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

2024-05-22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通用5篇)

篇1: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河北省沧州市盐山西孙第三队

调研内容:1.空心村现状及形成原因

2.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3.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

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村庄,住户很少,但占用的土地很多。我所调研的第三队占用宅基地总面积80亩,人均宅基地0.5亩

篇2: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

调研对象: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 一:说明 二: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3:空心村改造的前景 4: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5: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6:空心村改造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7:空心村改造与相关涉农法律的关系 三:建议

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

名词解释

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置。如果单从土地的粮食生产功能来说,中国所有的土地价格都在每亩十万元以下。因为中国土地的粮食产量收入每年最多都维持在一千元以下,而十万元的一年定期银行利息也要高于这一千元,这种银行利息的收入,还可以避免了土地投资和劳动的辛苦。比较偏远和质量稍差的土地,它的价值也就每亩地一万元左右,因为每亩地的出租收入就一百元,也就相当一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一:说明

一:说明,本调研报告以一个普通农村村庄为例子,对空心村的现状,形成原因,改善前景与困境做一些分析。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为农民居住改善条件。

二: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村小组人数在180人,户数为40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100亩土地。户均宅基地为2.5亩,人均宅基地为0.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稻)场,每个打麦(稻)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稻)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

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为例,来分析基层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本村小组是有三部分组成:岗上岗下 中间 部分。岗上部分有二十亩土地,三十年前左右的时间,是以前的老村。而政府规划要求全部搬迁到中间地带,包括岗下农户也要求搬到中间。在这些搬迁过程中,有一部分农户搬迁到了中间地带;有一些农户自始始终都没有搬迁;有一些农户因为中间农户占用的闲置宅基地不让利用而无法搬迁。所以,目前的局面是,岗上有四五户居民,是三十年前老村一直未搬迁的农户,后来都在原地建了新房子;岗下有十几户农民,也大多都修建了房子,中间部分住了二十多户。

根据对农民的调查了解,农户真正想建房的地点还是以前的老村庄位置,即岗上。在很早以前,附近有两个深水井,吃水方便,而目前只有这个位置的地下水井的水好,怎么用也用不完;还有一个因素是岗上位置的交通方便,靠我们村小组的主路。目前很多村民想在这个位置建房子,但因为旧的闲置宅基地是有实际归属的,周围又都是耕地。基层政府以保护耕地的借口不允许建,如果要建房,一百平方米的面积要给村集体交一万元费用,而农民又不愿意交这么多费用。很多想建房的农民都没有地方建。

3:空心村改造的前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的曾加,粮食安全的因素,土地成为日益紧张的话题和课题。政府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保护耕地,整合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对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的宅基地利用状况的调查,以及对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其他十二个村小组的宅基地利用观察(陈堰村其他村小组的情况和河西村小组的情况差不多),宅基地闲置和浪费的比例都相当高。十三个村小组所占的宅基地面积在八百亩到一千亩左右。如果进行中心村建设,那么,总的宅基地需要在两百亩左右。也就是可以整合出不低于五百亩左右的土地资源。陈堰村的总人数是一千八百人左右。以此类推,中国农村的宅基地可以整合的土地资源在三四亿亩左右,这个三四亿亩的数据,网上也有很多关注农村宅基地的学者分析过。整合中国农村宅基地浪费和闲置的土地资源,是一项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因为这涉及了太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慢慢改善。一方面是法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现实方面的因素。如果按法律程序来改善,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如果按照现实情况来改善,会与法律有冲突。具体是需要何种方式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民间一个摸索尝试的过程,更需要政府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把中国农村三四亿亩农村宅基地的土地资源逐步改善整合出来,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甚至更久。这种速度与中国人口增加和粮食安全危机的紧迫速度并不冲突。人口的增加,粮食安全危机同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政府与民间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危机,会因为中国农村三四亿亩宅基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而缓解。

4: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约束中心村的成立,中心村的形成是可以大大降低空心村改造的成本。这种以自发形式形成的中心村,目前因为政府的约束而难有进展。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

