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

2022-09-17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全)

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1 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实现加油站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加油站从站长到各级人员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3 各级人员职责 3.1站长

3.1.1站长(法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3.1.2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

3.1.3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八条的规定,设置本单位的职业卫生领导小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3.1.4每年向员工报告一次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员工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3.1.5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

3.1.6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1.7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保障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投入,并有效的实施。 3.1.8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预案。 3.1.9及时、如实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

3.1.10依法承担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

3.1.11每年11月底以报告的形式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上报本单位职业病危害管理的情况。

3.1.12负责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 3.1.13组织对本单位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对在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3.1.14如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要科学应对及妥善处理,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3.1.15保证本单位应当具备的职业卫生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3.2专(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3.2.1认真履行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相关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3.2.2组织参与对员工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检查督促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2.3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3.2.4参与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2.5定期组织参与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3.2.6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3.2.7负责建立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3.3员工职业病危害防治职责 3.3.1参加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3.3.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器具,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设施。

3.3.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本单位负责人汇报。

3.3.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4组织机构与职责

4.1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

4.1.1为确保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在本单位成立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职业卫生领导小组由站长、职业卫生管理员(兼/专)组成,站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4.1.2职业卫生领导小组是在站长领导下的职业卫生决策机构,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4.1.3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站长办公室,作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并由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归口管理。

4.1.4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应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地方职业卫生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本单位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和实施;

4.1.5研究和决定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大问题,部署安全工作,决定对职业卫生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奖励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罚;

4.1.6定期召开职业卫生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各级人员对职业卫生的情况汇报,检查职业卫生工作完成情况。

4.1.7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及扩大会议,研究、决策紧急的重大安全工作问题。 4.1.8会议主要内容:听取各级人员执行职业卫生职责的情况汇报和对职业卫生工作的建议,研究有关职业卫生的重大问题;传达上级指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分析职业危害防治形势,制定工作目标;总结、部署阶段性工作。 4.1.9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可以通过书面或电话、口头形式互相传递信息,交换意见,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4.2站长办公室

4.2.1积极推动本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4.2.2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4.2.3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并建立卫生检查档案。 4.2.4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

4.2.5协助有关机构制定岗位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2.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有权责令改正,重大隐患书面报告领导小组。

4.2.7组织编制本单位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等,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和条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4.2.8组织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4.2.9对生产、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5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加油站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应该与已进、新进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5、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卫生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危害的及时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用人单位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复 印件,用人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6、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7、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8、警示标识设置:配戴防尘口罩、注意防尘、噪声有害、当心弧光、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等。

加油站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为保障员工的职业卫生和安全,防治职业病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制度。

2、职业危害申报由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

3、加油站每年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申报分为网上和书面两种,申报时认真填写《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并加盖公章,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备案结束后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取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4、申报主要内容

4.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4.2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原料的情况; 4.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4.4工作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4.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4.6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4.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5、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6、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向原申报机关申请变更: 6.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6.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6.3加油站名称、法人代表/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7、加油站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加油站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结合本站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2、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宣传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

3、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根据法律规范等要求以及加油站的实际情况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宣教培训计划,提供相应资源保证。并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4、职业卫生宣传

4.1利用公示栏、黑板报(墙报)、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宣传。

4.2利用班前班后会、现场岗位职业病危害讲解以及职业病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5、教育培训内容:

5.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5.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5.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5.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6、教育培训的对象与方式:

6.1新入站的人员培训:新员工在上岗前应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后应进行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6.2员工在调动岗位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6.3对在职员工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教育学习,并有教育学习记录、教案和档案。

6.4所有的职业卫生培训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日期、培训内容、培训老师、培训地点,受培训人签名等。

6.5未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的员工或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不得上岗作业。

7、每年制定职业卫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

8、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关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本站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为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行,给劳动者创造安全健康工作的环境,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所采用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应由指定专人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并由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作好相应的台帐。

