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2024-05-08

义务植树实施方案(通用9篇)

篇1: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义务植树基地实施方案

——明阳天下植树基地

为推动全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明阳天下拓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建设生态国的精神为指导,通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全面贯彻全国人大决议,强化公民尽责意识,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在基地建设中,把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植树造景为主,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并以亭台等园林建筑点缀,根据不同建设类型和要求,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步入种植基地化、运作规范化、管护法制化的良性循环。

(二)原则

1、坚持义务植树基地与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结合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一次规划,分年实施,整体推进。

2、坚持直接参加劳动、以资代劳、营造纪念林纪念树、认建认养绿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促进各类社会群体履行植树义务。

3、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立地、交通等条件较好的地段,方便市民植树和管护。

4、坚持按项目管理,明晰栽植、抚育和管护责任及产权。

5、坚持栽植与养护并重,讲究义务植树效果,树立义务植树良好的社会形象,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

二、规划内容

(一)建设地点

根据城乡生态建设和绿化美化的实际需要,按照交通便捷、规模连片的原则进行基地选址。基地选择在包河区大圩乡陆集村和许贵村交界处,为典型的江淮丘陵岗坡地,与正在建设中的花园大道直线距离约1公里;基地南部与十五里河毗邻,东、北至兴集干渠,西至陆大村;基地海拔高程在7—21米之间,地势南低北高,地形岗冲交错,半圩半岗,总体地形适宜园林造景;基地土壤、水利等条件较好,适合植树造林。

(二)建设规模

基地范围约1500亩,其中适宜植树面积约1000亩。

(三)建设期限

(四)建设内容

1、纪念林基地900亩,规划建设领导示范林、共青林,企业林等各种形式的纪念林;

2、纪念树基地100亩,规划建设家庭植树园,种植各种形式的市民和家庭纪念树。

三、建设发展目标 1、2005至2006年规划建设500亩,林、路及园林景观同步配套建设,基地初步建成。2、2007至2008年建设500亩,基地总体框架构建基本完成,旅游服务业开始起步发展。3、2009至2010年完成总体规划建设任务,合肥市义务植树生态公园全面建设完成。

四、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基地建设总投资约3086万元。

1、租地费用。租地1000亩,租期截止到土地二轮承包期限2025年,年租金每亩600元,计1086万元(根据计划逐年租地建设)。

2、苗木及栽植费用。每亩平均栽植200株,每株50元,800亩纪念林计需苗木费800万元。

3、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道路、水系、喷灌等配套设施建设500万元。

4、争取各植树单位和社会各界投入其它资金586万元。

五、组织形式管理与运作模式

为了保证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的的有序开展,市和包河区联合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建设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主任由市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包河分管副区长和市绿委办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市财政局、包河区林业局和大圩乡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与日常维护。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面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深入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适龄公民依法履行植树义务的责任意识,使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公益性、义务性家喻户晓。倡导和培养人们的绿化意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企业集团和外资企业以单位的名义或企业家、社会名流以个人的名义参与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铭志于树,寄情于林。树立城市形象,提高人居质量,增强社会公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领导,保障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稳定。市、区绿化委员会组织协调驻地党政群机关和社会各界,尽职尽责,推动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推动义务植树基地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区几大班子和机关单位率先垂范,兴建纪念林,党政主要负责人身体力行,亲植纪念树。各级政府把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纳入整体规划。

3、广筹资金,保障基地建设顺利开展。市、区、乡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广泛宣传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的各项政策,采取集资、募捐、抵扣义务植树费、拍卖冠名权、合资开发、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筹措资金,保证基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4、加强管理开发,推动基地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分实施计划,做到基地建设管理规范化;二要实行科学造林,科学管护,推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提高造林绿化效益,做到基地建设管理科学化;三要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措施,形成完善的配套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化。四要实施综合开发,以合理间苗创收,以旅游开发养林,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植树基地,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精神,紧紧围绕绿色陇县建设,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植树基地化建设,强化公民尽责意识,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实现全民义务植树步入种植基地化、运作规范化、管护法制化。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自主建设的原则。各村、各单位义务者之书基地化建设由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提供苗木,各村、各单位自主建设。

2.坚持一定五年责任不变原则。义务植树基地划定后,各村、各单位的责任区一定五年不变,2012年至2016年建设期内,镇政府不再下达义务植树任务,由相应单位负责绿化和日常管护等工作。

