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

2024-04-27

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共7篇)

篇1: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

近年来,**县通过资本运作方法,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县科技工业园,目前园区“七通一平”面积已达5300亩,完成管线铺设3平方公里,硬化、绿化、亮化道路8公里,兴建标准工业厂房10万平方米。

9000多万元的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对财政并不富裕的**而言,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为此,该县树立经营那一世小说网 http://园区理念,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方法,在县财政仅借资1000万元作为园区首期的征地、拆迁费用情况下,通过做好资本运作文章,巧解了园区建设筹资难题。

一是土地置换,一石双鸟。去年在县城锦园住宅小区划出一块120亩的土地,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根据市场行情分别评估、定价。对中标承包园区工程的建设单位,先付20%的工程款,剩余工程款从上述土地中划拨等值土地置换,共置换工程款2500万元。今年又在县城镜山大道以东新区划出一块200亩的土地,可置换工程款3000多万元。这样既筹集了园区建设资金,又开发建设了一块土地,起到了一石双鸟的功效。

二是包装项目,期货运作。**科技工业园区内**大道拓宽改造工程需1000多万元,该县对这一项目进行特色商贸一条街的环境、前景包装,以大道两侧3.5万平米土地为交换条件进行项目招商,香港客商马赐琛看好该项目的良好发展前景,毅然投资1120万元进行一公里多长的**大道的56米拓宽、亮化、绿化、排水等改造工程。通过这样包装出售,大道两边的3.5万平米土地实际上转化为每平米308元的投资,而未包装开发前该地价仅每平米100元左右。

三是利益联结,部门筹资。采取“分散筹资,集中使用”办法,支持和鼓励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资、挤压预算内外资金、动员干部职工入股等方法,筹措资金1309万元,集中兴建厂房4.45万平米。同时,动员和鼓励供水、供电、通讯、广电等部门,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园区的管网建设。对部门投资的,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如投资工业厂房的,每平米造价约330----360元,而厂房造好后由管委会对客商的统一出租价为每平米每年36元,投资回报率可达10%。

四是政府补贴,发动民资。**县采取免收各种规费、贴息扶持等措施,吸引、鼓励民间资金在园区内兴建标准厂房。对在园区内兴建标准厂房的,每平米厂房每年由财政补贴18元给投资人。这一政策的出台,调动了民间资金入园建厂房的积极性,据统计,通过此种方式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厂房3万平方米,而县财政一年只要补贴50万元,这样一元钱办成了二十元钱才能办成的事。

我省各地财政状况普遍不是太好,个别地方建设工业园区热情有余而经营工业园区的办法不多,一元钱只能办一元钱的事,有限的财政投入往往是一投就死,不能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更形成不了增值放大效应,**县通过资本运作方式经营工业园区的一些成功做法,对我省各地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工业园区建设不无启示借鉴意义。

启示之一:以提升品味为核心的科学合理规划,扩张了园区资本运作的潜力。

**县科技工业园位于县城规划区镜山地段,距县城仅1公里,320国道穿园而过,交通便捷。为在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做到高标准、高起点,**县还请上海、南昌多家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原则,将县科技工业园划分为工业、仓储、商业、休闲、居住、教学六个区和中心、贸易两个广场,工业区内又按不同行业分为食品、轻纺、电子、化工、机电、医药等6个小区。颇具绿化、生态概念的现代园林式科技工业园区与县城建设有机融为一体,联动发展,成为**县城城市发展的新区,使园区的品位大为提高,为园区以地生财、资本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规划科学、土地升值潜力不断呈现,为储备园区建设的后续资本,增强发展后劲,**县科技工业园在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内储存了1100亩土地,目前这批地地价每亩在10万元以上,储备1100亩土地就相当于储备了1亿多元的后序开发建设资金。

启示之二:以服务客商为中心的招商引资环境,增强了园区资本运作的动力。

旺盛的人气、纷至沓来的客商是园区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保障。为吸引客商落户园区,尽快形成产业支撑,**县制定出台了《**县科技工业园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对入园企业免费“三通一平”,在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和示范型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享受特别优惠。入园企业实行“一免、双规、三制”,即减免规费,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办完企业入园的各种手续,实行领导挂点、服务承诺、全程帮办制度,全县上下真正做到外面客商有人引,引来客商有人帮,落户客商有人管,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客商半点愁,该县县委书记刘东明同志在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今年大年三十的时候还亲自到园区看望客商,帮助解决问题。在优质环境的吸引下,目前园区已引进企业54家(在建项目41个,投产项目13 个),签约资金9.21亿元,实际进资3.03亿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5个,园区在企业不断进园中发展,土地在被不断开发中升值。

启示之三:以市场要素为取向的科学经营机制,增添了园区资那一世小说网 http://本运作的活力。

对园外投资客商,**县真正做到解放思想,采取以市场为取向的资源配置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形成“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投资具有可期收益性,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县内外客商和本县各部门、各单位主动投资园区的积极性,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进展顺利,原本需三年完成的规划一年就顺利完成。

对园区管委会,**县委、县政府给了一个有利于增强园区发展后劲的好政策,即按照“财政返哺、滚动发展”的思路实行税收提成。从去年开始5年内,县本级入园企业按完成财政收入的40%、乡镇入园企业按完成财政收入的10%(后5年,县本级按10%、乡镇按5%)提成给园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将税收提成资金除用于支付管委会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外,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偿还财政和银行的信贷资金,支付租赁补差和收购民间资金兴建的厂房。以市场为取向的科学经营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县科技工业园的健康快速发展。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篇2: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

园区合作共建已经成为引导产业转移的新形式,在一定的利益共享机制下,园区共建有利于共建双方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

一、园区合作共建背景

跨区域共建开发区最早起于2003年江苏设立江阴—靖江工业园区,06年江苏出台《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全面推进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区,截至09年已形成14个共建开发区,每年带动400-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向苏北转移。2008年,开发区共建进入跨省区发展的新阶段,1月,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区开工建设,规划面积达到8000亩,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11月,江苏盐城出台了《关于推进盐沪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政策意见》,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园区、市北工业园区等重点开发区与盐城相关开发区签订了11对园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签约3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

