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保险现状

2024-05-09

中国汽车保险现状(通用6篇)

篇1:中国汽车保险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分析

[导读]: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每天5元,最高30万保障

和家人一起投保,共同享受9折优惠

这里是推广位以下显示均为向日葵已认证会员,其资料真实可靠。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

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预测 ——人寿保险业将会超越信息服务业,成为未来十年热门行业之一。全国保费收入可观,每年都保持飞速发展;据中国保监会相关数据统计: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1999-2008年中国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2005-2009年中国寿险营销员保费收入增长情况(注:2009H1代表09年第一季度)保险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保险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07年保险从业人员已达204万,其中新进入人员达42万,增长幅度达25%,大量社会主流人群进入保险行业。08年一季度呈加速趋势。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 07年底全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比06年增长24.7%倍。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1亿,比07年增长39.1%。

政府强力支持与推动

社会变迁:

外生变量不可阻挡的提升保险需求

家庭小型化增加单个家庭风险,提升家庭保险需求。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 特征之一。逐渐缩小的户均人口,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增长放缓。第二,近年来,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更多的是一对父母带一个孩子分离出新的家庭,这样,家庭绝对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保险需求更多的还是靠城市家庭推动的。家庭小型化使得个体家庭遭遇风险的因素加大,扩大了家庭的保险需求。

经济变迁:

制度革新中延续保险需求爆发

增长低保险深度预示保险需求爆发增长将近保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产业划分角度看,保险 业属于第三产业金融业的子行业,保险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特殊性,与国民财富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可以说,保险业是财富效应带动下的产业。

人均收入 比较高的国家同时保险消费也比较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保险集中度也同时上升——保险的增长快于潜在经济的增长,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以 后,人均GDP的增加将引起保险深度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当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时候,平均保费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一到两倍。

从数字看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2:中国汽车保险现状

中国当前面临的又是一个社会风险持续扩张,失业率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是以立法形式建立的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重要制度,它对保障市场需求基本稳定、产业结构升级正常进行,社会资本安全增值具有重要意义。立法是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规范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本文旨在考察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分析其立法特点和不足,以期对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1.《宪法》、《劳动法》和《劳动保险条例》中基础性、综合性社会保险立法

(1)《宪法》

《宪法》是社会保险立法的总依据。该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的这些规定,是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依据。

(2)《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颁布、1953年修正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险法规。该条例规定了职工除失业外在生、老、病,死、伤、残等各种风险下的保障收入标准,这在当时条件下,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难以适应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劳动法》

《劳动法》“社会保险和福利”一章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目标:“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70条),规定了中国社会保险体制的新框架:1)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即国家建立基本保险、用人单位建立补充保险、个人建立储蓄性保险);2)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制度;3)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

2.社会保险各险种的立法

(1)养老保险

在城镇,国务院20世纪90年代先后颁布的《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导着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践;原劳动部《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就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初步规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

(2)医疗保险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委还就医疗保险改革的具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则。

(3)失业保险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是社会保险方面重要的单行法规之一。之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使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工作规范化。至此,中国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失业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

在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中国工伤保险立法长期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善,劳动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将得到有力保护。

(5)生育保险

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统一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妇女权益保障法》也对妇女孕、产期保护作了相应规定。1994年,《劳动法》的出台,使中国生育保险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原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

3.社会保险基金立法

目前,中国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门立法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单独或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4.调整社会保险争议的立法

社会保险争议在理论研究和立法方面目前均尚未独立,暂被列入劳动争议范畴,因此,目前社会保险争议的处理通过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特点

1.在立法形式上,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法规为主

目前,中国社会保险领域主要是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法规来规范,这是由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所决定,此外,也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为充分照顾各个局部的利益和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各地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社会保险立法走的是“中央试点指导、地方立法为主”的路子。

2.从立法内容看,社会保险立法与劳动法交叉、重合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而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法就是在劳动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看做是劳动法这个部门法的构成部分之一,社会保险立法在中国还未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险立法的适用范围中涉及工资劳动者的部分,同时又是劳动法所包含的内容,二者对这部分内容的调整出现重合和交叉。

3.在立法思路上,依城乡属性对社会保险分别立法

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城乡差别大,考虑到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同于城镇,建立与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没有照搬国外模式,也没有套用中国城镇的做法,而是试图走一条符合中国农村特点、符合农民心理特点的道路。如在进行城市医疗保险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企图通过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来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具体说来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4.在立法技术上,按社会保险项目分类立法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就按社会保险项目分别对养老、工伤、医疗、疾病、伤残、遗属、生育七个项目作了具体规定。这种做法充分地考虑了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区别和同类保险的共性,有利于在社会保险种类上更合理地确定缴费标

