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政务信息网

2024-05-09

池州市政务信息网(精选6篇)

篇1:池州市政务信息网

广州市电子政务系统个人信息采集填写流程

(填写前请先准备好少于500K的电子版照片!请各位7月16日前完成)

一、系统注册

1.从该网站,如果在人事局网站上已经注册过的则用原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例如职称申报、继续教育的用户名和密码),大部分老师已经注册过,每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注册一个用户名,登录后,系统会提示你没有权限,必须申请,确定后按“申请”就行。如不记得密码则可用“找回密码”,“找回密码”最好的方法使用第三个方法,输入身份证号和姓名,确认后发送密码到注册手机,此方法最方便。如没有注册过的老师,请点击注册,按照系统提示完成注册后进入系统。

2.进入系统后点击左边数据采集——人员信息,第一次进入人员信息的老师会出现选择所属单位,请点开旁边的可展开选项栏在查找框里输入“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选择“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并确定,如果不是第一次进入,已经选择过所属单位的,则会出现一条自己姓名的记录,点击编辑,左边出现数据采集项目,点击每个项目可输入个人数据。

二、数据采集(只填写1-6项和第9、12、13项,1-3项要认真填,第9项按照竞聘岗位的等级写,12、13项按照岗位申报表中的内容写,考核填写2005至2010年的情况,其他不明白的暂时可不填,填写前一定要先上传照片)(填写时多数是从下拉框中选择)

1.基本信息:籍贯、出生地、户籍所在地,要填写到市级

主要任职岗位:除姜校长填写“管理岗位”外,其他老师都填写“专业技术岗位”。

职务:例如校长、教导处主任等,无职务的可不填写

部门: 从下拉框中选择

使用增人计划年份:2010(系统已选定)

是否试用期:全部填否

2.学历学位情况:从中专开始填写,如最高学历是高中的则从高中填写,所填内容请按照毕业证和学位证填写,保证真实准确。

3.工作经历:最后一个工作经历的截止时间不要填写。

4.填写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及子女

5.配偶情况:需填写配偶身份证号码

6.专业技术情况:请从取得的初级职称开始填写,由低到高,请按照职称证书内容填写。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

2010年6月4日

篇2:池州市政务信息网

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国信办函〔2007〕22号”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并对杭州开展此项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杭州市接到试点任务后,从领导机构、组织体系、协调机制到标准规范、制度规定,从主体工程、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到两个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近2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工信部、原国信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市信息办的组织推进下,通过市级各共建部门和下城、萧山两区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协同服务、节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科学规划,规范运作,以公共服务需求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以电子政务典型应用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市公安局、房管局、建委、规划局、国税局、工商局、统计局等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以业务流为主线,有效整合部门内部的业务和数据,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一批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并在全国推广。同时,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数字城管、96345统一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随着我市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方面的应用需急剧增加,传统的、面向应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建设模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另外,传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模式也不利于共享信息资源的二次利用。为突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建设和应用瓶颈,为此,2007年2月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上报《关于将杭州市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请示》(杭政函〔2007〕33号),2月14日,原国信办即做出《关于同意杭州市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的函》(国信办综函〔2007〕22号)。

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张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

二、创新目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信息办作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指导协调全市的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负责起草政务信息共享的规划、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并根据信息共享若干意见的规定,制定相关配套细则;统筹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起草并向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受理政务信息共享需求申请;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共享需求审查;组织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实施工作;分解落实相关工作,提出考核要求,会同市考评办调整相关考评目标;向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政务信息共享工作总结和有关情况。由市信息办、监察局、法制办、保密局组成共享信息审核机关,对全市统一提出或各机关分别提出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及内容进行审查,对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查。

为规范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经深入调研,反复征求各部门和区县(市)意见,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08〕195号),明确了政务信息共享的范围和重点、目标和任务、职责分工和审核发布制度。并将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安排、工作目标考核、行政问责等方面的协同,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长效工作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并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切实有效、持续稳步地推进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技术管理要求(草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施细则(草案)》。

(二)以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为核心的基础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完成了杭州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各功能模块开发和框架搭建,实现多形态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支持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稳定、可靠、安全的数据交换要求。目前,已有28个单位(部门)按照标准接入目录与交换体系,形成共享数据资源目录233条,计906项数据指标,约1亿条数据记录,平均每天交换数据流量约100万条。

依照国家标准,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重点组织各部门需求迫切、共享要求高的格式化的数据,构建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通过对各部门前置服务器数据资源的编目,形成了基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以格式化数据为主的共享信息目录;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形成了文件、影像等以非格式化数据为主的信息公开目录;上城区通过一站式审批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沉淀和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建立了上城区政务信息目录;萧山区则通过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建设并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相结合建立了萧山区政务信息目录。通过杭州市电子政务网络,形成了市、区(上城区、萧山区)互访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同时,还开展了服务资源编目尝试,通过服务资源调用的方式,“多、快、好、省”地实施非格式化资源组织。目前,市档案局的“电子文件中心”作为一个服务资源已整体编目上线运行。市工商局的“个体工商户”信息查询服务,作为一个请求响应式服务内容,可以为多个部门同时服务。

