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

2024-04-25

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通用6篇)

篇1: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

《红楼梦》选读《探春理家》比较阅读谈

在苏教版《〈红楼梦〉选读》选修教材《探春理家》的教学中,笔者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大多对探春持肯定态度,但无法从《探春理家》提供的材料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的把握,还有人质疑,说探春仅仅具有管理家务的才能,并不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改革家的风度。

探春理家,是她形象最光彩的一面,突出表现了她性格中的亮点:思想深邃,目光远大,胆识超人,公心显著,才华出众,能力非凡。学生之所以把握不准,一个原因是因节选篇幅所限,依据不足,二是缺乏好的了解角度和方法,看不准确。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把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进行比较,采用联系、对照、拓展等形式,在比较中突出探春的.过人之处,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结果,一个真实的探春活生生地站在了大家的面前,效果远胜于概念性的总结和空洞的拔高。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两人理家的动机入手进行比较,即:联系理家背景事件,知晓人物行动目的,把握探春一个胆字。

这里的比较,是通过联系背景事件的形式进行的,就是把事件和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来比较人物行为处事的出发点,这样就可以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宝玉向贾珍推荐,让王熙凤协理一团乱麻的宁国府,这是王熙凤出马的背景,它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王夫人的同意支持,使得她有权力协理,一个是宁国府的全力配合,使得她有财力协理。王熙凤接受任务,不能说明她有胆量和勇气,而是她巴不得遇见这事,强烈的表现欲和权力支配欲使之有心主动要做这件事,她协理的目的是一个欲字,是为了谋取一己之私利,满足自己的虚荣。她后来对贾瑾说宁府依旧被我闹了个马翻人仰,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还抱怨后悔呢,名为谦虚实为吹嘘,虚伪之心表露无遗。

篇2: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

贾探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颇受读者喜爱的人物,通过曹雪芹先生对她形象的刻画我们不难发现先生对探春的偏爱。贾探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出生在贵族之家,却又同一般的世家女子不一样,一方面她接受正统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小姐。她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高门院落里,但是却没有妇人一般的悲天悯人。

探春她有超强的.理财与管理家事的能力,她在理财治家方面不徇私,一切的事都是公事公办,探春的舅舅赵国基去世,她按照规矩出了礼钱,并没有因为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多给钱。探春对自己身边的丫头管理也是有一套,她吃饭的时候,身边的丫头没一个敢说话的,不像迎春常常受丫鬟老妈子的气。探春身上摆脱不了封建伦理信条的侵害,她心高气傲,但是她却是赵姨娘所生,庶出的身份让她很想摆脱她与亲生母亲的关系。

篇3: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

关键词:贾探春,讽刺,人性,婚姻观

小说《红楼梦》给我们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生活状况, 其中以贾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贾府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刻画, 展示了封建制度下大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作者更深层的意旨是想向我们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也讽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戕害。著作塑造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凤姐……但是他们的结局却都是悲惨不堪、惨不忍睹的, 而造成他们悲剧结局的原因与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是分不开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们的悲剧是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悲剧。文本通过探春与其他人物的三个对比, 揭示了曹雪芹想要给我们表达的, 对封建社会种种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类严重的戕害, 读之让人警醒。

一、讽刺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的宿弊

贾探春和王熙凤管理方式的不同讽刺了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的宿弊。她们各有自己的管理方式, 前者实行“新法”, 后者坚持传统的“人治”管理。贾探春是《红楼梦》贾府“四春“中的三小姐, 她有学识、有远见、敢说敢做, 精明能干, 她是除了王熙凤之外能够担当起管理贾府大任的最佳人选。她的管理方式与王熙凤的截然不同, 王熙凤实行的是专职独断式的、传统的“人治”管理方式, 而探春的管理方式则是民主协商式、创新的“法治”方式。

王熙凤的管理方式是传统的“人治”管理法, 她利用自己能说会道的巧嘴获得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和王夫人的认可, 加上自己软硬皆施的手段来展现她的管家才能。最能表现她管家能力的是第13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王熙凤在接管宁国府初期就敏锐地发现宁府在管理上存在着的很大的漏洞, 她根据自己对人性欺软怕硬心理的了解, 给宁国府的仆人安排和制定了严格的个人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违反者给予严厉的惩罚, 这让:“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 自此各人兢兢业业, 不敢偷安。”王熙凤的协助管理使得宁国府的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 没有因为人多事多而有丝毫混乱。

