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2024-04-23

昆山市场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昆山市供电公司2001-2008年农电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王琤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

摘要:自2001年农电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昆山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农村电网的规模日益扩大,农网配变、线路等设备数量翻了几番。与此同时,作为昆山市供电公司派出机构的农村供电所的人力资源却基本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给农电的持续健康发展带了较大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2001年到2008年的昆山市农电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展现了昆山农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关键词:改革;农电;农电服务

中图分类号: 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昆山市基本情况及农电概况

昆山市位于上海市西、苏州市东,市域总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9万人,暂住人口95万人,下设9个镇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008年,昆山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0.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72.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00.5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市)前列。

昆山市供电公司下辖玉山、巴城、周市、城北、开发区、陆家、花桥、千灯、淀山湖、张浦、锦溪、周庄共12个供电所,农电工522人。现有400伏低压线路6793公里,农村综合变4811台,综合变容量260.06万千伏安,综合变用户35.34万户,综合变售电量(不含大工业)为19.695亿千瓦时。

昆山市农电发展历程

1、农电体制

1999年12月,按照国家农电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对昆山农村电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正式撤销乡镇电力站,成立供电局所属的21个镇(开发区)供电所。2002年2月,鹿城农电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为农电人员的人事代理、保险交纳、人员培训等理顺了管理体制。2006年根据江苏省电力公司要求对原所辖21个供电所撤并为13个供电所。2007年按照供电所班组专业化工作的要求与地方行政区域相配套的原则撤并了正仪供电所。

2、农电人员

2001年,由昆山市供电公司统一组织对农电工进行考试、考核,完成了农电人员的招用工作。根据所管辖范围和工作量大小而确定,供电所一般核定为8-10人。农村供电所设置所长、技安员、核算统计员、营业员、计量员等岗位。招用的农电人员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制职工,实行按岗定薪,并统一在昆山市劳动保障部门参加社会保险。2002年,鹿城农电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后,统一负责农电人员的人事管理工作。

3、农网改造

到2003年底,自1998年启动的昆山农村电网一、二期建设与改造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投资2.45亿元,并分别于2000年4月及2004年5月通过苏州供电公司组织的专家组验收。2006年,以“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全年投入

8019.77万元,加大农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配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及供电可靠性。2006年底,昆山的电气化水平已达到了国网公司的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的要求,花桥镇、陆家镇、周市镇3镇及其下属12个村已达到新农村电气化示范镇标准。2008年,投资1656万元对锦溪、玉山、巴城和千灯等4个乡镇及所属的26个村进行新农村电气化改造。

4、电价变化

昆山作为江苏省36个农网改造县(市)之一,从1998年12起开始进行农网改造。通过农网改造,使农民照明电价由过去的平均每千瓦时0.7-0.8元降至0.57元。2000年12月1日起,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由每千瓦时0.57元降到0.52元。2003年2月20日,在城乡居民用电、非居民用电实行同网同价的基础上,城乡农业生产用电和非、普工业用电也实行同网同价。2003年8月,昆山开始试行居民用电峰谷分时电价,按照统一政策、逐步实施、用户自愿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开。

2001年-2008年昆山市农电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将从营业户数、供售电量、配变电设备、农电人员变化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展现2001年到2008年昆山市农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1.营业户数

昆山市综合变以下用户从2001年14.29万户,至2008年已快速增至35.34万户,增长了21.05万户,增长率达147.3%,年均增长率达13.8%。其中:居民照明用户增长了18.61万户,增长率达172.8%,年均增长率达15.4%;非普工业用户增长了0.41万户,增长率为64.1%,年均增长率为7.3%;其他照明用户增长了2.40万户,增长率达184.6%,年均增长率达

16.1%;农业生产用户减少了0.36万户,增长率为-22.8%,年均增长率为-3.6%,如表2所示。分析认为:近年来,由于昆山市的生产力布局整体推进,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用地日趋紧张。另一方面,昆山市政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量征用农村宅基地。这些举措一方面

改善了民生,另一方面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大量可供使用的土地。因此农业生产用户呈负增长,而居民照明用户却大幅增加。

2.供售电量

昆山市供电公司的企业供电量从2001年的24.6569亿千瓦时,增至2008年的122.8373亿千瓦时,增长98.1804亿千瓦时,增长率达398.2%,年均增长率为25.8%。农村综合变售电量从2001年2.0763亿千瓦时,增至2008年的19.6950亿千瓦时,增长17.6187亿千瓦时,增长率达848.6%,年均增长率达37.9%。

分析认为:企业供电量年均将近38%的增长率是昆山经济近几年来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农村综合变电量的惊人增速,一是因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生活用电迅速增加;二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使用程度越来越高;三是因为农村电网改造后,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四是因为小民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3.配变电设备

农村综合变数量从2001年的2153台,增至2008年的4811台,增长了2658台,增长率达123.5%,年均增加约332台,年均增长率达12.2%。其中:住宅小区变压器数量增长了1347台,增长率达556.6%,年均增加约168台,年均增长率达30.8%;农村用户变压器数量增长了1318台,增长率达69.0%,年均增加约165台,年均增长率7.8%,如表4所示。

农村综合变容量从2001年42.50万千伏安,至2008年已增至260.07万千伏安,增长了217.57万千伏安,增长率达511.9%,年均增长率达29.5%。其中:小区用户变容量增长了150.91万千伏安,增长率达1673.1%,年均增长率达50.8%;农村用户变容量增长了66.66万千伏安,增长率达199.1%,年均增长率为16.9%。

400伏低压线路从2001年的4203公里,增至2008年的6793公里,增长了2590公里,增长率为61.6%,年均增长率为7.1%。10千伏配电线路从2001年的1649公里,增加至2008年的4112公里,增长了2463公里,增长率为149.4%,年均增长率为13.9%。计量电能表从2001年的148565只,增至2008年的355872只,增长了207307只,增长率为139.5%,年均增长率为13.3%。