3.坚持规范管理,明晰产权的原则。义务植树基地明晰栽植、抚育和管护责任及产权,按项目化管理运作,并自行承担栽植、抚育和管护责任,建成后原则上树木所有权归原林地经营者所有。

三、工作责任和任务

全镇各村、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切实把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化建设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要确定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责任奖惩机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同时认真做好义务植树基地地点规划选址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制订今后五年义务植树活动方案。义务植树基地化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1、镇政府及驻镇各单位植树基地为蛇山,东起东坡村村委会后西至镇种子站,面积180余亩,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召集,驻镇各单位积极参与,在划定的责任区内完成绿化任务,镇政府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2、村级义务植树基地10个,绿化面积500亩,每村50亩。

三、造林技术要求

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及地形地势选择适应的林种,按照造林技术标准统一组织规范施工。株行距:4m*5m,即每亩种植40株。树坑标准为坑长、宽、深:0.8×0.6×0.4m。

四、种苗调运

造林种苗由镇政府协助所在村委会统一调配。种苗质量必须为优质壮苗,无病虫害,避免劣质苗木上山影响植树基地造林质量。

五、几点要求

(一)宣传发动,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群众干部认识到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并自觉履行,使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公益性义务性家喻户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开展干群义务植树、义务管护和认建认养等活动,确保栽得下、保得住、能长大

(二)明确任务,创新机制。各村、各单位要动员每一个人都要参加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将任务落实到人,原则要求每人植树不得少于5株。要把义务植树与林业重点造林工程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绿化工程相结合,与抚育管护工作相结合,确保基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篇3: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可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却远远落在了经济发展的后头。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被忽视,社会上充斥着自私、虚假、贪婪、暴力等,这与过去强调的仁、义、礼、信、勇渐行渐远。

在党的十八大中强调“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小学先后增加了书法、国画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内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身体文化,再一次受到政府的重视,江苏省已经率先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将武术列为了必学内容。

跆拳道的基本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众所周知,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从他们的跆拳道基本精神来看,与我们过去强调的仁、义、礼、信、勇是一致的。

21世纪初,作为奥运会项目的跆拳道运动走进了中国社会,并且一下子就风靡中国社会,深受中国儿童及其父母的喜欢。因为,它激活了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情结。反观中国武术——同样是具有优秀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却离我们的儿童少年越来越远,据调查,由于各种原因“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以及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代表民族的运动项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为许多人都意识到,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作用是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这几年中,有不少中小学,逐渐将武术列为学校特色项目,特别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种。2011年6月,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推动下,武术操《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但是,武术操和武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如今,江苏省将武术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必学内容,必将成为儿童少年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将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少年强,则国强。近几年的央视春晚,都上演了非常精彩的武术节目,而且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原素——书法、诗词等的大型武术节目,如2013年春晚的《少年中国》、2014年春晚的《剑心书韵》等,特别是那些武术演员在一边演练武术,一边口喊着“少年强,则国强”的时候,真的使人心潮澎湃。武术映象通过春晚这个大舞台,走进千家万户。武术的魅力,不只是一种运动方式,它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民族情感。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电视剧《霍元甲》等武术影剧的播出,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习武热潮,少林拳、迷踪拳等武术拳种更是席卷全国。当2010年电影《叶问》放映后,咏春拳又一次隆重出场,希望习练咏春拳的儿童少年也是一拨接一拨。在这些影视中,不仅仅是对武术拳种门派的宣扬,更重要的是对剧中人物的那种民族英雄气概和精神的歌颂。它们的出现,使得那些儿童少年在习练民族武术的时候,其心中就会不由而然地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武术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武术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民族情感,其实“中国武术如同割不断的中国历史一样,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中国人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2]在当今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势必增加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一直都是党和政府极度关心重视的问题,因为儿童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以前,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们为了提高孩子的学科分数,极度压缩孩子们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致使中国的许多孩子平时没有时间运动,即使是周末也在那些兴趣班、提高班里补课学习;而学校和社会上也没有地方(指运动的场地设施等)供人们运动。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出现了极度下滑的状况。在前段时间的一些调查报道中,就有指出中国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与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差距很大,甚至在身高上都不如日本。因此,改变中国儿童少年在身体素质上差劲落后的状况,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武术是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于一体的全身运动。在练习武术拳法时,都要求动作迅速、劲力充沛、节奏分明、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等。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平时的拳法练习时,注重出手、出脚的攻防速度与力量,注重手法、身形、步法的协调配合,此外,武术运动还特别注重全身的柔韧性练习,因为武术的放手击远、闪展腾挪、翻转跳跃等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韧素质。久而久之,习武之人在动作速度与力量、身体耐力、柔韧及灵敏等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达到身体素质全面优良的水平。因此,在中小学推行武术,能够使我们的儿童少年不仅可以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文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能促进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

