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4-04-28

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共9篇)

篇1: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1996-2010年共报告8种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 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士杆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发病的一类传染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健康动物或人类而引起发病【1】,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性逐渐增加,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有3/4属于虫媒传染病,环境改变和自然灾害可加剧虫媒传染病的流行【2】。在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中,有15种属于此类传染病。广元地处四川盆周北部、嘉陵江上游、毗邻陕西、甘肃,处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4大西部城市腹心地带。是宝成复线、成广高速、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川陕高速公路、广巴高速公路的枢纽城市,素有“川北门户”之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2008年又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因此,掌握广元市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制定相应的对策,为广元地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广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6-2003年疫情档案资料,2004-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元市统计局统计年鉴。1.2 方法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1.3 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1.4 统计分析 运用Excel2007和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96-2010年全市报告流行性乙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狂犬病、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黑热病、斑疹伤寒、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法定虫媒传染病8种1 302例,死亡48人,报告发病率波动在0.65/10万~8.4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2.86/10万(表1),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发病率相比,全市虫媒传染病下降30.72%,其中:乙脑下降44.53%、钩体下降18.60%、疟疾下降55.66%,出血热下降2.71%,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病、黑热病虫媒疾病3种。2006-2010年与2001-2005年发病率相比,全市虫媒传染病下降62.09%,其中:乙脑下降40.07%、钩体下降99.42%、出血热下降79.72%、疟疾上升42.78%,新增布鲁士杆菌病;2006-2010年,报告狂犬病4例,血吸虫病2例、布鲁士杆菌病1例、黑热病14例。

注:其他为累计病例在20例以下的狂犬病、布鲁士杆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7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1996-2010年乙脑各县区皆有报告。钩体病主要分布于旺苍县,占报告病例的96.31%(365/379);出血热主要分布于苍溪县,占报告病例的76.88%(133/173)。2001-2010年,黑热病除青川县无病例报告,其余县区皆有病例报告;血吸虫病报告3例,为输入性疾病,报告县区为青川县、剑阁县。布鲁士杆菌病1例,报告县区为元坝区,系输入性疾病。

2.2.2 季节分布 1996-2010年,乙脑、钩体、出血热、疟疾发病季节基本未变化,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出血热全年均有病例,但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疟疾全年均有病例,其中5月、10-11月发病较多。黑热病除2、3、10月无病例报告,其余各月皆有病例报告(表2)。

2.2.3 人群分布302例病例中,男性发病879例,女性发病423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07.80:100。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43.24%,20岁以下发病占48.85%,40岁以下发病占75.12%;其中: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86.16%;钩体发病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90.24%;出血热发病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疟疾发病主要在20~59岁组,占疟疾88.10%,见表3。黑热病发病在15~64岁组,主要在30~39岁,占黑热病例数的50%。.2.2.4 职业分布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发病分布职业较广,总体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的93.70%。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学生为主,占乙脑病例的97.02%;钩体、出血热以农民为主,分别占钩体病例的88.65%和出血热病例的78.61%;疟疾发病以农民、民工为主,分别占疟疾病例的60.72%和25.00%;黑热病发病以农民为主,占黑热病报告病例的66.67%。见表4。在职业分布中,乙脑、钩体、出血热职业构成1996-2010年无明显变化。疟疾职业构成有所变化,1996-2000年,农民占77.50%,民工占10.00%;2001-2005年,农民占50.00%,民工占33.33%;2006-2010年,农民占34.62%,民工占42.31%,说明,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广元市疟疾在农民中的发病比例在逐渐较少(x2=12.58 ,P<0.01),在民工中的发病比例在逐渐增加(x2=9.62 ,P<0.01)。讨论

广元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6-2000年的4.41/10万下降至2006-2010年的1.16/10万。但报告的疾病病种有所增加,1996-2000年报告的虫媒传染病有4种,2006-2010年增至8种,新增的狂犬病、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黑热病发病中,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黑热病为输入性疾病,其中,黑热病从监测的数据中分析看,已由输入性虫媒疾病转换为本地常见虫媒疾病。

钩体疾病在1996年和2001年呈出现2度高发,在1997年和2002-2005年实施钩端螺旋体病疫苗接种工作后,2006年后无监测报告病例。但钩体有周期性的流行规律,周期性间隔为8~10年左右【3】,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开展长期的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防止疫情的反复。

广元市乙脑发病高峰为8月,患者多为儿童,虽近年来发病率有一定幅度下降,尤其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实施了乙脑应急接种后,但低年龄组的农村儿童中仍是发病主要人群,因此,在实施疫苗接种的同时,还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病人。②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③对乙脑高发地区的实施虫媒应急监测【4】,摸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带菌情况。

广元市出血热发病地区主要是苍溪县,其中,6-7月、11-12月发病较高,高发职业为农民,该病虽然在广元市为散在发生,但不容忽视,但由于汉坦病毒的多宿主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流行因素十分复杂【5】,因此,采取防鼠灭鼠的综合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其次,应建立监测体系,摸清本地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带菌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防控模式。

