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2024-05-01

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通用8篇)

篇1: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路径研究教育学论文

摘要: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检验自身知识结构缺失点的重要手段, 对于高中生物理学习而言, 极为重要。因此, 高效化习题课程教学模式, 也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关注的重点。以习题课程教学原则分析为切入点, 对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效率提升方式展开全面论述, 旨在强化物理习题课程教学质量, 保证高中生整体物理学习水平。

关键词: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 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学习难度与初中相比有所提升,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以往老师都会通过实施题海战术的方式, 帮助学生通过做题对知识点内容进行理解, 虽然此种方式也具有一定教学作用, 却存在着对于学生负担过重以及学习效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 并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因此对如何有效实施物理习题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原则

1. 目标性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要求, 而每一课的教学也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习题作为知识点教学辅助手段, 自然也要为教学目标进行服务, 所以习题课程教学要有着明确的训练目标, 并要以此为方向做好后续各项训练与教学工作, 以对课程教学效率进行保障。

2. 阶段性

迫于高考压力, 在进行教学时会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首位, 不仅不会遵从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还存在着培养目标制定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以及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状况, 并没有实施阶段性教学。像在高一教学时, 可能会出现让学生训练综合性题目的情况等, 会对学生物理思维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并不提倡。所以老师要按照循序渐进原则, 做好阶段性习题规划, 以确保习题训练能够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符。

3. 启发性

素质教育强调, 要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时, 要改变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 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索, 要能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探究与学习, 并能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所以进行习题教学时, 也要按照启发性原则, 做好习题选择与教学指导工作, 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解题思路与方式。

二、习题课程教学效率提升建议

1. 合理进行习题与例题选择

(1) 老师要明确题海战术所存在的效率问题, 要通过实施精选习题的方式, 对学生展开以点带面的习题讲解, 以达到有效提高习题课程教学效率的.目标。在进行教学习题以及例题挑选时, 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 做好各项挑选工作, 以对习题以及例题精准度进行保证, 确保能够在保证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有效提升整体习题课程教学质量。

(2) 在进行习题挑选时, 要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点, 一方面, 老师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要在明确学生习题完成能水平的基础上, 做好习题教学目标制定, 并要按照目标对习题难易程度以及内容等进行选择, 以做好学生教学与潜能激发工作;另一方面, 要保证例题知识点涉及广泛, 要借助例题按照由浅入深原则对学生展开物理知识教学, 以达到一题多练的教学效果。

(3) 要保证习题层次分明性, 确保能够通过习题展开知识回顾、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学习积极性带动等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有侧重点的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 以实现高效化习题学习模式。而在进行题目内容选择时, 主要分为知识综合提升以及基础知识考查两种, 老师要尽量挑选两种都有涉及的习题, 以对学生展开全方面训练。同时要实施分层教学, 要通过设置基础型以及拔高型不同级别的习题, 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 以实现科学化习题训练模式。

2. 合理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老师在展开习题教学时, 不可一味追求速度与效率, 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确保学生可以有足够空间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 以做好阶段性复习与总结。老师要明确习题课程的教学核心, 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内化与理解, 能够在做题过程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以达到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的目标。所以老师要保证习题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理解、认知相符, 能够通过定期的总结与反思, 完成对一段时间内的知识点消化, 以帮助他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3. 创设相应习题情境

在进行习题课教学时, 老师同样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 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与理解。而此时常用的教学情境, 主要以问题情境为主。

以人教版选修3~5《碰撞》一课, “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点习题教学为例。如果两颗相同的金属小球发生碰撞, 则原本静止的小球会随之进行运动, 且原本运动的小球会处于停止状态, 两者在碰撞过程中发生了速度交换, 问两者为什么可以发生速度交换。此时, 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并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进行回忆与分析的方式, 构建起完全弹性碰撞模型情境, 以便让学生运用模式对此题进行分析, 进而通过关键位置点拨的方式, 帮助学生对习题进行理解, 以完成本题解答。

4. 科学展开习题分析

由于习题分析与理解质量, 会对学生习题解答结果准确性形成直接影响, 所以老师还要做好习题分析教学, 要帮助学生掌握准确审题方式, 确保他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快速完成审题, 以对习题完整正确性以及效率进行保证。

