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故事--演讲稿

2024-04-13

中学生法制故事--演讲稿(共14篇)

篇1:中学生法制故事--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扭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过分宠爱子女,无原则迁就子女的要求,养成子女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蛮横、粗野、为所欲为等畸型性格,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惜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铤而走险。也有的父母脾气暴燥,子女一有问题,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子女产生对抗心理,或者造成悲观、自卑心理,失去进取心。还有由于有的家庭父母残缺,有的是去世或者有的是离了婚,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失去精神支柱,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多疑、孤僻等病态心理,形成人格分-裂与性格障碍。也有的虽然父母健在,但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父母榜样教育不良,自己整日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思想不健康或者作风不正派,或者行为不检点,这样时间一长,他们的子女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染上恶习,导致有样学样,也走上犯罪道路.据我国某城市对20xx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的24%来自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世的家庭,另有20%是家庭其他成员有过犯罪记录的,余下的人是因为缺乏父母管教。

不良的社会影响,引人误入歧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思潮并存,有些丑恶现象容易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如说有钱就有一切这种观念,他们作案时心安理得,根本没有一种负罪感,直到事发东窗才追悔莫及。还有就是现在大街上到处是录像网吧,受到录像网吧里非法出版物的影响,从中学到一些作案方法后不惜以身试法,以致走上犯罪道路。3、放松自己的思想建设,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以为这只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辩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求上进。不懂得自尊自爱,只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甚至发展到逃学弃学,过早地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很快走上歧途。

谢谢大家!

篇2:中学生法制故事--演讲稿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制教育”。

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法律知识。说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法制社会,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运作。也许有些人会不同意这一点,认为人应该有自由,自由是由自己决定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的社会里,你能不顾一切地追求这样的自由?当然不能!作为一个社会人,你不可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你不能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拥有的自由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自由。

如果没有法律,或者我们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就没有自由。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可以有和平与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试想一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既然法律如此重要,我们应该遵守法律和规则。

中国有句古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讲道理。如果我们都不讲道理,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必须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好好学习它,而且要合理运用它,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国家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公民自觉守法,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对于执法机构来说,普及法律的意义在于能够促进执法机构更加公平、更加公正、更加合法地履行职责,惩罚犯罪分子,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肯定有很多人同意我的观点吧?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养成守法的好习惯,我们应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一件小事,它是你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也许你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好公民,也许你在不经意间违反了规章制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过马路时,你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吗?

你是否牢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规则?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体现我们的素质和修养。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自己,请学习法律,从我做起!

篇3:中学生法制故事--演讲稿

故事是观众最熟悉的事物, 因为它时刻都在人们身边上演, 有评论家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 故事来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发端自恒久不变的人性”。而纵观当前电视业的发展, 法制节目之所以能大受观众欢迎, 它情节曲折的故事内核功不可没。随着电视消费文化的改变, 许多传统的法制节目迅速转变自己的节目形态和语态, 向故事化靠拢。例如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等等, 面对故事化的浪潮, 如何讲好法制故事, 形成观众的收视欲望, 成为了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不可回避的课题。

可以说, 在法制故事中如果没有主持人, 那么这个法制故事有可能只是一部专题片, 只有加强了主持人的个性魅力, 法制故事才会有最鲜活的招牌, 由此可见, 主持人能否讲好法制故事, 对一档法制节目的成功与否影响深远。下面, 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与感悟浅谈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应如何讲好法制故事。

1 主持人在法制故事中应发挥的作用

法制节目中主持人形象是这档节目的灵魂与招牌, 他在节目中应起到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点。

1.1 交待法制故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法制故事的基本要素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事件的起因以及故事的背景等。这些元素固然可以用解说词来完成, 但如果平平地用解说词交待而缺乏生动, 就会给人感觉像是在播报新闻, 无法产生对法制故事的收视期待。另外, 如果在解说词中交待这些元素, 空镜与画面的选取就费功夫, 动辙会让观众觉得画面与交待的元素无关, 或是因现场模拟情景再现而让观众产生一种很假的感觉, 无法引人入胜, 而在这个时候, 用主持人的生动精彩的讲述来完成基本要素的交待, 一方面可以避免无效画面的使用, 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非常准确清晰地交待各种关系、来龙去脉, 给人以贴近、真实、生动的感觉, 还可以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体现讲故事的魅力。

1.2 设置法制故事的悬念

讲故事离不开悬念, 而法制故事也是由一个个包袱或者说一个个悬念构成的, 没有悬念的法制故事就像白开水, 也无法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法制节目。悬念设置虽然直接取决于故事结构的安排, 但主持人在适当时候提出一些合理的推测, 能够让观众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跟随主持人的引导, 加入自己的联想和猜想, 非常自然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引领观众带着问题和兴趣收视。例如哈视台《方圆之间》栏目曾播发过的一期名为《古城金店抢劫疑案》的节目, 整个故事由主持人的悬念设置而一波三折的推进, 从深夜出租车司机遇到的拦车黑影抛出悬念, “拦车的人是谁, 深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随着故事的展开, 观众获知原来拦车的人是报案人, 依兰县的古城金店被抢, 那么抢金店的人是谁呢?这时主持人又抛出了个悬念“金店的黄白金首饰高达200余万元, 而当晚犯罪嫌疑人只拿走了七十余万元的首饰, 且全部为黄金, 而较名贵的钻石、白金却安然无恙, 而最蹊跷的是现场没有任何翻动的痕迹, 嫌疑人应是特别熟悉金店情况的人”。这时, 主持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金店老板赵龙, 难道是他吗?”而通过接下来侦查员的调查, 从做案时间及动机等诸多方面推翻了这种假设, 这时最熟悉金店的人就剩下更夫了, 也就是报案人, 而主持人在此悬念的设置使观众对更夫是否监守自盗产生了浓厚的收视兴趣, 而接下来现场的指纹提取又排除了更夫作案的可能, 这个时候看似山穷水尽, 却又被主持人另一个包袱“侦查员在现场又发现了一枚鞋印”而使故事变得“柳暗花明”, 而鞋印的排查又引出了巡控录像, 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水落石出, 嫌疑人浮出水面, 案情真相大白。由此可见, 主持人悬念的巧妙设置恰如烹调中的佐料, 妙加而味美, 但如果主持人单纯地脱离故事逻辑地去设置悬念, 就会陷入“为悬念而悬念”的境地, 则又会无味至极。

