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转正申请

2024-05-13

乡镇基层转正申请(共8篇)

篇1:乡镇基层转正申请

转 正 申 请

尊敬的领导:

2012年10月份我被分配到XX乡政府工作。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较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基本完成了工作任务。为了便于领导对我的考察,我将自己一年的实际工作情况向组织作以汇报: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我努力认真学习党的章程,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其次,认真参加每周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并书写20000余字的读书笔记;另外还通过业余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工作方面:

我从2012年10月份来到XX乡政府工作,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与学习以及领导和同事们的耐心指导,我在熟悉的基础上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担任的各项工作,期间我具体参与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做好后勤和办公室工作。今年我主要从事后勤和办公室工作,我认真做好每次后勤接待工作,办公室工

作做到不懂就问,做好收发文和电话接听工作,有事及时向相关人员汇报,保证做到不误事,不耽误事。

第二,认真完成包村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2013年乡政府与村委会签订的各项目标任务,本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羊虎沟村驻村工作,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任务,合疗、养老保险收缴等工作。

第三,积极做好畜牧站业务工作。在乡党委、政府安排之下,积极做好畜牧站防疫工作,做到防疫进度报表所填写的信息准确无误,所发防疫药品绝不错发、漏发,确保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基层政府工作涉及面广,经常有一些临时性的工作需要突击,我服从领导安排,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学习生活方面:

在生活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保持正派的工作作风,与领导和同事和睦相处,讲团结、讲正气、不搬言语弄是非,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四、不足和措施:

一年来,我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单位各项纪律和规定,自觉接受纪律、法律约束和人民群众监督,通过

一年来的工作,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政治理论学习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务实创新的精神,学好用好理论,搞好实践报告运用,炼就真本领。坚持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努力探索工作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

以上是自己工作一年来的基本情况,不妥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将虚心接受组织对我的审查和考验!现一年的见习期已满,恳请乡党委、政府给予批准转正为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XX年XX月XX日

篇2:乡镇基层转正申请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是 2011年考取进村进社的王以武,2011年9月被分配到xx乡人民政府工作学习,试用期二年。两年来,我在这个团结求实,温暖友爱的集体里,亲身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团结奋斗的快乐,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认真按照一名基层工作者的标准去做,加强政治学习,对业务精益求精,现试用期已满,本人向组织申请如期转正。

试用期期间,在组织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身份转变,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为便于组织对我的考察,我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向组织汇报如下:

一、思想和学习情况

(一)积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向身边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学习,提高了党性认识、增强了自身政治素质、改进了工作作风。

(二)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1、作为一名新基层工作者,我始终抱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在与同事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武装工作和包村工作中的工作方法。为了能尽快适应环境,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坚持“向人学、向书本学”:一方面,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另一方面,认真阅读与业务相关的书籍,努力使自己的业务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提升。主动学习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认真学习领会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各种文件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事后注重回顾和反思,争取天天有进步。

二、具体工作情况

(一)做好业务日常工作

作为xx乡综治办的工作人员,我自觉遵守综治办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和做好综治办各项日常工作开展,做好综治维稳材料的收集、上报和归档工作。乡镇工作是一项非常务实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的法律、法规、政策理论水平,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将理论浅显实用的传达给普通群众,使之理解明白。

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工作,我迅速摆正心态,尽力勤奋而有序地工作,注重顾全大局,处理好工作的轻重缓急,及时上报各种材料,对领导和来访群众热情接待。在领导的严格要求下,我工作细致性、稳重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在接待群众的过程中,通过与群众打交道,我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深远意义,我将把这份感悟化成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勤奋学习,快乐工作,切切实实为群众服好务。二年的锻炼、学习,使我真正学会了学以致用,切实体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结合地方实际的重要意义。

(二)积极做好联系村工作

2011年10月,在乡党委政府的安排下,我开始担任xx村驻村干部,我积极和村两委联系,尽快和村社干部熟悉起来。尽管是农村出身,但我对农村工作还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包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积极和村社干部一起下村入户,学习村社干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并及时向包村领导汇报xx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在包村村期间,我严格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比如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合作医疗的收缴和养老保险的办理工作等等。通过近二年的驻村工作,我对xx村情况有了较为客观实际的认识,并且能很好的将这些认识运用到实际中,大大提高了我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不断在工作中查找差距并积极整改

在一些重点工作和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从中了解到自己与能够统筹兼顾、果断决策、从容应对任何突发情况的领导、老同志之间的差距。也渐渐明白“年轻人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工作岗位锻炼”的意义,我现在渴望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

经过两年的工作锻炼,我熟悉了乡镇工作的要求和要领,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工作方法,但由于实践工作经验的限制,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细致度不够,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容易犯小错误。

2、创造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工作开展。

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扬长避短,逐步解决。对我二年来的工作和学习不足地方,希望组织批评指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好组织交给我的一切任务,做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我渴望按期转正,希望组织同意,我将虚心接受组织对我的审查和考验!

篇3:浅谈乡镇基层统计

1 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统计工作是枯燥的数字工作, 其前提是确保有一个好的统计管理体质。但是乡镇经济的管理体制决定了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利益分配在乡镇基层统计和县以上统计部门之间失衡

不少乡镇领导只重视统计的数据, 他们对统计的认识在于只要每月的汇总上报以及数据的统计搜集的任务完成了, 上报的数据以及数字能够符合上级的要求了, 就算完成乡镇基层统计了。但是因为乡镇财政的问题, 统计设备配备不到位, 给覆盖面广乡镇基层的统计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乡镇基层统计中, 现行的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使统计呈现一种低效率的状态。

1.2 在乡镇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 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乡镇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他们对统计岗位的业务不是非常熟悉, 因此, 对有关统计报表数据方面的核算上报等实际工作认识得并不是非常到位。一些基层统计的工作人员虽然也参加了市县级部门组织的基层统计培训, 但是在培训的时候, 很少对实际操作业务能力进行培训, 常见的培训往往是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以及最基本的统计人员基本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 乡镇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他们目前的业务技能已经严重影响到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效率。

