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2024-05-09

昆山市财政局文件(共8篇)

篇1: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佛山市市级政府采购资金 财政直接拨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市级政府采购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采购资金及时足额支付,参照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印发的《广东省省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法》和《佛山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市级财政性资金的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统称“采购单位”)。

第三条 市级政府采购资金是指采购单位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时支付的资金,包括财政性资金(预算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和其他财政性专项资金)和与财政性资金相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

预算资金是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安排的资金,包括年初预算安排的资金和预算执行中追加的资金。

财政专户资金是指按规定缴入财政专户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留用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1—

其他财政性专项资金是指除财政专户资金外的其他财政专户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单位自筹资金是指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拼盘项目要求,按规定用单位自有资金安排的资金。

第四条 市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约定,将政府采购资金通过代理银行直接支付给中标的供应商的拨款方式。

市级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办法后不改变采购单位预算级次和单位会计管理职责。

第五条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项目和资金数额较大的分散采购项目,其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办法。

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具体的政府采购项目,由佛山市财政局按照有关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确定。

第二章 资金拨付方式和程序

第六条 市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采用全额直接拨付方式和差额直接拨付方式。

财政全额直接拨付方式是指采购资金全部为财政性资金的 —2—

采购项目,实行由财政直接支付给中标的供应商。

财政差额直接拨付方式是指财政部门和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拼盘项目中各方负担的资金比例,分别将财政性资金及单位自筹资金支付给中标的供应商。

采用财政差额直接拨付方式的政府采购项目,按照先支付采购单位自筹资金,后支付财政性资金的顺序执行。因采购单位未能履行付款义务而引起的法律责任,全部由采购单位承担。第七条 经财政部门批准留用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视同单位自筹资金,由单位按分担比例自行支付。

第八条 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方式的具体管理程序。

(一)支付申请。采购单位根据合同约定需要付款时,应当填写《佛山市市级单位直接支付申请表》(没有纳入市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单位由佛山市财政局主管业务科代其补录入系统,下同),并附上有关采购资料提交给佛山市财政局有关业务科。采购资料主要包括:采购计划申请表复印件、采购合同副本(经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的项目需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确认)、采购项目验收报告、采购单位已支付应分担的自筹资金的付款凭证(复印件)、发票(复印件)、供应商银行账户及佛山市财政局要求的其他资

—3—

料,并加盖公章。

(二)审核。佛山市财政局有关业务科对采购单位提交的资料审核无误后,将采购单位申请付款所提交的《佛山市市级单位直接支付申请表》和政府采购合同副本、采购单位已支付应分担资金的付款凭证(复印件)及供应商银行账户等资料送交佛山市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

(三)支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办法参照现行一般专项资金直接支付的流程进行。佛山市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根据佛山市财政局业务科提交的《佛山市市级单位直接支付申请表》以及其他采购资料等,复核无误后,按照采购单位先行支付自筹资金,财政后支付财政性资金的顺序,开具支付令,通知代理银行按财政应负担的数额把资金拨付给供应商。

第九条 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财政专户资金安排的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方式的具体管理程序。

(一)支付申请与审核。采购单位根据合同约定需要付款时,应当填写《财政拨款申请书》,并附上委托付款申请报告和相关采购资料(参照纳入国库集中支付采购资金拨付的要求,下同)提交佛山市财政局有关业务科。业务科对采购单位提交的资料审核无误后,编制《经费拨款表(财政专户)》,连同《财政拨款申请书》、委托付款申请报告及相关采购资料送交佛山市财政局国 —4—

库科(支付中心)。

(二)支付。佛山市财政局国库科(支付中心)根据佛山市财政局业务科提交的《财政拨款申请书》、委托付款申请报告以及其他采购资料等,复核无误后,通知相关财政专户代理银行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把资金拨付给供应商。

第十条 其他财政性专项资金安排的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方式的具体管理程序。

(一)支付申请与审核。采购单位根据合同约定需要付款时,应当提交付款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采购资料(参照纳入国库集中支付采购资金拨付的要求,下同)给佛山市财政局有关业务科。业务科对采购单位提交的资料审核无误后,提出资金拨付意见,经审批后连同相关采购资料送交佛山市财政局国库科(支付中心)。

(二)支付。佛山市财政局国库科(支付中心)根据佛山市财政局业务科提交的资金拨付意见审批件以及其他采购资料等,复核无误后,通知相关财政专户代理银行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把资金拨付给供应商。