无论任何题型的习题, 都需要在文字基础上展开分析, 所以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 确保他们能够在文字分析中找到相应线索。具体来讲, 一方面, 要抓住关键字, 要对静止、平衡以及阻力不计等关键词进行总结与分析, 以做好审题;另一方面, 要做好条件分析, 要明确已知条件以及未知条件, 从而在此基础上有重点的展开分析, 也为后续解题找到更多支持数据。

三、结束语

高中物理教师要真正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 要在对习题课程教学原则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对象做好习题教学方案设计, 确保可以通过设置情景以及实施反思总结等手段, 切实提升物理习题教学效率, 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 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各项解题技巧, 以达到切实提升自身物理学科综合素养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海燕.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教学的初步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 , (7) :47.

[2]王育考.高中物理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探讨[J].文理导航, , (01) .

[3]李品东.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有效性分析[J].中学物理, , (01) :57.

篇2: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国内外对此论述亦不多见.这门学科的产生及一切有关研究的着眼点,都离不开其本源的条件DDDD音乐教育现象.只有对音乐教育现象全面、整体的涵括,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方有可能准确、科学地揭示出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探讨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从音乐教育现象开始.

音乐教育学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本世纪放初具规模,目前人处于建立、积蓄、和发展的阶段.本世纪,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空前迅猛的发展,当代科学呈现出了既高度分裂、有高度综合的两大突出特点。

一方面,各门科学相继分化出许多新的科学.仅以教育科学为例,在普通教育教学为母体的基础上,目前就已经不断分化出愈来愈多的门类和分支,形成了诸多具体门类和微观研究领域的分科教育学。

另一方面,各门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何不用领域相互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其结果是大量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额不断出现.

篇3: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 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从教技能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除了向学生传授固定的规则与原理之外, 更重要的是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所以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 在讲座、传授等形式的基础上讲解案例, 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职业要求, 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 更要对学生的从教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

2. 在教学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间建立联系

从本质上来说, 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学生从活动和经验中收获知识、提升技能水平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学习到内化的知识, 有助于提升其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使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除了能收获知识外, 还可以全面提高讨论、表达等技能,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改善教学质量。

3. 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实际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间的差距大大缩短,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能够立足于实际场景, 提前预想到可能出现的一些偏见及会面临的各方面的障碍, 并且寻求解决障碍的方法, 具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样当学生就职之后, 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有助于提高其研究性学习能力, 鼓励其勇于思考和探索, 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 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就是案例, 所以教师在应用该方法之前, 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案例。案例的来源很多, 例如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媒体上的教学实例, 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实例, 都能够作为案例素材。但是教师不能随意选择案例, 必须确保其具有时空性、启发性、典型性、完整性与真实性。教学案例不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自己凭空想象杜撰或创造出的, 它必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也就是说它必须来源于实际的生活与工作, 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经验。另外, 案例的情节应当是完整的, 具有适当的戏剧性冲突。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

2. 合理实施案例教学

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虽然该方法通常没有固定的程式, 但是根据实践经验,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是课前准备, 具体包括根据案例和教学目的等准备提示板、布置课桌椅等, 对需要用到的录音录像设备、投影仪等教具进行检查, 以便顺利展开教学。其次是引入案例。教师向学生讲解有关的知识, 使其集中注意力后开始引入案例, 这一步可通过录音录像式、文字讲述式等多种方法, 目的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案例。接着, 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 通常先独立思考, 再进行小组讨论, 从案例中提炼重要信息与疑难问题。最后是总结案例, 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 说明案例中呈现了哪些现象和知识, 我们得到的结论和启示等, 升华知识。

3. 灵活结合其他方法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同, 案例教学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教师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应当有机地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使不同的教学方法间优势互补, 共同服务于教学。案例教学法因为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消耗时间与花费资金均较多, 如果运用不当, 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灵活展开教学,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有机地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 结合使用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 完成有关知识的讲解后, 通过案例教学法深入分析问题, 寻求解决方法, 这也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在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间建立联系,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所以教师必须科学地选择案例, 有效地实施案例, 并且灵活地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世娟.案例教学法对提高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2]金志远、海巴根那.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6) :91~93