1.3 讲述和点评体现故事的精神内涵

目前, 观众对电视法制故事的要求已不满足于情节和猎奇, 而是希望通过节目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法制节目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电视法制故事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难免会涉及一些社会问题, 观众在看完这样的节目之后, 有时不是精神愉悦, 而是对人际世事的茫然和失望, 此时, 主持人就必须要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 其实也是作出媒体应有的一种引导, 主持人可以就故事进行清晰易懂的分析, 带领观众摆脱灰色的情绪, 正确地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 从中吸取应有的经验教训, 不但要引以为戒, 还要受到教育,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让类似的案件发生, 警钟长鸣, 从而达到客观理性。这样的引导和点评对于电视机前的未成年人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法制故事揭露假恶丑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真善美, 如果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切对假恶丑的记录也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 主持人还可以引领观众去感悟法制故事背后真正的社会意义, 从而超越有些节目赚人眼泪、引人同情或招人责骂的低级层面。比如,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哈市香坊区的一个男孩长年被母亲关在铁笼里, 据其母亲介绍, 该男孩患有精神疾病, 为了防止其危害四邻, 才不得不这样做, 主持人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挑出对孩子母亲的指责和批评, 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 那就是孩子目前的疾病是怎么造成的, 由此引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经历, 该男孩生活在单亲家庭, 母亲一直在外打工, 父母之爱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久而久之, 导致了精神疾病, 这个问题的提出, 使得人们引发了对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精神类疾病患童的看管和监护问题。

1.4 追踪故事的最新进展和最终结果

法制故事大部分是已经发生的, 而也有一部分故事、案件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而编导在采访制作节目的时候, 事件往往还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 甚至在节目播出之后, 事件又有了突如其来的变化, 对于编导不可能预知的结果, 有时候就要靠主持人的讲述来弥补了。例如哈市糖果酒吧的伤人案件, 案件从侦查到审理、诉讼, 过程很长, 其间在记者拍摄制作完节目之后, 往往又会传来该案件的最新情况, 再如那些诉讼类案件, 法院的宣判结果都滞后于开庭审理, 因此都要靠主持人在故事的讲述中交待最新进展和最终结果。

2 主持人在法制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主持风格

法制节目主持人要在全面系统地了解案件的基础上, 熟悉观众的实际需求, 在故事讲述上做到有的放矢, 语言表达、主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是人们最主要的交际方式, 同样的目的会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法制节目主持人在讲述法制故事时语言样式应不同于新闻播音的“播”, 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说新闻的“说”, 而是一种更个性化、人格化的口语语言, 更具有亲和力和人情味, 以观众喜闻乐听的话语方式来主持节目。主持人讲故事时的语言应具有风格性, 语言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诸多特点的综合表现, 包括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 主持人语言风格集中体现了运用语言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要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主持实践才能显示出来, 并形成为观众所接受的风格特色。另外, 在法制故事中, 经常遇到情与法的交锋, 我们发现有理的不一定会让人同情, 无理的不一定让人冷漠, 这要求主持人在情与法的语言关系处理上把握分寸火候, 不温、不火、不超、不过、不夸张、不缩小, 不妄自菲薄, 不添油加醋, 法制节目主持人要正确处理情与法两者的关系, 要有责任感、正义感, 不能麻木不仁、冷漠、懈怠或傲慢矫情, 要用真诚打动人心、感染人心。

此外, 主持人要想讲好法制故事, 还应具备主持风格个性化, 个性化是主持人缩短与观众心理距离的重要手段, 是观众接受主持人和法制故事的特殊审美需求, 它要求主持人用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符合及非语言符号来显现, 个性化主持是主持人个人生理素质和社会环境及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一个人心理特性和精神风貌的外化, 是个人思想、品性、修养和能力在语言应用中的集中反映, 富于个性的主持风格应当具有独特的味道和格调, 主持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要与栏目特色和受众定位相互有机地融合, 法制故事的内容要求主持人要爱憎分明, 语言讲究分寸, 以独特的表达赢得观众。

个性化主持是当今传媒激战背景下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制胜的法宝, 也是传播的主流趋势必然走向, 只有个性鲜明, 独具魅力的主持人才能脱颖而出, 成为被观众注意和选择的对象, 而个性化主持人也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吸引受众的关注, 发挥着招牌作用, 主持人个性化的发展是电视法制节目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媒体形象的重要条件,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金飞、北京卫视《法制进行时》的徐涛等等, 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看到主持人就会立刻对栏目的定位和内容特点有所了解。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标识和灵魂, 也是一个节目重要的外在表现, 各大电视台争相打造自己的主持人, 辽宁电视台《王刚讲故事》邀请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刚担纲主持, 河北卫视的《天下故事会》则请著名的评书大师单田芳加盟, 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主持人功不可没, 法制节目主持人因法制故事而受到关注, 法制故事也因主持人而尽显魅力, 两者相得益彰, 唇齿相依, 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更应该苦练内功, 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素养, 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 不断提升, 讲好法制故事, 打造品牌法制栏目。

