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

2024-05-02

浅谈如何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共4篇)

篇1:浅谈如何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

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新农合保障能力

市新农合管理中心

按照省、大连市的部署,我市自2005年10月1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确立了“住院统筹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至今已经有6年有余,有效缓解了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随着筹资标准由2005年的35元/人〃年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230元/人〃年,我市新农合最高补偿标准由开始的30%,逐步调高到75%,参合人员的受益率由28%提升到91.46%。我市新农合工作通过6年多的运行,已步入良好运转轨道,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民受益、卫生事业得发展的“双赢”目标,深深的体会到:

1、领导重视是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的关键。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多次在全市会议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主管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和现场办公会等,为全市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分别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副书记为主任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并成立了新农合经办机构。二是建立了“量化考核、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推动新农合有序开展。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将新农 合做为重点目标之一纳入《乡镇办事处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定期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另一方面,卫生局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量化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标准、定期检查、年终奖评,促进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规范化报销和服务。

2、广泛宣传教育是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的前提。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使新农合政策家喻户晓。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做到一户一册、宣教到户,另一方面及时公示大病补偿结果,对典型事例进行重点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农合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了农民参合积极性。参合人数由2005年的19.87万(十个试点乡镇)提高到2011年的61万。二是周密安排,保证了参合农民信息登记质量和合作医疗证及时核发。农民缴费后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信息登记和核发证件,并收取参合农民照片,此项工作量相当大,且易出差错。为我们制定详细的审验计划,抽调足够人力逐个乡镇进行审验,按时完成了农民信息登记和合作医疗证核发工作,为农民信息的微机录入和持证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的基础。一是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大力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2005年,我市按照大连市的统一部署,实施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新改扩建了20所医疗单位,总建筑面积达46800平方米,累计投资5300万元,极大改善了全市医疗服务条件。二是采取对口报包针对性措施,努 力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2005年,共组织对112名乡镇卫生院医生和59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实施了县级医院对口包帮计划;2006年,我市在落实大连市城市医生下乡服务制度,当年安排53人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有效促进了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农民就近即可得到合理、有效、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4、加大资金投入是开展新农合的保障。开展新农合,资金筹集到位和投入必需的办公经费是根本保证。在运行过程中,市、乡两级政府在保证配套补助资金及时到位的同时,均安排了必要的启动经费和办公经费,才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新农合基金的安全使用是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的根本。为此采取我们重点采取五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新农合财务制度。一方面,我市卫生、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对基金严格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即经办机构将所筹资金全部存在市财政社保专户,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使用时按计划向财政申请,做到了财政管钱不管帐,经办机构管帐不管钱,保证了基金的安全使用。定期将基金使用情况公示到乡镇、村、屯和定点医疗机构,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加强定点医院财务管理。卫生局制定了《定点医院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建立健全了新农合财务 相关制度,保证了基金的规范使用。建立了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基金制度,科学合理的调整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二是实行住院次均医药费用限额管理。为控制住院次均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定点医疗机构分类实行了住院次均医药费用限额管理,实行按月核算,超额不拨。2011年乡镇卫生院住院次均医药费用限额为1700元,县级医院按各自前三年平均水平予以限额。一定程度遏制了次均医药费用增长。三是采取属地化按程序审批等办法,控制低五保人员住院率大幅上升问题。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的无缝衔接,极大刺激了困难人群的医疗需求,有效缓解了困难人群的就医难问题,但一定程度增加了新农合基金风险,也为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套骗新农合资金创造了条件。为此,我市卫生、财政、民政联合出台相关规定,对五保人员住院治疗实行属地化审批制度、转诊制度和再次住院县级审批制度。四是建立新农合医疗审核专家评价机制。市卫生局成立新农合医疗审核评价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定期不定期组织临床专家参与医疗审核和监督检查,重点对大额医药费患者、降低标准住院和三不合理问题进行审核评价,对问题严重的予以处罚通报,对规范定点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大定点医院监督管理力度。市卫生局及经办机构制定了《普兰店市新农合定点医院监督管理办法》,调整完善了《服务协议》,将住院次均医药 费用限额、住院率指标、自费药品指标、挂床、冒名等套骗基金行为等内容纳入协议进一步明确定点医疗机构违约责任。在医疗审核监督上,力求做到“四个到位”,即对患者入院登记审查到位、对各定点医疗机构报销结算患者网上审核登记到位、对报销凭证与网上审核信息核对到位、对可疑案例追查到位。同时,集中力量,加大定点医疗机构的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今年第二季度,我市卫生局及新农合经办机构,在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对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定点医疗机构存在小病大治、借证看病、医患串通编造虚假医疗文书等套骗问题,卫生局研究决定对存在问题的11家定点医疗机构给予严肃处理,对问题较严重的6家定点医疗机构给予暂停定点资格处罚,并按照有关规定扣除不合理报销资金,给予违规资金5倍罚款,对违纪的医生停止执业资格6个月,对相关违纪的参合人员取消年度参合资格。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保障了新农合基金的安全使用。