分析认为:由于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变数量、容量的增加是必然的结果。此外,在昆山的城镇化过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大量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小区,电气化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小区变数量、容量和电能表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正好与前文提到的居民照明大幅增加的现象互为呼应。

农电人员

2001年,各供电所编内人员236人,编外人员243人,农村电工386人,总计865人。为配合农电体制改革,当年对农村供电所人员、农村电工进行了招用考试,符合招考条件的有629人,后经考试录用523人,并于2002年全部与鹿城农电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经过8年的发展,农电在编人员从2001年的523人,至2008年为522人,减少1人,增长率为-0.2%。人均售电量从2001年的人均39.7万千瓦时/人,增至2008年的377.3万千瓦时/人,增长率为850.4%,年均增长率为37.9%。人均维护的用户数从2001年的273.23户/人,增至2008年的677.01户/人,增长率为147.8%,年均增长率为13.8%。人均维护线路从2001年的8.04公里/人,增至13.01公里/人,增长率为61.8%,年均增长率为7.1%。人均综合变台数从2001年的4.12台/人,增至2008年的9.23台/人,增长率为124.0%,年均增长率为12.2%。分析认为:最近8年,昆山市的农村电网的规模日益扩大,农电人员数量却基本不变,而且年龄结构正日趋老化,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给供电所的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通过近年来的农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昆山农网规模迅速扩大,供电能力明显提升,电能质量得到提高,较好满足了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

2、农网改造和农村电气化建设使用电条件得到了改善,同网同价和峰谷电价的实行使用电成本下降,农网用户从“用得上电”到“用得起电”,农电事业的社会责任得到了切实履行。

3、农网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服务不断增加,农电人员却维持不变,甚至有减少趋势,使得农电人员的工作压力、强度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营业服务、抄表收费、运行维护、供电抢修等方面。随着人员老化,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

篇2: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姓名:钮明菲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3)班

学号:2012060527

摘要:笔者作为昆山人,通过多方了解并对昆山市张浦镇南吉山村的农民收入分配问题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本市i农乡差距全国各地迥异的情况,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1995年为2.72:1,2001年为

2.92: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1,2005年约达3.22:1。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就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二、昆山市概况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交界,西与苏州市吴江区、吴中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接壤,目前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不过行政区划仍属于苏州,且干部管理、统计口径等仍由苏州市代为统筹。东西最大直线距离33公里,南北48公里,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23.1%。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2010年9月,昆山与维也纳、新加坡等5城市获该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三、张浦镇概况

张浦,东邻国际大都市上海,西依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位于昆山市版图中心,北接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中心城区,南接昆山南部生态旅游片区,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城镇。2001年由原张浦、南港、大市三镇合并而成,镇域面积109.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其中户籍人口6.9万,辖9个社区居委会、16个行政村。

张浦历史悠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赵陵山遗址被考古界誉为“中国土筑金字塔”,名列“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四,也是江苏首获此项殊荣。神秘的姜里太极水村,集水乡之美、道教之灵、民风之纯于一身,水中有岛、岛上有村,形如八卦,风景如画。张浦历史上先后出现过马先觉、邬景和、徐南复等一批历史名人,近现代还养育了不少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张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四.南吉山村情况

位于张浦镇东南部,盛产大豆、水稻、山芋等农副产品;

通过调查:南吉山村平均每农户人口4人,有效劳动力2人,户主年龄大多数在30岁—55岁,家中基本没有有外出打工人员,农作物种植种类多,但每种农作物的种植量都不大。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南吉山村农民收入的现状,主要有:

1、农作物种植并不是南吉山村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自办小型工厂或进入工厂打工,收入为1600-1800,工资较高但工作繁杂且工作时间较长。

2、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人数极少,安土重迁。大多数外出务工者选择在昆山城区工作,一小部分选择在上海工作,极少前往其他省市。

3、饲养小型家禽如鸽子,鹅等补贴家用

4、农民的支出流向相对集中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问及农民收入支出的流向情况,统计结果如下:有14人选择将收入首先用于扩大和发展生产;同时还有9人选择购买耐用消费品;27人选择了建房。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吉山村的支出流向较为集中

全市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精神生活日趋轻松。

1.消费结构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日趋优化,表现为: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主食消费比重下降。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娱乐设施日益完善。

2.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购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必然会愈来愈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生活的标准: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29%以下为最富裕。2003年本乡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比1998年的41.7%下降了4.7个百分点,属于富裕。

3.家庭设备档次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条件和机会,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中,许多高档设备如彩电、空调、冰箱等等都已屡见不鲜,10%的家庭拥有电脑或汽车。

五.影响农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因: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农民收入影响过大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对于那些没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农户来说,家庭经营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所以粮食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能对农民的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政府对粮食价格所采取的政策则直接决定着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当地农民没有好的售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粮食的小贩来到村里,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粮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

六.农村发展状况

1、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1.粮油作物面积和总产继续减少。虽处于鱼米之乡,但极少数农民选择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而是选择种植大豆,青菜,韭菜,南瓜,山芋,芹菜,西红柿,慈姑等蔬菜,每种蔬菜只种一畦,不用于增加日常收入,只用于自家日常消费

2.花卉、苗木发展迅速。

3.特种水产效益上升。我市充分利用水乡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努力打造品牌优势,阳澄湖大闸蟹已产生品牌效应。

2、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2003年全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其中:水产类2个,果蔬粮油类2个,已被苏州市批准并在实施中。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其中:蔬菜基地4个、果品基地3个、水产基地6个

3、利用外资步伐加快

一些大的农业外资项目进驻我市,农业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有太阳休闲农业俱乐部等休闲观光综合农业项目。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筑成我市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我市30多万农户在养老、就医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农保全面实施。

