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归纳整理

2022-06-24

第一篇:传染病学归纳整理

中药学归纳-整理

中药学 综合归整法

虽然有些药考研不考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还是很好的

综合归整法是将整本《中药学》的内容根据若干共性,前后连贯地进行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从其主治、功效、用量、用法、炮制、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是带有总结性的、完整性的、系统性的归纳方法。如常见病腹泻,其治疗药物的范围较广,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等;清热解毒药如穿心莲、炒银花、凤尾草、马齿苋等;芳香化湿药中的苍术、草果;温里药中的干姜、肉桂、吴茱萸;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车前子、滑石、泽泻等。这些药物单独使用也有止泻的作用,配伍应用更有止泻之功。止泻是一个主要的功效,腹泻为其主治证候,我们将这类药物归纳起来,就是主治归纳。这些药物虽均有治疗腹泻的共性,但由于病症的寒热虚实有别,因此它们治疗途径是不同的,正所谓殊途同归。如车前子、滑石等从“利小便实大便”的方法治泻;黄芩、黄连、银花等从清热燥湿角度治泻,干姜、肉桂、吴茱萸从温中健脾的角度治泻等等。这实际上是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关于其他几方面的归纳,如功效归纳,实际上是每一章节的归纳;用法归纳主要是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捣汁、浸泡、粉吞、制丸等,这些内容将在下面作详细介绍,可供大家在学习《中药学》之后参考。

㈠主治归纳

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来归纳常用药物。

(1)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蜕、牛蒡子、胡荽、升麻、柽柳、葛根、樱桃核、淡竹叶。

(2)主治暑病药:荷叶、藿香、佩兰、香薷、青蒿、扁豆、丝瓜皮。

(3)主治鼻渊药:辛夷、藿香、猪胆、藁本、苍耳子。

(4)主治咽喉肿痛药:山豆根、马勃、射干、青果、元参、胖大海、牛蒡子、蝉衣、桔梗、麦冬、牛黄、珍珠、凤凰衣、金荞麦。

(5)主治失音药:蝉衣、胖大海、木蝴蝶、青果、猴枣。

(6)主治视物昏花药:菊花、杞子、青葙子、决明子、石决明、谷精草、夜明砂、密蒙花。

(7)主治夜盲药:夜明砂、杞子、鸡肝、羊肝、谷精草、菊花、苍术。

(8)主治各种痛证药:川乌、祖师麻、羊踯蹋、天仙子、曼陀罗、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雪胆

(9)主治痹症药:威灵仙、独活、秦艽、千年健、稀莶草、木瓜、海桐皮、蜈蚣、寻骨风、苡仁、僵蚕、全蝎、地龙、白芥子、虎杖、肿节风。

(10)主治腰痛药:杜仲、川断、狗脊、桑寄生、怀牛膝、胡桃肉、补骨脂。

(11)主治头痛药:白芷、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决明子、桑叶、菊花、吴茱萸。

(12)主治高血压药:黄芩、青木香、夏枯草、石决明、天麻、钩藤、罗布麻、地龙、珍珠母。

(13)主治失眠药: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秫米、琥珀、朱砂、珍珠

母、龙齿、丹参、远志、磁石。

(14)主治牙痛药:细辛、石膏、白芷、螟蚣、荆芥。

(15)主治胃痛药:高良姜、延胡索、白芍、海螵蛸、象贝、胡椒、荜拨、丁香、肉桂、荜澄茄、制川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莱菔子、刘寄奴。

(17)主治呕吐药:姜半夏、姜汁、苏梗、砂仁、代赭石、佛手片、代代花、玫瑰花、灶心土、川连、生姜。

(18)主治呃逆药:丁香、柿蒂、竹茹、沉香、刀豆子、韭菜子。

(19)主治腹泻药: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石榴皮、罂粟壳、乌梅、五倍子、明矾、臭椿皮。

(20)主治痢疾药: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鸦胆子、苦参、马齿苋、槟榔、翻白草、凤尾草、地锦草、仙鹤草、穿心莲、炒银花、龙胆草。