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5: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抛开其他的不说,单说村容整洁。一个空心村村庄,是做不到村容整洁。因为空心村的村庄,房屋是破旧的,很多老房子是没有按规划建设的,道路是泥土的,到处都长有荒草。下雨走不了人,夏季到处是蚊子。

村容整洁,首先是改造空心村。空心村的改造可以为村集体整合出数量不少的土地,这些土地资源的利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资金的支持。而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扶持的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

如何让空心村改造中整合出来的土地资源,成为一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十八亿亩耕地是承包责任制,十八亿亩以外的土地是不是可以考虑,流转永久承包经营权,需要政府考虑这方面的政策扶持。如果十八亿亩土地以外的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可以实现永久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那么不仅可以逐步地把农村三四亿亩的宅基地给释放整理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种资金不足的局面。

6:空心村改造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粮食安全的担忧,城市化发展用地的紧张,我们对耕地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了。

避免粮食危机,不仅仅要保护耕地,更要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耕地要保护,土地同样需要保护和开发利用,耕地是土地中的一个分类。土地转化为耕地,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中国有多少土地,就有多少潜在的耕地。针对那些闲置和浪费的农村宅基地,也就是潜在的耕地。如果把这些土地也算起来,中国的耕地数量是超过二十亿亩的。

耕地在保护的同时,要为开发整理闲置土地提供一个可能,即暂时占用十亩的耕地,可以整理出来一百亩的耕地,这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而目前中国农村的耕地保护政策约束了这种可能。基层村干部对大量的闲置土地视而不见,而对村民建房占用微不足道的一点耕地控制的非常严格。基层村干部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保护耕地,而是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农民收取高额费用而已。只要给村干部交了高额建房费用,任何耕地上都可以建房。从法律规定来分析,耕地保护要保持占补平衡原则,农民建房占了多少面积的耕地,集体组织就要开肯多少面积的耕地来。而开垦耕地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村干部收取建房农民的高额费用也应该是用在开垦耕地方面。而实际情况是,村干部收取的费用从来没有用于任何耕地的开发,在没有任何村务公开的情况下,这些费用也用的不知去向。

耕地需要保护,更需要开发,同时也应该避免一些基层干部以耕地保护的理由捞取个人利益。这不仅有违公平正义,反而不利于耕地保护。

耕地需要保护,但过分的耕地保护不利于潜在的耕地开发和利用。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商业潜力的地方,人群聚集的地方,是任何人建房都期望的位置。而目前,因为保护耕地的政策,很多潜在的中心村,很多小型集镇的扩大和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那些农民愿意建房的集镇周围和中心村位置,因为耕地保护,建房的范围非常少,即便有,地皮的价格也高的离谱。

7:空心村改造与相关涉农法律的关系

我们国家,与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在实践上基本上是 一片空白。土地没有土地证,房屋没有房屋证,一户多宅,一宅严重超标。在城市边沿的农村,农民建房简直像开发商,一户农民的住房可以住上百人,楼层之高,房屋之多,令人叹息。而法律或执法机构并没有来约束和制止,这是现实。如何在尊重现实和法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建设新农村,仍然是一个复杂和长远的问题。

空心村改造,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法律依据支持,也离不开农民事实上占有大量面积宅基地的现实。避开任何一方面来推动空心村的 改造都是行不通的。

推动空心村改造,首先或者最重要的一个农村法律是: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法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意见上的分歧。空心村改造,难免会打乱目前农民拥有旧宅基地面积不均等的利益关系。因为利益关系,如何选择改造方案,并得到多数农民支持,从而在法律上形成多数人的意见可以代表全部农民的意见,为空心村改造提供法律和民意上的基础。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法,虽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该村从来没有让农民进行过民主投票,村干部都是镇政府直接安排的。也从来没有进行过村务公开。

空心村改造,还需要其他的法律法规支持,政府正在修订中的土地管理法。新的土地管理法,一方面要维持目前的土地制度,即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制度,同时也要为农村大量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的整合利用提供一些可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期望的政策支持是:十八亿亩耕地以外的土地,那些需要开垦和复垦的土地,可以有自主的长期的经营权处理,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利用民间资金来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