3加油站应定期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的教育培训。员工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4认真执行职业病防护设施检修的有关规定,精心维护所属设备,定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5加油站应制定和实施职业病防护设施检维修计划和方案,经常检查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日常检查、维护以及检修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6指定人员负责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检修。使用人员发现设施出现故障时,应迅速切断电源,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不得擅自进行修理。

7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每周对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当班工人每天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8防护设施在检修时,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同时做好现场监护和有关人员的协调和指挥工作,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牌,切断电源。

9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结束后,维护检修人员应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并进行确认,确认合格后,方可与使用人员进行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签字。

加油站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规范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2、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3、根据岗位作业性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正确有效地个体防护用品。产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5、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防尘(毒)口罩、耳塞、防护眼镜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6、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职业危害防范意识。

加油站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规范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2、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3、根据岗位作业性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正确有效地个体防护用品。产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5、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防尘(毒)口罩、耳塞、防护眼镜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6、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职业危害防范意识。

加油站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1、为做好本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2、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3、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牵头,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汽油中毒、高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4、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5、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6、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7、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8、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尘口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9、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0、检测结果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11、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12、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应制定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1、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法》和《建设项目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可能产生危害的,项目将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技术服务机构做项目危害预评价,并提交安监部门对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审核。

3、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设计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应有专篇的内容,初步设计中应有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内容。

5、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的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应按照建设项目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要求在初步设计中编制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经安监部门审查后方可施工。

6、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经安监部门审批的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和审查批复的要求,在设计图纸中落实各项防护措施,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保防护设施质量可靠。

7、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价单位在12个月内对建设项目进行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按规定向安监部门申请建设项目当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对不符合标准和防护要求的防护设施,必须整改直至符合规定,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8、建设项目危害预评价、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委托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9、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评审,并建立相应的“三同时”审批档案。

10、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关“三同时”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法规、标准和本单位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1、为履行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卫生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卫生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有计划地到法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员工接受职业卫生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3、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本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卫生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4、至少应每年组织一次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检查和异常人员的复查治疗。由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5、对即将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卫生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6、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证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卫生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卫生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

7、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8、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做好个体防护并及时组织进行卫生检查和医学观察。

9、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劳动者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和本单位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10、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卫生检查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员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11、职业卫生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本单位负担。

12、建立参加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人员体检制度。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1、为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处置和报告各类职业病危害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和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事故处置

2.1依法采取临时控制和应急救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急性职业病病人,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卫生检查和医学观察;

2.2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2.4立即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2.5组成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组,配合上级行政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3、报告

3.1急性职业病报告: 3.1.1发现急性职业病,必须在12小时之内向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3.1.2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职业病患者的,要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安监部门。

3.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3.2.1发现或怀疑员工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及时向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3.2.2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要及时向安监部门报告。

3.2.3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汽油中毒、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向上逐级汇报。负责职业病报告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为防止突发性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处理各类职业病危害事故,将事故对人员造成的损害降至最小程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反应迅速、处理得当”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2、确立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各部门负责人,确定总负责人;

3、组织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形成书面文件予以公布,应明确事故发生后的疏通线路、紧急集合点、技术方案、救援设施的维护和启动、医疗救护方案等内容。

4、明确职业病危害的目标分布,根据使用物品的种类、危险性质以及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特点,确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目标;

5、确保应急救援设施完好。

应急救援设施应存放在生产场所,一旦发生事故,应保证在最快时间能够获取。应急救援设施存放处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识,确保劳动者知晓和正确使用方法。现场应急救援设施应是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合格的产品,安全有效,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或更新,保证现场应急救援设施的安全有效性。

6、定期演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对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出相关规定,对演练的周期、内容、项目、时间、地点、目标、效果评价、组织实施以及负责人等予以明确。如实记录实际演练的全程并存档。

7、制定应急设备管理档案,包括: (1)应急设备管理制度书面文件; (2)应急设备台账; (3)应急设备中文说明书; (4)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台账; (5)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日常运转记录; (6)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定期检查记录; (7)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维修记录; (8)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档案; (9)应急救援设施定期检查记录; (10)应急救援设施维修记录。

法律法规及标准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的识别、获取和更新适用于本单位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2、适用于本单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识别、获取及更新的控制。

