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进馆验收方案

2024-04-18

档案进馆验收方案(通用4篇)

篇1:档案进馆验收方案

某某市档案馆档案接收进馆范围

为了确保进馆档案质量,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进馆范围

1、某某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市直机关、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部分企事业单位形成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由立档单位保管十年左右,即向某某市档案馆移交。

2、在机构改革中撤销或者合并的单位应向地方国家档案馆移交的全部档案资料。

3、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时,属于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移交有关管理部门或者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寄存到地方国家档案馆的档案。

4、其它某某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特殊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档案资料。

二、质量标准

立档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对其档案进行整理,经市档案馆检验合格后,方可移交。

1、文书档案2002年以前按《某某市档案馆接收档案标准(试行)》为标准立卷;2003年后形成的档案按辽市档发[2004]9号《关于印发〈某某市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为标准对归档文件进行整理。

2、照片档案按照GB/T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关于印发〈辽宁省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和〈辽宁省照片、音频和视频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的通知》(辽档发[2008]10号)执行、《某某市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试行)》。

3、电子文件按照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执行。

4、各类专业(专门)档案按照国家档案局和有关专业主管机关共同制定的标准执行。

三、向市档案馆移交档案时,应当同时移交下列材料

1、报送本单位重点档案(永久)全文数据。

2、报送所移交档案案卷级、文件级机读目录和纸质目录。

3、报送所移交档案文件字号目录。将本机关及上级主管部门同一年来文、发文按文件发文序号排列编制文件字号目录。

4、立档单位保管期限表、分类方案、全宗介绍。

5、组织沿革、大事记。

6、编印的报刊、年鉴、方志、文件汇编、成果汇编、本系统的各类基础数字汇编等资料。

篇2:档案进馆验收方案

近日, 秦皇岛市档案局 (馆) 在征集工作中, 征集到黄埔同学会成员的部分珍贵资料。征集到了张国安 (黄埔16期) 、孙耀先 (黄埔22期) 往来书信237封, 其中不乏郝柏村 (原台湾政务院长) 、白太常 (著名书法家) 、苗青圃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甘肃省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兼武岷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刘新春 (台湾中央日报社编辑) 等人的亲笔信, 信中表达了关注祖国、祈盼两岸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此外, 秦皇岛黄埔同学会会长伊铭铮 (黄埔23期) 还捐赠了李惠仁 (李运昌之子, 原民政部副部长、中纪委委员) 字画一幅, 刘树屏 (李运昌夫人) 、田申 (田汉之子) 签名的画册和图书各一本。同时, 还征集到了吴烨南先生的部分珍贵资料。吴烨南先生是秦皇岛市文史研究学者, 长期致力于秦皇岛历史、人物及古诗词的研究和写作, 对秦皇岛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传略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河北省专家名录》等辞书。征集到的资料中有一本笔记, 详细记录了周扬、老舍、曹禺、林默涵在1963年“河北省戏剧座谈会”上的精彩讲话。更有70年代初考察秦皇岛近代建筑时留下的30多张黑白照片, 其中有1904年修建的法军营房、法营盘牢房、南海畔的英军营房等, 是英法联军当年侵犯我领土的真实记录。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对秦皇岛市档案馆馆藏是重要补充。

篇3:档案进馆验收方案

关键词:档案验收案卷目录编制档案实体整理

档案验收是档案接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档案在移交进馆前,对移交的案卷目录和档案实体进行逐条、逐卷的详细检查,其检查涉及案卷目录的编写是否符合规范、档案实体整理情况是否符合进馆要求等。验收过程中对进馆档案质量把控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馆藏档案的质量。

考虑到国家档案局是在2000年制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各立档单位最早是从2001年开始实行以件为单位的整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因此,2001年形成的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也应该在2021年左右移交进档案馆,现阶段接收的档案基本上以案卷级的整理为主,故笔者以案卷级档案整理为例,从案卷目录编制、档案实体整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与档案移交单位和接收单位的各位同行商榷。

