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的分析策略

2024-04-24

错别字的分析策略(通用6篇)

篇1:错别字的分析策略

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纠正策略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只能的重要途径。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学生的错别字像米饭中的沙子,让人看了就不舒服吃了咯牙,又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根据日常教学观察发现,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作业和习作中的错别字也随着猛增,表现在错字和别字两方面。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作业质量、表达、交流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给以后的教学工作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为此,必须探究原因,解决问题。经过对学生错别字的汇总、分析,发现错别字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

一、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写。

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40000多个汉字,基本音节才400多个,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字,有的读音多达六十几个同音字,如bi这个读音。只有少数几个汉字没有同音的。两个字读音相同,学生作文时一不留心就写成了读音相同的别字了,如姿势和资源,资姿同音易混。

二、字形相似而误写。

两个字笔画相似,是很容易相混的。如“折”比“拆”少一点,“己已巳”“旬句”,这些字差别非常细微,稍不小心就会张冠李戴写成别字。

三、字义相近而误写。

有些词语中的某个字意思跟另外一个意思相近,容易弄混。如山清水秀的“清”稍不留心就写成了青山绿水的“青”;震耳欲聋的“震”也很容易写成“振”。

四、字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误写。

两个字不但读音相同,意思也差别不大,很容易相互用混。如金榜题名的“题”很容易写成“提”,销声匿迹的“销”很容易写成“消”。

五、同音词造成的误写。

同一个双音节词语往往和一个四字成语中某两个音节是同音词,结果造成混用。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直接,直截了当;风声,谈笑风生;剧增,与日俱增;直言,仗义执言;变换,风云变幻等等。

以上从五个方面归纳了学生写别字的客观原因,再加上学生主观上的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原因,致使写错别字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针对学生这种会认不会写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错别字的教学,注意探究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

一、抓特点,讲方法。

学生因为对字形、字音、字义不了解,或者理解模糊,而常写错别字。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下工作:(一)、辨清字形。

对于字形相近,容易引起错觉而写别字的,就错觉所在,进行辨析,帮助学生突破字形难点。如针对“徙”易错为“徒”,“折”易错为“拆”,告知这类字的字形差别特点是“字的左半部分相同,右半部分不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举一反三,加深对这些错别字的理解,从而突破字形难点。

(二)、讲清字义。

对于容易混淆的字,应指导学生从基本意义上加以辨清。如“矛盾”的“矛”错为“茅”,便可指出前者是长柄有尖的武器,后者是草本植物。“报酬”和“报仇”虽然字音很相近但意思却完全不同,只要在使用时区分好词义,恰当使用就可以了。这些错别字都是因为没有弄懂字义、词义而造成的,所以教科要着重讲清字词的意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掌握规律。

有些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学生部了解字的构成而出现的。在纠正错别字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告诉学生学会类推,掌握字的规律,错别字就会慢慢减少。如“暖”学生易写成“目”旁,教师可教学生:太阳一晒才暖和,所以古人写成“日”旁,与“目”无关,与太阳有关的字都是“日”旁。再如,古时大凡和鬼神迷信有关的字都是“礻”旁,如“社、祖、神、礼、福”等。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衬、衫、补”等。这这类字应用规律去类推,学生就容易记住了。

二、摸清情况,严格要求。

针对一些常见的错别字,虽多次纠正,可仍不见改观。原因是这些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记不清的字,往往不求甚解,既懒得查字典,又不向别人请教,对写错别字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小事。对此,采用了一下措施:

(一)、要求勤查字典。

纠正错别字,勤查字典是十分必要的。从二年级学查字典开始,就要求人手一本。学生在读书时,常会遇到一些,不会读或读不准音,又不明其意的字,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字典来正音,对于新学课文中的新字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读准字音,并多练写几遍,这样大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二)、严禁自造汉字。

有点学生信笔写来或者受到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影响,任意造字。如把“武”多写一撇、“纸”多写一点,把“或”少写一撇、把“冷”少写一点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他们写规范、正规。也要讲究方法,充分抓住机会,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印象。一次语文课,我一到教室,就发现写诗的黑板上苏轼的“轼”被我班的“小记者”多写了一撇。我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改正错别字的好机会。!于是我拿起板擦擦掉那个错字。马上有同学问“老师,怎么把‘轼’字擦掉了?”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轼’字不敢出门了!”顿时,学生大笑,“那‘轼’字为什么不敢出门了?”又一个同学问,我说:“他嫌自己长得丑。”“长得丑,哈哈哈------”学生们捧腹大笑。见学生们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我慢条斯理地说:“是啊,他无端地长尾巴了。”在笑声中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知道了,刚才把‘轼’字多写了一撇,所以老师才这么说的,”我赞许地示意她坐下,然后笑着对全班同学说“给你们每人安一条尾巴要不要啊?”“不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有些汉字也同你们一样不要尾巴,”我趁热打铁,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找出平时容易加尾巴的汉字?”“能!”很快,学生们找出很多容易多加一撇的汉字,如“丧、展、式、武”等,我乘胜追击,又让他们课后找出容易多加一点、多加一横、少写一点、少写一横等的字来,并开展了“跟错别字说Bye-bye”的活动,由于这些易错字都是在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情况下用心找出来的,因此印象非常深刻,以后也就很少再写错了。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

