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

2024-05-24

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共3篇)

篇1: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

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

毕业季将至,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河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景生认为,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考研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更能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

李景生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难不光是中国问题,而且是世界问题。而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形势严峻,岗位数量有限,学生培养没有与社会对接,以及学生定位问题等。

对于不少大学生选择考研逃避就业的问题,李景生提到,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考研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更能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但是目前很多考研的学生,目标不清,定位不准,导致盲目随波逐流;李景生建议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认清就业形势,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挫折承受力。

在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中,李景生指出,高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形势,让学生理性定位;企业应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办更多的大学生见习基地、实训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学生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此外,李景生还提到,每位大学生都有梦想,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每位大学生都应人尽其才,都应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2:考研和就业并不是对立的选择

(一)老板和员工并不是对立的老板和员工并不是对立的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真诚地、负责地为他干!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让你得以温饱,为他工作——称赞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场。

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谋求个人利益、自我实现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和敬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许多年轻人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待工作,他们频繁跳槽,觉得自己工作是在出卖劳动力;他们蔑视敬业精神,嘲讽忠诚,将其视为老板盘剥、愚弄下属的手段。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工作,不过是迫于生计的需要。

我曾为了三餐而替人工作,也曾当过老板,我知道这两方面的种种甘苦。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推介的,但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者一样。

对于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职员的敬业和服从;对于员工来说,需要的是丰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从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同样,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员工都应

摘自《自动自发》 1

该意识到自己与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全力以赴努力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老板的信任,才能在自己独立创业时,保持敬业的习惯。

许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除了能力以外,个人品行是最重要的评估标准。没有品行的人不能用,也不值得培养,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将信带给加西亚。因此,我告诫大家: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真诚地、负责地为他干;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让你得以温饱,为他工作——称赞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场,和他所代表的机构站在一起。

也许你的老板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能理解你的真诚,不珍惜你的忠心,那么也不要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将自己与公司和老板对立起来。不要太在意老板对你的评价,他们也是有缺陷的普通人,也可能因为太主观而无法对你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自我肯定。只要你竭尽所能,做到问心无愧,你的能力一定会提高,你的经验一定会丰富起来,你的心胸就会变得更加开阔。

“老板是靠不住的!”这种说法也许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板和员工从本质上就是对立的。情感需要依靠理智才能保持稳定。老板和员工关系也只有建立在一种制度上才能和谐和统一。在一个管理制度健全的企业中,所有升迁都是凭借个人努力得来的。想摧毁一个组织的士气,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只有玩手段才能获得晋升”的工作气氛。管理完善的公司升迁渠道通畅,有实力的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主人,才会

篇3:招聘和就业的理性选择

招聘求职旺季来临。如今, 一方面, 不少雇主感叹人才难求, 不断调整招聘方式;另一方面, 不少求职者感觉求职时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 找到理想的雇主太难。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招聘难”与“就业难”的两难局面?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3062人参与) , 79.3%的受访者感觉当前雇主仍处于强势地位。如果求职时遇到偏见, 62.2%的人会寻找其他工作机会。

受访者中, 71.8%的人换过工作。普通员工占52.8%, 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占16.9%, 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占8.5%。在年龄结构上, “80后”占48.8%, “70后”占29.9%, “90后”占10.2%。

企业:招聘限制趋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徐丹丹正在找工作。她所在的国际会议传译班共有12名学生, 目前只有4名男生签约, “我们一起网申了不少国企, 多数情况是只有男生进入一面。”虽然已有几家民企给了徐丹丹offer (录取通知) , 但她仍不太满意, “因为同学之间会有比较。有时女生觉得某家公司已经不错了, 男生还会说, 你们别把标准定那么低。”

“就业难,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求职者眼光太高, 大家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很多求职者比较盲从, 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陕西某教育培训企业职业经理人白成瑞, 前不久参加了西安市的一次招聘会。他看到一家保险公司刚打出4个大字———国企招人, 摊位前就立马挤满了应聘者。但当他们发现这是做保险的职位, 很多人又马上退了出来。“其实, 企业的要求不会绝对化。我们招人时通常要求本科学历, 但如果遇到能力比较强的专科生, 还是愿意录用的。”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认为, 一些用人单位的条件限制根本没必要。比如, 一些重点高校招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还有不少单位学历“查三代”, 即使是名校的硕士、博士, 但其本科不是毕业于985、211高校都不行。