贾探春的管家才能在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被淋漓尽致的彰显出来, 她一接管管家大任, 就对贾府长期以来存积的三种财政宿弊进行处理, 具体下来有三件事体现了她的管家才干。首先是对自己舅舅不合理的丧葬补贴, 她坚决按照制度, 查明旧账, 依照以前类似的事件按照规矩具体办事, 不徇私舞弊、不贪赃受贿, 有力地回击了别人对她的故意刁难, 为此与生母发生了正面冲突, 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坦荡胸怀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其次是裁剪包括她在内的公子小姐们每月重复支付的月钱, 这个决策限制甚至控制了小姐们的消费, 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但是在她的解释、动员和坚持下, 这项决策得以实行, 这显示了探春敏锐的观察力和魄力;第三是改革大观园的管理办法和副业收入分配办法, 将在外见到的“承包制”管理方法带入大观园, 调动园中众婆子的积极性, 做到增加收入的同时节省开支, 给大观园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同时还把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打理得越发茂盛了, 越发漂亮了。

贾探春与王熙凤的管家本领可以说都是一流的, 都在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是尽管有这样优秀的管理者, 而且后来探春的“承包制”还对凤姐的管理方法进行了革新, 可是探春对贾府的改革还是无法避免贾府的衰落。纵观贾府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昏庸邪僻、软弱痴迷, 在这种局面下, 即使有一位思想先进, 对贾府忠心耿耿、理家水平一流的优秀人才, 也是徒劳无用的, 探春对贾府的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说明她的改革思想都赢不了王熙凤传统的理家之法, 贾府仍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退化甚至衰落。

从探春改革初见成效到最终的失败, 后来还是王熙凤持续管理家务, 可以看出落后封建社会是容不下改革者的, 更为重要的是凸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的宿弊难以排除, 具有深层的讽刺意义。

二、凸显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影响

探春与其他小姐性格的比较凸显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影响。在贾府的众多小姐中, 贾探春有着鲜明而独特的的个性。与黛玉相比, 黛玉内心叛逆, 不把封建制度放在眼里, 敢于大胆表露出自己的心声, 贾探春则严格恪守正统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与宝钗相比, 宝钗圆滑世故, 与下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很会收买人心, 而探春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下人关系并不如宝钗那般。

1、对封建制度的态度——黛玉内心叛逆, 探春恪守封建礼教

林黛玉是一个按自己思想来生活, 以自己未被世俗影响的自然天性来处事的女子, 虽然她生活于封建制度的社会环境中, 但是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极力的、盲目的效忠封建阶级。在她的世界观中, 科举和仕途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 大观园中只有她不像其他人一样劝宝玉在仕途经济上下功夫, 这说明她对封建制度是持怀疑态度的, 对封建礼教在思想意识上是不认可的。

探春则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 她的庶出身份给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于是她积极行事, 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巩固自己的主子地位, 维护作为主子的尊严。在她的心目中, 只有自己的主子地位是第一的, 为维护自己的主子尊严, 她变成了一朵“玫瑰花”, 虽然美丽, 但是也有扎手的时候, 如抄检大观园事件中, 她是唯一敢反抄检的人;她给故意掀起她衣襟王善保家一记耳光, 愤怒地问道: ‘ 你是什么东西, 赶来拉扯我的衣裳!’”;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主子的尊严, 她甚至不认自己那原是仆人身份的母亲。

探春对于封建制度的维护是不假思索、死心塌地的, 可是她没想一想自己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到底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 受到别人的尊重, 让自己活得更有优越感, 可是这并不是封建等级制度可以实现的。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是受多方面的影响的, 探春的想法就是幼稚不成熟的体现, 可是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太深, 她甚至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因此一直朝着封建礼教的方向行事, 却不知偏离正常轨道越来越远。

2、对下人的态度——宝钗较为圆滑世故, 探春更忠于自己的内心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相当熟谙事故、圆滑老道的一位。她上能与贾母、王夫人打好交道, 为此不惜违背良心, 在金钏一死中为王夫人开脱罪名, 因此她深受长辈的喜爱;下能拉近与仆人们的关系, 对于人际关系, 可以说她是一呼百应, 所有人都说她性子好, 随和易处, 都愿意与之相处, 因而在大观园中她有着很多粉丝。

然而贾探春在与下人的相处关系上则明显不如宝钗, 当兴儿向尤家姐妹介绍贾府众人时, 说:“三姑娘的诨名是‘玫瑰花’, 又红又香, 无人不爱的, 只是刺戳手。”这有趣又形象的比喻反映了探春在贾府下人心目中美丽高贵同时又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抄检大观园时, 王善保家的就因为故意掀起她的衣裳而受她一记耳光, 因此她在无形中与下人结下了一层隔膜, 下人们总是怕着她的“刺”, 也不敢与之走得太近, 这就造成了她与宝钗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但这差异恰恰说明探春性格中的真, 她不似宝钗那般圆滑那般谙于世故, 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表现出一点得罪人的行为, 这正说明探春的实事求是, 真诚坦然。