三:空心村改造建议 1: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

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村小组为例,目前已经有些村民在为谁占了自己的宅基地而产生矛盾,这几年树的价格高,农民大多都在自己闲置的土地上种了一些树木。

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

篇3: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

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现象,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和突出。据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 55万, 占农村儿童37. 7% , 占全国儿童21. 88% ;而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 占全国12. 13% , 规模达434万, 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而产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群体的共同关注, 并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 力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提出,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也要求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体系。

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经过多年的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异仍然很明显, 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旨在通过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调研, 试图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二、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G村地处广东省河源市的城乡结合部, 全村有一所学校, 在校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共380多人, 共有在编教师16人, 很多学生因父母亲常年在珠三角打工而成为了“留守儿童”。同时, 该村居民因几年前政府征地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但教育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问题仍较为严重, 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待改善。作者于2013年8月组织大学生对该村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共派发48份问卷, 调研对象包括留守儿童和当地的小学教师。其中针对留守儿童派发学生问卷38份, 收回35份, 有效问卷35份, 回收率92. 1% , 有效率100% ;针对当地小学教师派发问卷10份, 收回10份, 有效问卷10份, 回收率100% , 有效率100% 。另外, 我们还对2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入户访谈。

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师生关系、教育资源期待”等五个维度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分别对留守儿童和老师进行调查, 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现存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

(一)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以及倾向。在针对儿童的问卷设计中, 我们用“是否听老师的话”和“是否刻苦学习”两个指标来反应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问卷调查显示, 51% 的受访儿童认为自己听老师的话, 比较刻苦地学习; 43% 的受访儿童认为自己不爱听老师的话, 刻苦程度一般;3% 的受访儿童认为自己也不爱听老师的话, 也不努力学习。这说明大多数受访儿童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 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持久积极地学习。但也有接近一半的受访儿童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这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而通过访谈和差异化分析, 我们发现学习态度较差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一些学生对待学习完全是自由放任和无所谓态度, 课堂纪律较差, 课后作业完成率低, 这可能与这部分儿童处于叛逆期有关。

(二) 学习能力

我们用“能否听懂课堂内容”和“作业完成情况” 两个指标来反映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能否听懂课堂内容”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 55% 的受访儿童表示上课听不懂课堂内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老师对课堂内容的讲解不到位; 2、学生上课不认真开小差;3、学生没做好课前预习。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 一些学生上课的效率非常低, 他们在课堂上开小差, 在老师不留意的时候与同学聊天、嬉闹。课后他们对课堂内容并不了解, 作业也不能顺利完成, 而且这种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都存在。

在“作业完成情况”方面,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6%的受访者是独立完成的, 72% 的受访者是与家长或老师、同学共同完成, 另有17% 的受访者则是抄袭。通过访谈我们得知, 一些学生的作业完成度非常低是因为根本不会做, 于是, 他们要么是乱写, 要么是第二天回学校抄袭, 或者干脆不做。而这些孩子的父母又在外务工, 孩子在家里基本上与祖辈们一起生活, 而这些老人们由于文化程度也不高, 不能每日监督并且辅导孩子完成作业。

如果将“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 (46% 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一般或不努力, 不爱听老师话) 与“学习能力”指标做综合分析, 我们会发现, 学生的上课效率和纪律很大部分决定于学习态度。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这也直接导致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学习, 上课纪律差, 无法听懂课堂内容。

(三) 学习行为

通过针对孩子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有74. 3% 的孩子有上课开小差、经常不交作业、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而在这些不良行为中, 上课经常开小差的高达54. 3% , 早恋的占14. 3% , 经常不交作业、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者各占8. 6% , 经常逃课去网吧的占5. 7%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 成绩优良的学生通常不存在明显的不良行为习惯, 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习惯。尤其令人堪忧的是, 早恋、打架斗殴等较为严重的行为有年轻化的趋势,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就开始存在这些问题。