(三)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参照、设计、整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项目主体工程的过程中,拟订了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编制指南(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指标命名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接口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前置环境建设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范(试行)》等。

(四)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成效显著

依托杭州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已经实现市民卡项目、企业基础信息互联项目、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项目、建筑业市场监管项目、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项目、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等7项业务协同应用,正在实施流动人口数据库系统、96345语音服务数据库系统、市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低保户认定应用系统、联合征信系统、“行政联合审批”系统、“金宏工程”数据库系统等8项业务协同应用;“权力阳光运行”电子监察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应用系统等2项协同应用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一期重点选择推进了三项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政、工商、民政、地税、残联等11个单位(部门)共建的“杭州市就业再就业信息协查管理系统”,实现了基于全市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之上的多部门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及业务协同,简化了失业人员的申报手续,减少了业务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信息的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再就业管理,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使得就业援助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了就业援助政策被多次和多重享受的情况,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防止国家税收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自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系统实施以来,平均每月保险金比对人次11000人次,自2008年3月以来至11月为止比中574人,确认比中的人为289人,即通过协查比对而停发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估计289人,累计防止失业保险基金流失250多万余元。

房地产综合治税项目依托全市统一的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实现了市建委、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工商局和地税局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数据源头着手,提取对房地产企业税收宏观预测和具体分析有重要意义的土地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通过“房地产税源监控”软件的开发,建立起了杭州市房地产行业税源专项分析、预测的税源管理新机制。还基于目录交换体系,加强了与工商部门房地产企业股权变动信息交换,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监控,与公安部门流动人口租房信息数据交换,实现对个人房屋出租的源头管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为地税部门征收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提供信息。由于采集了第一手准确第三方基础数据,使税源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和计算,大大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水平。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系统运行以来,对企业监控准确度达到90%以上,提高10%左右,监控准确度、及时性有效提高,使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增加,前三个月通过系统提示,每月催缴税款超1亿。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利用杭州市政务信息目录与交换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域,实现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食药局、卫生局、农业局、公安局、粮食局、贸易局、环保局和食品工业协会等单位(部门)的数据实时交换,通过系统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已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平台、试点企业产生经营档案采集系统、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评估系统、建立了杭州市食品安全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完成299家食品企业、52家保健食品企业和10家化妆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的建设,对479家试点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其中,共采集到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档案信息24700多条,监管信息1800多条,共交换企业信息147500条、其中食品企业信息24845条,杭州市食品安全网合计发布8500多份稿件,网站访问人次突破了346万人次。杭州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网上互动交流,增强了企业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以四大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资源组织有序推进

按照“统一建模、分步建库,应用积累、滚动发展”的思路,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加快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目前,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互联、就业再就业等项目为基础,已初步建成杭州市人口和法人单位数据库, 其中,法人库涉及单位7个,在库基本指标项10个,扩展指标项175个,在库记录条数1700万条;人口库涉及单位9个,在库基本指标项6个,扩展指标项223个,在库记录条数7700万条。市规划局、国安局、民政局牵头建设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覆盖杭州市六城区范围700多平方公里的1:500基础地形数据、1245平方公里的1:5000基础地形数据、1100平方公里的1:5000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覆盖杭州市八城区范围3300平方公里的1:2000基础地形数据,3300平方公里的1:2000航空影像数据,八城区及五县市16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基础框架数据;覆盖杭州市主城区范围(含滨江区、下沙)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建成区范围的地名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划驻地,道路、街、巷名称及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建筑物及企事业单位名称,小区名称及楼栋号等各种富有地名含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实现了37个部门的共享(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市统计局牵头建设的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经济部分、就业生活、城市建设三大类,十五小类,1287项指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贮和管理,能够将全市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等信息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还能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应用。

(六)区县工作富有特色

1、上城区试点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上城区政府门户网站群上线运行,基本建成了城区综合数据库,公众参与网上信访有序运行。在线互动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审批事项逐月增加。纳入“一站式”平台的81个行政审批、服务项目中,51项为全程网上流转(其中,29项已实现互联网上预受理),29项实现受理、办结两头管理。经3个月试运行,网上办件数量逐月上升,到9月底累计办件4400多件,网上审批项目实现办结平均时间已由6月份的1.4天缩短为0.9天。同时,可实时查询网上办理情况。