3、职责

3.1 生产管理负责人领导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工作。 3.2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归口管理,组织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识别、获取、更新和信息传递,并监督执行。 4 内容

4.1 法律、法规及标准控制范围 a)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b)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专业规范; c)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要求、公告等; d)相关国际公约。

4.2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途径

4.2.1各级人大、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及其他要求,从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识别;国家、行业标准从国家标准局、各部委、行业组织识别;并通过正规出版社、书店获取。 4.2.2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从上级主管部门获取; 4.2.3在因特网、图书馆、书店查阅获取或通过报纸、书刊、出版物等识别;

4.3 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识别、评定和发放

4.3.1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根据以下条件识别、评定所获取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 a)是否与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有关; b)是否为最新有效版本。

4.3.2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对识别的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编制“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

4.4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管理

4.4.1 在编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其他作业文件时,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标准的要求。

4.4.2 对获取和确认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标准应妥善保管,确保查用。

4.4.4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根据识别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修订。

4.5.5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宣传和培训。 5 记录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文本

误吸入汽油/汽油蒸气进入呼吸道中毒应急措施

1 目的

为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误吸入汽油/汽油蒸汽进入呼吸道中毒事故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理,特制定应急措施。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汽油中毒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3 引用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 4 职责

4.1 加油站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指挥抢救工作。 4.2 加油站岗位员工负责现场应急控制。 4.3 其他岗位员工协助事故发生后的抢救工作。 5 汽油中毒原因及症状

5.1汽油为麻醉性毒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功能紊乱。误吸入高浓度汽油蒸气都可引起中毒。

5.2低浓度引起人体条件反射的改变,高浓度可致人体呼吸中枢的麻痹。并且汽油在体内对脂肪代谢有特殊作用,引起神经细胞内类脂质平衡失调,血中脂肪含量波动及胆固醇磷脂的改变。 5.3劳动环境的高温,加速汽油蒸发,使毒性增加。

5.4直接吸入液态汽油引起的中毒死亡病例尸检见有肺水肿,渗出性支气管炎,并有肺瘀血等损伤。 6应急措施

6.1误吸入高浓度汽油蒸气或汽油时,岗位人员应将中毒者脱离加油站,并去除污染衣裤鞋袜;

6.2立即向120急救中心呼救。拨打电话时,应讲清楚事故发生的地点及到本单位的联络方式,救护车行走路线,中毒物质等;派人到主要路口等候;救护车到来后,引导救护车到事故现场。

6.3 救护车到来前,主要负责人组织采取临时其他控制措施,抢救伤员:

6.3.1静卧、保暖并吸氧。 6.3.2用抗生素防肺部感染。

6.3.3中毒者立即口服色拉油200毫升以减少吸收,若口服汽油量较多时,可用色拉油洗胃。

6.4事故处理完成后,岗位人员应立即向主要负责人报告。 6.5主要负责人到达现场后,视事故严重程度,向上级领导汇报事故情况,并做好以下工作:

a. 负责召集、组织车辆,立即送往县医院,以免事故扩大; b. 确定护送伤员的人员; c. 确定抢救物资人员。

6.6准备应急物质:色拉油等。 7应急电话

医院急救电话: 120 主要负责人电话:

职业卫生管理员电话:

编制时间:二〇一七年五月三十日

加油站职业危害操作规程

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加油站和办公室内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3对加油站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4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进入汽油罐、柴油罐内进行检修,必须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在确保安全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不超标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6掌握汽油中毒的自救措施,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7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三不伤害,加油过程中尽量站在上风向,减少吸入汽油蒸汽的机率。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山东金冠化工有限公司。 3 职业病危害项目

本制度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4 职业病危害

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本制度所指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5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主要内容 5.1 单位的基本情况;

5.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分布情况及接触人数; 5.3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6 职业病危害申报

6.1 公司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时,根据《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6.2 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公司应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6.3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后,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时,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

6.3 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进行申报。

6.4 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时,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进行申报;