探春在性格上比其他小姐们有更突出的一面, 就连孤僻的黛玉也曾赞她“乖”, 圆滑的宝钗则认为“我们家里姑娘们就算她是个尖儿”, 好强的凤姐也心悦诚服:“好!好!好个三姑娘!”她的优秀却从反面揭露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影响, 如盲目遵从封建制度而迷失自我方向的讽刺, 对一味迎合讨好统治者而失去其原始的人性美的讽刺, 对封建社会划分人等级的嫡出庶出制度的讽刺。

三、讽刺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婚姻观

探春远嫁与元、迎二春的结局讽刺了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婚姻观。贾府四春“元迎探惜”, 谐音为“原应叹息”, 曹公从名字上就暗示着她们最终会是以悲剧结尾。同样, 她们的结局作者也是暗示、蕴藏着一定的讽刺意义的, 或讽刺统治阶级, 或讽刺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 或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

贾元春因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 是贾政与王夫人的长女, 自幼由贾母教养。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 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 加封贤德妃。元春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 但她的名誉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快乐的生活, 她在省亲时, 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并在这次省亲后再无出宫的机会, 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在贾府里可谓才具平庸, 她不如其他小姐那般能赋诗会作画, 在为人处世上也只知道退让, 任人欺辱, 她懦弱无能, 胆小怕事, 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充耳不闻, 所以有“二木头”的诨名。她的结局是被父亲贾赦嫁于孙绍祖抵债, 嫁入孙家一年就被虐待致死。虽然婚后曾回家向贾母、王夫人等啼哭诉苦了一回, 王夫人也只能说“我的儿, 这也是你的命”之类既像安慰又像劝导的话。大家也都在心里为她不平, 宝玉甚至还向王夫人提出让迎春回家来住的想法, 但是却被王夫人视为笑话, 最后便酿成她被虐致死的悲剧。

再来看探春, 早在曹公对她的判词里就写到“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判词历来被解释为探春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 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 出嫁时乘船而去, 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 挥别父母家人, 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探春从小锦衣玉食, 没有出过远门, 这一去就意味着她今生难以再踏入大观园, 对她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客观来说, 元春、迎春、探春的婚姻都是封建家长安排的, 家长们根据封建婚姻制度的规定来给子女们选择婚嫁对象, 主导子女婚姻的一切, 根本就不顾及或者说很少考虑年轻人的感受, 只是一味以“门当户对”作为标准来成就一个家庭, 这就把一个女子大半辈子的幸福当做赌博, 运气好就能幸福一辈子, 运气不好的则像迎春这样惨死他人手下。这种制度的存在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三春的悲剧就是作者揭露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制度罪恶的最好证据, 是曹公对封建婚姻承包制强烈的讽刺, 是对这种制度的批判。

主观来说, 虽然家长给元春、迎春、探春安排了婚事, 但她们自身对婚姻的看法主观是有不同的。元春与迎春对长辈给安排的婚事是同意并且接受的, 她们很顺从、很坦然接受着家长们的安排, 自己也未曾想过婚姻包办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而探春在婚姻包办上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对婚姻她有自己的看法, 有自主意识。在她远嫁之际给贾宝玉的信中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远嫁结局是不满的, 她不愿远嫁异乡, 可是她别无他法。

总的来说“三春”的婚姻悲剧一方面是对封建女性缺乏自己的自主婚姻观的讽刺, 另一方面是对有自己的自主婚姻观但是观念薄弱的讽刺。

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 在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琐碎事来折射对封建社会各方面的不满, 探春是小说中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一, 通过探春形象读者同样可以从不同方面感知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首先, 把善长改革的探春与固守传统的王熙凤相对比, 最后的赢者并不是具有先进管理意识的探春, 这方面讽刺了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的宿弊;其次, 把恪守封建礼教的探春与叛逆的黛玉以及圆滑世故的宝钗相比, 讽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影响;最后, 通过颇有思想的探春与较为顺从的“二春”相比, 一方面, 在婚姻观上, 讽刺了封建社会女性缺乏自己做主的思想意识, 一方面, 讽刺了封建婚姻制对拥有自主意识女性的扼杀。总而言之, 通过探春的视角, 我们可以解读曹雪芹在文中处处隐藏的讽刺意义, 这对我们研读《红楼梦》又是一个全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1987.

[2]太愚.红楼梦人物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

[3]梅苑.红楼梦的重要女性[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店, 1967.

