怎样做的呢?它仍然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从不为自己辩解。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认识秋天,了解秋天,也一定会喜欢秋天的这种性格。我相信这种性格一定会给更多人以新的启示……

赏析:本文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对“秋天的性格”的哲理思考,角度很新颖,全文写得很舒展,而且条理清晰。在对秋景的描绘中,生动地刻画了秋天“严厉、公正、美好”的性格品质。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将景情、理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这一点值得学习。

答案: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紧张、热烈、急促

2、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

21 旋律3.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评和质疑: 1.预设:(1)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2)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3)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4)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2质疑:(1)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2)明确: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五、课堂小结:1.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2.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课后拓展案:1.示例: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2.比较阅读: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秋天》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2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shuò) 栖息(qī) 归泊(bó ) 清冽(liâ) ....廖阔(liáo) 枯涸(hã) 梦寐(mâi) 船桨(jiǎng) ....

(二)了解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三)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1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三、师生朗读,整体感知。

(一)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秋日的私语》)

23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

2.读诗要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老师给这首诗画了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三)思考:

1.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明确: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秋思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研读探究,赏析交流。

秋天是一幅画,秋天也是一首歌,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灵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那个渔民,那个牧羊女,秋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总结,后班内展示。

(一)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此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

1.“飘”字贴切传神。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3.“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4.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具体化(视象化)了,创造出舒适、

24 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淡雅朦胧”。(渔夫晨归图、渔家秋景图) 1.“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那么,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打到的是鱼,打到的是叶子,二者都打到了或者二者都没打到,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体现了渔民愉悦、悠闲的心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3.“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4.“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5.“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用得很生动,“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与人和船在游戏,把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寥阔空远”。(秋天牧羊女图)

1.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通感的修辞手法: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写夏天是为了突出秋天,夏天辛勤劳动很辛苦,秋天可以丰收了,心情愉快,牧羊女就陶醉在其中了。

3.“梦寐”的意思是睡梦,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她是被美丽秋景、丰收喜悦的巨大幸福陶醉了。或许她还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

五、感情诵读,归纳小结。

(“三分诗,七分读”,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再现画面,体味意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写法、意境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角度进行归纳)

(一)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一)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相同点:选择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秋天》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25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 ....

二、了解作者:

知识链接

(1)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三、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课内探究案

一、检查预习。

二、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三、师生朗读,整体感知。

(一)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秋日的私语》)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

2.读诗要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老师给这首诗画了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6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三)思考:

1.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四、研读探究,赏析交流。

秋天是一幅画,秋天也是一首歌,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灵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那个渔民,那个牧羊女,秋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

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总结,后班内展示。

(一)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二)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五、感情诵读,归纳小结。

“三分诗,七分读”,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再现画面,体味意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写法、意境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角度进行归纳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一)现在我们可以使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二)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课后拓展案

一、美文赏读,完成文后问题。

听歌

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象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27 象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象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辽远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是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2.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3.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二、能力提升。

5.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不少于3句)

6.写出有关山、花、水、鸟的诗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鸟——————————————

答案: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1.shuò qī bó liâ liáo hã mâi jiǎng 2.了解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

28 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3.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1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三、整体感知。

(三)思考:1.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2.明确: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秋思图。3.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研读探究,赏析交流。

答案示例:(一)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1.“飘”字贴切传神。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3.“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4.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具体化(视象化)了,创造出舒适、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淡雅朦胧”。(渔夫晨归图、 渔家秋景图) 1.“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那么,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打到的是鱼,打到的是叶子,二者都打到了或者二者都没打到,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体现了渔民愉悦、悠闲的心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29 3.“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4.“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5.“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用得很生动,“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与人和船在游戏,把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寥阔空远”。(秋天牧羊女图)

1.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通感的修辞手法: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写夏天是为了突出秋天,夏天辛勤劳动很辛苦,秋天可以丰收了,心情愉快,牧羊女就陶醉在其中了。

3.“梦寐”的意思是睡梦,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她是被美丽秋景、丰收喜悦的巨大幸福陶醉了。或许她还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

五、感情诵读,归纳小结。

(一)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1.相同点:选择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后拓展案答案:

一、1.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2.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3.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4.D