学生写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不多,阅历不丰富。随和读的书的增多,学生的错别字自然会减少。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去读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好书,这样既可以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更能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学校的图书馆中有许多好书,每周一次的借阅活动是学生们所期盼的。在书中学生们知道了锻炼本意是金属在火中锻造,所以锻是“金”字旁,炼是“火”字旁。在书中学生知道了球王贝利小时候住在贫民窑,而窑与洞穴,所以是“穴”字头。这些在书中学生自己感悟到的知识,比老师说上十句百句要管用的多。

三、归纳记忆。

每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书后字词表的归纳整理,分别按照同音字、形近字、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笔画繁多的字、常用四字词语,多方面的归纳整理,然后经过教师订正后,再全班同学共享。

四、趣味记忆。

对形体相近的字,可以把它的细微差别找出来编成歌谣,便于记忆。如:巳已己,“巳是全封闭,已经半封闭,完全开放是自己。”掇缀辍啜,“用手拾掇房子,用线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口啜泣伤心的日子。”拔拨,“用手拔草,多跟小棍拨开。”纸字有的学生多加点,就对学生说,“挺白的纸上不能落个苍蝇。”武字学生多加撇的,就说“武士不带刀。”这些歌谣学生很感兴趣,记得牢,出错的几率就小多了。

总之,小学中高年级错别字多的现象严重,已是我们中高年级教师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策适当,经过长期的努力,是一定能够取得成效的。一锹挖不出一口井,必须假以时日,反复认读,纠偏正误,锲而不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使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可是从作业,尤其是作文情况来看,当前小学生正确书写、运用汉字的能力不容乐观。在我们的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频频出现、屡禁不止呢?这个问题令家长和老师头疼。可是我们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研究,就会发现小学生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

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我认为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粗略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不够完善,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事物观察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心理成长现象。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往往就会忽略。特别是有几种情况学生最容易出错:1、字的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上—下,甲—由,土—士;2、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笔形不同,如:处—外,未—末,已—己;

3、字的结构相同,位置不同,如:陪—部;

4、字或偏旁的状态相似,或笔画相似,而结构局部不同,如:床—麻,因—困。

二、强化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旧知识对当前的新知识产生阻碍作用,“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浇、烧、晓”这类字的右上角没有点,教师担心学生写错会再三强调,当遇到“盏、或、找”等字,学生便容易犯累积性错误而少写右上角的点,还如把“武”多写一撇,“步”多写一点,也是由于学生对“戈”和“少”已有较深的接触导致出错。

三、理解模糊

汉字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意义不同导致用法也不同。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记字形复杂,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等,而小学生一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课外阅读少又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模糊是导致学生写别字的一个主要原因。如常会出现“工园”“在一次”等错误。

四、意志薄弱

小学生作业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薄弱。

1、重结果轻过程。有些小学生写汉字时,往往只限最后把字写对,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忽视笔顺规则,不易在头脑中构建和强化字形的整体性,也不易更快形成字与字的联系,牢固地掌握字形。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常常写出错字来。

2、急于求成。学生在一起写作业时,出自好胜心和“做完就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当遇到要写的字出现暂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分析、回忆或查字典,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于是出现错别字。

3、粗心大意。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会发现,有些同学在同一作业中,前一个字写对而后一个字写错,这种现象跟学生粗心、做完不检查的陋习有关。

了解了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因此,教师要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如熟字加部首成生字:“门”加“亻”成“们”,熟字换偏旁成生字:“拍”换偏旁成“怕”,还可以将猜谜语、编顺口溜等方法融入识字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教“腾”字时我编的谜语是:夫人骑马去看月亮,头上戴着两朵花。“明”字的谜语是:一日一月非今天。如教“歪、尘、尖”时我是这样编顺口溜:不正就要歪,小土变成尘,上小下大就是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感知特点,如用彩色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淆的部位或笔画等,以加强感知。另外,纠正错别字要“防患于未燃”,在首次教学时要注意提醒预防。

2、注重复习巩固

小学生虽然求知欲强,记忆力好,但他们年龄小,学得快忘得快,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复习巩固工作,除了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还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热情和欲望。比如变字练习:加一笔变一个字,“木”和“本”,“人”和“个”等;减一笔变一个字,“体”和“休”,“自”和“白”等;改变一笔变一个字,“压”和“庄”,“玉”和“主”等。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别、巩固记忆相似字形。再如“找朋友”的游戏把几个同音字和与这些同音字组词的字做成卡片,让学生找出来组成词语。这种方法可帮助辨析、巩固运用同音字。

3、培养良好习惯

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不写错别字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平时要教育学生写字时要坚持“四到”:一是“眼到”,注意观察字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二是“口到”,做到边读边写,加深印象(主要是低年级);三是“心到”,专心书写,用心记忆;四是“手到”,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的字,勤查字典。按照上述要求,对学生反复训练,使之养成习惯,把字记牢、写对。

4、开展纠错活动

教师应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如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改变传统做法,不对错别字一一改正,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某种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改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强记忆。

