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

2024-04-12

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精选6篇)

篇1: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

6月7日上午11点多,在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和平校区)考点,陆续有考生走出考场。大皖新闻记者综合考生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独立的空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自命题作文。

上午11:02,在合肥二中考点走出第一位考生,考生刘同学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作文题目为“当代青年人应该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境内成长沉淀”,刘同学认为本次语文卷题目难度不算大,没有非常特别的题目。

在合肥八中考点外,已经有考生提前半小时交卷。据该名学生回忆,语文考试作文主题为当代青年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境成长沉淀。

篇2: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

今天看完了表姐送完的《世界未解之谜》这一本书之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梦想-考古梦!

如果我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那么百慕大三角洲为什么鸟儿可以出入自由,人却走进去就出不来就有了结果;金字塔上面的巨石是怎样放上去的也有了定论;莫斯科的地铁到底开往了哪里,说不定就在我的脑海里被了;1955年,914号班机从纽约起飞,飞往佛罗里达,突然途中失踪,当时认为该飞机掉入大海,但时隔35年后,914号班机突然出现在委内瑞拉,当这些人回到美国的家里,令他们大吃一惊,孩子和亲人都老了,而他们仍和当年一样年轻。真的有时空隧道吗?370到底去了哪里,我想我一定能找得到!

我胆子很小,而且我还有恐高症,所以不敢坐过山车,也不敢玩海盗船,姐姐和弟弟去公园的“鬼屋”玩,我也不敢去,只能借口上厕所。可是,当考古学家就少不了挖古墓、探险啊,怎么办?如果再进入金字塔遇到木乃伊更是害怕啊!

不过,妈妈说,没关系,我现在胆小,长大就会很胆大!所以,为了这个考古梦想,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无论如何,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机会,有机会就能成功!

篇3: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

A.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看到此题, 很多学生拿出了2007年的宁夏高考文综卷中的第28题,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 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 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对以上这两个题目很多学生感到疑惑, 唐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北宋设置中书门下, 从机构的设置来看已出现不同, 这是继续沿用吗?可是题目告知是沿用, 那么职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怎样在繁杂的史实中把握住其本质呢?

再看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的新课程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汉到元的演变中, 既有中央政府制度的调整, 也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如何从中抓住这部分知识的纲, 达到纲举目张呢?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进行分析和掌握。这两道高考题给了提示。

中央政府制度内部的调整,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帝王的权威, 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也是新课改的课标要求之一。那么以中央政府制度中三省的演变作为突破口, 来很好的把握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下面就通过尚书、中书和门下省间的变化来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部分特点。

尚书省。它的设置是三个部门中最早的, 战国时期出现, 不过此时称作掌书, 负责管理国家文书印信, 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职务。在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中, 例如齐国、秦国均有设置。秦朝时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 职能是在殿中主发布文书资料, 与其他五个掌管皇家事宜的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 统称“六尚”。与战国相比, 地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依然是一个级别非常低的官职, 但是从空间来说, 他与最高执政者———皇帝间距离却拉近了不少, 成为了皇帝的身边的人———近臣。

当它出现在汉朝,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 地位飙升。武帝刘彻为了加强皇权, 压制权重的丞相。将辅政权转交给自己的近臣, 那些管吃住的 (尚食、尚席) , 管信息往来 (尚书) 人, 去作侍从、秘书, 参与军国大事, 并直接对自己负责。近臣们开始参与政事, 日渐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府机构, 权力是逐渐缩小, 成为所谓的“外朝”。汉成帝时设置尚书五人, 秩 (官吏的俸禄) 六百石, 分掌三公曹 (主管司法) 、常侍曹 (后称吏曹, 主管官员的审核) 、二千石曹 (主管地方的郡守和郡国的部分官员) 、户曹 (管理国家的户口) 、主客曹 (主管各封国的朝聘事物) , 职权逐渐加重, 渐有可比武帝前丞相之势。东汉时期尚书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被称之为尚书台, 取代了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的权力, 三公之职形同虚设。《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 忿强臣之窃命, 矫枉过直, 政不任下,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从此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 再无实权, 演化为执行部门。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为尚书省, 各曹改为部, 各曹 (各部) 尚书遂为贵官, 成为国家最高的执政机构。

中书省。尚书台成为最高的辅政机关后, 他们出纳王命, 参与决策, 掌握行政、选举、赏罚大权, 位高震主之势再度出现。因此曹魏时曹丕开始将一部分辅政权交给为自己起草诏令的秘书, 秘书改称中书, 置省办公, 首长为中书监、中书令。西晋王朝时, 中书省发展为权力中枢, 中书监、中书令成为实际的宰相、副相。从表面看来中书省与尚书省形成分权而互相牵制的局面, 但是在皇帝的有意提携下, 掌握实权的天平实则向中书省倾斜, 中书省的权限范围是日益扩大。地位直逼尚书省。