2、萧山区试点

主要是建立“二库三应用”:两个库为萧山区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三个应用为居民基本保障协同系统、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基层信息化系统。以相对集中的库与分布式管理的应用业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萧山区政府行政和服务的双重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以公安户籍数据和统计部门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结合劳动、民政、公积金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人口基础数据库,能基本满足与人口相关的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共涉及44类、348项数据指标。以工商、民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立了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为宏观管理、政策制定、产业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共涉及46类、267项数据指标。三项应用系统均已上线运行。

三、目标创新程度和主要难度

(一)主要创新点

1、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是经杭州市人民政府申请,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的国家级、第一个试点项目;

2、探索和实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

3、建立多形态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体系,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

4、实现横向部门间的按需信息交换,体现“跨部门、松耦合、开放式”的应用要求;

5、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共享数据信息的增值、增效;

6、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二)主要困难

1、管理层面。政策环境尚不健全,标准规范相对滞后;部门管理相对独立和利益关切点不同使共建共享内生动力不足,敏感性集权、迟钝性散权现象难以杜绝。

2、应用层面。软硬件设施不平衡,系统体系架构不尽合理,扩充(扩展)不便;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撑不尽协调,业务流程有待优(简)化整合;系统运行环境异构,互联互通困难。

3、数据层面。数据量大面广,增长速度快,格式、类型多样化,采集缺乏标准,多头采集,重复采集,命名、含义、分类不规范,更新不及时等。

试点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商,规划引导、资金保障,制度规范、标准约束,利用前置服务器、共享信息库这样的技术架构,突破了一些瓶颈,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从推广角度来看,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杭州市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与推进跨部门间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跨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较好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建设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紧密结合百姓民生、社会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推进了多项协同应用;结合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梳理了相应的应用领域及有关的数据指标,设计了详细的系统技术方案,进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对照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有关标准和工作指南,在积极探索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经济效益

1、试点项目转变了原先面向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经初步测算,节约前置交换节点建设23个,交换中心建设3个,大约节约建设资金700万元。

2、通过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与协查系统的成功实施,2008年3至11月,累计防止失业保险资金流失250多万元;

3、通过房地产综合治水项目的实施,每月催交税款达1个亿以上;

(二)主要社会(综合)效益

1、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基础平台,避免重复建设

通过目录与交换体系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一方面,改变了以往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了部门间信息交换 “一点接入、普遍联通”和“一套设施、普遍适用”的互联互通模式,有效避免了数据交换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了部门端业务系统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建立了政务信息资源归集、管理和发布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了“发现、定位和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根本性问题,为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和使用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源使用价值创造了支撑条件。

2、规范了共享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共享和使用程序,提高了数据质量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制订,以及对指标体系的梳理,规范了数据采集、组织、管理、使用程序,为解决共享信息资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定义、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解决“资源组织,安全使用,有效使用”等问题,加强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政策和标准依据;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协同应用的不断扩大,共享数据在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被审核、被比对的几率,提高了共享数据的准确性。

3、开创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通过试点,为推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由分散、独立建设向联合共建、整合利用转变;为信息系统运行由垂直、孤立运行向横向联动、互联互通转变;为信息资源利用由偏向自我服务、独占使用向注重网上互动、强化公共服务转变建立了示范,为最终构建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杭州市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4、支撑了政府公共服务与行政监管水平的提高

通过人口和法人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把政府各部门为经济社会活动两大主体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然人和法人生命周期内接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活动信息,初步实现了跨部门信息的综合查询,为政府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信息保证。通过拓展信息共享及交换渠道和应用模式,为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协同创造了条件。通过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的推进,优化了业务流程,规范了办事程序,加强了部门间的业务督查,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利用业务协同的信息流转,方便了行政对象,改善了公共服务。

5、培养了一支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强的队伍

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项目涉及众多业务部门、人员,协调和配套的难度相当高,对数据的边界界定、流程的规范在细节方面要求相当高,稍有不慎,会导致工程停止不前,或者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支撑业务优化的目的。难能可贵的是,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完善提高的过程中,这个项目的各部门参与人员,逐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具有全局意识,善于从系统着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善于协商,尊重规则,主动开放,利益共享;解决问题时,善于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整合资源、减少内耗;平时的工作中,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夯实基础、务求实效;面对成绩时,不争功、不邀宠,不排斥他人、不搞行业壁垒,更不做贪人之功之事。我们认为,一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工程人员组成合作团队的培养,以及部门间协商联盟体制的形成是这次试点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

五、几点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国信办批复一下达,时任杭州市市长孙忠焕即于2月17日专门批示,指出要按照国信办试点城市的要求做好实施方案,以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时任常务副市长孙景淼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杭州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市信息办关于制定《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方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蔡奇市长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张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会议原则通过《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市信息办根据会议要求加以修改完善。明确由常务副市长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工作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要求抓好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工作,必要时可以采用服务外包形式,集中配置与管理,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搭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政务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拓展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积极建设政府第二空间,方便办事,提高效率。