摘要:面对故事化的浪潮, 如何讲好法制故事, 已成为了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十五年的从业经验与感悟从“主持人在法制故事中应发挥的作用、主持人在法制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主持风格”等方面阐释了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应如何讲好法制故事。

篇4: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关键词:法制;教育;系统化;单元化;网络化

为了配合学校普法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就此项工作谈几点看法,恐有不当,仅是抛砖引玉。

一、法制教育系统化

法制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有机结合,并持久地、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需要精心组织,周密设计、做到系统化。法制教育系统化是指: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德育工作不同时期的重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等等,使法制教育以日常德育工作为依托,做到细水长流,使法制教育长期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学校就要确定如下计划:

1.开学初,请公安、司法部门的专家、领导,与学校磋商,与班主任座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我们为什么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动员报告。

2.利用节假日前夕,春游、秋游高潮期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和辅导活动;利用国家规定的法制宣传日,如“3.15”、“6.26”、12月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进行各类专项法律的学习和讨论,这样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空间,让学生自然地记住这些节日,从而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

3.接近期末和毕业班即将毕业时,学生将大批流入社会,此时就要安排《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民法》和《刑法》的学习,使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挂钩,与爱国主义挂钩。以上工作安排,使法制教育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法制教育单元化

如果整个法制教育是一个系列化的链条,那么法制教育单元就是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在每一个单元中,学校要恰当地使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进行《国旗法》单元教育时,可以利用当地的老红军,老干部来给学生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的革命传统报告;国庆节时,利用多媒体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将一些国际性的体育盛会上出现的升旗,奏国歌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这些活动,使《国旗法》单元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有力的深化。随后,各班又以唱“红歌”为题,举办各式各样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其中优秀的作品可选为国旗下的讲话材料,或者在校园进行广播,或者在宣传栏中展览。这样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紧凑、完整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单元。

三、法制教育网络化

认得成长在很大程度是哪个受环境的影响,校园是环境的一部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品格、气质、情操、能力、智慧,个性发展诸多方面的形成。所以,法制教育必须社会网络化,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在优化育人环境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使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班会、深入到团队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之中。比如学校专门设立普法宣传栏,张贴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图片,并将学校的校训、《中学生礼仪标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字画、名言警句等张贴在走廊、过道及教室的醒目位置;并设立每天校门口的“纪律监督岗”,纠正学生的陋习,树立学生的形象,展示学生的风貌。还利用班会课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案例解析、模拟法庭、“我是小法官”的活动。团委会还可以举办“法制之窗”之内的手抄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②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网络,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是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二是使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信息反馈作为家、校双方的教育重点,使学校、家长“联手”管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继而形成合力,减少学生违法违纪的诱因,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网络,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街道(村)居委会、派出所、公检法、共青团、妇联、教育等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做到互相配合。如寒暑假期间,学校与街道(村)居委会、派出所、妇联取得联系,建立好对学生的检查、监督、评价机制。假期结束,街道(村)居委会统一填写假期活动考评表,家长签字后交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依据之一。

篇5:中学生法制故事--演讲稿

选手姓名:

打古镇中学易霞

法制伴我成长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制伴我成长》。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的高度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对国家、社会、被害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的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其实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同学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让我们认识到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今天,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青少年沉迷网游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真实的案例。

“她让我没有一点上网自由,我恨她,请帮我除掉她,愿意者请与我联系。”这是一个山西少年在网上雇凶杀母的帖子,只因为每次上网都受到母亲的阻止。可悲的是,几天后山西省运城市一名同样沉迷网游的初中生,为了200元“报酬”成为凶手,他们竟联手将这位母亲砍死。无独有偶,远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的胡某,年仅16岁,在网吧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的玩家“捅”倒。而坐在一旁的同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

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了几句。在网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同龄少年的胸口,导致他当场死亡,而胡某则又坐回电脑前,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人了?会不会坐牢?”最终,他们在无限的悔恨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检察院调查显示,大部分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作案的诱因、作案的勇气甚至作案方式都来源于网络游戏。一些网络暴力游戏从2D升级为3D,动画效果极其逼真,游戏人物杀人或被杀时,血光四溅。这样长期的、无数次的“杀人”训练使玩家变得情感丧失,对生命麻木,血腥而直观的画面加上充满挑逗性的文字,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模仿欲,使他们由“网上搏杀”到“仿效杀人”,由网络游戏高手演变成为现实中的凶犯。

我以前就想不明白,这些和我一样未成年的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了解了网络游戏,我才明白,他以为人被杀死之后,可以像游戏里的人物一样,在下一局中死而复生,继续厮杀!可生命哪里有下一局啊!

血淋淋的事实显示,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事件,向我们阐述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像的,不懂法律是极其愚昧的。我国法律做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如果人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

我们在享受法律保护的时候,也必须法律规则。而遵守法规的前提就是要认清犯罪危害。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但是,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犯罪。

河流虽急,沿着河槽流;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我们要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既能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在法律的“屋檐”下,我们将会在灿烂的阳光中沐浴一方平安,健康成长,愉快生活,让生命的一泓清泉,永流不息。

篇6:法制故事演讲稿

在这里,我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就是:一个家庭里不能有哪两个人?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病人,我想病人大家都能理解,另一个是-------------,我先卖个关子,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一件我去年亲身经历的案件。

沈小弟,男,52岁,汉族,苏州市人,大

专文化,中共党员,原沧浪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原苏州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2004年2月7日因涉嫌受贿被沧浪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2月20日,被逮捕。4月16日,沧浪区人民法院以受贿720000元人民币、5000美元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0000元。

人性本善,沈小弟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呢?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沈小弟犯罪特点:

一、犯罪的特点:

(一)受贿原来不缺钱。

沈小弟出身在江南名镇周庄的一个商人家庭,据说还是沈万山的后人。一家人的生活相当不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小弟的父母做起了丝绸生意,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自己又有着七、八万的年薪,和妻子两人也有十几万的年收入,加上母亲不时的贴补,以及这几年买下的几处房产,一个相当富有的三口之家,就连沈小弟自己也说,“我不缺钱花,家里生活确实不错,已远远超过了小康标准”,那么不缺钱的他为什么会走上犯受贿罪道路呢?我们接着看他犯罪的第二个特点。

(二)痴迷赌局 不能自拔

提到打麻将,还有一段由来,原来沈小弟并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每天把 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的老母亲看了心疼,为了让儿子放松一下,就鼓动他学打麻将,说以后退休也有个业余爱好,但善良的老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她懊悔一辈子。

刚开始,沈小弟打麻将只是“小来来”,只和自己的亲戚,连自己的下属都不打,“决不打感情麻将”,这是沈小弟最初的原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成功,环境的改变,慢慢地,不知什么时候起,他的那个原则早已经被他抛到脑后了。

2003年上半年——沈小弟生命中的转折点,他结交认了社会上的一些所谓颇有身价的老板,命运的车轮开始倾斜了,赌局在不断升级,赌注也在不断的升级,从最初的一个花2元,到5元,20元,50元,最后到了200元,输赢也从几千升级到了几万。聚赌的地点也从家里转移到了吴宫喜来登、胥城大厦高级酒店。

十赌九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春节这半年中,沈小弟在赌桌上输掉的钱达到了几十万之多。

那么为什么沈小弟如此痴迷呢?我们听听沈小弟对此问题的看法:“之所以在赌博上面一发不可收拾,实乃这些钱来得太容易。”对的,钱来的太容易了!钱来的容易,所以输起来也不心疼,更加赌的厉害;赌的厉害,更需要金钱,就更贪婪地索要。这使沈小弟在犯罪的深渊里越走越远。

(三)疯狂收敛钱财

从2003年7月到2004年1月短短的7个月间,沈小弟所收受的贿赂高达76万元之多。月进10万余元的速度令人惊讶!2003年7月上旬,沈小弟被区区30000元打倒了,这是他收受的第一笔贿赂。他收了之后,还是有些害怕,心里还告诫自己下不为例。

但是贼手伸出去以后是再难缩回来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沈小弟就来者不拒,一而再、再而三的心安理得收起了别人的钱。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开始还是真客气,后来就是假客气两声了。

再后来,他收受贿赂的方式也从在家里坐等上门发展到开口索要。有一次,他开口就向下属公司的经理要20万,由于该经理当时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现金,将仅有的2万元分文不剩地给了他,但过后该经理又心领神会地分两次给了他28万,如此大的数目,沈小弟客气了两声就收了下来。

“反思自己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后怕的。如果不是检察机关及时查处,以月进10万元的速度计算,几年下去自己也将和报道上的有些人一样,受贿数额达到几百万之多甚至是千万。届时所受的可能就不仅仅是牢狱之苦,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终结生命的一击了”。

李真也有同样的话语,“对我的立案侦查如若发生在5年前,绝不会有如此严重的问题,但若发生在5年后,也一定会比今天的问题还严重。”那么沈小弟为什么会如此肆无忌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第四个犯罪特点:

(四)知法犯法, 心存侥幸

沈小弟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私心膨胀,把权力置于法律之上,同时又心存侥幸。

篇7:法制故事主题演讲稿

大家好!

当个“法盲”可不好

孔欣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她在学校是一位乖巧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她的父母都特别爱她、宠她。她一直饭来张口,钱来伸手。在他们看来,只要孔欣学习好,考个好学校就行。

一天晚上,放学后不久,孔欣父母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的一头传来了一个凶恶的声音:“你女儿在我们手里,如果想要她活着,拿10万元来!不许报警!”接着,传来了孔欣的哭声:“妈妈来救我!这里好黑!”妈妈一听,顿时呆住了,女儿被绑架了!爸爸一把夺过电话:“你到底是谁?”电话那头只说把钱放在某处,然后就挂断了。

孔欣平时花钱如流水,每个月都要多元,父母开始对她平时花销有所控制,哪知发生了这种事。

孔欣的父母坐立不安,突然发现孔欣的书包扔在了床角,就赶紧翻看女儿的书包,结果翻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和陌生人说的一模一样,字迹却是孔欣的!

爸爸明白了几分,这时电话响了:“钱准备好了吗?送到……”爸爸突然问:“小欣,是你吗?快回来吧,这可是犯法的,如果公安局进行调查,你就涉嫌敲诈罪,将受到法律制裁。”后来,孔欣回了家,她承认自己是想诈一诈父母,才自编自导了这场闹剧。

孔欣是个聪明的孩子,父母也望女成凤,但差点儿犯了法,因为孔欣在父母的溺爱下,大手大脚惯了,当她的行为受到控制时,她受不了,才发生了这场闹剧。所以青少年要多学习法律常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篇8:法制故事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体系的一种重要类型, 法制故事类节目经过20多年的成长与发展, 在当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和水平, 也成为了近年来成长速度较快、质量稳步上升和品牌建设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但法制故事类节目的“繁华”现象背后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节目定位及形式趋同, 这是目前法制节目最大的问题, 有特色的栏目太少, “克隆”现象非常严重, 地方台和中央台之间、省级台之间等都呈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难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 节目内容法制含量不够, 现在有的节目很多都是注重情节扣人心弦, 节目结束后仔细体味才发现只是故事讲得很精彩, 可是法律知识却很少, 节目传递的有效信息和法制精神都远远不够。

(3) 从业人员法律专业素质较低, 导致他们做的是法制节目, 说的却是外行话, 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准确、规范的使用专业法律用语, 或者是混淆一些定义。另外由于本身的法律知识的欠缺, 有些主持人在节目中与嘉宾、专家交流时不知他们所“云”, 更无法将专家的话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传达给受众。另外还有一部分节目为了追求自然亲切, 选择主持人时只追求口语化, 常会出现普通话不够标准等问题。