广元市疟疾防控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防控机构的努力下,采取以传染源防治为主,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点等综合防治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5/10万以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流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6】,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2009-2010年,广元疟疾病例多为外出到疟疾严重的非洲【7】务工人员。

建议在今后的虫媒疾病防控中,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②加强对乙脑、出血热等高发地区的虫媒应急监测,摸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带菌情况。③建立全市常规的、主动的媒介生物监测网络,分析病媒生物变化动向。④结合媒介监测与疾病发病情况,建立病媒传染病预警体系。⑤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孳生源,维护清净居住环境,这在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对媒介昆虫的控制或消除是致关重要的手段【8~10】。⑥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监测,及时掌握输入性疾病的动态发展,防止输入性病媒传染病的发生。⑦加强农业、畜牧、林业等多部门的合作,互通相关媒介疫情信息。

4参考文献

[1]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2.[2] 李文刚,赵敏.虫媒传染病流行现状[J].传染病信息,2011,24(1):8-11 [3] 邓秋云.钩端螺旋体体病流行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63-4468.[4] 贾永朝,刘玉萍,王晓燕,等.“5.12”地震灾区青川县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6):360-362.[5]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74-196.[6] 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7](美)莱蒙(Lemon.S.M.)//吕志平译.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5-37.[8]董柏青,谭毅.热带地区重要虫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718-1720.[9]周丽莎,黄丽华.广西2007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98-1799.[10]陈荣庆,李秀兰,牟飞飞,等.地震灾区虫媒病毒病防制技术[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2):143.

篇2: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病例,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这种“蜱虫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市地处丘陵山区,蜱虫叮咬事件时有发生,加之近两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市疾控中心按照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监测工作方案在全市积极开展虫媒监测工作。

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人员分别在上兴、上沛、戴埠、社渚等乡镇设监测点,进行寄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调查。各监测点所捕捉到的老鼠、刺猬等野生小动物送我市疾控中心,由中心专业人员在其体表采集蜱虫、并对其进行解剖,采集血、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及时送省CDC进行病原学检测,为制定我市和全省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蜱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蜱虫为传播媒介,发病高峰期在每年5—9月草丛旺盛季节,科学防控“蜱虫病”重在做好防护,远离草丛。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要多观察,如果有发热症状,应去医院就诊,做血常规化验并及时处置。

篇3: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新绛县1996年-2005年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报告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 人口数据资料来自我县统计局。

1.2 方法

对新绛县1996年-2005年上报甲、乙类传染病按发病趋势、构成传染病的主要途径分类排序, 并对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1996年-2005年我县上报甲、乙类传染病14种, 累计2 13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68.90/10万。报告死亡病例9例, 年平均病死率为0.30/10万。发病最高峰是2005年579例, 占总发病数的4.97%。10年间传染病整体呈三个峰型的流行态势, 2000年、2004年、2005年发病率分别为78.08/10万, 102.71/10万, 184.80/10万;没有甲类传染病报告。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996年-2005年我县传染病以血液传播传染病为主, 共报告845例, 占总发病数的39.65%, 有4年居各类传染病首位。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 共报告656例, 占总发病数的30.78%, 2004年、2005年大幅度上升。肠道传染病排在第3位, 占总发病数的26.37%。最后是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 占总发病数的3.19%。各类传染病各年构成和发病顺位见表1。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

10年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顺位依次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布鲁杆菌病和猩红热。见表2。

2.4 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构成变化

10年间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明显下降, 呼吸道传染病有所上升, 见图1。

2.5 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2.5.1 病毒性肝炎

10年间病毒性肝炎居首位, 累计发病1 166例, 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54.72%。各型肝炎发病变化有所不同。

2.5.2 肺结核

每年均有报告, 从1996年至2005年累计发病557例, 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26.14%, 10年间肺结核有1年排在第1位, 3年排在第2位, 6年排在第3位。

2.5.3 细菌性痢疾

每年均有报告, 发病率逐年降低, 从1996年的16.72/10万降至2005年的0.31/10万。累计发病205例, 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9.62%。

2.5.4 麻疹

呈现散在局部流行的特点, 特别是1997年和2002年, 分别报告34例和20例。10年共76例, 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3.57%。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疾控部门每年加大了对各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专项检查, 大大地促进了各医疗机构报告疫情的自觉性, 特别是实行网络上报后, 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减少了漏报, 外地就诊的本地病例也及时得到统计。

新绛县1996年-2005年传染病发病中前8年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0年间有7年的年发病率在平均值以下, 2004年和2005年的发病率有大幅度的上升, 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说明新绛县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0年间肠道传染病明显下降, 而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乙肝和肺结核发病率上升明显。提示我们肝炎和肺结核仍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2001年以来国家开始对肺结核患者施行免费治疗以后, 肺结核患者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是近2年来疫情报告增加的主要原因。

篇4:夏季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治分析

夏季是各类消化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如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经肠道传染的甲型肝炎、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沙门氏菌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现就如何防治夏季流行病传染病进行如下报道:

1 以下五种病最易于夏季流行,需要注意预防

1.1 中暑:盛夏预防中暑,就注意作业场所通风散热,并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和盐分;露天作业者应尽可能早、晚出工,中午休息,防止烈日暴晒;外出行走须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以免受热中暑。

1.2 痱毒:有些人炎夏好生痱子,搔抓后极易继发感染,形成痱毒,产生化脓性疖肿。预防的办法,首先要昼减少日光的暴晒,并保持居室通风的凉爽;其次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和刺激性的食品;其三是常用热水洗澡,一旦生了痱子,可用艾叶、金银花、马齿苋各十克煎水洗患部。

1.3 腹泻: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熟食品或隔夜饭菜要加热煮透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并削皮;养成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餐具的清洗、消毒、保洁;菜肴佐以醋或大蒜,既能杀菌,又助消化,还能提高胃肠道抗病力。

1.4 乙脑:预防和控制流行的关键措施是灭蚊、防蚊。要清除垃圾、积水,彻底消灭蚊子寄生地;居室最好安装纱窗,挂好蚊帐。注射乙脑疫苗也是防止乙脑感染的重要措施;以板蓝根、鲜牛筋草煎汤代茶饮,也能起到预防乙脑的作用。

1.5 苦夏:苦夏是由于脾胃虚热、不能适应夏季的热天气而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胃肠消化功能减退,如食欲不振、困倦乏力、胸闷不适、贫血清瘦等。预防措施,首先应注意膳食调整,做到饮食清淡,少吃多餐,及时补充水分;其次要保证睡眠时间,除夜间睡好外,最好每天午睡,使大脑和机体得到充分休息,借以养神健身。

2 入伏以来,各类传染病在高温的肆虐危害人们健康

提醒严加防范。

2.1 病毒性肝炎:甲肝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极少转为慢性或重症肝炎,一般愈后良好。而戊肝患者以青壮年和老人为多,其中孕妇和老年人发病病情严重且病死率高。总体看要比甲肝严重,愈后较差。

2.2 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易发生于2至7岁儿童,多为高热腹泻或无腹泻,表现为惊厥、嗜睡或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口唇发绀、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及意识不清。症状相似莫将肠癌当痢疾、无腹泻小儿中毒性痢疾更凶险、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分型、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防治、细菌性痢疾的注意事项。

2.3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脖子发硬等。病程发展到第3到5天会出现惊厥或昏迷,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2.4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还可能有胃肠炎

的表现,如恶心、呕吐等。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的中毒症状,表现为淡漠、不爱说话等。

3 我们自身应从以下5方面做好预防措施

(1)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等,不贪食冷饮,不乱吃零食,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

(2)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归家和拿过钱钞后洗手的好习惯,洗手要用碱性肥皂洗,用流动水冲净。不要公用毛巾,定期对毛巾进行清洗消毒。

(3)保持室内外清洁,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室内地面若干燥可泼洒些干净的水,保持室内空气清鲜。

(4)要搞好室内外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四害。

(5)做好防蚊措施,夏季不可贪凉,不可在室外露宿,防止蚊虫叮咬。蚊虫叮咬的地方禁止用手挠,防止感染。

4 讨论

随着夏季的来临,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为重点的鼠传疾病和虫媒传染病以及肝炎、结核、血吸虫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在部分艾滋病流行的重点地区,面临着降低艾滋病病人病死率的艰巨任务。这里从医学角度告诉您如何预防、治疗传染病,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

防治呼吸道传染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流脑患者处理、预防和注射流脑多糖菌苗时机、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及防治、警惕结核病卷土重来。预防“非典”加强公共场所消毒和个人防护、预防呼吸道感染保障自己的健康、春季麻疹防治、腮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和流行特点。

预防疾病犹如对敌作战,要讲究工作策略,慎选预防措施。只有在正确的预防策略指导下,采用合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策略着眼全局,措施立足局部,二者密切相关。不考虑措施可行性所制定的策略,则策略会落空;而仅凭局部经验,缺少策略指导的措施,其效必甚微。现以天花全球消灭的经验为例,加以说明。

总之,疾病的预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科学技术、讲究工作策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篇5: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数据与全县年度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进行比对。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进行诊断, 按照国家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属地化管理原则进行报告、审核。水痘采用目前临床诊断标准。

1.3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动态

2005—2012年, 全县传染病发病率起伏变化明显, 2005、2006、2010、2011、2012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市水平, 且差异有显著性。观察年份无传染病导致死亡病例 (见表1) 。

2.2 病种排序

606例传染病中, 发病率居前8位的依次为菌痢、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流感、流腮。菌痢发病率逐年下降, 肺结核、乙肝、其他感染性腹泻、流感、流腮、水痘有起伏, 手足口病逐年增加 (见表2) 。

2.3 年龄

发病率排名前8位的传染病中, 肺结核、乙肝、流感中年患者较多;菌痢发病年龄比较分散, 0~80岁均有感染, 但以青年为主;流腮发病较少, 但与酒泉市、金塔县相比平均年龄偏大, 主要为中学生;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小学生易患;手足口病儿童多发 (见表3) 。