二、能力提升5(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6.例如: ⑴一览众山小;⑵禅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鸭先知;⑷千山鸟飞绝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3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

领略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A.观沧海 曹操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2.朗读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并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31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基调;

讨论明确: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五、课堂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六、背诵默写。

B.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2.朗读 3.作者

三、感知内容。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一)学生自主探究1.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二) 讨论明确:1.“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32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五、诗歌背诵。

第二课时: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2.朗读 3.作者

三、感知内容。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 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诗歌背诵。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

33 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D.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检查预习。

1.作者 2.朗读

三、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闭目,随着录音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四、 体验反思谈感受。

1.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然后口头表述出来

答案示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并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五、品读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这篇作品在布局上的特点,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六、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4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

领略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4.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他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题目解读:

1.《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有关乡愁的这首诗。

2.《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眸一笑的西施倩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读诗歌。

(一)完成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白沙堤( )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碣石( ) ......

35 2.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 B、够 C、充分 (2)没.马蹄 A、没有 B、没过 C、遮没 (3)昏.鸦 A、黑色 B、昏迷 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 B、星星 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 B、停泊 C、游 3.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2.词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四、背诵竞赛。

五、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6

1.该诗押的韵是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3.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 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课外拓展案

一、主题阅读。

(一)阅读诗词《西江月》,完成文后各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3.“路转溪头忽见”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

4.“路转溪头忽见”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5.全词八句,只有后两句才点出有人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6.“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 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

(二)阅读诗句,完成文后各题: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8.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提升。

9.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萆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革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

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37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答案:

二、检查预习。

1.dī dàn sǒng zhì sâ jiã 2.(1)B (2)C (3)C (4)A (5)B 3.D.

三、合作探究。

(一)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1.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

2.“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五、巩固提升。

1.i;低、泥、蹄、堤 2.春水、云脚、旱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3.“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4.“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课外拓展案

【主题阅读】(-)1.夏季。从“鸣蝉~稻花”“蛙声”看出。 2.蛙。拟人。表现出词人陶醉在丰收在望的喜悦里。3.社林边旧时茅店 4.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5.一是点题——夜行黄沙道中;二是衬托出作者为乡村夜景所陶醉的心情。 6.①描绘出一幅幽静、欢快、

38 丰收的夏夜风光图。②平静、欢愉的心情。

(二)7.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8.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愉心境。【能力提升】9.C

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 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活动目的: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2.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性, 3.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4.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导语(由两名学生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二)欣赏美景:

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板书:春、夏、秋、冬 ,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2.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色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3.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季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面对搜集的或绘制的五彩缤纷的图画,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1.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

)季节或(

)图画,因为它描绘了(

)季节(

)的景色,突出了(

)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

)的美。

39 2.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四)积累诗文: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四季的语言资料。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

3.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整理在积累本上,以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 4.将整理在积累本上的诗文背过。

第二课时

作文写作与评改

一、写作目的。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2.抓住主要特征观察景物,表现景物的美,能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二、写作与批改设计。

(一)检查背诵积累的四季诗文。

(二)关注自然,抒写感受。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遂挺然成花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和自然息息相关,希望同学们能把心静下来,再次把自己沉浸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那段情景之中,将自己全身心地融进自然的怀抱,以“感受自然”为话题,展现自己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感悟。

【训练要求】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3.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4.恰当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的层次。 【写作导引】

文题1:走过四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提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应以描写为主,在写景的基础上,加以感悟,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

1.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是写出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它时它地景物的不同之处。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同时,为了写好景物特征,我们还要考虑到景物的地域、时令、角度等,选取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然后借助形象感强的词语直接描摹,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突出,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2.要有合理的顺序。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有的按照时间的变换,由早到晚、一年的四季来描述景物。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3.选择好的角度观察。首先要确定观察点,观察点有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方法,定点观察也有

40 平视、俯视、仰视、近视、远眺等很多种,移步换景是不断变换立足点的观察方法。

4.要渗透作者的情感。景物本身没有感情,但是写景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写景贵有情,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离不开抒情。任何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景物总要赋予它思想、感情。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另外在描写时还要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题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乐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感悟大自然”这个文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写好此文的关键事如何打开思路,以及多角度观察和立意。我们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这样才能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给写作提供无限契机。不要静止地观察,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受小溪的清纯,感受大山的倔强,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海胸怀,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笔下涓涓,尺幅天地!