[4]唐富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旋律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5]刘梦溪.著红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篇4: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

关键词:《红楼梦》; 探春;悲剧;美学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曲红楼,颂极女儿之美,却又道尽女儿之悲。《红楼梦》用艺术的手法, 真实地描写了人生的悲剧图景,而其悲之因由,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亦与人物自身的行为和性格紧密相关。因此,那种种不幸,便与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促使我们反观人生,探觅解脱之法,寻求自由之路。

贾探春,贾府的三小姐,历来评论家或赞叹她的理家才能,称之为贾府的“改革者”;或推举其男人般的气慨,敢于维护“人格尊严”;或曰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末世英才”,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和封建正统思想……纵然各执一词,她的人生悲剧却为所有人哀叹唏嘘。她为地位和尊严苦苦挣扎;她施展熠熠才华却无法挽救濒于崩塌的大厦;她满怀悲戚,一路飘摇远嫁他乡。她的悲剧命运饱含不尽人生的无奈与辛酸,浸透了无法释然的遗憾与缺欠。她的人生悲剧和书中其他主要人物一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一、庶出之悲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作为悲观哲学的主要代表,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宇宙人生的本质就是意志,且意志是盲目的, 它无所不在,为一切生存之基础之本源。而悲剧就是描写人生可怕的事件,描写意志欲望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所以能深刻地揭示人生的本质。基于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将“意志”在人身上的表现解释为“生活之欲”。在他看来,“欲”是无限的,它产生于不足;不足加深,则变为苦痛。一种欲满足了,新的欲又接踵而来,而且“欲之被偿也一,而不偿者什佰”,所以欲望造成的痛苦极多极深。即使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再也无物可求,厌倦情绪便随之而起,仍然造成一种苦痛。所以生活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苦痛。生活、欲求、苦痛,三者缠结一体,“如环无端”且“不知其所终”。人生的本质即是如此。

探春之悲,首先便出自她对地位与尊严的追求与捍卫。贾探春,虽生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并与姊妹们一处过着繁花似锦、书画诗酒的生活,她的庶出身份却使她不得不蒙受自卑的阴影,也逼迫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全力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地位与尊严。她的母亲是奴仆出身的赵姨娘,因此她的地位自然要比嫡系的宝玉等低一级。这对于精明的探春来说无疑是一道枷锁,造成了她敏感的性格和谨慎的做事风格。她不愿听到别人说她是庶出的,她扬言:“只管认老爷、太太两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当风姐身体不适,她与李纨、宝钗协同理家之时,在处理舅舅赵国基的丧事上,她丝毫不念私情,严格按照封建家族的家规办事,发给丧费二十两银子,由此引发了母女冲突。赵姨娘言辞刻薄,说她“如今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气得探春边哭边言语:“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别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她深知自己是庶出,便在行事上更多几分小心,生怕别人说了她去,没了她的尊严。可她的母亲偏偏是个不自重的愚人,每生诽谤,便牵连着她受累。就连凤姐也说,“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东西闹的……”又如,王夫人听信谗言而命凤姐抄检大观园,至探春处,探春早已预备好并将他们讽刺了一通,谁知将要走时,那王善保家的想,探春不过是个姑娘,况且又是庶出,能怎样利害,竟故意一掀探春的衣裳,说:“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什么。”探春顿时大怒,给了她一巴掌并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拉扯我的衣掌,我不过看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性子不得了,你打谅我只同你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由此可见,探春因自己的出身,其性格的敏感一览无余,而这敏感之下却是对自身处境的悲叹与哀怜。在封建大家庭内部,这位庶出的姑娘虽生得“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却仍要承受旁人的冷眼与懈怠,为此,自卑又自尊的她时刻注意维护正统地位与主子尊严,哪怕逼不得已不认生母。书中每每写道探春落泪,无不是出于她自言“没人疼没人顾”的处境。然而探春绝非鄙俗平庸之辈,她不满封建家庭给她安排的位置、给她安排的道路,她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够,她无法冲破这永久的藩篱,即便奋起贴近、努力维护,也只能感到矛盾、忧虑、压抑、无力……可悲的庶出身份伴她而生,她想努力挣脱这枷锁又绝无可能,因而这苦痛如环无端,不知其所终。

二、没才之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一语道破探春的没才之悲。贾探春,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自有见之忘俗的风采。虽为闺阁女儿,却有不让须眉的气概。然而,才华出众、志向高远的她却偏偏生于家道没落之时,时运不济之日,即便她曾“兴利除宿弊”,一展理家之才,却未能长久施为,更不能挽救贾府的衰败之势。

