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淘宝村的调研报告

2024-05-11

关于淘宝村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淘宝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村的调研报告

我叫..,2011年8月,我很荣幸的被分配到„镇„村任一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一个多月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摸底,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制约村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情概况

„村位于„县„镇„,与„县„镇相邻,距离„县城„公里。本村地处湘中腹地,山体大,切割深,山高坡陡,是典型大山区。„村有„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户,„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其中劳动力„人。全村总面积„亩,其中山地面积„亩,山塘水库„亩,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到„年上半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为„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装卸码头,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黄瓜、豆角、蒜苗、洋白菜为主,冬季以简易拱棚菜及小麦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养肉鸡为主。

二、农村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调查,„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一是靠种植蔬菜,小麦、玉米等作物,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除此之外,畜牧业以养猪、鸡传统养殖类为主;二是依靠外出打工赚钱。据统计,„村2011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达到„人,占总人口的„以上;三是依靠装卸码头,做些搬运与生意。

2.村民发展目标

在2011年到2015年的5年期间,修通乡间道路,解决村民行路难;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使村民能够喝上安全清洁水。发展农业产业,开拓劳动力就业渠道,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实现稳定脱贫。加强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建设和村容村貌、村级组织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

三、基层组织建设和设施建设

村两委成员在„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村共有党员„人,入党积极分子..人,村两委成员..人,其中大学生村干部„人。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分工明确,能圆满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

村两委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信访稳定

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新佃桥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

全村综合治理工作也稳步开展。两委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组户,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五、我的几点看法

1.培训党员

建议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增强我村基层组织活力,更好地与时俱进。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今后我会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施“对口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为党员干部播放政教视频,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农民观看种植、养殖科教视频,用科学知识与“土”经验结合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3.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电视和远程教育平台外,村里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村民劳作之余,只能请戏班,听听大戏,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建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和健身活动场地,购置图书报刊供村民阅览,组织有技术的村民,办起各种编织、刺绣、木工等学习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自己可以娱乐自己,既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长他们的致富本领,更好地促进我村乡风文明。

4.发挥优势,注意各类信息动态

及时收集各类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作物销售渠道,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教会他们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开阔视野。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村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支两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为村支两委建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掀开美好明天的新篇章!

..年..月..日

篇2:关于淘宝村的调研报告

棠棣镇地处**市域中部,北与烟店相连,西与木梓乡相望,南与巡店镇毗邻。府河由北向南从我镇东边擦过,辖区内岗峦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耕地主要分在低丘岗地区,占75℅,府河冲击平原占25℅。全市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全境,区域小集镇星罗棋布,属**城郊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30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7023户,30315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11亩。

“空心村”现状:全镇30个行政村有20个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自然湾,实际面积为1459300平方米(约2191亩)。其中宅基地面积为217805平方米,闲置宅基地面积为89847平方米,空闲基地面积为1241495平方米。空心村占地户平均面积为1656平方米(户平2.48亩),空心村人平均工矿面积为326平方米。据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市棠棣镇域镇区用地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2010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9.45公顷,人均工矿用地面积为128.08平方米超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市人均工矿用地的小于或者等于82平方米的规定。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大多数没有规划。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经济的不断积累,从土坯房到原地改建砖木结构的房子,到后期改建楼房,大部分人然后再搬到路边相对集中的中心点居住,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对村庄宅基安排调整及房屋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全镇只有三个村请了专业的设计单位做了规划,如李园村规划提前,效果就比较明显。

(二)建房管理严重不到位,村民“建新留旧”导致村庄扩大。另起“炉灶”建设新房现象不断增加,但仍保留着老房、旧房房产、地产的所有权,道至村庄面积在扩大,加上部分干部文化水平低,没有长远眼光,缺乏政策水平,“一户一基”的制度成为空谈。

(三)城镇化的步伐加快,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在城市购置房长期居住,还有部分子弟就业转为城市居民,这些人往往生活条件改善后把老人接入城市生活,村中的房屋被长期闲置起来,还有部分农民为了子女读书租房居住,导致农村房屋有人管而无人住的局面。

三、“空心村”带来的问题

“空心村”的现象在我镇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二方面是“脏乱差”的落后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方面是大量的荒芜闲置土地,浪费了国家宝贵土地资源。