门下省。在《旧唐书·职官志》查阅知:“秦汉初, 置侍中, 曾无台省之名。至晋, 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 光宅改为鸾台, 神龙复旧。”从材料中可知, 东汉时所设侍中成为门下的前身, 该职位俸禄二千石, 属于少府, 职责是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皇帝外出, 则侍从参乘。看来侍中也是皇帝身边的人。那么这些近臣又怎样会变成门下省呢?前面分析到中书省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后, 中书省的官员的地位及权势逐渐增强, 为牵制中书省避免再度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 晋朝皇帝启用了身边的另一部分人, 侍中升级为门下省。它的职能主要是掌应对并参与国家机密。在最高统治者的有意提升中, 门下省在政府机构的地位是水涨船高, 首长侍中的权力逐渐扩大。至北朝时, 门下省权力最重, 侍中成为真正的宰相。

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了加强皇权, 皇帝将行政权由丞相转移到尚书省、接着提拔中书省, 后又利用门下省。相权是几经转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高统治者利用转移或分割相权来强化皇权的方式已成大势。接下来的唐宋历史发展中, 更加明确的显示出这条线来。

隋朝统一后, 设尚书、门下、内史 (魏晋时的中书, 因避讳杨坚祖父杨忠讳而改为内史, 唐朝时改为中书省。) 、秘书、内侍五省。前三省为政务中枢, 成为定制, 但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其正副首长并为宰相, 官号分别是尚书令、侍中、中书令。

至唐朝, 三省制确立。三省首长均是宰相, 中书省的职能是主发令, 负责划拟诏敕, 交予门下省, 门下省若发现问题, 可驳回重议。两省议定的诏敕, 奏请皇帝批准后, 交由尚书省执行。三省间这种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的关系, 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最终有利于加强皇权。可谓是一箭三雕。然而都是宰相, 在参与重大决策时, 难免会出现各执己见而发生争执的现象。为避免内部摩擦, 太宗李世民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 为议政之所, 后移至中书省, 玄宗年间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 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刑礼房。此后政事堂逐渐由议政之所演变为宰相的办公机构。不担任三省长官的人, 只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 即可入政事堂, 获得真宰相的身份。于是宰相一职渐与三省官署脱离, 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统称。

归纳以上可以看出, 从中央政府制度的发展来讲, 秦汉是个大的变动,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至宋朝政府制度再次出现一次大的变动。

宋朝, 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改革中, 三省制虽存在下来, 但是三省长官多为虚名, 不预政事, 已无实权。真正的主事机构是“中书门下”, 它与枢密院、三司分掌国家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此处可知, 皇帝将国家政权的管理从三省中收回, 交予了另外的政府部门, 以维护自己皇权的安全。这种路子是多么的令人熟悉, 想想三省的由来。因此这种调整对于政府机构是个很大的变动, 各机构间相互牵制, 相权再度衰弱, 可实际上这种调整是一种改头换面, 换汤不换药的变, 是有事而无政, 虽在一定时期加强了皇帝的权势稳定, 却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臃肿。为其“积贫”埋下伏笔。

元朝, 以宋朝的政府弊端为教训, 彻底废除三省制, 只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 但是常缺位不设, 另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官, 并为宰相。

明朝初年, 太祖朱元璋寻隙以谋反罪名诛杀胡惟庸, 废除丞相的同时将中书省撤销。至此三省制彻底消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纵观中国古代史, 通过尚书、中书、门下或中书门下等中央机构的调整演变, 可以看出, 君主削弱相权的方法是启用身边的近臣, 配以相应的机构设置来削夺相权, 当近臣握有制令、出令权后, 必然染指丞相的行政权力, 于是握有实权的近臣们成为真正的宰相, 而近臣们权力的增长又会再度威胁到皇权, 于是君主随即利用另一拨近臣们进行如此的权力削夺。从秦朝至明朝, 丞相名称十余变, 每一次变化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循环, 君主权力是日益膨胀, 丞相的权力是日益衰弱。

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可以看到君主专制是古代君主统治的基本定势, 即皇权的不断强化是古代君主权力运作的一条规律, 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进入明清时期, 当君主利用一些非正常性的人物, 或采用非正常性手段削夺相权时, 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 同时也意味着君主制度走到了尽头。因为在皇权推动下进行的行政官僚机构中, 只有皇权的至高无上, 人人唯皇命是从, 也就没有行政官员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整个行政官僚机构如同一架没有动力的机器, 在皇权的推动下, 进行着机械的运作, 它已无法再对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当新的的冲击力量来临时, 这架老化的机器将难以抵挡, 最终必是退入博物馆中, 成为后人研究、观赏的历史陈迹。