2.4 性别

8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除流感外均男性高于女性, 乙肝、菌痢、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4) 。

2.5 民族

菌痢、水痘、流感发病率哈萨克族高于汉族, 有显著性差异;手足口病、流腮发病率汉族高于哈萨克族,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5) 。

2.6 季节

菌痢、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3种消化道传染病以夏、秋季多发, 水痘、流感两种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多发, 肺结核一年四季均可见 (见表6) 。

3 讨论

(1) 我县疫苗控制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流脑等近8年没有发病, 接种率均保持在98%以上的高水平状态, 这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关。但新增的麻腮风 (麻疹、风疹、流腮) 疫苗因为起用时限较短 (2008年) 、接种年龄较小 (1.5岁) , 所以目前发病年龄较大, 因此只有开展小学生或中学生疫苗普种结合1.5岁基础免疫才能很好地预防流腮在学校暴发流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1,2]。

(2) 手足口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受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传播, 容易聚集性发病或暴发, 也是近年来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2]。托幼机构采取儿童玩具、桌面、门把手、餐具、室内空气消毒, 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等措施, 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均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3) 目前我国免疫规划一类免费疫苗不包括水痘、流感和单价流腮疫苗。所以,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特别是哈萨克族群众对疫苗的认识, 为孩子主动接种二类疫苗, 对控制相应疾病的暴发流行会起到很好的作用[3,4]。

(4) 菌痢是消化道传染病,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县实施自来水工程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哈萨克族群众与汉族群众生活习惯不同, 部分哈萨克族群众在去牧场或转场时野外生活时间长, 直接饮用溪水、食用普通条件储存的羊肉或其他食物易患菌痢及其他消化道传染病。

(5) 乙肝对青壮年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应在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基础上, 逐步开展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保护密切接触者免受感染。同时加强乙肝监测、检测和疫情报告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减少误诊误报[5]。

(6) 对肺结核患者, 特别是涂阳患者要加强管理, 给予彻底、全程、规范的治疗。同时通过家庭、社会、医务工作者、社区等进行宣教, 提高患者治疗依存性。专业人员应主动发现患者、找出传染源, 落实管理措施, 防止疾病蔓延[6]。

(7)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主要传染病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民族差异, 这与群众社会接触面、工作学习环境、生活卫生习惯的不同有关, 季节性变化与其他研究报告相似[7~9]。

摘要:目的 掌握我县传染病流行规律和流行趋势, 为制定民族县传染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2005—2012年我县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年度共发生606例传染病, 发病率前8位依次为菌痢、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流感、流腮。菌痢发病率逐年下降, 肺结核、乙肝、其他感染性腹泻、流感、流腮、水痘有起伏, 手足口病逐年增加, 且发病率在性别、民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取学校普种腮腺炎成分疫苗、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等综合措施可以预防学校、托幼机构流腮、手足口病、水痘等暴发流行, 改变饮食习惯可控制哈萨克族群众菌痢发病率, 同时要继续加强乙肝、肺结核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哈萨克族,传染病,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2013年甘肃省消除麻疹项目技术方案[S].2013.

[2]毛国华, 杨天地, 王海波, 等.2004—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3) :233-235.

[3]汪佑铭.计划免疫策略改变对少数民族乡村免疫规划的影响[J].甘肃医药, 2009, 28 (4) :308-309.

[4]张存全, 李毅, 邓亚利, 等.新疆昌吉城镇参保职工接种流感疫苗成本效益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 28 (3) :28-30.

[5]陈红缨, 洪希成, 黄淑琼, 等.1990—2011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3) :220-223.

[6]张倩, 张跃天, 梁俊杰.2006—2010年新疆阜康市肺结核患者的发现与治疗管理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 28 (3) :26-27.

[7]宁伯福, 廖泽胜, 杨万军, 等.2009—2012年云南省宣威市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7) :545-548.

[8]杨琼, 司建林, 王慧, 等.2004—2011年新疆和田地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 28 (3) :7-9.

篇6: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关键词】 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9-02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善发育,其免疫力较差,极易受到细菌以及病菌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患儿极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感染。儿童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以及传染性等特点,儿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为研究儿童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本文根据Excel软件对2012年收治的我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取的资料为2012年我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确诊的传染病监测信息,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 2012年我市报告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共20种共25034例,死亡10例,约占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数的63.12%,主要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要病种,分别占15岁以下儿童发病总数的9.57%、72.34%、14.23%。

2.2 地区分布 全市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市辖县报告病例9900例,占39.5%;市区报告病例15134例,占总人数的60.5%。市区与市辖区儿童发病率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 儿童病例资料表明,患儿的年龄主要为0-5岁,其中1岁组发病率最高,且随着患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病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散居儿童。3-7岁幼托儿童多发生猩红热,3岁以上的幼托儿童和学生多发生流行性腮腺炎。

