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教学反思

2024-04-18

《荡秋千》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感受荡秋千时的愉快心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色彩缤纷的图画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的,因为他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与儿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因而“图文结合”成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不论是利用插图或是简笔画,甚至多媒体课件,都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输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看,缺乏交流和表达。而低年级的孩子是多么希望表达啊!

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作者以轻快的笔法描绘了儿童荡秋千的情景,语言非常优美,因此,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画面,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呢?教学本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读好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你荡秋千时是怎样的。接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围绕“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小女孩荡秋千的快乐心情”,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文本,感受荡秋千的快乐,体会童年 生活的幸福。

文章第一小节,要注重语言韵律,形成明快的节奏。比喻句“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把飘飞的花裙比喻成飞翔的彩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荡秋千的飘逸灵动,也能体现出孩子心中的轻松愉快。

第二小节运用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描写荡秋千的情景,夸张句“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表现秋千越荡越高,荡到最高点时的惊喜,并且将青山人格化,连他也欢迎“我”,迎接“我”,为“我”喝彩。

比喻句中以“一堆一堆”写出了绿野的`广阔,“波浪”写出了“我”荡秋千时看原野上的植物仿佛是起伏的,是动态的。

这段写差点儿和青山握手、脚下波浪似的绿野,一方面可以看出“我”秋千荡的很高;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出荡秋千时那种快乐心情,有勇敢和自豪在其中。

第三小节用 “汗流满面”反衬游戏的欢乐。用清风的鼓励来表达自己努力向上,力争上游的理想。

二、超越教材,积累运用。

1、让学生用虽然……但……说一句话,设计了一个仿说仿写的训练,让学生仿照第三小节中的最后一句话进行试说。

2、让学生写出ABAC式短语,仿照书中有的越荡越高、荡来荡去等词语。

3、给出的彩蝶 ,()的绿野 ,()地握住让学生填空,并思考“的”和“地”有什么不同?

三、行为及观念反思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

四、学情及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体会荡秋千时的快乐心情。

五、改善及提高反思: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才能真正地感悟。培养学生热爱上活积极进取的思想。

篇2:《荡秋千》教学反思

张水琼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钟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篇3:《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

荡秋千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合唱歌曲,又是一首仡佬族民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培养合唱能力为突破口,一开始用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来感受4/4拍的节奏与强弱规律,之后用手铃来打出4拍节奏,让学生模唱听到的铃声“叮当当 叮0 当0|”把低声部的节奏加进来。然后再进入低声部的视唱练习最后带入歌词唱,老师问:“这美妙的铃声从哪里发出来的?”以问话形式巧妙引入新歌教学。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接下来 从欣赏荡秋千歌曲,仡佬族风情介绍,到后来的歌曲学唱一环套一环,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初次进行合唱能力的练习,这对他们是培养整体协作和听觉能力是一次新的尝试。一首合唱曲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很准确唱好,还需要再巩固练习才会有和谐的音准及熟练有表情的歌唱效果。

我觉得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三到六年级要求: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并且能够试读简单乐谱。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所以我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这节课在新歌教学时我设计了先唱歌后识谱。

现在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一开始,像一位音乐教师同行说的那样:“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就用当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最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效果会更好。”

反思我的这节推门课为什么出现孩子们心不在焉、忧心忡忡的冷场局面?下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不敢唱不敢说,孩子们说:“怕给自己的组丢分,如果谁挨说本组的同学都要被刨分。”我知道后心里很感慨,孩子们需要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过多的要求与规则限制了孩子们天真快乐的天性,我的音乐课不仅让孩子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奋斗目标。因此我会在以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继续学习先进理念并积极实践,为孩子创造宽松的音乐空间,让孩子们在音乐海洋中尽情遨游。

陈玉红

篇4:《荡秋千》教学反思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教学反思:

准备这节课时,就有很多想法。音乐唱歌教学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上好?教学设计改了多次,变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断尝试中探究与反思。我就以《荡秋千》为例,把我想法归纳如下: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但是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以后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

篇5:《荡秋千》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借助道具纱巾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旋律变化。