这种纠错的活动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可以开展评比活动,让学生平时查看各类作业资料、报刊杂志,发现错别字进行摘录,每周在全班进行汇报,谁找到的最多,谁就被评为“本周优秀校对员”。还可以开展争做“纠错小天使”活动,发动学生在家庭、学校附近的广告牌、小店招牌上寻找错别字,找到后主动帮助主人改正或者告诉有关人员。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规范汉字的责任感,而且提高了纠错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正确地书写、运用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认真,长抓不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错别字将会减少。

篇2:错别字的分析策略

王艳艳

(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学校)

【摘要】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就像米饭中的沙子让人吃了咯牙,又像野草“春风吹又生”。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写,字形相似而误写,字义相近而误写,字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误写,同音词造成的误写。根据这些原因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抓特点,讲方法;

二、摸清情况,严格要求;

三、归纳记忆;

四、趣味记忆等等。

【关键字】错别字成因 ;抓特点 ;归纳 ;趣味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只能的重要途径。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学生的错别字像米饭中的沙子,让人看了就不舒服吃了咯牙,又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根据日常教学观察发现,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作业和习作中的错别字也随着猛增,表现在错字和别字两方面。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作业质量、表达、交流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给以后的教学工作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为此,必须探究原因,解决问题。经过对学生错别字的汇总、分析,发现错别字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

一、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写。

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40000多个汉字,基本音节才400多个,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字,有的读音多达六十几个同音字,如bi这个读音。只有少数几个汉字没有同音的。两个字读音相同,学生作文时一不留心就写成了读音相同的别字了,如姿势和资源,资姿同音易混。

二、字形相似而误写。

两个字笔画相似,是很容易相混的。如“折”比“拆”少一点,“己已巳”“旬句”,这些字差别非常细微,稍不小心就会张冠李戴写成别字。

三、字义相近而误写。

有些词语中的某个字意思跟另外一个意思相近,容易弄混。如山清水秀的“清”稍不留心就写成了青山绿水的“青”;震耳欲聋的“震”也很容易写成“振”。

四、字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误写。

两个字不但读音相同,意思也差别不大,很容易相互用混。如金榜题名的“题”很容易写成“提”,销声匿迹的“销”很容易写成“消”。

五、同音词造成的误写。

同一个双音节词语往往和一个四字成语中某两个音节是同音词,结果造成混用。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直接,直截了当;风声,谈笑风生;剧增,与日俱增;直言,仗义执言;变换,风云变幻等等。

以上从五个方面归纳了学生写别字的客观原因,再加上学生主观上的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原因,致使写错别字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针对学生这种会认不会写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错别字的教学,注意探究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

一、抓特点,讲方法。

学生因为对字形、字音、字义不了解,或者理解模糊,而常写错别字。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下工作:

(一)、辨清字形。

对于字形相近,容易引起错觉而写别字的,就错觉所在,进行辨析,帮助学生突破字形难点。如针对“徙”易错为“徒”,“折”易错为“拆”,告知这类字的字形差别特点是“字的左半部分相同,右半部分不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举一反三,加深对这些错别字的理解,从而突破字形难点。

(二)、讲清字义。

对于容易混淆的字,应指导学生从基本意义上加以辨清。如“矛盾”的“矛”错为“茅”,便可指出前者是长柄有尖的武器,后者是草本植物。“报酬”和“报仇”虽然字音很相近但意思却完全不同,只要在使用时区分好词义,恰当使用就可以了。这些错别字都是因为没有弄懂字义、词义而造成的,所以教科要着重讲清字词的意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掌握规律。

有些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学生部了解字的构成而出现的。在纠正错别字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告诉学生学会类推,掌握字的规律,错别字就会慢慢减少。如“暖”学生易写成“目”旁,教师可教学生:太阳一晒才暖和,所以古人写成“日”旁,与“目”无关,与太阳有关的字都是“日”旁。再如,古时大凡和鬼神迷信有关的字都是“礻”旁,如“社、祖、神、礼、福”等。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衬、衫、补”等。这这类字应用规律去类推,学生就容易记住了。

二、摸清情况,严格要求。

针对一些常见的错别字,虽多次纠正,可仍不见改观。原因是这些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记不清的字,往往不求甚解,既懒得查字典,又不向别人请教,对写错别字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小事。对此,采用了一下措施:

(一)、要求勤查字典。

纠正错别字,勤查字典是十分必要的。从二年级学查字典开始,就要求人手一本。学生在读书时,常会遇到一些,不会读或读不准音,又不明其意的字,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字典来正音,对于新学课文中的新字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读准字音,并多练写几遍,这样大大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二)、严禁自造汉字。有点学生信笔写来或者受到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影响,任意造字。如把“武”多写一撇、“纸”多写一点,把“或”少写一撇、把“冷”少写一点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他们写规范、正规。也要讲究方法,充分抓住机会,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印象。一次语文课,我一到教室,就发现写诗的黑板上苏轼的“轼”被我班的“小记者”多写了一撇。我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改正错别字的好机会。!于是我拿起板擦擦掉那个错字。马上有同学问“老师,怎么把‘轼’字擦掉了?”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轼’字不敢出门了!”顿时,学生大笑,“那‘轼’字为什么不敢出门了?”又一个同学问,我说:“他嫌自