5、选择适合的统筹补偿模式和实施微机化网络管理是新农合健康运行的保证。一是广泛学习和调研,科学确定新农合统筹模式和补偿标准。一方面我市按照省要求,组织人员开展基线调查,获取农民收入和医疗卫生消费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组织到河北迁安、浙江宁海及鞍山台安学习经验,最后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了“住院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小病补助”的补偿模式,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我市选择的以大病为主、兼顾门诊小病报销的补偿模式符合当前农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也有力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实施微机化信息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市政府先后投入70余万元,建立了统一、规范、安全、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和定点医院报销微机化管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对方便农民就医和报销、堵塞管理漏洞均发挥重要作用。

篇2:浅谈如何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

(混合0701700000126陈燕南)

【摘 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证明,这项新制度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但是,由于新农合筹资能力的弱、基金总额小的先天缺陷,以致新农合在实施中渐露保障水平低、农民接受程度低、受益率低等问题。本文从供需双方矛盾分析入手,提出以降低医生的道德风险,提高基金总额的相对数为主要方法来解决新农合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思路。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金总额;总额预算方式;道德风险

前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指群众互助、政府支持的,具有社会保障特性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1。新农合由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其中,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低于10元,政府和集体各补贴10元/人,以大病统筹为主。新农合至2003年运行至今,总体运行良好,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的保障水平低尤其突出,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其住院费平均补偿水平只有25.7%。保障水平低,补偿能力弱,导致农民实际上并不能从新农合中获得真正有效的得益。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新农合筹资能力弱,基金总额小,是这些问题的关键。而在基金总额难以短时间内提高的前提下,本文从做大做多基金总额的相对数值入手,从供需双方的特点分析,寻求合理的基金补偿和运作模式,并试图通过控制医生的道德风险,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基金的相对数额。

在试点工作中发现,新农合在农村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其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发挥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只能部分解决或者几乎不能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由于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和绝对数额筹资的方法,使得筹资水平低且不容易提高,直接导致新农合基金规模小。然而另外一个方面是,农民大量的医疗需求,而且由于“因贫致病”的原因,很多农民都将小病拖成大病,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补助额的需求。要解决如此的供需矛盾,首先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就需要对矛盾的两方面进行区别分析,区别对待,区别解决。

一.需方分析:新农合的效用范围应扩展包含“保小病”,并兼顾农村预防保健

从需方来看,农民的问题主要在“因贫致病”、“小病拖大病”。那么,如果可以对农民加强预防保健,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降低农民患大病的概率。在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下,其医药费用支出和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大为减少,降低合作医疗成本,反过来促进合作医疗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同时赢得农民的积极支持,激励农民积极参保和防止“逆向选择”。因而,从需方出发,新农合的补偿模式不能局限于“保大病”,必须至少在现阶段必须兼顾一定的门诊与预防保健。

二.供方分析: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基金总额的相对数

从供方来看,基金总数绝对额小是相当突出的问题。而在筹资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提高的前提下,就只能通过一些措施来提高基金总额的相对数值。

对于中国来说,医疗领域的道德风险是中国医疗费用攀升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患者的道德风险是由第三方付费造成的,且主要发生在强势群体尤其是特权阶层。而对于农民这一群体来说,为绝对弱势群体,不存在患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因而对于农民就医,医疗费用偏高的问题,只能是由医生的道德风险造成的。可以说,在中国,医生是一切医疗费用的策源地,医生的道德风险是中国医疗领域一切问题的根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综合各种因素做出的一个保守估计:中国供方诱导需求或者说过度服务量很可能占到卫生总费用的20%以上,更有卫生部门的一些人认为,中国供方诱导需求的医疗服务可高达总量的60%。2

在新农合筹资能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由于基金总额绝对数偏小而带来的保障水平低、补偿力度疲软、农民积极性持续性弱等一系列问题,做大做多基金总额的相对数值就成为一条较为可行的新农合改革方向。而对于做大做多基金总额的相对数值,具体来说,就是要抑制或者降低医生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医疗成本,使得更多的农民真正可以从新农合中获益,进一步减少“因贫致病”、“因病变贫”的现象。