2.3.2 性别 女童发病人数为9534例,发病率为38.1%,男童发病人数为15500例,发病率为61.9%,可见男童发病率显著高于女童,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 职业 主要为散居儿童,患儿发病15727例,约占总人数的62.8%,幼托儿童6946例,约占总人数的27.7%,学生2361例,约占总人数的9.4%。

2.4 时间分布 所选取的患者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高发时期为4-7月,其中肺结核、肝炎、痢疾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集中发生于4-7月,其他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1月份发病率最高。

3 讨 论

传染病所包含的种类较多,影响着青少年以及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一些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相较于成年人,其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极易受到外界感染细菌因素的影响,受到侵袭,变现为儿童传染病[1]。儿童传染病具有传染快、流行性等特点,做好必要的儿童感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可有效保证儿童以及其他人群的身体健康[2]。为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临床首先应对儿童传染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从本次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儿童传染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0-5岁散居儿童,主要是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段集中于0-5岁,最高发病率为小于1岁儿童,且随着患儿的年龄不断增长,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沈潘紫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传染病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本次研究中,市辖区的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39.5%,市区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60.5%,其中市区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市辖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生原因为:手足口病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疾病的病原体种类较多,容易受到感染,临床无有效的疫苗保护儿童免受传染病的印象。市区儿童分布较为集中,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会导致感染病的发病较高。城乡之间卫生服务质量交叉,经济水平以及医疗设施差,导致生病儿童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3]。观察对比分析男女患儿的发病率,其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男女性别不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不同,也可能是男童活动力强度更大,具有较高的感染机率。报告中可以看出,传染病的主要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这三类疾病所占儿童发病人数的96.21%。因此在对儿童传染病进行放防治时,重点是做好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肠道传染病的防止。本次调查研究表明,15岁以下儿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养成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应该做好必要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具有季节性,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集中发生于4-7月,肺结核、肝炎、痢疾发病、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1月份的发病率最高。针对儿童传染病发病特点以及季节,在季节交替时期,做好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发病高峰期做好预防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分析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情况,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梁海,李汝新,屈锦秀.宾阳县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与控制情况分析[J].内科,2010,73(1):126-127.

[2] 沈潘紫,钟柳青.柳州市2011年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37-138.

篇7: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8-2013年嘉善县肠道传染病发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嘉善县公安局。

1.2方法

统计的病种包括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和副伤寒、 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报告发病数及平均人口计算发病率。

1.3统计方法

疫情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流行概况

嘉善县2008-2013年每年都有肠道传染病报告, 共报告9 138例,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9.55%, 年均发病率为210.28/10万,以2012年发病率最高, 为333.44/10万;2008年发病率 最低,为91.89/10万。6种肠道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手足口病,为134.00/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甲肝,为0.28/10万。 详见表1、表2。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2008-2013年每月均有肠道传染病报告,呈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4-7月共报告病例4842例,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2.75%。甲肝发病较平稳,无发病集中月份;戊肝高发于2-3月, 占47.96%;伤寒、副伤寒和痢疾多发于6-10月,分别占50.91%和65.26%;手足口病发病集中在4-7月,占67.99%;其他感染性腹泻高峰在7-12月,占67.38%。详见表3。

2.2.2地区分布全县各镇及街道均有肠道传染病报告,报告最多的是魏塘街道(3 603例)、罗星街道(1 020例)、西塘镇(867例)。发病率最高是3个镇及街道分 别是魏塘 街道 (279.26/10万 )、干窑镇 (217.50/10万)、罗星街道(193.78/10万)。

2.2.3人群分布在分析的6种疾病中,以0岁 ~发病率最高,达到160.00/10万,80岁 ~ 年龄组发病率最低,为2.81/10万。戊肝以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痢疾20岁~年龄组发病最高,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都是以0岁~发病率最高。 详见表4。男性5 311例,女性3 868例,男女性别比为1.37∶1。男性年平均发病率122.22/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89.01/10万,男性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和农民,分别占16.43%和8.05%。

2.3病原学监测

伤寒副伤寒:6年间共监测发热患者3 600例,检出阳性病例21例,其中伤寒14例,副伤寒7例。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 实验室检 测346例,其中EV71 136例,CoxA 16阳性79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18例。

其它感染性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实验室共检测822例,其中轮状病毒731例,占88.93%。

外环境监测共1 092份,经实验室检测均为阴性。

3讨论

嘉善县2008-2013年肠道传染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由于2008年国家将其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视程度增强,进一步加强了病例报告,监测敏感性得到逐步加强[3]。此外,经过几年的健康教育宣传,患儿家长和托幼机构保健老师防病意识得道了加强,提高了患儿患病就诊率,轻症患儿得到及时发现,同时也推 高了手足 口病报告 率。 其他感染性腹泻发 病率发病 率也有大 幅上升,这与监测网络的逐 步健全、漏报减少 和诊治水 平提高等 有关[4]。

2008-2013年嘉善县6种重点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双峰”状分布,2012年发病率最高。在报告的肠道传染病中,甲肝、戊伤、寒副伤寒呈现散发状态,发病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痢疾发病率呈单峰状分布, 2011年发病率最高;