分管信息化的前后两任常务副市长对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都十分重视,批示对前期工作进行肯定,赞同后期工作设想,并指示“望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在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上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领导,是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市政府分管秘书长更是亲力亲为,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在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领导下,市信息办积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了试点工作管理机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具体推进试点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注重协商、统一认识

为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了有33个部门和两个试点区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联席会,研究协商试点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成立了由市信息办、市监察局、法制办、保密局等部门组成的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机关,负责对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结合试点推进,及时召开有共建部门、两个试点区、开发商参加的协商会,分析问题,协商技术实现方案,沟通业务流程;组织到业务协同试点部门、上城区、萧山区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多次组织研讨会,从基础网络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到用户服务层,对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实现进行探讨。通过业务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组织外出考察、应用研讨、试点工作方案讨论、共享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形成市级各部门以及区县政府的一致共识。部门和区县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首批试点项目的成效也很明显。

(三)注重标准,构筑安全保障体系

在试点工作中,十分注重对国家标准的消化吸收,专门邀请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马殿富教授来杭开展专题培训,将两个国标的总体框架、技术要求、接口规范完整、透彻地体现在杭州市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按照两个国标的技术管理要求来规划、定义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的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标准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编码,确保实现四级目录资源的互联互访。

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在基础环境方面,租赁电信级标准机房,保障基础环境安全,由市委市政府信息处理中心负责网络平台安全;从管理制度上规范运维管理,规范资源组织、提供和使用分级权限管理;从技术手段上,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安全测评、集中容灾备份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采取访问管理、日志记录、安全审计和边界防护、入侵监测、病毒防范等特别安全措施,构筑了全方位的安全防线。

(四)系统设计,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试点工作任务包括标准规范、目录体系、交换体系、数据库、协同应用、管理制度建设等6大部分,是国家两个体系标准在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及业务协同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为处理好技术与管理、利用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在项目总体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应用接入的“跨平台、开放式、松耦合”要求,从网络、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保证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兼容性、扩展性和安全性;为保护和利用已有投资,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已有应用系统的衔接;坚持技术方案与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同步研究制订,努力做到技术、管理及标准规范的三者协调;在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格式化数据和非格式化数据的分级、分层、分对象服务做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同时,强化共享信息库、基础数据库、专题应用库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整体设计。

篇3:池州市政务信息网

近日, 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高建民在忻州市政务大厅调研, 与质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亲切交流。高建民要求, 要继续开展争创组织机构代码文明窗口工作,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在忻州市质监服务窗口, 高建民副省长问询质监工作开展情况, 详细了解代码登记办事流程和工作现状, 倾听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他鼓励大家:要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窗口建设, 提升质监服务能力。要继续加强作风建设, 时刻铭记“爱心给予人民、舒心给予顾客、精心给予工作、真心给予同志、信心给予自己”的“五心”精神, 珍惜“全国代码文明窗口”荣誉, 创先进、争一流、上台阶。

质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当场表示, 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真正成为让群众满意的规范化政务窗口。

篇4:池州市政务信息网

一、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及安全现状

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启动于2006年,目前已连通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区域内9个县(市、区)所有乡(镇、街道)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截至2008年12月底,台州市本级电子政务外网已有57个市级部门接入,运行应用系统30多个,政务外网的综合效益已经开始显现。

(一)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基本建立

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的管理和运行维护主要涉及市政府办公室、市信息中心和外包商中国电信台州分公司三方,分别负责电子政务外网的行政管理、技術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方已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保障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运行。在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上,尤其重视“入口管理”。一是建立了接入管理制度,部门按需申请后,通过内部流程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再行接入;二是对于市级部门开发的应用系统是否需要在外网上部署,市府办与市信息中心进行评估后提交市政府专题协调会议等会议研究、确定;三是根据接入情况,要求接入部门按需添置设备,按照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定做好宣传教育与安全工作。总体来看,台州市政务网络与应用系统建设与运维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较高。除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采用外包模式建设与运维外,台州各市级部门开发的基于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的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也多采用外包或托管模式,如数字城管系统外包给台州电信,9个市级部门将互联网站托管给专业公司。

(二)电子政务外网具备多种应用支撑能力

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符合《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的要求,与省政府及县(市、区)政务外网平台实现联网,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传输性能满足业务需求,具备了服务于政府部门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一是具备了支撑部门纵向业务应用的能力,上与省电子政务外网连通,下延伸至各乡镇;二是具备支撑跨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三是具备支撑政府部门开展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业务的能力;四是具备了为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备用网络和构建部门虚拟专网的支撑能力;五是具备构建满足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与交换的基础数据库的能力。

