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信用联社创新信贷运作模式的调查

2024-05-22

县信用联社创新信贷运作模式的调查(共3篇)

篇1:县信用联社创新信贷运作模式的调查

县信用联社创新信贷运作模式的调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发挥金融核心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只有通过创新信贷运作模式,增大有效信贷投入。

近年来,人行中支在对货币信贷实施效果跟踪调查中,深切感受到少数金融机构经营观念较为保守,未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金融与经济发展

需要持续动态地相适应相适配的关系,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的关系,社会责任与自身效益的关系,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在信贷运作机制不够灵活,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力度不够到位。特别是传统的支农信贷运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一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和吸纳作用明显减弱。二是农村规模经营正在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供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三是新农村建设包含着丰富内容,客观上要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四是由于传统信贷模式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给金融机构自身在信贷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贷款额度过小、贷款成本过高,改变贷款用途、冒名顶替等。据此,人行中支进行有针对性“窗口指导”,反复强调指出解决当前金融服务的瓶颈出路在改革,关键在创新,只有把信贷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加大有效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对于窗口指导意见感同身受,渐成共识,从而形成了同频共振的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与实施环境,他们紧密结合实施,发挥聪明才智,闯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信贷运作模式和产品创新之路。县信用联社“公司+农户”信贷运行模式等尤显成效。

一、“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特色贷款模式成效显著

近几年,一批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在县落户,由龙头企业组织或农户自发组建了数家农业生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悄然现身;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大户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外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主要特点。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从开始,县农村信用联社结合监管部门相关涉农贷款新政,摸索出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新模式,基本解决了种养殖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避免由于资金短缺影响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问题。

“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两小”信贷运作模式的完整操作流程,分三部分。一是信用社操作程序:由农户申请→公司推荐→信用社和公司联合调查→核定贷款额度→公司承诺担保→逐户签订担保合同→按信贷管理程序发放和收回贷款;二是公司操作程序:签订商品鸡(鹅)收购合同→农户申请→公司调查推荐→公司出具担保承诺书、签订担保贷款合同→监督资金使用[提供鸡(鹅)苗、药品、饲料]→回收商品鸡(鹅)→按季付息,到期还清贷款;三是农户操作程序:农户申请→签订借款合同→将所借款交公司保管,接受公司监督[领鸡(鹅)苗、药品、饲料]→公司回购商品鸡(鹅)→公司结算。

由于新的贷款模式将公司、养殖户和信用社三方利益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养殖户贷款有了双重保障,大大降低了农村“两小”贷款风险,也得到了众多农村小企业与广大农户的认同,因此,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对这项产品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

截至3月末,县联社共向宝祥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以农户养殖产品为原料的龙头加工企业授信贷款余额1535万元,向恒福禽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3家专业合作社授信贷款余额765万元,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及公司周边农户共153户提供公司担保授信贷款余额671.8万元,三项合计贷款余额295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2.9%,没有一笔形成不良。此外,该联社还扶持了县蛋鸭协会、县黄陂湖水稻机械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信贷支持了3o多家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地支持了种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县农业银行也于3月份首次加入到“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信贷模式。今年一季度对26户种养殖户贷款授信78万元,实际投放24万元。

二、信贷创新领域扩大,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逐步试行

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务院“保企业、保增长、保稳定”系列要求出台后,县信用联社从10月份开始,积极研究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信贷资金支持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信贷支持问题措施,今年2份在当地人民银行的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总结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管理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贷款管理办法”并于3月1日开始了这两项新信贷产品的试点实施。

到3月底,支持返乡农民工贷款规模达310万元,其中发放个人贷款3户24万元,发放企业贷款2户286万元,帮助287名农民工解决了自主创业或上岗就业问题;3月24日已审议通过2户“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贷款”客户授信,授信额均为100万元。

三、新的信贷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从现场调查情况看,信用联社建立了分部门的工作职责、部门人员岗位职责,分社工作及岗位职责以及各类内控与考核制度等,但所有职责要求和各项制度中均没有与创新有关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只是在年度工作计划、总

结与平时会议要求时偶有提及,如“要着力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联社品牌”等号召性字眼、并无多少实际内容,更没有信贷产品创新的专门安排等内容。