而同样的问题针对当地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40%的老师认为所教学生存在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问题, 60% 的老师认为学生存在厌学的问题, 而20% 的老师认为有早恋问题, 仅有10% 的是打架斗殴。这一结果对与学生的调查结果大体一致。同时, 老师提出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开导教育, 阻止问题的严重化。老师应该严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纪律,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四)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学生和老师双方的感觉, 我们从主观评价和客观上老师的家访次数两方面来做定性和定量分析。

从定性分析来看,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20% 的受访儿童表示“喜欢”老师, 51. 4% 的受访儿童对老师“没什么感觉”, 14. 3% 的受访儿童“害怕”老师, 另有14. 3% 的受访儿童则表示“讨厌”老师。这说明, 从学生的角度, 孩子们对老师的感觉总体上并不乐观, 师生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但是针对学校教师的调查数据则显示, 80% 的老师认为自己和学生关系相处融洽, 20% 老师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由此可见, 从教师的角度, 认为师生关系还是良好的, 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从定量分析来看, 我们用老师家访次数来衡量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 老师平均家访次数还不超过0. 5次, 认为老师在一个学期中一次家访都没有的达71% , 仅有29% 的学生表示有老师家访过。但同样的问题针对老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则有较大出入, 认为自己每学期到学生家进行家访次数有一次的老师占50% , 家访两次的占20% , 家访两次以上的占30% 。因此, 从教师的回答来看, 老师的家访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导致两个调查数据间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学生对老师家访的次数记忆模糊, 回答有错。2. 老师没有对所有学生进行家访, 所以出现部分学生反映没有家访。3. 老师填写问卷时有部分隐瞒。

由于该村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 孩子们的父母亲大多常年在外打工, 他们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 教师家访时也不能与家长见面沟通, 这样导致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不足。我们认为, 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和老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 有利于双方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困难。所以, 老师和家长之间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沟通交流。因此, 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赖于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多沟通交流, 拉近距离。

(五) 教育资源期待

我们用“教育资源期待”来反映学生希望学校或老师能从哪些方面为自己的学习提供资源和帮助, 在问卷设计中用多选题的形式体现。问卷数据显示, 60% 的受访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 48. 6% 的受访学生希望能增加教师数量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0% 的受访学生希望能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65. 7% 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多的关心和辅导, 40% 的学生老师能帮忙协调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70% 的老师认为学校存在教学资源、设备不足和老师人手不足的问题, 50% 的老师希望能改善校园风气, 40% 的老师希望能提高待遇。同时通过对老师的访谈我们得知, 该校的确存在老师人手不足的问题, 基本每个老师都身兼几职, 任教科目均为两科以上, 老师的教学压力较重。

四、问题及建议

(一) 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需要引导矫正

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行为存在着以下的逻辑关系, 即:动机—态度—行为—结果, 就是说人的动机决定了态度, 态度影响行为, 进而产生某种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受访儿童在学习态度上不够端正, 进而导致在学习行为上不够积极,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所致。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之所以不足, 与当地的外部氛围和“榜样”的影响有关。孩子们的父母或亲戚朋友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但是在外打工也能赚钱, 这无形中就会在孩子们的心里产生一种“学习不重要”, “不行就外出打工”等消极心理。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 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 [2]学校或社会机构可组织孩子去工厂实地参观, 感受父辈们工作的不易,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缺失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然而, 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使之尽可能接受较好的教育, 但是由于他们只想到城里赚钱而置子女的要求和情感于不顾, 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 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 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3 ]本次调查同样反映出这个问题。因此, 为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农忙季节、春节返乡等机会, 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 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三) 留守儿童与老师的关系有待改善

调查显示,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让人担忧, 与老师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 对老师的评价也不是很正面, 而且与老师对师生关系的判断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 这说明老师可能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部分孩子的内心需求, 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还不够。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应该是一种具体性和个体性关怀, 由于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生活处境不同的, 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关注和关怀的基础上, 更需要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 满足他们各自对心灵关怀的需求, 而且这种关怀应该是持续性的。[4]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四) 农村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有待加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是受访学生还是老师, 都觉得本地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不够, 师资力量不足, 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与珠三角地区相比, 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是不足的, 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明显。这需要政府统筹规划, 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广东省政府也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粤府办[2009]26号) , 提出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 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学校师资均衡配置, 以进一步推进省内义务教育特别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他们的学习状况值得关注。文章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师生关系、教育资源期待五个维度衡量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并在广东省河源市G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行为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同时希望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胡林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7) .

