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2024-05-24

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通用9篇)

篇1: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一、布局流程

1、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母婴室邻近,周围环境安静、清洁,无污染源。

2、分医疗区和辅助区,医疗区包括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治疗室,辅助区包括无菌物品存放间、洗手池、办公室、更衣室、产妇接收室、污物间、卫生间。

3、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消毒。

二、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包括辅助人员上岗前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培训。

2、医务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及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

3、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入管理要求,减少产房感染。

4、诊疗过程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有体液暴露危险时应戴防护面罩、穿防护围裙和防护鞋。

5、接生或助产前应按照手术人员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连续接生时,在接生前重复外科洗手。

6、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产房,所有人员入产房前应做好手卫生。

三、环境管理

1、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至少2次,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通风不良时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器。

2、每台分娩后应湿式擦拭地面及产床周围的各种物体表面,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示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3、窗台、墙面定期湿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

四、物品管理

1、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明确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织物应分开收集、标识明确。不应在产房内和走廊里清点脏污的织物。

2、接触患者的所有诊疗物品均应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3、脐部护理使用的辅料及脐包应无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备皮用具首选一次性物品,否则应采取有效的消毒处理方法。

5、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使用后应立即消毒。

五、隔离管理

1、对有潜在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隔离分娩。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根据感染种类和医院隔离条例规定,进行产后的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2、分娩结束后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袋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篇2: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一定期清洗,保持清洁。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10.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管理

1.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2.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

3.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4.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四)工作质量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二)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2.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6.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小时更换1次。

(三)消毒、灭菌

1.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2.婴儿脐带结扎用品需灭菌。

3.碘伏、酒精一经打开,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

5.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6.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四)隔离技术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带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平车专用,用后消毒。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内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篇3: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1 标准操作规程中涉及的医学术语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 引起死亡; (2)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4)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5)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的依据和组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规程。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药物不良反应 (ADR) 监察工作的组织、计划、实施和协调等工作。

3 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程序

3.1 组织机构

医院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 由分管院长任组长, 医务处主任、药械科主任任副组长, 秘书1名由药械科指定人员担任, 门诊药房、中心药房主管及各临床科室高年资医师任组员兼联络员, 药械科为ADR监测工作运作的常设部门。

3.2 工作职责

3.2.1 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小组秘书职责:

(1) 把ADR监测工作列入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 并对本单位ADR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每年>1次; (2) 一般ADR每季度集中向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3) 新的、严重的ADR于发现之日起15d内报告, 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3.2.2 医务处职责:

(1) 督促医师认真详细地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并向医师宣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2)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分析、评价, 必要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以防止损害继续扩大; (3)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病患实施必要的救治。

3.2.3 药剂科职责:

(1) 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计划, 在本单位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2) 安排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小组联络员进行具体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收集、整理、上报等日常工作; (3) 组织临床药师参与主任医师查房、病例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和建立患者药历, 及时主动的发现ADR; (4) 若遇热源反应或危机生命的ADR, 应将药品留样并保存于冰箱, 切勿冷冻。

3.2.4 兼职联络员职责:

(1) 对可疑发生ADR的患者 (住院) 身体情况进行记录, 严重者应立即告知医师处理, 紧急情况 (包括严重的, 特别是致死的不良反应) , 应以最快通讯方式将情况报告药械科, 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2) 护理人员也可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3) 及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送至临床药学研究室。

3.3 我院病患发生ADR后的处理流程

我院发生ADR后, 严格按照本规程中所涉及的职责, 高效的完成不良反应的上报, 见图1。

4 文档管理

我院所有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严格保存, 秘书负责文档存取, 办理借阅和返还手续, 文件存档5年。

5 结论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在发挥对疾病治疗的同时, 也可能出现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1]。因此, 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医院的不良反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安全、经济、有效及合理的应用药物, 最大程度的避免和减少ADR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各家医院都在通过规章流程建设、宣传培训等全方位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探索和实践, 不断优化上报流程, 取得了积极成效[2]。标准操作规程一经制定就具有内部法规性质, 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知晓并严格按标准执行, 同时完善药品信息;定期编撰医院药讯, 介绍药政法规、合理用药知识、ADR、常用药品及新进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等, 让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更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3、4]。因此, 只有严格执行了标准操作规程, 才能使的我院上报不良反应更加的规范、高效、有序。

关键词:不良反应,标准操作规程,药品

参考文献

[1] 江滨, 顾俊, 史录文.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事, 2005, 19 (2) :84-85.

[2] 陈超, 郭代红.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优化实践[J].中国药物警戒, 2010, 7 (3) :164-166.

[3] 孙锐, 陈邦元.我院2010-2012年度1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22 (6) :546-547.