1.3 浮夸瞒报现象蔓延

统计工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但是个别地方出现了虚报、瞒报、迟报、漏报、拒报统计数字的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浮夸虚报现象的终极原因是因为市统计局对县年终考核排名, 主要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再加上点评的分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基层的一些党政领导同志开始干扰统计工作, 要求统计工作者的某项指标必须达到什么数。再有瞒报的问题。一些企业是民营、私营企业, 多报了没好处, 反而要多交税, 因此干脆瞒报甚至漏报, 不反应真实情况。有的是两本账, 有的干脆没有账, 叫人无从查起。

1.4 目前形势下, 传统的乡镇基层统计方法已经不适应统计调查任务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乡镇基层统计方法以非全面调查为辅, 以全面调查为主。而在上报的时候, 各级统计数据上报的方式是以统计的报表为主。但是, 随着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政府对统计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统计报表上报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 统计报表的形式也阻碍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乡镇基层统计的未来走向

针对目前乡镇基层统计的现状, 需要乡镇统计部门以及上级各部门之间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2.1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针对目前需要统计数据的部门多的现状, 政府要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实现乡镇统计工作由专门的县市统计部门来完成的现状。乡镇统计部门除了针对上级统计部门专门的各类调查任务进行统计工作之外, 不再应付其他部门要求的统计任务。而其他部门需要统计数据的时候, 直接到县、市统计部门进行索要。这样就有效避免统一统计数据多次统计的现状, 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乡镇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量, 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在乡镇基层统计工作中, 政府统计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乡镇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原来的统计管理中, 数出多门、重复统计以及各部门收到的报表口径不一, 使统计力量分散化, 不利于形成合力。因此, 乡镇统计活动的分散化需要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进而实施统计调查活动的归一化管理, 将基层统计定位于县一级统计部门的要求。

2.2 垂直管理

乡镇基层统计在县级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活动垂直管理之后, 实现了乡镇统计资源的自由调配, 使统计人员得到了优化, 充分发挥了统计资源的作用, 在经费以及人员方面组织实施统计抽样调查, 以必要的统计报表、综合分析、重点调查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 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也保证了乡镇基层统计的统计数据质量。

3 稳定基层统计队伍

3.1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稳定基层统计队伍

一些乡镇基层统计的队伍不稳定, 这也导致统计人员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稳定乡镇基层统计队伍, 建立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统计队伍, 才是经济时代抓好乡镇统计工作的有效途径。要保证基层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 一方面需要乡镇政府管理人员不要随便抽调乡镇统计人员去做其他的工作, 也要在待遇上做到定编、定人, 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经费, 使统计人员能够安心、稳定地投入到统计事业当中。

各级政府要强化乡镇统计工作的领导, 将统计工作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证统计工作经费支出, 保证普查、基层统计的基础建设的经费。同时, 在管理模式上要不断创新, 补足经费不足的部分, 确保各项乡镇统计以及普查工作的顺利的完成。

3.2 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统计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

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统计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 不但要进行基础统计知识的培训, 还要进行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 增强调查方法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及调查统计的方式。如果乡镇统计人员因为工作原因调离, 也要提前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统计培训, 以便统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到统计工作中来。

4 大力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在乡镇基层统计工作中, 要大力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现代统计信息网络化建设,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人员工作的人力物力的利用率。同时, 要不断加大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 推广统计电子政务, 提高工作效率。对乡镇基层统计工作, 要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 增强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加大对数据质量的审查, 避免弄虚作假和营私舞弊。

总之, 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但是只要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评估制度, 稳定基层统计队伍, 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才能做到依法统计。

摘要:针对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要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垂直管理, 稳定基层统计队伍, 大力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乡镇,基层,统计

参考文献

[1]常雪飞, 晁玉方.新形势下基层统计工作要求及绩效维度[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

[2]贾红斌, 陈增华.对新形势下统计工作转型的思考[J].现代金融, 2007 (7) .

篇4:乡镇基层政治生态的微观透视

小说开篇就写到宁阳县城关镇汪河村有近百人到县信访局上访,要求镇里按照合同兑现六年前关于食品工业园的征地补偿款。此时,正当镇党委书记江良平有可能高升,进入县委领导班子,而镇长赵启明又有可能当上书记的微妙时机。如果任由事态扩展,江良平的升迁肯定会受影响,赵启明也将被波及。此前,赵启明已经两次给镇党委书记顶包受处分,错过升任书记之机,一直在镇长位置上待了破纪录的近十年,只能当“老二”,以至于被人嘲笑为“中国好老二”。在处理汪河村信访事件的过程中,赵启明发现了其中藏有更大的政治阴谋。原来,河口镇书记吴远扬也想趁机调入县委领导班子,面临着和江良平的竞争,他便利用江良平的失误,发动汪河村亲朋好友以信访名义去闹事,从而坐收渔利。最终吴远扬和他的妻子周亚倩都没有说动赵启明站在他们一边;出于一时义愤,赵启明再次给江良平书记顶包受处分,让江良平顺利升入县委领导班子,自己则再次留任镇长。不过,最后县委领导了解了事情真相,破例让赵启明进入援疆团,到新疆某地去挂职副县长。他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云开日出、春暖花开。

赵启明当镇长,三次给镇党委书记顶包受处分,这样的戏剧性经历也许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多见,但由此折射出的当前中国乡镇基层的政治生态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普遍性。要理解赵启明的三次顶包,首先就要理解他所置身的乡镇基层的政治生态。