2、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活动准备:

(1)户外活动时带幼儿欣赏天空中的白云。

(2)活动前进行活动:借助道具纱巾用身体动作进行白云造型,如:大象白云、小鱼白云、小乌龟白云等。

(3)教具准备:小松鼠头饰每人一个 白云图片一份 纱巾每人一条 小松鼠图片一个

活动过程:

1、感知并熟悉曲子的A段,并用动作表现A段音乐。

(1)出示小松鼠图片,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看,这是谁呢?(小松鼠)今天小松鼠来到了草地上,他抬头一看,天上的白云可真漂亮啊!小朋友看看,这些白云都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白云图片,请幼儿说说白云像什么?你还见过什么样白云,请幼儿用纱巾来做道具用身体进行白云造型。过渡:听,白云飘来了。

(3)播放音乐,请幼儿认真听一遍。

(4)幼儿用纱巾随音乐做白云飘荡的律动。

2、感知并熟悉B段音乐,师幼共同创编动作并表现音乐。

(1)师:小松鼠看到这么美的白云在飘,心想,我要是能到白云上荡秋千该多好啊!正想着,这时来了一位小仙女,把小松鼠放在了白云秋千上,小松鼠可高兴了。<来.源快思教.案网>(教师操作图片,演示小松鼠荡秋千)

(2)放音乐,继续操作图片,幼儿感知乐曲旋律。

(3)师幼共同编荡秋千的动作,也可以提醒幼儿两人一组表现荡秋千的动作。

(4)幼儿随旋律用纱巾来表现B段音乐。

3、完整地进行音乐游戏2—3次。

(1)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欣赏音乐,并分辨两段音乐的不同。

(2)第二次播放音乐,请幼儿听音乐用纱巾来做动作。

(3)第三次播放音乐,变换B段的表现方式,请两个幼儿合作表现B段的荡秋千的音乐。

4、结束活动:

小松鼠累了,想休息了,我们也休息一下吧,教师逐一收回头饰和纱巾,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实施下来,发现幼儿对A段歌曲学习比较困难,而且不乐意跟着表现歌曲,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会跟着拍子做上下、左右摇摆的动作;B段的爵士乐比较活泼,加上让幼儿共同配合表演荡秋千这一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情绪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气氛非常活跃,看到孩子们生动有趣的表演,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所以,这节活动总体来说很适合我们的孩子。在用纱巾变动物造型的时候,孩子们一拿到纱巾时都很高兴,拿着纱巾摆来摆去的,当老师提出要求--用纱巾变动物(大象)造型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用纱巾做出大象长长的鼻子,并随着拍子摇摆,只有1个孩子没有参与表演,变小鱼的时候幼儿就觉得有些困难,有的幼儿会把纱巾放在身体后面当鱼尾巴左右摇摆,有的幼儿则不会(如:苗嘉豪、李佳俊,这两个孩子本身在动作协调性方面就很差,而且模仿能力也较差,所以站在原地不动)。虽然这是课前准备时让幼儿练习过,但由于幼儿协调能力等的限制,对幼儿来说还是有点困难。

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组织活动时间较长,个别幼儿已经不耐烦,坐不住了,所以在积极引导这一块做得不够好。

篇6:《荡秋千》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词语“威武”“地动山摇”。

2.能积极地用动作和声音模仿动物间的对话。

3.初步感受拥有朋友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故事,激发兴趣。

1.出示森林背景图。

师: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地方?

幼:森林。

小结:这里可是比树林里的树还要多哦。有很多很多树的地方叫森林。

2.出示图片狮子,感受狮子的大皮鞋。

师:那森林里住着谁呢?他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狮子?

幼:美丽、凶猛的狮子。

师:我知道,你讲的美丽、凶猛就是很威武的意思。今天这只威武的狮子,脚上穿了一双皮鞋。看,这是一双怎样的鞋子?

