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2024-05-02

传染病学(精选十篇)

传染病学 篇1

1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鉴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必要充分重视新出现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由于它们具有相当的新颖性和震撼性,故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因此,有必要适当安排课时,介绍最新的传染病病种和流行趋势。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我们依照大纲,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调整:①对经典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重点讲授,比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疾病;②对新发传染病及目前少见的传染病不作为教学重点;③增补其他实用的知识及最新的进展,以填补医学教育的盲区。如对疯牛病致病因子朊毒体的讲授,补充并深化了学生对生物学中心法则的认识,也开阔了视野,使学生认识到非核苷酸类生物也能复制、增长及致病。还有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日益突出,院内感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结合临床用药的经验,增加了院内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抗生素合理应用等内容,向学生们讲授相关的概念和临床知识,强化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

2 改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图文并茂、灵活多样、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传染病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很多理论知识单凭语言和简单的教具难以做到准确的表达,有许多形态学方面的内容,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阐明概念,还要以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各种疾病典型症状体征的照片制作成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将使其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并不独立于普通教学之外,应把教师的口授、问题引导和板书融合于多媒体教学中,适量将重要内容板书,应注意突出重点与难点,避免照本宣科、满堂快节奏讲座式教学,应发挥多媒体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讲授较为系统与深入,但是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案例教学是以病案为引导,步步深入开展教学,是一种重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灵活应用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由于季节和地区限制,某些传染病在见习及实习中无法见到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临床诊治能力的重要方式,其对于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临床思维方法的掌握,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起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正是临床教学的培养目标。

讨论式教学。传统的程序式教学方法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别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或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将列入“讨论式”教学法的章节,编写相应的教学讨论思考题,讨论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查资料,不但对掌握知识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对培养自学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在课堂上自然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角色。通过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可增加学习兴趣并巩固基础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可以提倡在教学中应用。

网络教学。网络课程是传染病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以解决课时偏少的矛盾。网络课程建设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传染病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后,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还可提高教学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科在2004年申报精品课程期间创办了传染病学专业网站“传染病学网络课程”,对那些已经讲授或没有讲授过的新发传染病知识在我科的专业网站中都有较详细的介绍,如艾滋病、丙型肝炎、SARS、禽流感、朊毒体感染、猴痘、西尼罗病毒感染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学生可以在教学网站上获取相关知识,此网站的建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

双语教学。传染病学的内容广泛,既有古老的疾病又有新发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位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同时,又有很多传染病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依赖这些丰富的内容,比较容易与英语的学习和运用广泛地结合起来,这使得双语教学在传染病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将传染病知识与国际最新研究接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我科在本专业上的人才优势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双语教学过程中去,我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选择性地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课堂上专业知识均用英语解释,并强调重点专业词汇,对于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老师给予一定的中文解释,避免由于语言滞后引起的理解障碍。教师在课前将所要用的专业词汇打印成册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演示屏上显示相应的英文。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并用生动的图片、动画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染病学开展双语教学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传染病学的专业词汇有了初步掌握,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以后医学英语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而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精益求精,及时了解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初步建立了传染病学双语教学体系。

问题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问题式教学,提高教学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巧,使学生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授课前先发给学生病历,学生围绕病历的相关问题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情况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将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灵活变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能通过病案讨论,掌握传染病学知识,解决传染病的临床问题,建立多学科知识的立体框架,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传统的病案讨论答案一般可直接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寻找到,虽能复习巩固所学相关理论,但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诊断思维活动。病例分析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面面俱到,一定要留出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运用病例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课中学生思路敏捷、条理清晰、发言踊跃、辩论激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必要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了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病例资源在传染病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典型病例的日益减少、病人配合意识的相对下降, 学生在传染病见习过程中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见习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外的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与病人接触,了解熟悉诊治疾病的过程,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好教学查房成为带教见习学生的重要课程。病房是培养医生的最好课堂,教学查房对指导学生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教学查房效果,每次查房前都提前通知学生查房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病情,查找疑难问题,并参阅有关资料,在查房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病情和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由老师作出概括性的总结。教师应多提供有关病历,指导学生询问病史及训练体格检查的技巧,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完成病历等医疗文件书写,组织病历讨论,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病历报告的自信心和病情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培养独立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的逻辑推理和归纳能力及学习传染病学的兴趣均会有较大程度提高,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病例资源,优化见习教学,提高临床带教老师和见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对提高今后的医疗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4 注重在传染病学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必须较早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只强调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差,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富于思考性的疑问,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应用基础课的理论去分析病因、发病机理,结合病理生理学知识解释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再对所有信息归纳综合。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逐步总结归纳病人的所有信息,抓住问题的实质并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动手、动脑,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病例讨论,组织学生参加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甚至参加医疗差错、事故分析,跟随带教老师参加院内、科间会诊,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中,首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带教教师作出启发式的讲评和小结。这些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真正进入医生角色,有助于责任心的培养。

5 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医疗实践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临床操作技能、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协调能力才能顺利完成的。做一名好的传染病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渊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关注本学科新近研究动向,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这样才能吃透教材,授课时才能重点突出,伸缩自如,主次分明,繁略得当,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本内容,真正起到传道解惑的作用。同时,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医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师在见习、实习带教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切身操作中学会医生对患者的沟通技巧。

6 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及若干教学内容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以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适应最新的医学发展,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即要顺应现代教育观念,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及能力。为适应传染病的变化,在传染病学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传染病学的学科特点及教研室面临的困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上述是我科近几年在传染病学教学方面的实践,从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虽然,新的传染病学教学模式初步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应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临床,身临其境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确保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传染病学学科发展及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不相适应,传染病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顺应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临床教学中的认真准备和科学论证,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进行新的传染病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以课程结构改革为研究主体,以感染性疾病的症状为主线,以病例和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传染病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谦.全面提高知识创新,加快医学高校建设与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1-3.

[2]翁心华.对感染病学科现状的思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2):73-75.

[3]刘征波,谢玉桃,鲁猛厚.医学本科生传染病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3(7):2070-2071.

[4]鲁猛厚,李聪智,范学工,等.传染病学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医学教育,2002(2):38-39.

[5]贾战生,白雪帆,聂青和,等.传染病临床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60-61.

[6]石鹏建,郭永松,赵士斌.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5.

