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

2022-09-25

第一篇:12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13章伤害流行病学-讲稿

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

讲稿 吴云凤

各位同学,今天给大家介绍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伤害流行病学。我们都知道流行病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其研究层次也已经扩大,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 伤害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与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起构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其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什么是伤害流行病学,它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定义得出答案。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和防制措施,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研究伤害流行学的意义;

(2) 掌握伤害流行病学的概念、分类、测量指标、分布特征;伤害发生的条件;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概述

生活中伤害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随意举出很多例子“大到人类面临的死亡、小到感冒发烧、手指破了等等”。 首先看一下伤害的定义:

伤害是指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称之为伤害。

我国的伤害诊断标准

(1) 经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类损伤 (2) 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一日以上

伤害的分类:

(1) 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

a) 故意伤害: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害或加害于他人所造成的伤害 b) 非故意伤害:无目的(无意)造成的伤害 (2) 按照伤害的性质,详见课本P229-P233 a)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b) 国际伤害外部原因分类 :ICECI c) 中国疾病分类 :CCD 伤害的种类很多,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下面我们看一下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尽管伤寒的类型很多,预防和控制措施也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致病机制---伤害能量交换模型。该模型源自流行病学的三角模型,因此,伤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能量、宿主和环境三个方面。

(1) 致病因子:包括动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

(2) 宿主:即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宿主对能量交换的耐受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人口学特征、心理行为特征、其他如疲劳、疾病等。

(3) 环境:十分复杂,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二节 流行特征与研究现状

我们看一下伤害的流行特征,实际上是描写伤害的三间分布。 (1) 全球流行特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伤害造成的死亡约500万人,1500万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800万人终生残疾。2008年的资料显示,全球伤害总死亡率约为76.1/10万。

a) 地区分布: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伤害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b) 人群分布:伤害的发生有年龄依赖性,表现为0~14岁伤害发生率较低,15岁以后伤害死亡率攀升,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65岁以后伤害死亡率则再次攀升。其中0~14岁的儿童期,伤害死亡率变化规律呈现反向趋势,即0~1岁最高,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c) 时间分布: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 (2) 我国的流行特征

a) 地区分布:在城乡分布上,城市与农村的伤害死亡均排在死因顺位的第5位,农村高于城市。城市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坠落、中毒、他杀、溺水、火灾和烧伤;农村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水、意外坠落、中毒、他杀、火灾和烧伤。

b) 人群分布:除自杀外,其余死因均是男性高于女性。以交通事故致死的差别最大,农村和城市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93∶1和2.56∶1。女性的伤害死亡率以自杀为首位,农村和城市分别达12.64/10万和11.13/10万。不同年龄阶段,主要的伤害致死原因各异。

c) 时间分布:1995-2008年间中国伤害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自杀率的下降比例最高;中国前5位伤害死因排序为道路交通伤害、自杀、跌落、溺水和意外中毒。

(3) 伤害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a) 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伤害 b) 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

c) 具有常见、多发、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d) 其中自杀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大

(4) 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有关伤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全球范围大规模的开展伤害流行病学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近年来伤害流行病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 由个别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预防与控制

正在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2) 建立各类各级监测系统 (3) 研究呈现一般死因分析和伤害描述扩展到各类伤害研究的趋势 (4) 多学科交叉 (5) 开展社区伤害研究 我国伤害流行病学的进展: (1) 萌芽期(1986-1998年)

(2) 形成期(1999-2005年)

(3) 发展期(2006-至今)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一样,伤害的研究同样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收集资料,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收集的资料包括死亡资料和发病资料。 其次,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测量指标包括伤害发生频率的测量指标如伤害发生率和伤害死亡率和造成损失程度的测量指标如潜在减寿年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 最后,进行伤害的监测。

伤害监测是指长期不间断地收集不用人群伤害发生、死亡、伤残和经济损失等资料,目的是寻找环境、人群和成本-效益相关的伤害预防与控制方法,确定与三间分布相关的伤害类型,结合Haddon模型对伤害进行系统评价,从根本上减少伤害的发生。