(4) 内容选择过于狭隘, 目前国内的法制节目关注刑事、民事案件比较多, 相比起来, 对于行政法、合同法、国际法等方面的话题关注的明显不够。在节目内容上对历史上和国外的案件关注的略显不够, 往往为了追求轰动的效果或是一时的收视收听率, 关注大案要案, 忽视了很多虽小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

(5) 节目内容过于纪实, 有的法制节目为了争收视率, 过多关注凶杀暴力、色情、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题材, 过细的展现犯罪分子的作案方法, 甚至用暴力色彩很浓的语言、情景再现的方式再现犯罪过程, 详细披露司法机关的侦破思路和侦破手段。对未成年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甚至会培养犯罪分子的反侦察能力。

(6) 节目宗旨偏移, 过于迎合受众, 低俗化。现在有些栏目为了争收视率, 剑走偏锋, 竭尽猎奇渲染之能事, 导致节目宗旨偏移, 节目低俗化。讲故事只是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一种手法和技巧, 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如果过度强调和“开发”节目的故事性, 势必走向低俗。

(7) 舆论监督容易错位, 有些栏目由于从业人员法律素质不高, 在节目的舆论导向方面把握不准确, 容易加入个人情感, 错误的引导受众的舆论方向, 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法制故事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作为电视媒体提升收视率, 扩展市场份额的主要节目类型, 法制节目具有强有力的市场价值, 而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 依法治国的战略实施, 市场经济的深化, 公众法律意识的急待提高, 法制节目有着巨大的生存和提升空间。

(1) 节目形态的创新

法制故事类节目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就是节目形态, 法制节目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节目的制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有法制讲座类、个案专题类、法制综合类等等。多种类型的并存可以提高法制节目的整体水平, 不仅能够在普法上形成互补, 更好地促进法制建设, 而且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 形成电视台的一个优势的收视点。

(2) 节目内容的挖掘

在节目内容匮乏的情况下, 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要挖掘报道的深度, 要对案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心路历程等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挖掘, 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探讨法律与社会, 法律与人等等关系。另一个是要拓宽报道的题材, 可以对历史上的大案、奇案, 对国内外的要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收视率而过分的关注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另外可以对一些政策法律进行详细的解读, 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刑事、民事案件。

(3)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传播, 通过更多的社会活动, 在社会上树立一定的品牌文化, 开拓出节目的特殊性。或者可以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合作创办品牌栏目。至于节目本身也可以与法律专家、事件当事人或亲友进行良好的互动, 加深法律事件的深度挖掘, 来加深受众的印象。

(4) 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培养

作为一个法制节目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 才不致在主持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 影响到节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另外, 毕竟广播电视媒体也有宣传普通话的责任, 因此主持人也要在追求自然亲切的主持风格的同时, 注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要摆正舆论导向, 要客观判断分析案件, 不可带有过多的个人情感, 偏激地评论案件, 错误地引导受众, 轻者引发事端, 重者会由舆论力量影响到判决的公正。最后, 主持人在节目中还应该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关注人,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的命运, 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捍卫正义, 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节目的不断推陈出新, 很多法制节目面临着节目形式普遍趋同、选题匮乏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受众心理分析和节目案例解剖来了解受众对法制节目的需求, 据此来探索法制故事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有效的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来改进现有的法制节目和主持人风格, 从而探寻出法制节目的发展新天地。

关键词:法制故事类节目,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篇9: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中学生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11-02

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其中13——18岁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且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在13——18岁这个年龄时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高危时期,心理扭曲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的心理疾病,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导致学生违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家庭教育的不当,中学教育的错位,社会环境的恶化等。因此,这是社会、学校、家庭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补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一道道防线。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一方面产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没有理想的群体;另一方面人为地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 “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效果不错。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李市中学德育读本》,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读本》中案例的选取要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纪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每学年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法制板报评比、一次法制论文比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学校也应聘任从事法制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职教师。法律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很强的专业,而且现实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能正确地理解法律条文本身的含义,能熟练地运用法律规范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能灵活地把课本上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中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犯罪,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目的。对学校的一批“双差”生,我们应该请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教育者多进行心理矫正与辅导,让他们真正理解到父母及老师们对他们教育的良苦用心,让他们感受到还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在关心着他们,不至于走向错误的人生轨道。这样才能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当众多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家庭成员受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上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甚至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不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第一责任人。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对于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计划的内容告知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据学校计划,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定期的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家庭信息反馈,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制订相应的对策。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对那些品行不正、性格怪异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采取具体的监控、矫正措施。只有通过学校与家庭结合、支持、依靠、互补互进,才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总之,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

篇10:中学生法制故事

法制故事1

法制就是法律。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法律。但是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个人违反了法律,那他/她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虽然我国现在的法制还不太稳定,但是我们必须要遵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记得我在网络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某中学生林某因与同年级同学钟某发生矛盾后斗殴,当晚8时许钟某纠集同学挟持林某到校外一小巷内,将林某打倒在地。后来林某起身掏出水果刀,对其中的王某等人乱刺后逃离现场,王某被刺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1月17日,法院以林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这个年轻的孩子,那如花儿一样的生命!他正处于花儿含苞欲放的时候,可是,他一时的冲动,竟然酿成了令他终生后悔的罪过!试想,就算他走出监狱后,也会被世人唾骂。为什么?因为他杀害了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王某(受害者)的父母该多么心痛啊!

