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国:加强舆论监督推动节能减排

2024-04-30

吴邦国:加强舆论监督推动节能减排(精选3篇)

篇1:吴邦国:加强舆论监督推动节能减排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吴邦国:加强舆论监督推动节能减排

作者:

来源:《时代中国》2007年第07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会见参加2007年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启动仪式的代表和记者时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吴邦国在讲话中就进一步搞好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提了三点希望:一要广泛宣传和普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让节能环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要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目标,抓住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活动,进一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注重采访报道的深度,宣传成功经验、弘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案件、鞭挞不良行为,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据了解,中华环保世纪行是1993年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牵头,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等14个部门共同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8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大型环保宣传活动。中华环保世纪行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篇2:吴邦国:加强舆论监督推动节能减排

吴邦国委员长2012年3月9日下午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 过去一年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等报告。大家指出, 要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 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范围、方式和标准, 充分考虑各级政府财政承受能力, 在对现有居民住房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严格区分保障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的界限, 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和运营监管机制, 真正使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得到实惠。大家强调, 要确保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同时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力培育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把公共教育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吴邦国说, 开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第二轮执法检查, 推动法律的有效实施。从检查情况看, 劳动合同签订率显著提高,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工资集体协商有序展开, 当期有效集体合同覆盖职工1.14亿人, 比2007年增加76.5%。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初步建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有所增强, 有关方面对食品非法添加、滥用添加剂、“瘦肉精”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在充分肯定相关工作的同时, 大家指出, 劳务派遣被滥用等问题还很突出, 建议抓紧修改完善法律法规, 细化关于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规定, 加强对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监督管理, 切实保障劳务派遣人员劳动报酬、社保待遇等合法权益。大家强调, 解决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是要切实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做到严格自律、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做到责任明确、恪尽职守、严格执法。常委会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展执法检查, 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我国老龄工作,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路子。常委会还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消防工作情况的报告。

篇3:潘岳: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

要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信息的公开是关键。媒体和政府有时发生冲突,恰恰就在信息公开上。比如在环保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会本能地“捂盖子”,而媒体和公众却需要知道有关环境评估的事实信息。信息公开了,才能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便于舆论监督。

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一套开放透明、能够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随后,我们发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就是要率先进行这一实验。

实际上,信息公开一直是环保总局的工作重点。2004年6月,《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发布;2005年4月,第一个完全公开的听证会——“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召开;2006年2月,中国环保领域第一个部门规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去年一年,因信息公开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环保总局对总投资达1600亿元的43个火电、化工、公路、铁路类项目的环评文件不予受理。

推动环保事业,舆论监督功不可没

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看,媒体的批评和监督,正是公众关注环保和参与环保的表现。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观念转变到利益博弈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阶段中,新闻媒体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动力。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是中国环保运动的真正推手。

在过去经济发展“唯GDP论”思维主导下,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环保并没有成为公共视野中的热点话题。2005年,环保总局推行第一次“环评风暴”,叫停了上千亿元的违规项目。新闻媒体的大规模跟进报道和热烈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使环保议题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话题”变成了“核心话题”。可以说,在促使从上到下的观念转变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首要作用。

正是在媒体的关注之下,环保成为公共舆论中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由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和不法商业利益的畸形结合,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从一个观念转变阶段发展到利益博弈阶段。

在这一阶段,媒体的有效监督,相关信息的大量披露,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都成为大大促进环境保护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汇聚,使我们这些环境监管机构的执法更加有效。例如,2005年的圆明园防渗听证会,今年年初的“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在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一些违规的项目和企业很快进行了整改。

信息越公开舆论监督越重要

作为社会的报道者,新闻的本质要求记者和媒体必须忠于事实、客观报道。但是,新闻的即时性以及事件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新闻报道又是一个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要求媒体所有的报道,都像专家学者那样作出专业判断、像法官检察官那样证据确凿,是不可能的。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说过一句话:媒体不是中纪委,不可能要求它的报道百分百准确。这话我很赞同。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失误,或者细节上的失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从不出错。

媒体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如果提得不对,可以解释,可以反驳,说清楚就行了。从政之后,我多次被媒体在某些细节上“修理”或“误会”过,但后来都解释清楚了。从这点来说,政府官员要有点承受力。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言者,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在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对媒体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公信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大政的重大问题的报道,媒体是不是应该履行更加严格的核实程序?发生了重大失实,是不是需要立刻更正?要使舆论监督有力量,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起决定作用。

上一篇:高考必背古诗文篇目下一篇:关于姥姥的生活回忆故事:我的大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