(三)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主要应用不断增多

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虚拟划分为三部分:公众服务专网(VPN1)、资源共享专网(VPN2)和部门业务专网(VPN3)。公众服务专网(VPN1)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发布信息、公开政务、服务公众提供可靠的保障。目前在上面的主要应用为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务邮箱系统及部分市级部门网站。资源共享专网(VPN2)是政府各部门间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为部门间的协同办公、信息共享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上面运行的有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交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管理系统、市发改委办公自动化系统、台州市计生委育龄妇女管理系统、台州市数字城管系统等。部门业务专网(VPN3)是纵向部门内部应用的网络平台,为纵向系统内协同业务的开展提供安全的保障。目前在上面运行的有市审计局审计管理系统、市国土局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与建设用地数据上报系统等。这些应用系统,部分为省级厅、局统一部署,如上述国土局应用的系统等;部分为市级部门自行开发部署,如部门在互联网上部署的政府部门网站、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管理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台州市数字城管系统等。这些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跨部门业务协同处理,促进了政务公开,推动了政府业务流程的电子化。

(四)电子政务外网安全措施逐步健全

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严格遵循国务院和浙江省政府有关政务网络规划与技术规范进行安全防护。外网的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在技术上,实现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针对外网的具体情况,在网络的关键位置分别配备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保护系统、日志审计系统、防病毒系统等一系列安全设备。各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都按照规范对网络进行了隔离,在访问计算机、重要资源或信息时,基本上进行了身份验证。

(五)电子政务外网在整合资源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台州市本着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外网的覆盖面,发挥电子政务外网效用,认真审慎地推动应用系统在电子政务外网上部署。自运行以来,在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政府资金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台州市数字城管系统接入部门达13个,使用电子政务外网部署后节省设备投资20余万元、每年线路租费12.6万元;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确定在电子政务外网上运行,节省每年线路租费21万元;市国土资源局原计划建专网部署覆盖全市国土部门的应用系统,利用电子政务外网构建虚拟专网后,节省建设资金20万元。

二、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外网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意识不强

安全意识不强具体体现在各接入单位对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缺乏统一考虑,安全设备和安全配置级别参差不齐,对公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突出体现在对违规外联等网络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27个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中尚未建立安全制度的单位达到8家,占总数的29.6%,还有2个单位未经申请将电子政务外网向下属单位外联。

2、技术与管理力量薄弱

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对电子政务外网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单位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接受调查的27个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总人数超过2000人,计算机数也超过2000台,有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单位仅12个,占总数的44.4%,且名称、职能不一,或只是由其他机构兼管,仅从名称上看,有办公室、科技信息所、人防通信站、规划与地籍处等,不一而足;没有机构但有专人负责的单位为13个;2个单位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人负责,其中1个单位外聘人员从事这项工作。由于技术与管理力量不足,大部分单位对本单位信息系统所应具备的安全等级不了解。

3、网络安全设备投入不足

部分单位由于投入资金不足,缺乏基本的网络安全设备。接受调查的27家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只配备了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只有6家配备入侵检测系统,3家配备安全审计系统,3家配备漏洞扫描系统,3家配备违规外联监控系统,1家配备安全隔离网闸。不少单位尽管配备了相关的安全设备,但其安全配置策略由系统集成公司在设备安装时设置,没有根据本单位应用系统运行要求作针对性的配置,也没有根据新的网络安全威胁、系统漏洞及网络病毒及时调整相关安全配置策略,因此无法全面及时了解整个网络中正在发生的内部越权访问和外部攻击,安全投资效益并不明显。

(二)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外网认识有待提高

各接入单位的电子政务负责人和网络维护人员对电子政务网络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技术手段理解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很好地区分公众服务专网(VPN1)、资源共享网专网(VPN2) 、部门业务专网(VPN3)间的关系;二是不了解电子政务外网具备的支撑能力,例如可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上互联网等功能;三是未能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外网在整合资源、实现部门协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越性。

2、网络和计算机资源有待整合

由于历史原因,与其他地区类似,台州各市级部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度不一,不少市级部门先后根据上级部署或业务需要建设了多个网络,如某单位既有电子政务外网与用于上互联网的网络,也有电子政务内网与部门专网。各种系统在不同的网络上运行,数据交换存在种种障碍。由于有些网络之间要求相互实现物理隔离,部分市级部门的电脑配备了双硬盘和物理隔离卡实现物理隔离,部分单位甚至人手配备2台电脑,实现同时上多个网络。

3、电子政务外网基础应用有待完善

由于电子政务外网建成时间较短,目前台州市在电子政务外网应用的系统,除数字城管系统涉及单位较多,其他系统往往都是单个部门的纵向或横向内部应用。不少政府部门按照自身办公与业务流程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进行应用系统建设,这种做法在单个部门应用时具有易推进和见效快的优势。但由于各部门采用分头自建、标准自定、系统自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直接影响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例如,基础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等基础数据不能在部门间实现共享,造成多个部门分头组建类似或者相同的基础数据库。这种做法既增加了资金投入,也容易造成数据冲突,从而给工作带来不便。这一状况自有其历史原因,也是现阶段国内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客观地讲,大型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协同办公系统的开发和部署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也已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认识到这点。我们对回收的问卷分析表明,8家单位建议建设统一的协同办公系统,方便跨部门协同办公与业务开展。

