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

2022-12-14

第一篇:河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公民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全省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教科书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 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的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作为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学生

第九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入学年龄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延缓入学、休学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期限届满后仍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

学校举办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班,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举行专业技能测试。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公办学校接收学生的区域范围和人数,并向社会公布。公办学校应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接收学生,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

第十二条 随同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身份证明、就业证明、居住证明以及户籍所在地乡镇中心学校出具的外出就读证明材料,到居住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就读。居住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定服务学区或者定点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统筹安排就读。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不得拒绝本学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责令学生留级、停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不得使其监护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学校、村(居)民委员会发现适龄儿童、少年未入学或者辍学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辍学学生的复学工作。

第十四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按照规定将招生情况、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保障、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未成年犯管教机构和未成年人强制性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章 学校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规定,制定具体的学校设置标准。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设置规划和标准,制定学校设置、调整方案,统筹安排建设经费,依法划拨建设用地,建设、配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十八条 城市新区开发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时,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配套建设学校,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校内教育资源,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未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设立实验班。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上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给予扶持,组织对口支援,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推动城乡之间和区域内教育设施和设备、课程、人才等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生活、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偏远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寄宿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学校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等制度,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保障寄宿制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二十三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消防安全和防汛、抗震以及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要求。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

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学校土地使用性质,不得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公办学校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学校门前的路段设置限制速度标志、交通信号和安全设施;在发生交通堵塞时,及时做好交通疏导。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逃生自救、互救和紧急疏散避险等应急演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对校园内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学校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收集、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第二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学校周边从事下列活动:

(一)建设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

(二)设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场所或者设施;

(三)在中小学校园周边二百米以内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四)在中小学校园周边二百米以内新建、扩建或者改建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营业性游艺娱乐(电子游戏)场所;

(五)其他不适宜在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立的场所或者摊点。

第二十九条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正常教学期间 到学校检查。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学校摊派或者非法收取费用。

学校和教师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演出、庆典等活动。

第三十一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完善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体系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建设培训信息资源库和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提高校长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和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对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并接受其监督。

第四章 教师

第三十三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遵守职业道德。

招聘教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学校不得聘任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配备教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任何单位不得占用、挪用教师编制,不得安排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

第三十六条 省、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和定期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和普通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教师应当享有补助津贴。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学校应当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育教学和培训任务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或者解除聘用关系。

学校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或者考核教师,不得按升学率高低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

第三十九条 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害学生合法权益。

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四十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十一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体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学校不得随意调整课程或者增加、减少课时,不得占用寒暑假、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课,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第四十二条 学校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

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按照规定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进行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人格。

学校应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第四十四条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并配合学校落实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教学研究指导体系,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应当建立以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学生评价制度,综合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或者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或者规定考试成绩提高幅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将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升学情况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必须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定。

地方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应当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鼓励学校开展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

第六章 教育经费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

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不得计入下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增长的比例。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和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校实际接收人数,及时足额向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拨付教育经费。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有关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将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

第五十一条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义务教育给予经费支持。

第五十二条 各级地方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将其用于支持义务教育发展。

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用于城市学校建设。

第五十三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帮助农村地区、城市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第五十四条 义务教育经费应当按照预算规定全部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和寄宿制学校的;

(三)未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建设学校的;

(四)未定期对学校校舍的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

(五)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

(六)未依法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二)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三)未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教学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的;

(四)向学校、教师下达升学指标、规定考试成绩提高幅度,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或者将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升学情况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的。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未采取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防止辍学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或者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的;

(二)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的;

(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四)责令学生留级、停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的; (五)擅自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六)公办学校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 (七)未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八)安排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一小时的; (九)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或者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或者组织、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的;

(十)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或者考核教师或者按升学率高低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

(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

第五十九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办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的,由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条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学校档案建设基本要求

为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2]13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豫教督导[2012]199号,以下简称评估细则),对学校档案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档案分类

(一)市、县、区和学校自评自查资料及相关证书、证件;

(二)学校自存的档案资料;

(三)学校相关处室应存放档案资料。

二、档案内容

(一)自评自查资料及相关证书、证件

1.对照评估细则《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逐项自评表;

2.对照评估细则表Ⅱ-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省辖市或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4.省辖市或县(市、区)有关部门对学校实验室等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5.省辖市或县(市、区)卫生防疫部门对学校食堂检查验收合格证书;