园区共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苏南苏北模式(江阴靖江合作模式)。即在苏北地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由苏南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区中园建设不固定统一模式。共建区中园内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由省、市、县财政补贴给区中园,用于区中园滚动发展。省财政对用于园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进行适当贴息。

对共建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企业生产用电,自投产之日起连续3年给予补贴。

二是盐城上海模式。即在现有开发区中设立区中园,由上海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5年内,对共建区中园内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由地方财政补贴给区中园。5年后,区中园形成的收益由双方另行商定分配方案。由上海有关开发区推荐、引进落户的项目,在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对引进项目投产后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盐城方和上海方按6:4的比例分成。

三是外高桥启东模式。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2亿元,上海、启东各占股本60%和40%,包括税收等收益在内按照合同6:4分成。产业园以高端机械、电子产业为目标定位,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知名大企业,采取“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分期建设”的开发建设模式。通过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这一平台,启东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市、大阪市举办启东滨海工业园、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招商说明会,直接与日本的住友化学、三菱东京UFJ银行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直接对接,招商的产业档次明显提高。

二、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是江阴、靖江两市跨市跨江联合投资开发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2月15日正式启动,地处靖江市南侧,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启动区面积8.6平方公里,09年实际开发面积达13平方公里。园区依托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建设以船业、机电、冶金、能源、物流、研发、商贸

为主导产业的具有临江产业特色的重要国际制造业基地,打造集工业园、生态园、新港区、新城区“两园两区”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09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商销售125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工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工业投入11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8570万美元,完成到帐外资5438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2.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0%和55%。

三、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无锡、泰州两市之间成立了联动开发协调小组,江阴、靖江两岸市政府也成立了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作为联动开发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共建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责任单位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严格按照相关具体目标和责任要求,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处处想园区之所想,时时解园区之所忧,事事急园区之所急,“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支持共建园区建设。园区共建也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用地政策、收费减免、公路建设、金融扶持、外事审批等8个政策方面均给予大力扶持。

二是运行机制健全。科学运行机制是提升共建园区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园区成立了以江阴为主、靖江参加的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投资、建设、管理和招商;靖江市政府在园区设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正科级建制),负责园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和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园区内经济事务由江阴负责,社会事务、拆迁由办事处负责。靖江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江阴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园区工商、地税由省局在园区建立直属分局,国税、技术监督、口岸查验由江阴派驻,国土、消防等管理工作由靖江相关部门负责。园区成立了项目审批服务中心,中心由招商部门牵头,将规划、建设、环保、国土、税务、工商、港口、消防等多个部门的服务优势进行优化整合,努力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

三是高起点进行规划。坚持高起点有序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原则,在园区管委会内设立规划建设分局,在城市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园区编制规划,按“两园两区”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共建园区工业区整体规划、商业与居民区规划以及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特别强化道路两边、沿江两岸、城市边缘这“三边”的规划控制,留足了发展空间。分局对所有进园区项目报批材料负责前期准备工作,按控制规划审批,确保项目建设严格按规划要求“不走样”的进行实施。市主管局尊重园区意见,在审核后没发现有重大问题的前提下见章盖章。

四是市场化运作。江阴、靖江两市合作成立投资公司,用市场运作手段进行园区开发建设。由江阴经济开发区在靖江注册成立投资公司为平台操作,江阴、靖江两市按9:1的比例共同出资1亿元用于建设。10年内,两市都不从园区提取投资收益,收益全部留在园区内滚动发展;10年后,投资收益两市对半分成。在园区招商引资上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市场运作、各得其所”的原则,建立了两市和开发区、沿江办的合作机制,在客商介绍、项目推介、人员往来、信息交流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五是注重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江阴的机制与资本优势;靖江的土地与劳动力优势,走双赢之路。共建园区实施口岸统一管理,以国家一类口岸江阴口岸管理靖江二级口岸,带动靖江的对外开放;开通了全省首条“城际公交”,连接两市公交线路以汇聚人流;

两地建立了定期交流协商制度,进行干部人事的“跨江联动”(园区管委会主任挂靖江市委常委),双方各派干部到对方任职。

四、启示

一是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推进园区共建的力量源泉。江阴、靖江合作共建园区打破了地区分割,行政分割,形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共同发展繁荣,江阴得到了迫切想要的发展空间,靖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引资契机和提升潜力。我们一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理念,积极与东部地区的园区进行洽谈,牢固确立引入园区共建方就是“引入先进的园区管理经验、宝贵的重大项目资源、充裕的园区建设资金”的观念,推动我县园区建设取得突变式的进展,迅速做大园区规模、做优园区形象。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推进园区共建的根本导向。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之初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并严格按规划要求执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园区共建,一定要立足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园区发展定位,与共建方形成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当前,我县应在现有规划基础上,全面细化园区规划,以规划引领园区共建工作,着力寻找产业对接、优势互补的园区共建方。

三是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是推进园区共建的重要保证。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大力创新政府管理、园区财政管理体制,赋予园区更大的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权限,他们的经验做法告诉我们,发展园区要有先“舍”后“得”的魄力和勇气,出台有利于园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行园区一级财政,加大税收返还力度,留给园区更多的滚动发展空间。要形成收益共享机制,对园区共建方有适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允许其享受合理的利益分成。在资源分配上,要全力以赴,凡是政府能够调控的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要优先给园区。在园区的管理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对于园区管委会赋予当地的最高管理权限,有适当的审批权。

篇3:国外保障房融资的做法与经验启示

1. 美国做法:政府提供财政和信用援助, 支持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持有或租住保障住房。

政府财政创新补贴方式, 支持金融机构以市场方式为保障房建设融资。如1970年, 美国联邦政府允许公共住房开发商按照市场利率从私人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但是只需按1%的贷款利率进行支付, 差额部分由联邦政府贴息,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从事公共住房项目的开发。

政府成立保险或担保机构, 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如1934年政府发起成立联邦住宅管理局 (FHA) , 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100%保险, 贷款期限长达30年, 同时提前还款不必支付违约金。

