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培训

2024-04-17

职业危害培训(精选8篇)

篇1:职业危害培训

接触职业危害人员培训情况

我单位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噪声和氯气两种职业危害。

为加强接触职业危害职工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我单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主要有本单位职安健办公室进行实施,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1.对于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以下简称员工),在上岗前参加由安监局组织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并且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取得证书后后方有上岗资格。

2.由职安健办公室、部门、班组组织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工作。

3.公司职安健办公室每季度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危害相关安全培训,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定以及岗位操作规程、近期事故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4.公司每半年聘请安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讲座的形式对本公司员工进行职业危害内容的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技术知识。

5.公司每年进行两次应急演练(以漏氯演练为主),目的在于锻炼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应急抢修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应急预案,强化风险意识。

天津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职安健办公室

篇2:职业危害培训

一、与矿山职业病管理与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

与矿山职业病管理与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矿山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矿山企业必须向职工发放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作业场所(矿山作业场所除外)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行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负责矿山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行为;卫生部负责拟订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检查和救治,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职业卫生评价及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

矿山生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比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职业危害,包括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等,由此导致各种职业病并存,如尘肺病、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性眼耳鼻喉病及职业性皮肤病等,其中以尘肺病为主,包括矽肺病、煤肺病、煤矽肺病等,占各种职业病的70%以上。

我国煤炭行业已建立并形成了以煤炭职业医学研究所为中心,各矿务局职防院所为基础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网络。《矿山安全规程》第四编对矿山企业职业危害的管理和监测、健康监护作出了明确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管理,做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矿山安全规程》规定了作业场所中粉尘(总粉 尘、呼吸性粉尘)浓度要求及对生产性粉尘进行监测的要求。作业场所的噪声,不应超过85dB(A)。大于85dB(A)时,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90dB(A)时,还应采取措施降低作业场所噪声的措施。矿区水源和供水工程应保证矿区工业用水量,其水质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矿山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对生产性毒物、有害物理因素等进行定期监测。

健康监护的内容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健康状况分析等几个方面。矿山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接触粉尘、毒物及有害物理因素等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检查出的职业病患者,矿山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及时给予治疗、疗养和调离有害作业岗位,并做好健康监护及职业病报告工作。职业性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病治疗应由取得相应资格的职业卫生机构承担。

《金属非金属矿安全规程》第七章为职业危害,包括管理和监测、健康监护两部分内容。该规程对金属非金属矿山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水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规定了监测标准,对矿山职工的健康检查,作业人员的健康要求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采矿业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1.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金属矿山中主要的危害因素。所有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不同特性,特别是不同化学性质的生产性粉尘,可能引起机体的不同损害。粉尘对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尤其以呼吸系统损害最为主要。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粉尘对机体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损害,包括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系统炎症和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

①尘肺。根据粉尘性质不同,尘肺的病理学特点也轻重不一。如石英、石棉所引起的肺间质反应以胶原纤维化为主,胶原纤维化往往成层排列成结节状,肺部结构永久性破坏,即使停止接触粉尘,肺部病变仍继续进展;而煤尘和粉尘等引起的纤维化进展较为缓慢,脱尘后症状有所缓解。

根据多年临床观察、X射线胸片检查、病理解剖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我国按病因将尘肺分为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和混合性尘肺五类。

②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铁、锑等粉尘被吸入后,主要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异物反应,这类病变不损伤肺泡结构,因此肺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机体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对健康危害不明显。

③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有机粉尘有着不同于无机粉尘的生物学作用,有机性粉尘也会引起肺部改变,如吸入棉、亚麻或大麻尘引起的棉尘病;吸入带有霉菌孢子的植物性粉尘或者吸入被细菌或血清蛋白

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肺泡炎;吸入很多种粉尘(例如铬酸盐、硫酸镍、氯铂酸铵等)后会发生职业性哮喘等。

④呼吸系统肿瘤。某些粉尘本身是或者含有人类肯定致癌物,如石棉、游离二氧化硅、镍、铬、砷等,含有这些物质的粉尘就可能引发呼吸和其他系统肿瘤。

⑤呼吸系统炎症。粉尘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异物,因此机体具有本能的排除异物反应,导致炎性反应,引起粉尘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⑥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由于粉尘诱发的纤维化、肺沉积和炎症作用,还常引起肺通气功能的改变,表现为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是粉尘接触作业人员常见疾病。在尘肺病人中还常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2)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以阻留更多的粉尘,长期则形成黏膜肥大性病变,造成萎缩性病变;皮肤长期接触粉尘可导致阻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粉尘还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

矿井内许多生产过程和工序,如钻眼、放炮、采矿、运输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由于开采的方式、使用的生产工具、岩石和矿石的理化性质及其防尘措施不同,产生的粉尘量有很大的差异。岩石掘进的干式钻孔产生的粉尘量最大,粉尘浓度可以高达800~1400mg/m3;使用电