6.学校平面图(显示布局、面积等数据)。

(二)学校自存的档案资料

1.小学近六年、初中近三年学籍档案(含各年级、班级学生名册及成绩册;近三年毕业生各科合格情况统计表;小学近六

(五)年或初中近三年入学情况登记表;近三年小学六

(五)年巩固率或初中三年巩固率资料;上一学年辍学情况登记表及统计表等);

2.小学近六年、初中近三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资料; 3.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及达标情况统计表; 4.学校总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

5.全校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务或职称、工资等)及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教师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复印件);

6.校长、教师培训资料及校本研修(校本教研)资料; 7.近三年来,每学期教师绩效考评及绩效工资发放资料; 8.近三年学校公用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含教师培训、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经费明细情况等)、统计表及相关账册(复印件);

9.近三年来,贫困学生补助发放资料; 10.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档案资料。

(三)相关科室应存放档案资料 1.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帐册及实验记录(在科学教室或实验室等);

2.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帐册及使用记录(分别在体育器材室、音乐、美术教室);

3.图书目录(含近三年新增图书目录)及借阅记录(在图书室);

4.学校计算机、电教器材帐册(在计算机教室或多功能室)。

三、档案管理有关要求

档案盒封面要求统一贴上或打上“均衡发展档案”标签,横标下有分卷标签,标签统一使用黑体字电脑打印,分卷标签用小一号黑体字,分卷需用几盒的,在分卷标签上注明分卷顺序,如××卷①……,档案盒侧面有同样字体的竖标签。学校均衡发展档案都要有总目录,各分卷都要有分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装订顺序按各分卷内容先后装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学校档案

迎验建档基本目录

第一卷 自查自评卷

▲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织

▲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织

▲学校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三年或五年)

▲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三年或五年)

▲省、市、县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文件。

重点突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

“学校达标建设标准”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及学生入学管理办法”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规范”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规划”等文件

1、 省督导团【2012】199号文件附件1《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

2、 申报表Ⅱ—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基本达标学校申请验收报告(附配备资料)

4、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评估验收合格证(暂无,待发)

5、学校实验室(科学)、美术室、音乐室申请报告

6、学校实验室(科学)、美术室、音乐室验收合格证(暂无,待发)

7、学校数学、科学、体、音、美教学仪器配备资料

8、学校食堂、运动场地等建设验收合格证。

9、申请报告(附配备资料)档案表三十 《学生食堂达标情况统计表》

10、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各项生均指标达标叙述(学校建设情况、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班额、运动场地、厕所、宿舍、餐厅、办公室、教育化基础设施、器材、教师等方面)

11、学校平面图、远景规划图

12、学校获奖证书复印件

▲ 可放:①办学条件基本情况一览表、统计表(参考档案表二十

六、二十七);②学校班额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二);③学校运动场地建设情况(档案表三十四);④学生住宿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二十九) 第二卷 学校自存卷 第一部分

1、1-6年级学籍(审批表),一年级入学登记表

2、1-6年级班级学生花名册(学校入学情况统计表 参考档案表

六、

七、八)

▲ ①学校残疾儿童统计表、登记表(参考档案表十二) ▲ ②留守儿童入学情况统计表、登记表(档案表四十二) ▲ ③县城学校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统计表、学生花名册 第二部分

1、近三年公用经费拨付情况(依据,票据) 2 、近三年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校务公开栏目记录) 3 、教师培训专项、票据、账目复印

4、教学设备购置账目明细表

▲小学、初中教育经费情况登记表、统计表(档案表二十

一、二十二)

5、近三年贫困学生补贴发放有关资料 ①学校困难家庭学生登记表

②发放依据(方案)

③发放补助表册 第三部分

1、 全校教师近四年基本情况(师资情况统计表、教师花名册、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

2、校长培训资料,证件。

3、教师继续教育和新教材培训资料,(培训计划、培训人员名单、培训考试报名表、培训考试工作安排)证件。

4、校本研修(教研)资料与教研记录(集体教研教案)、科研成果、优秀教学反思、读书心得体会、论文等。

5、教师自修计划表册

6、近三年教师绩效考评方案,考评结果(量化积分考核方案)