传染病学见习 篇2

我国人口众多,贫富差距,文化差异,地区差异,基础条件差异都非常明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今后无论从事什么专业科室,甚至无论什么行业,传染病相关患者的接触基数甚至接触概率都不可能低。传染病学指导临时处理,隔离原则方式以及传染病上报,不但保护患者,更是保护自己,保护社会。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 又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见习最大最直接的收获当然是将生硬又抽象的文字由短时记忆通过顾老师的再梳理,亲力的问诊体察,小组的病案总结、生拟的青涩诊疗计划,培养成自己的临床思路思维,拥有让理论知识内化升华,外化旁通的能力。发热,黄疸,腹泻……判断、检查、诊断、鉴别、处理一路逻辑化临床思路,不仅限于传染病学的个别常见起病症状和转归,也不限于药物合理应用及规范化治疗发难,更是整个临床思维的指引。

除此之外,如顾老师及其他老师一样,有着自己的临床经验,自己的独特思考,自己的思路指引,还能没有保留,耐心负责的传递给我们这种路上的新人也是一种极大的个人能力向社会贡献转化的模范。如有他日,我也有这样的积淀和机会,老师的教学技巧,为师尚德都非常值得学习和拥有。

传染病学 篇3

关键词 传染病 感染病 抗菌素 耐药菌[H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33

现状分析

感染病学科技术力量青黄不接:在众所周知的SARS事件中,许多医务人员被感染,传染病队伍群龙无首。

各级市、区医院不设传染病科仍是一大隐患:经过SARS的冲击,政府与各级医院,在疾病的防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大部分资金流向了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及县医院的传染病科,而对各级市、区医院因无传染病科的编制,虽设立了肠道、发热门诊,因平时无人就医。一是患者的恐惧心理,怕被传染病传染;二是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三是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及特征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感染病学科的科学性较强,行政干预应尽量减少,我国的任何工作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SARS的防治,行政干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要提高对感染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如欲使感染病学科的正常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与对感染病知识的宣传普及,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了解感染病的特征,正确理解防患于未然,中医有七分防三分治的原则,对感染病学科的投入,增加投入在应急措施上,应每家综合性医院,都有一支平时在研究观察应急时能抽得出,用得上的感染病应急队伍SARS、手足口病教训要引以为戒不要只做表面文章。

感染病重在防治:俗有三分防,七分治之说。我们认为9分防1分治,亦应防治结合,这1分治比例虽少,但不能为0。有这1分治是防治结合,无这1分治则为,仅防不治、甚至为防治分离。感染病的防虽有多种措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应为疫苗接种,但目前疫苗接种由防疫站管理,各传染病医院均未能开展。防疫接种门诊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过敏,发炎事故时常发生,因未能及时抢救、治疗不当而死亡者也时有报道。笔者等认为,防疫部门应做好疫苗的供应,预防接种应交给医院的保健科;因其有各科专家及抢救器械,一但发生意外可就地及时救治,减少不必要的事故与伤亡。

讨 论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内,传染病始终是各种疾病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无论地方还是部队,包括肝炎在内的多种传染病收治任务相当繁重。随着抗生素的发现及应用,使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传染病专业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明显下降,认为传染病的治疗用抗菌素就行了,造成目前的,抗菌素滥用,耐药菌群的蔓延。有专家预计,传染病将再引起灾难性事件。由于传染病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下降;人力物力的投资不足,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在目前感染病学科出现了老年退休,中年改行,青年人隔门而过,传染病专业的导师招不到研究生的局面。

HIV、SARS的出现再次展示了人类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在新发传染病前面的脆弱性,同时也提示自然界存在的病原体随时有可能跨过物种障碍,在人类中造成传播,而不断加强的国际交流则为这种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进化总是朝有利于大流行的方向发展。当前人人关注的H5N1禽流感病毒虽然具备了足够的致病力,但是否会最终通过进化获得了适合人体内生存的能力,或者通过病毒重组获得了这种能力,目前还不能确定。但一旦高致病力毒株获得适合适合人体内生存的能力,全球的迅速蔓延将不可避免。目前,仍无法预测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将会何时到来,但禽流感疫情的反复出现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担忧。流感大流行再次袭击人类难以避免的看法逐渐被各国接受。我国已开始进行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其他一些新发传染病虽然未如以上所属的传染病那样让我们触目惊心,但在世界局部还是引起人们的恐慌,如美国1999年以来不断有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爆发的报道,至2004年已经仅亚利桑那州与加利福尼亚州感染病例就达到860例,20例死亡。当前,我国尚无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病例,但也面临着这些新型病原体的威胁。

经典传染病卷土重来是当前感染性疾病谱变迁的一个重要特点,最为引人注目是结核发病率持续不下,在某些国家与地区甚至出现上升,对于多重耐药结核病束手无策。其他如霍乱弧菌也出现了新的流行病株;葡萄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出现了新特点;莱姆病、登革热、艾滋病病毒流行病学的演变与病源的变化、疟疾对全球的新威胁等都成为包括传染病医生在内的全球卫生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而在各传统的疾病方面也并非一成不变,近年来病原方面也在发生变迁,就临床中最常见的肺炎而言,肺炎链球菌独占鳌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军团菌、厌氧菌等大幅度增加,肺炎衣原体与肺炎支原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在老年与儿童中不容忽视。细菌耐药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遇到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也是广大感染科医生最需处理的临床问题。来自病原体的挑战表现为耐药病原体,包括耐药细菌的出现。病原体繁殖很快,进化也很快,其一天中的变化,可能相当于人类1000年中的进化。因此,人类在这场“竞赛”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但无疑细菌一直会朝着耐药的方向进化,控制细菌耐药性决不能单纯寄希望于研制和开发新的抗生素,应加强感染的预防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因此,经典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下降,但出现了更多与感染病学科相关的新问题,其中集中表现为新发传染病的威胁,艾滋病、结核、丙型肝炎等传染病疫苗研究的滞后与长期不能突破,细菌耐药性的愈演愈烈,经典传染病未能被稳定控制等。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通过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态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必将深入和拓展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把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赵淑芬,目前传染病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用医药杂志,2003,5:26.

2 陈玉华.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2007,5(6).

