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英雄故事

2024-04-17

少年儿童英雄故事(精选6篇)

篇1:少年儿童英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枣庄,虎子、大壮和小银非常崇拜飞虎队,于是三人成立了小小飞虎队,决定与飞虎队一样打鬼子。虎子等人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日军头目野川的儿子喜朗。喜郎被打后,日军聚集了全村所有的小孩调查此事,但喜朗没有说出是虎子等人打了自己……

虎子等人模仿飞虎队挖陷阱抓坏蛋,不想汉奸孙二狗调入陷阱,虎子与狗剩等人将孙二狗痛打一顿。在奶奶的启发下,他们在深夜还装神弄鬼的整治了孙二狗。

虎子、大壮和小银还经常搞一些恶作剧给正在合唱或者奏乐的日军和汉奸捣乱。他们抓了蝎子,在日军看皮影戏时扔到他们身上;在日军奏乐的时候,让毛驴不停的叫唤进行捣乱……

虎子、大壮和小银虎子等人挖好陷阱,却误抓了飞虎队的彭亮。虎子等人受到彭亮的指派混入车站登上装有军火的车厢,并协助飞虎队截走了日军的军火。

篇2:少年儿童英雄故事

1943年的冬天,华北某地一支八路军游击队在配合主力部队取得重大胜利后,前往根据地苏家庄。途中,他们在密林里发现了腿部受了枪伤的孩子小松。小松是在父母被日寇杀害后,只身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小松一看眼前的人都穿着日本军大衣和大皮靴,立即仇恨满胸,想要逃走。指导员张伟把小松带到苏家庄,安排他在子弟兵的好妈妈郑大娘家养伤。慢慢地,小松解除了疑虑。当他知道这支队伍就是八路军游击队,张伟就是游击队的指导员时,心情十分激动,他向亲人倾吐了心中的仇恨,坚决要求参加八路军打日寇,为亲人报仇。小松参军后,组织上让他当马倌,小松认为放马报不了仇,杀不了敌人,不愿干。在指导员和同志们的启发下,他认识到在游击队里做什么都是为了抗日,他决心当好革命的小马倌。小松机智勇敢,但缺乏对革命纪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一次,他放马时随便开枪打野羊,惊动了敌人,影响了战斗部署。指导员向他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在党的关怀教育下,小松渐渐成长起来。在一次伏击战中,他发现了杀害他亲人的日寇黑田,但为了整个战役的胜利,他严格地执行了纪律。日寇受挫后,黑田下令洗劫苏家庄,杀害了郑大娘。这更激起了小松的仇恨。为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岭西镇,小松接受了取情报的任务。他机智地利用惊马通过敌伪岗哨,利用羊群冲散民夫队,和郝爷爷取得联系,完成了任务。在“引敌入瓮”的战斗中,小松在去东山的岔道上,巧妙地迷惑了敌人,将黑田牵人了游击队的伏击圈。小松和指导员并肩作战,围歼日寇,指导员为掩护小松而受伤,这使小松深受教育。小松顽强地追击日寇,终于亲手打死了黑田。在革命战争的锻炼下,小松成长为抗日小战士。

篇3:新英雄传奇儿童英雄形象系列分析

“小鬼”是儿童, 年龄小, 不过想要给“小鬼”定义一个比较确定的年龄界限却比较为难。国际上关于“儿童”年龄的界定并不一致, 而且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 个体成熟的年龄也会有所差异。从新英雄传奇的文本来看, 作家知识分子在写作的时候也没有在儿童的年龄上过多纠缠, 而是直接将儿童英雄作为一类和男性英雄群、女性英雄群并列的一类独立英雄群体来塑造, 所以哪些属于儿童英雄形象不存在太多的干扰。新英雄传奇中的儿童英雄数目并不多, 但是几乎每篇小说中都会插入一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比如《新儿女英雄传》中的牛小水、《烈火金钢》中的小虎、《敌后武工队》中的小秃等。专门以儿童英雄为中心的儿童英雄文学创作在新英雄传奇写作中也不多, 只有少量的比如《雨来没有死》、《鸡毛信》、《小侦察员》以及周而复创作的一系列“晋察冀童话”等。虽然儿童英雄数量少, 不过他们和成年英雄的区别非常明显, 这个小小的英雄群体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