篇4: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网络 教育学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梁萍云(1965- ),女,广西武鸣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学论。(广西 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梧州学院科研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18-03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培养学生教师素质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但当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这一时代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正是顺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渐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主要指导理论,以计算

机网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题选择、分工合作、搜集信息、整理利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意义建构。

(一)模式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借助各种学习媒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获取和建构的过程。

(二)模式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育学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目标为:(1)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师范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需要;(3)培养师范生的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程序

1.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热点问题,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要求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如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改革、教育目的与内容、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测评。每个专题设计若干个研究主题,如教育与社会专题,主要的研究主题有:教育的功能分析、浅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浅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浅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供学生选题参考。

2.教师进行指导性讲座。开展主题研究学习的支持条件之一,是学生必须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教育学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介绍有关教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有关的研究知识和方法。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如何运用网络进行资源的检索、整理和利用,如何撰写教育学术论文,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等,为学生顺利进行主题的研究做准备。

3.学生分组选题。依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3~5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组长的工作职责,即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制订研究学习活动的计划、实施的组织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归纳总结工作。

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参考教师所提供的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小组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与改革专题,研究小组拟定的主题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新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小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老师在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

4.分工合作,搜集资料。题目选定后,就需要组内分工搜集资料,每人(或两人一组)负责不同的部分。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份与主题相关的网址链接清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清单快速查找资料,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冲浪”。教育科研网站有:http://www.cbe21.com(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pep.com.cn(人教网),http://www.gzy.com.cn(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www.online.edu.cn(中国教育在线);搜索引擎有:http://www.google.com,http://www.baidu.com,http://cn.yahoo.com,http://e.pku.edu.cn(天网)等。

5.资料整理,形成结论。每人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并加以论证,然后由组稿人执笔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辅以多媒体材料说明。

6.成果展示,汇报交流。每组推选代表1人在班上宣读论文或做简要介绍(可运用演示文稿),让全班同学了解每个小组研究的成果,并回答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也可由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回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7.总结评价,共同提高。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多元的角度,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1)提供评价量表。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活动进程和评价指导思想,建立“资料的选择与引用”“问题的论证与解决”“报告(论文)的结构与特色”“合作与交流”四个指标和“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四个等级的评价体系(见表1)。(2)组内自评。自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各小组首先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二是对本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创新意识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小组成员各自谈谈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收获,彼此交流体会和感受,总结优点,找出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为下一次的主题研究学习积累经验。最后由组长将三方面的自评情况整理形成书面总结。(3)组间互评。在听取汇报或交互阅读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本小组之外的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表示。(4)教师评。教师对每组提交的论文和书面总结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和论文本身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组间互评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小组的成绩亦是组员个人的成绩,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记录在册。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研究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观念。

8.成果推广,互相学习。推选3名学生把全班每一专题的论文整理成册在班上传阅交流,并将其中的两篇优秀论文整理成演示文稿,作为该主题研究学习的成果上传到校园网的本专业网页“教与学”栏目中。

(四)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模式的实施班级——数理系2006级理科大专班学生(36人)进行了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是:喜欢采用上网查资料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有2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6%;熟悉和基本熟悉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的学生有34人,占94.4%;以后会和可能会自觉运用网络去搜集信息资料的有33人,占91.7%;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对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积极作用的有29人,占80.5%;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的有31人,占86.1%;认为这种活动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有32人,占88.9%。从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书面总结及研究报告看,主题研究学习收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1.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自主策划和开展研究活动,自主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自主评价、调控和反思研究过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丰富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共享,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开阔了学生的教育学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状况和问题,在丰富、鲜活的教改资料中生动地解读、理解和构建教育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的技能、信息能力及综合素质。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基于网络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网络操作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而主题研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辨别分析、加工利用,从而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4.能推动学生互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与以往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是,主题研究的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研究的方式来完成的,学习的总任务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子任务,由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来承担,子任务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总任务的完成质量。因此,为了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互相交流、沟通讨论,从而锻炼和培养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