6.5 施工工艺发生变更或新产品投产,各部门应及时向公司职健办公室申报其工艺流程和技术,并提供使用相关原材料及化学成分。

发生危害源泄露或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负责部门要在24小时内报公司职健办公室,若险情或事故严重的应在1小时内上报部门领导和公司职健办公室,并在最段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职健办公室汇报情况。

6.6 按要求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管理档案,以备上级部门监督管理。

6.7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格式填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 6.8 本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一三年十月一日

第三篇: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管理制度

第一条 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

第二条 事故

一、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二、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三、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四、安全监察科协助集团公司对本矿内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

一、依法采取临时控制和应急救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急性职业病病人。

二、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三、组织事故调查。

四、依法对事故责任人进行查处。

五、结案存档。

六、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迅速、有效、科学、公正。

第四条 事故报告

一、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各单位应当立即向调度室和矿有关单位报告。

二、调度室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汇报有关领导及科室。

三、特大和重大事故,应当立即集团公司报告。

四、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情况,由集团公司统一对外公布。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第五条 事故处理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各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停止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三)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四)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五)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六)配合集团公司进行调查,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七)落实集团公司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二、调度室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根据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

(二)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三)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四)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

(五)事故发生后,各单位应当协助公安、安全生产单位、工会等有关单位组成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三、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三)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四)进行现场勘验和调查取证,查明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

(五)分析事故责任;

(六)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意见;

(七)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意见;

(八)形成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第六条 事故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取证时,有权向用人单位、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隐瞒或提供虚假证据或资料,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现场调查和取证工作。 第七条 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根据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决定和实施对发生事故的用人单位的行政处罚,并责令用人单位及其主管单位负责落实有关改进措施建议。

第八条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工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布处理结果。

第九条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矿属各单位不采取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而导致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由职业病危害防治办公室责令限期整改。

第十条 在矿井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为有序、高效组织开展矿井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抢救遇险人员,迅速控制灾情,最大限度防止(减小)事态进一步扩大,降低事故影响,便于尽快恢复矿井各系统的正常运转,按照《新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第十一条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管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和分析评价。

第十二条 适用于矿井职业危害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处理。

第十三条 事故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类别、伤害程度、损坏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初步原因或直接原因的判断等。

第十四条 事故报告要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对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和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一经查清,除责成补报外,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 凡工作范围内的人身伤害,无论是否构成工伤级别,均应立即报告调度室和安全监察科,并在24小时内到安全监察科登记。超过期限的按照故意迟报、瞒报处理。

第十六条 发生各种职业危害事故针对性处理措施。

一、粉尘职业病危害事故

(一)作业现场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接触浓度管理限制 10 倍以上,立即停止作业并向矿调度室汇报,调度室通知有关领导进行分析并处理。

(二)按照职业健康查体周期,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查体,发现疑似尘肺病人,应及时进行复查确诊并调离粉尘岗位。确诊后应及时上报并进行治疗。

二、有毒有害气体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

(一)采取有效个人防护

进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人员必须根据发生中毒的毒物,选择佩戴个体防护用品。进入半水煤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等中毒事故现场,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二)询情、侦查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询问中毒人员、被困人员情况;毒物名称、泄漏量等,并安排侦查人员进行侦查,内容包括确认中毒、被困人员的位置;泄漏扩散区域及周围有无火源、泄漏物质浓度等,并制定处置具体方案。

(三)确定警戒区和进攻路线 综合侦查情况,确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疏散警戒区域内与救援无关人员至安全区域,切断火源,严格限制出入。救援人员在上风、侧风方向选择救援进攻路线。

(四)现场急救

1.迅速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染毒。

2.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3.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给予吸氧气。

4.严重者立即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五)排除险情

1.迅速清除警戒区内所有火源、电源、热源等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物质,加强通风,防止引起燃烧爆炸。

2.用大量的喷雾水进行稀释,抑制有毒有害物质漂流方向和飘散高度,同时可采用移动风机,加速气体快速扩散。

三、高温职业病危害事故

1.轻症中暑的患者,让其迅速离开高温或日照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或阴凉处,适当吹风并给以清凉饮料,稍休息可恢复正常;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明显者可给以消暑药物,可很快恢复正常。