准和相关待遇,使依据这种分类形成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摒弃了原有制度的封闭性和受益者的身份限制性,体现了新制度的社会性与平等性,为今后社会保险项目的单项立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

1.缺乏合理的立法理念和明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保险立法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公正为立法理念,还是吸收发达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在中国社会保险立法中还未能真正清晰地体现出来。医疗保险制度应追求费用控制还是国民健康?在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失业保险是单纯的事后救助还是向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结构、增强和改善劳动者能力素质与实施失业救助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检讨中进行再选择。

2.法律法规数量少、层次低,立法分散,难以形成体系

首先,养老、医疗、生育保险方面尚无专门法;其次,由于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法制建设滞后,造成立法分散、不成体系,欠缺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更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法体系。

3.缺乏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

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和调整社会保险,保险问题只能由一些地方性法规及文件加以规定,这就造成对企事业单位履行缴纳保险费义务缺乏应有的强制约束力。综合性社会保险基本法的缺失,使社会保险工作无法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法律对社会保险体系的支持作用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

4.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尚无统一的全面规定

随着中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就业群体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门类十分广泛:一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或从事个体经营;二是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城市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安装劳动,或保安、保洁、绿地管理、饮食摊点、家政服务及其他服务性行业。这些就业人员就业形式多样,大多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传统正规就业方式设计的,而对上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如何建立、缴费基数如何确定等问题,尚无明确规定。

5.法律实施机制较弱

社会保险的实施机制包括筹资机制、支付机制、管理机制、投资运营机制、监督机制等。尽管有关的社会保险立法都对各自的实施机制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分散、协调性低、立法空白点多而缺乏法律效力。如因目前的立法未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待遇不支付的法律责任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属事业单位,致使投保人在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缺损时难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途径予以补救;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当前实行的“财政专户”的管理办法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措施,规范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在基金的投资运营上,考虑到当前社会保险财务账户上资金数额虽然大,但支付额也大,加上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少、实业投资风险大、运营监管手段落后、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弱等,有关政策法规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渠道一直限定为专户存储和购买政府债券,这种限制性规定有其现实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的防御策略;在基金的监督上,还主要停留在监督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核拨的社保资金后,是否及时足额发放保险待遇。这些状况的存在,使得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运营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总的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思想并不落后,其现有的社会保险立法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毕竟是一项十

篇3: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汽车行业属于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根据历史经验,在经济景气高点,汽车消费略有超前;在经济景气低点,汽车复苏有所滞后。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GDP连续增长。平均增速达10.64%[1]。在过去的5年中,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新兴工业国经济增长强劲。消费需求的增加,带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旺盛。随中国、印度等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汽车消费将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次推进。

过去8年全球汽车产量复合增长率(CAGR)仅2.5%,其中中国17.4%、美国-0.2%,日本-0.2%,德国1.7%,韩国3.4%。从主要汽车生产国近年情况看,美国、德国、法国停滞不前,日本、韩国小幅前行,只有中国汽车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最为亮丽的区域。

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为2.4%,创下了22个月以来的新低。11月已公布的经济数据集体悲观,似乎意味着中国经济正与当下的时节一起步入寒冬。联系此前公布的11月PPI数据大幅回落至三年来的低点,单月出口7年来首次负增长,使用外资大幅缩水,经济数据集体向下,表明中国受全球经济衰退冲击程度或较预期严重,中国将不得不很快面临抗击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双重压力的严峻局面。中国汽车产业当前形势不容乐观。

笔者预计,2009年下半年汽车业将随经济回暖逐步走出低谷,商用车受益投资拉动将先行复苏,待消费者收入上升及消费信心稳定后,乘用车作为可选消费品才会复苏。

二、竞争现状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形成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本田、雪铁龙、宝马九大公司。这些公司的产销量超过全球总销量的60%。

我国汽车企业数量超过100家,大汽车集团规模优势不明显,与国外主要汽车集团比较,国内主要汽车集团在销量和销售收入规模上远低于国外汽车厂商。

行业内重点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哈飞和吉利。上述十家企业2007年共销售733.6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国内较大的汽车公司还有南方汽车、中国重汽集团、金龙汽车等。

2008年度国内车企销售额总体下滑。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发布乘用车1 1月销售数据显示,11月,国内销售乘用车492710辆,环比下降3.8%,同比下降7.6%。1到11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售5788345辆,同比增长7.3%,增长率远远低于2007年全年21.84%的水平。

对于增速快速回落的原因,乘用联相关负责人认为是受累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这影响了占新车用户40%-50%的脆弱汽车超前消费者的购买量,使得乘用车市场增速快速下滑。这位人士同时预计,明年中国汽车出口负增长的概率高达100%,出口数量估计将下降20%以上,可能低于2007年18万辆的水平[2]。