回头再看宁夏和山东所出的高考题, 虽然形式多样, 只要你掌握了以上发展演变的规律, 无论题目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你都可以以静制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君主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

[3].《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篇4: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似曾相识题又来

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故事。要求跟去年一样,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话题以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有这些,都应是考生“似曾相识”的。

可不同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命题。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其次,同往年相比,命题也给了一定的立意自由:考生既可以否定这种因“感情亲疏”导致的思维模式,如现实中的任人惟亲、以亲疏关系判断一切等等;也可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意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等等。文章的主题,比起往年比较单一的“诚信不可抛”、“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选择助人”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紧”一“松”:话题进一步“收紧”,而主题却在“放松”。

但是,给话题添加这么多的限制实在有些为难考生。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很难驾驭的。话题限制多了,不说是让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个很窄的巷子。

高考作文一直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压倒一切的倾向带来了许多弊端。今年的作文立意尽管不直奔道德观,但哲理意味浓郁,考生对“情感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语言表达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视,这也许还是遗憾。

(作者系湖北夷陵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北京卷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上海卷

篇5: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是的,我听到了乌江之畔“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身受十几处创伤的项羽,历经垓下大战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后,兵败如山倒,退到乌江,虽有一叶轻舟可乘,但作为八千江东子弟的首领,无言一人独归,羞愧难当之下,自刎而亡。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从容的做出了选择。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是的,我听到了。辛弃疾面临江水,登危楼,望中原,拍栏杆,热泪横流。当一个爱国臣子打算以身许国,打算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但被迫离开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仰问苍天,恕撞不周。他的沙场英雄志核爱国形象铸就的诗词,透露出一种凛然的杀气和磅礴的气势。耳畔又回响着他一遍遍的哭诉、一次次的告白;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是的,我听见了。凄凉的深秋,柳永的羁旅之愁全融入了烟波浩渺的千里江水中。秋风萧瑟,寒蝉凄厉,迫近黄昏,城外帐篷,与亲人设宴饯别,心中纵有千言外语,只有眼泪凝视。离别的人的心灵总是脆弱的,经不起太多的离散。路途迢迢,唯有思念如沉沉烟波,相伴左右。

篇6: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我信步迈进庭院,只是奇怪,向来禅师这里人流如潮——来找禅师排解疑惑的人总是很多,今天却只有我一个人。

推开禅师的房门,“吱”一声,门是虚掩着的。我走到禅师面前,道了一声:“禅师我来了。”禅师只微微阖了一下眼帘,便说道:“那我走了。”我不解,问禅师:“禅师,我还有问题要问呢。”禅师只道:“想想一共有多少个问题,想好了,就来问我。”

我虽没有搞懂禅师的意图,但还是按照禅师的话去想了——我原先只有一个问题的——但是现在,我却因为这么一想,高的思绪万千,甚至不知我今天来的目的。入夜了,院子里的道人们都结束了一天的修行,回房就寝了。我却还在禅师的房子里,思考着,思考着。我想知道的,想了解的太多了,根本无法理出头绪。我想到一个问题又有一个问题,一整夜我都思索。一无所获之时,我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忽的,远远地一声钟响。我醒了,天已蒙蒙亮。看见禅师在院子里敲钟,我便问禅师:“禅师,我想了一夜,我想知道的太多了,结果最后把我原先想要问您的问题给忘了。”

禅师微微一笑:“你的心里装满了其他的东西,当然会疑惑。当你心中只有一个问题时,再来问我。”我望着禅师走进禅房里,还是大惑不解。只得看看庭院里的景致,一丛四季海棠开得正旺,一株宝塔松立于院中,秋风吹过,只卷起地上的黄叶,而松却岿然不动。就这样我站在院子里,又是一个充满疑惑的一天。在我不知该如何使心宁静下来时,我猛然记起:我要来问的问题——我将如何选择将来的路。我都不知我如何又将其记忆起,可能只有这满院的秋色知道吧。

正当我要再去询问禅师的时候,禅师便再也不说话了——只是轻轻敲着木鱼。我又问禅师:“我到底该如何选择未来呢?”禅师依旧不动。半晌过去了,禅师只说了一句话:“再想,当你没有问题之时再来找我。”我刚想让禅师留步,禅师却又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我真的陷入了困境,我要是没有问题我还会来问禅师吗?我却只好在禅房里思索……

上一篇:XX镇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下一篇:教师口语教学质量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