三、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推广和安全保障路径

(一)编制规划,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外网运行效益

根据国家及浙江省的电子政务发展意见,结合台州实际,借鉴外地经验,考虑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及时制订台州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规划要做到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所谓针对性,是指从台州实际出发,编制规划前,对台州各地各部门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所谓专业性,是指通过招标方式将规划交由专业机构进行编制。规划应以“整合、应用、服务”为主线,期限以三年为宜。规划应按照“小内网、大外网”的原则,合理配置政务网络资源,允许各部门按照需要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开展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应用。网络安全也应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统一规划和实施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对所涉及的安全设备和安全配置进行统一和规范,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安全运行。

(二)健全管理,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运维机制

电子政务外网的管理,涉及相应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等,需进行通盘考虑。管理要注重规范性和实效性,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不断规范接入管理制度,优化电子政务外网接入流程,进一步理顺电子政务外网管理方、外包方和使用方的关系。加强对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的管理与服务,协助各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安全制度,要求各部门在将电子政务外网外联时进行申请。加强对电子政务外网外包商的管理与考核,督促其根据电子政务外网运维的需要不断完善机制,切实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使网络运维工作日常化和制度化。

(三)推进应用,进一步推动政府业务流程电子化

网络的生命在于应用,要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要求,根据统一部署和各种规划,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由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方向发展,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将各部门分别搭建的独立运行的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以政府内部事务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优化办公业务流程,在整合现有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办公自动化(OA)、视频会议、督查件办理、信息报送等功能的台州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二是整合各部门现有的各类公共信息资源,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用”原则,力戒重复建设,探索符合台州实际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模式,加快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利用。

(四)保障安全,进一步确保电子政务外网稳定运行

台州市电子政务外网承担着台州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大量业务系统的运行和数据传输,网络安全至关重要。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网络安全保障:一是把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适合台州电子政务外网实际的网络安全技术规范和相关的管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网络威胁和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进行前瞻性部署,增强网络安全防控力度;二是开展本地部门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等级评估和定级,并在此基础上按需添加安全设备,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安全支撑平台CA系统建设,加固信息安全体系;三是督促外包单位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建设,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针对新的病毒和攻击手段,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按需添置设备,调整安全配置;四是督促各接入单位切实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力度,完善本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安全设备效用,并做好对公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五)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电子政务认识与应用水平

电子政务外网应用的拓展及安全的保障,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加强各个层面的电子政务参与者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才能将电子政务各项建设和运维任务落到实处。涵盖各个层次、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应该经常性地開展,以提高公务人员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与应用能力:第一层面是各级领导。重点是强化各地、各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电子政务意识。培训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利用考察其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考察内容,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从而加快推动本地、本单位电子政务建设。第二层面是电子政务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这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培训内容既包括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技术与安全方面的内容;培训方式既包括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也包括外出考察的借脑提高。第三层面是一般机关干部。作为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政务网络基本安全知识与相关制度等。

篇5:池州市政务信息网

(试行)

第一条本制度所称责任,是指违反办事公开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担负的责任。

第二条办事公开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惩戒与教育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过错责任与处理处罚相适应的原则,做到宽严相济,处理恰当。

第三条领导小组对违反办事公开规定的行为,责令改正并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条违反办事公开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种类为:责令改正、通报批评、行政处分。

第五条在办事公开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予以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应当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上级关于办事公开的决定和要求;

(二)不履行办事公开义务,不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间、期限,提供和公开事务信息或不及时更新事务公开信息的;

(三)提供或公开的事务信息内容严重失实,搞虚假公开的;

(四)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提供事务信息的申请,无正当理由不受理、拖延办理或者不按经批准的申请要求提供事务信息的;

(五)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六)违反办事公开的公开方式、程序等规定的;

(七)违反法律、法规,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依法受到保护的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影响的;

(八)未经审查批准擅自公开或故意泄露尚未公开的事务信息的;

(九)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十)不受理、不答复群众举报和投诉,对有关人员包庇、纵容,不按规定公开处理结果的;

(十一)其他严重违反办事公开规定行为的。

第六条责任区分

(一)未经审核人签字批准而作出的违反办事公开有关规定的,由行为人负全部责任;

(二)经审核人签字批准或同意后作出的违反办事公开有关规定的,审核批准人负主要责任,承办人负次要责任;

(三)经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违反办事公开有关规定的,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直接承办人员负次要责任。

第七条需要作出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由领导小组责成相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给予处理。