大家知道,如今发生的这么多交通事故的起因是什么吗?让我告诉你吧——也许是因为那些市民们不守交通规则,乱闯马路;也许是酒后驾驶的司机没看清楚就撞上去,找事之后迅速逃跑……就是这些“也许”,酿成了如今一幕幕的悲剧。我们应该好好的遵守法律,包括交通规则,不要让自己昙花一现便离开了人世。

现今,随着我们科技技术的发达,许多的不法商人都开始制造出了“假钞”。就是这些可恶的假钞制造者,这些可恶的假钞,破坏了世上原有的和平。

一个下岗工人,要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3人。当他东凑西凑、变卖家产后终于凑出了一些钱,开了一家小店。有一天,一个青年来买烟,店长十分开心,因为青年要买的烟价值100元。可是当店长用这100元去买些食物、生活用品时,却意外得知“这是假钞”。这个可怜的人不免痛哭,这可是他们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费啊!一家三口人,孩子买作业本要钱,自个儿进货要钱,妻子买生活用品、食物也要钱,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这让他这个星期如何生活啊!

大家想一想,面对一个这个样子的可怜人,假如你是那个青年,你会这样做吗?你会将手中那一张假钞无情地递给面前这个一贫如洗的店主吗?你会冷漠地把烟放回口袋,冷漠地离开吗?

如果我是这个青年,我就不会这样做。这样违反了道德问题。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抓捕这些制造假钞的不法商人,让假钞消失在这个原本应该和平、美丽的世界上!

不知道,你听了我的讲述后,有没有感觉到法制的重要性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遵守法制呢?

来吧,行动吧!

法制故事2

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与人治、德治相对立的。如果许多人都不受法治控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世界该变得如何?法治让人讲究文明,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少些人们的纠纷,使人们和谐,社会安定。

法治,无声警察

一个未满18岁的青少年,他的父母由于身体不好,而没有时间管他,他便像一个流浪子一样,整天游着,游着。他慢慢地迷上了电脑游戏,为了去网吧打游戏,有时甚至还逃学。当他没有钱时,他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母亲,无论是谁说的话,他母亲都会信。他就以她母亲的这一弱点,来求得他的奢侈之心。他回了家,骗他母亲说学校要买资料,需要交15元钱,他的母亲毫不犹豫的把15元钱给了他。

他继续逃学,并得寸进尺地向他母亲要更多的钱。直到后来,学校老师知道了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他,并告诉了被蒙在鼓里的父母,让他们认真监督他,不让孩子偷偷溜去网吧,然后让学生帮助他,让他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这么可贵的东西——情感!

法治,知心朋友

说到小学,我便想起了我的一位同桌,她。。

我每次出教室的时候,总感觉有一件不好的事要发生,当我回来的时候,发现我的一支笔不见了,反正是一支笔,我也没去探究了,但后来,这种情况出现很多回,我就发誓:这件事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有一次,我假装出去了(其实我在墙壁边谨慎地望着)。突然,我看到我的同桌,趁有些人不注意,悄悄地从我的位子里拿出一样东西来。我便跑去告诉老师,要老师为我做主。

老师把同桌叫去,同桌进教室时眼睛红肿着,后来,老师安排他一个人坐,并让她父母好好教育她,让她改正偷东西的行为。

法治,法治,就是这么厉害,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它看在眼里。

法治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治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法制故事3

每个国家都有法制,法制可以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不再发生争执,大家生活得快快乐乐,幸福美好!可是每当灾难的到来,经常是因为人们不遵守法制,所以让灾难有所来临。我相信上帝对每个人都有是公平的,只要人人都遵纪守法,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啊!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法制了,比如说老师教我们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妈妈教我不能偷东西,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走的噢……

走进小学的殿堂,我还听老师对我们讲关于学校的校规、校风一些学校的制度,小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遵纪守法,我真是一窍不通,后来我才明白只要人人遵纪守法,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以后我走进社会,只要法制永远在我心中,我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更加快乐!更加成功!

我要好好学习,遵纪守法,长大后,我要以法制第一,来报效伟大的祖国!为祖国更进一层楼!

只要人人遵纪守法,法制在我们心中,人们就会团结友爱,和谐友好,人们的灾难越来越少,生活过得幸福安康。

这将是多么和平、多么友好、多么美丽的世界,地球妈妈将更美丽!

让我们一起遵纪守法吧!

法制故事4

9月29号下午,老师和几名警官给我们上了一堂法制交通安全的的大课堂。

首先,校长为我们介绍了三位法制交通安全的副校长。

校长介绍完法制交通安全副校长,姜警官为我们讲了几条关于法律的事:1、有些同学,学习外面的黑老大,黑社会,叫了几个兄弟,见了不顺眼的学弟、学妹、就把他们打一顿,见了不听话的学生也一样。2有些学生,在家长、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去网吧。因为没钱,就问比自己小的学生要钱。开始是1元、2元、后来就是几十,几百的要,姜警官希望这样的学生可以停止违法行为。3还有一些学生去偷钱,偷同学的钱,偷同学书包里的零用钱,有的还去偷学校里的钱,有的甚至去偷停在学校附近的自行车。姜警官告诉我们,他们遇到很多这样的事例,这样已经构成了犯罪,有的学生还被公安机关拘留了呢!4有的学生不求上进,内心空虚,自己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他(她)没事干,用石头砸篮球架,对自己没有好处,还破坏了公共财产。所以,在这里,我呼吁大家:不要损坏公共财产。姜警官讲完,陈主任进行了总结,要求我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好公民。