幼:特别大。

3.出示图片,理解词语“地动山摇”。

师:对,这双皮鞋特别大,走在草地上,草地就会怎么样?(老师用震动动作辅助表达),远处的高山也开始怎么样?(老师用摇晃动作辅助表达)

幼:草地震动起来,石头摇起来了。

师:地动了,山摇了。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就是“地动山摇”。谁会一边说这个好听的词语,一边做动作?

4.小结:走在哪里,哪里就地动山摇——这是一双多么让人可怕的鞋子,狮子就是穿了这样一双大皮鞋,出门去找朋友了。

二、欣赏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学说对话。

(一)狮子找乌龟做朋友

1.出示图片:“草丛里的乌龟”。引导幼儿观察乌龟壳的特征并猜测出乌龟。

师:走呀走,找到一个朋友。是谁呀?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乌龟的?

幼:硬硬的壳。

师:我们来学学看。你的壳在哪里?你真象一只小乌龟。

2.学说狮子问话。

师:仔细听,狮子要对乌龟说话了。狮子问:“乌龟乌龟,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师:乌龟没有回答,可能没听见。那我们一起来问问乌龟。

幼儿学说狮子问话。

3.学说乌龟回答。

师:乌龟终于听到了。他摇摇头说:“我才不愿意呢!你的大皮鞋会把我背上的壳踩出血的。”

师:乌龟答应了吗?为什么?

师:哦,乌龟害怕狮子的大皮鞋。它是怎么回答的?谁来学一学?

幼儿学说乌龟回答。

(二)狮子找猴子做朋友。

1.出示图片:“森林里的猴子”,引导幼儿观察小猴长尾巴的特征并猜测出小猴。

师:乌龟害怕狮子的大皮鞋,拒绝了狮子。大狮子只好又继续往前走,走呀走,找到一个朋友,你猜这回它找到了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来学一学小猴子的样子。

(1)学说狮子问话。

师:大狮子很想和猴子做朋友,它可能会怎么问呢?

师幼:“小猴,小猴,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2)学说小猴回答。

师:小猴会答应吗?为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师:是呀,小猴害怕狮子的大皮鞋,小猴子连忙跳到树上。谁来学学小猴子是怎样跳到树上的?猜猜它可能会怎么说呢?

师:对,小猴子站在树上,低着头,看着狮子,大声说:“我才不愿意,你的大皮鞋会把我的尾巴踩断的。”

师:狮子站在树下没听到。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帮猴子回答狮子吧!

(3)师幼交换角色练说。

(三)感受狮子由伤心到快乐的情感变化。

1.出示图片,狮子伤心的表情。

师:找了半天,大狮子没有找到朋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将大狮子的嘴巴贴成伤心的样子。)

小结:朋友们都害怕大皮鞋,都不愿意和狮子做朋友。所以狮子伤心地哭了。怎么办呢?谁来帮狮子想个办法? 让小乌龟和小猴子都不怕这双大皮鞋呢?

幼:不要穿这双鞋了。

师:那可以用这双大皮鞋做成什么呢?

幼1:可以做成小汽车,带着小乌龟和小猴子去旅游。

幼2:可以做成花瓶,插上美丽的花。

幼3:可以做成小船,让小猴和乌龟去划船。

2.出示图片:狮子的“鞋子秋千”。

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大狮子很聪明,也想了一个办法。看,(将狮子的大皮鞋贴在两棵树中间。)这就是他想出的办法,谁看懂了?

师:原来,狮子把鞋子做成了一个什么?

幼:鞋子秋千。

师:乌龟和猴子看见了,都来荡秋千,都愿意和狮子做好朋友了,现在狮子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幼:高兴。

小结:原来有朋友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结束活动。

你有朋友吗?能不能把你的朋友介绍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这样我们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附故事:

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威武的大狮子。可是,动物们都怕他,不敢和他做朋友。大狮子多么想和小动物们做朋友呀。哎,对拉,大狮子有一双很大很大的大皮鞋,他可喜欢这双皮鞋了呢。他想,我穿上这双大皮鞋去找好朋友,大家一定会喜欢我的。这一天,大狮子就是穿着这双大皮鞋出去找好朋友了。

走啊走,大狮子看到了前面的小乌龟,大狮子好想和小乌龟做好朋友呀,于是它大声地问:“乌龟乌龟,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小乌龟听见后,把头缩了起来,小声地说:“我才不愿意呢,你的大皮鞋会把我背上的壳踩坏的!”