7、近三年教师绩效工资发放表 第四部分

1、1-6年级期末检测成绩表和三率统计表

2、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成绩情况统计表(档案表十

四、十五)附学生成绩册(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学生成绩册)。

3、中小学2007-2012(2010-2012)学生入学情况登记表。

4、近三年(6年)巩固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情况统计表 档案表

十、十一;小学5年、初中9年巩固情况统计表 档案表十五) ▲中小学20

10、20

11、2012毕业的学生与本届入学时学生数比例:2012小学毕业生数与2006年入学学生数对比相差多少(毕业生数÷入学时学生数×100%)。

2011小学毕业生数与2005年入学学生数对比。 2010小学毕业生数与2004年入学学生数对比。 初中2012年毕业生数与2009年入学学生数对比。 初中2011年毕业生数与2008年入学学生数对比。 初中2010年毕业生数与2007年入学学生数对比。

5、上一学年辍学学生登记名册(2009-2012),统计表(总数,辍学学生数,比例)不超1%。

6、初中、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巩固率(档案表十)。

7、学生转出转入及流动情况登记表(档案表九)。

8、小学(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资料(评价册)。

9、小学(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统计表,每个学生的等级表(6项综合卷 )各班统计,学校汇总。

10、中小学近三年健康档案(只装订不成书)

11、学生体质健康统计表(达标情况、优秀率、达标率比例),各班统计,学校汇总。

12、 四年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每学期一份) 第五部分

1、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文件及资料(突出制度、计划、领导小组名单及分工、演练预案、过程自查、总结等)

2、安全值班责任书

3、值班记录、值班情况检查表

4、活动方案、记录及总结等

5、安全隐患排查情况记录,整顿情况记录资料 第三卷 相关科室应存卷

1、各室账册(统一购置图书、各类仪器设备、器材的目录)、使用记录、实验记录、破损记录等一式两份装订装盒 (成书)

2、各功能教室课程表

3、① 学校专用教室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

五、三十六)

② 学校保健室达标情况统计表(档案表三十一)

③学校信息教育情况统计表 (档案表三十八)

一式两份装订装盒 (成书) ●小学六年级在本校,建六年巩固率 ●小学六年级在初中,建5年巩固率 ●初中建6年巩固率表册 ●初中单独建6年级档案(管理、教学等) 注:各项登记表册前都要有统计表

第三篇: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

强支点 破难点 抓重点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7日

来源:商丘教育网

商丘教育网8月27日讯:睢县着眼于“加强一个支点,破解两个难点,抓住三个重点”,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

近年来,睢县不断强化县、乡政府在举办义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攻目标和工作重点,做到“三个到位”。县委、县政府把这项工作列入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确定为县委、县政府经常性工作督查重点,纳入了目标考评体系,健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机制,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注重舆论宣传到位,使社会各界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使广大群众普遍感到“教育重要,教师光荣”,营造了浓厚的创建舆论氛围。三是工作支持到位。在资金投入上做到“三个优先”,确保“三个增长”。在师资力量配置上,三年三次公开招录优秀毕业生680名,及时充实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高薪引进研究生、特高级教师38名,改善教师层次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

化解两个难点,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薄弱学校建设和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一直是困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大难题,睢县以此为突破口,找准症结,迎难而上,化解难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薄弱学校建设上,一是采取“撤、留、扩、并、迁”五项策略,强力推进布局调整。2008年撤并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学校74所。二是采取项目资金倾斜、师资配置倾斜、支教力量倾斜的办法逐步改变农村薄弱学校局面。两年来,危房改造资金2093.7万元和初中校舍改造资金1160万元,全部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新招录的680名教师和264名支教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三是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措施,加快城镇薄弱学校建设。2008年投资7200多万元,实施了三所县直学校改扩建工程、一所学校新建工程,有效缓解了县城学校的生源压力,基本消除了城镇大班额现象。四是采取上挂下靠、结对子、定点支援等措施,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带作用,用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加强督查,保证落实。六是坚持把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该县的两所省级规范化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均达到50%,并向薄弱学校倾斜。