病例发病季节性非常明显,集中在4-7月,符合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高发特征。病例集中在0~年龄组,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这可能是因为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病菌侵袭,且该年龄段儿童基本无个人卫生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男性外出活动频繁、暴露于感染源机会相对较多相关[6]。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散居儿童和无证托幼机构中幼托儿童多为流动儿童,家庭卫生习惯不良,疾病预防意识差[7];无证托幼机构设施简陋,学生密集程度高,极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

病原学监测资料显示,嘉善县手足口病以EV71为主,这与国内其 他地方报 道一致[8]。 通过对病 原学的监测有助于了解嘉善县肠道传染病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为进一步 采取针对 性防控措 施提供了 技术保障。

手足口病近几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在肠道传染病中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6年间有4年手足口病发病数位于肠道传染病的首位,表明手足口病已成为该地区重点防控的肠道传染病。其他感染性腹泻近几年也是逐年上升,发病率仅次于手足口病。

篇8:江苏某地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R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06-0087-01

【Abstract】Aims: To find out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hydrophobia in someplace of JiangSu province; Then to offer basis for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ure.Results: 79 from 83 cases of hydrophobia result from dog bite, which takes the proportion of 94.8%. The age of the cases were mostly between 30 and 60 taking the proportion of 57.83%. Most cases fall sick between June and November. This number takes the proportion of 67.47%. The peasants is the major part of the cases and the proportion is 72.28%. 97.59% of the cases do not deal with the wounds or deal with by themselves. 80.72% cases are not inoculated against hydrophobia.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hydrophobia in one city mainly resulted from three reason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raised dogs and the low proportion of inoculation; the wounds without dealing with or by abnormal way; no inoculation after being bited. Therefore, we should organize related departments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hydrophobia.

【Key word】 hydrophobia; epidemiology; analysis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它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我市自1994年以后连续九年无狂犬病病例报告,但自2003年下半年出现狂犬病疫情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3~2008年江苏某地传染病疫情资料和狂犬病监测资料。

1.2分析方法:收集、整理江苏某地2003~2008年的狂犬病发病相关资料,将狂犬病流行强度、时间、地区、人群等指标输入电脑,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我市2003~2008年共报告狂犬病83例,其中2003年24例,发病率为0.52/10万,2004年35例,发病率为0.75/10万,2005年9例,发病率为0.19/10万,2006年发病4例,发病率为0.09/10万,2007年发病8例,发病率为0.18/10万。2008年3例,发病率为0.06/10万。

2.1.2 地区分布 全市7个县区除1个区没有报告病例外,其中6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最多的是东海县29例、最少的是海州和新浦区各1例。

2.1.3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发生,主要集中在6-11月,占67.47%,最少为4月份2例,占2.4%。

2.1.4 人群分布 83例病例中,男44例,女39例,男∶女为1.13∶1;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84岁,病例多数集中在30~60岁青壮年57.83%,(48/83);发病以农民为主,占72.28%(60/83),其次为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12.05%(10/83)和占6.02%(5/83)。

2.1.5宿主动物 83例病人中有2例为猫咬伤感染发病;1例仅有犬密切接触史及1例宿主动物不详外,其余79例为犬咬伤引起,占总病例的95.18%,且皆未接种兽用狂犬疫苗,其中伤人前正常犬45只,可疑犬17只,发病犬5只,不详13只。

2.2 临床特点

2.2.1 潜伏期 自暴露至发病潜伏期最短为9天,最长为330天,平均潜伏期55.7天,在3个月内56例,占67.47%,3~6个月和6个月以上为14例和5例,分别占16.87%和0.60%,8例咬伤时间不详,占9.64%。

2.2.2 病程 83例狂犬病发病至死亡,整个病程多数在发病3~5天,65例,占78.31%,最短1天1例(占0.84%),最长12天,1例(0.84%),平均3.6天。

2.3 暴露后预防治疗

2.3.1 病人咬伤: 83例病人多处咬伤6例,单处咬伤72例(头面8例、颈部2例、躯干1例、手臂8例、手部43例、下肢膝以上2例、下肢膝以下14例),不详5例。

2.3.2 伤口处理 83例病人伤口未处理46例,占55.42%;自行处理35例,占42.17%;经医生处理2例,占2.41%。

2.3.3 暴露后疫苗接种 83例中67例伤后未注射狂犬病疫苗,占80.72%;伤后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6例,占7.23%,伤后未全程注射疫苗而发病10例,占12.05%。