联邦家庭贷款银行使用政府债券融资, 为中低收入家庭低息贷款。1932年经济大萧条后, 罗斯福政府在全国设立了12家“联邦家庭贷款银行”, 以财政部发行专门债券方式低价筹集资金, 再资助商业银行发放低息贷款。目前, 美国有80%的金融机构是该体系的成员。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支持信贷二级市场发展, 增强存量贷款的流动性。为消化贷款机构存量贷款,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美国专门成立了三家政府色彩浓厚的机构:房利美、珍尼美和房地美, 负责对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提供担保。

鼓励创新市场化融资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20世纪70年代, 由于可享受房地产开发的税收优惠, 美国社会资本主要通过辛迪加组织广泛参与住房建设及保障性住房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 成为建设、收购和持有房地产的另一种组织方式。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 通常是免税的。截至2009年末, 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上市公司约200家, 资产规模高达3400亿美元。

2. 德国做法:政府奖励支持居民储蓄合作, 为购建住房提供低息组合贷款。

制定《住房储蓄银行法》, 构建以住房储蓄银行为主的住房互助融资体系。德国的住房储蓄贷款制度, 实际上是一种住房互助融资体系。与一般商业银行住房贷款不同, 住房储蓄银行的资金是封闭运作的, 它只向住房储蓄客户吸存, 也只向自己的住房储蓄客户发放房贷。

以住房储蓄存款金额和利率为基础, 贷款长期执行较低的利率水平。住房储蓄实际上是一份期权合同, 只要借款人履行了合同规定的储蓄义务, 他就拥有了获得低利率贷款的权利。住房储蓄银行的存贷利率均远低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 且长期保持不变。德国住房储蓄银行的贷款期一般为6至15年, 贷款利率为储蓄利率加2%的利差, 通常在2.5%至4%之间。

政府实行住房储蓄奖励政策, 扶持住房储蓄互助制度发展。德国政府对住房储蓄银行实行政策和财政支持:一是明确规定免交存款准备金;二是实行住房储蓄奖励政策。德国政府曾规定, 凡在德国有固定居住地和正常纳税的居民, 只要个人应纳税基数收入在5万马克之下, 就可向政府申请获得住房储蓄奖励。

3. 日本做法:

财政支持下的住宅金融公屋为公营住宅的融资核心, 公司内贷款制度是重要补充。日本政府构造了以住宅金融公库、住宅都市整备公团和地方住宅供给公社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其中住宅金融公库承担住宅资金融通职能, 公团和公社则直接建造和提供住宅。

日本财政创新补贴方式, 多管齐下支持公营住宅建设。补贴分为三种:一是财政直接拨款支持低收入家庭租房、购房, 并资助公营住宅建设;二是财政向住宅都市整合公团发放贷款, 支持公营住房建设;三是将资金贷给住房金融公库, 以发放公共住房建设贷款并向低收入者发放购房贷款。

住宅金融公库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是公营住房的主要融资渠道。住宅金融公库是直接隶属于政府的政策性机构, 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投入的资金、财政低息贷款、发行住房债券以及吸收的民间资金, 主要为居民提供长期低息住房贷款、为住房建设提供资金以及一般金融机构所不能提供的融资服务。其利率比市场利率低1个百分点。自1950年成立以来, 公库累计支持住房建设套数占同期累计开工总套数比例接近30%。

公司内贷款制度充实员工福利保障, 对满足住房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存在一种旨在提高员工福利的“公司内贷款制度”, 对员工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实际利率不足3%, 且手续简单, 对解决员工住房问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新加坡做法:强制参与公积金储蓄, 为公共组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 (HDB) 建设公屋, 负责统一投资和建设公共组屋, 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其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新加坡政府经常提供超过20年的长期贷款给建屋局;二是政府给建屋发展局拨付一定的财政局津贴, 支持其正常运营;三是住房公积金的贷款。

新加坡公民强制参与公积金储蓄, 储蓄资金可贷给建屋局开发公屋或支持居民购买公屋。新加坡政府规定, 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留的居民, 都须参与公积金储蓄。公积金会员及其雇主双方按雇员每个月收入的规定比例缴交公积金。

二、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经验

1. 多渠道支持保障房建设, 充分发挥其公共财政的作用。

在国外融资模式中, 财政资金是保障房建设的启动资金, 其方式主要有:一是取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是财政支持保障住房建设的重要渠道。二是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纳入保障性体系的房地产开发、销售、租金等税收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或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商发行企业债免税、对金融企业发放保障性贷款提供税收优惠等。三是以财政资助或补贴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四是成立专门财政投资基金。五是发行专项国债或地方政府债券保障住房融资。六是成立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机构, 支持存量住房贷款的市场流通。

2. 完善保障住房的金融环境建设, 提升住房供给及居民消费能力。

从国外经验看, 金融资金支持保障住房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健全社会化风险管理体系, 包括健全的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的担保方式及相关抵押物处置的配套措施等。二是创新产品投资的方式, 提供资本流动性, 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政府为企业发债融资提供担保, 以使保障房承建企业可在金融市场上以直接融资获得长期资金支持。四是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支持保障住房建设。五是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信贷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降低负担或延长支付期上, 如美国二战后住房拥有率的显著提高, 主要归因于推出的30年期固定利率贷款。

3. 积极拓展和创新融资方式, 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提供渠道。

各国还积极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创造渠道, 主要方式为:一是创新融资方式, 利用房地产投资信托、辛迪加、建设债券等市场化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进入, 同时为社会融资进入保障住房建设提供有效地渠道。二是引导居民家庭建立互助储蓄制度, 在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完成社会资金互助的筹资职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家庭的自我保障。三是强制性的储蓄保障制度, 如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 它将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功能集于一身, 强制新加坡公民和常住居民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 从而为实现住房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我国保障房融资的政策建议