钻凿岩、手工凿岩、放炮后装车时次之。采用湿式凿岩或岩层湿润时,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则明显下降。一般岩石中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多在10%~30%之间。工人由于长期吸入含有较高二氧化硅含量的岩尘,可发生矽肺。由于各矿井中的劳动条件、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浓度和工种、工龄组成不同,工人尘肺的发病率变动很大,掘进工的矽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采矿工的发病率。但在某些矿山,掘进作业已经采用湿式凿岩,而发尘量很大的机械采矿由于缺少防尘措施,使肺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有的高于掘进工的发病率。

井下的防尘措施是由井下采矿生产过程及生产环境的特点所决定的,采取以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防尘措施。(1)湿式凿岩是关键性措施,严格禁止无防护设备的干式凿岩。(2)采用添加水炮泥爆破和水封爆破,放炮后喷雾降尘,放炮后立即向掌子面喷雾lOmin。

(3)运矿过程湿式作业,装矿前向矿(岩)洒水,卸矿点安设喷雾装置。

(4)加强通风,24h连续作业的矿井,全面通风的主要通风机连续运转,并保证作业面有足够的通风量。独头作业面和全面通风达不到的作业面,要安设局部通风装置。

(5)预先润湿煤体防尘。是在煤体尚未开采之前用水加以润湿,增加煤体水分,以减少开采时的煤尘产生量。其方法有煤层注水和采空区灌水等。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防尘措施,包括入风巷道、回风巷道设水幕,净化风源和已被粉尘污染的空气;冲洗巷道壁、通风筒保持清洁,防止二次扬尘。在采取防尘技术措施的同时,井下接尘工人必须用防尘口罩。

对在岗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岩石掘进工种每2~3年拍片检查1次;混合工种每3~4年拍片检查1次;纯采矿工种每4~5年拍片检查1次。对接触毒物、放射线的人员每年检查1次。I期尘肺患者每年复查一次。对于疑似尘肺患者,岩石掘进工种每年拍片复查1次,混合工种每2年拍片复查1次,纯采矿工种每3年拍片复查1次。

2.不良气象条件

矿井下面气象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不同地点气流大小不等和温差大。因此,矿工易患感冒、上呼吸道炎症及风湿性疾病。在通风不良的矿井中,夏季可能发生中暑。

3.有毒气体

在金属矿山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可使人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4.生产性噪声和振动

矿井中的噪声和振动主要来源于机械工具,噪声和振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过程、开采方法和使用工具。长期生活在强烈的噪声条件下,常表现为听觉敏感性降低,甚至可以发生噪声性耳聋。长期受局部振动作用可能引发振动病。

5.劳动强度大和作业姿势不良

矿山工人劳动强度较大,在采出矿作业时,整个工作日内工人不得不采用弯腰、蹲位和跪卧位操作。

6.生产性外伤和多发病

生产性外伤是矿山工人的主要多发病。另外,在矿山工人的多发病中,有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疾病、急慢性肠胃炎和化脓性皮肤病等。

三、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职业病防治法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护。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用人单位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8、国家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9、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0、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12、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3、劳动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工作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知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诊断小常识

1、劳动者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不在同一地点时,在何处申请诊断职业病?

考虑到劳动者流动性较大,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方便劳动者进

行职业病诊断,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可以在劳动者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向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申请诊断。考虑到职业病的诊断需要依据患者职业史、患者所在作业现场的职业卫生学监测调查资料、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综合判定,建议首先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申请诊断。

2、一般医疗机构能否诊断职业病?

篇3:职业危害培训

该数据手册中,一个典型的数据表主要包含以下4项内容:一是与某职业相关的最主要的危害信息;二是与某职业相关的各类危害较为详细和系统的介绍;三是针对选定的危害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四是专业信息,主要是为职业安全健康人员提供的,包括简单的职业描述、任务列表、注释以及参考文献等。

在此从该手册中摘译5种职业的定义、危险和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化学分析师

职业定义

化学分析师是为了产品和工艺的开发应用、定量定性分析和分析方法改进等,对物质进行分析、综合和实验的人员。

涉及危险

·在化学反应中或使用设备准备分析所用的样品可能释放出的各种有毒气体、液体和固体导致急性中毒。

·在作业于易燃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或不可控的放热反应时,产生的火焰、热表面或/和液体以及爆炸释放的热气导致烧伤。