传染病学 篇4

与人类传染病一样, 兽医传染病发展很快, 新病出现的同时, 传统意义的旧病又不断出现新特征, 使得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染病教学的学时数却逐渐减少;对于边疆地区的民族生而言, 由于受民族信仰、语言障碍制约, 学习本门课程显得更为吃力。若要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兽医传染病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授课老师必须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 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应社会需要。

1 把握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理论授课的中心环节,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脚本,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所选用的教材, 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 只有全面把握教材特点, 才有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现行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 该版教材较为全面地吸收了兽医传染病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内容更加全面和详实, 但作为民族本科生的教材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 笔者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民族生的特点, 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修改。

1.1 删除猪病内容, 精简水禽传染病内容

对于内地高校而言, 猪的传染病是本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对新疆地区的民族生而言, 该部分内容不再讲授。对于有兴趣、学有余力和准备考研的同学鼓励自学该部分内容如有疑问, 教师将会及时解答。新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民族习惯的影响很少养鸭、鹅等水禽, 因此对于水禽传染病只介绍鸭瘟和小鹅瘟, 且不作为重点内容。

1.2 精选家畜传染病内容

对于生活在牧区的民族学生, 马、牛、羊、驴可能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鸡、鸭、鹅更为重要, 尤其是牛羊, 因此将在授课过程中精选较为熟悉的家畜传染病进行讲授。内容的选取主要视该病在生产中的实际意义而定。随着全世界兽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传统意义的烈性传染病已被消灭或控制, 可删除此类传染病, 如牛瘟、牛肺疫、牛恶性卡他热、鼻疽;而对于新发和热点传染病, 如疯牛病、口蹄疫、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则适当增加授课学时。

1.3 认真备课, 及时更新教案讲稿

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最难以承受的就是照本宣科的授课者。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后, 如不及时更新, 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授课之余, 教师应注重教学材料的搜集, 从网络到电视、从专业期刊到公司广告、从参考书籍到会议资料, 内容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制品学、病理学;此外, 教师还应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 留下了较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讲稿中,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良好。

2 因材施教,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疾病分级讲授,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第五版教材涉及的各类传染病共计154种, 大部分比较少见, 但也有部分疾病已经或正在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依据本门课程学时所限, 将最终选出45~50种传染病作为讲授内容;并且在具体讲授时将这些传染病分为“重点传染病”、“一般传染病”和“少发、简单传染病”, 以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要求。

2.1.1 重点传染病。

指目前我国或世界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该类传染病多为我国Ⅰ类、OIE规定的A类传染病和热点传染病, 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新城疫。这些疾病无论是在病原、流行病学还是在诊断、公共卫生学方面都有较强的代表性, 因而需要逐一重点讲授;同时, 要求学生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 通过学习可对一般传染病和少发传染病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1.2 一般传染病。

指养殖过程中常见多发、若不注意防范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传染病。这类疾病好学易懂, 不必逐一讲授, 而是以类症鉴别专题讲座的形式归类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其诊断要领和防疫要点。新版教材共有18个动物传染病鉴别诊断附表, 对于此类疾病的归纳、学习很有益处。在具体运用这些表时, 对于相似传染病, 只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讲解, 其余内容穿插其中;对于示病要点则重点强调, 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只需掌握多种疾病的共同要点, 尤其是防制要点即可。

2.1.3 少见、简单传染病。

主要指其他国家或地区多见, 但在我国尚未发生或较少见到的和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非常局限、特殊的传染病, 如小反刍兽疫、破伤风、狂犬病、炭疽、痘病、禽肺病毒感染。此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 教师负责答疑。

2.2 病例教学“百闻不如一见”

本门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而理论教学若只讲授教材中所列内容, 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使教与学脱节。为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 结合病例进行解说, 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如2006年新疆发生禽流感疫情期间, 正值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生产实习期间, 许多学生亲自参与了疫情扑灭过程, 在课堂上学习此部分内容时, 学生踊跃发言, 效果良好。由于新疆地广人稀, 动物疾病较多, 兽医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 因而在对某些疾病的现场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如遇到送诊病例或送检病料时, 对病例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 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 并以现场方式教学, 不仅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高教学效果, 节省实验动物经费, 还为学院搜集了宝贵的病理标本。

2.3 多媒体+板书, 手脑并用

新版教材文字较多, 没有相应的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授课。然而, 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 页面间转换太快, 民族学生大多数写字较慢, 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以至于课后学生无法及时复习, 难以抓住重点。为克服这一不足,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授课方式, 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为主, 结合板书方式将要点一一列出。也避免了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或动眼不动手、课后一无所知的情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教师要注重内容及时更新, 坚决杜绝1个课件连续几年而不作改动的情况。

2.4 思考题+提问:强化知识点

由于内容繁多, 单纯依靠课堂讲授难以将本门课程讲透, 因此在每种疾病讲完后, 教师要留1~2道思考题, 并在下次上课前提问, 将回答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再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另外, 在第1次上课时, 教师将本课程的教学进程表发给班级学习委员, 让全班同学了解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下一次要讲的内容, 以便于学生及时预习。

2.5 将课堂延伸

兽医传染病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 进而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因而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是本门课程的两大支柱。实践技能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课和实习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获得, 理论基础则除课堂讲解外还需学生课后自学, 并辅以教师指导。但由于大学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做到面对面的辅导, 因此教师可面向全院学生开通答疑解惑QQ群和教学反馈信箱, 深受学生欢迎。

3 结语

经过上述改革和实践, 初步改善了民族学生学习兽医传染病学的现状,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 课后交流逐渐增多,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应看到, 这种改革仅适于本地区的传染病教学, 我国其他边疆地区可依具体情况再作调整。本教学改革解放了学生思维, 但增大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量, 然而这正是授课教师不断提高所必经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紧跟课程发展, 不断创新, 探索和完善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从把握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两方面对《兽医传染病学》的理论教学提出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 以期为部分民族学校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兽医传染病学,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民族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川庆.家畜传染病学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初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0 (3) :221-222.

[2]翟新国.《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之管见[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8 (2) :25.

[3]王扬伟, 黄炎坤, 卢建洲, 等.《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5 (1) :61-62.

[4]罗满林, 刘镇明, 苏丹萍, 等.《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J].动物保健, 2006 (9) :18-19.