1. 从法律层面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其保障职责和杠杆作用。

财政资金是保障住房建设的起始资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金, 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和杠杆效应。因而从法律层面确定财政资金来源、金额和使用状况, 是解决住房保障资金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各国经验看, 保障住房补贴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10%甚至更高, 我国可将这一比例设定在5%~10%的范围。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 发挥其放大作用十分必要。一方面, 成立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 增加融资方面的信誉。另一方面, 创新贷款贴息方式, 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从国际经验看, 财政补贴从“暗补”转向“明补”、从“补砖头”转向“补人头”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通过风险补贴、信用支持等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2. 完善保障房管理体制, 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融资与使用主体。

为加快住房建设, 各级政府推出了多种产权体制的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 短期内这有利于完成保障住房建设任务, 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但长期来看这不利用保障性住房管理, 融资主体也不明确。建议以保障住房的产权主体作为保障房开发贷款的承贷或融资主体, 各级政府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应当成立或交付专门的政策性法人机构来持有和管理, 明确融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承贷或融资的便利。

3. 切实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建立以公积金制度为主的保障住房金融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需成立不单纯以市场化商业机制为运营基础的金融机构, 建立保障住房金融体系。我国借鉴新加坡经验, 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但目前存在决策缺位、业务单一、管理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覆盖面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建议明确公积金管理机构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严格按照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加以经营;提高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提高公积金的覆盖面, 明确为保障住房建设提供资金。

4. 推出符合公租房特点的长期信贷产品。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巨大, 无法完全依靠财政投入解决, 在当前我国金融结构下, 银行贷款势必成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收购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特性决定了其贷款本息只能主要依靠租金收入偿还, 贷款期限需求较长, 与现有的银行贷款产品难以匹配。为满足公租房的建设资金需求, 建议尽快推出适应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特点的信贷产品。

5. 发展信托基金等筹资渠道,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北京市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试点的三个城市之一。可结合租赁住房或其他适当的住房项目建设推出REITS, 为保障性住房筹集资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引导牵头机构成立投资集团 (辛迪加组织) , 面向富裕个人、企业、社会公共机构、养老基金以及海外投资者等, 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和持有房地产拓展渠道。

参考文献

[1].杨海宁.透析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经济师, 2010;8

[2].张昕.日本公共住宅政策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商业时代, 2011;1

篇4:潍坊街道综治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潍坊街道综治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张天明 孙靖文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始终把推进综合治理、维护一方平安作为第一责任,把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作为执著追求,将基层社区的动员机制与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础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经验;启示;建议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始终把推进综合治理、维护一方平安作为第一责任,把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作为执著追求,二十年来连续十次获得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上海市保持这一荣誉最久的街道,2009年更被授予“全国安全社区”的光荣称号。如何将基层社区的动员机制与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础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潍坊街道的做法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本文主要介绍其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做法。

一、基本做法

(一)形成人人有责、群防群治的格局。一是街道成立综合治理全覆盖办公室,积极配合公安派出所、消防大队等部门推进综治工作,实现与公安的分类管理相吻合,对各居民小区、各行各业的全覆盖。二是广泛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综治工作。组建“护楼队”、“小红旗”巡逻队、“特保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参与群防群治的居民群众达到居民总人数的8%-10%,随处可见臂带红袖章的老伯伯、老妈妈在小区巡逻。三是深入发动驻区单位参与综治共建。对410余家驻区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预防触电、燃气爆燃、火灾等各类事故的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责任,2010年共培训上岗350人。

(二)提高“物防”、“技防”水平。为消除火灾隐患,街道对1982年以前建造的6个小区的旧式公房公共部分的电线等进行整治,2010年投入资金约140万,全部完成了19个小区930个门牌号19522户的多层公房共用部位及车棚、独居老人家庭的电线整治,避免了因居民乱拉接等引发的各类事故的发生。为辖区内独居老人及军烈属等特殊居民家庭,免费上门更换燃气开关及橡皮管,消除泄漏隐患。为12个小区45幢旧式高层住宅楼增配874组灭火器及对其余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在房屋维修基金不足的情况下,街道出资三分之一资金帮助崂东小区5幢高层住宅楼更新了消防系统。

(三)建立安全巡查制度。街道联合有关部门对辖区202个地下空间每周检查1次,进行分类监管,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在迎博、办博期间,对社区宾馆旅馆、建筑工地、娱乐场所、地下空间、餐饮场所、商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特种行业、美容美发场所、学校、施工工地的用电用气、消防安全等情况进行大检查。2010年,共检查单位2613家,查出安全隐患93条,整改完成93条,整改率达100%,共处罚单位29家。

(四)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与演练。潍坊街道每年结合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日和上海市119消防日开展宣传活动,设点进行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公安、消防、供电、燃气、驻区企业等消防重点单位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举行形式多样的消防演练,以提高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的自我防范意识。春节期间印制居民家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的“温馨提示”5万份下发到每家每户,发放各种安全宣传资料到在建工地,并进行宣传版面巡展。

二、主要启示

(一)维护城市安全的基础在社区。潍坊街道党工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社区安全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坚持从严管理,“宁愿听到骂声,不愿听到哭声”,多举措查患堵漏,全力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上海“11·15”火灾引发的沉重思考之一,就是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公共安全动员体系建设,群策群力弥补安全隐患,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灾害、减少损失。要从社区层面就高度关注、防范和处置台风、暴雨、高温、雷击、地质、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化学事故、生命线工程事故等重大人为灾害,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二)筑牢社区安全要完善体制机制。潍坊街道把资源、力量在一线整合,把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把防线、篱笆在一线筑牢,真正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形成合力。街道党工委积极支持辖区公安、消防、城管等专业部门开展工作,及时沟通信息,加强联动指挥,建立补充专业部门力量不足的辅助队伍,从而不断提高社会信息联网、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的水平。二是发挥民力。街道党工委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整合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楼组长、小区党员以及各类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群防群治工作网络。成立各类安全志愿者队伍,聘请消防安全指导员,建立社区业余消防安全组织。三是舍得财力。从2004年至2009年,共投入3300万元用于综合治理工作,其中用于技防设施1700万元。针对商业或住宅物业、公共区域或高档小区,积极尝试经费投入、管理使用、维修保养的新模式,使技防建设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潍坊街道在全市比较早地提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联动发展的理念,抓综治工作有规划、有项目、有检查,不断加强科技防范和专业防范力量建设。地铁运营、高楼防火、防汛防台、水电煤等市政设施、危险品生产与运输、疫病传染等是制约上海城市生产生活安全的主要薄弱环节,利用预警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防灾减灾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比如,1970年,美国拉斯维加斯老的米高梅饭店火灾之后,美国法律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装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之后,美国因高楼火灾引发的群死群伤事件便很少发生。宜“早规划、谋全局、集资源、协合力”,着力完善社会公共安全动员体系,提高实战性,包括研究具体的项目、方案、措施、工程,供一线部门实际操作。