那么,这是怎样的政治生态呢?首先,乡镇基层的权力机制是典型的最高领导权力体制。党委书记才是老大,他才拥有大事小情最后的决策权、拍板权;而镇长及其他领导,都只能围绕着党委书记转,例如小说中曾写到江良平书记当初决策搞食品工业园,遭到汪河村人的逼债后又独自决定分期付款等等,都是最高领导独断的表现。赵启明就有这样的感受,“江书记的这一点令赵启明深感佩服。什么事情在他那儿,总是由繁变简,干脆利落。旁人的意见,别人的想法,他一概不听,果敢得如刀切豆腐,利索得如天马行空。佩服之余,他的心里瞬时涌过一阵悲哀,这种体制下的决策,就是一把手说了算,无须请示汇报,不用征求民意。一千五百六十万,就是他的口一张一合的事,那么轻松,那么任性,那么随意。幸喜这笔钱是补给了农民,要是投向了别的地方呢?与会的几位核心成员,无人提出异议,没人表示反对,好像习惯成自然一样。”其实,江良平的这种表现和他个人的性格没有直接关系,更关键的是他背后那种权力运作体制使然。而乡镇的这种权力体制复制的正是上级的权力体制,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县委里面,往往也是县委书记的权力天下。

其次,乡镇基层领导最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如何获得及时的升迁、如何获得最高的权力之上。正因为权力体制的在场,拥有最高权力者就拥有一切,而没有最高权力者往往只能卑躬屈膝,所以才會激起那些乡镇权力场的官员纷纷想方设法去追求最高权力。赵启明当了十年镇长,就是想要当镇书记,无非是想获得最高权力,独当一面。对于这些基层官员而言,获取个人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而个人的权力往往来自上级,因此揣摩上级的意图就迫不及待,至于民众的利益和意见完全被置之不理。因此小说曾写到当前乡镇基层的现状,“现在的乡镇,流行着‘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到处去活动’、‘四年不进步,就找组织部’的说法,在一个职位上能够坚守一届坚持五年就实属不易,何况十年左右。在一个岗位上待久了,被人取笑为‘差生留级’,被人讥笑为‘死头憨脑’,还有的被人误为‘能力不济’,或是‘后台不硬’等等。由于挪窝太快流动太频繁,很多人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出现许多短期行为,往往屁股没热窝,人就走了。社会上流传着书记镇长的‘时间表’:三分之一在外跑招商,三分之一四处堵上访,三分之一县里请客忙。人都浮在面上,在镇里待的时间就很短,更抽不出工夫沉下心来沉下身子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了。”这无疑是非常悲哀的现实。

再次,乡镇基层领导为了升迁,只能不断盲目地追求政绩,和资本无缝对接,肆意扩张,轻视甚至忽视底层人民的基本权益。当前的乡镇基层领导的政绩考核往往看的就是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招商引资就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权力和资本握手言欢,共同营造GDP的盛世景观。赵启明三次代替镇党委书记顶包受处分,都和招商引资造成的后果有关。第一次在黄林镇,是因为当地书记引入外地老板兴办菜籽油厂,最终老板因为赌博输掉了钱,溜之大吉,欠了当地农民的巨额债务,从而引来民众闹事。第二次在河口镇,也是因为镇书记违法占有基本农田,兴办“马路经济”,结果引来主管部门的稽查。第三次在城关镇,也是因为江良平书记征地建了食品工业园,没有处理好农民的补偿问题。由此可知,乡镇最高官员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才是矛盾的集中点。至于河口镇书记吴远扬大搞所谓投资两亿元的机械项目,江良平让“诚凯”老板修改投资额度为两亿元,都是基层官员的浮夸风,最终损害的也是底层人民的基本权益。当赵启明向县委组织部蒋副部长提到他对“诚凯”项目的怀疑时,蒋副部长居然还为江良平辩护,由此可见,上级领导也知道基层的浮夸风,不过为了各自的利益还是能遮掩就遮掩。

理解了小说所展示的乡镇基层的政治生态,我们才可以透彻地理解赵启明的三次顶包。其一,就表层而言,赵启明的三次顶包鲜明地体现出,在既有的乡镇权力体制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往往只想享受权力的快感,但是不愿承担权力的责任和用错权力的后果。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用错权力的后果,往往是让那些权力更小的人,或者无权无势者去承担。无论是在黄林镇,还是在河口镇,抑或是城关镇,赵启明代替三个镇党委书记顶包受过,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高升,由他来承担一把手用错权力的后果。导致这种有权者无责、权小者或无权者倒要承担后果的结局,根源恰恰是那种蛮横的权力体制。就权力体制而言,权力拥有者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寄身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自然可以轻而易举地逃避权力的责任或用错权力的后果。颇有意味的是,赵启明三次顶包,最终都是由当地的县委书记、纪委书记最终拍板决定的。也就是说,对于他们而言,让权力小的人承担权力大的人用错权力的后果简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之事。这无疑是极大的悲哀。

nlc202309040343

其二,若从小说所展示的乡镇领导的价值观看来,赵启明的三次顶包暗示出来的是一种极为可悲的价值观。那就是,对于他们而言,拥有权力、追求权力,才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他们在乡镇当领导,想的不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不是如何不卑不亢地履行好职责,不是如何服务于当地的广大人民,不是想着如何改善当地的经济、民生等,促使人民能够更好地安居乐业。他们当乡镇领导,首要的就是谋求权力、私欲的满足,因此谋权升职,几乎成为他们职业的唯一动力,成为他们人生的终极目的。他们汲汲于招商引资,最终目的也不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惠及民生,而是谋求自身的升迁政绩。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无疑是可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这才是小说所展示的乡镇政治生态雾霾化的观念根源所在。如果说像江良平书记、赵启明镇长等汲汲于谋权升职的话,那么对于汪河村、杜湾村村民而言,想要的也无非是从镇政府手中多谋求一点儿征地补偿款而已。这就是整个社会的金钱崇拜、权力崇拜的弥漫性雾霾。