篇4:产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产房 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1-01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建立健全与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监测制度、入室参观制度等。成立产房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将感控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2 增强感控知识培训

对新上岗人员在进行上岗前培训将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岗前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时间不少于3学时;在职医务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时间不少于4学时。内容包括: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监测规范、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章制度。科室内部每月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文件、讲义,从而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 注重产房环境建设与管理

产房周围环境安静、清洁。室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洗手水龙头为感应龙头。严格划分医疗区和辅助区,医疗区包括分娩室、待产室、治疗室。辅助区包括无菌物品存放间、洗手间、办公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控制分娩室人员进出,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严格执行消毒清洁工作流程,每台次分娩后采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湿式清洁地面、产床及周围的物体表面,接送产妇的必平车须保持清洁。

4 加强重要环节管理

4.1 医疗操作管理。医护人员各项操作,易造成产妇及新生儿的医院交叉感染,因此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管理。首先对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及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离岗或调岗。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生或助产前按照手术人员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和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诊疗过程中执行标准预防,有体液暴露危险时应戴防护面罩、穿防水围裙和防护鞋。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人内,凡需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入室前必须穿室内的专用衣、鞋,戴圆顶帽并做好手卫生。

4.2 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做到:①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消毒水平;③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④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卫生部有关规定。所有复用的医疗器械应彻底清洁,不残留血迹、污垢,消毒、灭菌符合规范要求。无菌物品标识明确,无过期使用。

4.3 隔离产房的管理。对有潜在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隔离分娩。室内物品固定,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操作中医护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实施个人防护,分娩结束后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和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5 监测、监督、严把各项质量关

篇5: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手术室的监测包括工程验收检测和日常监测,工程验收检测分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各项监测资料应保存完好,记录存档。

一、工程验收检测

1.竣工验收检测:是指建设方对经过施工方调试使净化空调基本参数达到合格后的洁净手术室的施工、安装质量的检查认可。

(1)由施工方负责完成。(2)检测项目:

1)通风机的风量及转数; 2)系统和房间风量及其平衡; 3)系统和房间静压及其调整; 4)自动调节系统联合运行; 5)高效过滤器检漏; 6)洁净度级别。

2.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洁净手术室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综合性能评定,由第三方对已竣工验收的洁净手术部的等级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和评定。

1)必须由卫生部门授权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机构或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条件的第三方完成。

(2)检测项目:

1)截面风速; 2)换气次数; 3)静压差; 4)洁净度级别; 5)温湿度; 6)高效过滤器抽查检漏(1级洁净用房抽查比例应大于50%,其他洁净用房应大于20%);

7)噪声; 8)照度; 9)新风量; 10)细菌浓度。3.注意事项:

(1)工程验收检测时,应先测风速风量和静压差,最后检测细菌浓度。(2)不得以空气洁净度级别或细菌浓度的单项指标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3)不得以竣工验收检测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

(4)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Ⅰ定的检测以空态或静态为准。

二、日常监测

1.每天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2.空气细菌浓度监测:

(1)静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2)动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监测1次,3.静压差:运行动态监测,在手术开始时,直接读取手术间门外仪表数据或用液柱式微压差计现场测定。

4.相对湿度:Ⅰ级每2日监测1次,Ⅱ~Ⅳ级每周监测1次;在手术缝合时由室内仪表直接读取。

三、年检

实行静态检测,每1~2年1次,应测项目为截面风速(I级)、换气次数(Ⅱ~Ⅳ级)、洁净度、沉降菌细菌菌落总数、静压差、新风量。检测方法按GB50333的规定执行,应由有资质的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单位进检测。

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

一、竣工验收

1.医院洁净室主要有洁净手术室、洁净病房、洁净无菌物品间、洁净静配中心以及洁净医学实验室等。

2.新建与改建洁净室投入使用前具备如下条件。

(1)建设方提供的平面设计图与使用指南(或说明书),标注各洁净室以及辅助用房所设计的洁净级别。

(2)建设方提供的自行竣工验收报告。

(3)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提供的验收报告,洁净医学实验室的所有指标均应符合GB50073—2001中相关技术指标,其他洁净室的所有设计指标均应符合GB50333—2002等相关国家标准中技术指标。

(4)洁净室医务人员以及维护人员等应经上岗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日常管理

1.洁净室(区)的日常维护可以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实施或委托专业单位进行。(1)保持进气的三级过滤装置(初效、中效与高效)的气流畅通无阻。(2)保持管道内干燥无尘。

(3)保持回风口滤网畅通无尘,无物品或设备阻挡。

(4)室外排风口应与室外进风口的距离保持5m以上,离地3m以上。

(5)过滤装置的更换与管道的清洁间隔时间应根据使用频率而定,最好是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制定有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有记录备查。

通常初效过滤网、回风口过滤网应1~2周清洁,中效过滤网应6~12个月清洁或更换,高效过滤网2~3年更换。

2.控制“尘源”:

(1)凡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做手卫生,戴口罩、帽子,穿洁净服。(2)控制人室人员的数量。

(3)进入物品均应在洁净室(区)外做相应处理,如有外包装应拆去外包装,如无包装应彻底清洁处理。

3.洁净室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设备设施或家具等;物品摆放要避开回风口,尽量做到送风口与回风口的直线中无任何阻挡。

4.保洁工作:

(1)重点为日常清洁,要求每台手术后清洁,每日小卫生,每周大卫生。(2)日常卫生应实行湿式卫生。

(3)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以手术部为例,不同级别手术室应分设卫生处置间(池);洗涤抹布与拖把的水池,应采用高低水池加以区分;抹布、拖把与水桶等洁具应分手术室标注专用(并以颜色进行区分)。

(4)每台手术结束后,污染的敷料、洞巾等不应随地乱丢,应丢人专用收集箱内,实行“隔离转移”措施。

(5)清洁手术后,采用清水擦拭即可,如需接台手术时,在清洁卫生后,按GB50333—2002中所规定的时间自净后,实施下一台手术。

5.地面等处被血液或排泄物污染时,不应直接使用拖把进行清理,应采取“覆盖消毒”措施。

(1)采用蘸有消毒溶液(以不流淌为宜)的布类或多层纸巾覆盖污染物(消毒溶液量不足时可以随时滴加)。

(2)采用蘸有同样消毒溶液的布类或纸巾,由污染物外四周2m处向内擦抹。(3)消毒作用达到有效时间(30min以上)后,将所有使用过的布类或纸巾包裹污染物丢弃。

(4)采用清水清洁卫生。

消毒剂可根据污染物性质进行选择,如血液推荐使用75%乙醇溶液;呕吐物等建议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设备仪器表面的消毒可选用75%乙醇溶液擦抹。

6.日常监测:(1)自检,由使用单位实施,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主要采用平皿沉降法(要求暴露30min)检测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布点与标准见附)。

(2)年检,由有资质的单位实施,每年不少于1次。内容包括尘埃粒子、压差、风速、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温湿度、换气次数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GB50333—2002中所规定要求。

(3)一旦发现超标现象,应立即排查,及时整改。

三、个人防护

1.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彻底更换清洁的衣鞋,并做好头部、口鼻部位的保护,以制止自身的“发菌”;必要时入室前进行沐浴。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洁净室(区)后,其个人防护装备则被视为“污染”的,再次进入时应重新更换。

2.室内应保持安静,人员避免大幅度的肢体运动与抖动各类织物,以减少扬尘。3.吸烟者应在吐完最后一口烟15min后,方可进入洁净室(区)。

篇6:血液净化感染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血液净化室(中心)感染控制基本设施要求

(一)血液净化室(中心)的结构和布局参见血液净化室(中心)结构布局章节。

(二)应在血液透析治疗区域内设置供医务人员手卫生设备:水池、非接触式水龙头、消毒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备。

(三)应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工作服等。

(四)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必须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感染病区的机器不能用于非感染病患者的治疗,应配备感染患者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

(五)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照顾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护理人员不能同时照顾乙肝和丙肝阴性的患者。

(六)感染患者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应有标识。

(七)HIV 阳性患者建议到指定的医院透析或转腹膜透析。

二、治疗前准备

(一)对于第一次开始透析的患者或由其它中心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对于HBV抗原阳性患者应进一步行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行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保留原始记录,登记患者检查结果。

(二)告知患者血液透析可能带来血源性传染性疾病,要求患者遵守血液净化室(中心)有关传染病控制的相关规定如消毒隔离、定期监测等,并签署透析治疗知情同意书,透析器复用患者应同时签署透析器复用知情同意书。

(三)建立患者档案,在排班表、病历及相关文件对乙肝和丙肝患者作明确标识。

三、工作人员着装及个人保护装置穿戴

(一)工作人员从专门的工作人员通道进入血液净化室(中心)。于更衣室更换干净整洁工作服。

(二)进入工作区,应先洗手,按工作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工作服等。

(三)医务人员操作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置。

(四)处理医疗污物或医疗废物时要戴手套,处理以后要洗手。

(五)复用透析器的工作人员应戴好手套、围裙、面罩、护目镜。

四、工作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年颁发的有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见附录。在透析操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二)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透析单元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应戴手套,离开透析单元时,应脱下手套。

(三)医务人员在进行以下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手套: 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位、处理伤口、处理或清洗透析机时。

(四)在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并更换手套。

(五)以下情况应强调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脱去个人保护装备后;开始操作前或结束操作后;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触摸被污染的物品后。