一、保家卫国, 责任重大

由于儿童英雄年纪都不大, 所以他们的责任既不是和男性的成年英雄一起上战场杀敌, 也不是和妇女英雄一起作好战后支援, 比如宣传、纺织、或当卫生员之类。新英雄传奇中的儿童英雄的神奇之处主要还是显示在战前准备工作上, 一般是利用他们年纪小, 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的优势, 负责查查岗哨, 传递消息等方面的工作。虽然他们都是半大不小的孩子, 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所担负的革命事业却有着充分的认识, 表现出超常的责任心。当出现危险时, 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逃生, 而是如何完成任务, 甚至牺牲生命也毫不畏惧。《小英雄》 (周而复) 中, 四喜子在送完情报返乡的途中不幸被敌人给抓住了, 鬼子逼他带路, 他大声地回答说:“国民公约第十三条:不给敌人和汉奸带路。”表现出中国人的脊梁。《烈火金钢》中的小虎在敌人扫荡时不幸被抓,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他一点不为所动, 说:“死了没关系!”这些小鬼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和超常的责任感, 和成人英雄相比也毫不逊色。

二、人小鬼大, 机智过人

“小鬼们”年纪不大, 但在敌人面前, 个个都表现出少年特有的机警。他们发挥年纪小的优势, 在敌人的盘查中一次次蒙混过关, 完成任务。《敌后武工队》中的小秃面对夜袭队的盘查, 想起爹告诉的“遇事要长个心眼”, 于是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 满带哭腔地大声叫“爹”, 让人只以为他是情急之下只会叫“爹”的小孩, 而不知道他其实是在向走在后面的爹提醒:前面有情况。然后他奶声奶气地告诉汉奸们, 他是去给爹送干粮的。小秃的表演成功地使夜袭队消除了对他的警惕, 将情报送到了武工队。而《小六儿的故事》中的小六儿, 更是聪明过人。他仔细地研究了铁轨的结构, 了解火车行驶时对铁轨的要求, 开动脑筋, 使敌人的火车在行进途中脱离轨道, “摔死了七个鬼子, 有十八个鬼子受了伤”。在残酷的战争年代, 儿童们的机智和勇敢是对成人的鼓励, 他们举重若轻的反映, 机智灵活的举动, 都给予敌人意料不到的层层打击。

三、童心未泯, 天真单纯

新英雄传奇的作家们在表现儿童神奇的革命战绩时, 一方面把儿童英雄无限放大, 以类成人的责任担当, 英勇的行为来表现儿童英雄的伟大;另一方面也照顾到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 以切合儿童身份、特点的语言, 表现出小英雄童心未泯的一面。

《小六儿的故事》 (周而复) 中, 小六儿目睹嫂子的惨剧之后成天闷闷不乐, 寻思给嫂子“报仇”。他起先是小小地捉弄了一下“鬼子”, 随即感觉到“捉弄鬼子不算什么”, “要杀他几个才过瘾”, 于是小六儿发动脑筋, 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带领村里的小朋友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收集鞋子。小六儿想出的办法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可行暂不讨论, 但是他的行为却充分体现了儿童行为的特点:小六儿对于“报仇”的执着和对于游戏的认真精神是一致的。或者说, 小英雄们把对游戏的认真转移到了革命事业上。小六儿对付敌人的过程就是带领小伙伴玩游戏的过程, 虽然是战争, 但是却充满了游戏的轻松和乐趣。

小英雄们对于革命的忠诚, 除了出于民族大义的觉悟之外, 还表现出儿童对于成年世界的向往, 或者说, 小鬼们渴望被成人世界接受、认可, 这也是典型的儿童心理。《小英雄》中的四喜子在送完信后, 心中喜滋滋的:“今儿个又‘抗’了一次‘日’了。”在日常生活中, “抗日”是成人的所为, 而四喜子以能做成人的事、能得到成人的认可而高兴。《敌后武工队》中的小秃和爹一起掩护武工队的同志过关成功后, 自得地问:“爹, 咱这又算做了件抗日工作吧?”儿童出于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会有意识地以成人为参照, 模仿成人的行为。对成人世界的向往突出了儿童的天性, 表现出儿童英雄和成人英雄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 小英雄们人数虽然少,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系列, 他们有其他英雄形象不能取代的审美意义和写作价值。他们英勇的革命行为生动地证明了“少年儿童是抗战中的一支小生力军”。他们是中国的子民, 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细读新英雄传奇文本,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儿童英雄的行为其实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 几乎每一个儿童的英雄事业都有“大人”的参照在其中。小秃 (《烈火金钢》) 在父亲郭洛耿的教导下认识了抗日救国的道理, 并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加了抗日的伟大事业;牛小水 (《新儿女英雄传》) 也是在哥哥牛大水的影响下一步步走向革命。这些儿童英雄们在父辈的指引下成长, 作家对这些小英雄的塑造也以父辈为参照, 以“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方式来讲述。他们不仅具有成人才具备的“道义上的使命感”和“感时忧国的精神”, 而且他们的脾气、性格等外在方面都表现出对成人英雄的继承:

“这孩子 (指孙小虎) 心里秀密, 跟他爹的性情差不多, 素常就不愿意多说没有用的话, 遇事总是小心谨慎。可是, 要到了紧关节要的时候, 那可是敢说敢当, 敢作敢为。别看他一声不响也不抬头, 他的小心眼儿里头正在打主意。他想:这么多的人都被敌人抓去弄死了, 我还能活得了?要想活命就得想个办法” (烈火金刚》) 。

在关于儿童教育问题上, 传统中国的儒家教育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 而不是尊重儿童的生活习惯、情趣、理想, 尤其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男孩, 从一开始就以家族的继承人为目标, 从知识、礼仪、能力等各方面来训练他。20世纪初期, 两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以震撼的笔触写到了他们所见到的一对中国父子: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下午, 一位中国官员带着他的小儿子造访了我在北京孝敬胡同的家。父亲和儿子的穿着几乎一摸一样, 就像他们是孪生兄弟一样:黑色缎子靴, 蓝绸裤, 蓝绸长上衣, 蓝色织锦马甲, 还戴着蓝缎子无沿帽。儿子在各方面, 甚至是举止仪态, 都像是父亲的一个袖珍版本。”

在外国传教士看来, 这一对古老中国的父子的相似性很让人惊讶。其实也许平时父亲和儿子还不会这么装扮, 正是对这一次拜访的重视使得儿子成为了父亲的“袖珍版本”。不过这倒透露出中国人对于儿童教育的最高理想:子“肖”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儿子首先是父亲的儿子、祖父的孙子:“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 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 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 便将它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说小孩子懂得什么, 一笔抹杀, 不去理他。”

子“肖”父, 这是传统中国教育的目标。孙小虎被围剿之后的种种行为, 充分证明了他不愧是他爸爸的儿子。儿童出于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会有意识地以成人为参照, 模仿成人的行为, 所以孙小虎的塑造应该说有心理学上的依据, 不过新文学传奇的写作者们并没有把儿童们的行为定义在模仿层次, 而是有意识地将儿童塑造成“缩小的大人”, 表现出儿童英雄非同一般的觉悟, 实现“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现代书写。

儿童形象的塑造是以其父辈为参照的, 但是儿童英雄形象在故事中的叙事功能和成人英雄形象还有所不同:儿童代表了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所以儿童形象也可以说代表了新英雄传奇作家对于国家的希望和想象。成人的世界纷繁芜杂, 除了英雄之外, 还有汉奸、地主, 但是儿童世界则相对来说成分单纯、统一。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新英雄传奇中写到的少年儿童形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英雄。也就是说, 他们都是苦大仇深的人民群众的孩子, 而汉奸、地主的后代却从新英雄传奇中隐形了。新英雄传奇中的汉奸、地主当然也有后代, 但是都已经成年, 比如《林海雪原》中许大马棒的儿子们, 《烈火金钢》中的何大拿的儿子何志武等, 这些都是成人, 而他们未成年的后代则被有意无意地跳过去了。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所以, 儿童形象不容玷污, 新英雄传奇中的儿童形象一概都是健康、向上的。也就是说, 除了传统教育对于儿童的设定, 儿童英雄所担负的叙事功能也是儿童英雄形象的成因。从这样的叙事功能出发, 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小英雄》 (周而复) 中的四喜子面对敌人的刺刀大声地回答:“国民公约第十三条:不给敌人和汉奸带路。”也才能够明白为什么《雨来没有死》 (管桦) 中雨来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定:“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儿童对于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定和坚持表现出超出自己年龄的早熟的责任感。或者说, 由于叙事的需要, 新英雄传奇作家们在儿童英雄身上安置了无限的道德责任。

不过这种道德责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 进而可以依赖, 则是另一个问题。或者说, 新英雄传奇作家对于儿童英雄形象的定位并不是现在——当下的时刻, 而是未来, 他们代表的是将来的中国人。而在现在, 他们仍然是脆弱的, 需要保护的一群。或者说, 他们的坚强、成熟、责任, 主要还表现在临敌的时候;一旦他们艰难地完成任务, 他们孩子气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敌后武工队》中的小秃在临敌时表现得机灵而镇静, 而一旦事情过去, 来到安全的地方和武工队的同志们会面之后, 小秃又完全显露出孩子的本性:

“小秃稍一愣神, 像迷路的孩子, 见到了亲人, 迎着刘文彬他俩跑去, 土坷垃一绊, 跌倒了, ‘哇’的一声哭起来。他俩凑到跟前一看, 小秃手里紧握着一颗盖子揭开, 拽出弦来的手榴弹。‘孩子, 别哭!’刘文彬左手一扶, 将小秃的上半截身子揽在怀里 (《敌后武工队》) 。”

小秃的脆弱和之前面对敌人盘查时候的临危不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敌人面前, 小秃表现得像一个成熟的大人, 而见到武工队的同志们之后, 小秃“像迷路的孩子, 见到了亲人”一样跑上前去, “土坷垃一绊, 跌倒了, ‘哇’的一声哭起来”。见到亲人时候的喜悦、心急、委屈表露无疑。这些都符合一个孩童的天性。但是, 作家在此表现儿童英雄的天性, 并不在恢复儿童英雄的年龄, 使他们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年龄、身份, 或者说, 不仅仅如此。小秃对于武工队同志的信任和依赖, 说明儿童需要保护, 以及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依赖, 而提供给小秃保护的武工队的同志, 他们取代了小秃的父亲的位置, 成为小秃的亲人和依靠。

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也可以说, 儿童英雄是成人英雄形象的补充。由于年龄、身份的限制, 成人英雄不可能向孩子一样将真实的感情, 比如脆弱、委屈流露出来, 因此, 他们对于党和政府的依赖, 寻求保护的心理也不可能像一个童真的孩子一样毫无顾忌地彻底释放。儿童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 儿童英雄和成人英雄之间的关系也是成人英雄和党和政府的关系一个模仿, 或者说再现:前者是需要保护的弱者, 而后者为前者提供保护。儿童英雄的存在, 使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摘要:儿童是新英雄传奇小说中一类重要却常被人忽视的一类英雄形象。儿童英雄书写的意义在于:以成人英雄为参照, 儿童英雄一方面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 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是对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关系的模拟, 深刻地体现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传奇小说,英雄形象,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瑞士]J·皮亚杰, B·英海尔德著, 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出版社, 1980.

[2][意大利]玛丽亚蒙特梭利著, 王坚红译.吸收性心智.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4]叶伟才.少年儿童是抗战中的一支小生力军.新文学史料, 2000.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9.

[6][美]泰勒·何德兰, [英]坎贝尔·布朗士著.魏长保等译.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0.

篇4:少年儿童英雄故事

关于向英雄人物学习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少先队开展学英雄活动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第七次全国少代会也发出号召:“引导少年儿童学习英雄模范,选树身边榜样,让少年儿童人人心中有榜样、个个争当好队员。”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学英雄活动呢?

一、从小学做人要以英雄为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七次全国少代会代表讲话中指出:“要从小学习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从小学习做人,就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因为一个英雄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英雄就是一个先锋,一个英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英雄就是一座丰碑。

人的生命因有精神而光彩,少先队的集体因有榜样而卓越。英雄精神是激励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即一个人小时候心中的英雄人物有时会影响到他一生的成长。我当少先队员时就非常崇拜英雄。我上小学时心中的英雄人物是刘胡兰,一本《刘胡兰》小人书不知翻看了多少遍,毛主席为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也牢记心间。 上初中时心中的英雄人物是狼牙山五壮士,这是因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到学校为我们作报告,讲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寇壮举震撼心田,啥时我也能去狼牙山?直到几十年后的2015年8月我参加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来到狼牙山,在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为队员们讲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才了却了我学英雄的一桩心愿。1962年我参加了教育工作,雷锋成了我工作和生活的模范。我关爱少年儿童,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做雷锋式的辅导员。我先后两次到抚顺雷锋班学习,向雷锋班赠送《光荣的英雄中队》书籍;参观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班历任老班长座谈,深刻理解雷锋精神,坚持50年学雷锋,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我人生中有这三个英雄榜样,才激励我当好永远的“红领巾”,当好一辈子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伦理学指出“好人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英雄榜样,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因为英雄传递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习英雄榜样要从小事做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引导少年儿童学英雄就是从“小”字入手,在学校“日进一步”,在家里“日尽一责”,在社会上“日行一善”,人人争做向上向善好队员。