其三,从权力体制导致的道德伦理后果來看,赵启明的三次顶包事件显示了善恶颠倒的混沌状态。虽然小说是以轻喜剧的方式展示赵启明的三次顶包事件,没有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批判、道德批判色彩。但读者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在乡镇、县级基层的权力政治中,那些更富有扩张性的、更野心勃勃的、私欲更泛滥的、拥有更大权力的领导人在开创更大的善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更大的恶,例如黄林镇谢书记间接导致许多农民的血汗钱被骗,河口镇蒋书记直接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城关镇江良平书记好大喜功盲目征地扩大食品工业园导致农民失地等等都是显著例子。相对而言,像赵启明这样较为谨慎的乡镇干部,却屡屡被排斥于权力的顶端。赵启明三次顶包中,无论是作为当事人的镇党委书记,还是主管的县委领导,明明都知道事情的原委,但还是让赵启明当了替罪羊。对于他们而言,所谓的是非曲直并不重要,事实真相也不重要,原则也可以弃若敝屣,重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与时俱进,是人情考量,是现实利益得失的算计。无论是那些顶包的受益者,还是赵启明这样的顶包受损者,都认可这种是非不分的、高度人情化、高度功利化的权宜之计。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因此,赵启明的三次顶包事件,只能发生在权力集中人情化社会里。如果换在民主法制更为健全的社会,这种顶包事件就是不可想象的违法违纪行为。要避免这种顶包事件,也只能建立健全民主与法治,把人治社会变成法治社会,让当前现代的人情化社会蜕变成现代性的契约社会。

理解了赵启明的顶包事件,我们可以再看看赵启明这个人物形象。该小说中,作为乡镇基层干部的赵启明形象塑造得还是比较生动的。相对于那些刚愎自用、大肆集权、浮夸吹嘘的镇党委书记,如江良平等人而言,赵启明这个镇长还是比较具有反思精神的。例如他对江良平的独断专行及一把手的权力体制,就颇有微词。而且他还不是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式人物,他对上级领导就非常信任。他第一次给黄林镇谢林仿书记顶包受处分后,“他坚信:县委书记能够坐上那个宝座,对于干部不会偏心到哪去。他那么做,肯定有他的政治考量和全盘运筹。何况,自己三十出头,吃点亏受点屈在升迁上打下盹儿算不得什么,今后有的是赶本追击的时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吃亏能养德,忍耐能养心。’再说啦,上天是公平的,你吃了亏,他会瞅准机会想方设法为你抹平。”由此可以看出,赵启明还是比较忠厚正直的人。后来当他得知原来是吴远扬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江良平,才发动他在汪河村的亲戚去大规模信访的,他就非常反感,他认为要升职也应该阳光操作,公平竞争,不能背后搞些小动作。当老同学周亚倩要拉拢他,甚至许诺他升任镇党委书记,他居然慨然拒绝,他说:“不是我绝情绝意,而是我向来只帮光明正大行事磊落之人。如果我助纣为虐,帮那些专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之流,岂不污没了我的善良?”这也表明赵启明的人格立场。

不过,说实话,赵启明在本质上和江良平、吴远扬等人没有差别,都是把升职谋求权力当作人生的终极目的的功利之人,只不过是江良平、吴远扬等人可以撕开脸面、大搞阴谋诡计以达到目的,而赵启明却认为应该“阳光操作,公平竞争”而已。最后,当县委领导决定让他到新疆去挂职副县长时,他就说“谢谢领导还记得我。”他眼前发雾,眼角潮湿,有些喜极而泣。这实在还是可悲的表现。因此,说到底,赵启明是不可能对既有的权力体制做出真正有力的反思的,也不可能理解他自身莫名其妙的三次顶包经历。小说曾写到他三次顶包后被人误解、嘲笑时的自我辩解:“当别人都认为你做得不对时,你对你自认为‘正确’的决定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回首自己的三次‘顶包’,第一次是无可奈何地顶替,第二次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第三次是义不容辞地承担。一切似乎是天意注定,让你无法回避难以逃脱。难道我错了吗?我何错之有?”是啊,赵启明三次顶包,何错之有?他三次顶包,让三位书记顺利晋升,只不过自己当了近十年的镇长,没有升职,受了损失,这不是损己利人的奉献精神吗?这不是应该歌颂的美好善行吗?其实,赵启明是看不到自己顶包行为错误的。因为赵启明的顶包行为,表面上看是损己利人,实质上却是在为权力体制中胆大妄为的决策者的失误承担后果,从而使得他们不需要反思自己言行的失误,进而真正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合法利益。因此,赵启明的顶包行为,表面上看是一种善行,其实却是权力体制顺利运行的一种润滑剂。如果换个角度看,赵启明的顶包行为,也无非是一种官官相护而已,并不具有多少伦理学意义上善的价值,而且真正损害的必然是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当然,该小说最终曲终奏雅,写赵启明终于被县委领导看中,到新疆去挂职副县长,也许表明作家本人对既有权力体制和赵启明一样缺乏积极的反思。

最后再简要谈谈该小说的艺术特色。该小说主要围绕着赵启明的第三次顶包事件展开,把他第一次、第二次顶包事件以插叙的方式简要回顾,线索分明,叙事曲折,冲突鲜明,一环紧扣一环,极富阅读的趣味性。而且几个主要人物,如赵启明、江良平、黄秋生等人性格都比较鲜明,富有生活气息。整体上看,《顶包》是一部富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富有艺术魅力和阅读趣味的轻喜剧式的好小说。

作者简介:汪树东,1974年出生,江西上饶人,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超越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分析》《黑土文学的人性风姿》。

篇5:基层乡镇基层走亲心得体会

基层是我国党政机构的缩影,基层虽小、肝胆俱全,基层虽低、实践性强,一名干部如果能把基层的工作做好,其掌控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把握大政方针的能力将会得到无法替代的培养和提高。由于这多半年休产假未上班,我就自己近的一些工作经历及感悟分享一下。我于被分配到__乡工作。至今整10个年头了,我们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计划生育。因为是“一票否决”,各级对计划生育工作都很重视,每年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物力抓这项工作。由于计生牵扯较大,大多数会与老百姓发生矛盾,但生气归生气,头疼归头疼,乡镇工作也有它自己的乐趣,因为绝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是朴实实在的。对于上级,多数群众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保证他们得到公正的待遇,耕有其田,行有其路。