广东发展银行总行行长利明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招聘机制和方法, 一些条件不见得是“限制”。近年来, 很多青年才俊想进入银行业工作, 人力资源部门要高效率地招合适人才, 录用的大学生以名校居多。这也给人才供给方提出问题:为什么某些高校的毕业生在名企的录用比例较低?这些学校需要努力, 比如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做一些品牌营销工作, 指导帮助学子就业等。

调查显示, 62.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不过, 当遇到严苛的招聘条件限制或偏见时, 62.2%的人首选“寻找其他机会”。另有45.7%的人“忍气吞声”, 33.7%的人“据理力争”, 18.4%的人“向相关部门投诉”。

“雇主应该给所有求职者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侯欣一介绍, 我国《宪法》和《就业促进法》中都有保障公民就业权利的规定, 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他建议政府机关带头, 在公务员招录中查找、消除不合理的条件限制, 给其他用人单位树立榜样。

求职者:赢在实力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专业研究生王惠琳认为, 很多雇主不喜欢个性张扬的求职者。她参加过一家民企面试, 小组讨论时, 雇主给出的讨论题目是:“如果你们是销售员, 有一批面包过了保质期, 但还能吃, 这时你们遇到了饥民, 又有记者在场, 怎么办?”这时, 大多数人赞成把面包发给饥民, 讨论主要围绕是否公布面包的保质期, 怎么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公司形象展开。但有一名同学一直反对把面包发下去, 始终融不进大家的讨论。王惠琳觉得, 那名同学就是因为过于坚持个性, 考官才没录他。

雇主到底青睐什么样的人才?在采访中, 记者发现, 多位求职者和企业高管在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求职者提到最多的是“口才好”和“有关系”;而“理想”和“兴趣”更多被高管提及。

利明献说, 广发银行在招人时首先考察求职者对这个工作是否有热情;第二, 工作地可以变动, 只在一个城市会限制职业创造力;第三是可接受磨炼, 新人进入职场后的两三年, 企业要求相对较高, 年轻人要有意志接受考验。

腾讯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陈双华说, 腾讯寻找的是有理想、爱学习的实力派。他曾在面试时告诉求职者, “来这里就是要做一番事业, 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在这里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果没有理想, 会觉得非常难。同时, 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快, 不善于学习很快会被淘汰。”他提醒求职者寻找一份自己认同、公司也认可的工作, 当遇到压力和困难时, 才容易坚持下去, 获得更好的发展。

雇主:新的挑战

智联招聘副总裁罗义华认为, 我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编者注) , 在劳动力供应量下降的同时, 伴随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 符合要求的人就更少了, 雇主将不得不接受雇员的挑选。

“人才决定企业未来。如今, 优秀人才已对雇主形成倒逼机制。”罗义华说,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 智联进行了“最佳雇主”评选调查, 让他意外的是, 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主动报名参与。一些企业很清楚很难得奖, 它们就是想知道和优秀企业的差距在哪儿, 想学习如何吸引和发现优秀人才。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倾听求职者和雇员需求, 更加关注员工福利、员工成长和期望, 这样的企业未来发展会更从容。

陈双华用“战略性资产”形容互联网行业的优秀人才, 各个公司都“求才若渴”, 但招到优秀人才不易。他认为, 招聘是双方相互吸引的过程, 求职者在显示能力, 公司也在展示环境。“我们总是在想优秀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发现, 他们需要身心健康、安居乐业, 为此, 去年公司投入非常多的资源推出健康加油站、安居计划等。其他优秀的民营公司也是如此, 大家各显神通竞争人才。”在采访过程中, 一些求职者纷纷表示, 尊重和理解求职者、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人性化的雇主更受欢迎。

上一篇:创业项目商业策划书下一篇:小企业用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