一、常见问题

(一)档案案卷目录编制中的常见问题

1.案卷标题拟写不规范,没有完整地体现“三要素”。案卷目录是档案进馆后的唯一检索工具,如何在浩瀚的档案馆藏内找到某一卷档案,全部要依靠案卷目录。“三要素”不齐全,可能导致一卷档案进入档案馆后无法准确检索,成为“死档”。在案卷目录中,案卷标题至关重要。案卷标题的“三要素”指的是档案的责任者、事由和文种。其规范格式是“***(责任者)关于*****(事由)的***(文种)”。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标题拟写不合规范的情况,有的缺责任者项,有的缺文种项,有的事由拟写不清,都不能较好地反映案卷的内容。

2.责任者不明确。责任者项是指该份文件的形成部门,而非立档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明确案卷目录中责任者项的具体所指。

3.题名中年份填写不完整。如将“1995年”简化填写为“95年”。随着档案移交进馆数量的增加,会出现无法区分的情况。因为“95年”既可以表示“1995年”,又可以表示“2095年”,这样的填写方式只会给档案查阅利用带来不便。

4.案卷目录中的“文号”项填写错误。案卷目录中的“文号”项指的是文件对外的发文字号,而不是机构内部收发文编号或室编号。实际工作中将以上几个号混淆的情况较为常见,应特别注意区分。

5.卷内文件目录最后一件档案未填写起止页号。页码既能起到检索某一份档案的作用,又具有对卷内档案进行统计的作用。如果最后一件档案不填写起止页号,就无从确定它的总页数,一旦发生最后几页档案丢页、漏页现象也无法觉察。

(二)档案实体整理中的常见问题

1.档号填写不清晰。档号是一卷档案进入档案馆后的“身份证号”,是档案进馆后调阅案卷的依据。它是由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组成的一组号码,一卷档案对应一组唯一的档号。档案实体卷皮上填写的档号和案卷目录上的档案要一一对应。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立档单位将室编卷号填写在馆编卷号的位置上,还有的把卷号填写错误后又进行更改,上述情况往往造成涂改后档号填写不清晰或字迹难以辨认,势必会给进馆后的档案调阅带来困难。因此,为了保证案卷实体上档号的清晰,如需重新填写卷盒和卷皮上的档号,可以用牛皮纸胶贴贴在原卷号上,必要时更换卷皮和卷盒,以保证档号填写的清晰准确。

2.档案盒装的过紧或过松。档案装入盒内,以能容纳一个手指为松紧适度。装得过紧,随着时间推移档案纸张体积会膨胀,在盒内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容易挤压变形。装得过松,会延长排架长度,过多占用档案库房内的空间。因此在档案装盒的时候要把握好不要装得过紧也不要装得过松。

(三)其他问题

1.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的问题。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划定过宽,会导致部分不应进馆的档案进馆,一定程度上影响移交档案的质量。笔者验收的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前的档案,确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依据是《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上级机关制发的普发性供参阅、不需办理的文件也被纳入归档范围且保管期限还确定为永久。而按照《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的规定,此类文件不应纳入归档范围。

2.一是兼职档案人员较多,分配给档案工作的时间精力不足。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立档单位,除单位规模较大,年归档量较多的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科(室),配备了1人以上的专职档案人员外,绝大多数单位的档案工作都下设在办公室,由1名工作人员兼职档案工作。这名工作人员除了从事档案工作外还要负责办公室的机要或财务、人事、文书等多项工作。在其他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势必会压缩或者受影响,这样进馆档案的整理工作也将受到影响。同时,档案人员工作热情不足,积极性不高,也制约档案移交进馆的质量。二是档案业务外包人员专业素质欠缺。对于档案移交数量较多的单位,一次性移交量可达千卷以上。档案整理的工作量较大,仅凭1到2名档案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需要聘请具有保密资质的档案业务外包公司来完成。这些外包公司聘用的工作人员档案专业素质较为欠缺,如果移交单位的档案人员不能对其进行较好监督和把控,案卷整理的质量往往无法保证。