承习世代书香的贾探春,首先便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将自己的不凡诗才与高雅气度展露了出来。在递与众人的请帖中,她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其情之豪迈阔朗力透纸背,趣之高雅亦令人赞叹不已。那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不仅“文采精华”,更是探春自身冰清玉洁的写照。而最能显现她精明才华的便是她代凤姐管理大观园的时候。这位敢说敢做、有远见、机敏灵巧又自尊自强的三姑娘,将大观园纷繁的事物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精细之处不让凤姐”。除去不念私情,严格按府里规矩给舅舅发丧费,她还想到把每月给姑娘们置备东西的买办钱免了,以免钱费了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她又拿赖大家的园子与自家园子做对比,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在同纨、薛商议后,便决定挑选园内几个本分老实的妈妈收拾料理,免去交租纳税,只问一年可贡献些什么。这样一来,园子有专人管理,花木自会更好,不至糟蹋了东西;同时,老妈妈们亦可借此小补,不枉长年辛苦,又省下了花匠和打扫人等的工钱。凡此种种,无不精打细算,就连凤姐也不得不佩服道“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又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虽然,在这简短的时间内,她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可她毕竟不是真正的管家人,事后权一移交,又哪有她多说话的余地呢?如此才华,却不得充分施展,不可谓不悲也!对此,她自己也有深切感慨——“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不同于其他姊妹,探春还是家里对贾府的形势看得最清楚的人。当凤姐奉王夫人之命,携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对他们奚落冷笑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留下泪来。探春此番言说正是对贾家日后衰败的预言,她凭借见微知著的才华,敏锐地察觉到家族的颓势将成为必然。然而在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并未赋予女儿家治国理家的权力,她只能愤愤然,满怀一腔“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无奈地看着家族日渐败落,不复盛然。

三、远嫁之悲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最后的悲剧是她终于像那天边断了线的风筝,远嫁他乡,饱受路远山遥,与亲人不能相见之苦。在咏菊花诗时,她曾写出“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之句。这首《残菊》充斥着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了探春终将远嫁的悲剧。而“知再会,莫相思”,只能是心灵的自我安慰罢了。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便是亲别离,即不得不与自己亲爱的人别离。而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若在家族鼎盛之时,必不会让她远嫁天边。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道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探春此去定是一去不返。与亲人生死别离,这其中的悲痛,又岂是泪珠所能表达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思亲思乡之悲,从此将伴随探春的后半生。“望家乡,路远山高”,况且,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纵有归家的愿望,自己也完全作不了主,只能掩面泣涕,任人摆布罢了。正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贾家势败后,没有娘家给她撑腰,她过得又会是怎样的日子呢?探春虽道“奴去也,莫牵连”,依旧显示她豁达的心境,实际却是大音稀声,大悲无泪,是无悲中的大悲痛,其中的沉痛与凄苦唯独目送女儿远去的亲人和远嫁的她才能深切体会到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中演绎的人生悲剧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道出了人间百态,言尽了外形与内心具美的红楼女儿的生命之悲。她们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情韵雅洁,志行高卓,却无一逃脱得了悲剧命运的魔爪。出于身世遭遇,曹雪芹在创作中经过选择、加工和锤炼,在每一位审美客体中均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赋予每一位审美客体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贾探春,是作者眼中才情敏捷志存高远骄傲的三小姐,她的人生际遇与一生之悲既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亦是其自身行为与性格的产物。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亦受自身意志欲望的束缚。她的美丽聪颖、杰出诗才、高雅情调和开阔气度无不令人心生敬佩,赞叹不已,她的悲剧命运更不能不令人悲愤哀叹,喟然惋惜。虽说她距离当下的你我已有几百年,可穿越时空,她的灼灼其华依然为人们所赞叹,她为命运不公而做的努力依然值得人们敬仰。她的人生悲剧,不论是身份地位与尊严之争,还是才华的隐没而不得充分施展,抑或远嫁他乡饱受思念之苦痛,都与当下青年的处境不无关联。因此,其生命之悲必然能引起理解的深处共鸣,令相似际遇者感慨沉默、黯然神伤,却又于当下之境,鼓起寻觅改变与解脱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2]高小康. 领悟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J]. 文艺理论研究, 1996(5): 28-36.

篇5:红楼梦探春的阅读答案

但作者给她的结局也比她的姐妹们好点, 贾家四姐妹中, 各自性格不同, 人生际遇也不同。元春虽为贵妃, 可惜在得宠之时就不幸生病而死;迎春嫁给了中山狼, 被折磨而死;惜春天性孤僻, 走上独善其身的遁世之路。只有探春的结局还算是美满, 虽是远嫁, 但对方毕竟是好人家, 不失为一桩好婚姻。由此看来, 作者对探春有一定的偏爱。

一、硬伤———庶出身份、地位卑微

探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 也算是曹雪芹偏爱的形象之一。探春刚出场时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而描写出来的:“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 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彩精华, 见之忘俗。” (《红楼梦》第3回) 仅仅几笔的描写, 但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是从正面描写的贾探春。而再次描写探春时是从侧面描写的, 是贾宝玉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的形象:“画着两个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四句诗是:“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第5回) 作者把她排在金陵十二钗中的第三位, 并赞扬了她的才华, 同时也交代了她的庶出身份。