在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近十几年的情况都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上世纪末许多体育专业学校和具有体育专业的综合大学,相继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该专业属非师范类,其生源主要是那些具有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资格的武术运动员。这些武术专业人才,在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后,能够到中小学校工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原因就是,他们属于非师范,进不了学校。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后都从事着与其长期从事的武术不相干的工作,这是对武术专业人才的一种极大的浪费。(2)体育院校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武术为自己专项的也很少,甚至有几年中,都没有学生选择武术作为专项来学习。原因之一,就是在中小学中具有武术教学的学校非常少。这可以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课题“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中获得答案:“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1]。

如今,中国武术即将迎来它的发展春天。武术的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不仅将大大地扩展武术的习武人群;而且,它势必逆向刺激与推动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武术事业的发展中来,进而推动整个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2014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武术被规定为必学内容。其意义和作用不仅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它还将增加了一个儿童少年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一个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能促进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次江苏省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为必学内容的举措,必将带动全国中小学武术的开展,也必将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

摘要:在2014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武术被规定为必学内容。其意义和作用不仅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儿童少年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一个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能促进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江苏省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武术为必学内容的举措,必将带动全国中小学武术的开展,也必将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武术,必学,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67.

篇4:关于如何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的探讨

[关键词]植树造林;树种选择;密度选择;方法选择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不是两个对立的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是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植树造林,是一项系统的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和整合,并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完成植树造林的工作。包括树种的选择、密度的配置、造林方法的选择等多个方面。

一、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是否适当,是否做到适地适树,这是造林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不但造林不易成活,即使能成活,也不会成林,更不会成材,造林地的生产潜力不能发挥,也起不到森林的防护作用。在干热河谷地区,树种选择的作用尤为突出。造林树种选择的主要原则要考虑二点:第一,树种要最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第二,树种要具备最有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是为了保持水土还是为了生产木材或生产薪材等。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有不同要求。林种就反映造林目的和要求,因此就要按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提出要求,进行比较,最后选定。

上述二点考虑要紧密结合,如果不按这个要求选择树种,将会费了大力气培育出的人工林,其经济价值不高或防护效果不好。同时,在选择造林树种时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问题,如种苗来源是否够用,栽培技术有无经验等因素。

(一)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用材林对造林树种要求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适合干热河谷生长的树种有乔木、也有灌木、生长速度因树种不同,也有很大差别,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一年能生长1米多高,有的树种一年才生长几十厘米。丰产要求就是造林树种生长高大,寿命较长,材积生长的速生期较长。优质要求,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小。良好的用材树种应该具备树干形通直、饱满,分枝细小、整枝性能良好等特性,这样的树种出材率较高,用途较广,经济价值较高。除上述要求之外,还可了解所选树种的其它性状,如其它用途或性能,尽可能选出多功能树种。

(二)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经济林的产品不是木材,而是果实、树液、树皮、栓皮、果壳、花或叶片以及寄生虫的分泌物等树木生长发育过程所形成的某一部分。要求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尽可能收获期早。由于经济林的产品种类多样,利用部位各有不同,对树种要求的具体指标也不一样。发展经济林,选择树种时,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要以市场为导向。特别要重视优质品种的选择,否则虽然产量多了但不值钱。

(三)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由于防护对象不同要求也不同。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固沙林等。在于热河谷地区主要防护对象是水土流失,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阻拦和吸收地表径流、涵蓄水分等。因此,对水土保持的树种要求如下几方面:(1)根系发达,能笼络土壤,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选用根蘖性强的树种或蔓生植物;(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容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生长迅速,郁闭紧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林下能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4)对立地环境适应性强,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耐高温。