四、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途径

(一)解决“空心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村“两委”要牵头,组织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照料老人活动,发动村组干部有帮扶能力的党员结对子,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投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目标,促进和谐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一是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家长活动;二是经常开展帮扶活动;三是利用村图书室定期组织留守孩子开展活动,召集学生看书学习课外知识。如李园村积极争取资金创办的“李园留守儿童之家”,棠棣镇组织的“搭桥圆梦”、棠棣镇在百花学校开展的“爱心小天使”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解决“脏乱差”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软件方面: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教育农民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减少不良习气,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科学生产生活方式,建立文明卫生乡村公约,健全制度建设。硬件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空心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吃水、用电、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垃圾清运处置等问题。

(四)解决闲置土地荒芜问题。

1、是深入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首先让农民群众切实认识到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是为他们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一项为民、惠民工程;其次让农民群众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律,认识到宅基地是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明确“一户一基”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都不得违背。

2、利用政策,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当前国家对农民支持的项目很多,有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增加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建设用地,达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2012我镇张陈村通过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项目,拆迁280栋房屋,增加耕地304.5亩,使张陈村民户平增加了0.31亩耕地,以政府为主导复垦的100.3亩面积,采取企业承包发展特色农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了村级积累,而且弥补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足,是一件一举三得的好事。

篇3:关于淘宝村的调研报告

1 郫县“淘宝村”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从2000年五块石服装市场拆迁后, 大多数的服装工人陆续的迁至安靖镇土地村, 并从此扎根于此, 开始着手发展他们的服装产业, 而在此以前, 土地村当地居民的收入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土地村得以成功转型为淘宝村, 除了服装厂拆迁的契机外, 土地村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吸引着服装产业的入驻。一是由于土地村处于城乡结合的地带, 交通便利, 为服装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村里的住房多以出租房为主, 更是为小型服装作坊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三是村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相关的服务设施, 并为这些小型服装行业增加了一个专门的招聘服务市场, 以解决企业招聘困难的问题。

现阶段土地村“淘宝村”存在着以下特点:一是从事的行业一体化。土地村大多数人从事的都是服装加工业, 主要以女装为主, 这样便有利于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二是从业人口的多元化。不仅当地的居民从事着淘宝服装业生产, 当地外出打工的人口以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也越来越多, 还有许多外来人口也加入到淘宝的行业, 其总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之势。三是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 能够让服务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方便的交通设施, 良好的生产基地, 稳定的销售渠道, 使得当地“淘宝村”一步步壮大。

2“淘宝村”改变下的农村

2.1 农民收入增加

淘宝村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手段, 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成为农村掌握外界信息和同外界沟通的渠道, 以网络的方式直接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销售自己的商品, 直接与国内、国际消费者对接, 省掉许多中间环节。根据对郫县淘宝村的调查, 土地村已形成产业链配套服务, 村里落户人口将近2700多人, 流动人口近40000人。2013年村里的集体资产达到了1000万, 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0000元;林湾村, 从2004年初开淘宝店, 该村的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近两年人均收入增长最为突出, 已经达到了3万元左右。

2.2 就业创业本地化

淘宝村的兴起, 让许多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 大学生也愿意回到乡村里就业, 除此外还因为其人才的稀缺性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口来此就业。根据阿里研究中心的调查, 在大多数的淘宝卖家中, 有超过一半人的户籍在农村, 15%文化水平偏低。其中还提到淘宝村的出现在全国范围内, 实现了将近六万人的直接就业。包含淘宝行业中的加工、物流、运输、营销、售后等各个环节。服装公司负责人李艳彬, 公司最初设在成都高新区, 但在看到土地村家家户户从事服装加工后, 决定将公司迁至土地村。首先, 迁移公司是为了方便直接从村里的服装厂拿货, 另一方面, 公司落在村里, 从物流成本上, 每年可以节省近十万元的费用。在她的公司迁移至土地村之后, 她聘请当地的村民为员工, 做大自己服装公司的同时, 也解决了村里部分就业问题。