第十一条 代理银行必须依据佛山市财政局开具的支付指令及时足额拨付政府采购资金。

第十二条 对于采购合同履约时间较长或者采购资金量较

—5—

大,需要分期分批支付的项目,采购单位必须制定资金分期划拨计划报佛山市财政局有关业务科审核批准,并按规定的支付程序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十三条 政府采购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导致采购资金增加时,需增加的采购资金由佛山市财政局和采购单位按采购合同约定的各自负担比例补足。

增加的采购资金超出预算的,采购单位应按预算管理审批程序向佛山市财政局申请追加预算。没有追加预算的,佛山市财政局不予拨款。

第十四条

政府采购节约的资金,应按照资金来源,分别处理。

政府采购节约的资金应在每个采购项目采购完毕及由财政负担的政府采购资金全部支付给供应商后,由佛山市财政局业务科办理采购节余资金的追减手续。

第十五条 佛山市财政局和采购单位要根据代理银行开具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政府采购资金拨付后,采购单位根据佛山市财政局国库科出具的《转帐通知书》),按照《佛山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章 监督管理

—6—

第十六条 佛山市财政局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与代理银行、采购单位之间建立定期对账制度,加强日常账务核对,保证各方账目记录相符。

第十七条 代理银行应当严格按照佛山市财政局规定及时拨付政府采购资金,不得拖延滞留或转移资金。凡违反规定的,佛山市财政局将取消该代理银行代理资格,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代理银行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佛山市财政局和采购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政府采购资金拨付管理监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采购单位应当自觉接受同级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政府采购资金进行的监督检查。凡转移、挪用、挤占政府采购资金的,依法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凡需用外汇结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拨款方式及管理办法仍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7—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佛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4年 1 月 10 日起执行。《关于修订〈佛山市市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办法〉和〈佛山市市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核算办法〉的通知》(佛财库[2010]17号)同时作废。

— 8

篇2: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舟邮局〔2006〕125号

关于认真做好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迎检工作的通

各部室、经营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做好舟山市国

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迎检工作。根据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全局干部职工要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创造有利于普及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努力提高窗口服务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规范邮政宣传、办公等文字,全面推进我局的语言文字工作。

一、准备部署(7月下旬—8月上旬)

1.成立舟山市邮政局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全局语言文字工

作。

2.召开全局会议,动员全面落实舟山市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

迎检工作,提出要求。

3.组织全局中层干部、经营单位负责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法》及省、市语委文件。

4.完成舟山市邮政局语言文字工作自查自评报告及舟山市邮政局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自测表。

二、自查自纠(8月中旬—8月下旬)

1.对照《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实施细则》C类指标(社会用字)要求,对全局所有的名称牌、招牌、广告牌进行普查(由人力部牵头落实),对查出问题及时整改。

2.要求全局所有服务窗口营业人员在办理业务与客户接触时,一律使用普通话。由相关部室、经营单位布置落实。人力资源部会同检查并考核。

三、迎接预查、整改、评估(9月上旬—10月下旬)

1.迎接市语委组织的普查和预评估。

2.根据市语委组织的普查和预评估反馈落实,全面整改。

3.以新的面貌迎接上级评估。

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舟山市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迎检工作,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市语委下达的各项任务,顺利通过舟山市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迎检工作,提高邮政服务水平。

(本文发至城区各班、支局、所,传达到每个职工)

二OO六年八月十日

主题词:语言文字工作通知

抄送:舟山市语委办公室、省局办公室、人事教育处。

局内:局领导、局长助理、工会、团委。

篇3: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一、马鞍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据统计, 1990年马鞍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07:1, 是近20年来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1990到1995年间, 城市居民收入快速提高, 年均递增24.7%, 而同期农民收入年均递增12.7%, 增速明显落后于城市, 城乡差距快速扩大, 到1995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43:1, 为近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年份。1995年以后,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趋缓, 城乡差距逐步回落, 在2.6-2.8倍之间徘徊。到2004年, 农村减免农业税和实行农产品补贴,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猛增27.6%。城乡差距由2003年的2.82:1缩小到2.56:1。2004年以来,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多,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004到2009年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4.88%和14.8%, 城乡差距维持在2.6:1左右。2009年马鞍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马鞍山市城市居民2002年的收入水平, 即使按照近五年14.8%的年均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要连续增长5年才能达到2009年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 马鞍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省内相对较小

2010年,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59元, , 比2009年增加2769元, 继续稳居全省第1位, 比全省平均水平 (15788元) 高7371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32元, 比2009年增加1385元, 在全省17市中继续稳居首位, 比全省平均水平 (5285元) 高4047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48:1, 仅高于黄山 (2.36:1) 和芜湖市 (2.39:1) , 低于省内其他14城市。按收入差距从小到大排序, 马鞍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排名全省第三位, 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全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二) 马鞍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较大