[5]段纲, 尹革芬, 吴伯志, 等.边疆地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云南畜牧兽医, 2008 (S1) :29-31.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缩印 篇5

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饮宜食宜清淡宜消化,【伤寒临床表现特征】(潜伏期7-14天)初期、极期、缓适当补充维生素,热量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避免饮酒解期、恢复期 和应用损害肝脏药物,辅以药物对症和恢复肝功能,药物不极期:①高热(多为稽留热)②中毒性脑病(无欲貌)③消宜过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急性化道症状(食欲不振)④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⑤皮疹丙型肝炎,早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玫瑰疹)⑥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加用利巴韦林口服,可增强疗效。②轻度肝炎1)一般治疗:【伤寒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第1~2周,阳性率最高。隔离(甲、戊肝病后3周,乙肝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适阴转)、合理休息、饮食、补充营养、维护酸碱、心理平衡用于抗菌药物治疗者2)对症治疗①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肝泰乐②降酶【伤寒药物疗程】第三代喹诺酮类:诺氟,左旋氧氟,氧星,3)抗病毒治疗:α环丙14天(带菌者: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或阿干扰素、核苷类似物4莫西林4--6周,胆囊切除)维化治疗【伤寒控制传染源】①早隔离治疗体温正常后第15天才解除隔离或尿、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②带菌者调离饮食服型肝炎疫苗、HBIG 务业,并及早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15天。【抗病毒适应证】①HBV DNA≥105 拷贝/ml(HBeAg阴【霍乱流行特点】①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②性者≥104拷贝/ml)②ALT≥2×正常上限(ULN)③如ALT传播途径:常引起<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炎症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坏死④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治慢乙指征:HBV复制、月为多⑤血清ALT异常。治慢丙指征(+)和/或抗-HCV(+)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与Ol群及非Ol群其他弧菌感染无【α干扰素禁忌证】①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②交叉免疫力;地区分布先沿海,后内陆。碱性环境中生长繁失代偿性肝硬化③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有重要脏器病变 殖快,革兰阴性,有鞭毛。【α干扰素不良反应】①类流感综合征②骨髓抑制,粒细胞【霍乱发病机制】①机体胃酸分泌程度②霍乱弧菌的数量和血小板减少③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致病力。霍乱弧菌--小肠--TCPA(毒素协同调节菌毛A)--精神病④失眠、轻度皮疹、脱发 ⑤出现少见的不良反应如粘附于小肠上段粘膜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大量繁殖,并产生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时,应停药观霍乱毒素---细胞内cAMP浓度持续升高,一方面使杯状细察⑥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胞分泌粘液微粒形成米泔状大便;另一方面隐窝细胞分泌,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等。抑制绒毛细胞吸收引起严重水样腹泻【人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霍乱临床特点】潜伏期 :l~3d(数小时~7d);大多急株(H5N1、H9N2、H7N7)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O139型霍乱弧菌引【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史,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与人起的霍乱症状较重;埃尔托生物型所致者轻型和隐性感染较禽流感者有密切接触,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多。吐泻期:①腹泻: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黄【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采用甲型流感病毒H色水样、米泔样水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臭;大便量多次亚型单克隆抗体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尸检肺标本中查到频。②呕吐:先泻后吐,喷射状,次数不多,少恶心,呕吐相应特异性抗原,或RT--PCR扩增出H亚型基因。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水样或米泔水样脱水期:脱水、肌肉【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痉挛、低血钾、尿毒症、酸中毒、循环衰竭 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干性霍乱】起病急,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有中毒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他诊断者。性休克,死亡率高。【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霍乱常见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 物或尸检肺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检测到【霍乱预防措施】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后6天,隔日粪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接触者严格检度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疫5天,留便培养并服药预防);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三【人禽流感抗病毒治疗】①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管(水源、粪便、食物)一灭(灭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乙胺)抑制复制②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既达菲)抑惯;提高人群免疫力(霍乱疫苗)。制复制和减弱致病力【流脑临床分期】普通型(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血症期、脑膜脑炎期、恢复期)、爆发型(暴发型休克型、病毒(负性单链RNA)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暴发型脑膜脑型、混合型)、轻型、慢性型。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以发【脑膜脑炎期临床表现】普通型①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现,持续2-5天②发热、感染中毒症状③中枢神经系统症【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典型三主症:发热,出血和肾状: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症:颈项脏损害 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脑炎症状:谵妄、①发热期: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毛细血管损害征(充抽搐、神志障碍。爆发型①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②脑疝形、全身中毒症状、胃肠道症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③呼吸衰竭④局限性神经系定状、中毒性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②低血压休克期:持续时位体征 间长短与病情轻重、③少尿【流脑诊断必备特征】细菌培养(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期:少尿<400ml/24小时,无尿<50ml/24检查阳性)金标准。【流脑诊断依据】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出血现象加重④多尿期(移行期: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每日尿量400--2000ml,血BUN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因并发症而猝死;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多尿后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期:每次尿量超过4000--8000ml若从其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致继发性休克,可低血钠、低血球菌,则为确诊病例;若只能从其未污染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钾)⑤恢复期 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第3日WBC升高;尿Pr:第2日4-6性的病人,则为可能病例。日达3+~4+,Pr量突然出现 【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因素】人群免疫力下降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

1、综合疗法为主

2、早期抗病毒【中毒性菌痢与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鉴别】①病原菌:志贺治疗

3、中晚期对症治疗

传染病学 篇6

关键词:传染病学;整合医学教育模式;案例教学

【分类号】G642;R-4

一、现有医学模式与传染病学教育背景

现如今,传染病教学正在受着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进而出现群体性传染病的新增的冲击,导致教学大纲与现在的形式不一致的现象。传染病具有症状多样的特点,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发热,器官衰竭,往往同时涉及多种学科,例如皮肤科、内科以及妇科同时出现的现象[1]。现如今的临床教学,依旧多数以基础课程由临床课程推进的形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相关性,导致学生不能达到知识的贯穿应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传授和知识系统性,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随意、机械、盲目,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医疗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十分不利。现如今,临床教育模式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融会贯通的思想,导致思考问题时极其的片面与局限。在这种形式下,要求对现有医学模式进行改革。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给传染病的教学带来新的冲击,促使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二、整合医学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其在传染病学中的应用

现如今疾病谱的急速改变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以及疫苗在人群中的普遍应用。部分疾病例如如脊髓灰质炎、 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疟疾等由于疫苗的应用,发病率控制的极低,但却依旧作为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因此针对这种教材跟不上形势的问题,现提出整合医学模式。针对传染病教学的整合改革應当从以下几点进行:

2.1教学方法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以书本为学习的基础,但往往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以及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遇到问题时不能全面的解决。现提出的整合医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散性思想为主要导向进行案例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模式,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满足传染病学教学改革需要,将素质教育以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创新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中[2]。