2.3 产业电商化

结合农村电商平台, 农民实现了交易电商化。从以前的面对面交易, 到现在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远程实现交易, 农村电商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可以在电商平台上了解到市场的讯息, 消费者也可以和农民完全对接, 避免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 电商平台交易支付, 能够有效地缩短中间环节, 节约了中间环节产生的过多的成本。利用电商平台, 还可以实现先销售, 再生产的经营模式, 减少了产品生产不足或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

3“淘宝村”发展的挑战

3.1 人才不足

淘宝村主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业人口, 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本身对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并不大。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环境条件较差, 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来到农村就业的一大原因。对于技术性、专业性的问题, 缺乏专业的人员指导, 而当赶上“双十一”等重大节日时, 连基本的短工都存在着严重的短缺。

3.2 设施缺乏完善

实地调查中发现, 郫县的淘宝村在物流设施、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物流系统不完善, 村外物流公司少, 交通堵塞等问题有待解决。根据当地厂家反映, 一到节日期间, 物流系统就难以维持正常, 有些订单常常要等上几天才能发货。其次是电力设施缺乏完善, 在大批量生产, 赶制产品时, 村里的电路设施有时会供应不上, 面临着断电的危险。最后是产品的平面设施不完善。村里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 缺乏拍摄商品的平面模特和平面设计师, 以及拍摄相关的设备。很多商品的图片, 都是厂家自己亲自做模特拍摄, 照片经过简单的修理, 就直接上传了, 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3 同质低价竞争

淘宝村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 是因为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可复制性。信息在平台公开, 一旦存在所谓的“爆款”, 便会使得各方厂家争相模仿, 制造出类似的产品, 从而导致一场价格战。以郫县的淘宝村为例, 当地厂商就表示, 村里制衣的厂商大多数根本不参与产品款式的设计, 由于淘宝网店上服装的款式太多变, 很多商家都是送样品和样料到厂家, 以让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面向市场, 赶上稍纵即逝的热潮。随着各个企业的不断聚集, 在村里的房租上涨, 尤其是近年来, 租金涨幅高达50%, 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同类商品太多导致低价竞争, 以致利润微薄。

土地村有自己经营的品牌的商家最多10家。厂商李艳彬也透露, 90%以上的商家都是在网上寻找顾客追捧的“爆款”, 继而将中意的款式图交给服装加工厂, 或在自家厂房加工制作。

3.4 缺乏品牌

当前土地村和林湾村两个淘宝村所销售的商品, 都缺乏自己的品牌。通常是仿照网上其他卖家的经营方式, 缺乏具有自身产品特色的标志。而商品的品牌是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通过我们实地调研成都的这两个淘宝村, 我们体会到, 郫县淘宝村要想走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必须放弃传统的低成本模仿经营, 而要在产品品牌化、差异化、集约化的方面达到产品的升级。

3.5 空间束缚

地理位置的限制, 阻碍了郫县淘宝村向外部扩张。淘宝村的服装生产, 需要占用很多空间修建工厂厂房, 放置加工的大型机器。而除了当地本身拥有土地的居民外, 其他很多厂商, 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去修建厂房, 其规模的扩大遭受到了进一步的阻碍。除了土地问题外, 还存在着资金问题。扩大淘宝村, 租地修建厂房, 购买设备,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土地和资金的缺乏制约着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鼓励和扶持。

4 结论

当前淘宝村的兴起, 解决了部分农民问题, 给农民带来了福音。然而, 其本身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 人才不足、设施不完善、同质化竞争、缺乏独立自主的品牌以及资金问题等都亟待解决。未来, 淘宝村要想稳定发展,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改善交通、物流、电力等基本设施, 并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向集约化、品牌化、生态化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康对, 朱呈访, 潘姬熙.“淘宝村”现象与温州网络经济发展—基于永嘉西岙“淘宝村”的案例研究及政策建议[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 (1) :23-26.

[2]刘静, 李佳乐, 刘常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村经营新模式—基于江苏省“淘宝村”的案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0) :293-295.