少先队员怎样学习焦裕禄?我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读到这么一段话:“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这样就比偏了。 要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这段话生动形象、语重心长,使我联想到焦裕禄对子女的教育。我多次到焦裕禄长子焦国庆家中听他讲当年“不能看白戏”“不能比吃比穿”“县委书记的子女不能搞特殊”等故事,并结合现在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学习焦裕禄 五比我进步”活动模式,即一比学习好榜样,心中有志气;二比爱心献社会,从自己做起;三比读书好习惯,勤奋爱学习;四比双手勤又巧,劳动要积极;五比每天一小时,锻炼好身体。这“五比”内容具体形象、易懂好记、要求明确、重在激励,受到少先队员们的欢迎。

由此可以看出,学英雄活动不能只是轰轰烈烈,而是重在深化、重在入心,要化细、化小、化实,让少年儿童记得住、学得到、做得好。

三、创建英雄中队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军区某红军师时指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对学英雄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承红色基因是“英雄中队”的灵魂。

“英雄中队”自1955年在杭州市惠兴中学创建,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从当年“一九○中队”的一枝独秀发展到现在的百花盛开,“李大钊中队”“黄继光中队”“王二小中队”“白求恩中队”“毛岸英中队”“焦裕禄中队”“雷锋中队”“刘洋中队”等数千支“英雄中队”活跃在中华大地上,显示了“英雄中队”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雄中队”作为少先队的品牌活动,要真正做到品牌活动品牌化,突出活动本质内涵,明确活动核心机制,增强活动内在吸引力,形成活动系统标志,让“英雄中队”活动在队员们中间真正受欢迎,扩大在学校、家庭、媒体和社会上的影响,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大力宣传英雄精神,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二是运用时尚元素学英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学英雄,如绘制学英雄动漫、编唱学英雄童谣、举行学英雄随手拍图片展、制作学英雄微电影、开设学英雄博客、寻找身边的榜样、和英模手拉手等;三是坚持“英雄中队”的传承,让英雄精神在我们血液中流淌,让英雄精神在历史中传递。

通过“英雄中队”创建活动,少年儿童能从英雄的故事中读懂忠诚、学会担当、培养血性、激发智慧,成为激励他们走好人生之路的精神滋养。

四、辅导员带头学习英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教师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既是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广大辅导员的要求。

辅导员要带头学习英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我接触到的许多辅导员当中,他们积极宣传正能量,带头学英雄,成为少先队员的表率。如“一九○中队”终身辅导员李鸿基老师,见证了“一九○中队”的光辉历程,是“一九○中队”的亲历者和受益者,虽然现已80高龄,但他仍然积极宣传“一九○中队”,弘扬“一九○”精神。还有浙江省温岭市的俞明德老师、吉林省的曹魁珍老师、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国英老师等等,都是以英雄为榜样,为星星火炬事业无私奉献的典范。

篇5:少年英雄李爱民的故事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

到了敌人的封锁区。李爱民急急忙忙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起疑心,也来不及了。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驴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一下那驴粪,稀稀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也顾不得脏和臭了,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割起草来。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的站在那里。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这天晚上,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 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夜色黑黑的,只有远处鬼子的炮楼上不时地射出探照灯的灯光。人们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挥镰割麦。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走去。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了。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口令!”什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是哪个村的?”“白家庄的。”“干什么来了?”“收粮食啊!”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太行山里呗!”“你们村的村长是谁?”“我不知道。”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说着,就用手枪冲爱民晃了晃。爱民毫不畏惧地说:“嘣了我也不知道!”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鬼子军官大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红色故事之方志敏童年智斗地主

19XX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湖塘村是一个优美的地方,村前是两口水明如镜的鱼塘,一条小河流过村口的一座小桥,村后有座土山,长满了高大的枫树。可见环境很好!

方志敏的家很穷,每逢春天家里都断了粮,缸里的一点粮食还是跟财主家借的。刚刚三、四岁的小志敏饿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着妈妈的衣襟不断地嚷:“妈妈!我饿,我饿啊!”小志敏看见财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馒头,仰着头问妈妈:“为什么财主家的孩子有馒头吃,我们家没有呢?”妈妈只好回答说:“人家财主命好,有地又有钱;咱们命苦,要啥没啥,孩子也跟着受罪!”小志敏听了还是不明白,同样是人,财主不干活不流汗都吃白馒头,爸爸累死累活都让儿子饿肚子,这是为什么?方志敏7岁的时候,爸爸向财主借高利贷让他上了私塾。

气归气,小志敏还得去上学。只要爸爸、妈妈高兴,这书还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岁的志敏在弋阳县高小读书,他在学校图书室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做斗争。,当时,有个姓张的大地主想弄个“省议员”当当。他让手下用钱去买选票,老百姓议论纷纷。方志敏想,这个地主坏得很,头上长疮,脚底流脓,要是他当上了议员,不定要做出多少坏事。