己长得丑。”“长得丑,哈哈哈------”学生们捧腹大笑。见学生们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我慢条斯理地说:“是啊,他无端地长尾巴了。”在笑声中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知道了,刚才把‘轼’字多写了一撇,所以老师才这么说的,”我赞许地示意她坐下,然后笑着对全班同学说“给你们每人安一条尾巴要不要啊?”“不要!”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有些汉字也同你们一样不要尾巴,”我趁热打铁,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找出平时容易加尾巴的汉字?”“能!”很快,学生们找出很多容易多加一撇的汉字,如“丧、展、式、武”等,我乘胜追击,又让他们课后找出容易多加一点、多加一横、少写一点、少写一横等的字来,并开展了“跟错别字说Bye-bye”的活动,由于这些易错字都是在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情况下用心找出来的,因此印象非常深刻,以后也就很少再写错了。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

学生写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不多,阅历不丰富。随和读的书的增多,学生的错别字自然会减少。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去读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好书,这样既可以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更能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学校的图书馆中有许多好书,每周一次的借阅活动是学生们所期盼的。在书中学生们知道了锻炼本意是金属在火中锻造,所以锻是“金”字旁,炼是“火”字旁。在书中学生知道了球王贝利小时候住在贫民窑,而窑与洞穴,所以是“穴”字头。这些在书中学生自己感悟到的知识,比老师说上十句百句要管用的多。

三、归纳记忆。

每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书后字词表的归纳整理,分别按照同音字、形近字、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笔画繁多的字、常用四字词语,多方面的归纳整理,然后经过教师订正后,再全班同学共享。

四、趣味记忆。

篇3:减少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一、防范未然——字字落实求精准

1. 课前操练打不动。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 在每节课上课之前, 我会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 听写本课较难的几个生字, 请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 下面的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然后做“小医生”进行诊断、医治。全班同学轮流写, 并制作表格记下他们的听写成绩。在这种互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饶有趣味地完成了学习、巩固识字的任务, 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2. 小“错”略施典不离。

能找到老师的错误, 学生是会很兴奋的, 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 智慧地略施小“错”, 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学“应接不暇”这个词时, 我特意把“暇”写成了“目字旁”, 然后故装疑惑地问学生:“暇肯定是‘目字旁’, 不会是‘日字旁’的吧!”很多同学呆住了, 看来他们都心存怀疑, 因为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 好像是跟眼睛有关。于是, 我马上让学生查字典, “目”字旁的“暇”到底有没有。在查的过程中, 有的孩子就发现了, 根本没有“目字旁”的“暇”。略施小“错”,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 让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字。

3. 突出笔画切要害。

对于容易混淆、特别难写的字, 要做到提前关注、引导, 有效强化正确书写的第一印象。可以将学生易写错的字放大几倍或几十倍,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把易错的笔画标出来, 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如在教学“沛”时, 我用红粉笔边写边提醒:“这一竖要一竖到底, 要写得顶天立地哦!”并让学生马上练写。如此重锤敲打, 没有一个学生把“沛”字写错了。

二、授之以渔——讲明字理降错率

1. 画个图来助理解。

如“辩、辫、辨”读音相同, 想分清并不容易, 特别是“分辨”与“分辩”。“辩”是辩论的“辩”, 辩论是要用语言的, 所以在这个字的边上画一张嘴巴。“辫”是辫子的“辫”, 中间的绞丝旁就像小女孩的辫子一样, 所以在这个字的边上画一根小女孩的辫子。“辨”是“分辨、辨认”的“辨”的, 是用眼睛分辨的, 所以画上一只眼睛。给这几个字配上一幅关于字意的图, 用形象直观的图来帮助理解, 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了。

2. 语境辨别助理解。

“在”和“再”看似简单, 但第三学段的学生也仍旧很容易误用,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语境: (在) 一个大好晴天, 丁丁和赵明 (在) 公园里玩, 他们 (在) 水里捉小鱼, (在) 亭子里看书, (在) 假山边捉迷藏, 玩得可开心了, (再) 见时约定下次 (再) 来玩。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感悟“再”是“又一次”的意思, 而“在”只是表明地点或时间。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练习, 学生就知道怎样正确运用同音字。

3. 追本溯源助理解。

汉字是表义文字, 追本溯, 让学生明白这个字中每个部件的意思, 可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从而大大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的数量。如教学“渲染”一词, 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 学生常将“染”字右上角的“九”多加一点写成“丸”。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三个部件各自代表的意思。三点水, 表示和水有关;木, 这里指草木染料;九, 表示次数多。“染”字的本意:将草木染料连同布帛放在水里浸煮多次。经历了这样的构字探讨, 学生一般不会再将“九”写成“丸”字。

4. 编顺口溜助理解。如“赔、培、倍”, 可编顺口溜:损坏东西用钱赔, 种树要土来培, 多一个人加一倍。

由此可见, 通过“字理识字”来帮助学生牢记生字, 不但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增强对祖先造字智慧的感悟。