篇4:淘宝村的产生发展与趋势研究

关键词:淘宝村;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24-05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形态,对于收入偏低、抗风险能力弱、零散时间相对宽裕的农民而言,具有门槛低、资金投入少、技术难度小等创业特点,并逐渐成为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主要阵地,正在帮助百万计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等实现了自主创业,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创业浪潮”中的代表性现象[1]。2009年首次发现3个淘宝村,到2015年已经达到780个,覆盖网店超过20万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促进农村转型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口结构优化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学术界关于淘宝村的研究不多,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模式总结与现状分析上,对淘宝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偏少。阿里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以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为案例,对“沙集模式”进行了梳理总结,重点分析了模式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2]。朱康对等对温州西岱淘宝村的产生原因及发展特点进行梳理[3];叶建美以徐州市东风村为例,分析了东风村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家具网络直销村”的原因与发展规律[4];邓晓峰重点分析了龙岩培斜淘宝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5];李育林以广东省军埔村为例,探索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淘宝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6];崔丽丽等以浙江丽水淘宝村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邻里示范、社交示范、网商协会组织等社会创新因素是促进淘宝村发展的积极因素[7]。本文将系统的梳理淘宝村的特征、发展现状、产生机理及发展趋势,并结合成功案例对如何解决淘宝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淘宝村的内涵及现状特点

(一)基本内涵

阿里研究院将“淘宝村”定义为“聚集在某个村落的网络商户,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依托淘宝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对淘宝村的认定,主要有三个标准:首先,电商活动的交易和经营场所在农村,并且主要以行政村为单元;其次,电商活动年交易额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再次,该行政村网店注册数量在100家以上,或者占到当地家庭总户的10%左右[8]。

(二)现状特点分析

1.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自2009年起,淘宝村经过了萌发、生长、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尤其是2013年,淘宝村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通过自主申报、调研评估、数据分析等形式,阿里研究院公布研究报告,在全国发现淘宝村211个,2015年淘宝村的数量进一步增长到780个,淘宝村已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9]。

2.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目前发现的780个淘宝村分布在17个省、市、区。其中,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和河北居于前六位,分别有280个、157个、127个、71个、64个和59个淘宝村,占到全国淘宝村总数的97%。同时,中西部共发现17个淘宝村。

3.出现了更高级的电子商务生态——淘宝镇。在淘宝村的基础上,阿里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71个淘宝镇,淘宝镇的出现证明了淘宝村的协同和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目前关于淘宝镇的定义为:淘宝镇是在淘宝村基础上成长的更高级的电商生态,当一个镇、乡或街道的淘宝村数量大于等于3,就达到了“淘宝镇”的标准。

4.产业分布多元化与非农化。淘宝村虽是农村,却普遍做着非农的买卖。淘宝村网店销售数额的前十名全部为非农产业,其中,前三名分别为服装、家具和鞋。杭州市临安市白牛村等销售山核桃及其他坚果炒货,江苏省宿迁市堰下村、周圈村等从事花卉交易,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等从事草柳编制品与手织粗布,是少有的姓农淘宝村。

5.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显著。淘宝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其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显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淘宝村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小农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农民获取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能力提高,降低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其次,有利于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为农户提供了在家门口低成本创业的途径,解决了由 “空巢”农村带来的留守儿童抚养、留守老人赡养等问题,促进家庭和谐,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再次,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和青年学生利用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发展当地农特产品和加工产品产业,以及依托当地开发旅游资源。第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电商平台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格局,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发展的推进。

三、淘宝村的发展特征

尽管淘宝村各不相同,起步早晚不一样,经营产品不一样,生成机理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归纳起来,还是有以下规律或特点。

(一)带头人示范引领,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农民整体具有怕风险而保守的特点,但又相信眼见为实,从众心理极强。正因为如此,在每一个淘宝村的发展历程上,差不多都有着带头人的深深烙印。江苏沙集镇东风村孙寒从2006年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打工小伙子开网店到产生网商数百家,网店上千家,直接从业2000多人,2015年销售达到50多亿元。义乌的青岩刘村有刘文高不遗余力地推动,揭阳的军埔村因为有黄海金等一批年轻人的回村淘宝实践,此类现象可谓不胜枚举。

nlc202309091409

(二)已有产业基础支撑,推动作用明显

在目前发现的淘宝村中,虽然也有像江苏沙集、缙云北山这样的无中生有式的案例,但总体来看,一定的产业基础更有利于淘宝村的形成与发展。因为有羊绒产业的基础,清河县在一个村的成功淘宝实践之后,目前已经带动形成14个淘宝村;山东博兴的草柳编本来就是当地的民间传统手艺,有外贸出口的基础,上淘宝也只差一个点火者而已,在湾头村成功实践之后,现在扩展到16个村。再看那些做服装鞋帽的淘宝村,多在江浙沿海一带,本来就有生产贸易的基础,从而为草根一族在农村低成本开店创造了基础。