[2]关淑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2, (6) .

[3]范先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6) .

篇4: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

目录

的需求量小,一些留守妇女只能想法入城做工。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想进城生活,向往城市化,于是就先在城里打工,慢慢站稳脚跟,再把父母、孩子接入城里。很多年轻人更是想改变身份,对外面的世界很憧憬,总认为在外打工,在城市工作是一种身份的抬高,在外面能挣的更多,于是大家纷纷入城,离开家乡。三是村庄学校几乎都被合并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也随着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的父母到城里去读书,在村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村庄的公共空间就没有了,一个村庄的文化也就没了。就像一位乡村老人说的那样:“村庄没有了学校,就像人没有了孩子。”

(二)“空心村”带来的问题

“空心村”现象在农村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人们形容农村“空心村”的一句顺口溜。随着年轻人——村庄中最成熟、最有活力的一群人的离开,一个村庄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年轻人的离开,耕种土地的劳动力随之减少,工厂到乡村承包了土地,冰冷的机器代替了热闹的农业生产,原来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和污水。如今的我们村也成了“空心村”,除了对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家庭伦理构成巨大冲击外,还衍生出了留守儿童教育滞后、村舍闲置、阻碍穷村脱贫致富等弊端。

三、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途径

(一)解决“空心村”的留守老人老有所依问题。一是由村支两委牵头,组织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照料留守老人活动,发动村组干部

和有帮扶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结成帮扶对子,解决其实际困难。二是建立村级老人活动中心。结合实际,在村成立老年活动中心,购置麻将、象棋、扑克等文体设施,配备《宿迁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杂志,为老年人开展自娱自乐活动提供保证,寓教于乐,使老年人了解形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贡献余热,利用春节等节日时机,购买食用油、面粉等物品,由主要干部带队登门慰问老人,使全体老年人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通过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实现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

目标,促进和谐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一是组织技能培训,帮助留守妇女学习种植、养植、加工技术等,近来举办已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留守妇女1200人。二是大力引进“三来一加”项目,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增加留守妇女的就业机会。积极实施以关爱留守妇女为主的关爱工程。一是优先安排留守妇女进厂就业,促进留守妇女发家致富。三是在留守妇女工人中开展“学技能、比贡献”、“做新型妇女,当创业先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提升留守妇女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养,四是在留守妇女中实施“暖心工程”。从关心、理解、尊重留守妇女出发,积极落实各项福利待遇,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实现留守妇女在企业安心务工、舒心赚钱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双赢之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

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1、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充分发挥村组女干部和女党员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代理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

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2、用爱激励孩子。很多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带的,他们对“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认为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充分利用村部图书室,定期组织留守孩子搞活动,经常召集学生看书学习课外知识。

(四)解决村脱贫致富问题。实施“三来一加”工程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全部力量激活主体,扩张总量,全力主攻“三来一加”项目快速发展。

1、创新工作理念

“三来一加”工程以公司+农户、中转站+农户为载体,开展“百日竞赛”活动,积极探索发展“三来一加”的成功做法,围绕创业富民这一根本目标,把“三来一加”作为解决就业、引导创业的主战场,做到解放思想、快出思路、快

出成果,实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和帮助农民多形式创业、多渠道就业,实现组组来项目,户户搞经营,人人有钱赚的目标。

2、实施“三动”举措

一是坚持考核促动。成立村“三来一加”工作领导小组、督查考核小组和“三来一加”办公室。制定《村“三来一加”工作考核办法》和《村关于开展“三来一加”专业示范组创建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千方百计鼓励各类主体积极主动创业。

二是坚持服务带动。将有关“三来一加”的政策规定、市场信息、工业集中区范围内能延伸的项目与组、户有效对接,并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召开项目带头人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引导农民多形式创业。