在控辍保学上,坚持依法控辍,强化责任控辍,开展爱心控辍。给不按时入学或中途辍学的适龄少年儿童和监护人发放《限期入学通知书》、《限期复学通知书》,依法强制入学。严格落实“四包”制度。即县干部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校长包校,切实保证了适龄少年儿童人人到校学习。积极落实“阳光工程”、“宏志班”、“春蕾行动”,几年来共救助学生2157名,确保了贫困生、农民工子女、艾滋病患者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开设关爱热线、亲情电话,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措施,“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关爱活动”得到了深入开展,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教育时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做了报道。同时,进一步强化特殊教育,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及时入学,睢县聋哑学校办学水平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其开设的刺绣班、缝纫班为残疾少年自谋出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住三个重点,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一是抓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两年来,全县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093.7万元、初中校舍改造资金1160万元,新建、维修校舍3.8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的D级危房;投资1068.5万元,更新中小学课桌凳12.79万套;投资1500多万元,购置了体音美器材、实验仪器、设备60多万件,图书200多万册;加强教程教育,建成远程教育项目学校240所,计算机教室112个,地面卫星接收站197个,基本实现天网覆盖。二是抓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培训。县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教职工业务培训,2008年拨付教师培训资金365万元,培训教师3194人,培训校长300人。三是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以“名师”创“名校”,以“名校”育“名师”,提高了办学水平;通过实施“校园工程”,争创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卫生校园,改善了育人环境;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得到全面贯彻,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四风”建设,形成了教风正、学风浓、校风严、作风实的良好氛围。 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师资队伍配置基本均衡、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睢县的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义务教育均衡程度逐年提高。特别是一些与外县交界的乡镇学校,一改过去偏僻落后局面,由薄弱学校跻身全市优质学校行列,形成了罕见的“边陲学校崛起现象”。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也得到了快速均衡发展,职教中心成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两所普通高中晋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三所成人学校被评定为省级规范化成人教育学校,睢县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为整体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豫政 〔2007〕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1.1999年我省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正在缩小,义务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当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统筹兼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差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4.主要目标和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生均经费、生源分布、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到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市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约占全省25%左右的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全省80%左右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城镇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后,再经过2至3年的努力,使全省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

5.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适应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适当调整和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仍应保留、改建必要的小学或教学点。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质量较高的义务教育。

6.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各地要根据《标准》和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限期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尽早达到基本标准。以学校设施设备达标配套、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加大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3至5年内完成改造任务。

7.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和大班额问题。各地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城镇新区建设时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校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民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凡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数量及规模进行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要坚持实用、耐用、够用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原则。

8.建好用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年底,确保工程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形成遍布全省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动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加大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四、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9.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调整教师编制要对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给予倾斜,保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空出教师编制每年都要及时补充,严格标准,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

10.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在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代偿国家助学贷款以及报考公务员、省属高校研究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远程教育志愿服务行动以及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等计划,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11.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县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的任教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12.强化校长队伍管理。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13.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和机制,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到2010年,省、省辖市两级为农村学校培训骨干教师50000名,其中省级培训8000名以上。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五、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14.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进程。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2007年继续按照省定“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努力降低成本,确保按时发放。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经教育部门认定、分配入学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免收借读费,并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16.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7.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加快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推广将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9.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七、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20.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县城以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

21.加大专项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建设,省辖市和县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应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全面推进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调控预算外义务教育经费。教育部门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22.加强对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各级税务部门要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城镇教育费附加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由教育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优先用于城镇薄弱学校改造。

八、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2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推进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省辖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2007年起,在全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活动,每5年评选1次,由省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24.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教育督导团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督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负责对各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凡达不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截留或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及教育费附加、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过大或义务教育发展缓慢的县(市、区),对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依法问责。25.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省辖市政府每年要向省政府提交上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分析报告。

26.优化教育环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继续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行为,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学校进行检查。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十六日

第五篇: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

为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特岗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我省部分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建立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推动教师队伍科学发展;着力解决我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同时,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从2009年开始,启动实施“特岗计划”。特设岗位教师(以下简称特岗教师)聘期3年。

今后,除执行国家和省定向培养计划接收毕业生外,全省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的补充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各地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二、“特岗计划” 的实施范围

“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列入湘西大开发的其他县为主,兼顾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性矛盾较突出、财力比较困难的县。

三、“特岗计划”的设岗原则

1、按需设岗。特设岗位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设臵。

2、以初中为主,兼顾小学。主要招聘中学教师,充实到农村初中任教。根据设岗县实际,可以兼顾农村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一般在1所学校安排1~3人。

3、充实教师紧缺学科力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优先保证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需要,促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优化。

4、统筹调剂教师编制,着眼教师队伍长远建设。统筹中小学各学段教师编制,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招聘特岗教师需要,并确保三年后有空余编制用于安排自愿扎根当地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

