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低段)工作总结

2024-04-17

数学组(低段)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数学组(低段)工作总结

实验小学明道分校数学教研组(低段)工作总结

本学期来,在校领导与教导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二年级数学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做了些具体的事情。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常规工作,总结教学经验:

1、同年级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并且做好全面细致的考查工作。

2、全组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教学五认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

3、做到老帮小,小学老,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认真做好研讨工作,人人认真总结反思。

(二)积极开展特色工作,体现年级组特色:

1、本组教师为了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年级组教研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工作,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积极撰写论文。

2、教师积极参加区、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教法,教师们积极开设互相听课、评课,并认真做好记录,认真研讨,从一次次的活动中,各位教师有了质的提高。

3、本学期,我们积极做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倡结构化教案、个性化设计,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集体备课时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底子薄,对数学的兴趣不高的现状,我们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制作多媒体教具等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坚持做到培优补差。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这一学期以来,在一二年级组各位教师的辛苦劳动和刻苦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新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在处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不是很灵活的。在今后,我们要努力把教研组的各项工作引向深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1-6

篇2:数学组(低段)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低段数学教研组认真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要求,进一步领会教研室工作的精神,以教研主题,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研活动为契机,以学习和外出听课为窗口,结合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二、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效果

1、常规工作:本着扎实、有效、有所创新的原则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任务。做到了组内集体备课与个人独立设计相结合,对教材知识点的处理更加合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自己的使命,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为自己汲取营养,学习笔记人均6000字以上,随笔人均8篇以上,听课人均16节以上。

2、教研工作: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分3个段进行:3月份由二年级组担任、4月份由一年级担任、6月份由三年级担任:活动模式是:月初集体备课,主要研讨关于同课异构选课、备课、上课事宜。月中上课、评课;月末总结反思,再针对出现的问题找相关的理论学习,以使提高,效果很好。最为突出的是3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课堂展示以及评课与反思、肖青青的《认识几时几分》和她所做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专题理论学习。为此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写了《悄悄的汲取、悄悄的进步》的总结,我们开学初为自己开通了低段数学教研微博,用它记录了我们的活动过程共24条,留下了可贵的资料。学生活动除了优秀的作业展示外,还制作了教材中关于活动实践

课的作品。本学期三年级的“同课异构”实践课内容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听课时让我们眼前一亮,我由衷的感叹:我们的教师真的在悄悄的吸取,悄悄的进步,三位老师设计方案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但都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紧紧抓住如何很好的处理小数点,使新旧知识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教学效果很好。让人有一种听完一节就想看下一节另一个老师将如何进行课堂实践的感觉。马彩铃老师紧紧抓住主题图,让学生在熟悉的购物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汇报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疑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她将商品的标价一一规范板书,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板书,给学生一种稳扎稳打,水到渠成的感觉,一扫新课程以来的那种浮躁之气。张银环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改进,她给出两个文具店对两种文具的不同标价,让学生帮助小明决定究竟在那个文具店买文具比较划算引入课题,很好地完成了旧知与新知的对接,练习跳跃性很大,这让我们对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了自己的想法;冯海丽老师很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她的课如沐浴春风,她始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总是微笑着问:你们说怎么办?你在读一读好吗?她在前几个问题的处理中,始终与我们生活中购物的几元几角结合,再很好的过度到小数加减法,而且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让他们发现小数加减法的特征,计算法则自然形成,练习针对性强,而且给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活动除了优秀的作业展示外,还制作了教材中关于活动实践课的作品。

三、今后的设想

1、继续为我们的教师设计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道路:例如学习笔记要记6000字,如果每次都是教学方面的理论,大家就觉得枯燥乏味,本学期我们给大家推荐了《弟子规》等其他自己喜欢的美文,尤其在研读《弟子规》时,有的大声的朗读出声,感叹我们祖先育人本领。许多人把《弟子规》全文抄了一遍,可以说它是浓缩了的教育理论,相信这些做法使大家的灵魂得到了洗礼。

2、继续以3段模式进行“同课异构”,并不断的完善。一是有整体感;二是这个模式分工明确;三是操作像流水线;

四、水到渠成。

篇3:低段数学课堂学具操作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 恰当使用不滥用

虽然学具操作对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低段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需要学具操作, 也不是有了学具操作就一定能促进教学, 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学具操作。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学具操作前应进行必要的选择。

低段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起始内容较多, “数与计算”的教学占较大的比重, 学生还初步接触较简单的平面图形, 同时渗透容易理解的数学思想。在这些内容中, 大部分都比较适合用学具操作来辅助教学, 帮助理解。但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所以在考虑学具操作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

(一) 起始内容的教学, 进行操作比较好

低段教材中, 起始内容比较多, 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也是符合教材编排原则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科学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步, 所以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从“生活化”向“数学化”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学具操作,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