三、别具慧眼———兴趣盎然纠错字

1. 错字集温故知新。

运用“错字集”, 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 让学生准备一本记录错字的本子, 按每次作业出现的顺序将错字进行记录。做到五步:“一思”:将记录下来的错别字进行分析、思考, 弄清错误原因;“二记”:改正错字, 并写下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还可以通过组词、造句加强记忆;“三复”:隔三岔五就对前面的错字进行复习, 提醒自己不要再用错, 并对字、词、句进行再次记忆;“四总”:一组课文学习完后, 对本单元里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一次全面总结 (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 进行比较、记忆, 然后通过听写、默写来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五写”: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让学生所易错字组成的词或句子背背、读读、写写、用用。这样, 学生在滚动运用错字集的同时, 不但温故而知新, 而且提升了错字的运用价值。

2. 集中难点出练习。

老师可以在根据学生错别字的出现情况编一些练习, 考察一下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字词的运用能力。

3.“捉虫行动”来规范。

针对广告标语欠规范的实际状况, 教师可以灵活多样地开展“捉虫行动”来消灭错别字, 从而净化汉字队伍, 使之规范化。

篇4:错别字的分析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错别字;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0-01

汉字是我国最基本的文化,也是有着传统气息的文化,更是千千万万的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文化,它对我们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汉字也有了它自己独特的历史,也正在一步一步的向现代化迈进,从最初的形态简便抽象逐渐的转变为固定且有规律的字体。当然,随着它不断的演变也就有了今天不同的字体,比如,隶书、行书、楷书、宋体等。它的演变也就意味着我们先进文化的演变,所以为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消灭错别字,要正确严谨的对待汉字文化,为中华传承而努力。

一、正确认识错别字类别的不同

将错别字进行分类,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来划分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读音引发错字,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同字不同,如:“田径”与“田静”;二是同音词混淆,如“教导”与“教道”。2)字的形体相近引发错字。也是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将偏旁部首写错,比如把“却”写成“去阝”;二是增减笔画,如把“体”写成“休”;三是改变字体的结构,如将“钓鱼”写成“钩鱼”等。3)意思不同但读音相同。比如“恬谧”会错写成“甜蜜”,“休息”会错写成“修习”。4)不包含在具体划分成分中的错字。如“凄惨”的“惨”容易写成“掺”等等 。

二、引发错别字的因素

1、小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低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各方面都在不断完善成长的阶段,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严谨度都相对较低,不能够很好的分清与细化,而对汉字的认识也只是仅仅的关注于表面,不去仔细研究,所以,就会造成小学生在写字时字体发生错乱,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2、易受外界的影响

小学生在认字、识字、写字的过程中,会对一些特殊的偏旁部首有一定的自我认知的理解,往往与生活或学习经验有关,这种自我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绑”这个字,小学生通常都会写成提手旁,原因就是在他们潜意识中,“绑”是通过手来完成的,所以要用提手旁。所以这种潜意识形成的错字是比较难以剔除的,而且影响深远。

3、词句太多,容易混淆

目前,老师教小学生认字、写字的方法大都是“认字与写字分开,多学习认字,少练习写字”,这种方法目的虽好,但是并不符合小学生,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只是仅存于表面,很多字在书写起来会很模糊,对大量汉字的混淆会造成许多错别字的出现。

三、防止错别字产生的有效措施

1、增强小学生对汉字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很是重要,对许多事物的认知往往都来自于第一印象,对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就需要老师在教习小学生汉字时,要将汉字的含义、结构、字形等阐述清晰,这样就会对小学生行程潜意识的教学,加深他们的第一印象,使他们的第一印象中对汉字的认识就是准确、清晰的。这样就可以减少他们对汉字的混淆,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2、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强化对汉字的巩固

(1)通过文字变形来加强对汉字的认知与巩固。学生对笔画的增减都会影响汉字的本身,比如“竞争”的“竞”易写成“竟”,所以,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变形,阐述不同汉字的形体,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与记忆。

(2)对于同音不同字形成的错别字,老师可以将其进行归类,然后通过制成卡片的形式,把容易记混的字词写在上面,分发给学生,然后把它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讨论,要求他们把手中的卡片分别组词或找出相近的字词并说出其中原因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分辨能力。

(3)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专注对待作业,写完后要进行检查、纠错,对于不会的字要翻查字典,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出现错别字。

3、要教育学生对书写负责,并要求其写字要规范整齐

教育学生要对书写负责也就是要注重学生对书写习惯的培养,因为好的书写习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识字、认字,还可以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写字时一定要注意字的整齐度与规范度,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学生不至于是为了应付作业而写字,从而有效的减少错别字的出现,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状态。

小学生容易产生错别字,是其对汉字不了解、认识不全面的一种体现,因此,就需要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汉字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当然,不仅要注重认还要注重写,规范学生的写字方法与习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增强自身的能力,为其以后打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晓云;;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初探[J];成功(教育);2011年04期

[2] 姜 楠;;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年07期

篇5: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的策略_dzh

The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s 山东省武城县老城镇中心小学 李永刚

联系电话:*** E-mail:sdliyonggang@163.com [提要]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现在小学生的错别字的“发病率”特别高,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策略,帮助学生预防和纠正错别字,如:优化课堂识字写字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多种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使学生能够抓住汉字的特点,寻找出汉字的规律,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Guiding a student to comprehensive and use the characters of our motherland accurately, which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one of the obj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for primary students.The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s are frequently used by primary students nowadays,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and inferiors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s.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take lots of strategy to help students to remove and correct the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s.For example, optimizing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in classed, organizing multiple reading and writing movements according students’ personalities, instructing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habits of writing Chinese words.Those strategies are expected to help students to hold the feature and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fatherly comprehensive and use the characters of our motherland [关键词] 预防、纠正、优化、实践、错别字