(三)青年返乡热情势不可挡,激发创业发展活力

80后、90后是淘宝村创业带头人的主力军。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快,尤其是返乡青年能够把城市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回农村,在家乡进行电商创业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回流,从事农特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以及相关包装物流产业,激活了农村创业活力。

(四)相对成熟产业环境,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目前发现的淘宝村,总体还是江浙沿海省份为主,原因主要在于沿海省份天然的优势,包括:成熟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开放的思维模式,便利的交通区位等等,这些条件的具备为淘宝村在农村土壤上的破土生长提供了基础。而反观西部农村,则在上述的基础条件方面逊色很多,也有年轻人返乡创业,但并不能改变薄弱的产业基础。

四、淘宝村的内在形成机理

淘宝村本质上属于产业集群,不同类型淘宝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有各自的发展基础与轨迹,但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有共通的表现,本文结合淘宝村的发展要素条件的基础上,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框架,提出了淘宝村的形成与成长机理框架结构模型(如图1)。

第一,要素条件包括:独特的资源禀赋,即依托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水源、天气等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竞争力较强的文化旅游资源;原有产业基础依托,即就近有线下的产业基础;还有劳动力资源充足、创业成本低。

第二,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供给的基本动力,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决定并催生更多的供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消费水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商需求不断增长,农村电商市场空间与潜力巨大。

第三,相关产业支撑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为电商从业者的经营行为提供了更为直接和便捷的产品推广与销售平台。物流业的发达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

第四,企业行为包括:带头人示范,即个体创新行为带来农村群体模仿行为;知识溢出,弗里曼指出“知识溢出是推动产业集群成长的最根本动力,也是产业集群创新和提高生产率的源泉”[10]。在带头人的示范下,网络经营方法、技巧及经验、供求信息发布与获取方法等专业知识会通过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向外溢出,附近电商经营农户或模仿或变革,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的现象。

第五,政府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即政策的导向与政策倾斜;培训教育,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农村地区的交通、物流、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等。

五、淘宝村的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当一个地方的淘宝村相对成型后,在整个淘宝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则制约淘宝村成长因素开始逐渐暴露,成为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否则可能遭遇发展的“天花板”。

(一)难以破解的人才难题

淘宝村的兴起是带头人带起来的,而淘宝村的进一步发展是需要人才来提升的。当事业成长起来后,人才的瓶颈因素就展露无遗。对于整个电商行业来说都缺人才,农村就更为艰难。所以,淘宝村的人才如果一味眼睛向外的话,基本上是无解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自己培养,如“父子兵”“夫妻店”“同学帮”“兄弟连”等,自己提高自己。

(二)不可避免的同质竞争

淘宝村的电商发育模式,在初期是有优势的,可以抱团取暖,在网上形成搜索排名优势,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催生电商服务业的诞生,更利于产业发展。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发展层次较低,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如果不能通过品牌品质保证寻找利润空间,则有可能演变为依靠低价的恶性竞争。特别是当整个淘宝卖家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如果没有实力去天猫平台,则只能在淘宝平台上低水平竞争,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问题的破解,只能通过内部优化重组、分化细分来解决。

(三)难以容纳更大发展的狭窄空间

淘宝村的形成是基于村庄的低廉创业成本,这对于个体创业无疑是非常适宜的。但当产业发展起来后,村庄的劣势也就暴露出来,像仓储的问题不好办,家家都人货不分,很有安全隐患;配套产业也摆布不开,物流需要一个集散中心却很难在村庄找到地方,生产、加工、包装也逐渐专业化,同样需要地方,但村庄一般是提供不了的。于是,淘宝村的生产要素只能向镇域转移并集聚,还有的干脆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县城。