提示二: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意高则文胜。”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 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

提示三:写这类文章一般从模拟实物的外部形态入手,可以从实物的形状、颜色、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具体、形象地描摹,然后准确地描述出所写对象的特征,或以物喻人,或托物喻理。要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品性要与所喻之人或所喻之理有相似点,不可强硬地拉扯在一起,二者要恰切、妥帖。

【相关素材】

1.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纳) 2.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3.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6.一朵花装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谚语)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

(三)作文评改。

四人一组评改作文并交流展示。

【佳作展示台】 例文1

这个季节属于秋

张夏

这个季节深匿在一种静谧中,它属于秋。一段梦曾被我埋下,但它却已随风飘逝,随雨滴落„„【眉 批:诗一样的语言,营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

深邃的天

秋的天空蓝,蓝得迷人,蓝得透彻。【眉批:“迷人”与“透彻”,简洁形象地状写出了秋天之美。】没有浮云,没有低压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抬高了一阶,开阔了不少。秋的夜空更是深邃,月光下,窗框镶上银色的棱条,玻璃映出银白的光芒。慢慢移到窗边,仰望天空,星不多,月亮很清晰,很明亮。初秋的月只是一轮弯月,孤单单的挂在那儿,它的弯口正对着不远处的小星,想要拥抱它,但又不能靠近,只能遥遥相对,无法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不知要这样维持多久,可能待到月圆之夜,它们也能同地上的人儿相

41 聚吧。对着月色,我许下心愿。银色的月光洒下了薄薄的一层纱,看得见,却拾不起,只是当你脚轻轻地踏上时,才感觉这不是纱,又把鞋照亮了„„

朦胧的雨

秋的世界雨绵绵,密密的细丝儿无声无息地飘入土中,【眉批:一个“飘”字,写出了秋雨之轻,秋雨之细。】在空气中蒙上一层薄薄的雾,一把小伞,擎起一方天地,我独自走在小路上,曾经彷徨、迷惘,只识得清前方是朦胧的一片,任着十月的秋雨飘洒在脸上,凉凉的,潮潮的,时儿淋湿我的心。几只晚归的鸟儿唤起浅浅呼应,低低掠起,垂缀起一串串雨珠。静静地等待,静静地梦呓,四周时儿哗然,时儿隐退。我依旧没有抬头,只是径直地走着,朝着朦胧的亮处寻觅,执着地追求,去寻找我春天埋下的梦。【眉批:这段文字对秋雨的描写细腻准确。】

凋零的叶

秋是轻风摇曳、树叶飘落的季节。我静静地坐在树下,用手去接那一片片飘散的黄叶,忽儿发现它的枝叶间纹理如此清晰,一种未经修饰而天成的美无法诠释。是啊,一些普通而美丽的东西恰恰是忙碌的一生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你可曾为路边的一只蝴蝶而驻足?可曾为天空中一声雁唳而翘首?【眉批:通过“蝶”“鹤”的动作写树叶之美,巧!连用两问,情感充沛。】如果曾有过,那么忙碌的生活便有了淡淡的点缀,生命中也多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我的希望更茫远了,只想休憩一下,去感受一下,去寻回一些可贵的友谊。叶儿就这样飘落着,飘洒在两位相互搀扶的老人身上,衬着夕阳的光色,他们沧桑的眼神似乎在寻觅曾经逝去的恋爱季节。

寂静的夜

秋夜有时静得可怕,常常夜里醒来,没有睡意,只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落在屋顶上,落在我寂寂的心上,把夜淋成一片海,把我的心淋成一只舟,和着脉搏一上一下。【眉批:比喻新颖贴切,形象地写出了秋夜之深沉、秋夜之美丽。】我的心郁闷、凄凉、茫然,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关上灯,却怎么也睡不着,爽性去细细体味这份静,让浮躁的心平静一下,再Listen一下Walk-man,把声音调到若有若无。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黑暗中,会感觉到音乐好似一条潺潺的流水,在身边环绕,浸进在人群中久已关闭的心扉。【眉批:再用一喻,语言美不胜收,情感又进一层。】这时,脑中独有一片空白,独有一片宁静,许多事已被忘记,而许多事又被忆起,一段美好温馨的记忆„„