二、提高移交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组织档案移交工作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案卷目录编制、案卷实体整理等。例如,就案卷实体整理而言,针对页码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将带有文字的纸张计为1页,填写时要用铅笔,正面填写在右下角,反面填写在左下角。要求连续编写,中间不应有重页、漏页。对文件中夹带的领导批示等文字的小纸条也要编页。对档案载体材料不符合档案保护技术要求的情况,特别是部分不符合档案永久保存要求的载体材料如热敏纸、针式打印材料等,要对原件进行复印并留存,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保存时间。对档案装订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案卷装订要求要整齐牢固,用白色粗棉线采取“三孔一线”的装订方式,而不能用黑色鞋带、白色尼龙线等装订,有些硬皮会议记录本或书本式印刷品如果不方便用“三孔一线”的装订方式,可以用糊精将卷皮粘贴在其上。形成年代久远,已经变脆的纸张,进行托裱后再装订。此外,通过对进馆档案整理标准和档案移交应履行手续进行统一讲解和集中指导,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市档案局为例,每年年初组织本年度移交档案单位的统一培训,宣贯档案接收工作的必要性、目的和具体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档案移交前的检查指导

篇4:进馆档案密级鉴定的组织与开展

摘 要:由于各种原因,拟进馆的海洋类机关档案中存在大量涉密档案,而涉密档案的密级鉴定和调整是进馆档案整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查阅保密法规、建立工作小组、明确鉴定范围、确定鉴定程序、开展具体鉴定、做好后续工作六个方面介绍了海洋类涉密机关档案的鉴定实践,并从完善解密风险机制、恪守定密者解密原则、区分解密与公开、加强保密知识学习四个方面对涉密档案鉴定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机关档案;密级;鉴定;实践

1 概况

2013年,国家海洋局开启了第二次档案进馆工作,要求局属单位将1983年至2000年产生和形成的档案移交至中国海洋档案馆。由于历史原因,拟进馆的海洋类机关档案中包含了部分定密不准备和保密期限已满却未解密的涉密档案。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做好涉密档案的密级鉴定工作,从而方便今后的档案管理和利用。

2 组织与开展

2.1 查阅关于保密的法律法规。在查阅保密法律法规时,可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和《海洋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等四部全国性和海洋界保密法律和规定,通过逐条分析和学习,熟悉国家秘密的范围、定密依据等法律知识和相关行业规定。

依据《保密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及时解密,且对于“保密期限已满的国家秘密事项,自行解密”。[1] 《保密法》实施条例则规定,“定密责任人对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尚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秘密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变更或者解除的决定”。[2]由此可以确定,保密期限已满的档案应及时解密,且密级鉴定工作应由定密责任人牵头并负责。

2.2 成立密级鉴定的工作小组。对于涉密档案的密级鉴定及调整事宜,必须经过集体讨论,要严密论证、谨慎处理,不能仅由个人或某部门决定。因此,在开展涉密档案的具体鉴定之前,应先成立档案密级鉴定工作小组,这样既可收集和吸取集体意见,又能保证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按照《保密法》的规定,机关、单位的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及审核批准工作。因此,单位负责人应作为鉴定小组的核心成员,并将保密部门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档案室人员及对机关情况比较了解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列为小组成员, 负责进行具体的密级鉴定工作。由此,便明确了进馆档案密级鉴定的组织机构。

2.3 明确需鉴定的档案范围。档案与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和最根本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职责权属,确定需由本单位鉴定的涉密档案范围。档案室可以根据档案的来源,将其划分为两类:本单位形成和产生的档案;其他单位形成和产生、本单位仅接收或承办的档案。

按照国家秘密“谁确定,谁变更,谁解除” 的原则[3],对于本单位形成和产生的涉密档案,由本单位自行开展降解密工作,并将处理意见报送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于其他单位形成和产生的涉密文件,因本单位无权解密,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汇总文件基本信息后,交由上级部门进行降解密审核。[4]由此,可以明确需本单位进行密级鉴定的档案范围——本单位自行产生的涉密档案。