虽然马鞍山市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较大。2009年马鞍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马鞍山市城市居民2002年的收入水平, 即使按照近五年14.8%的年均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要连续增长5年才能达到2009年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马鞍山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马鞍山统计局

(三) 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相差悬殊

目前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09年, 马鞍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高达15426元, 是农村居民的3.3倍, 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相差万余元。绝对数相差10775元。2010年, 马鞍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高达19357元, 是农村居民的3.5倍, 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相对稳定可靠, 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5.4%;农民主要以打工方式获得工资性收入, 由于农民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 专业技能水平低, 进城打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 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而且稳定性较差。

二、影响马鞍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 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 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结构, 并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 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农村自身的发展, 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大大滞后于城市的现状, 产生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局面。2005年, 马鞍山市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8.5%, 其中, 第一产业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3.4%, 县域三大产业比重为32.0:30.1:37.9。可以看出, 县域农业不论是在全市农业中, 还是在县域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必然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收入。

(二)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1.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足, 占比不高。

按照规定, 上级财政下达农业项目资金时, 地方政府需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以加大投入力度。虽然马鞍山市近几年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由于县乡财政存在困难且在“吃饭财政”盛行下, 使得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紧张, 无法拿出这部分支农资金。而在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地区, 政府却又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的特性, 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中。配套资金的无法到位直接导致了支农资金的不足。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对“三农”累计投入12.7亿元,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48.1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9.76%。

2.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农业支持总量中直接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呈不断下降, 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农经费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比重过高;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型基础设施的支出过高;这两部分就占去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绝大部分, 使得用于农业科研投入、技术推广应用、农村救济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出就少之又少, 大大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支农支出覆盖面不够, “缺位”现象严重, 如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三)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 随着马鞍山市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马鞍山市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带动一大批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但由于马鞍山市农业产业化起步晚等诸多因素影响, 目前农村产业化水平还相当低。受财力限制,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扶持主要集中在水、电、路等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方面, 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资金总量小, 使用分散, 且没有稳定的渠道, 因而使农业产业化发展长期以来缺乏强劲的推动力。其主要表现:一是龙头企业及各类农贸市场数量少, 规模小, 实力弱, 对广大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户参与产业化的程度低, 订单农业尚处于萌芽状态, 还未给广大农民带来应有的实惠。

(四) 农民隐性负担沉重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马鞍山市不断加大支农力度, 对农民“多予少取”, 以至“多予不取”, 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值得注意的是, 农民的显性负担没有了, 国家还给了许多补贴, 但农民的隐性负担却呈加重的趋势, 使农民尚未鼓起的“腰包”又连连“失窃”: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 国家给农民补贴的绝大部分被上涨的价格给“吃”掉了。据统计, 2010年碳氨、尿素、磷肥等化肥零售价比2009年平均上涨25.8%;农膜零售价平均上涨22.1%;玉米种子零售价平均上涨33.3%;农药零售价平均上涨15.86%。国家政策扶持给予农民的实惠有78.3%被农资涨价因素所抵消。二是高中及高等教育费用的过快增长, 数倍、甚至于数十倍地超出了一般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支付能力。为了供孩子上学, 有的农民倾家荡产, 有的债台高筑。三是迅速上涨的医疗医药费用导致不少农户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尽管目前马鞍山已经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但由于地方财力及农民富裕程度所限, 筹资水平较低, 保障能力还不够高。“看病贵”仍然是农民的一项沉重经济负担。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当前, 马鞍山市实施以扩权强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化体建设为重要内容的“1255”发展战略, 旨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马鞍山。但是, 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 马鞍山市农民增收不快, 购买力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因此,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 努力开创马鞍山市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局面, 应该成为马鞍山市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 加快中心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 建立协调发展的和谐的城乡关系。但城镇化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政府不顾本地客观实际, 在没有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建造或扩大城镇化, 结果浪费了大量土地和资金, 形成大量失地农民, 还给政府和社会增加了负担。因此, 实现城镇化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城市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只能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稳妥推进, 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强化产业支撑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致富上, 最终形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1255”发展战略宗旨应该放在培育、壮大各中心镇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经济, 提高农村就业率, 大幅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议“1255”战略中的中心镇建设要以切实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充分反映农民的意愿, 以吸引农民踊跃参与和积极支持。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强化产业支撑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致富上, 最终形成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心镇建设所需资金, 除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外, 应主要通过土地有偿转让、出让、出租、有偿使用等方式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