(五)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把握教师在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克服以往教育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统得过死的弊病,又要防止忽视教师的作用,对学生放任自流的做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启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绥化师专学报,2002(3).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篇5: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公共教育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打造合格教师的专业基础课,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培养学生的从师素质。“四段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证明该模式能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希望通过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掌握的程度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四段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师院校普遍关注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但多数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上,这些改革固然重要,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师范生普遍不愿学习教育学课程的现状。为此,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改变这种不良局面,还应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打破公共教育学课程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被动局面,通过创立“启发引导、自学讨论、重点授课、解决问题”的四段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尝试,其收效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运用该模式实施教学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增强。

二、教育学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具有整体性、针对性、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的构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演绎而成,二是对成功教学经验加以归纳而成。教育学课新模式也应不仅寻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还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而创立。

鉴于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而课堂教学方法又有多种形式的现状,这也就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就目前的情况看,大致可归纳为三类:(1)一般教学模式。意指通常情况下最熟悉的传统惯例,即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板书、演示等方式向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传递信息,成为集体授课演示模式。

(2)个别化学习即自学教学模式。是由学生自己阅读指定的材料或教科书,以及利用实验室或其他教学设备,去发现和解决问题。(3)小组相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即小组讨论活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式的质疑、辨疑和解疑的方式。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所长,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育学课新模式的构建,就整体而言,仍应以传统的三类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同时兼顾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单就教师讲授这一环节,也有别于传统的“一言堂”,它是在加大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带着疑惑和问题的前提下而实施了重点讲授,并且这种讲授又是为了日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应该说,学生在此种模式下的课堂参与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涨。

三、“四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启发引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所讲授内容的任务和方向,即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该环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每节课的引言设计要更加精心。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倘若引言精彩,引人入胜,便会抓住学生的心。否则,将会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讲“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一节时,常规技法是把五个环节逐一介绍,学生能记住教学内容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启发引导教学模式中,应着重第一环节“备课”的启发和讲解。上好课的第一步是做好备课工作,这亟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引言中可以这样设计:先在黑板上有意将“备课”的“备”字写成“背诵”的“背”,刚写完学生便小声议论“背字写错了”。教师可以问:“为什么错了?‘备课’不就是要把所讲的内容背下来,上课时讲给学生吗?”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有人摇头,有人开始琢磨,急于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趁着学生热情高涨,教师接着说:“这个‘背’字我是故意写错的,应该是准备的备。那么,为什么是准备的备,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呢?”几句话,让学生明白了这节课的任务和方向,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正是从学生急于想要了解的问题中产生的`。

教育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比较抽象、深邃,正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把高深的哲理变成浅显易懂的俗语,进而为学生搭起步入知识殿堂的阶梯。

2.自学讨论。自学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自学讨论式教学,通常可以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给学生布置自学提纲,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自学提纲的详细程度应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而定。开始时提纲要详略些,日后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纲可以略写,并可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边学边想,深入理解。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可注意巡视,检查自学情况。第二步,相互议论。学生自学完教材以后,对思考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程度不同,这时前后左右以及同桌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交流个人自学所得。此时,教师仍可注意巡视,掌握学生议论的情况,也可以参与某几个学生的议论。议论声逐渐减弱直到消失,表明已议的差不多了,应适时转入下一步。第三步,讨论发言。按思考题的先后顺序,逐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并把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点写在黑板上。第四步,总结提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见解、观点,引导学生再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恰当的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

3.重点讲授。重点讲授是指抓住关键性问题讲深讲透,以点带面,配合第一环节,通过启发引导,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学论中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一节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由于它是理解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为此,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必须采用重点讲授的方式。而“教学原则”和“自学方法”两节则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做到“学懂会用”即可,这期间如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个别答疑和集体辅导的形式帮助消除障碍。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学课需要更新和补充的内容也很多,再加之课时所限,因此,课堂教学除重点讲授外,还存在着 “精讲”这一问题,以便能把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同时又为他们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先后将“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相关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实践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等理论界及实际工作中所探讨的热点问题,配合“精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4.解决问题。开设教育学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此目的将是构建新模式所必须要顾及的。