三、加强上海城市安全运行与安全生产的若干思考

(一)促进针对薄弱环节的技术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美国90%以上的民用住宅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而上海民用住宅很少装有此类系统。建议尽快立法规定,上海高层建筑都必须建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新建超高层、高层建筑要提高消防设施标准(包括自动洒水、楼层消防栓、应急照明等系统),特别要加强对楼龄较长的老式高层民用住宅的消防设施改造。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包括视频监控、声像报警、信息分析等),进一步制订规范、提高标准、鼓励使用;大力研发先进技术(包括无线网络、“全球眼”、GPS等)。

(二)加强分级分类网格化管理。一是进一步整合条线力量。世博园运营的经验表明,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快速反应。借鉴世博经验并形成长效机制,有必要研究把市级层面主要的安全管理与突发情况处置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改变目前多头管理、衔接不畅的局面,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议将市应急联动中心做大做实,建立以110(匪警)、119(火警)、120(急救)、水电煤等市政抢修热线为主,各类主要突发事件的统一发现、统一研判、统一调度、统一预警、统一先期处置的主体平台,由市公安局、建交委、卫生局抽调力量合署办公,并与各相关单位建立紧密的联动关系。建议设立市地铁安全运营监管局,进一步确保地铁安全运行。二是条块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城市安全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应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安全管理的责任,促进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议各区县相应建立应急联动中心。三是进一步突出防治重点。要进一步研究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后果程度,对灾害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环节、重点问题、重点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摸分析,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治理最危险、最复杂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

(三)推进资源共享与专业处置。一是充分共享载体。探头、热线等目前分布在公安、城建、区县中,应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分级管理。二是提高研判水平。建立数据库、专家库,优化研判流程。三是增设发布渠道。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手机、网络、户外公告牌等现代信息手段,及时有效发布信息。四是加强专业抢险队伍建设。比如,除公安消防部门外,在防火队伍建设上,还要建立社区的专业机构和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保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制订完善本市的实施细则,建立完善防止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规章条例,通过立法确保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人才保障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各类设施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明确灾后赔偿的责任与标准。

D669

B

1009-928X(2011)07-0044-02

作者单位:张天明:上海市决策咨询办公室,孙靖文:上海社科院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篇5: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

调研问题

一、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特征

1、流转主体,指土地流入方的组织形式,包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

2、流转方式,指以何种方式流转,以及有没有书面协议等方面,包括出租、转包、入股、互换等。

3、流转规模、价格(参数)、期限。流入规模(亩),出租价格,转包价格,和分红形式等。

4、流转后从事业态。包括休闲观光、种养等业态。

二、流转中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1、农户意识方面

2、流转周期方面

3、规范程度(流转机制)方面

4、流转服务平台建设

5、流转市场的配套服务方面,重点是流入方的金融支持,流入方承包经营权的抵押等方面。

6、其他方面

三、土地流转配套改革路径探讨 成都模式、重庆模式等借鉴

四、促进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对策思考

1、流转服务平台建设,2、流转金融支持方面

3、流转政策支持方面,4、流入方面培育发展方面

5、流出方积极性方面(社保、增收、就业等)

某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查及对策探讨提纲

一、概念提出背景

二、发展现状

1、经营主体情况,包括学历、年龄、技能

2、农场规模:土地规模、人员规模、产值规模

3、流入土地来源:农户、土地合作社

4、业务范畴:种植业、综合性业务

5、营销渠道:自产自销、经纪人销售、订单、农贸市场

三、存在问题

1、要素瓶颈较为突出。信贷、土地

2、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理念、发展规划、品牌意识、科技水平。

3、产业化水平不高。业务范畴、经营规模

4、政策支持不够。农业设施、帮扶支持

四、对策思考

篇6: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

1. 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

台湾当局在台湾科技创新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实现的。在台参访期间, 我们了解到, 台湾此类政策法规已达100多种, 特别是奖励投资条例、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科学技术基本法、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产业创新条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以及智慧财产权保护法等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 对研究开发活动提供项目补助、租税优惠及金融协助, 而且还会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 这对台湾科技创新起了重要的推动、激励和保障作用。在台期间, 有关方面还重点介绍了台湾智慧财产权 (即知识产权) 保护情况——台湾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 先后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积体电路布局保护法”、“营业秘密法”、“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和“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成立智慧财产法院, 实行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 有效地维护了创新者的权益, 激发了创新动力。

2. 积极发挥科学园区的先导作用。

也是台湾创新要素集聚区和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1980年, 台湾当局效仿美国硅谷设立了岛内第一个高新科技园区——新竹科学园区。新竹科学园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 “科技生根、市场开拓”, “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发展, 产生了良好的扩散效应, 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新竹科学园区的成功及其突出贡献, 使台湾当局认识到科学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并决定集中岛内资金、技术、人才, 增加对科技园区建设的支持, 先后于1997年和2003年筹建台南科学园区和中部科学园区, 形成了台湾科技园区三足鼎立的格局。近年来, 台湾当局又规划建设了一批智慧工业园区, 即在全岛各地由北而南, 每二三十公里设立一个。目前, 台湾已有20多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依托这些科技园区, 台湾建成了4条“政府”扶持的产业集群带, 即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带、台中——彰化带、云林——嘉义带和台南——高雄带。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4个研发创新集群, 即北部电子信息与光电产业研发创新集群、中部精密机械研发创新集群、高雄软件研发创新集群和南台湾研发创新集群。比如我们参访的南港科技园区, 就中心, 且目前正逐渐发展成为“亚太软件中心”, 属于北部电子信息与光电产业研发创新集群。