(二)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反哺力度, 为农民增收提供物质保障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主体。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长期以来处于做贡献的地位, 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 所以没有政府的扶持引导, 农民收入的提高就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力度, 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一方面应加大市财政对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 县、乡财政也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建设, 确保农村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 选择补助、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建立和完善支农投入激励机制, 有效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向农业, 逐步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导, 农民投资为主体, 金融信贷、企业投资、吸引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大力压缩人员供养及公用经费开支, 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直接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比重。多年以来,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但由于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绝大部分被用于庞大的农口职能部门人员供养及公用经费开支, 其比例高达60-70%左右, 实际用于农业的生产性支出比例只占30-40%左右。据媒体透露, 2005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口事业单位的人头经费约占64%, 直接用于农村、农业、农民的资金仅占约36%。在当前全社会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 这样的支农支出结构、极低的支农资金运用效率, 显然难当重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坚持政府行为“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加快推进农业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并在支农资金变分块管理为集中管理的基础上, 转变相关农口部门职能, 强化服务, 精兵简政, 大幅度减少财政供养人口, 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比重, 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四) 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通过财政适当补贴的形式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如举办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培训班和以会代训、发入科普读物、传单等向农民传递更多的科学种田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市场供求信息, 帮助农民摆脱传统、落后的种植结构的束缚, 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干什么”的原则,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推动农业从过去只注重产量向稳定产量提高质量和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的转变。同时,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是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出路。财政部门应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财政支农的一项重要工作, 积极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或工业园区,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 只要能带动农户, 能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给农民带来实惠, 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 以及产业政策上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 引导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牵引力和拉动力, 让农民从产业化的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 调整政府惠农补贴方向

由大范围、小额度地补贴农民“腰包”, 转为集中解决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近年来,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及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等等。从总的方面看, 党和政府对农民“少取”方面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但在“多予”方面惠农补贴具体项目上还有待进一步调整、探索和完善。目前国家向农民发放的各种惠农补贴, 总的特征是范围大, 额度小, 直接装进了农民的“腰包”。尽管这些补贴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从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还没有真正补到最应该补的地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首先, 应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农民集资、社会投资等方式筹措大量资金, 集中帮助农民办一批新的水利工程, 恢复一批已经闲置但仍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 维修一批正在使用但隐患重重的水利工程。只有把水利的问题解决好了, 农业的“命脉”才会旺, “靠天吃饭”的农民才会有心思办好其他的事情。只有把有限的、分散补贴于千家万户的资金集中起来, 用到农民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上, 让农民不再领着补贴种旱田, 看着老天脸色求收成, 广大农民才会从政府的惠农政策中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鞍山统计局.信息公开年报[R].2009, 2010.

[2].马鞍山财政局.关于马鞍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R].

[3].马鞍山统计年鉴2009[Z].

篇4: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关键词】平台;新预算法;预算编制;信息化

2012年11月,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不仅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更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金融、税务、政府、教育、医疗、司法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可以说,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强力推进。2013年12月,财政部楼继伟部长提出财政工作要“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2014年4月,河北省财政厅正式下发《河北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财政管理全过程、涉及所有财政资金的一体化财政信息系统。

1.“平台”建设目标

唐山市财政局自2013年6月开始谋划启动“唐山市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同年7月开始系统调研,10月完成项目立项,11月完成招标采购,12月成立了由局领导和各处室(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各处室(单位)业务骨干紧密协作的“平台联系人制度”,同时为项目承建方用友政务提供了办公场地和设备,建立了必要的沟通渠道。“平台”建设工作自2014年1月开始全面展开,“平台”建设目标是通过财政业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打造科学、安全、精细、高效的一体化财政管理应用系统,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管理体系,建成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预算单位,公开透明、服务便捷、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政府公共财政门户,全面提升政府财政运行与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阳光财政。

2.“平台”系统功能

2.1“平台”系统划分

“平台”按逻辑功能可划分为四部分,即一个中心、两个门户、三个展现和十一个功能系统,共17个子系统。

2.2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是解决各业务系统间数据衔接、共享、协同问题,它是依据财政部下发的《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2.0》制定出“唐山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根据“规范”将数据分类、提取、加工、重新编码后存储在数据中心,形成唐山财政业务数据“值集”,提供给其它业务功能系统使用。

2.3两个门户

两个门户即财政门户和预算单位门户。财政门户是财政用户的集成登录环境,单位门户是预算单位用户的集成登录环境,集成环境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用户一次登录即可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业务系统。

2.4三个展现

三个展现即财政决策分析系统、预算执行监督系统、综合业务查询系统。财政决策分析系统能够查询、分析业务数据,以动态图表的方式反映财政综合收支状况,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预算执行监督系统可以把预算执行和单位财务核算环节衔接起来,实现管控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动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综合业务查询系统能够根据业务处室自定义需求提取数据中心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满足用户查询要求。