5、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七.南吉山村发展带来的问题

1.小时昆山真是小桥流水,水乡天堂,江南鱼米数不尽,现在由于大量农村小型工厂的开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河流,空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村里的小学已经停办,凡上小学的孩子需坐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去张浦镇念书,更别提初高中了。

八.面对客观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差距如何看

应该说,合理且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改变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相应的收入报酬,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二是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三是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允许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能更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后,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们,大都把资本转向投资建厂、办企业。而资产一旦进入经济运行的大系统,就会带来国家税收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国家财富总量增长,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九.对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化建议

政府可以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发挥重要作用:

1.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2.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5.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和卫生医疗条件,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收入转移制度,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6、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7、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8、农村的减负以及教育扶持的力度应不断加大。

十.结语

本村地处长江三角洲,临近上海,苏州,气候适宜,地理环境优越,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临海临长江,交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在快速增长,致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只要有计划的发展,南吉山村必将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篇3: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1基本情况

玉山镇某幼儿园为一所私立幼儿园, 共有班级9个, 学生380人。该园教室及午睡室采光、通风良好, 明亮宽敞, 平时注重开窗通风, 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 平面、器具采用84消毒, 手足口病发生在该园中二班, 有学生40人。

1.1首发病例:12月1日晨检时, 保健老师发现中二班王某某手掌、脚掌部有皮疹症状, 体温正常, 电话通知其家长领回治疗观察。

1.2疫情发展:王某某经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 12月5日, 该班张某某经苏州儿童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 同班的汪某某被昆山二院诊断为手足口病, 12月6日同班戴某某、薛某某、姚某某被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自12月1日至12月6日, 中二班共有6名儿童诊断为手足口病, 该园其他班在此时段未出现手足口病病例。

2流行病学研究

2.1流行强度此次手足口病疫情只出现在该园中二班, 中二班共有儿童40名, 诊断为手足口病, 罹患率为15%, 无死亡病例。

2.2流行特征6名手足口病儿童男生5名, 女生1名, 在同一班级, 有密切接触经历。

3病因推断

手足口病儿童首发病例和二代病例手部、口部、臀部、足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 体温正常, 临床症状相似。咽拭子检测Cox A16阳性, 推断患儿是由Cox A16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5至7天, 此次商情首发病例王某某与二代病例发病间隔4至5天, 在手足口病一般潜伏期区间内。推断此次疫情可能是通过生活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的手足口病疫情。

4预防控制措施

通过采取停课、晨检、疫情监测、清洁消毒和卫生宣教等措施, 在手足口病最长潜伏期内未出现新发病例, 停止应急响应。

4.1停课:鉴于该园中二班五天内发现6例手足口病病例, 依据我省《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规定, 建议该园中二班停课10天。幼儿园在停课期间每日做好儿童的随访工作, 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 认真做好记录。

4.2晨检:加强晨检, 保健老师严格洗手消毒, 防止交叉接触不同儿童。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疑似儿童, 立即通知家长带回诊治, 确认病例采取隔离10天再入园正常上课的防控措施。

4.3因病缺课登记追查:对缺课儿童认真登记、及时随访, 并将结果报玉山镇预防保健所。

4.4通风消毒:加强对教室、活动室的通风和消毒, 对儿童能摸到的地方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并认真记录, 儿童的衣被要在阳光下曝晒, 相对隔离其他班级与疫情班级的接触。发生疫情的班级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终未消毒, 在手足口病最长潜伏期内未出现新发病例, 停止应急响应复课前再进行全面消毒一次[1]。

4.5健康教育: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向家长发放告知书, 宣传预防控制要领, 疫情期间尽量要求儿童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不好的公共场所。

5讨论

5.1幼儿是手足口病高危人群结合临床症状、潜伏期、实验室检测结果, 推断本次疫情为Cox A16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很多, 各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 幼儿是手足口病高危人群。

5.2减少发病蔓延机率的措施幼儿园儿童集中, 消毒不严是造成聚集性发病的主要原因[2], 为防止手足口病发生和蔓延, 幼儿园应加强疫情监测, 疫情暴发时, 有关部门要及时采集样本送检验室确认病原。做好晨检和午检, 做到“四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保持教舍良好通风, 对楼梯扶手、门把手、桌面等定期擦拭消毒, 加强健康教育, 不吃生冷食物, 不喝生水, 减少手足口病传染病发病机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哲, 陈彦哲, 李蓬.郑州市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0, (6) :461-462

篇4: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良好的身体状况、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重视学生的健康,就是重视我国未来的发展,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主要力量。唯有健康的生活,才可以让小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现如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力量、耐力、速度等基本体质健康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成了现在小学生的一大危害。城市的生活水平较高,超重肥胖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导致了现小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反应。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定期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苏州作为教育强市,学生在全面学习各类知识的同时,是否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为此我对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资料和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②问卷调查法

在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现场发放问卷,其中男生32人,女生28人。现场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③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调查显示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一周内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为:一小时以内为27%,一小时到两小时为43%,两小时到三小时为12%,三小时以上为18%。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调查显示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有:乒乓球23%,篮球22%,足球20%,其他35%。

3.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调查显示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有:学校操场52%,自家小区附近的空地23%,体育场馆15%,其他10%。

4.男女同学分别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

调查显示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如下:男生:非常喜欢15人、喜欢14人、无所谓3人;女生:非常喜欢16人、喜欢8人、无所谓4人。

5.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作业太多35%,没有场地和器材30%,身体不好2%,其他33%。在“影响小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因素”这一柱状图可以明显看出‘作业多、‘没有场地和器材是目前需要着手解决的两个因素。

6.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调查显示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父母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为:非常重视33%,重视37%,不怎么重视23%,一点都不重视7%。

四、结果与建议

1.结论

①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每周的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有82%的同学还需加强督促参与体育活动。

②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以在学校操场为主,也有部分学生会在自家小区附近寻找可以进行体育活动的空地,有的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会跟随父母去专业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