第八条实行责任追究反馈制度。被追究责任的科室、基层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纠正违反办事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并将改正情况和责任追究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视责任严重程度决定是否上报局办公室。

第九条被追究责任的科室、基层单位或个人,如对处理结果不服,可按有关规定向局办公室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

篇6: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一、衢州市电子政务发展基本情况

二、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起步很早政府上网工程百城试点全省信息化试点市浙江

1、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

衢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系----统浙江省“十五”科技重大计划

衢州市机关信息系统

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衢州政务网的拳头栏目——市长信箱

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6、电子政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情况

(1)“十五”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

(2)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信息化)规划情况

7、资金保障和社会化程度情况

三、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1、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

2、制定技术标准

3、加强绩效评估

4、完善法律法规。

一、衢州市电子政务发展基本情况

1998年成立衢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2001年4月调整为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常设办事机构,作为本市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委、市政府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衢委发[2001]34号),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要求全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2001年成立由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全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由市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统一协调,书记、市长经常亲自过问电子政务建设,分管副市长负责抓落实。

二、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起步很早,2000年10月12日,市委办印发了衢市办[2000]84号《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启用单位电子信箱的通知》,给乡镇和各县(市、区)机关单位、市级机关单位统一配发电子信箱,用于各级机关单位之间发送、接收非保密性的文件、通知、信函等公文和接收、发布有关信息,各单位在每天上下午定时开启信箱接收文件信息,直到2003年正式建立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后,普通电子信箱电子政务逐步淡出。

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

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重要文件和“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精神,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展开,本级和上下级办公系统如衢州市(各县市、区)公文交换阅办系统、浙江省公文交换系统等,应用和联网情况良好。2000年1月,衢州市被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指定为“政府上网工程百城试点”之一;2000年12月,又被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全省信息化试点市。

1、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2003年8月1日,衢州公文交换阅办系统V1.0版开始运行,公文交换阅办系统涵盖了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2004年1月1日,公文交换阅办系统V2.0版投入运行并实行电子公文交换单轨运行,全市所有机关单位的所有非涉密、非紧急性公文一律停发纸质文件,全部以电子版文件在这个系统平台上投递、交换、阅办、归档。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处于先进水平。2004年10月完成公文交换阅办系统V3.0的各项开发应用项目。2005年6月,各县(市、区)系统进入试运行,7月1日,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成功升级到V4.0,并与各县系统对接成功,系统纵向实现市、县、乡、村全贯通,横向实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部门及事业单位、有关企业全覆盖应用。2005年4月24日,应中央办公厅要求,衢州市有关同志在省委办公厅信息中心负责人带领下专程赴京,就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并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从2005年8月到2006年3月的半年时间内,中办《秘书工作》、新华社《内参选编》、国家省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化》、省信息产业厅《数字浙江》等杂志,都分别刊文介绍了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充分肯定为机关信息化的“衢州模式”。从2005年开始,平均每年各单位向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平台投递电子公文达到3.8561万次、1927.6万份、15420.7万页,各用户在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平台发送电子邮件达到66.7万次、325.7万份、667.4万页。系统用户达到 22000多个,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3500人。该系统市、县财政仅投入区区几十万元,而每年全市可节约办公经费3000万元,公文周转时间平均缩短2天,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衢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系统——2003年1月1日衢州市网上办事大厅项目投入试运行,作为我市电子政务试点工程的核心内容,该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十五”科技重大计划。

衢州市机关信息系统主要有: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党政办公业务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系统、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教育城域网、数字档案馆、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网、农技

110、工业科技

110、工业网、企业质量网、统计信息网、公安专网、工商专网、交通网、防汛专网、社会保险业务专网、就业服务网等。各信息系统之间,基本以独立运行为主。系统之间,属于同一部门管理的,能实现局部有限信息共享,主要通过存储介质拷贝来进行,同一机关单位内部内网上的系统和互联网上网站信息共享,基本也是通过存储介质拷贝来实现。

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衢州市1998年启动政务网站建设,为了达到政府与百姓的互动,先后开设了办事大厅、问计于民等栏目,政务信息公开内容丰富,栏目设置齐全。市政府及各组成单位遵循“便民、利民、无偿”原则,在衢州政务网上向社会公开除保密规定不允许公开之外的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

市县两级政府及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市(县、区)概览、领导简历等;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领导分工、工作规则、联系方式等。以上各类信息如发生变更,在变更后24小时内在主站点进行更新内容。

3、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衢州市十分重视政务信息公开,主要领导对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有明确要求,在理念、栏目、内容甚至在版面设计方面,都亲自过问,从战略方向上提出重要意见。2004年,根据省政府门户网站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衢州政务网考核办法》,明确衢州政务网作为“中国浙江”政府门户网站的子网站,不但是政府政务公开的总窗口、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总平台,同时也是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与公众联络交流的重要渠道。