11月刚过,年度乘用车企销量排名便大局已定。毫无悬念,一汽大众将成功卫冕国内乘用车销量冠军的头衔,前11个月的销量超过了46.5万台,预计年末最终销量有望超过50万台,将是08年唯一一家年销量超过50万台的乘用车企业;而上海大众将继续在一汽大众之后排名第二,前11个月销量超过44万台,年末最终销量预计在48万台左右;而上海通用依靠前九个月的销量稳定在了车企最终销量榜的第三位,前11个月共销售42.6万台,预计年末最终销量有望超过45.6万台。

可以观察到的是,大部分车企的年终销售目标都已调低,并且实际情况距离调整后目标还是略有差距,这说明了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后的缓慢前进时期,数月的销售萎靡,没有了以往的强劲上升势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十分深刻化。而在这个环境中,日系车企正在强势崛起,不仅开始吞噬老三上海通用的位置,甚至领头羊大众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车企,比亚迪、奇瑞和吉利将上榜10强车企。比亚迪的强势上升是一股新生的力量,而尽管奇瑞在某些月份的销量出现了同比负增长,但其市场地位一直较为稳固,并且随着新车的推出也逐渐在呈上升趋势,加上吉利的转型开始向高端迈进,中国汽车的未来基本寄托在了这三大自主品牌上。

可以说,在一汽大众强势的市场作用下,其它车系要想在短时间内超越南北大众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看到日系车的崛起,更可以看到中国车的追赶,尽管市场在走下坡,但依然可喜可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稳步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一级合资品牌的带动下,我国的汽车工业也将愈来愈强。

三、建议

如何在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是当前每个汽车公司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还没有一个绝对的领军企业。各汽车公司尽力在发展市场,进行未来战略布局。一汽、上汽和东风集团三大汽车工业公司的设计能力虽然已经达到规模经济的起始标准,但实际生产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并没有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扩大产能是国内汽车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在行业成长期间必将出现企业间并购重组,国家产业政策也鼓励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从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到2007年的《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均要求企业通过整合重组改变现阶段众多企业参与竞争的局面,形成少数几个龙头企业。

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国内大的汽车集团应通过国际、国内并购、合作进行扩张,在国内重要地区进行产业布局;通过整体上市并进行产业和流程重组,基本形成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整合行动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汽车产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国际化和自主品牌的平衡,产业链的整合和流程重组,这些方面与企业未来的成败密切相关。

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是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的整个增值过程能力的竞争。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灵活执行战略方针。通过产业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注意全球协同,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中国孕育出世界一流汽车公司的目标一定很快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佳贵:《2008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4: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现状分析

发动机、汽车零部件创汇额持续增长。1-8月,发动机累计出口创汇6.65亿美元,同比增长27.06%;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累计出口创汇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33.16%;汽车、摩托车轮胎累计出口创汇39.45亿美元,同比增长36.89%;其他汽车相关商品累计出口创汇38.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76%。

市场特点

1、四驱越野车出口增速加快令人瞩目,1-6月出口金额与数量分别同比增长594.21%与581.72%。小轿车出口也分别同比增长112.47%与94.24%,保持了强势。这与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轿车与四驱越野车的良好表现分不开。小轿车、九座以下小客车和越野车出口约占出口数量和金额的35%。自主品牌仍然是中国轿车出口的绝对主力。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奇瑞汽车,今年前6个月累计出口已接近5.3万辆,与去年同期的1.4万辆相比,增幅高达290%。除了整车出口外,今年3月奇瑞向美国出口近7000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实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向发达国家大批量出口发动机的零突破。

2、数据显示,中国出口汽车的结构仍以商用车为主,显现了一批像宇通、金龙、江淮、重汽、福田、中兴这样的出口明星企业。商用车主要包括载重车、特种用途车和大中型客车,绝大多数是自有品牌,“比较优势”明显,发展前景看好。载重车、大中型客车和特种用途车分别占汽车出口数量的65%和出口金额的72%。中国商用车整车出口贡献率更是远远大于进口贡献率。中国商用车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国际市场对中低端产品的需求,但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单车利润比较低。以柴油客车为例,30座以上柴油客车平均出口价格为4.95万美元,而去年同期是5.1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

3、轻微型货车出口量比较大,今年上半年,轻微型货车出口量超过生产总量的11%,下半年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轻客出口大幅增长,除了5月略微下降外,前4个月共出口轻型客车1.2万辆,同比增长221%;出口金额达9226万美元,同比增长276%。这是近几年中国轻客企业调整出口策略,从注重出口的一次性收益向逐步完善海外销售服务网络转变的集中体现。

4、中国汽车出口地区呈现多元化。中东、非洲和亚洲是中国汽车整车产品的传统出口市场,并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扩张;通过大力开发,欧洲(主要是东欧)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由2005年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7个,分别是:俄罗斯、伊朗、比利时、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安哥拉。