大狮子好伤心啊,再往前走一走,找找别的好朋友吧,咦,前面有只小猴子正在树下玩耍呢,大狮子多么想和小猴子做朋友啊,于是它连忙踩着大皮鞋走过去了。“小猴小猴,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小猴子看见大狮子,连忙跳到了树上,小猴子站在树上,低着头,看着大狮子,大声地说:“我才不愿意呢,你的大皮鞋会把我的尾巴踩断的。”

呜呜,小动物都害怕自己的大皮鞋,都不愿意和自己做朋友,大狮子越想越伤心。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不害怕自己的大皮鞋呢?有了,大狮子把皮鞋脱下来,挂在两棵树的中间,变成了一架鞋子秋千。看,鞋子秋千摇啊摇,多么有趣啊,“乌龟,小猴,你们快来玩呀。小乌龟、小猴看到了,都过来和大狮子一起玩秋千了,大家在一起,玩得可开心啦。大狮子终于找到好朋友啦,它多么开心啊!

教学反思

小班孩子的学习是充满游戏趣味的。老师很讲究教具的设计,把乌龟藏在一个草丛里,只露出一个乌龟壳,不仅巧妙地激起了孩子们帮助狮子找朋友的兴趣,而且还帮助孩子们尝试学习根据动物的局部特征猜测动物的方法。

老师的衔接语很自然地设计了一个狮子与乌龟对话的情境,让幼儿积极地尝试用粗粗的、轻轻的声音、有礼貌的问话或者慢慢地说话四种不同的方式学说狮子和乌龟的对话。所以,学说对话的过程真是溢满了乐趣与情趣。

老师把猴子图片藏在了一棵大树下,只露出一点卷起的尾巴,增加了猜测的难度和趣味,符合孩子由易到难的学习特点,同时也避免了单调的重复,让故事处处充满惊喜。

有了第一次的对话练习的基础,孩子们已能主动尝试用故事中的对话句型模仿学说狮子与猴子间的对话。因此,为了让第二次对话练习照样“粉墨登场”,让孩子在学说的过程中再次强烈地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于是,教师巧妙地引导幼儿边模仿猴子跳到树上,翘着长尾巴、低着头看大狮子等动作,边学说对话。所以此环节的对话练习过程真是动感十足,趣味浓浓。

篇7:幼儿园荡秋千反思

题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导入用提问方式导入,但是问题没有直入主题,在制作PPT图片时应该加一张游乐场的图片,让幼儿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样的玩具,这样更容易直入主题,在提问幼儿问题时有语病,没有问明白!导入之后就直接让小朋友看图片里面的小朋友荡秋千的方法对不对,并没有给小朋友讲解荡秋千的方法,在给小朋友上课过程中缺少表情,而且有语病,在制作PPT图片时如果每一张图片都有一张正确的荡秋千方法和一张错误的荡秋千方法来进行对比,这样效果会更好,在总结时放一张正确的荡秋千方法的图片,幼儿们就会知道怎样荡秋千了!

中一班

篇8:《荡秋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现代儿童诗按总分总的结构,以轻快的笔法描绘了儿童荡秋千的情景。诗歌节奏清新明快,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使诗中的意象更亲近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学情分析:诗歌由短句构成,韵律感强,易读易诵,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能很容易感悟到荡秋千的快乐。对于本课的比喻句和夸张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只有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荡、彩、蝶、摇、拍、打、鼓,会认6个字彩、握、晃、堆、拍、打。理解“荡”“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花裙子飘呀飘的,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我快乐地从高处朝下看,脚下摇晃的绿野,就好像是一堆一堆拍打着海岸的波浪。”“但清风总像在鼓励我:荡高一点儿,再高一点儿”这些语句、体会小女孩儿荡秋千的快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