四、实施“特岗计划”的资金安排

“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国家“特岗计划”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补助为主,省级“特岗计划”所需资金以省财政补助为主,不足部分由设岗县财政承担。

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工资性支出,与设岗县财政据实结算(中央财政、省财政年人均补助标准一致)。特岗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设岗县根据本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综合确定,享受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各项待遇。凡特岗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中央、省年人均补助标准的,高出部分由设岗县财政负担。

特岗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由设岗县财政负担。

“特岗计划”实施中的宣传发动、招聘考试、岗前集中培训和跟踪管理等费用从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专项安排。

五、特岗教师的招聘原则

1、特岗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特岗教师应聘人员和用人单位双方应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2、招聘特岗教师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定县、定校、定岗”原则。

3、招聘工作由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编办共同组织,各司其职。

六、特岗教师的招聘对象及基本条件

(一)招聘对象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为主,确因应聘人员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小学可招聘少量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

2、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4年(至招聘当年年底满4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

(二)招聘对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志愿服务农村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在校或工作(待业)期间表现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2、已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3、符合招聘岗位要求(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

4、身体健康,五官端正,身高男性160cm、女性150cm以上,体质条件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规定的要求。

(三)具备下列条件者,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1、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或“三支一扶计划”、且有从教经历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

2、省级优秀毕业生,省级及以上三好学生;

3、应聘大学入学前户籍所在县特岗教师者;

4、复员转退军人;

5、少数民族毕业生。

七、特岗教师的招聘程序

特岗教师的招聘程序是:(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体检;(6)集中培训;(7)签订合同;(8)上岗任教。招聘的组织与实施按《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试行)》(另行文)执行。

八、“特岗计划”的相关保障政策

1、特岗教师享受《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6‟12号)、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湘人发„2007‟109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2、特岗教师试用期工资直接执行试用期满后转正定级工资。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级别工资可高定1至2档。聘任期内,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3、“特岗计划”的实施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岗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岗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高等学校毕业,且符合推荐免试资格的,可先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办理注册手续,服务期满后再回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对聘用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5、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鼓励其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考核合格、自愿留在当地学校的,由设岗县负责落实其工作岗位,接转其人事、工资关系,并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县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其工龄、教龄从签订特岗教师聘用合同时起算。

对重新择业的,相关市州和设岗县有关部门应在辖区内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和帮助。今后,凡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要优先聘用聘期已满、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九、特岗教师的户口和档案管理

特岗教师聘用期间,其户口根据本人自愿,可留在原籍,也可保留在原就读高等学校或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也可迁至工作学校所在的县城,免收户口托管服务费。特岗教师档案关系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聘用期满后离开当地学校的,档案转到其户籍所在地县级政府人事部门。

十、特岗教师的聘后管理

特岗教师在聘期内,由省教育厅对其进行跟踪管理,设岗县对其进行跟踪评估,用人单位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和日常管理。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直至解除聘用合同;对不能按合同履行义务、考核不合格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设岗县评估和综合考核情况分别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

十一、“特岗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省教育厅、财政厅牵头制订“特岗计划”的总体规划和计划,提出特岗教师需求总量指导性意见,研究制定实施“特岗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并组织实施。省有关单位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省教育厅:拟定“特岗计划”的实施方案,制定招聘考试与聘用办法,编制“特岗计划”实施计划,负责实施公开招聘、岗前培训和跟踪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

省财政厅:负责统筹协调“特岗计划”的经费保障,落实资金,并规范管理。

省人事厅:协同教育厅做好特岗教师的公开招聘工作。 省编办:负责对中小学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编制总量管理。

市州教育、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要求,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特岗计划”工作,指导检查特岗教师聘期管理,监督设岗县特岗教师岗位、工资待遇及生活安排等落实工作。

各设岗县负责拟定和申报特岗教师需求计划,指导用人单位与特岗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保障特岗教师的工资及各项待遇的落实,为特岗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对特岗教师实施日常管理;负责特岗教师的户口与档案管理的落实工作;负责落实3年聘期结束、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本地学校任教人员的工作岗位。

高等学校负责引导和组织毕业生报名应聘特岗教师,并做好政策宣传、毕业生推荐、应聘资格审查和上岗派遣等相关工作。

十二、其他有关事项

1、各市州应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2、本实施方案由省教育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上一篇:混凝土搅拌站经理职责下一篇:河南师范大学心联学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