通过在乡镇的工作,可以说我初步见识了基层最真实的现状,倾听到了基层最真实的声音,深切的感受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不易,更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道路。

结合自身的感受,立足工作岗位,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要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心态不正,事业难成。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是要求意志坚定,奋发有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定力”。一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要克服患得患失的心态。

二、要善于沟通协调

良好的沟通可以解决很多矛盾和问题。作为基层干部,要善于运用沟通和协调的方法来开展工作。参加工作10年以来,我曾经在多个岗位工作,一个总体感受就是,与基层群众打交道要说朴实话、办实在事,这样才更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与同事交流要谦虚、诚恳,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与自己怕接触、不愿接触的人要多碰面、多打招呼,“喊人不折本,舌头下面打个滚”,这样会调动双方的积极因素,增强沟通的实际效果。

三、要争取多岗锻炼

这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途径。能力的提升要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多岗位的锻炼可以多方面的增知识、长觉悟、增智慧、长才干,是培养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年轻干部要积极主动,多到苦、重、难的岗位,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加自己的才干。

四、要勇于开拓创新

首先,创新是一种动力。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复杂的问题,本身就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要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识、分析和把握问题,要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其次,创新是年轻干部的优势。年轻干部虽然经验相对欠缺一些,但是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因此年轻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敢闯敢干不蛮干”的创新精神,不走老路、不按套路,另辟蹊径,争创一流。

五、要敢于担当

篇6:基层乡镇工作总结

2015年已经结束,回顾自己两个多月来的工作,是一个从新认识自我的两月,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慢慢理清工作思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按照所在岗位职责要求,自觉服从组织各项安排,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不同岗位间,要切实转变角色

因我之前在派出所工作锻炼,而又回到乡镇工作。摆在我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实现不同岗位的角色转变,这也是各级领导一直强调和嘱咐的一件大事。为此,我要求自己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迅速适应从局部到全局的变化。新的岗位要求新的工作标准。在乡镇工作两个月来,我快速掌握摸清乡镇工作的要点,开展精准扶贫服务工作。

二是尽快明确职责,准确进入岗位。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精准扶贫办公室工作期间,我坚持“向领导指示”的原则,认真反复地核实各项数据,确保信息完整、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

三是主动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各个岗位都有比自己年龄大的、有经验的同志。我本着尊重、理解的原则,主动向他们请示工作方法,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经常与他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深与他们的了解、增进与他们的友谊,为日常工作的正常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践操作前,要主动加强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更是我面临的主要任务。要做好各项工作,就必须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新要求。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一年来,我参加科学发展观等教育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理想信念、清晰了工作思路、鼓足了干事的劲头。

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我积极向领导同事请教精准扶贫工作方法,学习国家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并将所学应用于工作实践,创新了工作思维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在具体工作中,要积极思考问题

有句话叫“三思而后行”,它讲的是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每当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和不顺心的事,我就努力要求自己好好静下心来思考,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

一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时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认识问题和事情本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是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善借外智,才能思路开阔;善借外力,才能攀上高峰。对于我们这种刚出校门两年左右的人来说,学会分析他人成功经验,并学习他人一切可以作为借鉴的东西,对我们的成长是相当有帮助的。我经常留心同事们办文、办事、办会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总结他们的工作窍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和实践,我基本掌握了工作的规律,渐渐地突破了开展工作的瓶颈。三是及时反思自身行为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我们学会反思,知错,改错。一个学会自我反思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两个月来,我虽然完成了一定的工作任务,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理论学习方面还有差距,时常感觉到自己知识不足带来的困惑和迷茫;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好点子、好方法;具体工作的实际处理能力还不够,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等等。今后,我将继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更加务实的作风,切实把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争取做好各项工作。

2016年,我将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做好“指导员、信息员、促进员、协调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服从组织的各项安排,认真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力争早日实现“挥洒青春,建功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就目前来看,我的工作还是较为顺利的,自己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自己的工作还是值得的。我相信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还是会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只要自己不断的努力。在不断的发展中,我前进了很多,我相信自己会做的更好。

朱玲玲

篇7: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一、乡镇统计工作的基本现状

1、乡镇统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在上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我县所有乡镇均没有设置独立的统计职能机构,没有明确统计编制。因为无编制、无岗位,乡镇统计工作基本上都并入到其他办公室,如有党政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有经管站或企业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等等,目前乡镇统计站已经名存实亡。

2、乡镇统计人员的配备情况

全县23个乡镇共配备专(兼)职统计员23人,每个乡镇1人。按配备的形式分,专职统计人员0名,兼职统计人员23名,占100%。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18人,高中及中专5人;按配备资格分,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20人,无《统计从业资格证》的3人。大多数统计员都身兼数职,有的高达4、5项之多。这些兼职统计人员工作非常辛苦,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乡镇其他工作,如驻村组、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综治、防汛抗旱、移民扶贫、农村医保等中心工作。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

3、乡镇统计的管理体制情况

我县对乡镇统计员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方式,行政上受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由于统计员的人事管理权、工资发放权都在乡镇,县级统计部门只是管事不管人,因而乡镇可以随意调配统计人员从事统计以外的工作,统计人员变动极为频繁。据调查,能连续从事统计工作三到五年时间的很少,一年一换、一年几换的现象较为突出。此外,乡镇统计员的编制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县乡镇统计员中,行政编制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占39%;事业编制的占61%。

4、乡镇统计的基础建设情况

目前,乡(镇)统计工作所需要的硬件环境比较差,多数乡镇统计站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简陋、陈旧,统计手段极为落后。大部分乡镇仍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原始的计算工具,进行村组和企业各种统计报表数据的汇总和计算,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低,严重影响了统计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到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统计调查项目,以及周期性普查任务,如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1%的人口抽样调查等等,使乡镇统计员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定,制约统计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待遇长期偏低,导致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另一方面,乡镇统计机构的特殊性无法保证统计队伍的基本稳定,乡镇统计员说换就换,变动较为频繁,工作总结《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而县级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工作是管事不管人,按《统计法》规定,在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乡镇在调换统计人员时根本不给统计局打招呼,年年都有新面孔,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资料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样,给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培训的频率远赶不上乡镇更换统计人员的次数,严重影响了统计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有限,乡镇财政普遍偏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我县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的。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基本能保障统计的开支需要;条件较差的乡镇,连正常的开支都报不了帐。有部分乡镇的统计人员常常是自己掏钱垫付差旅费的,到年底还揣有一大把发票无法报销。村级经费情况就更加糟糕,大部分统计工作都是靠行政手段压制或凭村级统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来完成的。