教学设想:多媒体课件,光盘,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演示导入,忆快乐:

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幅图片。你们认识它吗?这是什么呀?(秋千)把两根绳子的一头拴在木板的两端,另一头拴在铁架子或大树上,就制成了大家都爱玩的体育器械——秋千。绳子拴着的木板,叫秋千板,拴绳子的铁架子,叫秋千架。同学们玩过荡秋千吗?玩的时候心情怎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来体会一下文中小朋友荡秋千时的心情。(板书:荡秋千)

【设计意图】

“秋千板”对于现在没坐过老式秋千的孩子来说,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能省时高效地帮助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板题读题,识“荡”字。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荡:点拨:双折斜字形稳。上边草字头下边汤字,三点水旁,古代指热水。(光盘播放这个字的笔顺,直观生动地让学生记牢这个字的结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草在翻滚的热水上,这棵草会怎样?一会上来,一会下去。看,我们的祖先多聪明,用草浮热水上的画面告诉了我们荡的字义。让我们带着想象齐读课题:荡秋千 过渡:文中的小朋友荡秋千时心情怎样呢?听老师读给大家听好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学词为主。本环节借助荡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从而实现理解课题、指导读题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知快乐

1.师范读课文,生听读谈体会?听了老师的朗读,谁能说说文中的小朋友荡秋千时心情怎样?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首轻松活泼的小诗,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抒发了小女孩荡秋千时的欢乐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小女孩欢乐的心情,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a.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音节反复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b.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绳子 脚下 最喜欢 差点儿 一点儿 按诗歌的节奏朗读长句子: 脚下摇晃的绿野,就好像是一堆一堆拍打着海岸的波浪。c.同桌互读,互正字音,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d.在每小节前加序号,数一数一共有几小节。e.按小节开火车读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给本人和同桌各加2分。过渡:这么快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老师真佩服你们!谁能读出小女孩快乐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落实了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品读诵

第一小节

1.指生读,听读思考:哪句话体现了小女孩快乐的心情? 2.出示比喻句:花裙子飘呀飘的,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a.出示彩蝶的图片,看看彩蝶和花裙子有什么共同点?(美丽而轻快、自由自在)3 b.作者把飘飞的花裙子比作了美丽而自由自在的彩蝶,可以看出女孩的心情和飞翔的彩蝶一样快乐。c.我们读 “飘呀飘的”这个词时,就要用轻柔的语气来读,要表现快乐的心情,句子结尾处的语气要上扬。(视频播放小女孩荡秋千的场景,激发孩子的兴趣,感受荡秋千的快乐。)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过渡:从把飞翔的花裙子比做彩蝶我们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快乐,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小女孩的“快乐”呢?

第二小节

1.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划出能表现小女孩“快乐” 的词语句子。2.小组交流:找到的句子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选代表汇报,师相机点拨训练: a.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表现她荡得高),高到和天边的山尖一样,多自豪啊!齐读第一句话,把女孩的自豪读出来!b.第二句话中表现女孩快乐的词句有什么? 快乐一词直接体现出我的心情。我为什么会把绿野看成波浪呢?(因为看到的绿野像大海一样宽广,在摇晃的秋千上看到的绿野像波浪一样在晃动。)c.教师指导读:站得高望得远,站在高高的秋千上看着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小女孩是多么自豪啊!请同学们带着想象来读第二句话,读出小女孩的骄傲和自豪。学生自由读,指生读。d.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过渡:小女孩虽然经常玩得汗流满面,但她还是最喜欢荡秋千。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小节

齐读课文,回答问题。相机训练: 1.清风总像在鼓励我:鼓励什么意思?清风鼓励我干什么? 清风仅仅是在鼓励我把秋千荡高吗?他还像在鼓励我,在锻炼身体、学习方面,都再高一点。3.“:”后面的话是谁说的?嘴上说的、心里想的内容前面都要用冒号。有人鼓励过你吗?他怎么说的? 4.鼓励的话语满含着温暖和期待,我们在读清风的话时就要读出这种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句、夸张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鼓励”的意思,了解了“:”的用法,在阅读中积累了词语,体会了小女孩快乐的心情,进而落实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表现小女孩快乐的语句。