二、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一)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点的数量,通常以株或穴为计算单位。森林的群体结构是森林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植物之间互相作用的表现形式。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经营的目的:纸浆材要求短轮伐期,高密度;农田防护林要求挡风,枝下高较低,故密度不宜过大;水土保持林则要求密度大,加快郁闭;行道树则从美学方面和交通方便两方面来考虑。

2.树种特性:考虑其喜光性,耐阴性,树冠特性,生长特性,分枝特性。

3.立地条件:好的稀植,差的密植,以保证一定的成活株数,但具体密度应因地制宜。

4.造林技术:好的稀植,差的密植,当然,具体地段应具体考虑,不可生搬硬套。

5.经营条件:交通条件好,小径材有销路的地方适当密植,否则稀植。

确定造林密度和群体结构可以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结构与组成,了解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在整个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通过人为措施,始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既能使个体充分发育,又能优质高产,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二)种植点的配置

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的密度种植点在造林地上如何分布。分布形式不同,形成的林分各株树木之间相互关系也不同,这将影响植株间的光照时间,甚至影响植株的营养和水分吸收,以及保持水土的作用。造林地上种植点的配置通常采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群状等种植配置形式。

正方形配置其株行距相等。有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较常用的配置形式。长方形配置其行距大于株距,这种配置形式方便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三角形配置是相邻的种植点彼此错开。营造水土保持林常采用三角形配置,有利树冠均匀生长和截留水土,

起到蓄水固土作用。群状配置形式,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配置的点上,也就是种植穴的位置上,栽种几株在一起(或有播几粒木豆或小桐子)形成一个植生组,这个组群内的幼苗很快郁闭,形成植物群体,这个群体对外界的不良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三、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按造林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种。在干热河谷使用的造林方法常采用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

(一)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主要采用营养袋苗。营养袋苗上山造林在雨季进行,可以不用浇定根水,由于它具有完整的根系和生长健壮的地上部分,对不良的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适应性较强,生长稳定,能够比较稳定地达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不间断的生长。

(二)播种造林

将林木种子直接播在造林地上的这种造林方法称为播种造林。由于从种子萌芽开始就在造林地上生长,不经过移植过程,因此,植株个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根系未受任何损伤,对植株生长有利,特别是对直根性树种,主根发达,侧根稀少的树种生长更有利。播种造林省去了育苗工序。施工技术简单,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山区,为绿化荒坡荒山很值得采用的方法。播种造林要有它一定的适用条件,适用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木豆、山毛豆、坡柳、小桐子、相思类树种、松类等。另一方面的适用条件就是要求土壤水分充足。干热河谷地区只有雨季来临土壤水分才会充足。掌握当雨季将要来临前的一周时间把种子播入土壤中,等待充沛雨水的降落,种子和土壤吸水同时饱和,达到种子发芽生长。

(三)营养袋育苗

塑料袋选用高15cm、直径10cm。根据干熱气候的特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按营养土配方,拌好营养土,即用当地较好的细土60%,晒干过筛的牛马粪25%,细砂10%,钙镁磷肥5%,以及少量防病防虫的农药。二是抓好种子处理,对种壳坚硬的种子,如相思类,要采用两次沸水浸种法。即将干种子放人盆内,注入沸水15min后,滗去水后再注入第二次沸水,让其自然冷却浸泡48h,捞出种子即可播种。对容易吸水的种子,如银合欢、桉树类,只需冷水浸泡48h后即可播种。三是按时浇水。

四、结语

总之,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树种,用最科学的方法,保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更严格地说是使某树种的地理种源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付.如何正确掌握植树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3).

[2]李延凯,郑龙全.现代林业的未来发展思路探析[J].民营科技,2010,(02).

篇5:义务植树实施方案2010。2

一、活动名称:

“人栽一棵树,绿化新东海”全民植树活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参与、统筹安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发动全县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中学生以上),个体工商户及其它社会团体等积极参加义务植树、绿化家园活动,掀起全民动手、全民植绿高潮,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有效改善城区绿化景观效果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三、活动内容

为推进我县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深入开展,加快我县园林城市创建步伐,确保我县2010年顺利跨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我县“人栽一棵树,绿化新东海”全民植树活动(县城区),共分四项主题活动:

1、“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活动;

活动地点:西双湖中堤北侧;

活动时间: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具体安排:3月1-4日做好打点放线工作、3月5-10日做好树坑挖掘工作,3月12日由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搞好义务植树开栽仪式,3月15日前栽植完工。3月15日至次年12月31日养护管理包成活。