·暴露于具有腐蚀性、刺激性、窒息、过敏性、放射性等各种化学品。

·暴露于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物质。

·暴露于可导致不同过敏反应的化学品:呼吸道过敏、哮喘、眼睛过敏或皮疹。

·工作期间因日常姿势(长时间站立或不舒服的坐姿)导致肌肉骨骼症。

预防措施

·穿有防滑鞋底的安全鞋,必要时将地面做成防滑效果。

·为避免卷进运转中的设备,不要在工作时披散头发(护住头部),不要穿末端宽松的衣服(宽松的袖子、衬衫末端、宽松的长裤等)。

·戴防热或防寒手套。

·在处理或使用危险化学品时,遵守化学品安全规则,阅读材料安全数据表,对于特定化学品要咨询安全督导员。

·在真空玻璃容器的上部和周围安装合适的保护层防止爆破。

·穿戴防化学腐蚀手套、工作服、面部防护和眼部防护眼镜。

·采取合适的眼部防护措施,咨询安全督导员或供应商。

·根据工厂安全督导员的说明,遵守辐射安全规则,如果需要则咨询安全督导员。

·作业于危险化学品、生物材料和实验动物时,遵守适当的安全程序,特殊情况下咨询安全督导员。

·搬运移动重物时,使用安全升降和移动设备,使用起重辅助机械搬运。

化学工程师

职业定义

化学工程师是运用化学、物理、数学、工程和相关物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制造化学品和相关产品设计设备、开发工艺的人员。化学工程师研究开发新的和改进化工生产工艺。

涉及危险

·有接触不可控化学反应和/或工艺装置超压的风险。

·接触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物质尚未确定的新化学品。

·接触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化学品。

·接触用于各种工艺中的放射性材料引起的电离辐射。

·接触各种化学品而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发呼吸道、眼部和皮肤的过敏。

·可产生意想不到效果的实验工作导致压力和焦虑。

预防措施

·攀登梯子前先检查,不要攀爬摇晃的梯子或梯级损坏的梯子。

·穿有防滑鞋底的安全鞋,需要时在有问题的区域将地板做成防滑效果。

·处理或使用危险化学品时遵守化学品安全规则。对于特定化学品,要阅读材料安全数据表,咨询安全督导员。

·接触辐射时,佩戴辐射剂量计(徽章型或其他类型),遵守所有安全指示,将接触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于搬运重物,学习并使用安全升降和移动技术,使用机械辅助搬运重物。

·使用生物材料时,遵循适当的安全程序。特殊情况下,咨询安全督导员。

·根据人体工程学并适当考虑人的因素(工人的身高和个人特性)准备计算机工作站;根据高度和屏幕角度,座椅高度和座椅后背,来控制调节设备和工作站。

建筑承包商

职业定义

建筑承包商是签署合约,根据建筑师的计划、蓝图、法规和其他规范执行特定的建筑工作的人员。建筑承包商为完成合同条款所需的材料、劳工和设备使用预估成本,准备投标。建筑承包商与客户协商合同条款,分包专门的工艺工作,比如电气、结构钢、混凝土和管道。建筑承包商为施工购买材料。建筑承包商直接或通过下属监理监督工人。建筑承包商可能根据特定专业执照或主营业务范围被指定为承包商、(建筑)总工程师。

涉及危险

·在工作或考察建筑物、施工现场时,从高架表面(没有栏杆的高架、阳台或表面等)上摔落,掉进地窖或露天坑中等。

·平面上的滑倒、绊倒和摔倒。

·被坠落的物体砸到。

·踩到尖锐物体,碰撞到尖锐和/或突出的物体。

·在工作现场被机械工程设备砸到。

·被拆迁、钻孔、切割和类似操作产生的石头和金属碎片造成眼部伤害。

·由于接触/吸入水泥和建筑灰尘,造成皮肤炎症和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

·由于工作姿势、搬运重物、反复的压力、关节的超压等,造成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预防措施

·所有的工作面必须安全地安装,以防止人或物体破坏或掉下。应有栏杆(低、中、上层木板)做安全防护且处于良好状态。当需要额外安全防护时则必须提供。所有的开口必须有防护。

·必须穿有防滑鞋底的安全鞋,应该考虑工作面防滑。

·全身防护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安全帽、安全鞋、护目镜等。

·工作面、地板、人行道和类似地区应保持清洁,无突出的钉子、电线和其他障碍物。

·应避免人工搬运重物,尽可能使用升降设备。

·工作服应符合天气条件,确保工人喝足够的水以免干燥,根据需求和当地条件穿戴安全手套和安全服。

·受到任何威胁或攻击时要联系警方。

·对于受影响或怀疑可能是有毒害虫孵化和巢区的地区,权衡是否要喷洒药物。

消防员

职业定义

消防员就是以应对各种不同地区的突发事件,拯救生命,开展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为主要工作的人员。应急和预防的准备也是这项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面。

涉及危险

·消防员在不断变化和常常不稳定的环境下工作。需要救援的、住有居民的燃烧建筑可能缺少正常的结构完整性,可能因火灾而缺少楼梯、电梯等进入的方法。消防工作也往往很艰苦,很多情况需要使用专门的个人防护设备。消防员可能要求在不同紧急情况下工作,比如交通事故、工业灾害、洪水、地震、治安紊乱、危险化学品或危险材料泄漏、航空或航海事故等。他们也可能被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比如从车辆中救援、从高处救援、从地下救援等。