4、统计资料不完整,数据来源不实。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是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二是定期统计报表和年报表的起报资料收集不齐全,存在编报统计数据的现象。

5、统计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未能及时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6、统计调查对象多,配合差,资料难以收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一产发生结构性变化,二、三产业急速增长,结构日趋复杂,农村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受到了很大挑战和冲击,这本身给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农业报表要从村一级逐级上报,村统计员大多由村会计兼任,受文化程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报表种类繁多,收集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受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和私营企业瞒报、迟报、不报的现象仍然存在,乡镇统计资料的收集较难。

三、对加强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切实加强和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是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计调查单位遍布城镇乡村,统计范围广,起报单位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要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在于最基层的乡镇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建立健全统计职能机构。要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乡镇统计站所,并将村级统计纳入统计网络体系,实行统计垂直管理体制。这是统计体制发展的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各乡镇要设立独立的综合型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2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行政编制,享受正(副)股级干部待遇,实行县统计局垂直管理,为县统计局的派出机构,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及各种普查调查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按时报送县统计局,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报送渠道畅通。

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以保障各项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千方百计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改进统计工作手段,尽快实现乡镇统计配微机和联网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四是狠抓统计工作站所的硬件建设,给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按照盛市统计局关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统计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各乡镇政府要想法设法从统计办公用房、牌子、制度、档案柜、办公桌、微机等方面加以解决和补充,做到办公设施齐备,制度、网络健全,确保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篇8:乡镇基层转正申请

一、乡镇债务问题的回顾及以往研究基础的制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我国, 乡镇层级的政府不仅承担着为民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职能, 而且肩负着如何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责任。然而,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数目庞大的乡镇债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成为农村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障碍。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包括乡镇债务在内的基层乡村债务, 要求各级政府给予重视妥善解决, 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及措施。[3]武力主张从规范事权、强化财权的思路, 解决乡镇债务问题。[4]赵树凯从乡镇治理的视角, 从基层政府的制度环境与行为逻辑分析乡镇债务的现状、形成及化解。[5]何俊志在对上海郊区92个负债公开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对上海市乡镇债务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6]在相关研究中, 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个区域的个案, 或是来自于个人调查层面的感性认识, 乡镇债务整体的相关数据非常稀缺:要么是根据相关的赤字、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数据推算, 要么是年代久远且较为粗略的估算数据, 抑或是某一地区的内部资料的汇总。虽然部分研究形成了以案例分析和地区为基础的数据, 但仍然难以形成反映全面状况的总体画面, 对乡镇债务问题的分析缺少全国层面上的数据支撑。

按照常理, 研究乡镇债务问题的前提首要是确定我国乡镇债务的总额。然而, 这一前提似乎在我国很难具备。由于乡镇债务的相关数据属于给基层政府政绩抹黑的范畴, 到目前为止, 官方报告中没有公布一个相对较为准确的数据。而且, 由于乡镇债务的构成没有确定明晰的边界, 乡镇债务收入、乡镇政府担保的债务、乡镇的欠款和挂账、准乡镇债务、乡镇企业难以偿还或是某些金融风险的转嫁等债务构成都有可能纳入。其中, 由乡镇担保的债务可以全部偿还或是部分偿还, 转嫁的相关金融风险也存在不同的概率。再加上政府内部纵向层级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基层上报相关乡镇债务数据时也存在着不同的策略。在调查中, 我们就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地市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某一乡镇的债务明细, 与县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明细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当前我国的乡镇债务总额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 研究乡镇债务问题就存在相关数据供给不充分的困境。

基于此, 我们以与乡镇债务事务密切相关部门的基层干部 (或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 为调查样本, 分别选取吉林、广东、湖南、辽宁、甘肃等地来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基层干部作为基层一线的工作者, 他们对乡镇的具体工作相对比较熟悉, 因此, 他们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理解、对现有乡镇债务化解政策的看法、对乡镇债务问题的判断等认知程度, 对解决乡镇债务问题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分析乡镇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突破当前乡镇债务问题研究的数据限制, 为乡镇债务问题的总体呈现提供一个切入的视角。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1.样本的选取及调查内容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债务与基层政权建设”课题组对吉林白山、湖南张家界、辽宁大连和葫芦岛以及广东佛山、甘肃白银等六市的乡镇进行了抽样调查, 我们所采用的数据即来源于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反映全国层面乡镇债务问题的总体概貌, 课题组在有限的研究条件下, 分别选取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进行调查, 兼顾南北不同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 调查对象主要以乡镇和村干部为主, 少数涉及市县农业经济系统的领导, 涵盖不同的工作年限、不同职级以及不同性质单位, 力求做到调查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调查采取实地问卷和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 经调查对象同意后匿名填写完毕, 当场收回。课题组实际发送问卷173份, 剔除无效问卷29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144份, 有效回收率为83.2%。调查内容涉及基层干部的基本情况、工作单位性质、职级、收入、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知晓程度、对化解乡镇债务的乐观前景与悲观前景判断、当前化解乡镇债务的重要性、出台相关政策对乡镇债务的影响、乡镇债务的原因、新的情景下乡镇债务问题的趋势、对相关政策的评级以及对当前化解乡镇债务政策的总体评价等。