伤害的监测除了伤害监测外,还包括伤害监测系统,两者不同。 伤害监测系统的目的: a) 提供病因分析资料

b) 观察暴发或聚集的发生趋势

c) 提供干预成功资料

d) 确认伤害发生最危险度的人群

e) 进行预防活动的指导

研究方法应用:

在伤害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研究中,最常用的还是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随着方法学的发展,近些年来一些新的流行病学方法开始被用于伤害研究领域。 ① 病例交叉设计

② meta分析

③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④ 捕捉-标记-再捕捉法(CMR) ⑤ 伤害的社会经济学研究

第三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通过对伤害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害是能够预防的。预防伤害可以可以减低伤害的严重性、预测伤害的发生以及对所有危险因素的积极控制。

伤害的因子通常是可知且可以被测量,能量由环境到宿主的转换机制也可以被描述,某些特殊的例子除外,因此伤害控制的主要步骤是明确促使伤害发生的能量形式和人类的暴露机制,在伤害的自然史中详细定位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伤害的预防策略和预防措施。

(一) 预防策略 (1) 三级预防

① 一级预防:伤害发生前,预防其发生。包括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

② 二级预防:伤害发生时,减少伤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③ 三级预防:伤害发生后,控制伤害的结果。 (2) 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

(3) 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 ① 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

② 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

③ 预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

④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 ⑤ 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 ⑥ 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受保护者分开

⑦ 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

⑧ 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

⑨ 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⑩ 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措施

(4) “5E”伤害预防综合策略

a) 教育预防策略 b) 环境改善策略

c) 工程策略 d) 强化执法策略 e) 评估策略

(二) 预防措施

(1) 四步骤公共卫生方法 ① 搜集数据

② 确认问题的原因及修正风险因素

③ 设计、实施、监控和评估干预措施 ④ 更大规模上实施评估干预措施 (2) Haddon模型

① 根据伤害发生的阶段,Haddon提出按伤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之后三个阶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② 根据发生的不同阶段,针对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开展针对性的预防。

(3) 安全社区

定义:具有针对所有人、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和伤害预防项目,并且作为国家制定的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的地方社区。

宗旨:为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各类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伤害的发生。

创建安全社区、积极开展安全社区活动能够通过创建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伤害的隐患。

下面看一下我们对待伤害的一些政策方针。 (1) 伤害预防控制的政策法规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④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⑤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2) 伤害预防控制具体措施

①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积极预防伤害的发生 ② 进一步加强对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

③ 加强伤害预防有关的社会动员,提高全社会预防伤害的意识

④ 伤害预防与医疗急救、康复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伤害防治网络

(3) 我国伤害预防控制存在的不足

① 认识不足

② 无独立的组织机构,专业队伍缺乏,经费投入少

③ 部门间没有建立相互协作关系

④ 理论与实践脱离,学术研究的成果很难应用于现实工作中

⑤ 救治体系不完善

第二篇:流行病学 十一、十二章习题与小结

1.慢性病三级预防的二级预防中三早为(

)

A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B 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

C 早发现、早报告、早康复

D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摄入食盐过多与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

A糖尿病

B肺癌

C龋齿

D高血压

E肝癌 3. 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

A 产前检查

B 婚前检查

C 保健服务

D 对症治疗

4.一般来说,用于监测慢性非传染病的两个重要手段是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筛检试验,这些手段主要是针对(

)

A 无症状的健康者

B 已确诊的慢性病人

C住院病人

D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人

E易感者

5.绝大部分慢性病是由数量不多、已知的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吸烟、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膳食

B吸烟、饮酒、交通事故、意外伤害

C环境污染、病原体变异和不合理膳食

D不良生活方式、不安全饮水和饮食以及遗传

E心理因素、行为因素、遗传因素

6.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

)

A 健康检查

B 遗传咨询

C 产前检查

D 筛检 7. 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

A 描述疾病分布

B 检验病因假设

C 预防疾病流行

D 评价防疫措施 8. .下列哪项不是疾病监测的特点(

)