六、淘宝村发展趋势预测

(一)从农民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行为

农民自发的电商行为,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行业内同质竞争激烈、延伸性服务缺失等先天性问题开始显现,影响电商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市场失灵的现象出现,就需要政府行为为补位,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产业问题,政府的行政推动行为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将电商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强政策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注重电商人才培训,内拉外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电商产业发展潜力;加强资源统筹共享,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并推动标准的制定和行业的自律,规范农村电商的市场行为。

(二)电商推动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出现从农村向乡镇、县城转移的趋势

电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农村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出现了向乡镇和县城转移的现象:有的淘宝村是在本村周围聚集,形成了相关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等,比如江苏的东风村,主要经营家具,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家具制作销售的集中区。有的淘宝村产业要素聚集在乡镇,将相关配套产业在镇范围内布局,并形成了淘宝镇,比如河北清河在镇上形成了羊毛产品的网批中心和包装物流中心。有的淘宝村在市场自发行为与政府行政推动的共同推力作用下,直接向县城转移,比如杭州临安的白牛村等周围村庄经过产业聚集,在临安市形成了山核桃相关产业走廊和电商园区。

nlc202309091410

(三)从事电商经营的农户分工协作能力和趋势有所加强

农村电商产业要素聚集逐渐形成相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过程,也是劳动分工报酬递增的空间表现形式。目前发现的淘宝村中,农户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逐渐加深,有的农户在电商同质竞争激烈的趋势下,看到了配套产业的市场需求,不再从事网店经营,直接转向配套服务业。即使在没有出现电商产业集群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物流中心、包装中心等配套产业。

七、对淘宝村发展的建议

(一)把人才问题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

无论是已经建成淘宝村的地方,还是正在建设淘宝村的地方,反映出来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发展起步靠人才来率先示范,发展加速靠大量人才参与,提升转型更要靠人才来引领。起步之初,人从哪里来?从实践看,主要从返乡的务工青年、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中找,他们思维比较活跃,也喜欢运用互联网,具备从事农村电商的天然基础。发展之中,人才哪里找?外聘不是好办法,也聘不来,自己培养最可靠,通过成长初期的“朋友帮”、“父子兵”和“夫妻店”等模式,先期解决人才缺乏的困境,然后通过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再实践,在大量从业人员中培养优秀人才。同时,农村电商的大规模发展,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参与到农村电商发展中。

(二)把找出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作为重点来研究

目前淘宝村主要经营的还是服装鞋帽,勉强算是农产品的就是干果山货,而大家熟知的水果、蔬菜、水产却很难见到踪影,说明还存在网上销售的现实困难。比如说生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网上零售十分困难,保鲜难、运费贵、没标准,除非像阳澄湖大闸蟹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能用得起全程冷链,其他的普通农产品很难承担得起。所以,淘宝村网上销售产品的选择要支持就地就近原则,像义乌青岩刘村式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最为理想,像杭州临安白牛村那样的“线下市场成熟,顺势转战线上”亦可,但要像江苏徐州沙集那样再无中生有出一个新电商产业十分困难。即使找到了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依然要对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改进,更加适合网上消费习惯,特别是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定位,十分重要。

(三)把对电商的认识作为一个基本前提

农村电商是什么,淘宝是其中之一,但绝不是全部;网上卖东西只是表象,背后的支撑因素更多。电商这东西,大体像冰山,能看得见的部分只有总体积的10%,90%躲藏在表象之下。如果不认真研究电商的基本理论,不深入学习电商的产业体系,没有产业链的支撑,没有服务商的配套,农村电商依然是很难起步的。也由于农村电商需要将一、二、三产业打通,横向又关联电子信息、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若干产业,也不是某个政府部门可以撬动的事情,注定是一把手工程。这个提法,不仅仅适用于政府,也适用于那些准备做电商的传统企业,没有主要领导的清晰认识与定位,电商做起来真的很难;也不仅仅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县以上政府,还适用于那些准备搞电商的乡村干部,需要对电商有一点本领恐慌的意识,从学习入手,多些了解,不要贸然上手,想清了再做,把电商生态打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精准施策,用心琢磨如何让电商经营主体“扶上马送一程”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积极引导新一轮创业浪潮[N].光明日报,2009-2-24.