2.5其他功能系统

其它十一个功能系统相对独立。OA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电子化办公,营造机关办公无纸化环境,还预留远程办公、移动办公功能接口;预算编审管理系统支持预算定额、非定额化管理,滚动项目库管理,生成政府采购预算计划、预算文本等功能,支持各业务处室在线审核单位预算,完成“二上二下”流程,最终形成年度预算指标;预算调整管理系统与预算编制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共同完成调整预算任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支持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帮助财政部門掌握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支持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网上开立、审批、变更、撤销、备案、年检等日常管理;经建项目管理系统帮助财政部门掌握基建项目的申报、立项、建设、结算,管理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决算;投资评审管理系统支撑评审中心全部业务流程,满足评审管理需要;汇总报表系统支持各类报表的定制、下发、填写、上报、汇总、查询,是财政部门采集数据的有力工具;财政集中监管系统可以接收预算执行系统产生的凭证信息,满足预算单位账务处理需求,还具有监督、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功能;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建立起预算执行和政府采购的有效连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人员编制和工资信息,满足财政管理需要。

3.“平台”业务功能

3.1财政业务改革发展需要“平台”

财政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财政为政府服务,为政府管钱,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对本级政府负责,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2015年1月1日起实行新预算法,新预算法规定本级财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开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情况作出说明,还要向社会公开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并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事项作出说明。将来,财政部门还要编写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等于把政府的钱袋子晒到了阳光下,将黑盒子变成了白盒子。如果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够规范,那么核算政府成本,科学统筹项目资金将变得困难。这会降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质量,干扰政府判断自身财务状况,影响政府资金、资产、发债、融资等管理事项。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能够说清楚政府想做什么事,事情怎么做,做事的钱从哪里来,怎么花出去。统筹政府部门各类需求,统筹财税资源,实现最大效益,这就是财政部门的管理需求。“平台”就是用于完成这类需求的有力工具。“平台”整合业务数据和功能软件,表面看是技术整合,实际上是财政业务整合,它充分利用原有业务系统,以此为基础,针对原有系统不能满足的需求进行再次开发,考虑现行财政体制,做到在政策和制度的框架下,准确把握好不同财政业务间的内在联系,将各类业务基本要素、控制流程通过程序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得到既符合政策体制,又满足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新系统。

3.2“平台”具体应用举例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功能分类是说明政府做什么事,经济分类是说明政府做事时付出怎样的成本。在“平台”中,经济分类处于控制功能的最底层,起到的作用最大。预算编制是财政业务的龙头,从这里入手解决业务问题会更有效。举例来说,2014年以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用专项经费中的某某业务费、某某调研费等项目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导致预算编制比较含糊,预算执行无法控制。现在,使用“平台”编制2015年预算,编制公用专项经费必须细化到经济分类末级,这样项目数据才能成功保存,待财政部门批复项目后,该项目自动生成多条预算指标进入预算执行环节,且该项目的标识信息全程体现在计划、额度、支付、清算、记账环节。这实现了项目预算编制、执行、会计核算三个环节的统一,有效的解决了前面遇到的问题。

3.3“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编制2015年预算时,基本支出分为两块,一块是定额管理部分,如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等,方法是先通过调研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分类分档方案,然后把预算单位对号入座,按照类档标准计算支出;另一块是非定额管理部分,据实安排预算,如水电费、暖气费等,方法是预算单位先填报数,然后财政部门提却数据中心存储的历史数据,用基数法计算出一个结果,将它作为批复预算的重要参考,随着预算年度的增加,计算结果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实际。编制项目支出时,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取,支出功能分类跟项目,项目跟经济分类,经济分类到末级且必填,系统还支持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项目加以考量,即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所有项目都归集在13个一级大类和100个二级小类中,支持项目常态化申报和全流程管理,支持跨年项目滚动管理,并为所有入库项目生成唯一编码,通过这个编码,数据中心能够追踪了解项目在全部业务环节中的所有业务数据。

4.小结

篇5: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昆政办纪„2009‟14号

关于科技创新第六次联席会议纪要

3月17日下午,黄健副市长在市政府10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科技创新第六次联席会议,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一、市科技局传达了今年以来省、苏州市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对即将全面启动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了说明。会议要求各单位要瞄准省、苏州市明确的各项科技创新目标任务,进一步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力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对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除3个涉及国防军事领域外,要认真分析研究我市的产业特点,加大对13个领域的对接力度,出台对接实施意见,全力做好各项向上争取工 — 1 —

作。

二、会议听取了市“三自”创新办(特色产业基地办)落实各项创新政策、兑现2008各项创新奖励资助经费的情况汇报。会议原则同意:

1.龙腾光电、中创软件等企业去年获得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扶持,拟按1:0.5的比例分别给予2家企业配套资助,其中龙腾光电配套资金由市经贸委、科技局联合提交申请,从市做大做强专项资金中列支,中创软件配套资金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2.按照我市标准化战略政策,给予爱知电机、世名科技等2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奖励。对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商标及去年在境内新注册的商标按规定给予奖励。同时,由市“三自”创新办会同质监局等部门,对龙灯瑞迪公司的药品标准能否作为国家或行业标准起草单位进行奖励开展调研并递交下一次联席会议讨论。

3.给予2008新获得省级称号的传感器产业基地、昆山软件园、昆山模具区分别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先期各拨付50万元,在项目建成后,由特色产业基地办公室牵头,会同财政局、科技局等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50万元。

4.对2008获得的江苏省著名商标企业、江苏省名牌产品企业、苏州市知名商标企业、苏州市名牌产品企业给予奖励。获江苏省卓越绩效管理奖的企业参照省名牌进行奖励。

三、会议听取了市新闻出版局关于正版软件奖励、创建版权示范城市等工作汇报。会议认为版权属于知识产权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知识产权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会议明确由市“三自”创新办牵头,新闻出版局、知识产权局、财政局、法制办等一起参与,研究将版权纳入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的方案,完善相应的工作措施。对版权的相关扶持奖励资金列入科技发展专项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示范企业专项资金,对去年的获奖企业进行奖励,对今年的奖励资金要争取纳入明年财政预算盘子。

四、会议听取了工研院关于模具、中小企业信息化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及OLED、中科院微电子所两个研究室建设情况汇报。原则同意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型企业),与工研院、维信诺公司共同搭建研究中心架构。会议认为,此项工作由于涉及前期投资较大和后期产业化方向问题,工研院、工投公司要尽快牵头拿出方案并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中科院微电子所在工研院设立中科院微电子分所,承担日常工作,加快周庄远红外项目及其它相关领域项目的引进。会议要求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必须按照2008年第四次联席会议明确的操作要求,通盘考虑,稳步推进。要求相关部门要抓住OLED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领域项目,也是省重点支撑项目的机遇,加快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研究中心建设。

五、会议听取了创投公司相关投资项目进展情况、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关于小核酸基地的筹建及项目引进情况的汇报。认为

创投公司的锐星微电子、大压机、允升吉等项目有序推进,要继续关注,尽快见效。小核酸产业基地筹建及研究所建设进展顺利,包含3个院士项目的15个产业项目将陆续进驻。近期筹备召开小核酸平台建设专题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风投、产业引导资金、税收、人才、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推动小核酸产业基地加快发展。

六、会议对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以下意见:

1.认真做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工作,尽快出台对接意见,明确部门职责,加大项目的组织申报力度,力争有一批项目纳入重大专项盘子。

2.全力配合做好昆山高新区省级升国家级工作,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昆山高新区的沟通,认真配合做好申报材料的准备、实地调研区域的选择等迎检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专家组调研。

3.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办公室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各区镇建好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并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加大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争取力度,力争有新的突破。

4.开展软科学研究,由清华科技园负责、科技局等部门配合,深入挖掘我市推进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相关文章,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5.市财政设立的1.2亿元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其中5000万

元拟设立侧重扶持高科技项目的天使基金,市科技局、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等单位要加快研究操作模式,尽快运作;4387万元用于创投、工投等国有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增强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政府引导能力;2613万元核拨昆山软件园。

6.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大会、科技人才行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会同人事局、经贸委等部门在听取市委组织部、各区镇意见的基础上,拟定活动建议方案报市委、市政府。

参加会议人员:方勇、沈跃新、纪明、王志建、沈黎明、沈军、刘万枫、荀标、朱天舒、金慧、刘郦、金晓春、陈伟、沈大鸣、应忠伟、浦景松、王建龙、蔡星娟、周晨、罗敖生、方雪华

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整理

篇6: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昆安监〔2011〕1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监管工作的通知

各区镇安监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安监总管三〔2010〕18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和登记建档工作

危险化学品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标准辨识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并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确认。同时,填写《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申报表》(见附件),于4月18日前报所在地安监办,由安监办汇总后于4月20日前报市安监局危化科。要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管理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方案,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今后新增的重大危险源,应在辨识、确认后及时申报和登记建档。

二、规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备案工作

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并报安监部门备案。评估应包括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定期检测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安全对策措施,重大危险源等级,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情况,应急救援措施和评估结论等。