2.4 确定密级鉴定的原则方案。根据《保密法》的规定,可确定密级鉴定原则:基于涉密档案本身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对保密期限已满的涉密档案中符合降密、解密条件的,进行降解密处理;对保密期限未满的涉密档案,则在对其内容进行筛查后,进行降解密处理或维持原密级不变。

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机关档案形成于不同部门,且来源相对分散,因而可以通过“部门初步建议—小组会议讨论—所务会议确定”的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降解密工作,即:在汇总完全部涉密档案信息后,首先由各档案形成部门对本部门形成的涉密档案进行密级鉴定,给出初步建议;然后报进馆档案密级鉴定小组讨论得出进一步的意见;最后交由所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确定最终的调整结果。

2.5 开展涉密档案的具体鉴定。具体的鉴定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按照档案形成部门,对涉密档案进行分类,并将相应资料发放至各形成部门,由其给出对本部门涉密档案的初步密级调整意见;二是汇总各部门的初步意见,交档案密级鉴定小组再行讨论,并提供小组意见和建议;三是将鉴定小组的意见交由所务会进行讨论确认,经所领导集体通过后,形成本单位档案密级鉴定的最终意见。

在鉴定工作的开展中,除汇总各部门的涉密文件信息(如涉密档案的文号、文件题名、责任者、文件日期、密级、保管期限等)之外,档案室还应为各涉密档案的形成部门和密级鉴定小组成员准备降密、解密参考材料,包括之前查阅的四部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制发的红头文件[5]等。这样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例参考,有助于使鉴定者结合法律依据和行业做法,审慎地鉴定涉密档案。

2.6 做好解密档案的后续处理。在鉴定工作完成后,档案室应及时总结降解密结果,形成红头文件或会议记录下发至单位各部门,并对降解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记录进行收集和整理,如各阶段降解密讨论意见、汇总材料等。将这些文件作为随同进馆材料,与拟进馆档案一起移交至档案馆。

当鉴定小组最终形成有效的密级鉴定意见后,档案室便可以对拟降、解密的涉密档案进行脱密处理。处理方式包括在拟降、解密文件上加盖“已解密”印章、删除或遮盖国家秘密标志等,并在文件所在案卷的备考表中对降、解密情况做出说明,确保文件中不再保留原国家秘密标志。在完成这些工作后,完成脱密处理的档案才可在数字化、保管和借阅等方面实现与非涉密档案相同标准的管理。

3 总结

3.1 完善解密风险承担机制。档案解密工作并非个人行为,需要单位保密部门、行政部门、档案部门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及配合。各方应在密级鉴定过程中,从各自的原则和立场出发,进行充分的意见表达和沟通,并适当参考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较长的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与当年具体参与过文件的拟稿、审批或办理等事项的老同志,以实现风险承担集体化,增加密级鉴定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妥性。同时,建立当事人申辩机制,使当事人有机会对解释降密、解密时的具体原因和背景作出解释[6]。

3.2 恪守定密者解密的原则。在解密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文件——由本单位形成,但内容与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有关,且上级部门与其他单位并未对文件涉及内容进行降密、解密处理。根据《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机关、单位对已解密的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需要公开的,应当经原定密机关、单位同意”。[7]由此,在征得原定密机关和单位的同意前,这些文件仍应作为内部资料保管,并且在原定密单位正式公开前,不得擅自公开。

3.3 区分解密与公开的关系。一般来说,由本单位产生的涉密档案,在经本单位自行解密后,可默认为无密状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涉密文件而言,即使在履行完全部解密程序后,其密级状态也仅相当于降至内部或公开,而非主动公开,文件保管单位无需向外界主动公开这些已解密档案的信息。尽管无需主动公开,但当档案利用者想要查询或借阅已解密的原涉密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刻意隐瞒该档案的存在及密级状态,并且应按照与无密档案相同的管理方式进行处理。