·每个紧急呼叫的自然环境互不相同,消防员很难了解到工作环境中的所有风险。

·应急交通工具可能包括消防车、抢险救援车、船、直升机和适合所有地形的车辆。在应急期间加剧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事件后心理压力和因不适当的搬运导致的劳损等风险会有所增加。

预防措施

·在梯子上工作时,使用梯子安全钩。

·在高处作业时,使用适当的防坠落设备。

·使用完整的个人防护设备包,包括自给式呼吸器。

·使用个人安全警报系统,以提醒在附近的其他消防员。

·保持足够的健康水平,遵守安全抬运和搬运的正确规则。

·在积极救援、灭火和大修阶段,保证足够的轮换和休息。

·运输过程中使用适当的约束装置,比如安全带和捆绑带。

·使用针对风险的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参加关键事件汇报,适当的时候寻求单独咨询。

凿石匠

职业定义

凿石匠通过切割、成型、打破、加工、抛光、部分去除等方法,将石头原型处理成多块,打造成所需的大小、图案和程度。一般采用人工和机械工作工具来完成,用作建筑、装饰雕像和其他类似用途。

涉及危险

·从高处摔落或棚架倒塌导致摔落。

·石头碎片溅入眼睛导致眼部伤害。

·石头切割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噪音导致听力损失。

·直接接触粉尘、胶水、水泥、石膏、抛光材料和溶剂等,导致皮炎和过敏性反应。

·接触矿物粉尘可引起尘肺。

·长时间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存在患矽肺的危险。

·搬运重物时过度劳累和不正确姿势造成背部疼痛和其他骨骼问题。

预防措施

·所有工作面必须安装适当,以防止崩塌和/或工人及物体从上面摔落。工作面上须有安全的围栏,确保稳固且条件良好。在梯子上工作时,须确保梯子安全放置。

·须穿有防滑作用的安全鞋。

·须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服装(长裤和长袖衬衫)、手套、呼吸器或面罩、防撞头盔和护目镜。

·尽可能避免人工搬运重物,应使用起重设施或设备。

·须使用适当的耳部防护设备(耳塞或头部耳机)。

·工作服须与工作场所的环境气候条件(过热或过冷)相符。喝足够的水是必要的,使用适当的安全帽。

·使用工作仪器必须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并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指南。

·与刺激性和/或过敏物质的直接接触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用保护皮肤的产品。轮班结束时必须彻底洗手。必要时戴手套。

·有害粉尘作业时,所有工人必须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的呼吸系统和眼部防护。

·如果工人出现皮疹可申请医疗援助。过敏专家可针对如何处理粉尘敏感、蚊虫叮咬敏感等提出建议。

篇4:职业危害培训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5-02

1前言

不同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一样,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多样性,会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工程、工艺生产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前,应采用文献进行检索,并充分掌握工作单位相关资料,对该工作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采用类比调查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性识别,然后再进行危害筛选,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和程序主要取决于识别目的,以建设项目为例子,这类工作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重点在于类比调查、工程分析以及资料调研,而职业健康检查、控评监测以及日常监测的识别重点在于现场调查。另外,传统卫生职业可采用检查表法和经验法进行识别,但应考虑其工艺条件变化情况,以免工艺条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影响。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依据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时,应根据以下规定进行筛选。

2.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职业采样检测标准及接触限制标准等。

2.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性、强度以及浓度等。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2.4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人群特性。

2.5多因素评估、相关要求、水平对比以及专家评估等结果。

3如何识别特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些特殊环境,如职业病诊断、项目建设、设备检查和维护、紧急状态、异常状态以及密闭空間等。其中,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较难察觉,如锅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不接触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但在锅炉检修过程中,接触保温材料及有害物质粉尘。密闭空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和缺氧性窒息,其识别重点包括有毒气体产生原因、通风换气问题、以及低洼处是否存在高密度有毒气体。异常及紧急状态识别重点包括设备故障、异常开车或停车以及生产等,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较低,或不接触危害因素,但在异常紧急情况下,不仅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且接触水平较高。异常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具有潜在性,容易造成遗漏和忽略,因此,应高度重视异常紧急状态,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存在的问题

4.1没有全面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杂质中含有的成分没有全面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是将反应资料全面提供,对于副作用没有给予关注,导致出现常常忽略杂质成分的情况。②对于存放废渣、辅料等问题没有重视,例如砷、磷等杂质含在硅铁中,一旦硅铁遇到水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则会出现砷化氢或者磷化氢等物质。③对于地方特色没有重视的态度,因为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导致地壳中不同方面的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在进行炼铁高炉工作中有着相对严重的铅危害。④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化学物质经常以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口号生产,因为基于配方保护的前提下,生产产期对于化学品安全生产所使用的物料清单并不提供,造成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无法做到全面[1]。⑤对于密闭空间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重视。⑥对于紧急情况或者异常情况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造成无法全面识别的因素具体是:一方面是企业在构建技术能力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配备专业机构人员,导致在学科参与方面相对缺乏,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在自身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责任以及法律方面有着较弱的意识。同时,卫生监督方面也是造成无法全面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原因。