绵绵的思

秋,凝造出浓浓的离绪别愁,我静静地看着你,送你前行。你踏着夕阳,和着月色,踏着如思的惆怅,悠悠地离开了,只留下一首无韵的小曲,缠绵在我凄凉的心房。深邃的天空中隐着我的希望,朦胧的雨曾把它淋湿,凋零的叶曾把它深藏,寂寂的夜曾让它迷失。我知道,失去的童年不会再回来,逝去的友谊也不会再镜圆。这个季节属于我,属于秋,我只有悄悄地告诉它,让它帮我藏起新的愿望。

【眉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收束,再一次将秋天展现地读者面前。】

【整体评析】应该说,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很是难得的美文佳作。虽然文章在感情上略带些伤感,但对秋景和自己的感受的描述却很是细腻真切,加上独特的小标题并列式绘景抒情的结构模式,这就使文章 有了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很容易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例文2

瀑 张钰梅

总想起那条瀑布,无须记住它的名字,只需在心中留着与它邂逅的那种默契。【眉批:下笔含情。】它所在的那座山,有着和它一样的气质。山中有一潭清清的流水,清新、鲜活,静默中有一种隐隐的骚动。细看,原是一脉清流涓涓注入,似乎满山都和着一种震荡的的节奏。峰回路转,它竟在眼前了。瀑是纯美的。那叠翠堆绿的山头,泻着一条几米宽的绿色的瀑,鸣响着一曲澎湃动人的歌。山被鼓动得喘不过气来,壁岩的新绿也像在涌动着,光洁而丰腴,有如少女的唇,接受着瀑布狂放不羁的吻。【眉批:比喻、拟人的运用,让语言魅力十射。】瀑是热烈的。它浩浩荡荡地直泻而下,带着男儿强劲的呼号,虽然被岩石迎面劈成无数股水柱,但它仍顺势往下猛冲,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儿被击得狂放四溢,似烟似雾地朝人扑来。一切像生活一样轰轰烈烈,永不枯竭。【眉批:“泻”、“呼”、“劈”、“冲”、“溅”“扑”等动词,将瀑布的气势状写得淋漓尽致。】瀑是豪放的。它坦荡、自然、豪情满怀的狂泻中,有那么多色彩在奇妙地变幻,流光溢彩,仿佛大千世界里纷繁绚丽的生活;有那么多热情在奔突,在涌动,在宣泄;有那么多的清泉在欢唱,在奔腾,像大合唱,像交响乐„„我被胸中盈盈的喜悦冲击着,尽管这颗即将成熟的心在生活面前,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可眼前的瀑布却启发了我。是的,它比我更懂得生活,更懂得自信,没有一丝彷徨忧郁,没有一点畏惧退缩,在无数个溅起的水沫中,塑造自我,走向辉煌的永恒„„【眉批:由景入情,借景抒情。】

42 我默默地走近这水的屏障,呼吸那醉人的气息。纵然它经受疾风骤雨的打击,面对着山石怪岩的阻隔和刁难,它仍然奔涌着向前。我心怀敬意地静静伫立着,看到了生命的极至:壮美的人生正是那些不畏险阻、奋勇前行的人们写就的,就像这眼前的瀑!【眉批:由情而入理,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整体评析】善于抓住“瀑布”内在的诸多特点,是本文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就使“瀑布”充盈了一种浓浓的生命气息:纯美、热烈、豪放,就像是作者人生旅途中的一位极好的楷模,它对作者的影响肯定是及其真实、深刻、长远的,难怪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动情地说:“总想起那条瀑布,无须记住它的名字,只需在心中留着与它邂逅的那种默契。”本文的语言非常美丽,是同学们学习的典范。

例文3

拒绝自然

张翔禹

其实在以前,自然是让我无法抗拒的!

你让我如何拒绝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那春风抚摸着我们,那鲜花把世间染得五彩缤纷,那小草把泥土的黑脸掩藏起来,那春雨滋润着万物苍生„„哪一样不让人陶醉于其中呢?