为了阻挡姓张的大地主,方志敏一夜没睡觉,写了一篇小字报:“张地主十大罪状”,抄写了好几份,连夜贴在县城最显眼的地方。城里的人都挤着去看小字报,拍手称快。张地主气得浑身发抖,派人把小字报撕掉,到处寻找方志敏。

方志敏的同学劝他找个地方躲一躲,说张地主有钱有势,惹不起他。方志敏笑着说:“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张地主终于找到了方志敏。几个狗腿子推搡着方志敏,方志敏被带到了张地主家。

张地主歪在太师椅上,咕噜咕噜在抽水烟,迷着两眼瞅着方志敏说:“你就是方志敏?”

方志敏昂着头不说话,心想,你知道还问什么?

张地主又说话了:“你是学生,应该好好读圣贤之书,不要瞎折腾。我找你来,想让你写个声明,就说你受别人唆使,我是清白无辜的,怎么样?”

方志敏摇了摇头,张地主马上翻了脸,把水烟袋往桌子上一扔,满脸凶相,说:“我在弋阳城里说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个蚂蚁。”一个打手揍上来要动手,方志敏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说:“我早给报馆和警察署写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将信寄出去。你残害学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会知道。”

张地主一听,一个十五、六岁的毛孩子还留了一手,真难对付。想来想去,如果把方志敏打死,就会惹恼全省的人。还是咽下这口气吧,只好一挥手,让方志敏走了。

方志敏并没有给同学留下什么信,只是让张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说出那套话。张地主最终没有当上议员,方志敏却成了弋阳城里有名气的学生。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较深的教育意义,爱国又时刻把人民谨记在心的情怀值得学习,不论是处于哪种环境中。

我们应该就身边随时随地想到为大家服务!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wèi)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huò]着青稞(kē)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xié)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tāng)。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shuāi)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kuài)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wǔ)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qiū)蚓(yǐn)……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piāo]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ài)!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gē)瘩(da)。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chān)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

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dāo):“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gǎn)动了一下,赶紧掣(chè)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cāo)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dōu)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著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

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著。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

间还夹著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著。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

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著。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

进入 1960年以来,连续3年的困难和灾害,加上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也借机在政治上施压,使新中国处于“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之境。严酷的现实赋予文艺工作者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尽快拿出一批讴歌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气概的洪钟大作,以鼓舞民心。使人想不到的是,空军最早肩负起了这一使命。

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是位情趣高雅的将军,认为文艺工作在政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空军初创,他就十分重视文艺,尝言:“空军除了有一支几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外,还应建立一支有几百人的文艺队伍。”在他的关心下,空政文工团接连推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军内外名声赫赫,在中南海也挂上了号。

这年 10月21日,刘亚楼把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牛畅叫到办公室,向他谈了访问朝鲜的观感,特别提及朝鲜一场名为《三千里河山》的演出,说:“我把他们的节目单都给你带回来了,你拿回去好好看一看。我们空军要带头,拿出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歌舞剧来。”他还说:“我们的同志不了解革命历史,不懂得艰苦奋斗,你们文工团就应多唱一些革命歌曲,让同志们重温一下我军走过的历程,这是有教育意义的,既可发扬传统,又能激励斗志。这部歌舞剧可以这样来,素材和歌曲尽量用以前的,用当年的歌曲反映当年的历史。如果没有那么多歌,就用主席的诗词作曲。你听着,3个月以后一定要拿出我们自己过硬的东西来,到时我要来看你们的演出!”刘亚楼军令已下,牛畅深知就是头破血流也得往前冲。回到团里向总团党委作了报告,定下创作方案并获刘亚楼同意后,空政文工团马上派出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等词曲作家,到革命老区湘赣两省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红军时代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献歌。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文工团拿出了4万余字的剧本,剧本分9场16景,共计19个组舞、46首歌曲。在所有歌曲中,唯有《十送红军》是新创作的。因为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担任文学编辑的张士燮觉得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时那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样也可从情节结构上同第三场反“围剿”的戏衔接起来。他决定亲自执笔,因为有这次采风经历,他笔下立时就流淌出优美而动人的诗句:“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在创作中,他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歌词综合起来,从一送红军,一口气写完了十送。接着,按照江西口语化,在唱词中掺杂了“里格”“介支个”等地方方言。

作曲家朱正本拿到歌词后,心情激荡,油然想起赣南的采茶戏,其中有首送别的曲调如泣如诉,欲言又止,深深地吸引了他,何不把它拿来作这首歌的音乐基调?他从中寻到了创作灵感,谱写出了婉转优美的旋律。