③在“父母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这一柱状图显示来看,大多数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课外活动还是比较关心的。只有30%的父母对孩子的课外活动情况重视度不够。

④从“男女同学分别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这一调查可以看出88%的同学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比较期待和喜欢的,其中女生的非常喜欢程度更是略高于男生。

2.建议

①增添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间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育活动这样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保障,又能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灵活化。家长在空余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去体育馆或公园,与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孩子会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欢快与潜能。

②增添学生课外活动的项目、器材和场地

场地和器材也是影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的引入,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老旧的体育器材,完全已经满足不了现小学生的活动需要。丰富的体育器材和良好的体育场地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调查显示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为主,但是其球类运动的技术不够完善,还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指导和训练,才能让其达到健康体育运动的目标。

③加强学校领导和父母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对学校是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通常还会影响着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学校应以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为主,为学生制定完善的体育活动计划,这不仅会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更会让其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出来,达到劳逸结合的健康要求。同时家长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着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周末和节假日是带领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最佳时段。参与一些户外拓展或亲子活动的小游戏,让孩子健康运动的同时开动脑筋,岂不是一举两得。

篇5: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2011年7月

昆山市基本情况分析

信息来源:《昆山统计信息公众网》、《苏州市统计局公布网》、《昆山市BBS论坛》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昆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部,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管理 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和9个乡镇。航空:上海虹桥机场(距45公里,约半小时车程)

上海浦东机场(距100公里,约1小时车程)

港口:上海港(中国最大港口、距离60公里)

张家港(距100公里)

太仓浏家港(距35公里)货物经区内水道运达以上各港口可直接出口。铁路:京沪铁路穿越开发区,并在区内设有二等客货运输站,苏州-太仓高速公路(绕城东北环-陆杨-双凤)。

公路:区域内公路网健全,沪宁高速公路、机场路、312国道穿越开发区;绕城高速公路东段(湘城-巴城-正仪-甪直);苏沪外环连接线,从绕城东南环经大市镇接上海外环,东距上海50公里,西邻苏州37公里。

二、人民生活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1669元,增长率为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增长率为12.0%。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892 元,增长17.9%。

三、人口

2010年常住人口192万左右,本地人口71万,外来务工人员121万,由于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缓慢,人口的老龄化现象较为明显,60岁以上的老人在71万人口中占12.6万人(18.6%)。婴儿出生率低于7%,是一个低于世界标准的老龄化城市。

昆山的本地城镇居民的平均年龄是82岁,男性79岁,女性85岁。在昆山本地居民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受教育程度普遍是男性高于女性,大专以上人员较少。1

昆山市外来务工人员中高技术人才、私营公司的企业主、投资商人等高端人员所占比例,在现阶段无法获取。

四、经济现状

2010年昆山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100.28亿元,成为国内首个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

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最密集地区,常年往来于昆台两地的台胞台眷达10余万人。台资经济已成为推动昆山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0年6月,累计批准台资企业3738家,总投资达442.5亿美元。台湾排名前一百大制造业企业已先后有60多家来昆山投资兴办了近100家企业。

五、医疗保健消费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也不断提升,居民愈来愈舍得花钱保健康,从而推动了医疗保健消费的快速增长。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1114元,同比增长34.1%。其中滋补保健品消费271元,同比增长64.2%。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372元,同比增长23.23%,增幅居各类消费支出的第二位。

高收入家庭的滋补保健品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家庭,以为他们有能力购买更多、更好的滋补保健品。

昆山市居民滋补保健品消费逐步趋于理性,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其中滋补保健品增长增长幅度尤为突出。购买滋补保健品不简单的只是看广告宣传,而是注重产品的疗效。由于近几年,各类疾病治疗费用持续上涨,一场小病动辄就要上千元,家庭成员一旦身患重大疾病,就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这些因素进一步促进居民的医疗保险意识。

六、市场前景良好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从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功能,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功能,都得到较大提升,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

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保健意识增强以及中低档次产品的质量不过关等原因,给高档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为高档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2011年,一波接一波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民神经紧绷,食品质量安全是人民购买食品的主要购买依据。人民在内心还有一种“定理”,一分价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价格高低在现阶段不是人民最为好关心的因素。

昆山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中,像周庄、锦溪、千灯、阳澄湖等旅游经济圈,人口流动性大,未来的消费能力强。

昆山在苏州和上海之间,市民接受的信息较为全面和快捷。蜂产品在苏州发展较好,昆山受去影响较多,市民对蜂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在产品进入市场前期宣传比较容易。

七、保健品市场构成昆山市蜂产品市场的主要品牌有:

杭州蜂之语专卖(中山路150号)、北京知蜂堂(柏庐路251号)、江西汪氏蜜蜂园(珠塘路)、上海森蜂园(大润发、乐购等商场)、北京颐寿园专卖(樾阁北路263号)、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春晖路826号)。

昆山市其他保健品品牌有:

八、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昆山市的市民选择消费保健品的趋势是绿色、自然、有机和无公害。市民在购买保健品时更看重的是功效,但是在服用之后,多久才能有效人民没有了解清楚,有一分部人认为在当天服用就应该出功效,另一部分认为应该在一段时后内有效果,这就反映了现在昆山市民对保健品的功效还没有一个完全的认识。

在其他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夸大了产品的功效性的宣传,导致了现阶段市民对保健品的信任急剧下降,但是并不是完全的不信任保健品,有条件的市民愿意用多一点的钱去买高档一些的保健品。

九、总结

1、昆山市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经济上受苏州和上海的影响较大。2010年的生产总值

(GDP)在全国的县级是中是首个超过2000亿元,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加之市民的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长,人均年消费水平不断上涨,非常适合我们产品进入市场。

2、昆山市的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加之市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中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也越来越注重,用于购买保健品的费用不断上涨。