Prevention, correction, optimizing, practice, wrongly written characters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极为普遍,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方法上得当,措施上有力,让学生笔下的错别字越来越少,努力提高学生文字方面的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语文识字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准确识字的能力。

1、利用范写,即教师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帮助学生记忆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写字时,充分利用田字格的优势,让学生认真观察和仿写,起到了非常醒目的作用,直观、实用。因此,在黑板设计上,给出田字格一定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长期坚持,学生的写字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2、运用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突破字形教学关。(1)抓住重点,巧记字形

三年级的《语文七色光六》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组字的字形,想想哪些字中用出头的“倒山”,例如严肃的“肃”,哪些字用不出头的“倒山”,例如下雪的“雪”,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出头的倒山一般中间都用竖给串起来,不出头的倒山一般中间都没有竖。这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生字的观察能力,根据字形进行判断。

(2)笑话记忆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可以通过讲一些错别字笑话,让他们意识到写错别的后果,从思想上重视,自发养成不写错别字的习惯。例如:在教“歇”字时,有这样一个笑话: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同学们大笑,自然记住了“歇”和“喝”的区别。

(3)形象记忆

汉字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形旁表形,声旁表声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如,“骑,惊、妈、仔……”。还有想会意字,如“聪”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拆分成“耳,两点、口与心”,从意思上说人只有把耳朵、眼睛,嘴巴和心都用上,这个人会变得更加聪明。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字的记忆更深刻而牢固。

(4)猜谜语记字

猜也是一种方法,它与编识字儿歌有相似之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记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比如:“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大嘴,小口里面藏。”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在知道是“高”字后,就很少写错“高”字了。

当然这样生动活泼的记忆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用字。

许多错别字,教师虽然纠正多次,但学生仍然写错,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实际运用的少。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用字。例如,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经常把“座”和“坐”这两个字搞混淆。于是一次课上,我对一位同学说:“请你坐在一排一座上。”当这位同学坐好后,我又在黑板上把这句话写出来。学生辨别后,了解了“坐”是表示动作,“座”表示座位,两者意思不一,不能混淆,以后再用错的人就少了。像“已”和“以”,“在”和“再”等这一类易混淆的同音字,都可设计一定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学习。另外,还可把学生经常搞错的字放在编写好的词句中,在课堂中朗读,让学生听写。例如,“她含着笑走进了宿舍。”让学生区别“含”与“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识字用字,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二、积极预防,努力培养学生改错意识

1、认真批改,提示学生

对于学生容易出现错别字的作业,老师应认真仔细地批改,把学生的错别字一个个找出来,但老师并不是帮学生画出错别字来,而是在出现错字的边上做个记号,提示学生这里出现了错别字, 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并加以订正,培养学生改错的意识。

2、应用巩固,强化练习

有些错别字之所以难以纠正,是因为这些错别字的写法已经作为正确的知识记忆在学生的大脑中。例如“结”,有的学生总是将右边的“士”写成“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简单地用一次性大量书写的强化手段来达到改错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只能暂时消除错别字,并不能根除;要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分散巩固的做法,即让学生把错别字集中在一个本子上,每天改正一二遍,坚持不懈,反复强化。这样坚持写上十天半月,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错别字心中有了数,且经过反复改正,才会比较彻底地消除大脑中的错误印象,代之以正确的印象,这时在运用才会在无意识状态下正确书写。

3、制作卡片,“示众”纠错

师生共同收集错别字,进行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情况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纠正错别字要有针对性。我们在批改作业时,不妨做个有心人,即随时把学生的错别字收集起来,制成卡片,把错别字挤在卡片上。分析卡片,找出原因,定期帮助学生纠正。普遍性的错别字就集体纠正,个别学生的错别字则让学生自己上黑板纠正,然后讲清原因,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还应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一起来收集错别字,也制作一些卡片。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些表格,让他们更好的纠正错别字。

三、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纠正错别字。举办各种活动,可以激发消灭错别字的热情。如:可以举办如下活动:

(一)举办有关错别字的故事会,有关错别字的故事很多,有错别字笑话,错别字引出的尴尬、损失、事故、官司等等。如:

任人唯“闲”(贤)、“毁”人不倦(诲):还有现实中的科学问答题,人的头颅里有什么?一学生写道“有大肚、小肚、肚干”,他把“脑”写成了“肚”字,可笑之至。

检查“宴”收(验)、“酒精”考验(久经)、“攻官”小姐(公关)、勤“捞”致富(劳):哪个执法人员下企业不捞点东西回来?