在《红楼梦》世界中, 位于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府主子与主子之间、主子与婢仆之间、婢仆与婢仆之间矛盾重重, 人际关系十分复杂, 甚至连骨肉之间都是弱肉强食。用探春的感叹来说就是:“咱们一家子亲骨肉呢, 一个个不像乌眼鸡, 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 (《红楼梦》第75回) 生存在贾府这样险恶的人际关系网中, 探春本已是如履薄冰, 而她那庶出的尴尬身份使她处于比别人尤其不利的地位。但作者还是把她写成了一个才能出众、不同凡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探春虽是一个积极有为、律己甚严的正派人物, 但是庶出的身份还是她的硬伤, 使她处于不利地位, 将她的正牌主子身份也打了一些折扣。看起来平时对待都一样, 但具体到她的婚姻方面来说, 就存在两种可能, 即她的婚姻结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危险性。 (2) 用王熙凤的的话讲就是:“虽然庶出一样, 女儿却比不得男人, 将来攀亲时, 如今有一种轻狂人, 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 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 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出得了去。” (《红楼梦》第55回)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嫡庶制度的受难者, 探春一方面矫情处世, 一方面自强不息, 幻想为自己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因为是庶出, 所以她对主子身份问题极其敏感。处于主奴之间, 必须不卑不亢, 必须规行规步, 稍有不慎, 就会受到血统纯正的主子的排挤和虎视眈眈的奴婢的僭越。这样, 在一定的心理空间就受到了很大的压抑。

书中通过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之口, 把探春比作“又红又香, 无人不爱, 只是有刺扎手的玫瑰花”, 给予极高的评价。曹雪芹在书中也极力地渲染、烘托她迥异于一般贵族小姐的那种英豪阔大的思想气质。然而, 这样一位闺中豪杰, 仍免不了有才无运的结局。在那行将没落的封建家族之中, 她纵有天大的本事, 也无能于家族和自己的命运。而另一个让她无法施展抱负的阻碍就是庶出。在那个“妻妾不分则宗室乱, 嫡庶不分则宗室乱”的宗法社会里, 这种与生俱来的缺憾, 成了她一生最大的、最敏感的隐痛。因此, 她具有强烈的自卑感。近代个体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改进的, 当这种改进成功时, 自卑感就会得到化解, 因自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减轻或消失;当改进受阻甚至无望时, 自卑感就愈积愈多, 变成精神生活长久潜伏的暗流, 这就是自卑情结。” (3)

二、能力———办事谨慎、治家有方

探春有着出众的才能和抱负, 虽是如此, 但在那个阶级分明的时代里, 姨娘所生的孩子是不受重视的, 更何况探春又是女性。然而探春懂得洁身自爱, 凡事都有自己的原则, 在她身上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探春虽为庶出, 却也是锦衣玉食、使奴唤婢、无比尊贵, 在贾府的贵族小姐中她较受宠爱, 她没有迎春的懦弱, 也不像惜春那么孤僻。虽是未出阁的年轻的小姐, 却也能够当家理事, 杀伐决断, 表现出超人的才干, 就连荣府说一不二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 也就单畏她三分”。这就是她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办事谨慎的结果。

贾探春的才能和办事谨慎最重要的表现在她理家这一事件中。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占统治地位, 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束缚下, 她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她曾这样感叹过:“我但凡是个男人, 可以出得去, 立一番事业来, 那是自有一番道理。” (《红楼梦》第55回) 事实上她不能是个男人, 因此她的抱负就无法实现, 但作者让她在理家过程中有所实现。探春、李纨、宝钗三人分别接管过理家大权, 在她们当中, 李纨是个重德不重才之人, 平时对下人是多恩无罚, 实在不是理家之才;宝钗虽有才, 但她所注重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于是她采取“不干己事不张口, 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方针。如此看来, 在这期间为贾府真正办事的只有探春了。探春接过理家大权后, 横风狂雨扑面而来。首先是荣国府的仆人要试三小姐的本事, 想看她的笑话。谁知这位三小姐在接任凤姐的治家权时, 不仅能把握住短暂的时间, 细细观察这大家庭的缺失, 更能对症下药, 积极地兴利除众蔽。这时仆人们都暗中抱怨:“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 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 (《红楼梦》第55回) 这说明探春治家有一定的才能。