3、2011年是产品质量严重失信于民的一年,市民对保健品的功效和质量比较关注,对

中低档得保健品有一些不放心,给中高档产品一个空白的发展空间。

4、昆山市蜂产品企业进入市场较早,蜂知识的普及度较高,有利于产品进入市场后的宣传工作。

5、昆山市的旅游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如果能够把握住昆山市场的产品宣传和销售工

作,还是能够做到一个点带动一个线或者一个面得广阔市场。

6、昆山经济的发展为保健品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促使

篇6:昆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09期

□ 季红芳 钱惠明

摘要昆山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强的农业教科研与农技推广实力等优越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全球化的视野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之路;从实际出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创新组织机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思考;江苏昆山z

2007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既表明了中共中央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发展现代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昆山市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工业污染相对较重外,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我市的农业现状来看,全市耕地面积2.239万公顷,每年要使用化肥(折纯量)4 625.5t、农药1 450t,耕地折合使用的化肥(折纯量)为206.7kg/hm2、农药为64.8kg/hm2,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部分秸秆焚烧,对农村生活生产居住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发展现代农业,对发展农业生产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意义重大。

1昆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优越

1.1昆山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推进深入,昆山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底,昆山率先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2006年综合实力蝉联全国百强县(市)榜首,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口径财政收入151.3亿元,增长2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3亿元,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收入19 0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508元,分别增长13%和14%,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为我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2昆山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南端的太湖下游,地理位置优越,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机场路贯穿东西,境内地势平坦、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其中点缀着阳澄湖、傀儡湖、淀山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目前,昆山市水稻面积稳定在1.2万公顷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规模种植户643户;以果蔬、花卉、苗木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在6 600hm2以上,规模种植户1 186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万公顷,规模养殖户5 455户。昆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拥有一批优势农产品,如“昆”字牌无公害大米、阳澄湖大闸蟹、“南港牌”西甜瓜等优势农产品。

1.3昆山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昆山市坚持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生态型、休闲观光型、农产品加工型的农业项目,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引进农业外资项目224个,投资总额14.53亿美元,注册外资8.19亿美元;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29个,投资总额12.9亿元,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4.2亿美元。先后引进了永丰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绿种苗有限公司、新华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台湾波力牧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4昆山具有较强的农业教科研与农技推广实力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农技推广人员547人,其中市(县)级136人,具有高级职称21人、占15.4%,中级职称53人、占39.0%,初级职称60人、占44.1%;镇(乡)级411人,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1.2%,中级职称68人、占16.5%,初级职称255人、占62.0%;市级建有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渔政站、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所、林业站等事业单位,镇级建有各镇农技推广站11个,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与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全面承担农技推广工作。同时还承担农业部、省级、苏州市各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如万亩水稻产量达9 750kg/hm2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2006年,经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和国家办批准正式建立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昆山市农业科技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昆山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2.1以全球化视野发展现代农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全面向世界开放,提高农产品品质与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题。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时,要注重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开发知名品牌上做文章,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完善质量标准。加快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全过程及操作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扩张绿色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促进农产品质量上等级、上规格、上档次。三是加强全程监管。使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以农业标准化管理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以农业标准化建设来培育打造农业品牌,使得已有比较优势的阳澄湖大闸蟹、奥灶系列食品、周庄马三系列食品、统一食品、波力食品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做得更优、更强、更响。不断提升品牌农业的知名度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价值。

2.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面对当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总结传统农业植树种草、农牧结合,使用有机肥、用地与养地结合,物质循环利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髓。按照循环经济的观念,昆山市农业必须要求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要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战略,在资源开发中重视资源保护与再生及减少环境污染。而在具体的建设措施上,要在现代装备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

理为指导,做到应用保护地作物栽培等技术节约使用资源,应用节水农业等技术减少能量输入,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及作物精确平衡施肥等技术适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应用生物能源开发等技术多层次利用生物有机质,应用垃圾生态化、资源化处理等技术使废弃物质能源化、物质循环再生,从而建立起一种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具有良好效益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使全市农业尽量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并为人民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2.3从我市实际出发,注重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随着昆山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和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生态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都市农业为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发挥了农业传统的生产功能;而且为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绿色景观、完善生态系统,发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同时还为市民享受大自然体验农耕生活、实现身心愉悦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发挥了农业文化生活功能。目前,我市生态观光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张大千)、“回归大自然”主题公园一丹桂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干灯大唐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区,现代都市农业已成为提升城市品味不可缺少的元素。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要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考虑昆山农业自然资源,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把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与造景艺术结合起来,体现田园风光、精品农业、观光休闲,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和发掘当地的农耕历史,将“稻作文化”“园艺文化”“蟹文化”等进行展示,显示地方农业的特色。以全新的理念引领农业,以休闲观光农业来拓展现代农业的空间。

2.4创新组织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只有发展规模化生产,才能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有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才能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而有效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现有的规模作业水平仍然较低,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尚有距离,因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用体制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激发内在活力,加强资源整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示范、引导、协商、利益调节等办法,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用地进一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使分散、有限的耕地有效积聚,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有机结合,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农民收入。

篇7: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昆卫办„2009‟111号

2009年度昆山市卫生局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市人民政府:

2009年,市卫生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保三促”中心任务和建设“法治昆山”的目标要求,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

1.突出“三重一大”事项,确保决策民主化。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均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坚持局长办公会议、局党政联席会议、局党委会、局务会议等会议制度,认真执行《昆山市卫生系统党政议事规则操作办法》和《昆山市卫生系统单位内部事务公开操作办法》,各

项集体议事制度和程序不断完善。对社会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建立向社会征询意见的机制。不断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落实内部决策程序,形成了民主议事与科学决策的良好氛围。

2.突出政务院务公开,确保公众知情权。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把“社会满意、患者满意、职工满意”为标准,全面推卫生信息公开工作。梳理了部门政务公开目录,通过卫生信息网、政务公开栏、行政服务窗口告知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卫生改革发展全局和行政许可服务等各类事项。加强市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OA系统建设,规范系统内部公文流转。突出以维护患者的切身利益为重点,加强工作督查,强化各医疗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职责责任,突出抓好各项收费标准、药品耗材价格等群众普遍关注的事项。开展院务、医务公开示范点创建,院务医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