参加人员:县四套班子领导,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

目的任务:在西双湖北湖西部栽植米径5厘米水杉、落羽杉等50000株,新增绿地面积100000平方米,增加西双湖林地面积,提升西双湖绿量和景观效果。

任务分配:见附表1。

2、“绿地认建、认养及纪念林建植”活动;

活动地点:县城区部分公园绿地,街头小广场;

活动时间: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具体安排:3月1日-3月31日完成认建、认养绿地范围的绿化苗木栽植、补植及纪念林栽植工作,3月31日-12月31日做好认建、认养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确保认建、认养绿化苗木及栽植的纪念林成活良好、生长旺盛。

参加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市民个人;

目的任务:发动、号召机关、企事业单位、全体市民积极建绿、爱绿、护绿;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自觉保护城区绿化成果。

任务分配:见附表2。

3、“城区主要路段景点改造提升”活动;

活动地点:晶都大道、玉带河、S245省道。

活动时间: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具体安排:3月1日-3月31日完成改造提升绿地范围的绿化苗木栽植、补植工作,3月31日-12月31日做好改造提升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确保改造提升绿地成活良好、生长旺盛。

参加单位:道路、河道沿线单位及其它县直机关。

目的任务:打造城区具有东海特色的绿化景观路道、景观河道、景点。任务分配:见附表3。

4、绿化家园、“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创建”活动。

活动地点:各单位各系统所属办公区及居住庭院;

活动时间: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具体安排:3月1日-3月31日完成各单位各系统所属办公区及居住庭院绿地范围的绿化苗木栽植、补植工作,3月31日-12月31日做好各单位各系统所属办公区及居住庭院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确保改造提升绿地成活良好、生长旺盛。

参加人员:各单位、各部门干部职工;

目的任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破硬建绿,见缝插绿,绿化庭院,美化家园,提倡开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多样的绿化,增加绿量,扩大绿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从数量更要从质量方面提升县城区园林绿化档次。

任务要求:见附表4。

四、工作分工

1、县委办负责此次活动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的印发,以两办名义下发文件。

2、县政府办负责此次活动总体方案的制定,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配合县委办做好相关活动通知和文件印发。

3、县委宣传部负责制定此次活动的总体宣传方案,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4、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县政府的总体活动方案安排,负责本单位、本系统内部任务的方案制定、责任落实、活动组织等。

5、县城管局负责整个活动的业务指导。

6、县广电局负责活动的采访报道。

7、县重大事项督查办负责对活动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宣传工作集中在2010年2月上、中旬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植树造林的浓厚氛围。

2、组织实施、落实责任。县政府在2010年2月下旬前将义务植树任务通知书下达到各部门(系统),全民植树树种规划、技术指导由城管局负责承担;需苗木、工具、挖坑、栽植、养护等由责任单位、个人承担。各部门(系统)要认真组织苗木、车辆、工具,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开展好本次义务植树活动,严格按照所分配的任务、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全民植树任务,并持之以恒做好后期养护工作,确保所植树木生长健壮、景观效果良好。

3、检查验收。由县督查办、县四城同创办公室、县城管局及有关部门对本次义务植树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未尽责的单位给予批评并限期完成补栽任务。

4、实行目标管理。把义务植树纳入各级部门目标管理,年终进行考核。县政府将组织对活动进行考核验收评比。

二0一0年二月四日

附表1:城区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责任分解表

附表2:东海县城区“认建、认养”绿地、“纪念林”建设责任分解表 附表3:东海县城区绿化重要路段改造提升责任分解表

篇6:乡镇义务植树活动实施方案参考

按照西乡县林业局文件要求,镇政府决定在全镇组织开展 20XX年大型义务植树活动。现制定义务植树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活动氛围

各村委会要集中 2 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大宣传、大发动,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全民性,宣传义务植树安排部署和义务植树活动开展情况。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土绿化这项关系到全民族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上来,在全镇上下树立“植绿、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以此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保证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 95%以上,全面掀起全镇春季植树造林高潮。

二、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今年,我镇要义务植树10万株,各村委会要全面完成义务植树目标任务。五间房村要建100亩以上的.义务植树基地一个,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主要责任人。