贾探春的自尊自强、办事果断及对现实反抗达到极限表现在抄检大观园上。这期间她清醒地看透了百年旺族必然没落的趋势, 所以她一方面严阵以待, 坚决反抗, 同时感慨万千, 伤心落泪。没成算的王善保家的却便要趁势作脸献好, 故意掀了一下探春衣襟, 这一下更激怒了探春, 只听“啪”的一声, 王善保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探春这一巴掌不仅是打在了王善保家的脸上, 同时还间接地打在了邢夫人的脸上;这一巴掌不仅是愤怒的一巴掌, 还是她维护贵族身份的一巴掌。庶出这一特殊的身份已经使她够尴尬的了, 今天又有一个奴才来掀她的衣服, 对于她来说简直是很大的耻辱, 在她心灵深处又添了一层痛处。因为在正统子面前奴才一般是不敢乱动的, 从内心深处探春又受到一层打击, 深深地伤到了她的自尊心, 所以她才会很愤怒。其实她也明白:虽然顶了不可一世的王熙凤, 也打了不识时务王善保家的, 但反抄是她个人的胜利, 却挽救不了家族的衰败。即使她的才能再高, 也于事无补。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 其实, 探春在抄家事件中“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 才能一败涂地”的精彩议论和给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可以看出她的“清醒和魄力, 敏锐和卓识”。 (5) 因此, 探春的悲剧也在于此。

三、处世———寻求保护、捍卫尊严

探春在处世过程中和赵姨娘及弟弟贾环有着不寻常的矛盾, 为什么呢?同是嫡庶制度的受害者, 探春却旗帜鲜明地站到敌对的一方, 是像赵姨娘所说的“没有长羽毛, 就忘了根本, 只拣高枝儿飞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探春并不是不爱自己的生身母亲, 如果是男人, “他”将出外建功立业。“早走了”可以缓和或避免嫡庶之争, “立一番事业”虽不能改变庶出的身份, 至少可以改善、也可以提高生母的“庶母”地位。可是作为“女孩儿家”的她, 对于自己后半生的幸福都没有决定权, 决定权在贾母、贾环和王夫人的手里, 如果王夫人对她不满, 可想而知她的婚姻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她如果要争取后半生的幸福, 目前只能与生母划分界限。有的研究者认为, 这是探春对封建正统的“嫡庶观念的强烈认同”。 (6) 蔡义江先生也说过:“在她的意识中, 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 冷酷无情, 重要的原因, 是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 竟敢逾越这个界线, 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 (7) 其实, 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她的误解, 庶出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她这样做, 只不过想寻求实权派的保护, 自然难免“攀荣附贵”。当贾母因为贾环欲讨鸳鸯为妾一事而怨骂王夫人时, 她急忙主动为王夫人辩解 (第46回) , 当贾母赏月至深夜四更, “姊妹们熬不过, 都去睡了”之际, 只有她依然陪侍贾母。她想用自己的小心、殷勤和庄重换来贾母和王夫人对自己婚姻的正面干涉。但这就不等于说她因此会“纵然丧尽人格也在所不惜”。 (8) 实际上恰恰相反, 探春很在意自己的人格尊严, 而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

庶出的探春必须证明自己的贵族身份和捍卫自己的贵族尊严。她比血统纯正的男女地位低, 在他们面前要做到“不卑”;她比奴仆的地位高, 在他们面前又要做到“不亢”。因此她待人接物要矫情。我个人认为, 探春是嫡庶制度下的受害者, 她“不甘庶出”在情理之中, 但她“弃贱附贵, 一心想着出人头地”并不是“哗众取宠, 处心积虑地标榜自己”, 而是内心受尽煎熬的矫情之举, 是想通过这些矫情之举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利益, 捍卫自己的尊严。

探春在大观园中的庶出身份, 导致了她的高才大志被埋没的悲剧命运, 甚至是最后的远嫁, 但她自始至终都在维护她的贵族身份和个人尊严, 可谓是嫡庶制度下受害者的反抗典型。

摘要:探春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 也是曹雪芹所偏爱的人物形象之一。文章对探春这一人物进行了分析, 认为她是一位秀外慧中、有胆有识的杰出女性, 她是封建嫡庶制度的受害者, 一方面自强不息, 一方面矫情处世, 倒向嫡系一方, 希望当权者能对自己的婚姻正面干预, 从而摆脱悲剧命运。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嫡庶制度的反抗典型

参考文献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 2004年1月.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1年.

[3]梅苑.红楼梦的重要女性.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第2版.

[4]欧丽娟.诗论红楼梦.台湾里仁书局, 2001年1月.

篇6:商解红楼梦之三探春的锐意改革

毫无疑问,贾探春具有前瞻性的市场经济的头脑。当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降,企业管理者的本能反应就是压缩成本。于是减薪、裁员的现象闹得人心惶惶。压缩成本也是贾探春实施改革的直接动因,但她在没有采取减薪和裁员的常规手法下,同样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效,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土地承包制,首创贾探春

贾探春是如何实施改革的呢?