A 属于纵向研究

B 信息反馈纵向进行

C 反映疾病动态变化

D 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报告系统 9.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

A 提高人群易感性

B 降低人群易感性

C 提高人群非特异免疫水平

D以上都不是 10.目前我国规定的监测传染病是

A.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

B.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天花、霍乱

C.鼠疫、流行性感冒、回归热、艾滋病

D.霍乱、天花、流行性感冒、登革热

E.伤寒、流行性感冒、回归热、霍乱

11. 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

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

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

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2. 将传染病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 这一过程被称为

A.拘留

B.隔离

C.留验

D.医学观察

E.消毒 13. 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是主要环节

A.治疗病人

B.隔离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接种

E.接触者预防服药

14. 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有

A.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B.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和送检病原学标本

C.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进行诊断治疗

D.在饮食、服务、托幼机构工作的病原携带者永久调离工作岗位

E.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小结: 慢性非传染病: 慢性非传染病的概念 伤残调整寿命年的概念 全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 慢性病自我管理 疾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正对病因而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2)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其措施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故又称为三早预防。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三级预防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的定义、种类,疾病监测的概念(主动与被动、常规报告与哨点报告、实际病例与检测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了解),我国的疾病监测系统(了解):

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种类:

(1)传染病监测:①收集人口学资料,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人群免疫水平,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和耐药性等②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其种类和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③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④研究另行因素和流行规律预测疫情

(2)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职业病、出生缺陷等。

(3)其他公共卫生监测:包括环境监测、营养监测、婴儿与产妇死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计划生育监测等。

◆被动与主动监测:下级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

◆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常规报告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要求报告的病种多,报告范围覆盖全国,而且主要由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完成漏报率高和监测治疗顶是不可避免的,哨点报告时根据疾病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监测哨点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监测,大致了解疾病的感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由于疾病与健康往往缺乏一个明显的界限,如果按照某个临床诊断标准来确定病例,九必然会发生一定数量的漏诊和误诊。在大规模的监测工作中,宁可忽视单个病例诊断的确切性,也要保证一个同样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用这个诊断标准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监测得到的阿炳书、死亡数以及经过分析后得到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有时监测的指标不易获得,可采用监测同样可以达到颈侧疾病目的的间接指标。

◆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监测过程中观察人群如果没有迁出、迁入,或只有少量迁出、迁入,称为静态人群。如有频繁的迁入、迁出,则称为动态人群。在计算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可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可以用人口数作分母。

◆工作内容:( 1)收集资料(2)分析资料(3)反馈信息(4)利用信息

第三篇: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 查 报 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

1、表

2、表3。 表

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 6月8日 6月9日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发病数 构成比% 1 10

1 10

2 20

2 20

4 40

合计

10 100 表

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 发病数 构成比% 14岁 2 20

15岁 7 70

16岁 1 10

合计 42 100 表

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 级 学生数 发病数 发病率%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八(5)班

46 10 21.74

其余15个班

合计

××

0 0

××

×× 根据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流行性感冒(已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10份送往市CDC实验室,结果待定)。 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1、首例病人发病后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加上近段时间气候很不稳定,也是流感的发病季节,传染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传播给其他学生。

2、该校通风条件较差,部份学生不爱户外活动。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课桌及环境消毒达不到要求。

3、该学校多数学生都未接种过流感疫苗,学生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没有建立免疫屏障。

五、处理措施:

1、立即成立疫情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组。

2、对现症学生进行对症隔离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例集中的班级建议停课一周。

3、作好环境消杀工作,由卫生院派专人指导学校进行消杀,对患者的生活场所和就诊医院进行彻底消杀,每天至少两次以上,并作好记录,同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教研室等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直至本次疫情结束。

4、每天观察是否有新发病例,由该校和卫生院负责人每天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的发展动态及疫情控制情况,监测到本次疫情结束;同时对辖区内其它学校进行主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普及流感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学校要落实好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类似的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给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镇中心卫生院 ××年6月12日