(21)主治脱肛药:黄芪、枳壳、槐米、五倍子、升麻。

(22)主治各种出血药:紫珠草、仙鹤草、白及、血余炭、棕榈炭、花生衣,藕节,墓头回、鸡冠花、三

七、景天三

七、花蕊石。

(23)主治便血药:槐米、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灶心土、藕节。

(24)主治尿血药: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仙鹤草、茜草。

(25)主治肺痨药:百部、律草、天葵子、獭肝、鱼腥草、夏枯草、猫爪草、地骨皮、羊胆。

(26)主治自汗、盗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防风。

(27)主治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鳖甲、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8)主治贫血药:阿胶、当归、何首乌、龙眼肉、黄芪、旱莲草、女贞子、黑枣、杞子、桑葚。

(29)主治气喘药:麻黄、白果、桑白皮、葶苈子、地龙、闹羊花、冬虫夏草、胡桃肉、蛤蚧、别直参、紫河车、紫石英。

(30)主治咳嗽药:杏仁、象贝、紫菀、款冬、马兜铃、枇杷叶、百部、百合、南天竺子。

(31)主治水肿药:冬瓜皮、地骷髅、车前子、葫芦、扁蓄、瞿麦、冬葵子、益母草、琥珀、泽兰、玉米须、泽泻、大腹皮、浮萍。

(32)主治黄疸药:茵陈、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虎杖、马蹄金、天胡荽,郁金、大黄。

(33)主治尿结石:金钱草、海金沙、芦根、大黄、益母草、郁金、玉米须、滑石、鸡内金。

(34)主治便秘药:大黄、元明粉、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黑白丑、乌柏树根皮、巴豆、苁蓉、生首乌、芫花、甘遂。

(35)主治肠痈药:红藤、冬瓜仁、蒲公英、白毛夏枯草、连翘、白花蛇

舌草。

(36)主治乳痈药:蒲公英、橘叶、橘核、小茴香、穿山甲、王不留行、郁金、全瓜蒌、风尾草、腹水草。

(37)主治肺痈药:金荞麦、冬瓜仁、四季青、鱼腥草、人中黄、花蕊石。

(38)主治疮痈肿毒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四季青、银花、夏枯草、白毛夏枯草。

(39)主治肿块药:山慈姑、猫人参、海藻、昆布、黄药子、干蟾皮、莪术、三棱、蜈蚣、僵蚕、阿魏、白胶香。

(40)主治湿疹药:地肤子、白藓皮、车前子、川萆藓、野菊花、炉甘石、滑石、硫黄、木槿皮。(41)主治蛇伤药:半边莲、蚤休、天南星。

(42)主治水火烫伤药:大黄、地榆、石灰水(一般外用)。

(43)主治胎动不安药:苏梗、砂仁、白术、黄芩、桑寄生、续断、苎麻根、菟丝子、艾叶、杜仲。

(44)主治白带药:臭椿皮、白槿花、鸡冠花、川萆藓、金樱子、白果。

(45)主治遗精、遗尿药:金樱于、芡实、刺猬皮、鸡内金、龙骨、牡蛎、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五味子。

(46)主治阳痿药:阳起石、锁阳、苁蓉、巴戟天、鹿茸、鹿角片、仙茅、仙灵脾、海狗肾、紫河车。

(47)主治疟疾药:青蒿、常山、鸦胆子、绣球花、马鞭草、天名精。

(48)主治肠虫症(蛔、蛲、绦虫等)药:使君子、苦楝皮、鹤虱、榧子、雷丸、仙鹤草芽、南瓜子、槟榔。

(49)主治疳积药:神曲、山楂、雷丸、胡黄连、山药、莱菔子、蚕蛹。

(50)主治小儿腹泻药:炒山楂、炒鸡金、神曲、炒苡仁、山药、炒白术。

(51)主治疝气药:荔枝核、小茴香、枳壳、黄芪、橘核、升麻。

(52)主治小儿口疮药:石菖蒲、冰片、淡竹叶、甘草、荸荠、吴茱萸。(53)主治小儿疰夏药:苡仁、红枣、银花露、青蒿露、谷麦芽、西瓜。

第二篇: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

5.方法 :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 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类型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诗歌