2.样本特征的总体描述

从年龄上看, 被调查者30岁以下占9.7%, 31岁到35岁占26.4%, 36岁到40岁占29.2%, 41岁到45岁占22.2%, 46岁以上占12.5%。从文化程度上看, 高中以下占4.9%, 高中 (含中专) 占20.1%, 大专占31.9%, 大学本科占39.6%, 硕士及以上占2.8%。从职级上看, 处级占2.1%, 乡科级占20.1%, 科员级 (有乡镇内设机构职务, 如站长、股长等) 占18.8%, 办事员及村干部占58.3%, 其他占0.7%。从工作单位性质看, 政府单位占31.9%, 事业单位占38.2%, 企业单位占6.9%, 村级组织占22.9%。从工作年限看, 1~5年的占9.0%, 6~10年的占14.6%, 11~15年的占33.3%, 16~20年占21.5%, 21年以上的占20.8%。从月收入上看, 1500元以下的占15.3%, 1500~2000元的占52.8%, 2500~3500元的占27.8%, 3500~4500元的占2.1%, 4500元以上的占0.7%, 缺失项占1.4%。从地域分布上看, 吉林的占25.7%, 辽宁的占15.3%, 湖南的占25%, 广东的占22.2%, 甘肃的占11.8%。

三、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程度及性质判断

为了准确把握基层官员对乡镇债务的认知及其对已出台相关政策的看法, 课题组将调查对象限定在与乡镇债务问题非常紧密的相关部门, 如乡镇党委政府、财政所、农经站、妇联、联校、农技站、水利站、派出所及村级组织。课题组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先期的深度访谈, 总结和归纳基层官员看待乡镇债务问题的共性认识和不同看法, 草拟出相关的调查问卷初稿, 并根据不同的测试维度, 将测定的认知分散至各个题目之中。在此基础上, 使用调查问卷初稿对部分对象进行初测, 反复对比且修改, 校正相关问题及选项, 确定调查问卷终稿。最后才将问卷在已经选定的调查对象中全面发放, 经回收汇总及数据输入后, 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及性质判断。总体而言, 基层干部对当前化解乡镇债务的政策实施效果认知较为正面, 认为“取得明显效果”的占3.5%, “有效果, 但不是很完善”的占到80.6%, 两项合计84%, 认为没有价值的仅占16%。

1.基层干部对当前乡镇债务问题的知晓度

根据课题组获得调查数据显示, 当前基层工作的干部大多数都知晓乡镇债务的含义, 其中知道乡镇债务含义的比例高达66.7%, 听说过乡镇债务问题, 但不确定明确含义的占26.4%, 两项合并之后的比例高达93.1%。对于是否了解国家为化解乡镇债务出台的相关政策, 其中非常了解的占到5.6%, 了解的占到59.0%, 缺项值为2.1%, 不了解的占到34.0%。由此可以看出, 大多数基层干部都知晓乡镇债务事项。对于“所在地方是否存在乡镇债务”这一问题, 回答存在且很严重的比例占8.3%, 回答存在的比例占63.9%, 回答不清楚的为27.8%, 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无一人选择不存在的选项, 这印证了先前学界关于乡镇债务在全国层面大范围存在的判断。

2.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性质判断问题

在“有人认为, 当前乡镇债务问题是否已经成为全国层面的普遍问题, 并已经影响到基层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了”这一问题上, 选择非常符合的占13.2%, 选择符合的占31.3%, 一般占35.4%, 三项合并占到79.9%, 除去回答为不清楚的14.6%, 选择不符合仅为5.6%。这说明基层干部普遍都认为乡镇债务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性质判断上趋于负面。在同样考察性质判断的对应项, 即“如果您所在的乡镇债务风险比较高, 您是否会感到担心”时, 选择非常担心的为20.1%, 担心的为45.8%, 一般的为23.6%, 选择不担心和没感觉的比例仅各占4.2%和5.6%, 说明基层干部对于乡镇债务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并关注乡镇债务问题的发展趋向。这一数据似乎可以推翻以往相关研究的某些结论, 如“当前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漠不关心, 并不在意债务的多少”的论点。

3.乡镇债务产生的原因

在“乡镇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普九教育、人员冗余、财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形象工程等”这一问题的回答上, 其中选择非常同意的占12.5%, 比较同意的29.2%, 一般的占38.2%, 前三项合计79.9%, 除去不清楚的选项11.8%, 选择不同意的仅占8.3%, 这说明乡镇债务产生具有体制性症结, 相当债务的产生基于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基层政权的运行方面。然而, 在回答“乡镇债务产生过程中是否有相关腐败因素”的选项时, 选择非常多的占9.0%, 比较多的占29.9%, 一般的占23.6%, 除去不清楚的选项比例23.6%之外, 明确回答没有仅为13.9%, 这说明乡镇债务产生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也不容忽视。

4.基层政权在乡镇债务问题的作为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 乡镇债务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操作空间。对“当前乡镇债务问题存在乡镇故意夸大的说法”这一问题, 有5.6%非常同意, 有26.4%比较同意, 有26.4%认为一般, 有18.8%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乡镇债务是否能够由乡镇自身努力来化解, 在“当前乡镇自身具备化解乡镇债务的能力的说法, 您认为是否符合现实”的调查问题中, 调查对象中有37.5%选择不符合, 有16.0%选择一般, 有29.9%选择比较符合, 有4.2%选择非常符合, 选择不清楚的为12.5%。对基层是否夸大乡镇债务问题以及是否自身有能力化解债务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对立面相对比较平衡, 这可能是由于此次调查样本选择涵盖五省六市, 各地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 对基层是否夸大情形以及是否具备自身化解乡镇债务能力, 不能一概而论, 需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判断。对取消农业税后基层继续举债行为是否得到遏制方面, 有20.1%的人认为没有得到遏制, 有40.3%的人认为没有多大变化, 有18.8%的人认为基本得到遏制, 有6.3%的人认为已经得到遏制, 其他14.6%的人不清楚, 这说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债务问题产生的体制症结依然存在, 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