3 讨论

该市自1994年以后连续九年无狂犬病病例报告,但自2003年下半年出现狂病疫情后,疫情急剧上升,04年发病率为0.75/10万,达到历年来的最高水平,05年以后每年均有疫情报告,呈散发状态。造成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养犬户增多,农民把养犬作为发展经济收入的途径之一,另外农村地区众多轻壮劳力外出打工,农民养犬看家护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豢养宠物也明显增多,造成我市犬密度迅速增大,且多为放养,使人们被犬致伤而感染狂犬病的机会增多;2、犬只管理工作不到位,群众对犬类免疫接种意识没有增强,犬类免疫接种率很低,伤人犬只均未接种兽用狂犬疫苗;3、狂犬病防病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对狂犬病危害认识不足,被犬咬伤后没有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和接种狂犬疫苗,83名病例中伤口未处理达46例,占55.42%,未接种疫苗者67例,占80.72%;4、从近几年全省狂犬病疫情来看,高发地区由苏中的南通、泰州由南向北逐步蔓延[3];5、伤人的80只犬中,伤人前外观正常的45只,占56.25%,可见正常犬的带毒率比较高,许多群众被外观正常犬咬伤后认为没关系,忽视犬咬伤后的伤口处理,心存侥幸而没有接种疫苗,另外由于狂犬病疫苗价格太高,少数农民被犬抓咬伤后没有钱接种疫苗。6、部门配合不到位,“管、免、灭”综合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该市狂犬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2.28%(60/83),一年四季均有被宿主动物感染,主要集中在6-11月,占67.47%,感染后到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个月,平均潜伏期55.7天,病程一般3~5天死亡,与有关文献报道相近[1]。在调查病例中有10例没有全程注射疫苗后发病,甚至个别刚刚全程注射完疫苗仍有发病,这也充分证实狂犬病病毒的凶悍,感染进程之快。同时,也提示被宿主动物感染者的防治成败,与宿主动物的带毒量,咬伤部位深浅和损伤程度,感染后伤口及时规范处理如何,狂犬病疫苗及抗狂犬血清或抗狂犬免疫球蛋白及时使用等有关[2]。开展暴露前免疫,在狂犬病高发地区,提倡对养犬家庭成员、兽医、屠宰人员等高危人群实行暴露前的疫苗接种。大力开展健康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民的宣传教育,普及暴露(被咬伤)后的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利用,及时提出预警预测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范疫苗的供应、销售和管理,确保狂犬疫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湖南省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动物检疫杂志,2006,23(6):45-46.

[2] 唐青,李浩.中国狂犬病流行近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3):223-224.

篇9: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感染病科2013年收治的49例蜱媒传染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49例患者均为安徽地区常住居民, 其中男21例, 女28例, 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 诊断标准

纳入研究的49例患者诊断分为3大类本地区流行蜱媒传染病, 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诊断标准分别依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防治指南 (2010版) 》及第8版《传染病学》。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查阅病历, 对其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症状体征、各脏器受累情况及相关化验等检测指标、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49例患者中14例除恙虫病外立克次体感染, 其中男6例, 女8例;21例恙虫病, 其中男10例, 女11例;1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男5例, 女9例。女性均多于男性。发病年龄28~85岁, 平均57.4岁;其中40岁以下4例, 40~49岁10例, 50~59岁14例, 60~69岁16例, 70岁以上5例, 以40~70岁人群患病率较高 (91.8%) 。在49例患者中, 12例来自长江以南地区, 其余均来自长江以北。

2.2 临床表现

各类患者主要症状与体征见表1~3。

2.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立克次体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2例, 降低4例, 正常8例。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仅4例;白细胞总数最高达14.98×109/L (合并肺炎) , 最低至1.2×109/L;7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5%, 占病例总数的50%;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13例, 其中<50×109/L的患者4例, <20×109/L 1例。均有嗜酸粒细胞降低, 其中7例为0, 无死亡病例。

恙虫病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2例, 降低4例, 正常15例。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仅2例;白细胞总数最高达13.86×109/L, 最低至1.79×109/L;9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5%, 占病例总数的42.9%;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15例, 其中<50×109/L的患者2例。均有嗜酸粒细胞降低, 其中9例为0, 无死亡病例。

例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2例, 降低10例, 正常2例。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仅2例;白细胞总数最高达18.99×109/L (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最终死亡) , 最低至1.3×109/L;5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5%, 占病例总数的35.7%;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14例, 其中<50×109/L的患者9例, <20×109/L 1例。均有嗜酸粒细胞降低, 其中4例为0, 1例死亡病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

2.4 并发症

全病程中发生肝损害36例, 肺部损害4例 (8.16%) , 多器官衰竭2例, 其中1例死亡。

2.5 治疗与转归

诊断为立克次体及恙虫病患者, 无论病情轻重、病程早晚, 均立即给予米诺环素进行病因治疗, 使用剂量除了以病情轻重为依据外还参照患者体重, 常规剂量为100 mg, 每12小时1次口服, 首剂加倍, 疗程1周。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患者, 早期应用 (3 d以内) 静脉丙球注射液20~25 g冲击治疗3~5 d,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对有明显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 同时给予支持治疗。患者体温大都在用药后当日或次日下降, 2~3 d恢复正常, 自觉症状也随之改善。除1例死亡病例, 无未愈病例, 并发的肝、肺、心脏系统等损害随病情好转而渐恢复。49例病例治愈48例, 治愈率97.96%;1例院内死亡, 病死率2.04%。