一、基本分类

(一)现代诗歌

(二)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①楚辞体②乐府

(2)近体诗:、分为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补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第三篇:最新高考物理公式总结归纳整理

高考物理公式大全

1.胡克定律: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G

=

mg

(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的合力的公式:

α

F2

F

F1

θ

F=

合力的方向与F1成a角:

tga=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ú

F1-F2

ú

£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åF=0

或åFx=0

åFy=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mN

说明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m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f静£

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

F=

rVg

(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

(2)

.G为万有引力恒量

(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

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g

=

G

c.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8、库仑力:F=K

(适用条件)

9.电场力:F=qE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

(B^V)

方向一左手定

(2)安培力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B^I)

方向一左手定则

1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åFx

=

m

ax

åFy

=

m

ay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a

t2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A

S

a

t

B

Vt/

2

==

(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2;

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D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3.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

H

=

(2)

上升的时间:

t=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6)

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o

t

一g

t2

Vt

=

Vo一g

t

Vt2

一Vo2

=

一2

gS

(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

V=

wR=2f

R=

角速度:w=

向心加速度:a

=2

f2

R

向心力:

F=

ma

=

m2

R=

mm4mf2

R

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

15

直线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水平分运动:

水平位移:

x=

vo

t

水平分速度:vx

=

vo

竖直分运动:

竖直位移:

y

=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tgq

=

Vy

=

Votgq

Vo

=Vyctgq

V

=

Vo

=

Vcosq

Vy

=

Vsinq

y

Vo

在Vo、Vy、V、X、y、t、q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x

)

q

vo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vy

v

18

W

=

Fs

cosq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1)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

19

动能和势能:

动能:

Ek

=

重力势能:Ep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20

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公式:

W合=

DEk

=

Ek2

一Ek1

=

21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

=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

公式:

mgh1

+

或者

DEp减

=

DEk增

22

功率:

P

=

(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

(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平均功率;

P一定时,F与V成正比)

23

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一KX

加速度:a

=

单摆周期公式:

T=

2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

(与振子质量有关、与振幅无关)

24、

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

V=l

f

=

(适用于一切波)

三、电磁学

(一)、直流电路

1、电流强度的定义:

I

=

(I=nesv)

2、电阻定律:(

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无关)

3、电阻串联、并联:

串联:R=R1+R2+R3

+……+Rn

并联:

两个电阻并联:

R=

4、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ε

r

路端电压:

U

=

e

-I

r=

IR

R

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

(5).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W=IUt

电热:Q=

电功率

:P=IU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

P=IU>

(6)电池组的串联每节电池电动势为`内阻为,n节电池串联时

电动势:ε=n

内阻:r=n

(7)、伏安法测电阻:

(二)电场和磁场

1、库仑定律:,其中,Q1、Q2表示两个点电荷的电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k叫做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

2、电场强度:

(1)定义是:

F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q为检验电荷。单位牛/库伦(N/C),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同。描述电场具有力的性质。

注意:E与q和F均无关,只决定于电场本身的性质。(适用条件:普遍适用)

(2)点电荷场强公式:

k为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为场源电荷(该电场就是由Q激发的),r为场点到Q距离。(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

(3)匀强电场中场强和电势差的关系式:

其中,U为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d为这两点在平行电场线方向上的距离。

3、电势差:

为电荷q在电场中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单位:伏特(V),标量。数值与电势零点的选取无关,与q及均无关,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4、电场力的功:

5、电势:

为电荷q在电场中从A点移到参考点电场力所做的功。数值与电势零点的选取有关,但与q及均无关,描述电场具有能的性质。

6、电容:(1)定义式:

C与Q、U无关,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单位,法拉(F),1F=106μF=1012pF

(2)决定式:

7、磁感应强度:()

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与F、I、L无关。当I

//

L时,F=0,但B≠0,方向:垂直于I、L所在的平面。

8、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轨迹半径:

运动的周期:

(三)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

1、磁通量:(条件,B⊥S)单位:韦伯(Wb)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条件,B、L、v两两垂直)

3、正弦交流电:(从中性面开始计时)