各村要抓住当前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结合全镇产业基地建设,把义务植树基地重点放在公路两边、河流两旁、集镇周围,组织力量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绿化任务。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造林成效

全体机关干部由镇政府办公室统一组织,于20XX年3月8日上午,在五间房村喜洋洋房后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镇林业站要认真组织好场地规划、种苗准备、技术指导等工作;镇宣办要负责做好活动前期、中期、后期宣传报道工作;五间房村委会要负责做好放线打穴、标语书写、植树工具等准备工作;镇林业站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各包村干部要积极联系好挂钩村,确定义务植树地点,自行购买苗木和工具,及时开展植树活动。

四、加强督办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在义务植树活动开展期间,镇政府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全镇义务植树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造林绿化的进度和质量,重点检查义务植树的尽责率、植树造林的保存率和成活率等“三率”。坚持造管并重,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做到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落实。

篇7: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2010年“创森”及义务植树活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绿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推进森林进城,园林下乡,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师法自然。坚持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自然规律,倡导近自然地生态理念,推行人文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完美融合的城乡绿化模式。

2、四位一体,三林共建。坚持国家森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新兴产业城市“四位一体”和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创建思路,探索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模式,着力提升创建内涵和示范效应。

3、生态优先,产业促进。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城乡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体现特色,传承文化。立足大山、大水、大森林优势,将城乡绿化建设与三国文化、女皇文化、红军文化、湿地文化、旅游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结合,全面提升绿化品味。

5、政府主导,全面参与。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将行政发动、政策促动与市场带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从参与建绿、护绿、爱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城乡绿化建设步伐。

三、实施方案

以社区为主体,全办共同参与。一是各社区确定一片面积不小于10亩的义务植树基地;二是各挂联领导及部门到各自所挂联的社区参与造林活动,挂联郑州街社区的领导和部门及社区干部到南鹰进行该次造林活动;三是办事处机关干部和社区干部每年植一株优质树,并挂牌管理,林业部门年底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对检验不合格人员进行一定惩罚。

篇8: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据了解,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的所有19个学科。其中, 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3种。

教育部指出, 各地要引导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 调整教学观念和行为,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控制好课业负担,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 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 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篇9:义务植树实施方案

关键词:义务教育 中央惠民政策 问题研究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主题,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1]。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利益诉求,近年来制定多项惠及民生的政策,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伟大红利。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我们要保证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依法、依规进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畅行惠民政策。

为全面系统了解中央教育各项惠民政策在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情况,2012年末,中纪委、监察部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局委托甘肃省牵头,西部6省参与,就各地区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惠民政策的监管体系进行专题调研,甘肃省牵头组建课题组。课题组在甘肃省内的调研包括L市等3地市,对于地方政府施行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

1.含义与意义

我国学者袁振国将教育政策界定为一种行为准则,即“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2]。张新平将教育政策视为教育权利和利益问题,即“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表现”[3]。孙绵涛则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4]

结合以上定义,课题组将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界定为:国家为了维护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实现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方面的行动方针、政策措施、规章制度。

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质是国家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将国家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将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履行好,政策倾斜于中西部地区和困难群体。追求的是教育的公平与平等,为的是国家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公民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为切实保障百姓利益,制定了一系列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主要目标是普及义务教育、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这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在整个国家层面进行,起宏观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也有相关配套实施措施,但从法律层面来讲,地方政府的政策全部都是在中央政策框架之内的具体细化。本文将以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为主,研究起始于2001年截止到2011年的中央教育惠民政策,并结合案例地区的实际进行分析。

2.具体政策和特点

统观从2001年至2011年的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更多的是涉及西部地区和农村,政策实施以国家的经费投入和补助为保障,涉及了校舍建设、学杂费减免、生活补助、免费提供教科书、营养餐计划。归结到一点便是政府将财政经费倾斜投入到薄弱地区和学校以提升当地义务教育的水平,资助学生上学、改善学生膳食营养,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本质追求和目标。

二、案例的选择与思考

1.L市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一穷”

(1)多民族多宗教:L市共有30个少数民族,2010年我国人口第六次普查,L市少数民族人口117.38万,占总人口的60.3%;L市境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以伊斯兰教为主。信教群众180万人,其中伊斯兰教114万人。