鉴于教材中的内容多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这对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未免枯燥无味,不仅不利于理解,更不利于应用。为弥补这一不足,在该环节中,可以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大体经过三个步骤加以实施:一是出示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唯有这样,方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二是组织讨论。将选择出来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同时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去分析案例,并注意随后进行广泛的研讨。三是总结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做,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性的说明或进行提高性的讲授。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6: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师范教育将进入调整阶段。控制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将是师范教育的长期发展趋势。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师范生比重大,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不完善等,在调整过程中将面临严峻考验。只有加强师范生教师素质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因此,改革教育学课程教学,提高教育学教学效果,对教师培养、师范院校生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基础必修课,在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和态度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其应有地位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课时偏少,时间缺乏弹性,且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实见习等教育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乏必要的科学分工和协作,课程设置逻辑顺序颠倒,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教育学课程本身的知识技能部分和实践能力培养部分设置不合理,要么脱离,要么仅取其一[1]。

(二)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教学实践

现有公共教育学教材体系大多沿用前苏联教育学模式,内容单调、抽象、空泛,缺乏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这些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而覆盖面过宽,针对性不强,导致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给人以庞杂之感。而且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即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不能反映当代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成果。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

多数学校开设的教育学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几个班一起上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多运用讲授式教学法,课堂上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较少运用教学互动、讨论、科学研究、课堂辩论等方法,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的原因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学校方面

教育理论知识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专业特性。然而,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往往更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知识重视不够的现象。教育学课程一直被列在公共必修课程系列中,与体育、哲学等都被视为非专业课程。在“公共课程”的统称下,教育学与其他公共课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被掩盖,这也使师范院校的本质特色被淡化。这种“轻师范性、重学术性”的倾向在师范院校的转型过程中更加严重,导致学校在教育学课程建设中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科发展停滞不前,不仅降低了该课程在师范生心中的地位,削弱了师范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加之师生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消极态势日益增强[2](P73)。

(二)学生方面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有知识、高学历就能当教师”的观念,导致高师院校忽视教育类课程建设。许多师范生也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认知不足,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意识,缺乏学习教育学科的热情与紧迫感[2](P77)。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学教育是专业对口教育,专业课学好了自然会成为一名好教师,因而,轻视公共教育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导致自身教育类知识不足,就业能力差。

(三)教师方面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主要有教育学专业教师任教,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对其他系科的知识缺乏了解,教学时无法联系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到生疏、空洞;另一方面,对有关基础理论学科如哲学、文学等知之甚少,理论修养较差,理论思维层次不高,从而制约其对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导致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大部分公共教育学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基层工作经验。加上平时不善于吸收、积累基层的先进工作经验,导致他们授课时无法举出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无法结合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最终给学生留下“泛泛而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印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认识

我国教师职业专门化进程缓慢,是影响包括公共教育学在内的高师整个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深层原因[3]。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高师学生对教育学科的看法,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人们认识到教师职业专门化的重要性,切实推行教职专门化。例如,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建立统一课程标准,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实行教师教育课程证书制度,力戒形式主义,严格要求;建立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教育课程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教育科学证书,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依据之一。其次,师范院校应将以公共教育学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和师范教育发展相联系,同时,将各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证书获得率作为衡量师范院校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此推动师范院校包括公共教育学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发展。

(二)加强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薄弱是导致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为改变教育学教材杂、乱、旧的状况,可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委员会,集中优秀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学第一线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编写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权威版本的教育学教材供各师范院校选择。各版本的教材应综合相关教育学科精华,充分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结构和层次合理性,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或实验成果,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考虑公共课的特点,教材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及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4]。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其现实意义上都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5]。教师素质不高是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应组织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师范院校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具有丰富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精通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担任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对缺乏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补课措施,提供条件安排他们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体验教学。同时,设法扭转对待专业课和公共课厚此薄彼的倾向。每个教师既要上专业课,也要承担一定量的公共教育学教学任务,将待遇、职称评定和职务晋级与公共课教学挂钩,并定期评估其教学效果。通过完善制度使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才智,变消极应付为积极进取,不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努力探索师范学生教育学教学的新方法,开创教育学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

(四)加强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只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知识理解、运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行讲、练、用结合的方法。

1.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要求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因此,专题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发展思维,锻炼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5]。

2.采用问题教学法,注重课堂讨论

问题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实际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改实践。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以质疑的批判精神探究问题,审视教材内容和改革实践,可以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