2.2教学内容

整合医学模式具体包括:PBL、CBL 及 MCAI。PBL又称为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该种教学模式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其宗旨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问题式教学。CBL 又称案例式学习,Case-Based Teaching,简称CBL,源自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商学院,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提供具体的案例,其中老师扮演者设计者与鼓励者的角色,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不再是死板的学习书本,而是根据案例具体分析。MCAI,又称为多媒体辅助教学,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简称MCAI,具体是指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包括图片、视频演示、Flash 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具体形象展现出来达到教学方法、优势在于有效的将动静结合以及视听结合以达到显著的教学模式。

三、整合医学模式在传染病学教育中的实际案例——PBL教育模式

PBL又称为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该种教学模式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其宗旨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问题式教学。具体步骤为,首先成立探究小组,由7个左右的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研究课题由老师事先安排,同时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学生来解答。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进行解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由学生进行汇报解答,老师进行总结。在查询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潜力的发掘,培养综合式的人才。

四、整合医学模式在传染病教育中的前景与待完善问题

针对整合医学模式的前景与待完善的问题,部分学者作出解释,首先,现在临床面临的多数疾病都没有明确的或唯一的病因,要彻底了解和治好一种疾病,靠一个专科是很有限的,即便是单一的外伤,也会牵扯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变化。其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疾病是无法战胜或无法消除的,比如肿瘤、糖尿病,所能做到的只是带病生存和提高带病者的生存质量。只重视单科治疗获得的生存质量可能很差、生存时间可能很短,整合医学是人类不得不为之的转变[3]。再者,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许多新发或再发传染病不断涌现,比如艾滋病、SARS、甲流。单一学科不仅背水一战而且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多学科联合应战。第四,短短的50年中,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30岁以上。身体不仅与自然界的接触增多会发生变化,而且身体本身也会发生多系统、多器官的变化。对于这些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变化,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共同认识,才能从诊疗中真正解决现在和未来因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第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以前难以想象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问世,并在临床上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许多过去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但似乎继续向前发展已有很大困难,而且经典医疗技术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要维持医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医学知识与技术的整合。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现实有关,而社会现实又引起大量心理问题。如果医生只了解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不解决心理问题,势必再多的医生和再多的医院也治不完或治不好这么多病人。

五、结论

现如今,传染病教学正在受着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进而出现群体性传染病的新增的冲击,导致教学大纲与现在的形式不一致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包括PBL、CBL以及MCAI,通过这种新型的传染病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型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合现如今对于传染病教学的要求,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军强,陈召,周勇安,等.优化整合多种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7(20):81-82.

[2]李云华,丁国锋,李志.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传染病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10(1):27-28.

[3]洛桑东智.案例教学法在藏医杂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5(30):168-169.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是兽医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1]。该课程建立在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 致力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等问题, 与畜牧业生产、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 加强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建设, 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动物医学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其课程特色及专业面临的新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和体会, 共同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1 教师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1.1 发挥名师效应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互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3年首次评出的151门精品课程中, 院士参与的课程有7门, 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主持的课程有33门, 占课程总数的四分之一, 为真正体现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2]。课程由教授、副教授担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动物传染病学》的主讲, 且主讲教师应具备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同时在主讲教师中评选出学生最喜爱的任课老师, 积极打造课程名师, 展示名师风范, 发挥名师效应, 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根本上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1.2 打造师资队伍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课程师资后备力量的培养。课程组主要根据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特长, 安排不同的岗位, 采取“传、帮、带”的方式, 让青年教师逐步走上课堂, 走在教学的第一线。让他们在校内动物医院蹲点接触临床病例, 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战经验;到基层兽医站、大型养殖企业等合作单位进行临床诊疗、疫病防控, 在实践中锤炼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 鼓励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深造和参加学术交流, 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前沿的学科研究动态;通过开展教师“质量工程”建设系列活动, 如教授风采观摩课、青年教师授课大比武、学术研究论坛、教师礼仪规范知识讲座、研究性教学以及产学研系列学术报告等, 造就一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2 研究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精髓

2.1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 是一种“双向互动式”教学。这种研究性教学方式, 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社会阅历;既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心理, 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3]。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特别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 他们的自信心、创造力以及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2.2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 它主要强调在与工程、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应用, 是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4]。课程组针对课程特点, 实施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整体划分为4个阶段——明确教学主题、学生分组准备、学生课堂展示和教师课堂总结。 阶段1为明确教学目标阶段, 每小组学生分工合作、收集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主题;阶段2为实践阶段, 学生通过临床实习, 进行临床病例调查和收集, 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研究和验证, 整理数据、分析和总结;阶段3为汇报阶段, 每小组汇报主题、设计、研究过程, 并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 教师对小组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和点评;阶段4是研究性教学效果总结阶段。4个阶段相互关联、有机统一, 它们都是教学主题的延伸, 即通过收集资料、临床观察、科研实践来巩固课堂内容, 拓宽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每个阶段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以减少研究过程偏离主题的可能, 其研究性教学模式示意图见图1。

2.3 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问题导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以及网络课件辅助教学等。为了更好地开展动物传染病学研究性教学,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 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教学方法并举,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了不同的教学形式, 本文以“猪的传染病猪瘟”的研究性教学作为典型案例来进行阐述。猪瘟教学所需时间约为2周, 主要通过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力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包括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等 (见表1) 。

3 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努力开发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

3.1 选用精品教材

本课程主要选用由陈溥言教授主编、课程负责人刘秀梵院士参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兽医传染病学》 (第5版) , 并穿插“动物疫病进展”专题讲座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 以及网络版课件《动物传染病学》辅助教学, 同时配套使用了郑明球教授主编的实验教材《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指导》, 以及《家畜传染病学光盘版教材》和自制的《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演示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用于实验教学的示教, 增强实验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2 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学科发展动态, “动物传染病学”确立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明确了与现代兽医流行病学的关系。课程组利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兽医流行病学》, 以该课程为主线, 以动物疫病的群体控制为基点, 将课程内部的《动物疫病进展》、《动物传染病学》等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对单一疾病的认识上升为从宏观高度把握其流行规律和整体防制的高度,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驾驭全局的能力;同时将“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动物疫病的诊断试验与疫苗研制”、“动物性食品的危害性分析”等内容补充进来, 使学生及时掌握畜禽重大疫病和重要人畜共患病在国际上的流行动态, 并熟悉这些疫病的诊断与控制方法, 为培养既了解我国动物疫病的现状, 又通晓国际兽医职责的新型“兽医官”奠定基础。目前, 在动物医学专业类课程中, 动物传染病学与兽医流行病学、人兽共患病学、兽医法规已经形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