5、中国汽车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约占出口金额的72%左右,加工贸易约占20%,其他贸易为8%。随着出口业务的拓展,国内多数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竞相压价带来的恶果,开始委托当地的代理商或总经销商负责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6、摩托车出口集中度提高。今年1-8月,摩托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为:隆鑫、大长江、力帆、金城、宗申、新大洲本田、银翔、轻骑股份、广州大阳和建设股份,分别出口51.84万辆、39.23万辆、36.29万辆、34.31万辆、32.81万辆、20.41万辆、20.37万辆、17.94万辆、17.42万辆和17.13万辆。1-8月,上述十家企业共出口摩托车287.74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55.51%。

7、中国汽车要实现国际化,首先要走出去。中国国内汽车产能过剩这个现实直接导致汽车厂商必须到国际市场寻求出路。到国际市场做出口,相信远比在国内搞销售的效益好。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走出国内,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目前中国汽车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快速成长的需要。在那些价格敏感度很高的新兴市场上,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决定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增长原因

据分析,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之所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近几年,中国汽车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拉动了汽车整车出口的同步发展。由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长足发展,去年以来,中国具有完全自主品牌的民族企业对提高国内小轿车出口份额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改变了自有品牌小轿车出口薄弱的局面。2006年中国以自主品牌汽车为主体的整车出口超出进口近12万辆,增长强劲,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数量占国产汽车出口总数约60%。

2、外资大量涌入扩张了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能力。发达国家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成本较高,跨国公司正在将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大量转移。中国劳动力成本偏低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外零部件商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的最佳选择。很多国外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到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对大型跨国公司生产技术和加工能力的引进和吸收,强化了中国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竞争力,扩大了中国对外出口规模。

3、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为汽车及零部件提供了出口平台。世界汽车制造商加大在华采购力度,建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采购网,将中国融入其全球经营网络,向全球各地的生产厂和零部件厂供货,使得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平台跻身国际市场,促进了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增长。

篇5:0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1

汽车后市场行业概况

自2009年起,有关部门频繁出台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为汽车市场及后服务市场创造有序的竞争环境。例如,汽车市场及后市场政策对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及零配件供应商越来越开放,汽车生产商需向维修经营者无差别公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打破汽车维修领域垄断,即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及零配件供应商带来了新机遇,保证汽车后市场信息的透明化,渠道的多元化。

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行业起步,汽修行业以国营公务车综修厂为主。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个体维修店等开始通过社区店形式进入市场,维修连锁态势初现端倪。

2000-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激增,国内外连锁汽修企业瞄准维保蓝海市场大量涌入,专注于销售和主机厂2009-2015年,随上一阶段新车“脱保”,汽修和配件更替为后市场带来巨大空间。2011年互联网开始大举渗透行业,带动O2O及新零售商业模式兴起,电商平台致力于实现S2B2C扁平化供应链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固定资产及服务费用投入,借助互联网流量优势,融合资本与技术,推动汽车后市场进入红海领域。

授权售后的4S店占据中国维护保养市场主导地位。2016年至今,上门服务等创新型模式因场地制约等局限纷纷退出市场,消费者和企业恢复理性,线下服务的打造是核心壁垒。

篇6: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与发展

二是从汽车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的;

三是伴随市场崛起的民营企业;

四是中外合资的汽车物流企业。过去汽车生产厂家销售汽车,是由销售商到厂家提货,如今汽车一下生产线,由第三方汽车物流公司直接将车辆运送到各地经销网点,实现了零公里的运输,第三方汽车物流已将生产企业的固定仓库变成流动仓库,大大促进汽车商品的流通效率。

中国汽车物流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物流市场增长态势。

2.汽车物流市场主体变化。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管理给中国汽车物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目前中国的汽车物流企业无论从物流运作的规模化、网络化还是服务功能和范围、综合实力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3.中国汽车物流企业的存在形式。从传统的运输企业转变来,伴随市场发展而形成的民营企业,从汽车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

4.汽车物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体制/区域壁垒。(2)有效价格体系尚未形成。(3)物流服务形态需改进。(4)物流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

5.零部件物流要求高。据Merge Global的统计预测,2O12年之前,从亚洲到欧洲的汽车零部件出口物流业务将以年均lO.5%的速度增长,而亚洲到美洲的汽车零部件出口物流的年均增长率10.6%。目前在我国汽车物流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物流公司可以从事零部件物流服务。

6.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首先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在我国汽车物流业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物流业基础薄弱、市场混乱、无产业标准、竞争手段单

一、规模不经济、管理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汽车物流业的发展,影响了物流业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上一篇: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延长产假下一篇:如何处理唯一住房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