2.重症中暑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根据病情分别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为主;昏迷者应积极处理昏迷,并要注意预防休克和脑水肿的发生。

四、噪声职业病危害事故

(一)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出现异常噪音或噪音指标超过国家最高标准时,要立即停止设备运行,开启备用设备并通知矿调度室。

(二)定期体检发现职工听力严重下降或出现严重烦躁情绪,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五、化学品职业病危害事故

(一)化学性皮肤烧伤处置

1.立即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裤、鞋袜等;

2.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创面10~15分钟; 3.新鲜创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红药水; 4.视烧伤情况送医院治疗。

(二)化学性眼烧伤处置 1.迅速在现场用流动清水冲洗; 2.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掰开;

3.如无冲洗设备,可把头埋入清洁盆水中,掰开眼皮,转动眼球洗涤。

(三)酸类(硫酸、盐酸)灼伤处置

1.灼伤处先用布擦拭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 2.灼伤处如用清水直接冲洗会造成局部灼伤部位受伤面积更加扩大,因为酸和水相遇会启到加速发热反应;

3.严重灼伤,立即送医院就医。

六、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

(一)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

(二)若不能立即到达医院,可采取现场急救处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

第四篇: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术语(定义)

一、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三、职业禁忌症:是指企业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害的疾病,及个人特殊生理和病理状态;

四、有害作业:是指在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第二章 机构职责和管理内容 第三条 机构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责任:设立职业卫生健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卫生健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办公室(简称职业病防治办);

二、总经理全面负责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监护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实施职业卫生健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办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三、组织制定(修订)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督促贯彻执行;

四、据公司机构设置,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职责;

五、人力资源部和办公室建立健全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台帐和档案;

六、定期检查公司和相关部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七、听取相关部门、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工关于职业危害防治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条 管理内容与办法

一、职业病危害种类

(一)焊接作业产生的电焊烟灰危害:在焊接作业时会产生电焊烟尘、电焊弧光;

(二)打磨、切割作业产生的粉尘危害:打磨、切割作业时会产生砂轮磨尘及其他粉尘;

(三)刷漆作业产生的苯及其他化学物质危害:在刷漆作业前需先进行调漆作业,会产生苯及其他化学物质危害。

二、防治方针: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相关部门、班组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一)防护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应落实作业环境的检查制度,对产生危害因素的岗位定期进行检测与分析;

2.个人防护措施:

(1)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选择正确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2)接触粉尘作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工作中采取相对措施降低扬尘,并正确佩戴防尘口罩;

(3)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员工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工作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戴防毒口罩;

(4)电焊作业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作业环境,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并佩戴有效的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

(5)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单位应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

3.职业安全检查措施:

(1)安全生产检查应当始终贯彻领导与员工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2)开展职业安全检查,要有明确的检查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以达到检查效果。 第三章

附则

第五条 本制度由职业病防治办负责解释。

第五篇: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湘汉路(书院路-湘江大道)道路建设工程

职 业 病 危 害 防 治 管 理 措 施

湖南承运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七年八月十日

1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

为了切实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公司根据国家、湖南省有关的管理规定,特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如下:

一、市政工程易发职业病危害的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辐射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有毒物品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

2

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二、职业病的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各项目部应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臵,设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

3、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

4、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3

5、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公司为有效防止职业病对作业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从管理上明确公司职能部室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多级责任制,分清在职业病预防上的岗位职责。

2、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3、施工现场做封闭式施工,用高度不低于2m的围挡将现场四周围起来。

4、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整齐(散材成堆,型材成垛)。

5、现场临时仓库内各种袋(桶、箱)装材料码放成垛,小型材料上架存放。

6、接触粉尘作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作业人员正确佩带防尘口罩。

7、从事防水作业,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通风设施是否运转正常,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带防毒口罩。密闭空间内进行防水、喷漆作业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如防护用具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必须立即撤离现场至通风处,并通知施工现场其他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该场所进行通风;若已出现中毒症