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把大田分成了小田;然后采取了包产到户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子们经营。贾探春由此成了创建中国土地承包制的第一人。

这样一来,一个纯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生产性的瓜果蔬菜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由此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这场承包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就是贾府账房一年少支出400多两银子。

另外还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园子的花花草草再没人乱踩了,开得一年比一年艳;

二、老妈妈们的牢骚也不挂在嘴边了,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了:

三、也不用请什么家政服务公司花冤枉钱了,省下来的钱可以发点奖金。

情报高手当数探春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对探春和凤姐的管理有了截然不同的认识。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个史无前例的改革重任只能由探春来完成,而作为管理大姐大的凤姐却想不到更做不到?

首先,文化差异——王熙凤与贾探春相比缺少的是文化。王家好像不太重视女孩子读书,你看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文化水平都不高。而探春从小就被贾母送到私孰里和哥哥们一起识文断字,如果说贾宝玉是男孩当女孩养。探春则是女孩当男孩养。所以培养出的探春有文化,会思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其次,目的不同——凤姐管理为私,探春改革为公。凤姐感兴趣的只有钱与权,所以她的思想触角是不可能感知正在萌芽的新生事物的。

最后,性格迥然——

贾府为第三代奴才赖尚荣捐了个七品县令,赖家邀请东家来庆贺,请到凤姐时,她居然这样回复·有空我就来:来是空手的:来是带嘴的。

自然,这场喜酒探春也来了,可她一不占便宜,二不摆谱。一个堂堂大小姐,与赖家的小丫头们嘻嘻哈哈地打成一片,在看似平淡的聊家常中,她捕捉到了一个敏锐的重要信息——赖大家的把自家花园承包给了专业户经营,一年到底得200两银子。

敏探春不愧为敏探春,她一下想到自己家的园子不知比赖大家的大多少倍,如果也能包产到户,那人工费、管理费、水费、点灯熬油费(算电费吧)就可全省下来了,只用坐收租金就是一笔不小收入啊。既开源又节流,那财政收入可就大了去了。

于是嗅觉灵敏、性格机智、行动果断的探春,利用她当政的机会,顺势推出了这个翻天覆地的改革。

善于聆听,让她获得情报,于是,改革的创举、创意的先机由此发端。

由此可见,我们现代管理艺术中,聆听也是一门重要学问。

改革触及母亲地盘

《红楼梦》中夸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认为她是大观园中唯一敢作敢当,有谋有略的女中丈夫,拥有政治家的风范。

政治家往往具有大义灭亲的气魄,探春自然不会例外。

在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写的就是母女之间的矛盾自热化的故事。当时探春她们正在喝茶聊天,忽然吴新登的媳妇前脚追着后脚跑来了,慌慌张张地告诉探春说,你的舅舅赵国基昨日死了,来领丧葬费。

探春先征询了一下李纨的意见。厚道的李纨说:“前日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探春的亲舅舅死了,按照袭人的例子给个四十两银子,这让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偏偏探春“大公无私”加“大义灭亲”,她认为领四十太多了,因为家里的死了人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赏多少,是不一样的。

探春翻箱倒柜地取出存档的资料,一翻看:家里给的都是二十两,外头的有给过四十两、还有一百两和六十两的。给六十两是某某跨省把父母的灵柩迁过来,要花路费和人力成本:四十两的是要买一块坟地,所以多给了二十两。探春的亲舅舅死了,一不用买坟地,二不用迁坟地,自然就无特殊情况,探春就说:“给他二十两银子。”

这种事情弹性是很大的。赏二十两是最低的,高的赏一百两的都有,当然给多的是有“缘故”的,但只要有心多给,何况探春手握行政和财政大权,没有“缘故”创造“缘故”也可以嘛。然而探春却按最低标准给赵姨娘发放这笔钱。

很自然就出现了下面这一幕:

赵姨娘打上门来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你们都欺负我,把我头都踩到脚下了。探春忙问谁敢欺负老娘,说出来要替母亲出出气。

赵姨娘说就是我的亲闺女你拿我不当人,现在我熬到这么一大把年纪,含辛茹苦把你们拉扯大,现在竞连袭人都不如了。你探春是我闺女,打我的脸就是打你自己的脸。

平心而论,赵姨娘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现在单位上的考评标准,赵姨娘的“工龄”也要比袭人长多了。用赵姨娘的话说就是“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最后得到的银子不但不比袭人多,反比袭人少一半,赵姨娘心中自然愤愤不平。

探春是怎么回答的呢?“母亲,我是按规章办事,给多少是有账可循的,我现在是代理CEO,不能带头破坏规矩啊,您得支持我啊。”

而后她又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连姨娘也真没脸了!”说着说着两串晶莹的泪珠掉到地上。

赵姨娘正在气头上,才不相信眼泪呢,当下就把话顶回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现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上一篇:如何在工作中多做事,少说话下一篇:看起来很文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