3. 建立官产学研互促共进的合作机制。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典范, 被称为“创新引擎、台湾产业成功的推手”, 成功孕育了台电、台积电、台湾光罩等知名企业, 是我们此行考察的重点。我们了解到, 2012年, 工研院专利转化率达到30.26%, 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院一起, 被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列为全球最成功的两大研究机构。工研院有4个明显特点:一是坚持公益性导向。工研院属于非营利财团法人 (即公益性服务组织) , 其注册资金均来自政府和企业捐赠, 经营所获的利润不得用于分配只能用于组织的发展。这在法律上保障了组建经费的筹措, 也在法律上规范了其经营活动——工研院在获得技术转让收益后, 转身再专心从事新技术开发, 不与企业争市场、争利润。在交流中, 台湾工研院有关专家认为, 这是其与大陆所有研发机构最大的不同, 同时也是工研院能够较好实现官产学研互促共进的关键所在。二是专注市场导向的应用技术创新。工研院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合作的“逆向型”创新模式, 即首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开发方向, 拟定开发专案计划, 然后进行相应的研发活动, 再帮助企业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研院还经常邀请产业界及学界专家共同参与项目评审, 从源头上保证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奉行开放式创新思维。从技术来源的广泛性, 到技术开发的灵活性, 再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 开放式创新思维一直贯彻工研院科研活动始终。工研院技术来源既有自主研发技术, 也有引进技术;技术开发既有委托研究、合同开发, 也有共同研究、建立产业联盟;技术应用既有信息发布、技术转移, 也有建立衍生公司、孵化创新企业。四是鼓励技术人员自由流动。工研院认为, 人才只能够培养不能够储备, 再好的专家干上几年也会落后, 不如实行技术与人员向企业整体转移的机制, 既开阔人才发展天地, 又提高新技术首次产业化成功率。据统计, 由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已近2万人, 工研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台湾总经理制造机”。

4. 健全“创新政策”绩效考评机制。

为及时、准确了解创新绩效, 台湾建立了一套科技专案绩效考评运作机制。这些科技绩效考评制度包括:“行政院研考会”施政绩效评估制度、“国科会”科技组织绩效评鉴制度、“经济部”科专计划绩效考评制度等等。考评的指标不单包括专利数量, 更包括技术价值、有效税率、就业增加、税收回馈等量化数据。考评的结果将成为业者申请科专计划资格审查与补助的标准依据。在参访中我们还了解到, 依照台湾《政府采购法》, “政府”不会固定地拨付任何经费给研究机构, 所有财团法人单位都必须通过竞标形式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连台湾工研院这样的知名研究机构也必须通过年度绩效考评和竞标后, 才能得到“政府”资助。

5. 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台湾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通过自行培养岛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实现。一方面, 做好大学院校的角色定位、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企业专才培养, 努力增加岛内所需人才的供给。台湾规定, 企业雇佣的本地科技人才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以上, 从而保证了台湾本地员工能够逐步成长为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 将招揽海外高科技人才作为当前施政重点和获取外部技术的主要方式, 并加以制度化。近年来, 台湾实施了延揽海外资深科技人才计划, 简化科技人才引进流程, 鼓励海外资深专家赴台工作;专门建立海外学人档案, 收集保存由台湾去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工作学习的工程师和电脑专家资料, 随时动员他们回台服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设立研究机构, 撷取当地低成本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台湾经验的几点启示

1.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 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和质量水平, 而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 又有赖于科技创新政策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 因此建议全面及时兑现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前150%加计扣除等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同时, 根据加强科技管理和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 认真细致地对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 并在梳理的基础上参考台湾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适时、视情修改、废除或补充相应地方性政策法规, 重点在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更具体、更优惠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

2.努力构筑科技发展大平台。2012年, 在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温州4家国家级高新区和15家省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约为7676亿元, 而台湾仅新竹科技园区的产值就超过3556亿人民币。建议积极推动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杭州国家高新区联合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做大做强, 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充分发挥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 实行科学规划、功能区分、资源重组, 整合一批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错位发展, 优化全省科技资源分布。

3.注重提高科技创新绩效。科技创新必须“产”为主导、“研”为基础、“用”为目标。要借鉴台湾工研院等研发机构的做法, 把产业化导向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 改变“以论文比高低”的评价机制, 确立“以转化实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引导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搞研发, 加强中试孵化, 延伸创新链条, 提高成果成熟度, 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促进“研之能”与“产之需”无缝对接。要把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互动体制和机制作为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符合实际、更加有效的产学研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 以公正地对产学研项目和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和反馈, 实现科研——产品——市场再到科研的良性循环。在科技项目评审中, 可以考虑增加企业界专家的权重, 更多地引入收入、成本、利润等经济考核指标, 并与项目持续申报相挂钩。

篇7:某县经营工业园区的做法与启示

一、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做法

原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军队即开始不停地改革,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持其军事强国地位。俄罗斯围绕建设“职业化、常备化、精干化”军队,铁腕推进武装力量改革,大幅增加军费预算,大力更新武器装备,全面优化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把陆军师改编为新型常备旅,并重建“远洋海军”,初步实现了从大战动员型军队向常备机动型军队的转型。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大刀阔斧压缩军队规模,大幅度裁减军官数量。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了西方社会,冷战时期来自西方的威胁消失,加上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力不从心,裁军就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必然选择。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280万兵力规模的庞大军队,不得不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军。俄军本着“把军队规模降下来,重点提高质量参数”的原则,军事改革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时期、2000年至2008年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期,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新面貌”改革。从2012年到现在还在对“新面貌”改革进行纠偏和调整。1992年裁军22万人、1993年裁军29.99万人、1994年裁军38.55万人、1995年裁军21.74万人、1996年裁军20万人,1997年到1999年,俄军再次大幅裁减30万人,使军队总员额缩至120万人以内。北约加速东扩、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让俄罗斯认识到西方并非俄罗斯真正的朋友,战争威胁也从未消失。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后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俄罗斯裁军的方式从初期的减量为主逐步转向减量增质,拟将兵力规模控制在100万。但由于各种原因,截止2007年3月伊万诺夫卸任前俄军仅裁到了113.4万,没完成预定指标。