3.4 加强保密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存在重保密、轻解密的现象,这种错误的定密、解密尺度给实际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尤其是档案利用带来了很多不便。要想真正减少这种不便,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档案产生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知识教育和培训,明确定密和解密的标准、原则和程序步骤,定期筛查涉密文件的保密期限,对保密期限已满且符合条件的涉密档案进行及时解密,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力争从源头上避免乱定密、难解密的问题。

1 概况

2013年,国家海洋局开启了第二次档案进馆工作,要求局属单位将1983年至2000年产生和形成的档案移交至中国海洋档案馆。由于历史原因,拟进馆的海洋类机关档案中包含了部分定密不准备和保密期限已满却未解密的涉密档案。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做好涉密档案的密级鉴定工作,从而方便今后的档案管理和利用。

2 组织与开展

2.1 查阅关于保密的法律法规。在查阅保密法律法规时,可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和《海洋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等四部全国性和海洋界保密法律和规定,通过逐条分析和学习,熟悉国家秘密的范围、定密依据等法律知识和相关行业规定。

依据《保密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及时解密,且对于“保密期限已满的国家秘密事项,自行解密”。[1] 《保密法》实施条例则规定,“定密责任人对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尚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秘密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变更或者解除的决定”。[2]由此可以确定,保密期限已满的档案应及时解密,且密级鉴定工作应由定密责任人牵头并负责。

2.2 成立密级鉴定的工作小组。对于涉密档案的密级鉴定及调整事宜,必须经过集体讨论,要严密论证、谨慎处理,不能仅由个人或某部门决定。因此,在开展涉密档案的具体鉴定之前,应先成立档案密级鉴定工作小组,这样既可收集和吸取集体意见,又能保证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按照《保密法》的规定,机关、单位的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及审核批准工作。因此,单位负责人应作为鉴定小组的核心成员,并将保密部门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档案室人员及对机关情况比较了解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列为小组成员, 负责进行具体的密级鉴定工作。由此,便明确了进馆档案密级鉴定的组织机构。

2.3 明确需鉴定的档案范围。档案与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和最根本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职责权属,确定需由本单位鉴定的涉密档案范围。档案室可以根据档案的来源,将其划分为两类:本单位形成和产生的档案;其他单位形成和产生、本单位仅接收或承办的档案。

按照国家秘密“谁确定,谁变更,谁解除” 的原则[3],对于本单位形成和产生的涉密档案,由本单位自行开展降解密工作,并将处理意见报送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于其他单位形成和产生的涉密文件,因本单位无权解密,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汇总文件基本信息后,交由上级部门进行降解密审核。[4]由此,可以明确需本单位进行密级鉴定的档案范围——本单位自行产生的涉密档案。

2.4 确定密级鉴定的原则方案。根据《保密法》的规定,可确定密级鉴定原则:基于涉密档案本身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对保密期限已满的涉密档案中符合降密、解密条件的,进行降解密处理;对保密期限未满的涉密档案,则在对其内容进行筛查后,进行降解密处理或维持原密级不变。

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机关档案形成于不同部门,且来源相对分散,因而可以通过“部门初步建议—小组会议讨论—所务会议确定”的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降解密工作,即:在汇总完全部涉密档案信息后,首先由各档案形成部门对本部门形成的涉密档案进行密级鉴定,给出初步建议;然后报进馆档案密级鉴定小组讨论得出进一步的意见;最后交由所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确定最终的调整结果。

2.5 开展涉密档案的具体鉴定。具体的鉴定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按照档案形成部门,对涉密档案进行分类,并将相应资料发放至各形成部门,由其给出对本部门涉密档案的初步密级调整意见;二是汇总各部门的初步意见,交档案密级鉴定小组再行讨论,并提供小组意见和建议;三是将鉴定小组的意见交由所务会进行讨论确认,经所领导集体通过后,形成本单位档案密级鉴定的最终意见。