三.统帐结合,实行“总额预付制”

统帐结合即统筹账户与家庭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以此减小国家目标和农民目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评论(增刊).2005,1.43标之间的差距。据调查,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标选择,已经参加、曾经参加与尚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所表示的态度是明朗的,“保大病”占9.5%,“保大病+乡村门诊”占38.4%,“保大病+健康体检”占27.2%,“保大病+预防保健”占21.8%,其他想法的占3.1%。访谈结果显示,选择“仅保大病住院”的低于其他两组人群,选择“保大病+乡村门诊”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人群。3 而在保大病时,改变原本的项目付费制(后付制)为总额预算支付(预付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控制医生的道德风险。因为在后付制下,医院的收入同提供医疗服务的多少有关,因而具有诱导医疗服务机构(医生)提供过渡医疗服务的倾向,是引起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预付制实质上就是将医疗消费水平和费用的控制权交给了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提供方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在总量既定的预算总额中,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因而预付制可以降低医生的道德风险,减少医疗费用,使得基金总额相对数做大做多。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设计:

1.在以县(市)为单位进行基金统筹,基本符合大数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农民个人参保为家庭统一参保,即作为一个家庭单位要参与到新农合中,必须要使家庭单位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否则不可参加。同时一个县(市)必须有35%以上的家庭参与,新农合才予进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在降低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扩大基金的来源。

2.基金总额分为三部分。基金总额的75%纳入统筹账户,基金总额的20%纳入“家庭健康卡”账户,剩余的5%用于管理费等的日常支出费用。纳入“家庭健康卡”账户的基金,用于家庭成员的日常门诊和预防保健。持卡家庭每年可使用的免费基金金额为家庭人数*所占基金数*20%。超支部分,由个人支付;结余部分,累积于健康卡中供家庭成员使用;若累计总额超过100元,超过部分可用于抵扣大病医疗中的个人承担部分。

3.纳入统筹账户的基金由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用于大病医疗。首先管理机构与定点医院在每年年初签订当年的预算合同。合同根据医疗需要,根据本县(市)常见大病,多发病的历年所需费用市场平均总额,及综合考虑影响医疗费用变动的各种因素,合理确定所需支出总额。然后根据基金承受3 叶宜德,汪时东等.不同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意愿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3,(9).能力决定统筹账户的支付预算指标(一般为所需支出总额的一定比例)。经过合理计算后确定的支付预算总额下达定点医院,其余部分由农民自行承担,但农民自行承担的部分不可超过40%。其次,根据医疗费用的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实行“节余奖励、超支分担、总量封顶”的结算方法。最后,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考核办法,规定医院必须完成基本的医疗业务量,对执行医疗费用预算指标过程中的医疗服务质量实行评估。

新农合确定以解决农民医疗保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新农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广大农民是否可以的广泛地持续地接受。作为政府来说,首先应该尊重的农民的意愿结合政府的目标来确定具体制度。其次,要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基金补偿模式、运作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控制医生的道德风险,让有限的基金发挥相对最大的效用,能真正使农民从新农合中获益。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后付制在控制了医生的道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也会带来医院为节约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等的问题,需要政府出台配套的政策制度。另外,要寻找总量预付制数学模型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最佳结合点,更加精确地确定各项比例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法概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王俊华.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与实践需求研究[M].北京:中国软科学,1997.[3]赵曼,吕国营.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仇雨临,孙树菡.医疗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钟剑华等.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7]仇雨临.医疗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8]高荣梅,王唤青主编.医疗保险改革政策与海南医改实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吴传俭,陈明花.社会医疗保险公平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评论(增刊)[J].2005,1(43)

篇3:浅谈如何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

县合医局局长 政协委员 麻志鲜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同志们的辛勤耕耘、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下,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运行规范,基金安全。总体上态势良好,健康发展效果显著。“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工作目标已初步实现。

一、政府主导,全县联动。农民参合率逐年提高,筹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农民参合率2007年为94.33%,2008年95.02%,2009年97.52%,2010年98.19%。截止2011年2月20日,全县有59.5万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已达98.9%,基本实现农民全覆盖。