比如“1~10 的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数”。这个内容的教学看似简单, 实则学问颇多。如果没有学具的辅助, 学生难以建立数的大小概念和十进制的表示方法。只有通过学具操作, 才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建立初步的表象, 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正确而扎实的基础。

(二) 理解算理的教学, 进行操作比较好

低段数学教学中, 数与代数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重。因为这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形式。尤其是计算教学, 成为低段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初步懂得运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第一阶段。低段学生由于受年龄、心理特点等影响, 在认知阶段通常不能仅靠教师讲解一个例题或者自学课本来理解法则, 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学具操作来帮助理解。比如“20 以内进位加法”是学生学习加法的一个难点。因为后面所有的进位加法都是以20 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为基础的, 所以也是一年级学生计算学习的一个重点。这就需要有直观的实物摆在眼前, 让学生可以边看边说。以便学生碰到类似计算都会不由自主呈现出操作的过程, 让算理有形象的表现形式。

(三) 解决问题的教学, 进行操作比较好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中更为高级的学习活动。相对来说这是更抽象的思维活动。低段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通常为用数学。虽然并不需要学生整合多项知识, 但因为低段学生对语言、情境及数量关系的理解的盲目性, 如果不借助学具操作, 将很难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图是二上第二单元“用数学”中的例题。一下刚理解 ( ) 比 ( ) 多的意思, 并且知道和理解要用减法来解决。突然要根据相差关系求其中一个数, 学生大多是不知所措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摆出二 (1) 班的小红旗数量和二 (2) 班的小红旗数量。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究竟是哪个班级少?哪个班级多?通过点拨, 让他们对“二 (2) 班比二 (1) 班少3 面”有了很直观形象的理解, 再让他们根据所摆的小棒列出算式, 就不再困难了。

(四) 图形认识的教学, 进行操作比较好

几何图形的学习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低段学生学习的几何图形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和熟悉的。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线段、角等。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虽然生活中这样的物体非常多, 但学生不会对它们有数学角度的理性认识。所以必须通过学具操作,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 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在人教版教材的配套学具中, 也制作了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 但比较小。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再带一些包装盒, 引导观察, 不论大的长方体还是小的长方体都有什么共同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比较, 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在这整个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猜测、验证等行为,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 课堂中学具操作的必要性还是值得教师深思熟虑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学情的特点都会影响学具操作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有所侧重, 有所取舍, 才能让学生在学具的帮助下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适时指导, 有效操作不过场

学具操作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 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 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低段学生由于自觉性和控制能力都不强, 尤其需要教师适时指导, 教给方法, 使热闹的操作活动不仅限于动手, 更有助于动脑。

(一) 明确要求

明确要求是学具操作指导的第一步, 没有规范、简洁、明确的要求, 就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操作过程。操作时教师必须讲清操作的要求。尤其是低段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地位, 如果没有明确指明方向, 学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操作。

一下在教学“11-9”的时候, 很多学生已经会计算。但方法有所区别, 有的是根据2+9=11, 想到11-9=2;有的是通过数数的方法, 11 倒数9 个, 得到2 ;还有的是先用10 -9 =1, 再用1 加上原来个位上的1, 得到2,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破十法”。这些方法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可有个学生又说了一种方法, 11-1=10, 再用10-8=2。刚听完, 笔者就明白了。但其他学生一下子没能明白过来。于是就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尝试得出结果。学生纷纷开始摆小棒, 巡视一周, 发现大部分学生摆小棒还是在用11根直接去掉9 根, 根本没有呈现出先减1 再减8的过程。笔者立即明白操作前没有把要求说清楚, 只是说摆小棒得出结果, 而没有明确表示要将11-1=10, 再用10 -8 =2 的过程表示出来。 而正确摆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学生通过观察这个过程, 引导其思考, 11-1 的“1”是哪一根?就是11 里的哪个数?10-8 的“10”又是哪几根?是11 里的哪个数?8 又是怎么回事?这样, 引导学生把数和相对应的小棒联系起来, 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计算的过程是把减数“9”分成了先减1 再减8。所以操作前对学生讲清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二) 有序操作

在操作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 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 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 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

1.模仿操作。

低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碰到难度较高的操作还是有困难的, 尤其是合作学习的时候, 往往不知道该怎样互相配合。所以, 有时候需要教师先进行演示, 让学生可以模仿。

例如, 在教学二上“长度单位”一课中, 教材配套学具中有把1 米的卷尺, 笔者觉得这个材料十分有用。比如感知1 米的长度时, 请学生拿出米尺, 观察1 米有多长。由于米尺原先是卷着的, 打开后, 学生自然而然就让尺垂下来, 但因为卷的原因, 学生眼前见到的歪歪扭扭的尺的长度是不正确的1 米。于是就请了两个学生上台, 请他们按这样的过程操作:

找到米尺的“0”刻度—一手拿着“0”刻度的一头, 伸展开—另一只手拿着刻度“100”的地方伸展开—就能通过伸展手臂的感觉体验1 米有多长—两手不动, 请同桌拿走手中的尺子—观察感受1米的长度—两手放下—再次伸展开感觉有1 米那么长—请同桌将米尺放入两手之间—测量是否正确。

演示结束后, 笔者请学生仔细回想刚才的过程, 然后同桌合作, 模仿刚才的一系列动作完成操作任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顺利地体验到了1米的长度, 更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 效果非常好。

2 .讨论方法。

在操作前请学生讨论, 要想达到最后的结果, 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避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意义的摆弄上,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联想、类比、推理能力, 体验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比如, 在教学二上“长度测量”第一课时, 请学生用不同的小物体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操作前, 笔者请学生仔细观察下发的学具, 有小正方体、曲别针、1 角硬币, 选择一样, 思考怎样测量不容易弄错。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用小正方体测量的时候可以直接放在书边的桌面上, 保持书本不动, 一个一个放过去就可以了, 最后数一数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就是数学书的长度。小正方体不够可以向四人小组借一下。用曲别针测量的时候, 要把曲别针放在数学书封面上, 从上面开始放下来, 这样比较好, 放完后, 再数一数。用硬币测量, 跟曲别针差不多。讨论完了方法, 笔者再请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过程进行操作, 他们基本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结果。

3 援指导表述。

表述是指请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是学生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的重要过程。同时, 表述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序性。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出“操作过程”, 并帮助他们把直观的活动抽象为数学的呈现方式。

比如, 在教学一年级“数的组成”时, 笔者让学生用5 块小木块进行5 的分解与组成。在学生动手分解后, 让他们说说是怎么分的。学生一开始可能会说得比较凌乱和跳跃, 也不完整, 没有关系, 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等补充完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板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 的分解和组成, 也为以后学习加法交换律作了必要的孕伏, 而且又使学生在脱离学具后能有顺序地进行思考。所以当学习6, 7, 8, 9 数的分解和组成时, 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摆脱学具的辅助, 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 思考有序。可见, 学具使用和说理结合得恰到好处, 可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教师也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 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 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

三、多元评价, 全面发展不唯一

因为学具操作既符合低段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也使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有趣, 所以每次操作学具, 学生都欢呼雀跃。但低段学生往往不懂得怎样的操作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是有助于学习而又不影响他人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全面观察, 关注学生在学具操作中的各个方面, 积极发挥评价的作用, 肯定鼓励有利于学习的方面, 指点改正不利于学习的做法,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能力、品德、习惯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评价的维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操作时思维的发展性, 还应该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尤其是低段的学生, 良好习惯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或许远远比思维的发展更重要。所以在学具操作中, 教师还要注意根据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帮助学生发展非智力因素。

(一) 评过程方法

比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第一课时中, 要求学生用曲别针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操作结束后, 笔者并没有马上让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而是说:“刚才, 老师看了几个小朋友的测量过程, 有些小朋友是非常专心的, 一边测量, 一边眼睛紧紧盯着课本, 一边还轻轻地在数。但有些小朋友一边测量, 一边看来看去看别人, 也没有仔细地数。你们觉得, 哪些小朋友量得会比较准确?”学生一听, 马上明白了, 在后面的操作中, 都会自觉地专心操作, 并积极思考稳妥的办法。

(二) 评情感态度

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第一课时中, 要求学生用曲别针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因为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尝试, 所以非常兴奋, 张牙舞爪, 东张西望。笔者意识到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学生有效操作的。这时, 看到有一个女生, 非常老练地在用曲别针测量, 她一手拿着曲别针, 一手还拿着铅笔做着记号。估计她曾经做过这样的测量, 所以没有参与到与其他学生新鲜的交流中。笔者及时抓住这个典型, 大声说:“笔者看到了一个文静又能干的女孩子, 正在埋头测量, 只用手和脑, 没有用嘴巴哦。大家看, 郭莹是不是这样的啊?”此言一出, 学生立即明白了老师的意图, 霎时间, 纷纷埋头开始摆放、计算。

(三) 评自理能力

低段课堂学生操作完学具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学具的整理, 也很少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培养学生整理学具的习惯。所以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把这些学具胡乱地堆成一堆, 或塞进抽屉, 或随意放置。如果是同桌合作的操作, 则相互推脱, 明显表现出不负责任。教师应利用评价的功能帮助学生改变这个不良现象。比如操作完, 给一定的时间请学生整理自己的学具。整理完后, 对动作快、整理对的学生奖励五角星。