第四篇: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1996-2010年共报告8种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 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士杆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 结论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发病的一类传染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健康动物或人类而引起发病【1】,,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性逐渐增加,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有3/4属于虫媒传染病,环境改变和自然灾害可加剧虫媒传染病的流行【2】。在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中,有15种属于此类传染病。广元地处四川盆周北部、嘉陵江上游、毗邻陕西、甘肃,处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4大西部城市腹心地带。是宝成复线、成广高速、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川陕高速公路、广巴高速公路的枢纽城市,素有“川北门户”之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2008年又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因此,掌握广元市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制定相应的对策,为广元地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广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6-2003年疫情档案资料,2004-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元市统计局统计年鉴。 1.2 方法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1.3 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 运用Excel2007和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96-2010年全市报告流行性乙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狂犬病、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黑热病、斑疹伤寒、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法定虫媒传染病8种1 302例,死亡48人,报告发病率波动在0.65/10万~8.4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2.86/10万(表1),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发病率相比,全市虫媒传染病下降30.72%,其中:乙脑下降44.53%、钩体下降18.60%、疟疾下降55.66%,出血热下降2.71%,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病、黑热病虫媒疾病3种。2006-2010年与2001-2005年发病率相比,全市虫媒传染病下降62.09%,其中:乙脑下降40.07%、钩体下降99.42%、出血热下降79.72%、疟疾上升42.78%,新增布鲁士杆菌病;2006-2010年,报告狂犬病4例,血吸虫病2例、布鲁士杆菌病1例、黑热病14例。

注:其他为累计病例在20例以下的狂犬病、布鲁士杆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7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1996-2010年乙脑各县区皆有报告。钩体病主要分布于旺苍县,占报告病例的96.31%(365/379);出血热主要分布于苍溪县,占报告病例的76.88%(133/173)。2001-2010年,黑热病除青川县无病例报告,其余县区皆有病例报告;血吸虫病报告3例,为输入性疾病,报告县区为青川县、剑阁县。布鲁士杆菌病1例,报告县区为元坝区,系输入性疾病。

2.2.2 季节分布 1996-2010年,乙脑、钩体、出血热、疟疾发病季节基本未变化,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出血热全年均有病例,但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疟疾全年均有病例,其中5月、10-11月发病较多。黑热病除

2、

3、10月无病例报告,其余各月皆有病例报告(表2)。

2.2.3 人群分布

1 302例病例中,男性发病879例,女性发病423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07.80:100。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43.24%,20岁以下发病占48.85%,40岁以下发病占75.12%;其中: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86.16%;钩体发病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90.24%;出血热发病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疟疾发病主要在20~59岁组,占疟疾88.10%,见表3。黑热病发病在15~64岁组,主要在30~39岁,占黑热病例数的50%。.

2.2.4 职业分布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发病分布职业较广,总体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的93.70%。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学生为主,占乙脑病例的97.02%;钩体、出血热以农民为主,分别占钩体病例的88.65%和出血热病例的78.61%;疟疾发病以农民、民工为主,分别占疟疾病例的60.72%和25.00%;黑热病发病以农民为主,占黑热病报告病例的66.67%。见表4。在职业分布中,乙脑、钩体、出血热职业构成1996-2010年无明显变化。疟疾职业构成有所变化,1996-2000年,农民占77.50%,民工占10.00%;2001-2005年,农民占50.00%,民工占33.33%;2006-2010年,农民占34.62%,民工占42.31%,说明,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广元市疟疾在农民中的发病比例在逐渐较少(x2=12.58 ,P<0.01),在民工中的发病比例在逐渐增加(x2=9.62 ,P<0.01)。

3 讨论

广元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6-2000年的4.41/10万下降至2006-2010年的1.16/10万。但报告的疾病病种有所增加,1996-2000年报告的虫媒传染病有4种,2006-2010年增至8种,新增的狂犬病、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黑热病发病中,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黑热病为输入性疾病,其中,黑热病从监测的数据中分析看,已由输入性虫媒疾病转换为本地常见虫媒疾病。