五、治疗物品转运

(一)护士按治疗需要在治疗室(透析准备间)准备治疗物品,并将所需物品放入治疗车,带入治疗单元的物品应为治疗必须且符合清洁或消毒要求。

(二)治疗车不能在传染病区和非传染病区交叉使用。

(三)不能将传染病区患者的物品带入非传染病区。

(四)不能用同一注射器向不同的患者注射肝素或对深静脉置管进行肝素封管。

六、透析机消毒

(一)透析机器外部消毒

1、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1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二)机器内部消毒

1、每日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消毒方法按不同透析机厂家出厂说明进行消毒

2、透析时如发生破膜、传感器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机器立即消毒,消毒后的机器方可再次使用。

七、透析消耗品使用消毒处理

(一)严格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关于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相关制度。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复用透析器才可重复使用,复用必须遵照卫生部制定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二)透析器管路不能复用。

(三)乙肝病毒、丙肝患者、HIV及梅毒感染患者不得复用透析器。

(四)透析器复用的具体操作规程参照《透析器复用及质量控制》章节。

(五)一次性物品用于一个患者后应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处理。

八、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参照血液透析中心感染控制的管理要求章节

九、医疗污物及废物处理参照血液透析中心感染控制的管理要求章节

十、感染控制监测

(一)透析室物体表面和空气监测每月对透析室空气、物体、机器表面及部分医务人员手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监测,保留原始记录,建立登记表。

(二)透析患者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监测

1、对于第一次开始透析的新入患者或由其它中心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对于HBV抗原阳性患者应进一步行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行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保留原始记录,登记患者检查结果。

2、对长期透析的患者应该每6月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1次;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

3、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能解释肝脏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应进行HBV-DNA和HCV-RNA定量检查。

4、如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乙肝、丙肝阳性,应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丙肝标志物检测。

5、对于暴露于乙肝或丙肝怀疑可能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检测阴性,在1~3月后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

(三)建议对乙肝阴性患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十一、医务人员感染监测及防范

(一)工作人员应掌握和遵循血液净化室(中心)感染控制制度和规范。

(二)对血液净化中心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对于乙肝阴性的工作人员建议注射乙肝疫苗。

(三)工作人员遇针刺伤后

1、紧急处理办法: 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

3、被HBV 或HCV 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推荐在24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1~3 月后再检查,仍为阴性可予以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十二、传染病报告

血液透析室(中心)发现新发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其他传染病应按照国家有关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相关部门。第二篇血液净化透析液和设备维修、管理标准操作规范 第一章水处理系统及水质量控制

目前透析水处理系统分为二类,一类为单极反渗透析水处理系统,另一类为双极反渗透析水处理系统。透析水处理系统的寿命、消毒方法、消毒程序、产水量⁄小时等与生产厂家及型号有关。

水处理系统及水质量控制

一、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与保养

(一)水处理间应该保持干燥,水、电分开。每半年应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技术参数校对。此项工作由生产厂家或本单位科室专业技师完成。

(二)水处理设备应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等。每一台水处理设备应建立独立的工作档案,记录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设备使用的工作电压、水质电导度和各工作点的压力范围等。

(三)水处理设备的滤砂、活性炭、阴阳离子树脂、反渗膜等需按照生产厂家要求或根据水质情况进行更换。

1、石英砂过滤器根据用水量每周反洗1~2 次。一般每年更换1 次。

2、活性炭过滤器反洗的周期为1~2 次/周,建议每年更换1 次。

3、树脂软化器阳离子交换树脂一般每1~2 年更换1 次。

4、再生装置其再生周期为每2 天再生1 次。

5、精密过滤器过滤精度为5~10μm,一般2 个月更换1 次。

6、反渗透膜每2~3 年更换1 次。

(四)每天应对水处理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包括冲洗、还原和消毒,每次消毒后应该测定消毒剂的残余浓度,确保安全范围,保证透析供水。

(五)做好维护保养记录。

二、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控

(一)电导率正常值约10μs/cm。

(二)纯水的pH 值应维持在5~7 的正常范围。

(三)细菌培养应每月1 次,要求细菌数<200 cfu/ml;采样部位为反渗水输水管路的末端。透析机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 次。

(四)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 个月1 次,要求细菌数<200 cfu/ml,内毒素<2 EU/ml;采样部位同上。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 次。

篇7:医院药房.标准操作规程doc

门诊药房是医院提供药物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处方调配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而错发药则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不同程度的损害,并造成患者和医院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医院声誉。为进一步提高门诊药房服务水平,杜绝差错,特制定门诊药房《处方调配标准操作规程》如下:

一、基本配置

设发药窗口一个,配备收方调配和发药人员各一名,配读卡、记账用微机一台,备好足够的大小药袋、笔及其它调配发药工具。

另设用药咨询窗口一个,配备药品咨询服务人员一名。

二、人员、环境要求

1.药剂人员准时上岗开窗,佩带工号胸章,出示工号牌,仪表端正。岗上不看报、不大声喧哗、不与人闲谈、嘻戏、不干私活。

2.药剂人员应使用文明用语,语气、语调一律做到平顺、和蔼。不得态度冷漠,更不可与患者或其家属发生争吵,也不提倡微笑服务。

3.药剂人员应对每种药品的不同商品名、剂量、包装规格及一般用量用法有所掌握。

4.保持岗位环境卫生、整洁,药品严格按定位存放,不得任意堆放。发药桌面上不得留有与发药无关的物品。

5.药剂人员应经过专门上岗前培训,掌握国家药品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级行政部门关于药品使用的有关规定。

三、处方调配标准操作规程

1.收方调配

(1)收方调配人员向取药者索取处方和磁卡。辨别医保、自费相关单据是否符合要求。辨别是本人还是家属或他人代取药。

(2)审核处方完整性,包括科别、姓名、性别、年龄、日期及药名、剂型、剂量、数量和用法、合计是否清楚、正确。

(3)用电脑读卡机读取磁卡信息,对照处方姓名、药品名称、剂型、剂量、数量与电脑显示的处方信息是否一致,收费是否准确。

(4)检查所配药品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不合理用药。对药名相近相似而

药理作用不同的药品,应问清患者病情是否与所用药品对应。若处方药品在名称、剂量、用法用量上未写清楚或与说明书所述有较大差异时,应将处方交医生请写清、更正或加盖签名确认。特殊管理药品处方,应检查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医药管理部门的规定。

(5)对照处方药品名称、剂型、剂量,进行药品调配。同时检查药品有否变质,包括变色、风化、潮解、破碎等;对整包装药品,应检查可打开最小包装。有效期药品应检查是否过期。需拆零药品应分别装于密封小药袋内,取剩药品保存于原包装内。无内包装的片剂、胶囊等,拆零后均应密封保存。所取同一种药品若有不同批号时,取批号最早的。取剩药品放回原位。

(6)处方调配完成后,将所取药品、处方和磁卡交给发药人员。

2.发药

(1)发药人员对照处方姓名、药品名称、剂型、剂量、数量与电脑显示的处方信息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呼叫处方患者姓名,确认患者年龄、性别无误后,将磁卡交还取药者。按处方顺序将药品逐个交予取药者,同时核对所取药品名称、剂型、剂量、数量与处方所载是否一致。贴上写有用法用量的小标签。并检查可打开的最小包装是否完整,数量是否准确,药品有否过期或变质。每发完一种药品,向取药者交代用法用量及药品应用和保存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有用药时辰要求的药品。

(2)发药完毕后,告诉取药者药已配齐,可以装袋。

(3)若取药者有疑问或要求,发药人员应认真回答有关问题。若本人解释不了或需解释的内容较多时,可请取药者取完药后到用药咨询窗口或有关医生处咨询。

篇8:产房接产助产操作规程更新

为确保母牛健康安全产犊,提高犊牛成活率,减少母牛产后感染,特制定接产助产操作规程如下:

一、接产前的准备工作

1、产房要求:宽敞、清洁、干燥、安静、无贼风、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照明设备齐全,环境便于消毒,夏季褥草不得过厚,并要常换。根据预产期,应在产前7-15天,将母牛赶入待产牛舍:便于熟悉环境。

2、药械与用品:在产房应事先准备好常用的器械与药品用具(如:酒精、5%碘酊、消毒药、催产药物、止血药、注射器、药棉、纱布、产科器械、体温表、听诊器、产科绳、手术助产器械、毛巾、消毒桶、大块塑料布、热水等)。

3、接产人员:由兽医技术人员接产,熟悉母牛分娩过程和规律,严格按接产、助产操作规程执行,加强值班制度,尤其是夜间的值班制度,因母牛常在夜间产犊。

4、24小时由专职兽医值班接产,干奶群牛舍安排兽医巡栏观察,发现临产重胎牛立即转回待产 牛舍,认真做好交接班手续。

二、接产步骤:

接产应在严格消毒的原则下进行:

1、做好接产前的准备:

首先清洗和消毒母牛的外阴及其周围,用绳缠好尾根,将尾拉向一侧:胎儿产出期开始时,接产人员应系上围裙,穿胶鞋,消毒手臂,做必要的检查工作。

2、接产工作的处理

(1)尽量让母牛自然分娩,防止人为造成难产及感染发病;

(2)产犊母牛床位铺垫干草,防止感染;

(3)胎儿头和前肢部分进入产道时,可将手臂伸入产道,检查胎向、胎位及胎势,以便对胎儿的异常情况做出早期诊断和矫正。正产时可等其自然分娩,检查时间:牛只在胎膜露出排出羊水这一时间,除检查胎儿外,还可检查母牛的骨盆腔是否狭窄、阴门、阴道及子宫颈的开张程度,有无发生难产的可能。