(1)电动势瞬时值:,其中,最大值

(2)电流瞬时值:,其中,最大值

(条件,纯电阻电路)

(3)电压瞬时值:,其中,最大值,是该段电路的电阻。

(4)有效值和最大值的关系:

(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

4、理想变压器:(注意:U1、U2为线圈两端电压)

(条件,原、副线圈各一个)

5、电磁振荡:周期

第四篇:2013年《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整理

-----------夯实基础

烂熟于心

决胜高考

-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盘点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一、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4、认识论

3、唯物辩证法19)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4条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即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小贴士: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求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

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前两原理的总结)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原理4一致,答出原理4就不必答原理5)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注意:此原理和“规律与人的关系原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使用时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运用。“规律与人的关系原理”可表述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也即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也即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实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样的反作用两个方面来解答题目。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运动2+联系6+发展3+矛盾6+创新2)(共19条原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

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

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答题时答出原理即可) 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2条原理)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则。 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小贴士]:答题时一般把此原理分开来回答。是运动的承担者。 即从实践如何决定认识的,认识又对实践具有什么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哲学生活 第 1 页 共 4 页

-----------夯实基础

烂熟于心

决胜高考

-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小贴士:(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原理)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原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实例: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等。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实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小贴士: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①【强调部分】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②【强调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

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6.系统和要素的辩证统一关系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 优化的方法,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原理(或矛盾的观点)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

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小贴士: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三种情况: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⑴矛盾即对立又统一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一中把握对立;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亡。 化,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⑶矛盾的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把事物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正确认识事物在发展过看问题。) 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促进新事物成长) 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实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变废为宝等。 (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小贴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相互联结、不可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

立 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

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道◆小贴士: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路是曲折的)。 2.矛盾的普遍性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时有矛盾。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方法论:要求我们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上开始新的量变。 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

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哲学生活 第 2 页 共 4 页

-----------夯实基础

烂熟于心

决胜高考

-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实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实例:将中央政策、外地的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点-总结-推广等。 ◆补充: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表述一:(强调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善于抓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实例: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等。 关键词:中心、重点、关键、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等。 ◆表述二:

(1)【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2)【强调次要矛盾的原理】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方法论】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表述一:(强调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实例: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网络利弊、党的反腐败问题、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性质等。

◆表述二:

【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看问题要抓住主流。

◆补充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重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补充2:用对立统一的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Ⅳ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2条原理)

1.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小贴士:全面把握创新意识

A.创新的内容: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B.创新的原因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②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③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3.创新的社会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②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⑴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发展(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⑵二者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⑶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3、价值观人生观4)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生活 第 3 页 共 4 页

-----------夯实基础

烂熟于心

决胜高考

- 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实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小贴士: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⑵【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内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推进改革,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要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实例: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反映执政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

◆小贴士:掌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⑴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⑵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4条原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只会使人

误入歧途。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实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民道德建设, “八荣八耻”荣辱观;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

◆小贴士: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或正确的价值观)的标准

相似问题2: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相似问题3: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⑴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6.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实例:当前先进人物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原理内容: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们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8.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哲学生活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

负数

1.负数: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5.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正方向的数大于负方向的数。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1、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7.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当沿高展开时展开图是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当不沿高展开时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

4、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5、圆往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即s表=s侧+2s底。

6、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V=Sh

7、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8、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9、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10、圆锥的母线:圆锥的侧面展开形成的扇形的半径、底面圆周上点到顶点的距离。圆锥有无数条母线。

11、圆锥的侧面:将圆锥的侧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而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的长。

12、圆锥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展开图弧长)×母线÷2;

13、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14、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1)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3)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15、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单元

比例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出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7、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数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3、应用比例尺画图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

15、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第四单元

统计

1、统计表: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统计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3、统计图: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4、条形统计图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6、扇形统计图

(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2)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b)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c)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d)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第五单元

抽屉原理

1、抽屉原理

(一):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东西不少于两件。

2、抽屉原理

(二): 把多于mn(m乘以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不少于m+1的物体。

3、抽屉原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判断什么抽屉,什么是物体?

4、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上一篇:传染病首诊负责制下一篇:村聘干部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