历史上由于长期保持大战动员体制,俄军军官比例一直较高,一度达到35%,其中主要用于战时扩充的“简编部队”和“架子部队”军官比例更高。在早期裁军与改革过程中,俄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削减,这一情况直到2008年俄格爆发冲突后才发生改变。梅德韦杰夫抓住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时机,迅速作出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于9月15日发布了“重塑军队面貌”的命令。一个月后,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出台了《2009—2012年军事改革计划》,标志着俄军“新面貌”改革正式启动。这一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12年俄军人数将从120万人裁减到100万人,军官人数将从35.5万人降至15万人,从而建立起一支全新的、高度机动、装备现代化的能够遂行多种军事任务的军队。按照俄军2008年的改革计划,截至2012年,总兵力由113万减少到100万,重点是裁减军官。同时俄军总部机关也未得幸免,国防部中央机关人员总数由5.1万缩减至1.3万,缩减了近3/4。最为明显的是国防部中央机关原在莫斯科有20栋大楼,只保留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总参的一栋大楼。另外政工军官从1.2万人降至1800人,国防部原教育工作总局被降格为干部总局下的方向局,只统配60名军官,负责全军人员教育工作。在俄政府与军队高层的强力推动下,此轮军官裁减计划在2010年得以实现,将官由1107人减至877人,裁减20.8%。上校由25665人减至9114人,裁减64.5%。另外还取消了14万准尉。

二是理清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两条线,建立跨军种联合指挥体系。俄罗斯军事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历经曲折,取得今天的成绩非常不易。叶利钦执政时期,在国防改革的各种阻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1992年俄罗斯《国防法》规定国防部要实行文职化,但这项改革却无实质性推进,就连期间的几任国防部长都清一色都是军人身份。在叶利钦执政后期俄军在改革方案方面发生激烈的“将帅之争”,难以调和。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修订《国防法》,重新调整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关系,把原来《国防法》规定的“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队武装力量实施指挥”,改为“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对武装力量实施指挥”的原则,将领导权集中到国防部长手里,总参谋部被定位为国防部的军事指挥机关,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某种“平起平坐”的现象不再存在,领导指挥关系得以理顺。此后俄军高层的矛盾大幅减少。从2004年开始俄军剥离了总参谋部的大部分行政功能,将之交给国防部其他部门负责,实现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军政与军令系统的适度分离。自此俄罗斯军队的改革才走上了快车道。

2008年8月的俄格冲突,暴露出俄军无法有效地组织起黑海舰队和陆军以及空军部队的战场协同、联合指挥效率低下等问题。俄军因此下定决心对军区体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战略方向上的战略-战役联合指挥机构。9月总统梅德韦杰夫发布“重塑军队面貌”命令,即“新面貌”改革,将现行的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指挥体制转变成军区、战役指挥部、旅三级指挥体制,减少“多层领导”,提高军队指挥的灵活性。完成“战役战略司令部(军区)—战役司令部(集团军、舰队、空防司令部)—旅(舰艇总队、空军基地、空天防御旅)”三级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作战指挥体制扁平化。为有效应对主要战略方向面临的安全威胁,将原6大军区合并调整为西部、南部、中部和东部四大军区,授战役战略司令部职能,统一指挥所辖战略方向各军兵种和其他强力部门部队。新军区的建立使俄军真正实现了类似美军的军政军令系统分离,俄三军联训联战真正从组织上得以实现。改组完成后,作战指挥关系上,军区获得了总参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权,各军种司令部被剥离作战指挥链,专司本军种发展,更新装备,轮训人员,而部队作战指挥权则完全交付军区。2014年12月1日,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在位于莫斯科伏龙芝沿河大街陆军总司令部旧址正式运行。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是在原武装力量中央指挥所的基础上组建的,实质上是对中央指挥所的升级扩容与全面改版。按规划,国防指挥中心为联合司令部,是俄联邦国家、社会及军事安全“三位一体”保障体系联合行动的指挥中心;是武装力量一体化指挥系统,俄联邦最高统帅指挥部;拥有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装备最现代化的通信及自动化设备,所有指挥活动实行24小时运行机制。与原武装力量中央指挥所按军兵种编组的结构框架不同,国防中心按职能任务统一重组,下辖战略核力量指挥、战斗指挥、日常活动指挥3个基本分中心,数据处理等若干专业性分中心,以及通信、保密、技术保障等职能部门。

三是完善军队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在由“大战动员型”军队向“机动常备型”军队的转型道路上,绵延20多年的体制编制改革使俄军具备了全新的“组织面貌”——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得以理顺、军区数量由8个裁减至6个再到4个、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成为现实。结构嬗变背后,是俄军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反复尝试,而准确定位总参谋部职能、调整军区划分、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这一改革路径的内在逻辑,也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原有的四军种一兵种的体制调整为三军种三兵种制。2001年6月俄军把战略火箭军由一个军种改编成了2个兵种——战略火箭兵和太空兵。至此俄罗斯武装力量形成了陆、海、空3个军种和战略火箭兵、太空兵、空降兵3个独立兵种的结构。同时继续推进常备兵团和部队的建设,并在西南和中亚两个战略方向设立了常备机动集团,总兵力达5万人。从2009年开始俄陆军战斗集群将由目前的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结构转变为军区—集团军—旅三级结构,旅将成为陆军的基本作战单位,并将俄军大部分摩托化步兵师拆分为数十个常备旅,人数在3000人到4000人,装备精良且拥有高度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应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为进一步优化陆军常备力量,俄计划将现有坦克旅、摩步旅、空降旅和山地旅打造成重型、中型和轻型三种“模块化”常备旅。针对未来可能的北极和高寒山地作战需求,还组建配备专门通用装一备器材的极地摩步旅和高寒山地旅。