(4)及时助产(出现以下情况时):

A、羊水破后1-2小时不能正常产出胎儿; B、努责阵缩微弱,无力排出胎儿; C、产道狭窄或胎儿过大,产出滞缓; D、正产时胎头通过阴门困难,迟迟没有进展; E、倒产时,因脐带可能被挤压在胎儿和母牛的骨盆腔之间,妨碍血液流通,以免胎儿供氧不足,须立即拉出,避免反射性的吸入羊水,导致胎儿窒息死亡; F、当胎儿唇部或头部露出阴门时间较长时,可撕破羊膜,擦净鼻孔内的粘液,以利呼吸,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确保犊牛的成活率。

3、新生儿的处理

(1)擦干羊水:首先擦干口腔、鼻孔内的羊水,防止窒息,然后擦干身体上的羊水,防止天冷时受凉感冒,可让母牛舔吮新生儿5-15分钟,以增强母牛子宫收缩,加速胎衣排出(因羊水富含前列腺素);

(2)脐带处理:胎儿产出后及时消毒脐带,控制脐带炎的发生,脐血管可能因前列腺素的作用而迅速封闭,所以,处理脐带的目的是防止出血,促进脐带干燥,防止病菌侵入,脐带的断端应在碘酒内浸泡片刻或在脐带的外部涂以碘酒,脐内碘酒抹净;

(3)帮助哺乳

在产后30分钟至1小时内要让新生母犊喝上母初乳,因这时的母乳内的抗体最高,增强犊牛的抗体及胎粪的排出;

(4)检查胎衣

注意胎衣是否排出和排出时间,一般产后12小时胎衣不能排出则称为胎衣不下,应及时进行子宫净化处理,有利于提高繁殖率;

(5)产犊时要认真做好详细记录(母牛号、产犊时间、区号、公母犊、死胎处理、是否正产、接产人、犊牛过磅称重),并按母犊出生顺序及时打上耳号。

三、产后护理

(1)产后立即饮温热麸皮盐钙汤或益母草汤、红糖水.益生素,红糖1斤,益生素适量,温水,29-32度,20-30L;(2)分娩后要注意产后监护:①产后3小时内注意观察母牛产道有无损伤、出血,发现损伤出血及时处理;②产后6小时内注意观察母牛努责情况,若母牛努责强烈,要检查是否还有胎儿未产出,并注意是否有子宫脱症兆;③产后12小时内注意观察胎衣排出情况;④产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母牛恶露排出的数量;⑤产后3天内注意观察母牛有无生产瘫痪症状,发现瘫痪症状要及时治疗;⑥产后7天左右注意观察母牛恶露排出程度,发现恶露不净或腐败要及时通知繁育处治疗;⑦产后15天左右注意观察母牛子宫分泌物是否正常;⑧产后30天左右通过直肠检查母牛子宫复旧情况,发现子宫复旧不全要及时治疗;⑨产后40-60天注意观察母牛产后第一次发情是否正常。

篇9:产房医院感染制度

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参与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2、制定对本院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它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3、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4、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

5、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6、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等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紫外线灯使用管理制度

1、室内空气消毒:要求每立方米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灯管距离地面小于2米。

2、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离物体表面不得超过1米,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3、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灯管表面清洁,一般每二周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4、使用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必须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医务人员监测时必须注意防护。

5、空气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湿度适宜。

6、紫外线消毒灯,做好使用记录,每半年测定照射强度一次,并有记录。新灯≥90UW/cm2为合格,使用中≥70 UW/cm2为合格,使用中的高强度紫外线灯照射强度降低到70%不能使用。

7、新紫外线灯厂家必须提供使用1000小时和照射强度(≥90UW/cm2)的说明,使用前必须进行照射强度监测,监测照射强度<90UW/cm2不能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特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一、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1、定期开展手卫生工作的全员培训,使所有医院人员加强手卫生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和手消毒达到规定的要求。

2、严格按照洗手与手消毒指征、手卫生方法认真洗手或手消毒,洗手或消毒后应防止手部的再污染。

4、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5、按照正确的监测方法,各重点部门每月对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普通诊疗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定期进行抽查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二、手卫生设施要求

1、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2、应配备肥皂或皂液,并应置于清洁的容器内。容器应每周清洁,有污染随时清洁;盛放肥皂的容器应具有滤水功能;皂液可使用一次性包装,如皂液容器重复使用,则应在清洁、消毒后,重新添加皂液;

3、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如配备干手纸巾,其卫生质量应达到GB 15979的要求;

4、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5、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6、卫生手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应使用一次性包装,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应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等;

7、外科洗手与手消毒设施

(1)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

(3)配备肥皂(抗菌皂)或皂液(抗菌皂液)。固体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4)配备清洁指甲用品;配备洗手的揉搓用品,如配备手刷,刷毛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一用一清洁灭菌。