4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种教学环境,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5]。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动物医学专业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而长远的影响。

4.1 改革实验项目和内容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 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同时能有力地促进其他实践环节的提高。本课程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特点, 将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立了包含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等不同类型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加了实验项目和内容 (见表2) 。在原有的实验一至七的基础上, 增加了“实验八、动物医院现场教学”, 以增加学生课外的实践时间, 让年轻教师在动物医院蹲点, 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在校内动物医院实习, 坚持为学生开展现场教学,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真正适应生产第一线。同时, 为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精简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 使综合性实验比例提高到50%以上;实验学时数由原来的28学时增加为32学时。将“实验二、奶牛结核病检疫”和“实验三、布鲁菌病检疫”由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 将原来单一的实验室诊断扩展至现场、实验室及全程跟踪检疫后处理的综合实验过程;在原来“实验七、鸡马立克病的琼扩试验”中增加PCR (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方法, 及时将检测、诊断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使学生把握最新的技术, 并可拓展到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检测。

同时, 课程组能够及时将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兽医临床快速高效诊断治疗的科研成果充实到实验教学中, 比如把“水禽的传染病诊断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验六、鸡新城疫的实验室诊断”实验中,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加强实验教学的实用性, 能在现场进行的实验一律在现场完成, 绝不以模拟样品替代, 如鸡白痢检疫、奶牛的结核病和布鲁菌病的检疫, 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生物安全以及牲畜安全的前提下, 都安排在学校实验农牧场进行, 使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注:肩标*表示新增实验内容。

4.2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建设、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是开展研究性教学必要的物质基础, 包括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基地、校园网络建设等。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组积极争取学校实验室经费, 加大财力投入, 添置和更新了开展实验研究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 并确保使仪器设备保持100%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成立专业资料室, 订购几十种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 供学生查阅参考, 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兽医领域最新动态;由于本课程教学实验涉及对象包括我国规定的一类疾病, 针对这一实际, 建立了用于特殊病原体 (如禽流感、新城疫) 实验的动物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 (ABSL-3) , 既为学生从事相关实验提供了一流的设施和条件, 又强化了同学们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理念。

校内外实践基地致力于训练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将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课程组充分利用学校动物医院、实验农牧场校内实习基地, 省内各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大型养殖企业等53家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即可进入角色,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4.3 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推行“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优生优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创设与生产实际相近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开放分初级开放实验和高级开放实验两种形式。初级开放实验由实验教学平台——江苏省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提供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 并在网上公布, 让学生自选项目和时间, 进行网上预约, 由专职实验教学辅助教师协助其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高级开放实验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 列出可吸纳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子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具体指导学生的创新开放实验。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传授实验方法、设计试验方案, 让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和读书报告、进行科研实验, 并定期组织工作检查和学术交流。实习结束后指导论文写作和进行论文预答辩, 对个别突出的学生, 推荐其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及“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竞赛活动。

通过初级开放实验,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达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高级开放实验, 不仅使学生充分利用导师的科研资源完成实验, 缓解本科教学实验资源紧缺的矛盾, 还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训练创新思维、凝练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 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通过这种方式, 已有20多名本科生分别获得第五届和第七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龙卡·挑战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以及“K-PARK挑战杯”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4.4 完善实验考核方法

主讲教师不但要全程参与实验教学的主持和设计, 还肩负着教学实验考核方式的制订和改进任务。课程实验教学一改以往单纯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指标, 而是从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平时表现等几方面采用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法, 重点考核教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际效果。在动物传染病学课程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 实验考核成绩占30%, 以着重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在“猪瘟诊断”实验中, 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然后每组推选1名学生轮流参加由专职教辅负责的教学实验准备、实验预试等工作, 学生从仔猪每天的饲养情况、体温测量、耳静脉采血及白细胞计数, 到猪瘟的血毒攻毒以及屠宰解剖、病理变化进行实验记录, 最后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组织触片、猪瘟荧光抗体检查等实验结果, 写成实验报告并上交主讲教师, 经批改后给出实验报告成绩, 占实验成绩的60%;再根据教辅对每位同学的实验记录情况和平时表现给出过程记录成绩和平时成绩, 分别占实验成绩的30%和10%,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出勤率、卫生消毒情况、实验的态度等, 着重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生物安全的理念、团结协作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5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在“以学生为本, 强化素质培养;以优势学科, 建设一流师资;以优秀科研, 培育一流人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逐步形成了“在全面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以科研实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以临床实践打造科技服务型人才”的课程特色, 构建和优化了“实验课程、科研训练、临床实践”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表明, 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幅提升。然而, 由于非典型肺炎 (SARS) 、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危害动物及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仍在肆虐和流行,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对我国兽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

[2]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EB/OL].[2004-02-10]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4-02/10/content_1306884.htm..

[3]强毅.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前沿, 2007 (7) :71-74.

[4]邓云龙, 肖长根, 唐秋萍, 等.换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实验[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4) :44-45, 59.

传染病学 篇8

1 课堂讲授与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1 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构成, 老师作为指导者,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思考、提出问题, 与老师加强交流, 协调发展。启发式教学, 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 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动物传染病病例或事例为题材,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或事例, 运用所学知识, 做出分析、综合, 并上升为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 以学生知识水平为基础, 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手段, 针对国内外近几年流行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 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 诊断及防制方法, 作为课堂讨论提纲。基于学生假期的社会调查, 将学生按照调查的疾病不同而划分学习小组, 针对假期社会调查结果, 结合教材中相应的理论知识, 查阅参考文献, 做好笔记, 针对难点问题或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新问题。教师将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一一详解, 然后以学生提问为基础进行讨论, 创造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期间, 教师主要起启发思考和引导方向的作用, 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 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1.3 开放式实验教学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对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我们采取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依托我院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实验室现有的条件, 要求学生把在社会服务和实习阶段遇到的临床病例拿到实验室,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理性认识, 再通过教学实习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查资料、讨论剖析临床实际教学病例, 使课堂的理性认识得到再次升华。