钩体疾病在1996年和2001年呈出现2度高发,在1997年和2002-2005年实施钩端螺旋体病疫苗接种工作后,2006年后无监测报告病例。但钩体有周期性的流行规律,周期性间隔为8~10年左右【3】,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开展长期的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防止疫情的反复。

广元市乙脑发病高峰为8月,患者多为儿童,虽近年来发病率有一定幅度下降,尤其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实施了乙脑应急接种后,但低年龄组的农村儿童中仍是发病主要人群,因此,在实施疫苗接种的同时,还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病人。②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③对乙脑高发地区的实施虫媒应急监测【4】,摸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带菌情况。

广元市出血热发病地区主要是苍溪县,其中,6-7月、11-12月发病较高,高发职业为农民,该病虽然在广元市为散在发生,但不容忽视,但由于汉坦病毒的多宿主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流行因素十分复杂【5】,因此,采取防鼠灭鼠的综合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其次,应建立监测体系,摸清本地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带菌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防控模式。

广元市疟疾防控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防控机构的努力下,采取以传染源防治为主,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点等综合防治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5/10万以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流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6】,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2009-2010年,广元疟疾病例多为外出到疟疾严重的非洲【7】务工人员。

建议在今后的虫媒疾病防控中,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②加强对乙脑、出血热等高发地区的虫媒应急监测,摸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带菌情况。③建立全市常规的、主动的媒介生物监测网络,分析病媒生物变化动向。④结合媒介监测与疾病发病情况,建立病媒传染病预警体系。⑤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孳生源,维护清净居住环境,这在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对媒介昆虫的控制或消除是致关重要的手段【8~10】。⑥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监测,及时掌握输入性疾病的动态发展,防止输入性病媒传染病的发生。⑦加强农业、畜牧、林业等多部门的合作,互通相关媒介疫情信息。

4参考文献

[1]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 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2. [2] 李文刚,赵敏. 虫媒传染病流行现状[J]. 传染病信息,2011,24(1):8-11 [3] 邓秋云. 钩端螺旋体体病流行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63-4468. [4] 贾永朝,刘玉萍,王晓燕,等. “5.12”地震灾区青川县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 . 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6):360-362. [5]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 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74-196. [6] 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 [7] (美)莱蒙(Lemon. S.M.)//吕志平译.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5-37. [8]董柏青,谭毅.热带地区重要虫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718-1720. [9]周丽莎,黄丽华.广西2007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98-1799.

[10]陈荣庆,李秀兰,牟飞飞,等.地震灾区虫媒病毒病防制技术[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2):143.

第五篇: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

梅 陇 中 学梅陇中学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

为了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在学校传播、暴发和流行,一旦出现疫情能迅速、有序、高效控制疫情、处理疫情,及时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场所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预案。

一、总则

依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校级领导统一协调下,协调作战,科学防治,依法管理,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快速反应,高效处理,一旦学校出现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迅速控制疫情,做好处理工作,有效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对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是我们防治工作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职责和机构

⑴成立学校传染病流行处理领导组

乔慧芳

施建忠

顾彩芳

钟小花

陈丽华

陈胜亮

周建平

宋培洁

疫情报告组

宋培洁

各班主任

⑵领导组职责

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迅速控制事件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上报政府同意后,迅速组织实施,并指导检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对事件迅速做出处理,根据疫情情况决定对学校进行停课、局部封锁、病人隔离等措施。

⑶疫情报告组职责

负责对全校所有班级疫情收集报告,一旦接到疫情报告,立即到达,核实诊断,一旦确诊,于第一实际时间向卫生局和市防疫站迅速报告疫情,并及时收集疫情动态和传播范围,并根据疫情流行趋势,人、时、地三间分布,做到汇总、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防

要求学校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学校要结合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点,安排必要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对防疫、防病知识能安全掌握,并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建立学生定期体检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并对学校周围环境及污水、粪便、污物处理进行监督指导,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严格处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检查

每天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定期体检,对食品与餐具消毒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环境卫生,污水排放,厕所粪便处理,污物处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以保障广大学生身体健康。

2012年9月

上一篇:11年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11月份销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