《十送红军》送审时,有人主张要拿下,因为刘亚楼已有令在先:不另创新歌。但更多人认为,拿掉它太可惜,而且从剧情结构上也需要保留它。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建议朱正本、张士燮两位作者都署名为“搜集整理”(直到XX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长征》将之作为主题歌时,才在第15集片尾加上《十送红军》作者名: “朱正本编曲、张士燮编词”)。为执行刘亚楼的指示,避开创作痕迹,空政文工团决定把全剧的文学、音乐、舞蹈三大创作班子统统称作“编辑”。为了使这台节目“一鸣惊人”,刘亚楼还邀请军内外的一些老同志来指导排练。谭政大将夫人王常德来团示范表演红军歌舞,边唱边跳,热情传授。红军文艺工作者、夫人李伯钊也来团审查节目,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刘亚楼自始至终指导创作排练,他和分管文工团的空政副主任王静敏常到排练现场指导,他还数次把牛畅、张士燮等人请到家中,当面听取他们对剧本和音乐的修改意见。

经过精心苦练,这部名为《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大型歌舞剧首先在上海与军内外广大观众见面。1961年“八一”建军节,从上海载誉而归的《表演唱》剧组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公演,更是盛况空前。演出8天,场场爆满,观众达2万多人,观众对演出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同志更是连声叫好。以后又招待演出多场,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彭真、李富春等领导人先后亲临观看。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剧照、歌曲和评论文章,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传统教育”。为祝贺演出成功,空军党委特地请剧组吃饭。刘亚楼还叫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反映和意见,要求文工团在“精”字上下工夫,不怕千锤百炼。该剧经修改后,于国庆节在民族文化宫礼堂公演,中央、北京广播电台竞相播放。其中《十送红军》一曲,很快在北京继而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正如当时上海《解放日报》的评论文章所指那样:“《十送红军》是一首壮丽的抒情诗,一阵阵歌声,一滴滴眼泪,„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真是语短情长,依依难舍,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民对红军战士早日胜利转回家乡的坚定信念。”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强烈轰动,尤其是它的艺术形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该剧开了大型歌舞艺术先河,对中国的歌舞表演艺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国庆15周年的临近,需要有一台规模更大的文艺节目,来迎接1964年的国庆盛典。周恩来为此指示:不仅要把已拍成电影的“表演唱”在全国各地放映,还要在此基础上,搞一个更臻完整描述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这一艰苦历程的大型歌舞,这就是后来的《东方红》。

篇6:少年儿童英雄故事

一位15岁的香鸟国少年愤怒了!胸膛里燃烧起熊熊的战斗之火。他对爸爸妈妈说:“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要去战场消灭敌人,打击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家园!”

“好儿子,去吧,去消灭土狼兵!把他们从我们的土地上赶出去!”爸爸妈妈紧紧拥抱了最心爱的儿子。

少年背起妈妈为他准备的行囊,装好干粮和水,拿起战斗的武器:一把弹弓和100颗小石子,向战场奔去。

弹弓和石子们一听要去打仗,兴奋得不得了!它们在少年的背包里欢呼着,雀跃着!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我要打穿土狼兵的脑袋!”“我要打瞎土狼兵的眼睛!”“我要削平土狼兵的鼻梁!”“我要打聋土狼兵的耳朵!”

“好,说的好!咱们一定要狠狠打击这些疯狂的野兽,杀它个有来无回!”少年坚定地说。

他们来到阵地前沿,在土狼军附近,找了个有利地形隐蔽下来。

看那战场上,两国军队正在进行着殊死搏斗!已经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少年放下背包,掏出石子,搭上弹弓,向土狼兵猛烈射击。

一颗颗小石子从弹弓里呼啸而出,直奔土狼兵的脑袋而去。一个个土狼兵被小石子打死打伤,咕咚咕咚像木桩似的倒下去。

小石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打脑门的,有打眼睛的.,有打鼻子的,有打嘴巴的,有打耳朵的。想打哪儿就打哪儿,哪儿要命就打哪儿。杀伤敌人后,它们又活蹦乱跳地回到少年的身边。

就这样,少年不停地射击着,射击着,杀伤了许多土狼兵。

后来,敌军将领发现了这一独特的战斗方式。因为他们看到,众多伤亡将士的面门上,有同样的石子打击的伤痕。从而断定是弹弓所为,于是开始寻找打弹弓的人。

终于,有一次,正在少年聚精会神射击之时,被敌人发现并从背后包围上来。他们用大刀砍伤了少年的臂膀,鲜血如注,他疼得昏死过去。

土狼兵大叫着:“抓住他,千刀万剐!”“抓住他,报仇雪恨!”