4

状,应立即报告项目部进行处理;慢性中毒症状比较不易被发现,公司对从事此类作业的施工人员每半年组织一次体检,发现职业病症状将立即通知本人并调离岗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8、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应注意施工作业环境的通风或设臵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电气焊作业易引发的职业病与第7条所列基本相似,参照第7条执行。

9、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要正确佩带防护耳罩,并减少噪声作业的时间。如因进行强噪音作业导致头晕、耳鸣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通知其他人员进行治疗,症状严重者报公司应急救援小组送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

10、施工中所使用的加工设备要设臵除尘装臵,清运垃圾必须使用喷洒后方可用提升机或封闭专用垃圾道运输,严禁从窗口倾倒垃圾。细散颗粒材料的装卸运输必须要遮盖,现场专用道路要经常喷洒水,把粉尘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长期在高密度粉尘环境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发帽及其他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吸入有毒灰尘。

11、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的施工人员应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并佩带好防护用品。

12、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公司将检查结果告之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

5

档案。

三、预防职业病的安全检查制度

1、公司施工部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该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按期解决。

(一)、对地下管道有毒、有害气体引起的职业中毒的安全检查:

1、检查对从事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

2、检查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可行性,检查安全交底的可操作性。

3、检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使用需要。

4、检查从事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是否佩带齐全、有效。

5、检查施工区域作业人员,有无遇险自救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6、对以上检查范围内如发现问题,一律采取“先停工,后整改”的原则,进行逐项跟踪复查落实,直到存在的问题解决完为止。

6

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先撤人,封闭现场,后研究补救措施,绝不允许冒险蛮干的情况发生。

(二)、对电焊作业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职业病的安全检查: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对作业环境是否清楚。 对作业环境要求必须是有放火隔离措施、周边无易燃易爆物资存在,有用火证,有灭火器材。

个人防护用品是否佩带正确,使用规范合格有效。 作业场所应设有排烟、防尘、通风的设施、设备。

作业场所应建立安全挂牌制度,应有安全专职人员,定期对作业环境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尘肺病职业危害防治实施办法:

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和健康保障群策群力,录取防范措施,消除和制止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件》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及工会组织应当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

第二条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国家防止粉尘危害的有关规定,录取工艺改革,湿开式作业,密闭尘源,合理

7

抽风等防尘措施,推广使用无尘或者低尘的技术、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禁止在没有防尘设施的作业环境中进行敞开式干式粉尘作业。

第三条 安排防尘经费,专款专用,进行技术改造,改主设备必须编入设备台帐,列入维修计划,保持正常运转。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

第五条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又没有进行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的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第六条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察,负责职工健康监护,尘肺病诊断、治疗、疗养的监督

第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对粉尘作业场所有关预防和治理粉尘危害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措施及其效果改进进行监察。

第八条 工会组织负责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群众性监督协助单位开展防尘工作,教育职工遵守防尘规章制度。

第九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和防尘工程技术及效果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和劳动、卫生和工会组织报告,并向职工公布。

第十条 对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就业后定期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从事电焊作业、工程施工的接尘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已经确诊为尘肺病或者经体检发现为可疑尘肺病

8

的接尘职工,每年负责一次。

第十一条 患有下列职业禁忌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粉尘作业

1、活动性肺结核病。

2、慢性肺部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和支气管疾病。

3、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4、较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5、医学上认为不宜从事粉尘作业的疾病。

第十二条 尘肺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尘肺病诊断鉴定组集体诊断。确诊为尘肺病的,按照国家有关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提出劳动能力鉴定意见,记入《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根据尘肺病期和病情给予治疗和疗养。

第十三条 认真执行本办法,在尘肺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扣发资金处罚。

1、未对粉尘作业职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

2、安排职业禁忌症人员从事粉尘作业的。

3、强令尘肺病患者继续从事粉尘作业的

4、安排未成年人从事粉尘作业的。

5、擅自挪用防尘设施经费的。

6、任意拆毁防尘设施,致使粉尘危害加重的。

上一篇:转预备党员会发言稿下一篇: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