篇9:语文《荡秋千》教学设计

1、会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荡过秋千,谁能说一说荡秋千的感觉?(生自由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来体验一下作者荡秋千的快乐。(板书:荡秋千)

二、揭题,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中心,并解决字词。

过渡:(作者荡秋千时很快乐,谁能读出快乐的语气?)指生读第一小节(师指导读),同时请同学们找出比喻句,让学生体验快乐的心情走入第二小节,“快乐”一词直接体现出我的心情,“摇晃的绿野”是我荡秋千的感受。教师指导读,学生自由读。同时教师设问:脚下摇晃的绿野,为什么是摇晃的绿野?(生自由回答)

用“虽然……但……”关联词引入第三节,体现了“我”对快乐的追求。同时让学生体验对快乐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用“虽然……但……”说一句话。

五、总结: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追求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2、荡秋千

荡秋千的时候

荡得很高

喜欢荡秋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课文。

2、复习生字:请学生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准确的读出生字的字音、及词语,现在学习识记书写生字。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学生自由组词,教师同时板书。

2、板书演示“蝶”、“荡”的笔顺。

3、将三个“扌”的字汇总?“摇、拍、打”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记忆。

过渡:为了检测出同学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如何,我们做以下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字组词、注音。

荡彩蝶摇拍打鼓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拍打:

摇动:

四、拓展练习:出示小黑板,连词成句。

五、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词。

篇10:《荡秋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感兴趣吗

二、在实验中探究

1提出问题

师看课本P54信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朋友的身体特点和他们所荡秋千绳子长短。你猜想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猜想老师逐一记录暂时不作评价。总的来说会有两大类猜想第一类按体重轻重来猜想。第二类按秋千绳子长短来猜想。

2进行实验

1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不同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没有关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叙述即可 2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同等质量三个砝码用不同绳长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另外砝码或换与上次不同绳长进行同样实验。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绳长短有关系绳越长荡起次数越少绳越短荡起次数越多。

3小结

师通过这几个实验你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得知识吗 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内”。这个结论验证了我们哪个猜想推翻了我们哪个猜想

三、全课总结

篇11:荡秋千作文

坐在秋千上,什么也不想,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脑海里显现着儿时的情形,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我的眼前飞舞着……坐上了秋千,我似乎坐上了一只月亮船,在天空中遨游……

闭上了眼睛,我的心在忽上忽下,有一种翱翔的觉得。哪怕是在小时分的木椅上,儿时的吊床,到明天这真正的秋千,每一次,都在翱翔。看看四周,一阵阵风吹过,一只只鸟儿飞过,我,坐上这月亮船下游荡。也许,荡秋千曾经不合适12岁的我了,但是,我仍然是那么顽固的爱着秋千,爱着秋千……

篇12:《荡秋千》教案

教学理念及设计意图

《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它反映了仡佬族儿童在秋千上陶醉地、自由地飞荡时的情景!本课教学以“秋千”为线索,以仡佬族的民族风情和“荡秋千”的乐趣为教学的链来贯穿整堂课。把教学的内容有序的整合在这条线上,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和表现音乐。同时,体会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情境教学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声音和音乐,画面、氛围等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用体验式学习音乐。

教学目标

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荡秋千》,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舞蹈性,随音乐快乐地表演。

教学方法

体验参与、情境诱发、自组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歌曲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大家感兴趣吗?

师: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

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荡秋千》。

2、教师范唱《荡秋千》,学生律动,并加入语言节奏。如:嘎吱嘎吱„„

3、有感情地读歌词。

4、师生合作。

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提示八分休止符的演唱)

5、生生合作。

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

6、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荡秋千》。

7、学唱《荡秋千》歌谱。

8、小组合作表现歌曲。如:为歌曲加入引子和尾声。

9、介绍仫佬族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活泼的音乐和简单有趣的动作,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音乐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鼓励学生自己识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创新的读后感下一篇:个人房屋租赁合同简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