1.4 网上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 制作《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课件、动物传染病病理变化图片库、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和习题集等, 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通过校园网系统用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和复习使学生在观赏中进行知识积累。

2 开设社会调查课, 丰富专业知识

利用假期时间, 开设动物传染病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 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它在畜牧养殖行业中的地位。

针对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我们及时组织了专项调查,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分成若干小组, 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同时, 学生要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现场调查访谈、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等做出相应的报告。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开学后, 可安排3~5次讨论课, 通过在课堂演讲将自己的实践体会, 所学到的知识点与大家分享。由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及判断, 在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提示, 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经验进行推理、反思、讨论, 提出诊断结果和综合防治措施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 大胆质疑, 激发他们思维和讨论的兴趣, 增强了实践应用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个阶段检验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所学所长, 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最终对教学效果起到的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强与生产厂 (场) 的联系, 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以该课程教学目的为基础, 为给畜禽养殖业输入更多的专业人才,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必须要加强与生产厂 (场) 的联系, 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动医动科专业学生在大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 即派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从事专业相关的基层工作。例如, 宠物医院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宠物医院中接触到更多的病例, 学习门诊的基本技能;在饲料或兽药企业中, 学生可以在生产岗位上较深入地了解饲料和化药生产过程, 进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销售、技术岗位上, 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为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通过与养殖场的密切联系, 组织学生深入现场, 了解大型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方式, 以及疾病预防情况等。对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分析, 以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生产实习, 使学生了解畜牧业生产中的常见疾病及急需技术, 以此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明确学习方向,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内容, 通过现代化教学理念,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 优化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我们以临床病例或事例为导具组织过程教学, 增强了直观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学结合, 工学交替, 创新了教学过程;以动物医院为窗口进行教学, 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教师科研为纽带, 让学生参与科研,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摘要: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掌握对各种动物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防制方法。本文以启发式及案例教学法等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及生产实习等方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方法,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翟新国, 蔺祥清.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传染病学 篇9

1 WebQuest简介

WebQuest 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于1995年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5]。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把它定义为:基于WebQuest 的教学是一类探究导向的学习活动,是利用网络资源的授课计划或是课程单元。WebQuest 从字面上看,“web”是“网络”,“quest”是“调查、寻求”的意思,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网络探究”。WebQuest 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中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也就是说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导向的在线学习工具,目的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WebQuest 教学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通常是一个需要完成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任务,并且WebQuest本身要提供一些资源,学生以此为基础,迅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有关信息,并且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得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脚手架”策略,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

2 当前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结构不合理。传染病学课程除理论知识外,还包括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人文关爱及沟通技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及时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标准和改革成果,课程结构不合理,表现在教学计划安排大量理论课程和较少的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课程内容陈旧。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等,传染病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些老的传染病被消灭或明显减少,新的传染病在不断出现。传染病学传统的课程安排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教学方法落后: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注重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教育的先进性。许多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封闭型的课件,教师的精力太多地放在技术上,而不是放在思考教学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反思。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应该遵循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

3 开展WebQuest教学的意义

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这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可以此为主线讲解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因而可比较方便地设计出WebQuest单元,亦能很和谐的融合在WebQuest 的模式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程度,或者按顺序学习,或跳跃式地选择某个章节学习。传染病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探究的难度也可按学生个人的需要高低选取,学习和探索的结果是开放的,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WebQuest 是探究式传染病学教学的良好模式。采用WebQuest样式作为网络教学模式是网络时代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具有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WebQuest对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亲自收集信息,通过综合利用信息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变传统的“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WebQuest样式有机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融合了几种教学理念的优势,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学生能够做到敏锐观察、勇于求异、丰富联想,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WebQuest要求学生解决的是复杂、存在争议的问题,一个人完成目标几乎不可能,所以分工和协作成了一种必然。学生在齐心协力的合作中各取所长,真正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每个成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不一样,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路和视野。

有利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学习。WebQuest 模式的教学可打破时空限制,一旦完成了WebQuest 设计,只需经过较少课时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校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既能达到比较高的教学效率,又可以解决课时数少与教学任务多的矛盾。

4 基于WebQuest的传染病学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

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六个模块组成,在构建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时,应将传染病的特点和WebQuest的优势相结合,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这六个模块。

引言模块。这部分给学生提供主题背景信息和动机因素,并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吸引学生作好研究的准备。在这里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探究的缘由,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供“引言”性的材料和信息,可以让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比如,在设计病毒性肝炎这一节的引言时,可以先举一个案例:2003 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受理了全国第一起“乙肝歧视案”,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学们的反响十分强烈,对病毒性肝炎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提高。

任务模块。在这部分,我们给学生提出了学习这个专题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得学习更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必须是真实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之中找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过程模块。在这部分,我们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和每个学生在任务中要扮演的角色作出建议,过程描述简洁、明晰。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探究,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有一个预设的描述。还可以提供一些样例,指导学生召开课题活动方案讨论会,要求各小组写出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分工明确又良好合作,按计划有序地开展探究学习。

资源模块。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须的。在这部分,我们设计了丰富的内容,有原著、教案、课件、图片库、视频库、案例库、学术参考论文、Internet 资源等内容。充分利用Internet 的资源,把相关的知识点都在网页里作了超级链接,学生通过一个个链接去查找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并运用他们的综合探究能力去筛选与他们的课题相关的信息。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在这一部分得到体现和锻炼。虽然大量的资源应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收集,但教师本身要提供一些资源,作为学生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避免产生迷航现象。学生使用的所有链接都由设计者预先设定是WebQuest区别与其他网络活动的又一特征,所以,也可以说,相对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侧重于信息的使用。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建立了丰富多彩、内容庞大的多媒体资料库和传染病学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充实资源模块。

评价模块。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教育评价观,评价不限人员、空间、时间和模式。评价人员不单单是教师、还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各组成员、来自学生自己;评价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有网络的存在,所以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里;评价的模式也分为很多种形式,教师对学生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作了评价,学生也对照自己前后的发展和进步,对自己作了评价。评价的形式也不再是传统的定量评价,而是改成了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评价形式。评价不应该是学习过程的终结,而应该是新的更高阶段学习的开始;评价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不只具有否定的意味,而且具有肯定、建构的意味。既重视学习量的积累,也重视学习质的飞跃。