二是创新组织体系未曾形成。调查了解到,县域农村信用社多数创新产品是个别信贷负责人、信贷人员在传统信贷产品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整合和改进的结果,并没有能够形成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信贷产品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

三是创新性人才配备不足。从信用联社职工学历结构来看,目前尚未有金融产品专业设计人员、不具备金融服务产品的专业创新研发能力。所谓金融产品创新也只对传统金融产品的整合和改进,没有多少新的内涵。

四是内外环境有待改善。联社自身由于机制、制度、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以及人员力量难跟上等众多因素制约,加之创新宣传发动和培训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内部未能形成上下一致的创新行动导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鼓励性、扶持性政策缺位也带来信用社创新的外部动力不足。

四、加快信贷产品创新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配套制度。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的现实意义,研究制定年度和中长期《信贷产品创新计划》和《信贷产品创新规划》,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信贷产品创新工作制度》、《信贷产品创新激励制度》和《信贷产品创新试点与推广制度》等制度,从而确立制度保证,提高全员信贷产品创新意识,明确目标任务,指导、引导和推动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研究。

(二)建立组织体系,引进战略人才。在建立健全各项信贷产品创新制度的基础上,为了保障信贷产品创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县信用联社应确定一名主管副主任作为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的总协调人,各相关部门和各分社应确定一名创新岗位人员,从而形成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同时,县信用联社还应招聘或培养1-2名具有“金融产品设计师”专业职称资格或具有相当能力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识水平的信贷产品研发人员,作为信贷产品创新开发的课题带头人,主导信贷产品的开发创新研究、试点和推广工作。

(三)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全员意识。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也是一个单位活力的灵魂。县信用联社不光仅要建立制度和组织体系,还要在系统内外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信贷产品创新氛围。一要把创新知识的学习作为系统内业务学习和培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长期开展,以期形成上下一致的金融信贷产品创新意识理念和强大的舆论倒向。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适时请进相关知名专家或学者到信用社讲课,启发、教育广大员工并传播创新理念和知识;同时还应适时组织信贷产品创新研发人员参加较高层次的相关业务培训或到其他金融机构参观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四)政府政策扶持,强化联动效应。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对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如:给予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一定的课题研发或试点费用补贴、减少或免除办理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贷款相关的政府性收费或地方税收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共同为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三农经济实体多方联动的叠加效应。(供稿: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

篇2:县信用联社创新信贷运作模式的调查

一是建立专门清收队伍,确定了清收大队岗位设置及编制,进行不良贷款清收试点工作。

二是明确了清非大队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的对象,研究确定了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的考核办法、奖励标准及费用管理。

三是将原信用社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由清非大队实施集中清收,建立了相关管理台帐,逐步完善相关不良贷款清收档案。

篇3:县信用联社创新信贷运作模式的调查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特点

1. 借款对象数量众多, 单笔业务金融较小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经济单位, 具有数量庞大, 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广大农村地区对贷款的需求总体数量巨大, 但十分分散, 农户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个体需求量较小, 且由于信用额度缺失, 可一次性借款数额也十分有限。这种特点一方面虽然分散了信用社的借款风险, 但同时却增加了总体借款交易成本。每一笔借款业务所走流程基本上并无太大不同, 当借款总笔数上升时交易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这就给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了不利因素。

2. 借款对象信用缺失, 还款风险缺乏保障

首先由于我国银行业缺乏统一的信用体系建设, 尤其农村居民本身与银行之间更是缺乏业务联系, 所以在信用社借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对象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 相应的借款风险就会上升。这一方面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也成为农户贷款难的一大因素。其次, 我国农业集体化机械化发展水平低, 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加上农业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也造成了农户较高的还款风险。

3. 借款偏向政策扶持, 缺乏市场定价机制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银行改制之后, 农业银行的贷款权限回收, 基层分支机构几乎是只存不贷, 农村小额信贷的重任就落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肩头。为了促进和保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支农贷款利率受到一定的政策性限制, 信用社在贷款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定价权, 而政策干预下的低利率又难以弥补信用社的运作成本, 致使信用社对小额贷款业务缺乏动力, 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运作管理的问题