四、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认知的回归分析

课题组研究的是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分析, 其含义是基层干部是否知晓乡镇债务以及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相关认知。由于被解释变量 (是否知晓或相关认知) 是二分类变量, 即0~1型变量。因此, 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同向化处理, 将部分问题的选项“不清楚”作为排除项予以剔除, 数据越小, 说明被调查者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知晓及认知情况越正面, 且所有问题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 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 将对乡镇债务的知晓当作因变量, 然后采用Backward (逐步剔除法)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按照概率临界值0.01进入, 0.10以上剔除, 从模型中剔除的解释变量有:性别、民族、学历、工作年限等变量, 最终获得的结果与原有假设基本一致, 具体情况见表1。

注:a.Predictors: (Constant) .SMEAN (月收入) , SMEAN (学历) , SMEAN (职级) , SMEAN (工作年限) , SMEAN (工作单位) , SMEAN (年龄) 。b.Predictors: (Constant) .SMEAN (月收入) , SMEAN (学历) , SMEAN (职级) , SMEAN (工作单位) , SMEAN (年龄) 。c.Predictors: (Constant) .SMEAN (月收入) , SMEAN (学历) , SMEAN (职级) , SMEAN (工作单位) , SMEAN (年龄) 。d.Predictors: (Constant) .SMEAN (月收入) , SMEAN (职级) , SMEAN (年龄) 。e.Dependent Variable:知晓。

第一, 基层干部的职级与乡镇债务的认知成正相关关系, 但影响力并不十分显著, t值大于0.05。这说明随着基层干部职级的增加, 其对乡镇债务的知晓程度也相应提高。可能原因在于随着干部职级的提升, 越能接触到乡镇债务的相关信息, 对乡镇债务问题的产生机理、体制成因及化解难度越清楚, 从而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知晓程度较高。但由于此次课题组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乡村基层干部及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部分县处级干部, 干部职级较为集中, 多为科级及以下, 故职级在知晓程度上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第二, 基层干部的工作单位与乡镇债务的认知成正比例关系, 但影响力不是很大。这说明工作单位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及村级组织, 其对乡镇债务的知晓程度依次递减。主要是乡镇债务的形成具有体制症结, 大多与基层政权的运行经费、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乡镇企业提供担保或协助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乡镇债务的知晓程度依次递减, 但不太显著。这从侧面说明在基层乡镇债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或是知晓层面已经超越政府内部掌握层面。

第三, 基层干部的月收入与乡镇债务的认知呈正比例关系, 且t值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对知晓这一因变量的贡献很大。由于此次调查的范围涵盖吉林、辽宁、湖南、广东、甘肃等五省六市, 忽略职级对基层干部收入的影响之外, 月收入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地区差异上, 更多地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一般层面进行分析, 基层干部月收入高的地域,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的层级。因此, 从这一回归关系上分析, 可以得出乡镇债务的存在与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域, 其乡镇出现负债的情形的可能性更大, 但这并不能排除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域基层干部素质较高、更为关注乡镇债务问题的因素。

第四, 基层干部的年龄与乡镇债务的认知呈正比例关系, 且t值为最小, 对知晓这一因变量的贡献最大。这说明年龄越大的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程度越高。可能原因在于基层干部年龄越大, 其工作时间也越长, 受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 其对乡镇债务产生的各个环节都较为熟悉, 导致其对乡镇债务产生的体制成因及化解对策较为清楚, 从而对乡镇债务问题的知晓程度也越高。通过调查数据得知, 当前乡镇债务问题是一个大范围存在的问题, 年龄与乡镇债务的认知成正比例关系, 这也从侧面可以印证乡镇债务问题属于比较隐晦且较为复杂的问题, 即使是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基层干部, 没有相关工作阅历的积累, 对乡镇债务问题也难以知晓。

五、结论

综上通过对吉林、辽宁、湖南、广东、甘肃五省六市基层干部调查数据的分析, 我们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基层干部的年龄、月收入、工作单位、职级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基层干部的基本情况是影响乡镇债务问题认知的重要因素, 同时从侧面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环境、基层单位种类、不同区域与乡镇债务问题之间具有重要关系。据此, 我们建议从如下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1.继续强化国家对化解乡镇债务的扶持力度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各种惠农政策层出不穷, 农村的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有些舆论乐观地认为:乡镇债务虽然绝对数值较大, 相对于日渐增长的国力, 似乎这些问题不足一提。通过此次对五省六市的调查, 我们发现, 虽然经济形式日益向好, 但基层干部仍然认为乡镇债务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且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 仅仅依靠基层的力量很难实现。因此, 应该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化解乡镇债务的各类政策扶持力度, 继续高度重视这一困扰基层发展的问题。

2.重视乡镇债务问题形成的体制成因

在访谈中, 部分乡镇干部感言, 乡镇的债务格局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造成部分公共品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降低了基层政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为重要的是, 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格局并未实现大的调整, 乡镇债务形成与产生的体制成因依然存在, 不排除未来农村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上级政府的具体组织目标而出现重新借债的情形, 形成新的乡镇债务。因此, 在治理和化解乡镇债务中, 必须跳出乡镇债务形成的微观环境, 从乡镇债务问题的体制成因入手, 探寻乡镇债务的解决之道, 回应基层干部关注的实际问题。

3.建立多元化、多模式乡镇债务动态偿还体系

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债权原因形成的乡镇债务, 需要有不同的偿还对策。同时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民众监督意识方面的差异, 对偿还规模、速率及期限各有不同, 也要求乡镇债务的偿还体系是多元化的。可以借助债务依存度、基层财政收入与债务比、债务偿还进度及人均负债比例等指标, 划分不同的债务偿还等级, 允许某些债务在一定时间段留存, 确定债务偿还次序, 采取不同的政策应对策略, 形成相应的动态债务偿还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宏, 叶勇.后农税时代乡镇债务问题的出路[J].绥化学院学报, 2006, (04) .

[2]地方债务成“头号杀手”, 隐性问题亟待显性处理[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2-25.

[3]张秀英, 刘金玲.中国中西部地区乡镇负债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田永胜.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5]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引导学生学会锻炼自己能力班主任评语下一篇:肇庆市第十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