4.2过度的识别职业危害因素过度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具体在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工作中体现,主要是因为负责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的惧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构建“剂量的接触是决定毒物毒性大小的相关原因”等主要意识。②对于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相关参数与概念没有明确标明。③对于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监测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重点没有明确区别,例如,只是在检修或者维修过程中偶尔接触部分毒物,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做特定的识别,一旦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评价监测等工作中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5职业病危害因素筛选的相关对策

5.1深入健全相关法规政策现今,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义为: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危险原因[2]。根据这样的说法,危险因素应该包含环境、劳动以及工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现今列入职业病的名单中没有与生产环境、劳动过程相关的原因,因此,没有统一的职业病危险因素筛选方法。例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的文件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以3大类型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分别以10大类型进行划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伤害与伤亡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分别以6大类型进行划分。

5.2将体格检查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通常情况下,对职业健康进行检查时发现职业病因素,但是监测的资料均出现不超标的提示;而监测资料中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显示超标的情况时,检查职业健康并没有出现职业病的情况。一旦检查资料出现上述情况时,则可能是无法全面识别职业病中的危害因素,或者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相同的侧重点,应该将检查健康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对全面识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常全新,杨霞,程亚琪,马玉华.某钢帘线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12(05):196-197.

篇5: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预防培训教案

煤矿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粉尘、噪声、有毒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病高发的行业,为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消除职业健康安全隐患,强化宣传教育。

第一节

职业危害的概念及防范

一、职业危害、职业病的概念

1、职业危害及因素

职业危害是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从业人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危害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它包括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化学因素(生粉尘和水泥粉尘等),物理因素(风速湿度、温度、噪声、震动等)和生物因素等。

(2)、劳动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它包括劳动时间过长,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个别部位或器管过度紧张,使用工具不符合要求。

2、职业病及其特点

职业病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

(1)、职业病是由职业危害所引起,如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职业病的轻重与职业危害因素的数量和强度不关。

(2)、大多的职业病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还不能彻底清除疾病,恢复人体健康。

(3)、职业病是人为的疾病,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群体的发病,但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甚至清除职业病。

二、矿山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震动、有害气体、生产性化学毒物、高湿、不良体位劳动等。、职业病主要有粉尘病、噪声聋、局部振动病、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滑束炎等。

1、生产性粉尘

生产粉尘是矿山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井下生产过程中的凿岩、钻眼、放炮、装膏、转载运输等环节均能生产大量粉尘,作业人员长期在岩尘超标的环境中劳动,可能引起矽肺病。

2、有害气体

井下空气中可能存在过量的CO、CO2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如果不及时加强通风,将其冲淡并带走,就可能造成人员中毒。

3、不良气体条件

井下气候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温差大、温度大、风大,因此,作业人员容易出现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风湿性关节炎。

4、不良体位

工作面低从事作业人员不能站立劳动,经常跪、蹬在底板上,使局部关节长期受到强烈压迫及摩擦而引起滑束炎,另外,井下从业人员长期弯腰劳动,容易引起腰椎病,井下空间较小,井下从业人员经常磕碰头部,容易引起颈椎病。

5、噪声和振动

生产噪声和振动对从业人员的危害越来越大,钻机、装载机、破碎机、水泵、局部通风机、放炮等都能产生很大的噪声,可引起噪声聋、听力显著下降,振动可引起局部振动疾病。

三、职业危害的防范

职业危害防范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谓预防为主就是控制职业危害的源头,即在职业活动中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所谓防治结合就是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防”是职业危害防范的根本途径,目的是不产生职业危害,“治”是职业病发生后保障患者的医疗、康复。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的防范

(1)、指定或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定期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做出评价。(3)、向从业人员告知职业危害因素及应急处理方案。(4)、采取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督促从业人员在劳动中贯彻执行。

(5)、制定职业危害事故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对受到职业危害的人员组织现场抢救,控制职业危害事故的蔓延和扩大。

第二节

从业人员职业病预防的权利和义务

一、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要求权

1、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责任的权利

2、要求企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权利。

3、要求企业为从业人员保障职业病待遇的权利。

4、具有对矿山企业职业病预防的知情权。

5、具有对矿山企业职业病预防的民主管理参与权。

6、具有获得矿山企业职业病防治教育培训权。

二、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的义务

1、履行接受职业病防治的教育培训的义务。

2、履行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义务。

3、履行佩戴使用职业病防治设施的防护用品的义务。

篇6:职业病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一、目的和范围;为加强和提高从业员工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强化我公司在职业卫生 防治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人企合一、和谐发展的局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从事直接接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岗位工种的进入本公司的员工,以及在本公司从事相关职业病防治、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

三、职责和权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审批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和所需经费并监督实施,由公司安环办负责培训工作具体实施。

四、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各岗位相关职业健康知识、岗位危害特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健康、岗位安全操作规程、防护措施的保养及维护注意事项、防护用品使用要求、职业危害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具体包括:

1:国家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危害 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2: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3: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以及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5:典型事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6: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五、培训形式获得有关职业技能和职业卫生方面的培训既是每一个员工的权利,又是应当履行的义务。公司有关部门应当保障职工的这一权利,安环办应当及时做好统计考核工作。

1:凡是进入本公司的新员工,在体检合格后,由安环办对其进行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安排具体工作。已经在本公司工作的员工进行每年一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卫生培训。

2.:按照培训的内容,分为专项培训和集体培训。专项培训针对的是从事专门作业的人员,就其作业过程当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进行的培训,集体培训针对的是所有从作业的人员,就作业场所当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职业卫生知识进行的培训。

篇7:职业危害培训

文件编号: 目的

1.1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规范职业健康监护,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1.2 本制度规定了对生产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治理的要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及职业病诊断治疗的管理要点、方法和内容。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属各单位及其全体员工。3 职业健康管理 3.1职业健康教育

3.1.1公司及所属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健康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1.2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应当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普及职业健康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

3.1.3员工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增强职业危害防范意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3.2职业性健康检查

3.2.1员工上岗前经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安排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

3.2.2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健康损伤的员工,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臵;

3.2.3员工职业健康检查应由公司安全监察部委托给有相应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体检报告交由所属各单位保管,由所属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建立本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2.4职业性健康检查周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每年体检一次;

3.2.5职业病患者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出据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上的复查日期进行定期复查,对于职业病观察对象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复查的有关资料装入健康监护档案。在复查和病伤诊疗过程中,定期地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3.2.6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的员工在离岗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3.3职业病患者管理

3.3.1对各种可疑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由所属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负责调查患者的职业史、既往史、现场职业卫生状况、同工种发病情况等,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

3.3.2对已明确诊断患有职业病的患者,纳入工伤管理,具体按公司《员工工伤管理规定》执行;

3.3.3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急性放射损伤、职业性中暑等情况时,由所在单位安全监察部门上报,由公司安全监察部负责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并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职业病报告卡片;凡由急性职业中毒导致死亡的事故,由所属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立即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和公司安全监察部,由公司安全监察部逐级汇报并及时发出职业病报告卡,具体按公司《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规定》执行; 3.3.4发生慢性职业病由所属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于确诊十五日内向公司安全监察部上报职业病报告卡片;经诊断出现升级情况于确诊十五日发出更正报告;

3.3.5除尘肺病以外的慢性职业病如痊愈后应填写职业病报告卡片做更正报告;职业病患者死亡后由所属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及时向公司安全监察部报告;

3.3.6员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由所属各单位安全监察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等部门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需在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4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4.1职业危害场所应合理布局,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与其它作业场所隔离。

4.2职业危害场所应有与职业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设备,防护设施的建设应执行公司《“三同时”管理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现场配臵急救用品、冲洗设备等;

(二)设臵有效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设施;

(三)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质或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应设臵自动报警装臵和事故通风设施;

(四)高毒作业场所应设臵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4.3对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使用部门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4.4职业危害场所应在醒目位臵设臵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4.5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后。

4.6公司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5.1公司安全监察部应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要求流程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5.2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和下列文件、资料: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以及接触人数;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5.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同时采取电子数据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首先通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进行电子数据申报,然后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加盖公章并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有关文件、资料一并上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5.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

(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二)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三)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篇8:甲醇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甲醇用途广泛, 职业接触主要见于甲醇的制造、运输和以甲醇为原料和溶剂的工业、医药行业及日用化妆品行业。如用于制造甲醛、甲胺、异丁烯酸酯、卤代甲烷、纤维素、摄影胶片、塑料和杀菌剂等, 用作染料、树脂、橡胶和喷漆的溶剂、乙醇的变性剂, 尚用于防冻剂、管道脱水剂、复印液、汽车燃料、火炉燃料和制造甲基叔丁醚的中间体等。

毒性及职业危害

甲醇易经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人经呼吸道吸入的甲醇蒸气约有60%被吸收, 进入胃肠道的吸收高峰时间在30〜60 min;经皮吸收量每分钟可达0.192 mg/cm2。吸收后的甲醇迅速分布到机体器官和组织内, 分布量与器官和组织中含水量有关。肝、肾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最高, 眼玻璃体和视神经的含量也较高, 脑、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较低。

甲醇在人体中主要经肝脏代谢。肝内醇脱氢酶甲醇将甲醇氧化为甲醛, 然后在甲醛脱氢酶作用下很快氧化成甲酸, 甲酸经依赖叶酸盐的途径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甲醇在体内的氧化比乙醇慢, 排泄也较慢。清除半减期与剂量有关。摄入高剂量 (>1 g/kg) 时, 清除半减期在24 h以上;而低剂量 (<0.1g/kg) 时, 则为3 h左右。吸收的甲醇90%〜95%经代谢后从呼出气和尿排出, 2%〜5%以原形经肾脏由尿排出, 以原形从呼出气的排出量与进入途径有关。