3 讨论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人类因为节肢动物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从而致病[4,5]。近几年, 恙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 安徽省2006年首次发现无形体感染。目前我国至少存在10余种立克次体病, 其中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蜱传斑点热、黑龙江蜱传斑点热、内蒙古蜱传斑点热、Q热、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以及巴尔通体病等疾病[6]。安徽地区立克次体病主要集中在皖北及皖中地区, 皖南地区相对较少。且在本地区中, 恙虫病为立克次体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而单独进行统计。

恙虫病在我国原仅限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流行, 东至台湾、福建, 西至云南、四川和西藏南部, 南至海南、广东和广西, 北至浙江和湖南等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发病数在1000例左右, 1986年以后年发病数均在2000例以上, 长江以南地区恙虫病流行高峰持续不下。90年代取消恙虫病疫情报告后, 全国恙虫病流行病学数据不详。据文献报道, 恙虫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年南海某岛屿发生恙虫病流行, 患病率高达23.77%。2006年广州市某村暴发恙虫病疫情, 罹患率高达33.30%。江苏省盐城市通过疫情报告系统于2006年10-12月报告149例恙虫病病例。山东省费县首次发生恙虫病流行后, 病例逐年增多, 偶有小规模暴发, 1994-1997年年发病率为41/10万~109/10万;1996年秋季平邑县暴发恙虫病疫情, 罹患率为6.95%。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2009年分别报告恙虫病病例213、235、348和227例, 2010年1月1日-12月2日累计报告病例244例。恙虫病在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均属法定报告传染病。澳门报告病例较少, 于2005年和2007年各报告1例恙虫病病例。香港自2005年1月-2010年9月累计报告恙虫病117例。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报告病例数60例以上, 1992年以后病例报告数逐年增加, 均超过100例, 而2000-2001年2年报告恙虫病病例共计2732例。2007年在安徽省滁州、六安, 2008年在蚌埠、阜阳相继出现恙虫病流行[7]。

20世纪4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有效治疗手段, 恙虫病患者病死率较高;随着氯霉素、米诺环素等有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病死率明显下降, 且预后基本较好[8,9]。然而, 全球每年仍有超过10亿人有感染恙虫病的风险, 并且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株的出现和生态旅游发展, 恙虫病逐渐盛行[10,11]。恙虫病的预防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并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我国已在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学、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有效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和推广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恙虫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灭鼠、灭螨、防止螨虫叮咬等综合措施。

本报告中恙虫病及其他立克次体患者大多有农田等地活动史, 一部分患者皮肤皱褶处可见典型焦痂, 所有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都有降低, 相当一部分患者为0,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的重要参考数据。所有恙虫病及其他立克次体患者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无一例死亡病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又叫新型布尼亚病毒, 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 在自然界中的传播循环模式尚不清楚。布尼亚病毒科病毒中除汉坦病毒外多为经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的。有研究在蜱类标本中检测到特异性核酸, 提示可能是这个新发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但尚缺少进一步的证据。感染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 目前推测为7~14 d[12,13,14]。起病急,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精神萎靡, 明显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早期消化道症状, 此时即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的下降, 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少尿、蛋白尿、血尿等。查体可见单侧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压痛、肺部啰音等体征[15]。临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嗜酸粒细胞减少直至0, 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 心肌酶谱升高、尿蛋白阳性等。大多数患者很快出现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 少数病例因病情进展快出现意识障碍、皮肤淤斑、呼吸道及消化道出血、急进性呼吸困难、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 可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若治疗及时,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者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明显的出血倾向、低钠血症等导致病程延长, 早期发现不及时患者治疗效果减低, 预后较差。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发展, 患者常可出现多部位出血、神经系统损害、败血症、心肌炎、急性肾衰竭、中毒性休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影响病情及预后, 甚至加速死亡。而发病3 d以内静脉丙球注射液及抗病毒药物对于疾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快的缓解。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生多器官衰竭, 1例死亡病例 (80岁的老年女性) ,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未行治疗和定期检查, 发病7 d前来就诊, 最终多脏器衰竭死亡。

安徽地区目前蜱媒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医务人员在特定季节, 接诊发热患者时应警惕蜱媒传染病的发生。对于有农村或山林地区活动史、临床表现为发热、嗜酸粒细胞下降的患者, 要高度怀疑蜱媒传染病的可能。只要拟诊立克次体感染应尽早使用米诺环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病原治疗, 拟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早期应用静脉丙球注射液和抗病毒药物, 对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尽早诊断并积极抗病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及降低医疗费用意义重大。

摘要:目的:探讨安徽地区蜱媒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点和对策。方法:对49例蜱媒传染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乏力, 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随着确诊时间的延长, 发生器官损害的数量增多, 确诊时间越长, 治疗效果越差。蜱媒传染性疾病可导致中枢神经、血液、呼吸、消化、肾脏、心脏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结论:蜱媒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在患者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确诊后应关注多脏器功能受损情况, 尽早识别和合理治疗并发症是治愈蜱媒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以努力为题作文九年级议论文下一篇:点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