3.突出全程透明公开,确保行政行为规范化。一方面,从源头上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化,抓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核、发布,努力做到规范性文件内容合理、规定合理、程序严谨、报备及时。今年已按要求报备规范性文件8件。另一方面,按照市政府加快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推进卫生行政权力运行系统建设,完成卫生行政处罚系统与上级部门对接工作。自9月运行以来,先后有4起行政处罚案件在网上操作运行,取得了良好成效。10月,已顺利通过市监察局、法制办相关部门的督查。

4.突出学法用法守法,确保法制宣教经常化。一方面,坚

持立足自身,学以致用,以局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推动全市卫生行业法制教育的深化。根据“五五普法”工作要求,结合本门实际,突出抓好《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年内,市人大组织对卫生部门《执业医师法》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调研。另一方面,坚持面向社会、创新载体,设立《健康昆山》电视栏、通过《法治风》杂志以及短信平台等多种载体和形式,构建了多层面、立体式的卫生法制宣传工作格局,促进了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依法行政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

1.卫生行政指导工作不断推进。认真落实市政府统一部署,制定了《关于推行卫生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在认真总结近年来行政指导工作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行政指导工作水平,全面推进行政辅导、许可告知、行政建议、执法提示、行政警示、整改告诫、案件回访等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方式。重点推出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服务指导书制度、卫生监督行政指导告知书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回访表制度、卫生行政服务回访表制度等4项行政指导工作方法(制度)。

2.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以省卫生监督体系评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水平。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市卫生监督所通过了ISO9001:2000管理体系认证。在加强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基层,基层区镇卫生监督能力进一步增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制定了《昆山市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建立健全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和职业卫生联席会议制度,餐饮安全和职业危害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以打击非法行医为重点,切实加强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环境。10月,我市顺利通过了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评估组的评审考核。

3.卫生行政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完善网上审批,拓展了网上审批软件的复核功能,使卫生许可证的年审直接经网上操作,进一步提高了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1~10月,全市卫生许可完成审批办件6435件,网上审批率全市领先,高达91.5%。压缩审批时限,实现卫生许可再次提速,大型公共场所的审批时限由10日缩短至7日。对投资规模较大的内外资企业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切实让利于民,从9月1日起,卫生行政服务实行“零收费”。着力加强卫生行政窗口功能形象建设,卫生窗口连续10个季度被评为优秀窗口,选送的卫生行政许可案卷被“2009年度昆山市优秀行政执法案例”。

三、行政廉政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

1.强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市纪委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卫生实际,在2008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单位延伸,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从药品临床使用、高值耗材临床应用、卫生集中招标采购、卫生行政执法向疫苗采购、低值耗材、疫苗采购、后勤物资管理等领域覆盖,努力形成以教育为先导、制度为基础、文化为特色的具有卫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

2.强化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切实加强与信访、民声110等

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形成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的推进机制,1~11月完成各类信访办件近300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反馈。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认真抓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实行跟踪督办制度和网上公开制度,全面完成2009年度主办建议、提案共计18件,实现了代表、委员见面率、满意率100%,代表建议解决率为100%,委员提案解决率达76.9%。高度重视市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诉和各类纠纷的处臵,落实平安医院创建各项措施。各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和投诉处臵“六个有”的工作机制,严格防范各类纠纷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发挥“医患纠纷人民调节委员会”的作用,成功调解医疗纠纷27起。

3.强化重点人群教育提高。强化领导的教育,举办廉政警示教育培训班,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认真执行昆山市卫生系统“六个严禁”的相关规定,近三年以来,没有发现领导干部重大违法违纪案例。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卫生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在编工作人员中有87.3%通过严格考核获得省厅颁发的卫生监督员证书,全市69名卫生监督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81.2%。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结合上级卫生部门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和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的部署,依托各类载体和平台,全面加强技术制度规范培训和医德医风、人文素质教育,年内培训达1万多人次。

四、法治惠民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

1.立足城乡统筹,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以“做大市级、做强镇级、做优社区”为基本策略,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体

系的转型升级,形成“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市一院友谊分院、巴城人民医院、花桥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以及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运行,城乡医疗服务格局进一步优化。实施学科资源调整和医院上等达标双重策略,扎实推进医疗救治能力水平的提升,市二院、市三院成功跻身二级医院序列。

2.着眼发展全局,卫生服务载体功能不断优化。围绕全市“三保三促”中心任务,以整合资源、提升效能为路径,建成了职业健康体检中心、医疗绿卡服务中心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三个卫生服务功能性平台。以职业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形成了全市统一的职业卫生检测监护和健康服务新体系,践行“最优举措、最低收费、最诚服务”的承诺,年内已完成26家企业的职业危害评价工作,监测企业640户(次),各类体检6.5万多人次,累计减少收费达100多万元。以医疗绿卡服务中心为平台,努力为中外客商和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全程、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年内已接待绿卡医疗保健近4000人次。以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平台,卫生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卫生应急示范市创建深入推进,传染病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切实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呈持续走低态势,报告率为99.48∕10万。

3.关爱百姓健康,卫生服务品牌创建持续深化。努力以让百姓享受更多惠民成效为目标,扎实推进健康关爱卫生服务品牌的创建。创新服务举措、关爱百姓健康成为卫生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自觉行动,创新亮点不断涌现。市妇幼保健所狠抓落实,以“六免三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母婴阳光工程顺利实施,完成各类健康服务2.98万人(次),“一站式”婚前医学检查运行良好;市第一人民医院坚持创新克难应对医疗高峰,在继去年推出夜门诊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出了“早门诊”服务,门诊开诊时间最早提前至早上7点;市中医医院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施院内服务“一卡通”,推出门诊预约挂号,缓解了名老中医“一号难求”的矛盾;市健康促进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健康365行动计划”全面展开,年内全市开展各类健康咨询、义诊和健康教育进企业活动1500多场(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2600多人次。