3.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教育学的教学研究论文

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教学,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思品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就能得到有效统一。

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仔细思考一下“学生

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

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QQ聊天、互发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

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

态很自由、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

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

理、导行”的三维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

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

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

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

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要利

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

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

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

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

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用“活”并超

越教材,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

向社会。社会生活赋予了思品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同时

也是思品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为思品课教学涂上“七色彩虹”。教师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引

导学生养成参与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会

学”。思品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思品课教

学的明理、导行之目标。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

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

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披文以入情”,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

篇8:有关我国教育学的研究

目前, 我国教育学的概念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生成机制都存在许多问题, 如概念模糊、概念片面、生造概念、简单移植概念, 造成教育学领域的思想混乱。

1、概念主观色彩过浓

教育学的科学概念自身存在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 它既是对真实教育世界的反映, 又体现着作为认识主体的教育学者的创造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形成过程表达了从真实教育世界抽象化为教育概念的符号世界的逻辑线路。然而, 我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大多是“照搬”国外的教育术语或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 许多概念缺乏“教育事实”基础。教育学的概念知识生产既脱离了中国教育实践及其社会条件, 也违背了教育学科学概念演化的内在逻辑根据。

2、概念模糊不清

概念均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一个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 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对一个给定的概念而言, 其内涵和外延有着确定性的一面, 这是不同概念得以区别的前提, 也是概念作为科学认识的基本单元的重要保证。教育学的科学概念的客观性、清晰性是由其稳定性实践来源决定的。

3、概念缺少理论灵魂

由于教育学缺少统一的理论灵魂, 概念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有时甚至同一概念在同一本书不同的章节的解释也不一样。尽管不少学者对教育学的概念的精彩分析, 像在教育学知识海面上泛起的点点波光, 但人们却不知道这光从哪儿发出的。造成目前中国教育学基本概念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外部因素外, 主要是教育学研究者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漠视、对西方文化教育盲目崇拜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研究心态, 以及教育学发展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基本的学科规范和自我反思意识淡薄等弊端。

三、我国教育学概念的价值

1、具有科学的理论价值

教育学的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就是为了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并使之成其为一说。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提出并建构了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五个科学概念, 成为中国教育学的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它从新的广度、深度与高度突破了以往教育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同以往的教育学有本质的区别。

从教育科学体系发展来看, 我们可以提出和构建一系列新的分支科学与学科。从学科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来看, 可以提出与构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学, 语文教育创造学, 数学教育创造学, 外语教育创造学, 物理教育创造学, 化学教育创造学, 生物教育创造学, 音乐教育创造学, 美术教育创造学, 体育创造学等。从不同阶段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来看, 可以提出与构建高等教育创造学, 成人教育创造学, 终身教育创造学。从不同种类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来看, 可以提出与构建家庭教育创造学, 社会教育创造学等。总之, 它能推动教育学与整个教育科学体系向更新、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更好地发挥其理论价值。没有这种概念创造, 就不会有相对独立的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和创新的教育实践。

2、具有科学的实践价值

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 在更新、更广、更深和更高维度上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和教育规律, 它具有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与创造实践性。因而它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创造优秀人才的一切活动, 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

引导全体国民树立教育创造理念。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大多都受教育传习的思想理论观念的影响, 主张教育要进行创造性的传授与学习的同时, 更主要和更重要的是教育要进行创造, 使教育创造思想美德、知识智慧、能力技能和身心健康, 使人的德、智、体、美、心全面和谐发展。

激励教育活动中的人自觉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实践价值。不仅能帮助人们树立新的理念, 提高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与能力, 而且能使人们自觉地运用它去进行一切教育创造人才的活动。这是因为它的思想理论与方法, 对人们有启示和实际指导作用, 人们有兴趣、有信心和有决心去在教育活动中去运用它, 把教与学、知与行、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 不断使教育创造人才的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充分发挥其实践价值。以教育创造为灵魂的教育学的科学概念体系的形成, 必将不断促进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卢曲元.教育本质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8, (2) :3-15。

上一篇:毛中特知识点总结下一篇:达旗六个加强做好秋粮收购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