以上均是笔者的亲身感受。笔者觉得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操作活动的描述和小结, 更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 学具操作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

篇4:小学低段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G623.5

概念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一样,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概念教学旨在实现对学生概念的补充,提升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利用概念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运用同样是值得教师去细细推敲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低年级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良好的运用概念教学的方法,辅助传统数学知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现状来合理调整,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然而,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面临的教学环境,教学问题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合理分析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更好地提升概念教学发挥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在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方式运用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还不够全面,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同时,重视对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很多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注重在学习中锻炼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运用以及计算准确性的培养。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所占据的比重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点,但是,正是由于教师过分重视计算方法以及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发挥的效果,因而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收不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缺乏对概念教学的深入实践

概念教学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然而,概念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真正运用概念教学的效果。

当前,在很多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水平并不高,教师没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实现对知识概念的实践和应用,因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教师概念教学的方式的效果认可程度也会有所下降。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情况来看,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很多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本身隐含着一定的抽象思维需要去理解的东西。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概念教学中,对于很多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去理解相关的很多概念,才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去了解数学知识。

如今,很多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育的教师,在工作中给学生真正的实践机会比较少,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得不到真正的实践和发挥,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培养也达不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二、做好小学低段数学概念教学的对策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方法使用对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概念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小学生知识认识的引导,提升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当前在很多小学的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概念教学能力的发挥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未来,做好小学低段数学概念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对概念教学手段的发挥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当前,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教师对概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学生的教学也就养成了对概念学习和理解的不重视。

未来,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概念教学这种方法重视起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数学概念的培养,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应用的认识,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上转变对概念教学的认识。只有教师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理解概念学习

从实践领域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倾向于对哪种学习实践的认识,这一点是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实现的。因此,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概念学习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融入到学习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特别是数学概念的认识有着非常明显的抽象性,很多数学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来进行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充分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学生还能够实现对数学概念运用。因此,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实践,能够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强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三)教师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于教师对概念的教学方法,对于概念的剖析等等。这就需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注重引用更加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数学概念即便是逐字分析也会有很多抽象的地方,所以,在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對概念教学的形象化表达,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中多参考和引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能够通过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案例辅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数学概念教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同时,在概念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入手,提升学生对概念学习和认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玲.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J] .数学教育研究,2014,(20)

篇5:低段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转眼间,紧张、繁忙的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们教研组的10位老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在学校领导以及学校教研中心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研任务。现将本教研组半学期来的教研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据本学段、本学科特点,在征求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计划本着务实的原则,力争有效指导本学期组内教研。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我们还通过讨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每次活动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一)交流探讨本册教材

开学初,全组老师认真学习教材、大纲、教法,全面掌握各年级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定出了全期的教学计划,全组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研活动中,我们除了制定计划、确立重点,大家还提出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探讨,组内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要求每位老师,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并且经常交流,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课上随便说话,早读学习不主动,做操时集体观念差、打闹等。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每位老师静下心来反思,今后的工作该怎样去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二)认真听评课

听评课作为本年级组的重要教研活动,每周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听评课时本组全体成员都能积极参加,认真的听课和进行深入的评课,评课中每个老师都积极发言,纷纷指出每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从而取长补短,收益匪浅。并在每周教研活动顺利完成后,编辑了美篇。既对本组的教研工作做了较好的总结,对学校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搞好每周五的教研活动

在每周五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都结合自己的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共同商量计策,对每一个老师每个单元的把关课都做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星期五按时上交教案、课件及上周的反思。教学中,我们采用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方法,每单元上完后大家都能够积极认真地进行单元教学反思,整理出考点。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2.更好地做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3.加大对本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4.针对班级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篇6:低段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魏春丽

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我们对组里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精心组织,保证活动的质量。活动前计划周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目标、活动时要求教研组人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体会心得;活动后做好反思、借鉴工作,取长补短,内化活动的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现就以下几方面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

1.组织本组数学教师进一步学习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努力促使我们组老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感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2.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3.学习、实践、反思相结合。学习理论,边实践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反思过程记录下来,在反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1.重视听评课活动

本学期围绕着观摩名师录像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的,全组教师在一起听课,领略名师风采,随后进行了评课,相互交流探讨,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每次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听课反思,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评课后,又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如探讨“如何提高低年级儿童的倾听能力”,通过全组教师的经验交流,方法借鉴,使疑惑迎刃而解,找到可以试行的教学方法。

2.抓实常规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坚持每星期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雷打不动。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学校组织“听教师随堂课课”活动。课堂上充分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在课堂上常见问题的灵活处理,马瑛老师讲的三年级的一节《认识秒》,马静敏老师讲的一年级数学《认识0》等,组员们做到了每人一节教研课,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得到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肯定。

上一篇:汪中求精细化管理心得体会下一篇:形近词总结分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