你又让我如何拒绝济南的冬天,那冬天里的景色,在老舍先生文字的环绕下更亲切、更美丽,有着它特有的魅力。如此一来,北方的大雪又显出几分激昂,毛泽东赋予它的更是一种斗志!

所以我更没理由拒绝“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的盛夏光景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秋高气爽。

可是,这些我无法拒绝的东西还存在吗?

你是说那小河与“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怕当你注意到旁边几个扎眼的塑料袋时会记恨这杀风景的一笔。

你是说那春风正在吹来吗?可那风没带来春天,没送来风筝,也没载着欢笑,而刮来漫天的黄沙!在沙尘暴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片片树林死去,沙漠却毫无羁绊地扩大、再扩大。

你说那儿童们的欢声笑语不正在演绎着《春》吗?那里哪有欢声笑语?,只有一阵阵咳嗽声;那里哪有笑脸?口罩遮住了一切,难道演绎《春》的是天上的浓烟吗?

你在夸赞雨的美好吗?可酸雨又在起着什么作用?它使路面被腐蚀,破坏建筑物,真叫我们躲都来不及。

你要用手感觉雪的柔软与细腻吗?可是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大气空洞的扩大,不久以后你手中的雪会不会转瞬即逝?

大自然已经在人类的“帮助”下变的面目全非,我无法拒绝的东西不复存在了,所以,我只好选择——拒绝自然!

幸好,我看到了希望,有识之士正在恢复大自然的原貌,真希望这种拒绝不会持续多久。

——后记

【简评】

本文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从拒绝自然的角度入手,思维与众不同,全文含蓄地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引起人们对自身做法的警觉。在警示人类的同时,结尾作者还看到了希望,有识之士正在恢复大自然的原貌,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文章值得称赞的地方,那就是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引用了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用这些文章来打动读者的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作者文化积累的丰富。文章与众不同之处还在立意上,作者运用了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这种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43

44

第五篇: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单元教案

课题: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本课的教学内容的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但要想使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查找资料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看看他们

1.播放一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如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弱势群体》),让学生说说照片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群。

2.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最需要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其实,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心,是全国人民想方设法帮助的对象,国际上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弱势群体”,可见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们的情况。

设计意图 :引出“弱势群体”的概念,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教学环节一:什么是弱势群体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6页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归纳交流概念中所强调的弱势群体的三个特征。

2.了解其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什么是弱势群体》,了解其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弱势群体”的资料,谈谈对弱势群体的看法。 设计意图 :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知道社会对弱势群体非常关注和关心

教学环节二: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

1.继续观看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弱势群体》,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学生根据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依次说出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科书第46—48页分别阐述了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这是本活动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掌握。本备课系统提供了相关的 PPT,可供教师参考。

2.教师整理学生的回答。

3.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说说还有哪些其他类型的弱势群体,说说他们为什么是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哪些援助。

设计意图 :弱势群体及其生活处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三:体验生活,感受幸运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8页最后一段阅读文字,体会人生的艰难。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拥有的幸运或不幸。

拓展:给政府的建议组织学生讨论,说说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怎样的关心和支持,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应制定怎样的政策,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有效的支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课题:走近同龄人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弱势群体”;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特别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生活状况,懂得贫困等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

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学生关心他人情感与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要感受他们的生活境况,了解贫困等不利条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对于生活境况优裕的中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对社会和人生比较敏感,但要站在弱势儿童的立场上,运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的困苦,甚至是心灵上的伤痛,是很不容易的。而对自身就是弱势儿童的日子来说,则有励志、图强的问题。因此,理解贫困等不利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本活动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了解自己的处境,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和疾病不是自己的过错,自己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而不应该受到歧视。教师要引导他们奋发向上,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在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引入:看照片,谈感受

1.播放一组反映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让学生谈观后感想。

2.教师:的确,人的生活境遇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有的人则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生活在不利条件中的儿童少年的生活境况,了解不利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成长的影响。 设计意图 :步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感受他们的不利处境。 教学环节一:我们的不同遭际