(2)整体穷困:受干旱半干旱和高寒的气候条件影响,生活条件艰苦,人均耕地1.07亩,人地矛盾严重;全市8县市经济发展整体滞后,人均收入低,农民可支配收入更少,全市贫困人口达90.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0万),贫困面达52.04%;劳动者素质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2年,农村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40%,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更为低下,普遍缺乏致富的办法和技能,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3年L市财政收入21.91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71.1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8%。

2.现实中的思考

L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其教育发展的条件滞后,义务教育的推行工作相当艰巨。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仅依靠当地政府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的。人民尚在贫困线上挣扎,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贫辍学和因学返贫情况比较突出。L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义务教育法定年限,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只能通过教育解决。鉴于L市独特的情况,研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显得尤为必要。

三、L市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实施情况

1.校舍改造和校安工程

得益于甘肃中英基础教育项目,L市4个民族自治县的校舍建设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06年已为4个县改扩建中小学校190所,修建校舍5.7万多平方米,占4县中小学校总数的28%。同时,中央政府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校安工程陆续施行,从当地教育局统计得知,目前L市已无危房校舍问题,即便是农村教学点也是砖混结构的教室了。

2.两免一补

2005年L市农村中小学开始施行“两免一补”政策,至2014年L市“两免一补”生均经费标准:小学生每年生均600元,初中生每年生均800元,寄宿生统一补助生均1250元,课本费补助每年都在变化,生均经费标准在不断提高。当地教育官员反映: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切实保障了百姓的权益,民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了,入学率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童的受教育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惠民政策对于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起了很大作用。当地政府切实按照省、市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严禁学校变相收费。对于困难生和寄宿生也按照规定补助,上级政府要求建立和完善困难生信息系统,建立困难生档案和学籍信息,严防骗补、漏补情况。目前省、市、县三级已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很大层面上仰仗该机构职能的发挥。2013年,L市从春季学期开始,全部37966名普通高中生享受到了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政策。这是地方政府对于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延伸和对接,更好地推进了当地义务教育发展。

3.营养餐计划

2011年秋季,L市所属省列入营养改善计划的58个国家试点县(区)都全面落实了营养改善计划专项任务。

L市G县利用县财政资金,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配套了馒头机、灶台、冰箱和留样柜等设备。

L市L县为加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管理,2012年先后对480多名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并督促210所学校办理了食堂经营许可证、为257名从业人员办理了健康证。确保了全县学校春季学期40083名学生、秋季学期41063名学生开学第一天吃上营养餐。L县教育局建立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专人动态监控,资金专款专用、单科设账;创新“三账十五表一日志”管理模式,编印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手册、食品规范化管理手册;加大督查监督力度,采取领导包片、督学包乡、干部包校措施,先后对学校集中督查8次。并进行专项考核,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210个。目前,已形成“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责任靠实、环节严密、实名管理、多方监管、台账明晰、分班供餐、讲究卫生”的供餐模式。

4.生活补助

L市各县民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对于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积极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学校入学率有了提高,学生稳定性加强,辍学现象减少。免除学杂费、住宿费特别是生活补助为家庭减少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观念有所改善。学生所在班级按学校分配名额进行选举,学生开具证明后班级选举决定,补助金由银行打到专门的银行卡中供学生生活花费。

四、L市政策实施的问题与不足

L市在实施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过程中,也显现出现实的困境和政策执行的矛盾,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政策的宣传问题

国家一系列义务教育惠民政策颁布下达,地方政府首先就是要进行政策宣传以使民众了解和支持。而在实际调查中,民众对于这些政策大都一知半解,只是学校说不要钱还可以吃营养餐所以便送孩子上学。学校内部的宣传也不是很到位,多半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学校的板报、宣传栏也未起到很大作用。教育部门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对于新闻媒体的运用较少,主要形式为召开会议、张贴宣传画等。政府对这些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就会影响惠民政策受众的利益,民众的口耳相传和学校的倡导鼓励成为政策宣传的“主战场”。要想真正发挥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功用,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而且要正确引导民众的价值判断,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关乎民族未来和个人发展,应当避免民众的误解、误判和变相利用。

2.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校安工程、营养餐计划、学生生活补助等政策都是涉及经济利益的关键政策,经费资金的下拨和使用尤为关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学校全部改建成了楼房、砖房,但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并未一起建设起来,学校只是拥有了教学楼和宿舍楼,但是供水、供暖设施短缺,校园操场及活动设施不完善;学校卫生室和活动室几乎没有建设,学校食堂建设也参差不齐;校园监控系统未能配备,学生安全没有监督保证。