接着,王警官为我们讲了三大点关于交通方面的知识:一交通安全形势:我国平均每年有10万人在车祸中死亡,50万人受伤。平均每5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车祸。想必,大家都听过篮球女孩的故事吧!4岁时,她的双腿被车撞掉了,下半身没有了,只有上半身,他的爸爸妈妈就把她放在一个篮球里,她不能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几年来,她一共磨坏了8个篮球。二、交通常识: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是我们经常见到了。交通信号灯分为红、绿、黄三种。红灯时行人以及车辆不能通过,绿灯可以走,黄灯时要等待。红绿灯是我国统一的交通信号灯。我们要爱护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交警与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的不一致,要听交警的指挥,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为达到非法年龄不能骑车上路.三、安全走路:行人应在人行道上行走。节假日外出时,不能一边走,一边看书,不三五成群的走,不追逐打闹。不突然从车前、车后下车,不能在车未停稳就拉开车门,等车靠边停稳后上车。

这一次法制交通大讲堂,让我懂得了很多安全知识,懂得了守法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一定要时刻要警醒。做一个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让生命之花绽放得绚丽多彩。

法制故事5

我们都生活在法治的社会里,法律无时无刻不在你我身边,没有了法律就没有了秩序。我们的国家如此的安定和谐正是因为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没有了法律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乱了套,如果要国泰民安,人的心中必有法律常驻。

某市一位杨阿姨到附近的邮电局营业厅办理电话安装,可此邮电局营业大厅贴出通告,规定凡在本市安装电话的用户,必须到其下属企业购买电话机用户办理装机手续的同时先交电话机款否则不予办理。杨阿姨在办理电话安装业务遭到拒绝后,将此邮电局的做法申诉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核实,指出企业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了不公平交易行为,并对其处以罚款。杨阿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们从小就已开始学习思想政治,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作为初中生的大家更应该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要懂得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与社会有关的法律,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自身滋生的基本素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法律就在你我身边!

篇11:中学生法制小故事

小时候,我不知道“法制”是什么,总觉得它庄严而神圣,进入小学生涯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法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在知法、懂法的过程中来尊法、守法,这是个循序渐近的过程。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因为起得晚,家离学校又很远,且离上课时间只差十多分钟。是爸爸开车送我去,可在路上要是爸爸以四十五码的速度加快到八十码的话,我可能不会迟到,倒霉的是又遇到该死的红灯,而我们的车就在前面,开过去又没人看见,我就叫爸爸开过去,可爸爸当时不说话,还是一动不动,直到绿灯亮了车才动。到了学校门口时,车停了,爸爸没立即开车门,而扭过头对我说:“小榕,你知道吗?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十多万人咧,要是只图节约时间,那所有开车的人都这样想的话,每天要发生多少交通事故。”今天爸爸给我上了一堂交通法规课,让我知道无论是开车的,还是行人都要学习和遵守交通法规。

还有一件事是:前不久,在安顺实验中学就发生了这样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件:三个中学生绑架了一个男孩。由于该男孩家里比较富裕,在外面过于铺张浪费,三个中学生因妒忌而成恨,在妇幼保健站门口绑架了他,而且残酷的把他杀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父母对儿子的悲痛思念,上演了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通过这个事例,我觉得中小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更应该学法、守法和爱法。

篇12:中学生法制教育故事

二、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宣传教育资源分散,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协作机制。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关工委、团委、妇联、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都有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任务,由于协作机制不健全,往往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宣传合力,影响教育效果。

2、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偏颇,不能结合青少年思想实际。国家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其法律意识、培植其法制观念。而现在有些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过于片面追求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常常开展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活动。尽管让孩子们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尤其是刑罚的震慑力和惩罚性,让青少年在犯罪面前畏而怯步,但坚守法律底线却不是单纯地依靠“畏惧”就可以取得的,它更加需要的是对法律的信仰,是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而这一切必须源于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培养。

3、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影响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在普法形式上,现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多还局限于讲法制课这种单一的普法形式,且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差别、性格特征、接受能力等,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亟待创新。

4、法制宣传教育不平衡,尚存在薄弱环节。如部分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往往使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以学校为主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得比较好,而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薄弱等,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贯彻“五五”普法规划,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

“五五”普法规划对青少年普法工作提出新要求,围绕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新情况、新特点,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

——加强“五五”期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突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强化工作的针对性。法制教育要立足长远,要以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理念,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为指导思想来进行

法制教育,要通过各种普法教育活动,使法律深入到青少年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要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对中小学生要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养成守法习惯。对大中专学生要进行法律基础理论教育,认真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有关“两课”设置中法律课的规定,进一步提高法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促使大中专学生牢固树立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基本具备现代社会必需的法律素质。

——加强“五五”期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格局。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要在普法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主抓的基础上,发动更多部门广泛参与,调动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法律知识;发挥各种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趣味性;依靠社区阵地,实现教育延伸;发挥媒体作用,充分扩大法制教育的范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行使职权,发挥榜样效应。通过强化社会力量的协作,拓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渠道,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有序进行。

篇13:中学法制教学初探

1. 直观形象教学法

直观形象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投影、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电脑、VCD、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多方面收集介绍法律知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方面的电影片、电视资料、录像带、投影、视频等资料以备教学使用, 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拍摄DV片和拍摄照片制成幻灯片。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直观,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 听法制报告

在教学中, 教师可请司法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做打击违法犯罪的法制报告。因所讲案例生动、形象、真实, 贴近我们的生活, 所以对学生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我校经常请司法局、郊区法院、少管所等司法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做打击违法犯罪的法制报告, 对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运用反面教材教育

在教学中, 教师可同少管所联系, 让少管所的少年犯到学校现身说法, 讲述自己是如何从小错开始, 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使学生懂得: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危险的, 认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决不能对小错姑息迁就。这些少年犯的年龄与中学生相仿, 少年犯从犯“小错”开始, 因屡教不改,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少年犯所犯的“小错”在中学生当中也时有出现, 因而对中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我校多次同新乡市少管所联系, 让少管所的少年犯到学校现身说法, 也多次带领学生到新星剧场和新乡市第一中学听河南省司法厅举办的少年犯现身说法, 对学生触动很大, 教育效果很明显。