[2]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研究中心.“沙集

模式”调研报告[EB/OL].http://www.aliresearch.com/,

2015-12-10.

[3]朱康对,朱呈访,潘姬熙.“淘宝村”现象与温州网络经济

发展——基于永嘉西岱“淘宝村”的案例研究及政策建议[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4]叶建美.E时代下淘宝村模式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17).

[5]邓晓峰.龙岩培斜淘宝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龙岩学院学报,2014(06).

[6]李育林.我国地方政府在“淘宝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探

析——以广东省军埔村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7]崔丽丽,王骊静,王井泉.社会创新因素促进“淘宝村”电

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J].中国农村

经济,2014(12).

[8][9]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计划(2014,2015)[EB/OL].

http://www.aliresearch.com,2015-10-24.

[10]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5).

(责任编辑:熊 飞)

篇5: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题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资源与环境系 地理教育 10级 江东净

2012 年 05 月 30 日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以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为例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石佛镇东巷村,通过对该村近几十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关键词

空心化、宅基地、土地浪费

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置。如果单从土地的粮食生产功能来说,中国所有的土地价格都在每亩十万元以下。因为中国土地的粮食产量收入每年最多都维持在一千元以下,而十万元的一年定期银行利息也要高于这一千元,这种银行利息的收入,还可以避免了土地投资和劳动的辛苦。比较偏远和质量稍差的土地,它的价值也就每亩地一万元左右,因为每亩地的出租收入就一百元,也就相当一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村小组人数在180人,户数为40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100亩土地。户均宅基地为2.5亩,人均宅基地为0.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稻)场,每个打麦(稻)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稻)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

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

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

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4.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同样以东巷村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约束中心村的成立,中心村的形成是可以大大降低空心村改造的成本。这种以自发形式形成的中心村,目前因为政府的约束而难有进展。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

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二、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总结:

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商务印书馆,1997

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2彼得·柯刻斯《人口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5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科学出版社,201

1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2011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中国乡村发展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科学出版社

陆大道,樊杰,刘卫东《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张路天《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

刘冬梅,冯之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

谭善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韩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关于石马村的农村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16日

调查地点:石马村

调查对象:石马村村民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访谈

调 查 人:陈辉、刘孟林、秦玲、钱会会、时蕾

内容:关于石马村农村人口结构、村民职业状况以及土地结构与农业生产等的调查

我们小组于10月16日上午在李建梅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滁州市城郊石马村进行了关于农村状况一系列问题的问卷调查。

我们从博士学校下车以后沿着通往南京的主干道走了一段距离后就到了石马村。石马村位于滁州市城郊地区,交通比较便利,有通往市内的城际公交,也有通往南京等地的国道和省道;该村附近有顺风集团(混凝土)、磷肥生产厂等一系列的工厂,为该村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方面——环境污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石马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大多三五户居住在一起,居住条件相对不错,住房多数以楼房为主。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该村土地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通过对村民的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该村人均土地很少,一户有着三到四口人的家庭一般只有一到两亩耕地且土地多为旱地。由于石马村离滁州市区较近,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或外出务工获取收益,该村中也有村民进行奶牛的养殖。

由于石马村位于近郊地区,区域发展水平相对其他农村地区较高,村民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思想开放,计划生育抓得比较好,各家各户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该村的地势平坦,土地较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由于位于近郊地区,交通便利,土地主要用来种植蔬菜,也有小部分土地被荒废,但是蔬菜种植为各家各户分别种植,并不是大规模的集中种植,管理起来不太方便。由于种植蔬菜,村民收益相对不错,虽然在农药、化肥上有一定投入,但政府对土地也有部分补贴,总体而言,村民家庭年收入还是相对比较可观的。部分村民表示:经济收入除正常的家庭开销(大部分用于饮食和教育)外仍有结余可存入银行。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石马村村居基础设施状况总体良好。石马村现仍未通自来水,居民的饮用水仍为地下水。对外交通很便利,有直接通往南京的外环路,而且乡间道路状况良好。石马村房屋建筑多沿道路建造,主干道两边的房屋较整齐。也有散落在农田中间的村子,村户之间间距较大,分布比较稀疏,且房屋建筑不够整齐。由于该村处于近郊

上一篇:山西历史名人下一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纪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