五、关于2010年依法行政工作思路及重点

2010年,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等文件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责任体系建设。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为核心,以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合法、规范、高效为基本要求,以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和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法治实事工程建设,根据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市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三是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制度规范建设,深化医院管理,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严格防范各类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发生,确保医疗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突出重点领域的监管,不断提高

廉政风险防控的实际成效。五是进一步加强卫生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在卫生服务许可上做到快速便民。在卫生行政处罚上做到公正、规范。六是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突出当前群众高度关注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卫生保障能力,确保公共安全。

篇8:昆山市场调查报告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 简单地说, 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这种做法发端于21世纪初的苏南地区, 目的在于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空心村”问题。由于农民集中居住后, 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并能节约出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这一做法很快在江苏全省推广,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南、四川和山东等省市的一些县市也纷纷效仿。

然而, 在政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 一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的现象, 拆迁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赶农民上楼”一时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为深入了解这一问题, 笔者于2012年3月下旬实地调研了江苏省昆山市, 了解当地开展集中居住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总结发展经验, 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现状

昆山市地处江苏南部, 东靠上海, 西依苏州,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百强县之首。2011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32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602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多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始于2003年, 是全市按照“三集中三置换”的思路 (1) 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城市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主要做法

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做法, 概括起来说, 就是政府将原自然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小区居住, 并对集中居住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进行货币补偿;农户按规定价格购买集中小区的商品房;农户宅基地和村庄建设用地收归国有。昆山市各镇区除补偿标准和安置房价格略有差别外, 做法基本是一致的,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千灯镇的做法。

1.按照苏州市物价局《房屋重置计算方法》, 计算宅基地和农民住房重置价。宅基地补偿面积每户不超过200平方米 (3分地) , 补偿价格根据区位, 分为750元/平方米、600元/平方米、500元/平方米;农民住房重置价, 按照产权证计算面积, 一般补偿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年建造成本, 另有装修补偿、过渡期房租补贴、奖励等。

2.由镇政府出资在千灯镇区建造安置房, 建造标准相当于开发商的商品房, 具有完全的产权, 安置房既有小高层, 也有多层楼房。

3.安置标准是:按被拆迁的房屋产权面积, 不足200平方米的农户, 安置200平方米;超过200平方米的, 据实安置, 安置房由农民出资购买, 多层楼房和小高层价格分别为1150元/平方米和1460元/平方米, 可以适当超面积, 但限于40平方米以内。

(1) 所谓“三集中三置换”, 即产业向园区集中,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农民向社区集中, 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或城镇保障, 宅基地和农房置换成城镇住房。

根据上述办法以及笔者走访农户的情况看, 对集中居住的农户, 政府的补偿款基本能够冲抵在集中小区的购房资金。也就是说, 通过开展集中居住, 农民以失去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为代价, 得到了城镇集中小区2~3套商品房的所有权。

(二) 配套措施

为保障集中居住的顺利推进以及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政府还出台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 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公共设施。

在调查的集中居住区, 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交通、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电视、学校、卫生医疗、菜场超市、停车库停车场、路灯、绿化、垃圾箱等,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2.社区服务。

每个集中居住区都建有一个多功能的或者称“一站式”的服务中心, 一般都设有医疗服务、计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再就业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图书阅览、老年活动、党建活动、健身活动等项目, 有的社区还专门建了供居民婚丧喜庆的场所。

3.居民管理。

政府对集中居住区的居民实行的是“政经分离”的管理模式。所谓“政经分离”, 即在政治上, 实行社区管理, 推行社区居委会成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工作由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经费实行民主管理等制度;在经济上, 仍按村民所属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村民享有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权, 参与合作社的分红。

4.就业社保。

政府为集中小区农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搭建信息平台和创业载体, 把优质项目推荐给农民, 并适度放宽农民创业贷款的条件, 为农民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城乡保障实现了“三个并轨”, 城乡居民实行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解决集中居住区农户的后顾之忧。

5.集体经济。

昆山市规定, 集体建设用地的10%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在农民集中居住后, 还要把整理后增加土地的20%~40%作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昆山市将这两类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置换到产业集聚区或规划区内发展二、三产业, 成立富民合作社, 由乡镇统一规划, 建设厂房和打工楼, 产权和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并通过股份形式量化给农民, 农民按股分红。这样能为集中居住的农民提供一份长久的资产性收入。

(三) 推进情况

据昆山市介绍, 截至2011年, 全市11万户农民, 已集中居住6万户, 进入了81个新型社区。预计2012年集中居住的农户将达到70%。计划到2015年仅保留30个自然村落及1.7万农户, 农民集中居住的比例将达到85%。

从千灯镇调研的情况看, 截至2010年, 全镇11800多户农户已动迁8300多户, 建造了18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 形成了炎武、马路桥、华强、秦峰等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 农民集中居住和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计划到2012年底, 再拆迁2000户左右, 新建农民动迁房80万平方米。届时, 全镇除规划保留的陶桥、吴桥、歇马桥等8个自然村落外, 城镇化居住率将达到90%以上, 动迁房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

三、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因分析

1. 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期望。

开展集中居住以前, 昆山市农民多“沿河而居”或“逐路而居”, 房屋简陋、交通不便、环境脏乱。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 农民居住呈现小、散、乱的特点, 不利于加强水、电、路、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整治。通过推行农民集中居住, 可以发挥基础设施的集聚效应, 既节约了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本, 提高其使用效率, 又方便了科教文卫事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 可以更大程度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 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

经过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 昆山耕地面积仅有30多万亩, 与2000多个自然村交织在一起, 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连片经营, 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通过农民集中居住, 可以将一些自然村进行复垦,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3. 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 城市建设用地