三是坚持典型推动。建立“三来一加”产品展览台,对每个组的产品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全面提升各类主体创业能力,工艺品编织、圣诞礼品加工、工具包加工、电子、服装、鞋帽等为主体的主打项目都可引进。

3、谋求更大突破

“三来一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最快捷方式,是稳定农民家庭、和谐社会关系的需要,是村组干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改善、融洽干群关系的需要。一是坚持巩固提高。围绕保住现有项目、做大做强小项目、千方百计扩大项目下功夫,在增加项目数量上用脑,在增加就业人数上用心,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用劲,优胜劣汰,实现“一组一品”。二是坚持长期推动。定期组织好项目观摩、产品展示等工作,扩大规模,增加产值。三是坚持考核评比。建立长期的推动机制和考核办法,在原有的考核奖惩细则基础上,制定出新增项目的奖励标准和专业组、示范组的奖励标准不断提升“三来一加”项目发展质态。四是坚持奖惩兑现,扩大成果。召开“三来一加”工作总结会,加强引导,强力推动,以“三来一加”催生产业、培植财源、致富百姓。

击平原占25℅。全市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全境,区域小集镇星罗棋布,属**城郊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30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7023户,30315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11亩。

“空心村”现状:全镇30个行政村有20个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自然湾,实际面积为1459300平方米(约2191亩)。其中宅基地面积为217805平方米,闲置宅基地面积为89847平方米,空闲基地面积为1241495平方米。空心村占地户平均面积为1656平方米(户平2.48亩),空心村人平均工矿面积为326平方米。据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市棠棣镇域镇区用地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XX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9.45公顷,人均工矿用地面积为128.08平方米超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XX年确定的**市人均工矿用地的小于或者等于82平方米的规定。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大多数没有规划。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经济的不断积累,从土坯房到原地改建砖木结构的房子,到后期改建楼房,大部分人然后再搬到路边相对集中的中心点居住,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对村庄宅基安排调整及房屋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全镇只有三个村请了专业的设计单位做了规划,如李园村规划提前,效果就比较明显。

(二)建房管理严重不到位,村民“建新留旧”导致村庄扩大。另起“炉灶”建设新房现象不断增加,但仍保留着老房、旧房房产、地产的所有权,道至村庄面积在扩大,加上部分干部文化水平低,没有长

远眼光,缺乏政策水平,“一户一基”的制度成为空谈。

(三)城镇化的步伐加快,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在城市购置房长期居住,还有部分子弟就业转为城市居民,这些人往往生活条件改善后把老人接入城市生活,村中的房屋被长期闲置起来,还有部分农民为了子女读书租房居住,导致农村房屋有人管而无人住的局面。

三、“空心村”带来的问题

“空心村”的现象在我镇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二方面是“脏乱差”的落后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方面是大量的荒芜闲置土地,浪费了国家宝贵土地资源。

四、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途径

(一)解决“空心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村“两委”要牵头,组织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照料老人活动,发动村组干部有帮扶能力的党员结对子,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投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目标,促进和谐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一是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家长活动;二是经常开展帮扶活动;三是利用村图书室定期组织留守孩子开展活动,召集学生看书学习课外知识。如李园村积极争取资金创办的“李园留守儿童之家”,棠棣镇组织的“搭桥圆梦”、棠棣镇在百花学校开

展的“爱心小天使”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解决“脏乱差”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软件方面: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教育农民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减少不良习气,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科学生产生活方式,建立文明卫生乡村公约,健全制度建设。硬件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空心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吃水、用电、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垃圾清运处置等问题。

(四)解决闲置土地荒芜问题。

1、是深入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首先让农民群众切实认识到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是为他们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一项为民、惠民工程;其次让农民群众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律,认识到宅基地是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明确“一户一基”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都不得违背。

2、利用政策,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当前国家对农民支持的项目很多,有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增加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建设用地,达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XX我镇张陈村通过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项目,拆迁280栋房屋,增加耕地304.5亩,使张陈村民户平增加了0.31亩耕地,以政府为主导复垦的100.3亩面积,采取企业承包发展特色农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了村级积累,而且弥补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足,是一件一举三得的好事。