1.教师:从刚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还有不少同龄的伙伴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他们或者因为贫困而缺衣少食; 或者因为贫困而失学,有的甚至很小时就担负起沉重的家庭负担;有的因为家庭变故而生活在困苦之中;还有的因为残疾而失去了常人应有的快乐;等等。今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境况。

2.呈现一组反映我国处境不利少年儿童现状的数字或研究成果,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现状及其遭遇,并交流感想。

3.学生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有关处境不利的儿童的生活境况的资料,可以是个案,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等。

设计意图 :生活境遇的人们着想,特别是能够体会生活境遇不利的同龄人所处的困境。 教学环节二:不利境遇的影响

1.教师:不利的境遇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他们中有的因为贫困而过早地离开学校,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有的因为身体残疾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有的因为疾病而远离正常人的生活,被抛弃在社会之外;等等。那么,不利的境遇到底会对儿童青少年 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2.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查找的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呈现不利境遇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研究结果或者具体案例,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 :深刻理解不利境遇对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激励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发愤图强,克服不利条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勇敢地面对困难,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教学环节三:直面困境

1.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不同的境遇对人的影响不同。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则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是否就可以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甚至破罐子破摔?

2.呈现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不同案例,学生就此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针对班级中的,处境不利的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做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少年,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课题:平等的真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之所以有差别,就主要在于人际遇不同,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平等社会的美好。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事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平等意识,坚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形成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分析案例,体验平等1. 呈现教科书第52页中的两个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并展开讨论。

2. 教师:“公平”和“平等”是现代社会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些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自由谈论对平等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平等的思想,并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教学环节一:平等的含义

1. 教师呈现如下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等的含义。让学生阅读后发表看法。 某单位车辆违反交通法规并造成交通事故,造成两人身亡。其中一人为某大学教授,另一人为进城务工农民。在理赔时,肇事单位认为,应给教授赔偿30万元,而农民工只赔8万。

2. 呈现一组学者、思想家对平等的论述,学生阅读并谈自己对平等概念的理解。(见多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 理解平等的 含义,懂得公平公正对于人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二:高低贵贱之辩论

以“人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为题展开辩论。正方辩题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反方的辩题为:人实际上有高低贵贱之分。正反方分别用事例、他人的言论等证明自己的论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辩论对公正和公平形成深刻的认识,深切体会平等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三:维护平等

1.教师:追求平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现代社会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维护社会的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那么应如何维护社会的平等?

2.学生就下面的观点开展讨论。

(1)我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平等的问题与我无关。 (2)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个人做不了什么。 (3)谁让他们生不逢时,生活条件差是他们的命苦。

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享有尊重的权利。良好的条件不是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 的前提条件。社会成员的人格尊严,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维护。 (4)我是社会弱势群体,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5)像我们这种人,社会不会在乎我们的,学好不学好都一样。 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处境不利的人,要用自己的奋斗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

3.学生就教科书第54页的蒋聪伶的故事开展交流,说说她的经历给自己以什么启示。学生也可以在课前查找有关自强不息的案例,在课堂上交流。

4.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不公正、不平等的观念,说出来,与他人交流。 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捍卫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平等权利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要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们,更要为帮助弱势群体尽自己的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弱势群体应通过自强发展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

课题:平等的脚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所做的努力,知道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会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为他人的幸福付出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维护人民各项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从而存在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以及党和政府的决心。本节中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的政治、法律、经济等保证,以及我国的有关现状。教学的难点则是查找有关资料。另外,教科书中的有关图表以及一些数字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方可理解,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由谈对“平等”的理解

1.教师:“平等”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么,什么是平等?我们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2.学生自由交流对“平等”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出话题,并让学生初步整理自己对平等概念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一:了解历史上有识之士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1. 学生阅读并翻译古文《礼记 ·礼运大同篇》中的段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学生阅读古文《桃花源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感情。

3. 教师:“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作者虚构的这个故事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战乱不断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这样的社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追寻前人的足迹,看看他们理想中的平等社会以及为追求平等而做出的努力甚至牺牲。

4. 学生交流中外历史上追求平等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 了解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对平等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认识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懂得实现平等社会的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的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教学环节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维护人民平等权益所做的努力 1.教师: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 推翻阶级压迫,由劳动阶级当家作主,最后消灭阶级差别。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实践自己的诺言,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党和政府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效。