急性中毒

大多数为饮用掺有甲醇的酒或饮料所致口服中毒, 经口摄入0.3〜1 g/kg可致死。在通风不良的环境或发生意外事故中,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甲醇蒸气或容器破裂泄漏经皮吸收大量甲醇溶液亦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据报道, 人吸入甲醇浓度达32.75 g/m3时, 可危及生命。无论何种接触途径引起的中毒, 通常有12〜24 h的潜伏期, 少数长达2〜3天。口服纯甲醇的最低中毒剂量约为100 mg/kg, 口服纯甲醇中毒症状出现较快, 最短者仅40 min。如同时饮酒或摄入乙醇, 潜伏期可延长。

急性甲醇中毒, 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为主。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轻者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嗜睡和意识混浊等, 但很少产生乙醇中毒时的快感。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痫样抽搐。少数严重口服中毒者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可有锥体外系损害或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 有的有发音和吞咽困难及锥体束症状。

眼部损害 最初表现为眼前黑影、飞雪感、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羞明、幻视等。重者视力急剧下降, 甚至失明。眼科检查可见瞳孔扩大, 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少数患者瞳孔缩小。眼底早期可见视乳头充血和视网膜水肿。视神经损害严重者1〜2个月左右可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的早期改变是致密的旁中心暗点或中心暗点, 晚期则为周边视野缩小。此外, 尚可见到纤维束状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个别患者有色觉障碍。

代谢性酸中毒 这是急性甲醇中毒特征临床表现之一。轻者无症状, 仅在实验室检查时发现, 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深长呼吸及难治性的全身症状。

吸入高浓度甲醇尚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轻度刺激症状。口服中毒者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等胃肠道症状较明显, 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比例较高, 少数可伴有心、肝、肾损害, 表现为心电图示st段和T波改变、室性期前收缩, 甚至心跳骤停, 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心动过缓、休克、持久昏迷、癫痫样抽搐、无尿、难治性酸中毒、瞳孔扩大且对光反射消失等为预后不良的先兆。死亡常与酸中毒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死因主要为突发呼吸停止。少数重度中毒患者急性期后可遗留持久的帕金森综合征。严重眼部损害者约有1/4可遗留视力障碍, 少数失明。

慢性中毒

早年文献曾有职业性慢性甲醇中毒病例报告, 但均缺乏接触浓度资料, 也难以判断究竟系长期低浓度接触抑或一次大量接触所致。近期国外文献报道, 在工作中长期接触时间加权浓度为260 mg/m3甲醇的工人中, 头痛、视物模糊和鼻部刺激症状较多见, 但未发现肯定的阳性体征。慢性甲醇中毒尚待深入研究。

皮肤反复接触甲醇溶液, 可引起局部脱脂和皮炎。

中毒预防措施

接触甲醇职业标准: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为260 mg/m3;短时间接触阈限值为310 mg/m3;最高容许浓度为50 mg/m3。

制造和应用甲醇的生产过程应做到密闭化, 定期进行设备检修, 杜绝跑、冒、滴、漏。在包装和运输时, 要加强个体防护, 如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穿防静电工作服, 戴橡胶手套等。防止容器破裂或泄漏。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 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明显的神经系统疾病、器质性精神病、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应列为职业禁忌证。此外, 必须严格保管制度和严防误将甲醇作为酒类饮料。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 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 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 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安全泄压装置中有声音, 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包括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是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接触甲醇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诊断原则

根据较高浓度的职业接触史, 经短时的潜伏期后, 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合实验室检查, 综合分析,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方可诊断。

观察对象

接触甲醇后, 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和眼、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 并于脱离接触后短时间内恢复者。

诊断及分级标准

1. 轻度中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轻度意识障碍;

●视乳头充血、视乳头视网膜水肿或视野检查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2.重度中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重度意识障碍;

●视力急剧下降, 甚至失明或视神经萎缩;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应急救援处置

急性中毒治疗必须及时。在高度怀疑甲醇中毒时, 即使实验室结果尚未报告, 也应立即进行抢救。甲醇中毒的治疗包括清除毒物、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对症治疗、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特效解毒剂和血液透析治疗, 具体措施如下:

1. 清除已吸收的甲醇, 促进排出。职业中毒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 脱去污染的衣服。口服中毒患者, 视病情采用催吐或洗胃。重度中毒患者或血液甲醇浓度>500 mg/L或甲酸浓度>139 mg/L者, 或并发肾功能衰竭者应及早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尤以血液透析疗效为佳。当血液甲醇浓度<250 mg/L时, 可停止透析。严重中毒可用腹膜透析或人工肾。

2.纠正酸中毒。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措施包括应用碳酸氢钠和血液透析。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 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