二、补偿方案进一步优化。农民受益明显,健康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为确保参合农民从新农合制度中得到更多实惠,四年来3次调整补偿方案,其中门诊看病补偿从2007年的30%调整到50%,累计个人封顶报销调整到300元。住院补偿报销从2007年的县级报销45%、乡级55%调整到县级65%、乡级75%。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白血病等 慢性、特殊疾病的门诊报销封顶由年累计1000元增加到4万元,住院报销由1万元增加到5万元。2007年到2010年,全县共有307.1735万人次获得新农合基金报销补偿。其中,门诊2946058人次,住院125677人次。获得二次补偿754人次;基金报销补偿金额达1.67亿元。获得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共有2986人。农村孕妇住院分娩9784人获得补偿报销。仅2010年,全县参合农民就有110.3万人次获得新农合基金补偿报销,金额达7333.18万元。参合农民平均每人获得新农合补偿1.87次,受益面达186.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句话,我县新农合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大幅增加,受益率明显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今天能从这些阿拉伯数字中分享到我县农民朋友们正幸福的沐浴在党的惠民阳光里而感到无比自豪。

三、医疗费用逐步下降,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护,农村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实施新农合制度以前,经调查,我县县级住院平均医疗费用为2845元,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55.4%。乡级卫生院住院平均费用968元,药品收入由占医院总收入比例的60%降至40%,下降20%。新农合制度实施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遏制了看病贵的势头。2010年止,县级医院住院平均医疗费用降至1544元,下降35%。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下降到20.4%。由于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门诊报销,使得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中迅速恢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503个行政村已有488个村恢复了卫生室。以群众为对象的小病不出村就近就医的目标基本实现。及时方便,服务规范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县医院、民族中医院为龙头的全县医疗条件、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得到了全面提高和加强。

四、履职尽责是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之一。虽然政协委员在社会 管理中不占据重要职位,但是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如果不是多届政协委员们的千呼万唤,积极建言献策,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制度建设,特别是主要解决农民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许还在“怀胎之中”。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部分省、地试点,我县的部分政协委员们就开始关注生活在国家极贫困县的60多万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就此问题向大会提案《关于推行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解决村医劳动报酬的建议》、《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的建议》等,都是各位委员们一届接着一届,一个接着一个,年复一年覆职尽责,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融入百姓,了解民情、掌握民怨、扑捉民声、沟通民情、传达民意、关爱民生的具体体现。我县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包括我在内的卫生局政协委员们不遗余力的继续履行职责,就如何建设好、完善好新农合制度,深入农村、农户、农民之中调查民意,掌握实情,研究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在我县的新农合补偿方案中,门诊报销模式已被全国认可,并以制度固定下来,全面推行。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指导意见的专题研讨会上,全国县一级基层单位只邀请松桃县参加。身为政协委员制度的执行者,工作的管理者不仅站在全县角度,而是带着经过调查研究,获得的民意和实情站在国家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建言献策。如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的解决建议上,我县建议的2万人口以上3人,2万人口以下2人。经办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管办分开方案已被采纳并逐步推行;关于提高筹资水平从2008年的每人个人交费20元提高到30元,会上就筹资难问题代表百姓对政策制定的不稳定性,群众对政策产生的顾虑积极献策,提出在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继续落实20元的标准得到响应。个人交费确定为30元推迟了两年执行。为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尽了一个委员应尽的职责。2010年,为了切实减轻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自费部分负担,探索新农合制度上存在的筹资难问题,促进我县新农合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又向县政府献策,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基金支付方式改革,促使我县单病种定额付费。门诊统筹基金预付及“协议筹资”等制度的推行。现在已确定并执行的64类101种单病种实行定额付费制度,在配合今年即将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即乡村级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我县参合农民即可实现住院政策性实际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

新农合制度毕竟是一个新制度,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问题。由于我县医疗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现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和看病治疗的实际愿望。如大型医疗设备的缺乏,人才队伍的匮乏,医德教育领域的忽视,导致整体医疗水平不高,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方式的转变严重迟缓。

二是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仍存在趋利思想。规避政策、分解政策;采取挂床住院,制假处方、假病历;乱用药、乱检查;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方式套取农民的“救命钱”,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经办机构工作经费由财政预算途径没有落实。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由财政按每农业人口1.4元预算解决方式,是我县率先提出并以管理经验向全区和全省乃至周边市县推广。如今仍然得不到从制度上加以落实。松桃的这一经验已成为全省乃至周边省、县的有益经验吸收利用。特别是乡镇在筹资成本高的情况下,忽略了对经办机构经费的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通过县财政预算从制度上确保工作经费的落实。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促进看病贵问题从制度上得到根本解决。

三、卫生行政部门要扩大卫生院的规范化管理步伐,全面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从医德的教育带动医风的根本好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篇4:浅谈如何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