除了兵员规模继续精简外,还加强了海军、空军、航天兵等技术军兵种的建设。鉴于空天防御的重要地位,在军事改革中,俄重组国家统一空天防御系统取得重大突破。俄军建立之初,就在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1993年由叶利钦颁布《组建统一的俄联邦空天防御系统》命令,要求把防空军改组成空天防御部队。但当时的俄罗斯根本无力进行着眼于未来战争需要的真正军事改革,该命令成了一纸空文。伊万诺夫2001年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再启军事改革后,将空天防御司令部作为与建立地区司令部同等重要的改革方案,却因地区司令部改革的失败而殃及空天防御司令部的建立。根据战争形态的演变及军事技术的发展,俄罗斯对其军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如2011年俄军在航天兵基础上新组建空天防御兵,这一全新兵种整合了军用卫星、战略预警雷达、反导系统等力量,有效提升了俄军战略预警、太空监视、防空反导的能力。2015年8月1日俄军又宣布将空军与空天防御兵合并,组建新的军种——空天军。这体现出俄对未来军事斗争重心正向太空转移的战略判断。合并军种有利于统一空天领域的军事技术政策,统筹规划空天力量,提升作战能力。

四是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国产新武器唱主角。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而强大的军队离不开精良的武器装备。因此俄罗斯非常重视加强武器装备建设。从2012年起俄军改革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军备建设上,投入大量科研力量和经费研发列装现代化武器装备。

首先,制定庞大的军备采购制造规划。俄军2012年用于武器装备采购、改装升级和国防科技试验的预算总额达到8800亿卢布(约合300亿美元),较2011年增加1300亿卢布。而未来10年,俄将投人23万亿卢布(约7711亿美元),用于大规模更新武器装备。其优先发展项目包括战略核力量、空天防御兵器、精确制导武器、高精武器对抗兵器、无人机、信息和电子战装备、重型军事运输机,采购的主要装备包括:400多枚洲际弹道导弹、约100个军用航天器、10个旅的“伊斯坎德尔-M”战役战术导弹系统、2300多辆坦克、2000辆自行火炮、600多架先进战机、28个团的S-400和38套“勇士”防空导弹系统、8艘战略导弹核潜艇、20艘多用途潜艇和约50艘水面舰艇。

其次,落实武器装备换装计划。俄军各军兵种部队积极展开现代化武器装备换装工作,南部军区陆军列装了40多辆“姆斯塔河-C”自行榴弹炮、70多部“龙卷风-Γ”和“冰雹”新型火箭炮、20套“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18辆PXM-6型辐射与化学侦察车,为驻车臣地区部队全部更换了T-72ΒΜ坦克;中部军区接收了30多部新型“格洛纳斯”星导航仪、25个移动通信站和约2000部便携式无线电台。海军接收了“达吉斯坦”号导弹护卫舰、“伏尔加顿斯克”号小型炮舰、“格拉乔诺夫”号反破坏艇、1艘90600型拖船和1艘636型柴电潜艇等。空军计划装备180架飞机,较上年增加60架,主要机型包括苏-34、苏-27CM 、雅克-130、安-124-100、卡-52和米-35M等;第4个装备C-400的防空导弹团在远东地区完成部署;开始换装最新型“天空”、“对手”、“伽马”等雷达系统。战略火箭兵驻捷伊科沃导弹师完成全面换装,成为首支全部装备“白杨-M”和“亚尔斯”导弹系统的部队;驻塔季谢沃导弹师完成第6个导弹团的换装,新装备的6套“白杨-M”导弹系统于2月份投入战值班、空天防御兵第4个“沃罗涅日”雷达站5月开始在伊尔库茨克州投入试验性战斗值班,其主要覆盖范围包括了整个东北亚及中国广大地区。空降兵接收了首批3辆PXM-5型辐射与化学侦察车、最新型无线电侦察和电子对抗系统、单兵便携式卫星导航仪等。

再有,加紧建造、研试和改造新型武器装备。俄战略火箭兵启动新型战略份弹设计研制计划,预计于2018年建造出100吨级液态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用于取代P-36M2“部队长官”(西方称“撒旦”)弹道导弹。海军加紧建造955型“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战略核潜艇、855型“喀山”号核潜艇、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20380型“完美”号护卫舰等舰艇。空军持续对苏-35C战斗机进行实战飞行试验,检验飞机稳定性、操控性,并对动力、信息化指挥、通信和导航、雷达等系统进行试验;陆续展开对10架图-160、20架图-95、30架图-22型轰炸机和60架米格-31型截击机的现代化改造,主要升级飞机的航电设备、卫星导航系统、武器瞄准系统,以及配备新型巡航导弹等;9月底,首次试飞成功新型伊尔-476运输机,随后俄国防部订购了39架该型飞机。空天防御兵多次进行反导拦截试验,实际检验了反导防御系统战术技术性能。空降兵对“巴尔瑙尔-T”防空指挥系统进行试验,可有效保障对防空力量的统一协调指挥。近年来俄军改造和研发了海军“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海基“圆锤”型战略核导弹、图-160战略轰炸机和陆基“白杨-M”机动型洲际导弹等战略武器,并列装部队。

五是制定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军事改革方向。普京先后颁布《2001—2005年武装力量建设和发展计划》、《俄罗斯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总参谋部和军队建设的任务》等纲领性文件,推进了俄罗斯军队建设新一轮的发展。普京这一轮执政八年间俄罗斯军队“从解决生存问题转向真正的军事建设”,军队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8年俄格冲突后俄罗斯颁布了新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和《俄联邦军事学说》,对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威胁的性质、主要对手和潜在对手、所要应对的战争和冲突样式等。重新调整战略方向范围。2008年10月俄国防部宣布将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改革,并随后于12月正式公布了《2009—2011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计划于2012年前将俄军建设成为一支编制体制合理、机动能力强、武器装备先进和待遇优良的职业化军队。2009年5月13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才正式批准了《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以取代1997年首次通过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

(未完待续)

上一篇:裸子植物生物教案下一篇:草船借箭课文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