(五)因地制宜,鼓励多元开发的模式,引导农民自愿改造“空

心村”自然湾。当前,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增减挂钩”指标也是有限的,鼓励村种粮大户,企业老板在公平自愿的环境中合理改造“空心自然湾”,加快改造闲置土地荒芜面积,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提高闲置土地的使用率。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

置。如果单从土地的粮食生产功能来说,中国所有的土地价格都在每亩十万元以下。因为中国土地的粮食产量收入每年最多都维持在一千元以下,而十万元的一年定期银行利息也要高于这一千元,这种银行利息 的收入,还可以避免了土地投资和劳动的(更多请你搜索)辛苦。比较偏远和质量稍差的土地,它的价值也就每亩地一万元左右,因为每亩地的出租收入就一百元,也就相当一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村小组人数在180人,户数为40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100亩土地。户均宅基地为2.5亩,人均宅基地为0.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1)空心村形成的 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空心村形成的 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总结:

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商务印书馆,1997 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彼得·柯刻斯《人口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科学出版社,XX 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XX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中国乡村发展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科学出版社

陆大道,樊杰,刘卫东《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张路天《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 刘冬梅,冯之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

谭善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韩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9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1)空心村形成的 用,农村的那些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稻)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2)空心村形成的 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 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

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篇5:关于XX镇XX村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级领导包抓工作的安排部署,我深入到联系点XX镇XX村,围绕包抓工作的要求开展调研。通过走访群众、村队干部、党员,与村干部座谈交流,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快该村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XX村基本情况

XX镇XX村地处XX镇集镇,S101线、京藏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村现有耕地面积7600亩,人口1476户6360人,村干部7人,党员164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群众整体素质较高,民风淳朴,各项工作基础不错。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紧扣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被区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2006年被市委评定为“五好党支部”、2008年被评定为新“五好党总支”、2011年获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年被评为县级“党建示范点”,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XX村是一个合并村,由原XX镇XX村和XX村合并而来,村民意识差距大,群众发展的思想意识不够开拓。在与群众交流中发现,群众满足于现状,对于如何在现有 基础上发展提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显得比较茫然,无所适从。近年来,经过一些种植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们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他们更大胆地、勇敢地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产业发展缓慢,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近年来,XX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滩地,老岸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且全村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影响农民增收。XX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林果产业上以苹果、枸杞种植为主,苹果种植面积1300亩、枸杞4600亩(其中2011年土地流转XXXX种植3700亩)。养殖业主要以养鸡、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为主,虽然有一些专业养殖大户,但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采用以前的、低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虽然近年来,镇村两级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农民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上增收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渠道较少,增长较为缓慢。

(四)村容村貌有待整顿提高,市场经营管理不高。XX村地处集镇,由于群众有序经营的意识不强,每到集市,环境卫生脏乱,加上一些经营户占道经营,影响了正常的交通运行。

(五)旅游产业亟待发展,发展投入不足。XX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 源优势,XX成名已久,2010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文化名镇名村”,“XX州塔”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林果、硒砂瓜都具有很高的乡村旅游优势,但由于投入不足,宣传包装不到位,没有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三、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XX村紧邻京藏高速、村内有高速公路出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立足现有的XX镇中心市场和XX村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基础,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XX历史名地、文化名镇名村,“XX州塔”国家文物,XX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等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做好文章,逐步建立起与XXX旅游线遥相呼应的旅游精品线路。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镇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规划。在制定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与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另外,要确保镇村建设规划得到实施。要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现象。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瓶颈,建立起适合群众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讯、环保、抗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教育培训好农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宣传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由经济头脑的“能人”走出家门,闯市场、办企业、上项目,示范带动,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XX村各类人才丰富,尤其是体育人才很多,要积极开展歌舞、篮球棋类等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酗酒、迷信等行为。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四、调研过程中帮助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决策辅助力量包括下一篇:我的同学郎俊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