调研世界2012年第11期·35·

不足是昆山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通过农民集中居住, 可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城市, 不仅能保证耕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通过笔者的测算, 昆山市通过推动集中居住, 目前已置换超过3万亩城镇建设土地, 未来2年还有超过1.6万亩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这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承载空间。

4. 土地用途改变后一定的溢价空间。

笔者通过与镇干部测算, 1户农民原有0.8亩建设用地 (含0.3亩宅基地和0.5亩的“村庄用地”) , 农民进入社区后, 安置房用地每户约0.3亩。也就是说, 通过集中居住, 每户大致能节约出0.5亩建设用地。政府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的成本是每户大约72.5万元 (包括37.5万元的建房补贴和35万元的宅基地和农房拆迁补偿) 。如此, 只要节约出来的土地出让价格高于145万元/亩, 这种方式就可以持续。通过了解, 昆山市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在20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 出让土地后, 除了可以支付农民集中居住的成本以外, 还有一定的溢价空间, 这也为政府后续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成效与经验

通过调研了解, 昆山市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创新体制机制, 形成了农民、村集体、地方政府“多方共赢”的局面。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昆山市通过整合乡村空间资源, 减少自然村落, 使大批被村庄分割的地块相连成片, 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目前千灯镇1.8万亩耕地由本镇96个大户承包经营, 土地流转率超过90%, 大户户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二是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昆山市每个农民小区都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水、电、路、气等一应俱全, 学校、幼儿园、菜场、超市、医务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及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应有尽有。三是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昆山市推行的宅基地置换大产权房政策, 通过“拆一还一”, 每户可以置换2~3套城镇住房, 并能直接入市交易, 大大提升了房屋的财产性价值。四是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昆山市通过在集中居住后为村集体预留非农建设用地, 积

·36·调研世界2012年第11期

极发展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 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实现了强村富民。2011年, 千灯镇组建富民合作社21个, 标准厂房面积超18万平方米, 年租金1800万元, 村级总收入近亿元。五是地方经济得到了发展空间。昆山市通过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有效控制了人均占地面积, 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复垦置换, 不仅可以增加一部分耕地, 还为市政功能拓展和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据千灯镇介绍, 该镇在2005年底刚刚置换的2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吸引了台湾25亿美元的投资合同。六是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昆山市通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 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向中心村镇延伸, 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 实现人口、土地与资金3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 呈现出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结昆山市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的经验, 笔者认为, 有3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昆山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 工业化程度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 农民社保体系较为健全, 农民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 符合当地实际、顺应民意, 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二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 在小区选址、房屋质量、社区服务、拆迁补偿、动迁房安置、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各个方面, 都做到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 这也是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所在。三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还与当地较高的房价和地价分不开。一方面, 政府把节约的土地置换为工业用地, 再通过市场价格出让, 实现“以地生钱”, 能够承受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农民置换来的住房, 通过出租出让, 实现“以房生钱”, 能够冲抵由于“上楼”带来的生活成本提高, 从而大大减少了拆迁的阻力。

五、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 实现了农民身份和生活环境的根本性转变。然而, 由于推进的速度快、涉及的农民多、利益关系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 未来动迁问题。

当地镇村干部普遍反映, 当前农民要求普遍提高, 拆迁成本越来越大, 而且土地指标的控制越来越严, 先期建设和补偿资金的筹措也越来越难,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今后动迁难度越来越大。

2. 进城农民收入问题。

总的来看, 进入集中区的农民多在工业园区务工, 收入水平不高, 与同处一城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 特别是“40、50群体”就业还比较困难。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城乡社会融合的先决条件, 否则, 可能会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3. 文化适应问题。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 进入集中居住区的农民, 特别是一些年龄较长的农民, 大部分还保留着农村的一些传统习惯, 对居住在小区会感到不适应, 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城镇。目前的城镇实际上处在一种城镇居民与集中区农民两个人群、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分割的状态。

4.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昆山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 一个个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村庄正迅速消失, 传统的鱼米之乡正在被现代都市所取代。失去了村庄———这个承载农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 农村传统文明已逐渐衰微。

六、对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几点判断

昆山市推进的农民集中居住, 是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制度创新。针对这一做法,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判断。

1. 昆山市推行的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政府推动下的制度变迁。

该模式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 通过制度创新, 兼顾了农民、集体和政府三者的利益, 是一种改善村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同时, 应该看到, 这种模式的推广必须有高地价的支撑和产业发展的带动, 对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周边有一定借鉴意义。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很难简单复制, 搞强迫命令必然损害农民利益, 不宜进行大面积、急进式地推广。

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是土地资源的激活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前所述, 农民集中居住后, 宅基地通过复垦置换指标或者直接征为国有土地, 都能给政府带来一定的溢价收益。在整个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 与其说把利益让给了农民, 不如说激活了农民的土地资源并重新进行分配。

3. 通过制度创新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启示。

昆山市为村集体预留非农建设用地和集中居住节约土地, 允许农民集体直接以土地或将土地开发为标准厂房等出让出租, 集体建设用地同国有土地一样可以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这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制度创新, 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 通过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延伸到工业领域, 使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有机会分享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 有效地解决了现行征地制度下农地非农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尽合理的矛盾, 有效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

4. 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融入城市, 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紧迫课题。

面对如此快速的城镇化, 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要提高进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拓展就业空间,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 加强文化认同, 加快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刘芳, 钱忠好, 郭忠兴.外部利润、同意一致性与昆山富民合作社制度创——昆山富民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制度经济学解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2) .

[2]韩俊, 秦中春, 张云华.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与政策思考[J].中国土地, 2007 (3) .

[3]郑风田, 傅晋华.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9) .

[4]郭丽丽, 蔡瞳, 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机制及途径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09 (2) .

[5]赵海林.农民集中居住的策略分析——基于王村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9 (6) .

上一篇:预制小箱梁施工过下一篇:质量部年度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