“鸟鲁木齐”(乌):新疆乌鲁木齐有个食品厂,生产的食品供不应求。他们请印刷厂印刷了一批包装袋。结果印好的包装袋没有一个可以用。这责任不在印刷厂,而是设计的图案上写错了一个字,把“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损失20万元。真是可悲呀!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消灭错别字的热情。

(二)开展“珍爱母语、共同行动——为城镇美容”社会实践活动,即开展社会用字调查活动,让学生利用上学、放学或假期的时间,对所在的社区及周边环境进行错别字及繁体字和不文明用语的调查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纠错意识与参与精神,对社会正确规范使用汉字具有良好的宣传促进作用。

(三)养成“检查”的习惯,从平时笔记、作文等找出错别字,准备一个错字本,记录下自己曾经写错的字,找出哪里最容易写错,并牢记,以保证以后不再出现同样的错字,还可在班级中交流,以警诫他人,(四)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字典是无声的老师,遇到不懂得读的字,不懂得写的字,模棱两可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却不可轻易放过,久而久之,一定大有裨益。

另外,减少错别字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科学复习,培养学生识记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持久性,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习惯把孩子在听写中的错别字,作业中的错别字,习作中的错别字,考试中的错别字分类记录下来,具体到每个组每个人。每次只要遇见这些孩子们容易产生错误的错别字,就给孩子提个醒,它既有利于孩子防错纠错,也有益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姓名:李永刚 性别:男

篇6:错别字的分析策略

王家沟小学 马麟

参加了《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与策略》的网络学习,欣赏着图例上的汉字,真是一大享受。一个个汉字犹如小精灵,充满了灵性,越看越有味道。感叹于字的神奇的同时,也感叹于目前小学生中错别字现象严重这一现状。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形近而误

在汉字中,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兄弟”一样,使人难以辨认。例如,“钓鱼”的“钓”和“鱼钩”的“钩,“体育”的“育”和“盲人”的“盲”,“未来”的“未”和“周末”的“末”,“既然” 的“既”和“即使”的“即”,“拔苗”的“拔”和 “挑拨”的“拨”;“休息”的“休”和“体育”的“体”等等。

二、音近(同)而误

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个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现象。这种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例如(括号里是正确的写法),立既(即)、穿(川)流不息、金壁(碧)辉煌、烦燥(躁)、娇生贯(惯)养、不径(胫)而走等等;再如,学生对“座”、“坐”,“在”、“再”,“做”、“作”等分不清。

三、不解而误

主要是指音近而意远,学生没有理解意思死记硬背以致“生拉硬扯”造成的错别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诗的默写上,而这又是语文的重点考题。如默写李白《赠汪伦》中的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学生常常会将“将”字写成“江”字;再如写杜牧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学生就经常将“生”误写成“深”„„

四、干扰而误

这主要指社会上的店名、报纸、电视或者网络出现的错别字“混淆是非”,对学生造成影响,从而使学生写错别字。如药品广告“胃,你好吗”、“咳不容缓”等;食品广告“挑豆”、“鸡不可失”等;标新立异的店名“饰全饰美”、“我型我塑”等;电视字幕的错别字也比比皆是,如:在电视剧《长征》中,“内忧外患”成了“内优外患”;在高校辩论会节目中,“徒有虚名”成了“图有虚名”„„特别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犹如一颗文化“隐形炸弹”,仿佛“病毒”般时刻威胁着广大学生。

五、粗心而误

有些学生还会由于没记准确或粗心大意,在书写时添删笔画,使写出来的字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画蛇添足”。如,将“底、低、抵”字下面的点吃掉,而“纸”字的“氏”字下面却多加了一点。又如,写“式”、“拽”、“隔”等字时,常给“式”字多添一撇,“拽”字多加一点,“隔”字多加一横。再如写“夏天”的“夏”,有些学生会漏掉一横或增加一横。

以上五点原因造成的错别字,学生是很难避免的,但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认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纠正的方法,就一定会逐渐减少并且消灭错别字的。现在,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探源纠错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特定的意义决定的,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既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又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如“破釜沉舟”,平时学生最容易写成“破斧沉舟”。而“破釜沉舟”作为一个成语,它是约定俗成的,且有一定的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写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当年项羽为了激励士兵,不给自己留退路,于是让所有人摔掉做饭的炊具,烧掉所有渡河的船只,焚毁房屋,每个人只带三天的口粮做战。让所有士兵都勇往直前,要么胜利,要么战死,反正没有后路可走了。可见破釜沉舟中“釜”指的是做饭的炊具。后遂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了解了字词的来源和意思,就不会把“破釜沉舟”写成““破斧沉舟”了。

另如(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再接再厉(厉)、默守成规(墨)、名列前矛(茅)、不径而走(胫)、中流抵柱(砥柱,山名)、黄梁美梦(粱)等,均可通过探其字源,帮助学生巧记字形。

二、明义纠错

用偏旁表义是汉字的特点之一。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与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 两点水 ”作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冷、凉、凝、冽”等字;而用“ 三点水 ”作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等字。又如,“衤”和“礻”易混,其实“衤”是“衣”的变形,因此“被”“衫”“补”“裸”“襟”等字都用“衤”,而“礻”与占卜、祭祀等有关,因此“神”“祝”“礼”“祈”“祷”等字都用“礻”。因此,了解造字方法,根据方法判断汉字的一般组合规律就能大大地减少错别字,也不会因为字形相似而使“孪生兄弟分不清”了。