1. 贷前缺乏完善的信用审核评估机制

信用审核和信用评估是在全面掌握贷款人经济条件、人际关系、信用记录的基础上, 对贷款人还款能力的一种评估, 从而确定贷款人风险情况以及可获得贷款的额度。农村小额贷款的难点就在于信用的审核和评估上, 信用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针对单个对象进行全面的信用调查由此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较高, 而银行信用系统内又缺乏农户的信用信息, 且单笔小额贷款给信用社带来的经济收益又低, 这一对矛盾体的存在决定了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对借款对象的信用审核, 这样的结果就是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增加。

2. 贷中缺乏高效完善的操作规范制度

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规范的贷款操作管理制度以及全方位的贷款监督制度, 且相关人员违规成本较低, 出现问题之后往往瞒报漏报, 内部解决, 未能给相关责任人以严厉教训, 导致贷款过程中违规现象频发, 给信用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部分地区出现冒名贷款的情况, 在有关权利人不知情不在场的情况下, 信用社为了获取贷款收益, 帮助他人冒名进行贷款, 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信用社收款的风险, 更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 这种行为应当严格禁止, 一经发现对有关责任人要处以严厉惩罚, 以规范信用社贷款操作。

3. 贷后缺乏完善的后续跟踪管理机制

钱贷出去以后, 信用社对贷款是应当进行跟踪管理的, 监督贷款人的用款行为, 避免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 以保障贷款资金安全。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较为繁多、分散, 每笔贷款额度又低, 很难建立一对一的资金跟踪以及催款机制。这就给了贷款人很大的资金使用自由和违规空间, 在农村地区, 由于信用意识缺乏, 贷款人对个人信用认识不到位, 贷款违约行为时有发生。

4. 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分散管理机制

前面已经提到, 由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具有很强的国家政策性, 政府之手干预较多, 导致了贷款利率长期低于正常水平, 且本身小额贷款成本较大, 无形之中就降低了信用社经济效益, 增加了信用社贷款风险。加之当前信贷保险中也缺少针对小额贷款的保险, 信用社无法通过投保的方式进行风险规避, 且小额信贷不需要抵押, 就算进行抵押农户手中也常常缺乏可信的抵押物。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运作管理的建议

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 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将越来越高, 对融资需求也必将更加旺盛, 缺乏必要的信用体系将长期制约农村信贷的发展。在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 农户信用得不到有效评估, 优质客户难以贷到所需款项, 劣质客户又增加了信贷风险, 因此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实现全社会信用共享机制, 既能为信用社贷款提供便捷的信用参考, 还能提高贷款人违约成本, 有效约束贷款人违约行为。从长期来看, 建立信贷体系是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机制, 也是完善我国信贷业务的重要举措。

2. 加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

加强风险控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对贷款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严格在信贷额度之内进行放款, 同时还要针对款项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 保障款项的合规使用, 及时进行款项催收, 增加贷款人还款压力。其次是要尽可能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贷款抵押或者担保, 在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时能够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以降低信用社贷款风险。最后是要加强对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信用社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志, 避免违规发放贷款, 以保障信用社资金安全。

3. 丰富信贷业务担保方式

过去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针对个人进行放款, 由农户自己提供抵押或者担保, 对其他人不产生连带影响。而事实上, 农村信用不同于城镇信用, 以家庭和血缘为纽带的信用网络往往比个人信用更可靠。因此, 信用社在进行放款时可以村组或者亲戚组织为基点, 允许相互之间提供联保, 信用记录可共享, 提高还款人违规成本。利用这种人情世故关系来约束借款人行为, 不失为一种分散风险, 提高资金保障的有效手段。

4. 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 严重制约着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以及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国家政府应当减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行政干预, 给信用社更多放款权力, 实行利率市场化, 由市场来决定贷款利率的高低。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解决农户农资问题,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有效的解决农村地区发展问题,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需求,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发展机制, 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加强运用管理风险管理, 保障信用社健康发展就是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就是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巨大的融资后盾。经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其将在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发挥更加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飞.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金融天地, 2012, (2) :68-69.

上一篇:输煤运行管理思路下一篇:高二作文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