弹弓和小石子们急得大哭起来,“怎么办呢?他要被土狼兵杀死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白鸟从空中快速飞来。她用尖尖的嘴巴,啄下翅膀上的羽毛,投向敌人。这一根根轻飘飘的羽毛,立即化作一支支寒光闪闪的利剑,刺中一个个土狼兵。瞬息之间,攻击少年的敌人全部中剑倒地。

白鸟落下来,落在少年的身旁。它的爪中握着一只红色的花朵。她用嘴叼下一片花瓣,敷在少年的伤口上;再叼下一片,放进少年的口中。片刻,流血的伤口愈合了,完好如初;人也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少年睁开了眼睛,看见了面前的白鸟,惊喜地问:“你真漂亮!你是谁?你怎么会在这里?”

还没等白鸟开口,弹弓和小石子们就争前恐后地对他说:“是白鸟救了你命!它拔下羽毛,变作利剑,刺杀敌人;拿来花瓣,治愈你流血的伤口。知道吗?你这条小命儿,可是白鸟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呀!还不快点儿谢谢人家!”

少年听了,感激地说:“谢谢你,白鸟!万分地谢谢你!可我该怎样报答你呢?”“你不要说‘谢谢’,也不要说‘报答’。”白鸟真诚地说,“你英勇杀敌,保卫香鸟国,我应该感谢你、报答你才对呀!”

一边说,白鸟一边把剩下的花瓣放进少年的口袋里,嘱咐道:“万一再受伤,立即把花瓣敷到伤口上,不可大意。一定要记住哟!我走了,后会有期。”说完,白鸟突隆一声飞走了。少年看到,它的眼中似乎有晶莹的泪珠闪烁。

后来,少年又有几次被土狼兵的长矛和大刀砍伤。每当这时,他就会赶紧拿出花瓣敷到伤口上,使自己次次得以从死亡线上安然无恙地活过来。

在一次敌我双方的激烈交战中,少年整整战斗了两天两夜,滴水未沾,粒米未进。他又饥又渴,累得昏了过去。

弹弓和小石头们,焦急万分,“怎么办呢?我们去哪里给他找水喝,找饭吃呢?他会不会死啊?”

正在这危机时刻,白鸟又飞来了。它嘴里衔着一串红色的浆果,降落到少年的面前。“来,吃一枚浆果。”它说着,用嘴啄下一枚,放进少年的嘴里。并用爪轻轻拍了几下少年的脊背。

少年吃下了浆果,立刻清醒过来,饥渴的感觉消失的无影无踪。他噌得一下,从地上站起来,显得那么朝气蓬勃、英俊帅气!红润的面庞上,一点点憔悴的影子都找不见。

“白鸟,你好!”少年激动地说:“又是你救了我,谢谢你。这浆果,又香又甜,真是太好吃了!我敢说,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果实了。而且,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是的,这浆果太好吃了!而且非常神奇!吃上一颗,让人精神抖擞,力量倍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香鸟国才有!你饿了渴了的时候,就吃上一枚,可千万不要再昏迷过去了!”白鸟快乐地说着,把剩下的浆果装进少年的口袋里,“我先走了,后会有期。”

白鸟展开翅膀,突隆一声飞上空中。少年看到它的脸上,挂着一抹深情的笑容。

正在这时,一支箭“嗖”的一下,从土狼军中射出,射中了白鸟的翅膀。白鸟一下子摔向地面。

少年惊恐万分,猛地伸出两臂,把白鸟接在了臂弯之中。他立即从口袋里拿出一片花瓣,敷在白鸟的伤口上。片刻,伤口愈合了,完好如初。

白鸟躺在少年的怀抱里,睁着明亮的眼睛,望着少年的脸说:“谢谢你,谢谢!救命之恩,我铭记在心。”

“请不要这样。为了救我,你才会来这里,也才会受伤的呀!该说谢的是我啊!”少年情真意切地说。

“好吧,我们不再说‘谢谢’,因为我们都是为香鸟国而战!我没事了,该回去了。”

说着,它站起身,准备飞走。

“不行,你不能再在这里起飞,他们还会用箭来射杀你。”少年着急地说:“我们必须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你从那里飞走。来,让我抱着你快点儿跑过去,别被土狼军发现了。”说着,他抱起白鸟,飞快地跑到一个离土狼兵很远的地方,停下来。

上一篇:煤尘爆炸事故演练下一篇:用款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