2.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教育、劳动、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平等权利。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完善法律、制定倾斜政策、实施各种项目,在扶贫济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学生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有关信息,交流我国政府在扶贫济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具体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维护人民平等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教学环节三:了解我国的现状

1.教师: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尽管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在维护公民平等权益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民个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城乡差异;二是东西部地区差异;三是由社会转型而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劳动者收入差别过大。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中的图表及表下的阅读资料,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3.教师呈现一组反映社会转型期低收入者出现原因的漫画,让学生理解教科书第57页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身边或者自己家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的事例。

4.教师:我国东西部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靠着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发展较慢。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帮助西部边远地区发展经济,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党和政府为缩小东西部差异、改善西部人民生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漫画,让学生理解教科书中的“社会转型造成弱势群体. 总结: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感想等,对本课进行总结性发言。

课题:政府的努力和社会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和机构在扶贫济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帮助弱势群体。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呈现一组反映各地开展扶贫工作的照片,让学生看照片并讨论:这组照片反映了是什么?

教学环节一:我国政府的扶贫政策

1.教师: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贫困仍然是困扰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重大难题,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人口。据统计,我国目前仍有近3000万人口生活低于绝对贫困标准。有近6000万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因此,扶贫工作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扶贫济困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2.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我国50多年来主要开展的扶贫工作。主要有国家扶贫项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本备课系统的“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资料可供师生参考。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按照扶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等几个重要方面分别开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政府所做的有关工作。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多年来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工作。

设计意图:本活动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政府实施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了解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政府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知道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个体差异 教学环节二:民间的力量

1.呈现“春蕾计划”标志、“中国扶贫基金会”会徽、“联合国难民署”标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徽等图片,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内容进行交流,说说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标、宗旨及其工作成效。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民间团体和组织,讲叙它们的扶贫故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现场上网查找这些民间组织的有关报道或登陆这些民间组织的网站,以进一步了解它们;也可以与在网上与这些组织进行互动,或参与他们的公益活动。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看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几个网站的网页样张,直观地 了解这些民间组织的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本活动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支持弱势群体的国内和国际民间组织和机构,了解它们的目标、宗旨及其工作成效,体会人的善良、高尚的本性,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总结:可以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感想。也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一个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民间组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社会同情心,引导学生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课题:我们的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懂得从哪些方面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立志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看动画,体会生命的可贵

1.学生观看根据教科书第66 页阅读资料改编的动画故事《回归大海的小鱼》并谈观后的感想。

2.教师:人贵在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即具有所谓的“同理心”。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感受,就不会不为他人着想。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帮助他人的意义,引导学生确立“同理心”,形成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教学环节一:如果我是他们

1.呈现一些反映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案例,让学生站在案例主人公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心情以及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2.呈现一些反映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的案例,让学生站在案例主人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情。本备课系统中的多媒体资源《获得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组有关事例。

3.让学生就上面提到的案例,说说自己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弱势群体的心情,理解他们的处境,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教学环节二:我们的榜样

1.呈现一组被称为我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老人的照片,让学生看照片并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阅读资料,了解高耀洁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贡献,感受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人的伟大与无私,从中学习如何帮助他人。

2.学生就高耀洁的事迹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向高耀洁老人学习。 设计意图:用高耀洁老人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应从自己开始,从点滴开始,让学生感受为他人付出的快乐 教学环节三:我们能做什么

1.教师:服务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无论我们的职业 是什么,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一颗爱人心,我们就可以为他人做点事情。其实,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爱,就可以做到我们自己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8页最上方的主题文字,并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或者体验到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处的困境及其对他人帮助的渴求。

3.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的漫画,说说漫画中的路人给了乞丐什么(尊重),说说尊重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不但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教学中可以采取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尊重他人,特别对于弱势群体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中的阅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学生给了范老伯什么(照顾),说说给予弱势群体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他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5.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倡议开展献爱心自愿者活动,或者成立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并不困难,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做起, 进一步认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爱他人的情感,认识到尊重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认识到细微的帮助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为社会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情感

总结:可以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归纳,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发表个人感想。

上一篇:电商扶贫培训心得下一篇:第十六周周记收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