(2)营养餐补助资金的下拨时间缺少制度规定,下拨的延误造成学校资金紧张和两难境地,一方面学校无法及时采购发放营养餐,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就要责怪批评。补助标准制定不合理,补助经费过少。营养餐的补助标准一刀切,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段营养需要。虽然国家严格规定每一分钱都要让学生吃到肚子里,但是运输费用和“留样”保管设备、食堂建设和人员聘请都没有相应资金配套,学校在营养餐的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很多教师成为辛苦的劳动者,负责了营养餐的各种具体工作;地方教育部门有事权无财权,无力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但却要承担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中央政府的营养餐计划经费资金在实际使用中的“拮据”,造成了地方的营养餐困局。

(3)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住宿费的免除以及提供教科书和困难补助,这点确实给了老百姓实惠,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极大地提高了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但是困难补助的资助面太窄,有名额限制,对于L市这种贫困面较大的地区,分配的公平性受到极大关注。然而对于名额的选定标准没有一定的依据,各学校依据名额进行分配,然后进行班级评选。我们无法追查每一位受助同学的具体家庭情况,对于资助政策的实施也只能按学生比例分配名额,其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待人深思。

(4)对于政策涉及经费的使用和监管缺位,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全部与教育经费有关,L市和所辖县虽然都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是人员的配备不齐,缺少专门的财务审计人员。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银行、学校之间权责不清,监管主体缺位。没有一定的监管问责制度,挪用资金和资金下拨延误情况出现时推诿责任,对于惠民政策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地方意见的反馈,没有一条很好的渠道,政策的改进机制并未形成。

五、对策与建议

为了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更好实施,结合政策的最初制定愿景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对于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省级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资金充足

面对L市在实施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时所出现的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L市财政自给率低,必须依靠上级财政的支持,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应当予以财政补贴。国家在教育经费统筹的问题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正在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统筹管理机制。学校相关设施和服务人员的缺少是资金的问题,经费补助标准的高低和范围大小也受到经费制约,资金的充足是实施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重要保障。

2.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施行的法律法规

面对国家补助资金和经费的下拨延误问题,L市教育行政部门束手无策。如何保证惠民政策的顺利执行,特别是资金的准确到位?政策的施行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保证,我们呼吁国家权力机关要重视教育立法,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要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我们更要完善教育立法,使政策的施行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违法必究,让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在法律的天空下畅行无阻。这一系列法规要包含行政问责的具体要求和问责主体,要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规范,法律制定经费标准促使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3.完善和配备相关监管机构与人员

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依托教育行政部门,而实际的教育部门人员配备参差不齐,具体执行中主体也不是很明确,即便分配了责任主体,财务审计人才缺乏,对于经费的使用动向不能很好掌握,也会造成政策的施行不畅与混乱。学校内部财务制度混乱、财务人员配备不全,缺少审计监督。惠民政策全部与资金有关,教育部门内部的财务力量有限,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对于下拨经费有效管理是很必要的,地方政府应当合理审定人员编制,保证人员的到位。

4.政策的制定施行要上下通畅

教育政策的制定、施行和管理,必须在实际运行当中去检验和完善,政策的制定与主客观环境存在偏差就需要进行调整改进。国家在制定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时考虑到了中西部和农村的特殊情况,因此政策的推出也表现出地域性和倾斜性。然而,国家在确定具体经费和补助标准时“一刀切”,没有考虑政策在地方施行的实际情况。中西部不同省市、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差异,在制定补助数额时并未体现地域差异和倾斜照顾。L市属于贫困面很大的地区,补助范围有限使一部分困难学生无法享受到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生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协调反馈机制,政策受众的意见和期望无法及时上传至政策制定者,政策调整受到滞后,一旦产生社会问题将倒逼政府履行职责,势必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策的更好实施需要得到保障:确保经费充足、加强立法监督、建立行政问责、配备人员设施。这不仅是L市在政策实施中所需要的,也是中央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完善的可能途径。

参考文献

[1]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http://www.js.xinhuanet.com.

[2]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 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4]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5] 陈永.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县级监管机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6] 王青逯.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

[作者:马涛(1990-),男,河南濮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语口号(建筑工地)下一篇:有时我也想再任性一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