(5)配备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外科手消毒剂,有效期内使用;

(6)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7)应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布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消毒或灭菌;盛装消毒布巾的容器应一用一清洗、灭菌;

(8)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三、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

1、洗手: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可见污染时,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诊疗、护理之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以上情况要求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手部没有可见污染,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上述情况应进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四、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和原则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五、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方法和原则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上述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和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六、外科洗手与手消毒方法与原则

1、应遵循以下原则。(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与手消毒;

(3)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健康。(4)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5)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6)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皂液或肥皂清洁双手。(7)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方法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肥皂(液)或者抗菌皂(液)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手消毒方法(应采用下述方法之一进行外科手消毒)(1)冲洗手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6分钟,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流动水应达到GB5749的规定。否则在手术医师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2)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七、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卫生手消毒,I类和 II类环境监测的细菌数应≤5cfu/cm2;III类环境监测的细菌数应≤10cfu/cm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理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兼职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 抗体>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10mg)、(6、10mg)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

(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医院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1、建立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2、科室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3、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设备科等科室。

4、医院感染管理科和设备科接到科室通知后和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通知科室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5、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处理,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截留或重复使用,杜绝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危害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6、对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的医疗器械,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记录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器材条形码应贴在病历上。

7、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领取、使用和用后处理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要经常检查本科室的情况,督促制度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否则进行责任追究。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废物的分类

(一)诊疗区医疗废物主要分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两类:

1、感染性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①棉球、棉签、引流管/棉条、纱布及各种敷料。

②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器械。

③废弃的被服。

④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2、损伤性废物: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等。

(二)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弃人体组织碎片可混入感染性废物中。

(三)手术室切除的大块肢体、引产的死亡胎儿、病理科丢弃的病理组织属病理性废物。

(四)使用后的塑料(玻璃)输液瓶、未污染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的药瓶不归为医疗废物。

二.诊疗区医疗废物的收集要求:

各科临床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上述分类目录和方法对本病区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将医疗废物置于相应的容器内;

禁止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禁止将医疗废物遗洒在盛装废物的容器外;

禁止将盛装医疗废物的专用包装袋和容器挪作他用。

三.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与暂时储存

1、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类收集、运送。

2、总务科负责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

3、盛装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的包装袋为黄色防液体渗漏的塑料袋,盛装损伤性废物的容器应为硬质材料制成的防渗漏、防穿刺的容器;包装袋和容器表面有医疗废物专用警示标识。

4、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易于装卸和清洁消毒的专用运送工具,医疗废物应当密闭运送,每天运送结束后,应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运输。

5、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包装袋或容器破损以及由此导致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和扩散;如发生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和扩散等意外事故,应及时对现场进行清理,如意外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立即向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院长报告。

6、运送人员在运送收集医疗废物和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专用的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和鞋子或防水靴子。

7、医疗废物暂存处必须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职人员管理;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易于清洁和消毒;避免阳光直射;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等警示标识。

8、医疗废物在暂存处的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存处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四.医疗废物的交接和登记

1、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和暂存的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医院内部、医院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之间废物交接登记本。登记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双向签名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2、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人员将医疗废物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时,必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并妥善保存,保存时间至少3年。

五.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管理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销毁、退换或交有专门机构处理。

六、监督与处罚

1、医疗废物的管理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各科要经常检查本科室废物处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科室必须按规定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人员收集、运送,任何科室不得截留私自处理。

2、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分别负责监督、指导各临床医技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处理方法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并负责对全院医疗废物的处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院长报告并协助解决。

4、总务科负责对总务科等相关工作人员有关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时储存和移交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5、各管理部门检查情况要做好记录。

6、违规处罚

违反上述规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批评教育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扣发当月工资、行政纪律处分或吊销执业证书,解聘或开除等处分,情节特别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恶劣构成犯罪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医疗废物产生部门不按规定进行分类者。

(2)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运送部门不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密闭运送造成环境污染者。

(3)各部门不按有关规定执行,导致医疗废物流入社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其他不良后果者。(4)管理部门及科主任、护士长不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不检查、不督促,出现问题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影响者。

(5)私自收集和出卖医疗废物者。

(6)其他违反本规定精神,造成不良后果者。

本制度由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门诊部、总务科等共同监督实施。

附:医疗废物交接把关责任制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我院制定的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医疗废物管理环节责任制。

一、医疗废物暂存处工作人员负责随时收集各诊疗区的医疗废物,在收集时发现如果包装袋超过3/4满、封口不严、标示不清、包装袋用错、包装袋有破损或渗漏、有针头、刀片、玻璃安瓿等锐器扎破包装袋等不符合要求时,立即给予指出,如不纠正不要和医务人员交接,并同时告诉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各诊疗区医疗废物的运送人员,每天下午按时按指定的路线要求认真运送各诊疗区的医疗废物。