三、落实企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主体责任

企业要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定期检查维护,对存在事故隐患和缺陷的,要立即整改;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重要参数的测量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在今年内完成紧急切断装置的设置。要按照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器材,建立稳定可靠的消防系统,设置必要的视频监控系统,但不能以视频监控代替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自动监控措施。年内,要在重大危险源现场明显处设置安全警示牌、危险物质安全告知牌,并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后果、应急措施等信息告知周边单位和有关人员。

四、推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平台建设 各区、镇及有关单位要督促指导辖区内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危化品生产、使用、储存装置、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尽快实现反应工艺自动控制、报警连锁,提高异常情况下的响应速度。各区、镇要积极建设区域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平台,将辖区内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场所逐步纳入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努力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能力。

五、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企业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急救援处置手册,建立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技能。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器材的管理,确保应急救援物资、器材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切实提高事故的防范和处置能力。

六、强化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日常监管

各区、镇要将重大危险源纳入“一企一档”管理,积极建设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电子档案,努力提高企业重大危险源档案的信息化程度。要根据危险化学品企业分级分类(即红、橙、蓝)监管原则,按照重大危险源所属企业的监管等级和要求,实施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以外的,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企业,由各区、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监管。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的力度,督促辖区内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申报表》

篇7: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7、开标应当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邀请所有投标人和采购人代表参加,由采购代理机构主持,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方法和标准,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评标委员会将评标结果向采购代理机构提交书面评审报告,并推荐中标候选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根据评标委员会提交的中标候选供应商的顺序,现场公布中标候选供应商名单和中标金额,并予以公示三天。无疑议后,以第一中标候选供应商为中标人,由采购代理机构向其发出书面中标通知书。、采购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法和招投标文件的有关约定与中标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合同履行中,采购人需要更改政府采购合同的,由采购人落实资金后提出书面申请,经财政部门批准,补办采购计划、中标通知书和采购合同。、采购人依照合同约定条款组织政府采购项目验收,涉及有关行业标准的应聘请有关专家参加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制政府采购验收报告。凭政府采购验收报告和有关凭证,填制《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拨款申请书》,由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向中标供应商支付。

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建设工程项目采购,采购人凭有关凭证填制《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拨款申请书》,由财政集中收付中心预付或支付工程资金。

篇8:昆山市财政局文件

一、财政转移付制度立法检讨

从直观上看,此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肇始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定,继之而起的是《预算法》的修改,新增一条关于转移支付的专门规定,然后是国务院相继的两个规范性文件,之后是几省关于省以下转移支付改革的实施意见。综观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法律的修改,这些举措由党而国,由中央而地方,由抽象而具体,层层推进,环环紧扣,使转移支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远未健全。仅从这些文件中直观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无高位阶的统一立法。现存制度中,关于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最高存在于《预算法》中,即该法第16条。该法条虽然较之于之前旧《预算法》有了相对具体的专门规定,然而仅此一条恐怕仍旧会沦于空泛。转移支付涉及大部分财政支出的份额,整个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需要一部专门立法作为整个制度大厦的根基,而这一重任远非新《预算法》的一个条文就可以承担。而《预算法》之下,国务院的两个文件虽然具体却位阶不够,难以统摄转移支付全局,并且在转移支付只有《预算法》16条规制的情况下,恰恰是国务院,尤其是财政部在行使转移支付立法之权,左右着许多转移支付措施的具体执行。这就会导致两方面后果:一是转移支付制度至今仅停留于原则目标层面,《预算法》的规定失之笼统,国务院两个文件的规定虽然具体却只涉及了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具体应着手的方面,却使权力主体,职责权限,责任承担等内容缺位,以致转移支付缺乏可操作性;二是使转移支付制度停留于政策层面,国务院始终是转移支付的立法者和执行者,转移支付始终“政出于国务院”,政策性太强,而不能稳定为固定的法律制度,政策的易变性、非法治性在转移支付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这一涉及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事项处于无法的境地而不可持续。故,我国实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转移支付法律,以避免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权威、稳定性差、立法的科学性难以保证的问题,也可使制度的运行更加具有操作性,权力主体、职责权限、责任承担等内容一旦确定,转移支付制度就具有了“主体—权力—责任”的法律规范结构和“假定—处理—制裁”的法律规则模式,这样就可以保证转移支付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运行。

二、关于省以下转移支付方面的思考

国务院发布转移支付两文后,几省相继发文完善改革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在这里的担忧是,各省级政府制定的完善转移支付办法亦是根据国务院两份文件制定,前者已经失之笼统、易变、非法治性和可操作性,后者势必步其后尘,出现同样的问题:缺乏对相关主体权义职责的界定,缺乏一套明确的资金申请、使用、监督、问责程序。