衢州政务网的拳头栏目——市长信箱,多年来,市长信箱因权威、迅捷、高效等特点,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2000年,衢州在全省首次尝试在网上对人代会议案进行公开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在网上进行满意度投票,受到人大代表和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2001年,又率先在全国建立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前网上公示制度,对拟提交审议并以市政府令形式发布的所有规范性文件,在审议出台前在衢州政务网上公开征询群众意见,收集的意见建议经汇总整理,供市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参考,同时对群众意见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公开反馈,提高了政府民主决策化水平,提升了政府对于民众的亲和力。

2003年9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对全国259个地级市政府网站进行研究,衢州政务网()综合得分位居第九;2004年7月,衢州政务网获2004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地市级)第四名;2004年9月,衢州政务网在2003-2004年中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排行中,居300个普通城市的第十名;2005年2月,衢州市政府办公室被评为2004省政府门户网站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单位。

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2006年1月,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印发出台了衢州市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以“统一的因特网出口、统一的公众服务专区、统一的部门专网”为目标,正式启动全市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其中公众服务专区,就技术而言,创造性地在省政务外网公众服务专网基础上设置,用于物理集中放置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对外提供公众服务的服务器群,市级各单位及各县(市、区)原则上不再单独设置公众服务数据机房,方便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就运作模式而言,政府不投一分钱,完全运用市场化资金建设,建成后市场化运营,同时完整地实现了政府对公众的一体化服务,彻底结束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深度整合奠定网络基础。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2004年7月,由信息办牵头,完成了《衢州市通信和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各县(市、区)也编制了相应的预案。2004年12月30日,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务、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衢州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

小组”,其办公室设在信息办。

6、电子政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情况

(1)“十五”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由发改委牵头,信息办等相关部门参与,在2001年编制完成,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由市政府发布实施。在此规划中,包含电子政务规划的相关内容,本市没有编制电子政务专项规划。信息办是该规划实施的牵头单位,但信息办对电子政务项目审批和项目执行情况监督方面,没有任何参与的依据,掌握的信息很少,因此,在规划执行中,信息化领导小组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信息化)规划情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由信息办牵头,各相关单位参与,2006年编制完成,由发改委和市信息办联合发布实施。在此规划中,包含电子政务规划的相关内容,本市没有编制电子政务专项规划。

7、资金保障和社会化程度情况

作为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市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按照“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理念,坚持灵活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全市资源,切实弥补资金和人才的不足,避免了政府背上一系列的包袱,绕开了技术主导的误区,保障政府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施政创新和服务质量上,走出了一条“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我市党政机关网站一般采取外包开发,自行管理。公文交换阅办系统除市本级和龙游县以外,其他五个县(市、区)均托管在电信或广电IDC机房。其他较大的信息系统,一般也自备机房和设备;市县机关单位网站,多数使用行政首脑信息中心服务器,也有少数租用电信运营商服务器空间建站。

三、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1、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

信息化建设包括电子政务建设,对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巨大不可限量,党的十六大把信息化提高到带动工业化高度,各级各地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但目前,全国各省、各市县,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不统一,导致中央对信息化建设的政令不畅,对文件精神的理解有偏差,政策作用难以发挥,网络建设大量重复投资,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财政资金浪费巨大。只有理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管理体制,才能事半功倍,纲举目张,在较短的时期内,解决政令不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浪费巨大的问题。

浙江省本级具有相对较好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导体制,即省政府主要领导兼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与国家对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产业厅。但浙江省各市县普遍尚未设立信息产业局,对产业的管理省市县各级都没有理顺。建议全国统一机构设置,在市县建立信

息产业局,编制根据各地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可有较大的不同;各市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应国家和省,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设在信息产业局。

2、制定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明显感到发展很快,甚至超前发展,而标准滞后;标准应发布应适度走在建设之前。在信息化管理体制理顺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可现行试点,经过对试点的大量调研,制定相应的标准。电子政务标准在科学适用的前提下,宜多搞强制性标准,这样,才有足够的约束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或重复建设。像办公软件,完全可以全国选几个特别优秀,进行标准化提升,发挥大批量低成本优势,极其廉价地提供全国各级各地方使用。

3、加强绩效评估。

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建设从局部自身总结起来,到处都是成绩,但是,各地从信息化办公室掌握的情况看,普遍认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电子政务是最缺乏监管和最缺乏绩效评估的方面之一。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说的清全国电子政务到底化了多少钱,这些钱又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国际国内网络设备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不停的游说,各级各地信息中心每年都会开大单,财政有钱多投,没钱少投,想怎么建就怎么建,随意性很大,有时,上级文件提出硬性要求,资金限期到位,一些地区和单位感到压力很大。

4、完善法律法规。

上一篇:设备部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幼儿教师班级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