(2009年4月18日)

一、运行情况。

一是参合农民总量有所增加。截止到2009年3月8日,全县共有559439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为95.15%。2009年在2008年的基础上新增参合农民35326人。

二是参合农民得到了实惠。2008年,全县参合农民就诊人数为20.07万余人次,受益率达38.29%,比2007年增加了8.01%。总补偿费用为2949.99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57.06%;其中住院补偿2381.39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60.44%。总补偿比例为59.89%,比2007年增加了16.75%,其中住院补偿比例为54.75%,比2007年增加了12.06%,超过全省46.6%的平均水平。

三是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据统计,2008年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人次为20.07万人,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0.89%;住院人次为2.42万人次,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4.67%;住院医疗费用为4349.26万元,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9.27%。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农民参合及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参合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部分乡镇对年度筹资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年度筹资工作是合管站或卫生部门的事情,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尚有部分农民心存顾虑或意见。同时,人口统计数据不确切,也影响参合率的计算。

二是年度筹资工作安排在年终统一组织收缴、突击完成的做法有较多弊端。一弊:外出农民工不能及时参合,影响农民权益;二弊:增加政府工作量,成本较高;三弊:时间紧、压力大,短期内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参合任务;四弊:难免出现隐形参合或垫资参合,套取国家补助资金。

(二)关于新农合管理及运行体制存在的问题

民到地级以上医院就医,大部分均是患大病患者,其医疗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即便按50%全额计算,患病农民仍然要负担相当一部分医疗费用,绝大多数患病农民根本无法承担。

二是在毗邻县和非毗邻县的民营医疗机构住院以及县、乡(镇)级公立医院住院的,按35-45%比例进行补偿的规定,实质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对于一些边远乡村的患病农民和在外县患病农民是不公平的。

三是大病二次补偿非常规补偿方案,容易引发农民相互攀比和对得不到二次补偿的不满,不利于新农合制度的公平、合理和客观体现。

(四)关于新农合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法人资格等原因,全县乡镇合管站尚未设立新农合补偿基金专用账户,县合管局对定点医疗机构(或参合患者)补偿基金的拨付用的是现金支票,中间要经过合管站转拨,管理上存在漏洞和安全隐患。县合管局已多次向银行申请,但因上述原因至今仍未建立专用账户。

(五)关于对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监督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是指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县合管局按照有关资格认定并审核、批准,为参合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其是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是否严格执行新农合有关政策和规定,直接关系到全县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监督和管理,是新农合工作的重要内容。

自我县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县合管局通过不定期检查和监督、群众举报、审核资料等渠道,发现我县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不同程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有的甚至编造医疗文书或非参合农民利用参合农民《合医证》,套取新农合补助基金。

据县合管局统计,全县2009年1-3月,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次为6742人次,医疗总费用达1067.29万元,同比增长163.67%和204.83%。其中住院人次净增4185人次(同期家庭账户门诊人次减少了4983人次),医疗总费用净增717.17万元,增幅较大、比例

定点、定人的年度筹资工作机制,以村为单位,由政府指定各村民委员会为筹资责任主体,定时间、定地点,由农民主动送缴。

(二)理顺管理及运行体制。一是明确县合管局为正科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政管理单位,主管全县新农合工作。二是将乡镇合管站隶属于县合管局垂管。三是将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三块机构整合,组成社会医疗保障机构,独立运行。

(三)完善补偿方案。一是取消大病二次补偿,适当提高大病患者地级以上医院补偿比例,与县级补偿比例持平。二是建立最低补偿线,对达不到最低补偿线的参合患者,按最低补偿线予以补偿。三是取消毗邻县和非毗邻县报销政策。四是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五是适时实施“门诊统筹”,扩大受益面,提高基金使用率,减少挂床住院、非住院指征住院等现象的发生。

(四)尽快设立乡镇合管站新农合补偿基金专用账户,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安全隐患。

(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完善和修订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和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加强对新农合管理机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责任较强、业务较精、素质较好的监督管理队伍。三是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和纪律,从重从严处理违规违纪单位和个人。四是落实好已经出台和在实践中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加以总结和推广。五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爱民、为民、尊民、便民。六是引入竞争服务机制,将符合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准入条件的计生服务站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供参合农民选择医疗保健服务,共谋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七是卫生与药监、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开展零售药店出售日化、家用商品的专项整治,从重从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八是对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实行年检制度,严格准入和退出条件。

上一篇:日常培训下一篇:微观经济学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