结论模块。结论用来对活动进行小结,总结学生通过完成这项活动或课程将会学到的东西,同时也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完善其头脑中知识体系建构、扩展和创新。学生通过课题的探究,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完成了研究任务,但是也可能会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探究愿望,希望进一步去解开谜团。结论虽然是一个探究主题的完成,但也可能是一个新课题的诞生。所以WebQuest的总结模块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不断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同时,教师也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究。

5 WebQuest 模式的传染病学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

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WebQuest 模式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WebQuest 的活动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然而网海茫茫,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探索发现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WebQuest 设计完成之前教师要进行足够的探索,通过搜索、整理、筛选和分类,为学习者提供一些与本课题相关有探究价值的搜索引擎、链接网址和关键字等,提高学习者的探究效率,避免网上的盲目冲浪和误入歧途。

选择合适的探究任务。WebQuest 模式中的任务提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探究学习的成败。WebQuest 任务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目的性,即任务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使探究活动有针对性;②可行性,即任务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一定要在学习者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习者感觉经过努力能够使任务得以解决,有跃跃欲试的思想冲动;③挑战性,即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能够启发学习者的思维,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如果所设计的任务的答案只是知识材料的简单堆砌,那么结果也许比“满堂灌”的模式好不了多少,更谈不上思维上的创新、高水平的思考。

制定详细合理的评价标准。WebQuest 模式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体系,贯穿于学习模式的各个环节之中。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清晰、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任务,根据学生的任务不同,评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评估标准的设计还应遵循激励为主的规则,主要强调学生是否尽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劳动,使每一个参与者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由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探究式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更要注意探究的过程,通过检查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改进教学,同时还可以督促学生尽快完成学习任务。

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真正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知识的储备,经常跟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经常开展阶段性探究结果报告会,让学生汇报成果并交流探究经验,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探究效率,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找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的解答和引导,此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权威”。总之,WebQuest 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也不再是教学的垄断者,知识的机械灌输者,而应该是学习者思维的启发者,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平等、民主、宽松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6 结束语

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WebQuest 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受到了人们关注。它的互动性、自主性与跨越时空的特点,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医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比较好的广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同任何其他的教学模式一样,WebQuest自身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存良,盛云建,陈文.传染病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50-951.

[2]郭跃伟,杨建坡,苏晓林,等.构建医学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3):321-323.

[3]孙宝志,滕卫学.新世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国际视野及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8-30.

[4]奚晓霞,罗会棣.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2):41-43.

[5]Dodge BJ.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EB/OL].http://webquest.sdsu.edu/materials.htm,2004/2008.

传染病学 篇10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必然要接触到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果实验室硬件条件完全过关, 各个学生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发生危险的几率是很小的。但本科教学实验室硬件条件与科研专用的实验室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个别学生有时操作也不够规范;2010—2011年某高校发生的布鲁杆菌实验室感染事件再次为学院敲响警钟,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2,3]。本研究拟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对动物传染病学实验进行优化, 通过生物安全措施的制订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力争在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 使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更安全, 并为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实验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增加实验课前系统全面的生物安全教育

以往的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教学中, 在实验前学院也是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但没有专门设置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教授动物传染病学实验须知, 用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也没有引入生物安全的概念, 因此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不够深刻, 生物安全的意识不强, 表现为实验操作的种种不规范。比如有的学生把与实验无关的东西随意带进实验室, 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等摆放在实验台上;有的常发女学生一边做实验, 一边用摸完实验用品的手不断的弄头发;还有的学生实验后不洗手或者忘记洗手, 赶上午饭前直接去饭厅;还有的学生在实验后把实验废弃的材料随意丢弃, 忘记进行高压灭菌等无害化处理。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是十分危险的, 极易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

现在学院把动物传染病学实验的第一次课设置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旨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意识、管理、设施和规范的操作。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从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到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 并主要参照生物安全实验室 (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安全守则和规范进行教育。

2 实验方法的优化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必然涉及到一些病原微生物, 有些病原微生物还有一定的毒力, 因此实验中如果操作不当, 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学院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项目都进行了评估, 分析病原微生物发生实验室散播的可能性。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 尝试对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 尝试用无致病性或低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替代毒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 在无法替代的情况下, 优化其实验过程, 减少该病原微生物散播的几率。

3 实验录像和视频的补充和应用

近年来数字化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实践表明,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 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

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应用于理论教学, 也可应用于实践教学。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的一个传统的实验是动物的免疫接种。以往就是教师先讲授免疫接种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然后学生以家兔和鸡为对象进行免疫接种的练习。由于传统的讲授不是很直观, 所以学生练习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并有时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一些安全问题。为此, 学院特意收集、购买或制作了动物免疫接种的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 结合教师的讲授, 就能很好地掌握动物免疫接种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实验练习中。完成的效果很好, 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安全问题。牛布病和结核的检测也是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的经典项目, 操作不当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学院同样准备了相关的实验视频和录像,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教学视频和录像的演示操作, 更好地掌握该实验技能, 并减少了安全问题的发生。

4 实验全过程生物安全措施的制订与实行

动物传染病学实验同其他的实验教学类似, 都涉及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后的处理等3个步骤。学院在动物传染病学实验全过程中都严格遵循生物安全的理念, 制订了各步骤中的生物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实验前的准备主要侧重实验材料的安全和实验防护设备的检查。实验操作中主要侧重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的教育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实验后主要侧重废弃实验材料和实验动物等的无害化处理。

5 体会

在动物传染病学实验中实施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的两个学期里, 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 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但生物安全意识大大提高, 而且实验操作技能也趋于规范,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还是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安全观念仍然很淡薄, 因此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不懈, 防患于未然。期望该研究能有效提高动物传染病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防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也为相关涉及到生物安全的实践教学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文章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对动物传染病学实验进行优化, 通过生物安全措施的制订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力争在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 使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更安全, 并为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实验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教学,生物安全,策略,实践

参考文献

[1]曾祥伟, 肖向红, 田丽红, 等.动物传染病学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 (01下) :154-155.

[2]李芳芳, 孟繁平, 崔逢德, 等.病原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生物安全问题[J].微生物学通报, 2009, 36 (12) :1928-193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染病学】相关文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09-25

传染病流行病学范文06-08

传染病之流行病学06-24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08-05

教案传染病04-10

传染病检查05-06

传染病发病05-07

儿童传染病05-17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05-09

传染病学概述范文05-24

上一篇:扩容施工下一篇:多样性混交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