3.使用解毒剂。

●乙醇:国外文献多主张急性口服甲醇中毒时立即用乙醇治疗。乙醇可口服或将其混溶于5%葡萄糖液中, 配成10%浓度静脉滴注。

●叶酸类:叶酸用法为50 mg静脉注射, 每4 h一次, 连用几天。

●4-甲基吡唑:首次剂量为10 mg/kg, 静脉缓慢注射 (15min) , 以后每12 h重复应用, 剂量减少30%〜50%。

4.对症和支持治疗。

中毒案例

案例一

2006年某化工厂2名工人在穿戴好防毒面具、乳胶手套、长筒胶靴及工作服后开始对该厂精甲醇生产管道进行检修, 检修时发现有些管道滴漏着残液, 他们一边工作一边用循环水稀释。次日2名工人先后出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等症状, 遂去医院就诊。

在事发25 h后, 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得管道内空气样品甲醇52 mg/m3。根据现场卫生学调查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2例工人均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 (轻度) 。

故原因:事故原因:

此次中毒发生在设备检修过程, 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生产管道露锈化腐蚀致甲醇残液滴漏, 企职工缺乏防毒意识等也是发生中的重要原因。此次中毒发生在设备检修过程中, 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生产管道外露锈化腐蚀致甲醇残液滴漏, 企业职工缺乏防毒意识等也是发生中毒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

郭某, 男, 27岁, 清洗工, 2002年10月14日因嗜睡、意识模糊、言语含糊、视物不清等症状到医院急诊就诊。家属介绍, 近10天工作中有接触酒精史, 3天前在连续工作12 h后出现全身乏力、不思饮食, 卧床休息后无好转。前日继而出现恶心、呕吐, 入院当日早上患者精神差, 自述视物模糊, 不能看清眼前手指。入院时中度昏迷, 呼吸深长, 全身大汗淋漓, 病情进行性加重, 出现间歇性四肢抽搐, 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死者郭某在一家工艺品厂从事荧光棒的清洗工作。2002年起该厂将原清洗液食用酒精擅自改用本地产的工业酒精。2002年9月24日起, 郭某在该厂打工, 10月1日放假1天, 随后出现倦怠、全身乏力, 至10月9日又去上班。12日下班后感到不能胜任清洗工作而辞职。在此期间, 郭某使用的清洗液均系工业酒精, 每班清洗作业长达11〜12 h。荧光棒清洗间面积约35 m2, 室内通风差, 仅有1台小型换气扇和1台家用电风扇。郭某在清洗时未使用任何个人防护用品。

中毒事故发生后, 对清洗作业现场进行了模拟检测:清洗5 min, 空气中甲醇浓度37.36 mg/m3;清洗15 min, 空气中甲醇浓度为82mg/m3。同时对封存的工业酒精采样分析, 甲醇质量分数高达50%〜52.15%。

根据患者的较高浓度的甲醇接触史, 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 排除了其他类似疾病, 按照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 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甲醇中毒。

事故原因:事故原因:

醇的清洗液, 工作场所无有效通设施, 操作者又未进行个人防护是引起急性甲醇中毒事故的原。用人单位违规使用含有高浓度甲醇的清洗液, 工作场所无有效通风设施, 操作者又未进行个人防护, 这是引起急性甲醇中毒事故的原因。

案例三

某装饰材料厂生产黏胶, 正常工序为将甲苯、丁苯胶混合在一起, 通过反应罐加热到90℃后停1 h即为成品。该厂同工种工人3人, 既往均健康。某日2名工人将丁苯胶及200 kg甲醇 (误以为甲苯) 投入反应罐内, 搅拌加热至45℃时, 发现罐内向外释放大量烟雾。约15 min后1名工人意识到已出事故, 马上进入室内关机, 开门窗通风, 但已自觉眼痛、羞明、流泪, 呼吸困难、头晕、四肢无力、站立不稳, 之后症状逐渐加重;待烟雾消退后另2名工人进入室内做善后处理, 工作30 min, 也出现上述症状, 3人均被送医院抢救。1名重症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病情好转, 双眼视野呈管状, 视力0.7, 不能矫正。另2名轻症患者治疗后仍有视力下降和视野向心性缩小。根据诊断标准, 第1例临床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甲醇中毒, 另2例临床诊断为职业性急性轻度甲醇中毒。

事故原因:事故原因:

1.材料生产厂家未将装料筒外表做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标记, 无所装材料的成分及含量的详细介绍说明书, 却将材料售出;2.购买厂家没在装料筒外表补1.材料生产厂家未将装料筒外表做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标记, 无所装材料的成分及含量的详细介绍说明书, 却将材料售出;

做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标记及书, 没向每个工人做详细交待使工人将甲醇当甲苯投出;3.购料厂家使用前未对所用进行化验验证;2.购买厂家没在装料筒外表补充做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的标记及说明书, 没向每个工人做详细交待, 致使工人将甲醇当甲苯投出;

4.该车间通风设备失效;3.购料厂家使用前未对所用材料进行化验验证;

神经损害即使用各种疗法也4.该车间通风设备失效;

上一篇:2木垒县均衡发展档案目录下一篇:为课桌“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