在鉴定工作的开展中,除汇总各部门的涉密文件信息(如涉密档案的文号、文件题名、责任者、文件日期、密级、保管期限等)之外,档案室还应为各涉密档案的形成部门和密级鉴定小组成员准备降密、解密参考材料,包括之前查阅的四部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制发的红头文件[5]等。这样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例参考,有助于使鉴定者结合法律依据和行业做法,审慎地鉴定涉密档案。

2.6 做好解密档案的后续处理。在鉴定工作完成后,档案室应及时总结降解密结果,形成红头文件或会议记录下发至单位各部门,并对降解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记录进行收集和整理,如各阶段降解密讨论意见、汇总材料等。将这些文件作为随同进馆材料,与拟进馆档案一起移交至档案馆。

当鉴定小组最终形成有效的密级鉴定意见后,档案室便可以对拟降、解密的涉密档案进行脱密处理。处理方式包括在拟降、解密文件上加盖“已解密”印章、删除或遮盖国家秘密标志等,并在文件所在案卷的备考表中对降、解密情况做出说明,确保文件中不再保留原国家秘密标志。在完成这些工作后,完成脱密处理的档案才可在数字化、保管和借阅等方面实现与非涉密档案相同标准的管理。

3 总结

3.1 完善解密风险承担机制。档案解密工作并非个人行为,需要单位保密部门、行政部门、档案部门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及配合。各方应在密级鉴定过程中,从各自的原则和立场出发,进行充分的意见表达和沟通,并适当参考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较长的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与当年具体参与过文件的拟稿、审批或办理等事项的老同志,以实现风险承担集体化,增加密级鉴定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妥性。同时,建立当事人申辩机制,使当事人有机会对解释降密、解密时的具体原因和背景作出解释[6]。

3.2 恪守定密者解密的原则。在解密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文件——由本单位形成,但内容与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有关,且上级部门与其他单位并未对文件涉及内容进行降密、解密处理。根据《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机关、单位对已解密的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需要公开的,应当经原定密机关、单位同意”。[7]由此,在征得原定密机关和单位的同意前,这些文件仍应作为内部资料保管,并且在原定密单位正式公开前,不得擅自公开。

3.3 区分解密与公开的关系。一般来说,由本单位产生的涉密档案,在经本单位自行解密后,可默认为无密状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涉密文件而言,即使在履行完全部解密程序后,其密级状态也仅相当于降至内部或公开,而非主动公开,文件保管单位无需向外界主动公开这些已解密档案的信息。尽管无需主动公开,但当档案利用者想要查询或借阅已解密的原涉密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刻意隐瞒该档案的存在及密级状态,并且应按照与无密档案相同的管理方式进行处理。

3.4 加强保密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存在重保密、轻解密的现象,这种错误的定密、解密尺度给实际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尤其是档案利用带来了很多不便。要想真正减少这种不便,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档案产生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知识教育和培训,明确定密和解密的标准、原则和程序步骤,定期筛查涉密文件的保密期限,对保密期限已满且符合条件的涉密档案进行及时解密,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力争从源头上避免乱定密、难解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010年修订版)[EB/OL],2010-04-29[2016-05-05]. http://www.gov.cn/flfg/2010-04/30/content_159642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EB/OL].2014-01-17[2016-05-05]. http://www.gov.cn/zwgk/2014-02/03/content_2579949.htm

[3]国家保密局政策法规司.《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解读(之八) 定密的程序(下)[J].保密工作,2014(11):8~9

[4]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国家海洋局历史档案进馆工作指南[z].2014:9~10

[5]国家海洋局.关于对局机关档案中绝密级文件进行降密和解密的通知[z].国海密字[2006]106号,2006

[6]孙祎.我国档案解密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49

[7]国家保密局令(2014年第1号).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EB/OL].2014-03-09[2016-05-05].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71533.htm

上一篇:想忘记一个人的句子下一篇:“铭记交通法规,善待生命”主题班会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