三、推形纠错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大家族,有人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80%还多。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如:易混淆的五个字“清、晴、睛、请、情”,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人手分辨它们。“请” 形旁为“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如请客; “蜻” 形旁为“虫”,表明与昆虫有关,如蜻蜓;“清”形旁为“三点水”,表明和水有关,如清水;“晴” 形旁为“日字旁”,与太阳、季节、时辰有关,如晴天;“情” 形旁为竖心旁,与人的心理有关,如情感。再如“檐”是木字旁,指房顶伸出的边檐,如屋檐;“瞻”是目字旁,与眼睛有关,如高瞻远瞩;“赡”是贝字旁,与钱有关,如赡养。

四、激趣纠错

传神的汉字被称为世界的第五大发明,几乎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如“安”是女子在家最安全(因为古代有抢婚制),“取”是在战场上用手(又)割下敌人的耳朵回来请功„„写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写错别字,如果把枯燥的字形联想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或一幕幕形象的场景,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但兴味盎然,而且记忆牢固。

(1)有趣的故事:学生刚开始学木字旁时,常有学生忘了把“捺”改写成“点”,我就此编了个故事:小朋友,有一天清晨,红红听到书包里传来了“哎哟,哎哟”的叫声,她觉得很奇怪。于是红红竖起耳朵仔细听。原来是田字格中的汉字宝宝“林”的两个“木”在说话。只听右边的“木”宝宝说:“呀,你的腿伸得那么长,可把我害惨了,你瞧我,站都站不稳。”左边的“木”宝宝听了,小脸羞得通红,难为情地说:“真对不起,不是我不讲礼貌,是我的小主人红红忘了把我的腿缩一缩了。”“那可怎么办呢?我都被你踢得疼极了!”右边的“木”宝宝皱起了眉头。不等左边的“木”宝宝想办法,红红马上把左边的“木”宝宝的腿往上抬了抬。学生听得很认真,木字旁的正确写法也在故事中清楚地传达给了学生。

(2)形象的场景:比如我在教学“武”字后,发现班中一部分学生写错了,在右边多加了一撇。于是我故作有惊人发现:“我发现我们班好多同学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学生们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我继续说:“景阳冈上空手打死老虎的武松,知道不?”“知道。”“他厉害不?”“厉害。”“其实我们有的同学比武松厉害多了。”学生更惊奇了。于是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武松”两个字,说道:“我们有些同学可以轻而易举就把武松的腿给打断了。”边说边在“武”上加了一撇。学生恍然大悟,从此很少将武写错了。又如学生容易将“考试”的“试”字右边加上一撇,于是我便会说:“某某某同学真厉害,考试的时候带武器进考场,结果把监考老师都给吓晕了。”一边说一边故作晕倒状。聪明的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因为我曾告诉他们,“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话音刚落,便会有学生回答:“老师,我知道某某某同学在‘考试’的‘试’字右边多加一撇了。”若学生再出错,我就会再强调:“哎呀,我可不敢来监考,某某某同学考试又带武器了!”几次强调后,发现学生不再犯错了。

五、口诀纠错

口诀言简意赅,便于诵读、记忆。诵读口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许多学生总是把“琴”字的下边写成“令“字。为了帮助学生纠正,有的教师编了一句口诀:“大王和小王,今天来弹琴。”不仅强调了上边两个“王”字的写法稍有不同,而且还突出了“琴”的下边是“今”字,这样一来,很少再有学生写错了。我在执教“碧”字时,防范学生把下面的“石”写成“王”,便编了一句口诀 :“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学生一写到“碧”,脑中就冒出我口授的那句口诀,“碧”的书写正确率自然大大提高了。

对于形近字,也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1)“渴”与“喝”: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喝水需要口,喝是口字旁。(2)“戌”、“戍”、“戊”、“戎”与“戒”: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成(róng),两竖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

(3)“已”、“巳”与“己”:堵“巳”不堵“己”,半堵是个“已”。

(4)“哀”、“衷”与“衰”: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

(5)“辨”、“辩”、“瓣”与“辫”: 一点一撇好分辨,言不顺耳要争辩,瓜儿切开像花瓣,拿起丝绳扎小辫。

当然,识字口诀不光可以由老师编,同样可以发动学生自己编,那样效果将更好。

六、猜字谜纠错

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也是一种纠正错别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与编识字口诀有相似之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记住那些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比如:让学生猜一猜“一只狗,真正奇,生来拥有四张口。”学生在知道是“器”字后,就很少写错“器”字了。让学生猜一猜“一只小黑狗”,学生猜中是“默”,就不会把右边的“犬”写成“大”了。让学生猜一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大嘴,小口里面藏。”学生明白是“高”,写错“高”字的学生就微乎其微了。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七、比较纠错

在教学中,发现总有一些学生把“那”和“哪”互相混淆。比如在选词填空时,写成“你从(那)儿来?”针对这种情况,我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比较字音:“那”读nà,“哪”读nǎ。再比较字形,“哪”比“那”多了一个“口”。最后从字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在句子中,表示疑问的用“哪”,指较远的地方或事物用“那”。比如,“你往哪儿去?”“我到那边去。”这样,学生们就会区分“那”和“哪”了。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之演示教学法研究论文下一篇:摘果子教学反思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