三、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完善中借鉴国外经验应注意的问题

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各方面改革都难免要借鉴国外经验,但是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铁律,否则,我们的改革无须谨小慎微地摸着石头过河了。所以,借鉴国外经验一定要注意引入模式的中国化,“中国特色”并不只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施政理念。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这一方面的问题也应该注意。所以,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完善过程中,我们广袤的国土、多元的民族构成、不均衡的地区发展水平、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复杂的政府层级制及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就不能不考虑。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时,我们不可能借鉴没有财政层级划分的城市国家,也无法向面积较小的其他国家学习,可学者仅余美国、加拿大,但它们又都是联邦制国家,借鉴的时候显然不能照搬。另外,日本面积虽小,但层级复杂,也是中央集权国家,我国借鉴国外经验时,日本也是不能忽视的国家。

四、关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后,实际上是在财权上实行了“联邦制”。而我国政治体制却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制。财政上的分权与政治上的集权是否冲突?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中央总是谋求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如此政治体制下要求一个配套的统一的财税体制,这样才能使中央统一操盘,钱随事走,能维持地方政府日常工作,又能时刻控制地方。而真正的分税制要求有分权的政治体制,因为政治体制的分权就代表着中地之间事权的明确切割,互不干涉。这样才能在明确的事权分割下,确定各自的财权;在合理的税收体制下,各自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以确保各自的财政支出,故而,财政分权的前提是政治权力的分立。由此可知,集权的政治体制与分权的财政体制是不能配合运行的。

而我国何以就能在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实行了分税制?前述可知,分税制下财权以事权为基础,而事权的划分须以分权的政治体制为前提。所以,集权政治体制下,地方的政治权力永远受控于中央,中央与地方事权也就不可能明确分割,中央也不允许地方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而中国的情况正是如此,虽然貌似已经实行“分税制”,然而,地方只是拥有对既定税种的“收税权”及中地共享税的“分享权”,而无法增立新税,并且,中央对中地共享税的分成比例可以由中央随意变更,地方无税收立法权。故,中国的“分税制”名为“分税”,实为“授权”,并且被授权人无权参与决定授权的内容,授权人可以随意变更授权内容。综上,中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并不会与集权式的政治体制相冲突,因为中国的“分税制”并非真正的分税制,而是类似分税制的“税收授权制”。但是,不产生冲突并不代表就是有益的,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完善的分税制,却不知此分税非彼分税,这一根本性错误将导致我们的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难以绝对厘定(中央一直管着地方,掣地方之肘,而不能明确分割事权),我们的“分税制”即使“完善”,也是“税收授权制”的完善,并且只能以大量转移支付无效率的资金对向流动来消化财权上移、事权下压带来的弊端。

五、财政转移支付改革背后的危机

我国自古是集权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来未达到一种所谓的“和谐”,向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地方对中央总是存在着一种“离心”的倾向,而不能如西方国家,即使是给予地方充分的自由,地方也不会擅自独立割据。我国的状况总是要么中央集权,一统万方,万马齐喑;要么是诸侯混战,分封割据,从来没能在自由与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央与地方之间,彼此总处于攻防的博弈之中,而没有充分的信任。基于这种不信任,我们可以充分预料到财政转移支付完善背后的危机:财政转移支付目的在于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各自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实现地方财力的自给自足,假如,在事权相对明确了之后,以转移支付满足地方的财力需求,实现各级各地区政府完全的自给自足,这貌似理想,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即地方割据。若单纯地考虑财政平衡,可以划分事权,转移支付以配财权,使各方皆大欢喜。然而,现实容不得片面,国家治理更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在单一制国家,财政是中央维系权威的重要途径,假如通过转移支付使地方实现了财力的自给自足,不需要中央支援,这就会导致中央权威崩塌,这与直接划给地方充足的财权是一样的效果,中央以转移支付实现对地方牵制的目的将成徒劳,将会产生政令难行,慑乱无威的风险,国家有随时分裂的危机。贫穷是最大的不正义,而动乱则是更大的不正义。所以,在设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时,即使事权已经相对明确,也不应给地方完全充足的财权,而应将地方所需之部分财权由中央掌握,使地方有所匮乏。综上,所谓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应该是相对的匹配,而不是绝对的自给自足,地方财权配置自始不能充分,务使其财权相对于事权有所匮乏。

参考文献

[1]徐阳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学解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杜放.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刘剑文.地方财源制度建设的财税法审思[J].法学评论,2014,(2):25-32.

[4]倪志龙.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熊伟.财政法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蔡茂寅.财税法学前沿问题研究——地方财税法制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上一篇:我最欣赏阳光作文下一篇:骨科科室科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