三、各科室工作人员随时监督病人、陪护人员、探视人员和其他人员不要将医疗废物放入生活垃圾桶或箱内或随地乱扔乱放;各科室清洁工作人员在每次倾倒生活垃圾时如发现生活垃圾内有医疗废物时,在检出的同时立即告诉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各诊疗区的医疗废物包不要落地存放,要放入桶或箱内并放到指定的位置,注意防盗窃、防丢失。

五、医疗废物暂存处要专人管理,24小时上锁,医疗废物运到暂存处后要放到带盖的箱内,密闭存放,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将医疗废物运走后,对暂存处的整个环境和运输车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严禁医疗废物盗窃、丢失、虫鼠叮咬等。

六、医疗废物从生产到运出我院,期间整个过程和环节谁主管谁负责,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责任追究并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无菌技术操作前,操作者应戴好帽子、口罩并实施规范的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环境应清洁、宽敞,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等达到有关管理规定的标准要求。

3.实施无菌技术操作必须使用无菌物品。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4.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柜放置,并有明显标志。各科室应在治疗室和处置室设立专柜,存放备用的无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物品应按有效期顺序排放使用,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无菌柜应定期整理、清洁。接触无菌包(取放无菌物品或整理无菌柜)前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5.使用无菌物品前必须认真检查无菌包包装的完整性、标识有效性,即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时间或失效期、签名等,检查包内外化学指示卡、胶带变色情况等。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密封容器的筛孔被打开,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包装破损或发霉,外包装指示带或包内卡变色没有达到标准或有疑问等情况,应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不得使用过期无菌物品。

6.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取用无菌物品时应用无菌持物钳/镊近距离夹取。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对无菌区,手臂必须保持在腰部以上;手臂或非无菌物品不得跨越无菌区。

7.尽量使用独立包装的无菌持物镊/钳。干式无菌持物筒每4h更换一次,一旦污染随时更换。

8.无菌用物取出后暂不使用的,应用无菌巾包(盖)好,超过4h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药液须注明时间,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4h内使用,注射治疗时,应用无菌盘,抽出的无菌药液不得超过2h。开启的溶媒注明开启时间不得超过24h。

9.用于无菌技术操作的棉球、棉签、纱布,根据一次用量的标准,独立包装。用无菌容器盛放的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h。

10.消毒皮肤用的碘酒、酒精等应密闭保存和密闭使用。病区盛放消毒溶液的容器保持干净每周灭菌1-2次,每天使用的碘酒、碘伏、酒精等随用随取,剩余的次日倒掉,不得继续应用。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

2、凡住院患者由床位医师负责实施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控,掌握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需及时送验病原学检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发病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出现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妥善救治患者;

4、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适应症明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5、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

6、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7、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8、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

科室感染监控医师职责

1、在本科主任领导下及专职监控人员指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及资料收集与上报工作。

2、经常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怀疑医院感染发生时及时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确定诊断。督促及时填写医院感染发病登记表,定期分析科内医院感染情况并向科主任汇报。

3、预防因诊治不当造成的医院感染,督促检查本病房医师无菌操作技术及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4、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专职人员调查医院感染发病原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积极投入控制工作。

5、配合监控专职人员开展调查及科研工作。

科室感染监控护士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业务指导下,做好本病房预防感染的管理工作。

2、督促、检查本病房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3、预防因护理措施不当造成的医院感染,督促检查本病房工作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

4、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造成医院感染流行。

5、督促住院医师按时填好发病登记表,对疑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了解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指导用药。

6、负责对本科病人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等健康教育宣教工作。

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技术和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安全、经济适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以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积极协助感染管理科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并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发病登记表,送至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5、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伤。

7、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减少污染及损伤。

产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环境卫生要求:

1、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须更换衣裤及鞋、戴好帽子、口罩。

2、接触病人前后,医护人员须用消毒液洗手。

3、工作人员离开产房因事外出须更换衣裤及鞋。

4、产房周围清洁、无污染物,与母婴室相邻近。

5、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

6、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待产室、分娩室的门窗、桌椅等,每班用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

7、分娩室每日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60分钟,每月空气培养1次,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家具物体表面彻底消毒一次。

二、消毒隔离要求:

1、接生时按规定操作,处理新生儿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2、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后再使用。

3、须在更换待产床上的全部被服后,才能接受新的待产者。

4、单独设置隔离产房,凡隔离者按隔离技术规程和助产所用过的布类和物品均应在待产室和分娩室内进行严格终末消毒处理。

9、保持工作拖鞋清洁,每天清洗一次。

10、待产室和分娩室等的卫生用具分室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上一篇: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关系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下一篇:随着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