4. 开办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同法院开庭审判相似。模拟法庭由法官、检察官、辩护人、被告组成, 其角色完全由学生担任, 模拟法庭可依照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在教学中开办模拟法庭,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法不可违》这一节内容时就开办模拟法庭, 开展法官断案活动, 学生积极性很高。这种方法新颖、灵活、生动、有趣, 参与学生多, 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通过开办模拟法庭, 学生懂得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以及犯了何种罪应受到何种刑罚处罚, 由知法、懂法最终达到守法的目的。

5. 观摩法院开庭审判

在教学中, 教师可同法院联系, 由法院选择一些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 适于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公开审判, 组织学生前去观摩。法院公开开庭审判这种形式能使学生了解法院审判的程序和人员构成, 了解公检法各自的职能及相互关系, 懂得犯罪分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教育。比如我校多次与郊区法院联系, 组织学生到郊区法院观看公开开庭审判案件, 学生对开展这种活动很感兴趣, 激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6. 运用小品、相声艺术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小品、相声艺术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要讲授的法律知识编成小品、相声, 语言应幽默、诙谐、滑稽, 在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台下学生一边看表演, 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小品、相声艺术这两种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如果充分准备, 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如我在上《我的受教育权》这一节市优质课时, 设计了小品《谁也管不着》, 让学生表演, 成为这一节课的又一个亮点。我在上《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这一节市优质课时运用了相声艺术, 教学效果很好。

7. 开展词语接龙、课堂辩论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开展词语接龙、课堂辩论进行教学, 这些活动形式新颖、有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我的受教育权》时, 开展了接龙游戏, 让学生以小组接龙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对受教育权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的名称写在纸上。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 以小组为单位, 从第一个同学开始在纸上写出法律法规的名称并依次向后传, 每人每次只能写一个, 如有人写不出, 可以跳过。以2分钟内写出的法律法规名称的多少决胜负。接龙游戏这种活动形式, 使学生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法律知识, 深受学生的欢迎。

8. 开展智力竞猜活动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开展智力竞猜活动进行教学, 由于活动形式新颖、充满乐趣,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法不可违》这一节内容时就开展了智力竞猜活动进行教学。规则如下:两名同学组成搭档, 一位看大屏幕的显示, 表述相关内容, 可以说出有几个字, 可以用身体语言表达, 也可以用其他词语代替, 但不准用汉语或英语直接说出屏幕上的词, 如说出该内容便算“过”, 不能得分。另一位必须背对大屏幕, 只能看对方表述, 猜出内容。每组6个词, 一分钟内说出4个便为闯关成功。竞猜内容为主刑和附加刑刑罚词语以及违法行为和犯罪等词语。通过开展智力竞猜活动进行教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了寓教于乐、教书育人的目的, 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 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极为必要。通过法制教育, 学生懂得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 做到法律规定做的一定要做, 法律不准做的一定不做,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使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摘要: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而犯罪成员年龄则呈下降趋势, 犯罪手段成人化。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青少年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有关,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特别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这是关系到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篇14:加强农村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要让学生做懂法的公民

1. 开设法律知识橱窗,或者利用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中学生懂得常用法律知识。我经常利用宣传栏和黑板报等,向学生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费》、《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和中学生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让他们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

2. 开设法律讲座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知识。单一的法律宣传橱窗,是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的,学生会觉得文字过于枯燥无味,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比较好的形式是开设法律讲座,用活生生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如可以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检察院的相关专业人员,也可以老师自己开设专门的法制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懂得违法的事情经常就在身边发生,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让学生知道如果不懂法、不守法,会很危险,让学生自己主动要去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 观看法律短片,让学生懂得法律知识。现在网络很发达,教育资源也很丰富,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视频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这样的形式很受学生喜爱。笔者就经常带着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搜索一些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中学习法律知识,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要引导学生做守法的公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国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原则。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农村由于留守少年多,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纪律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他们经常会不知不觉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有的甚至违法了,却还不知道。如:中学生会有驾驶机动车辆、随意破坏公开设施、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等一些一般违法的行为。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年龄未到十四周岁,不用负法律责任。这些看似有道理的事情,其实很多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这些行为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这样的中学生迟早要出大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这样的中学生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要让他们知道违法行为的危害,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

为了让更多的中学生做守法的好公民,我们除了运用宣传栏、法律讲座、视频资料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请有关人员现身说法等直观有效的形式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如:我们学校就曾经邀请看守所的一些羁押人员,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会害人害己,贻害社会的道理。

三、要引导学生做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好公民

思想政治老师,要注重要培养中学生的使命感和正义感,让更多的中学生敢于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做维护法律尊严的新时代公民。我们的身边就会有一些违法的事情发生,如:有一些家长赌博、常见的家庭暴力、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还有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制假售假的、破坏公物及污染环境的;又如偷窃、斗殴、携带管制枪支或刀具的等等,这些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违法行为。我们教育中学生,让他们机智勇敢地和这些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虽不主张中学生直接和这些行为作正面交锋,但也可以引导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曝光、或向公安部门报案等形式,去维护法律的尊严,间接和违法行为作斗争。

中学生完全可以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去保护自己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扒手正在扒窃,他灵机一动,拉着那个是阿姨的手说:大姨我明天去你家里玩,你告诉小宝在家里等我。那个小偷发现那个学生盯着他,又发现那个女事主是小孩的大姨,就很快终止了扒窃行为,溜走了。事后那个女同志才恍然大悟。这个学生用自己机智的行为,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受到了大家的称赞。现实生活中好多违法犯罪行为,不一定要中学生亲自去制止和冒险,但我们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敢于维护法律尊严。

上一篇:的手术室护士自我鉴定下一篇:教师招聘范文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