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植树实施办法

2022-07-25

第一篇:义务植树实施办法

行风义务监督员制度实施办法

中国农业银行*市支行 行风义务监督员制度

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发挥义务监督员队伍的作用,促进*市农行监督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义务监督员从社会知名人士、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我行开户企业工作人员中聘任。

第三条 义务监督员的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二)关心我行事业发展,热心社会监督工作,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金融知识;

(三)坚持原则,公正廉洁,实事求是,联系群众,有一定工作能力;

(四)身体健康,符合义务监督员工作要求。 第四条 义务监督员的职权

(一)宣传监督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监督管理的措施;

(二)对我行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及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

(三)举报我行工作人员在工作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1

(四)注意收集、积极反映社会各界对我行工作公正性、规范性、有效性及行风建设的意见、建议,转递群众来信、来电举报及投诉;

(五)要求我行对其反映和转递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本人反馈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六)要求我行提供与监督管理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或信息,以便开展监督工作,国家规定按密级管理的除外;

(七)协助系统内监察部门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办理上级行监察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义务监督员的义务

(一)积极参加监察部门召集的义务监督员工作会议以及组织的相关活动,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二)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向我行反映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遵守纪律、保守秘密,不泄露与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有关的活动内容,自觉维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形象。

第六条 义务监督员工作制度

(一)联系制度。我行办公室负责义务监督员的管理和联络,及时向义务监督员发送与其履行监督职责有关的文件、信息及各种学习资料。可采取电话、信函、登门走访等各种形式保持与义务监督员的密切联系,听取其对行风建设和监督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加强与义务监督员所在单位的联系,及时通报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工作的情况,取得各部门对义务监督员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

(二)工作例会制度。办公室每年召开一次义务监督员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布置任务,听取义务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其通报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三)通报反馈制度。办公室对义务监督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转递的来信及投诉、举报,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受理,并及时向义务监督员反馈办理和落实情况。因特殊原因暂时落实不了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义务监督员,并做出解释。

第七条 义务监督员的纪律要求

(一)义务监督员开展监督工作必须持有经我行签批的《中国农业银行*市支行行风义务监督员推荐登记表》。

(二)义务监督员不得持登记表从事与履行职责无关的活动;

(三)义务监督员不得接受或者向被监督对象索取任何可能对工作的客观公正产生影响的财、物。

第八条 聘任义务监督员的程序

(一)义务监督员申请人或者申请人推荐单位向我行办公室提出申请;

(二)我行办公室与拟聘用的义务监督员及所在单位协商后,填写《中国农业银行*市支行行风义务监督员推荐登记表》,经其所在单位确认后,报我行办公室审批;

第九条 义务监督员管理

(一)我行办公室负责行风义务监督员队伍的挑选、考核、配备和调整。

3

(二)行风义务监督员任期2年。 第十条 义务监督员的解聘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停止聘用。

(一)聘用期满未续聘的;

(二)聘用期内未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纪律要求的;

(三)因健康问题无法胜任义务监督员工作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停聘的。

第十一条 义务监督员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有关非法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由农行*市支行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4

第二篇:关于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关于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政办〔2009〕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和时间

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二、绩效工资总量核定

(一)绩效工资总量按学校工作人员上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核定。其中,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由市及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

(二)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学校所在地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相应调整。

(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将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国家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学校主管部门具体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要合理统筹,逐步实现同一县级行政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

三、绩效工资分配

(一)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

1.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具体标准由市及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部门制定,按月发放。

2.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由学校在核定的总额内根据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分配,合理拉开距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等项目。

(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市教育局制定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学校内部考核的指导。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学校在搞活内部分配中,要依据考核结果,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三)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分配办法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本级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校公示。

(四)学校校长、书记的绩效工资,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校长、书记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其中考核结果确定为优秀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原则上不超过本人基础性绩效工资。

四、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2005〕10号)下发前,学校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绩效工资实施后,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原人事部、财政部,发文确定的教龄津贴、特级教师津贴、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特殊岗位津贴仍继续按现行规定执行。省及以下政府和单位自行建立的津贴补贴一律取消。

(三)原国家规定的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不再分设,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班主任津贴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置,可根据需要按固定数额单独设立班主任津贴项目和标准,按月或按学期发放,也可以将班主任工作折算为教学工作量,按课时津贴的方式发放。采取哪种方式和如何确定津贴标准,由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四)为了体现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的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从教,各地要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建立农村教师津贴。农村学校的范围、补贴的标准和发放办法,由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艰苦程度等因素确定。

(五)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时,对完全中学中从事非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问题,由学校统筹考虑。

(六)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见习期间(初期、学徒期、熟练期,下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本人见习期满定级工资对应的岗位(职务)标准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确定。

其他新进入学校人员,按新聘任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确定。

(七)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其中,离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按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关于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纪发〔2008〕40号)精神确定。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按学校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及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确定。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八)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和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原人事部、财政部发文确定的特殊岗位补贴项目之外自行发放任何其它形式的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进行严肃处理。

五、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市、区)为主、上级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属于县(市、区)级政府事权范围,县(市、区)级政府是其经费保障的第一责任人,要大力开展增收节支,积极调整支出机构,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足额纳入预算,及时拨付到位,不得出现拖欠。市财政统筹使用中央、省给予的农村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转移支付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重点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给予适当财力补助。市财政对财政困难县(市、区)给予必要的转移支付支持。

(二)要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等费用的规定,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筹管理,各类政府非税收一律按照国家规定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利用收费收入和公用经费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三)学校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账核算。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得发放现金。具体发放方式按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工资财政统一发放的地方,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程序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奖励性绩效工资经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

六、组织实施

(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按照本实施意见和省有关规定,负责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组织实施工作。市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依据省政府冀政办〔2009〕44号文的实施意见制定,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批准后组织实施。县(市、区)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由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部门制定,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教育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其中,省直管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要同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审核备案。

(二)各县(市、区)要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与当地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绩效工资平稳实施。对贯彻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所在地党委政府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反映。

(三)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严格把握政策和程序,指导和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实施绩效工资的有关政策。

第三篇: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裕安区罗集乡松岗学校教职工

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六安市裕安区中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实行)》(教人[2012]7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符合教育和教职工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职工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广大教职工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考核原则

1、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

2、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完善绩效考核内容,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注重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3、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职工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

1

引导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4、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三、考核对象

岗的正式工作人员。

全校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在编在

四、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

考核共计100分:其中师德10分、出勤10分、工作量30分、教育教学过程20分、教育教学效果及教学研究工作30分。

1、师德(10分)

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师德考核,按权重记折合分。

2、出勤(10分)

主要考核教职工出勤情况。病假(住院治疗期人员、重性精神病患者、绝症患者或其他已丧失工作能力人员可据实降低扣分标准)3天扣1分、事假1天扣1分、旷工1天扣3分,其它出勤根据学校出勤方案执行。本项得分扣完为止,不计负分。婚、丧、嫁、娶、产等假期按有关规定执行。考核依据为学校考勤记载。

3、工作量(30分)

量化出学校所有岗位周工作量。全体教职工周工作量相加,得出学校各个岗位周工作量总和,除以全校教职工总数,得出学校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除以学校教职工周

2

人均工作量乘以工作量分即为教职工工作量得分。计算公式为: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学校各个岗位周工作量总和÷教职工总数;教职工工作量得分=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30分。

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工作量量化标准:校长不少于1/4的教学工作量,副校长不少于1/3的教学工作量;其他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由学校根据实际制定量化标准,视完成规定工作任务记分。

教职工工作量按学校课时折算办法折合成相应工作量,视完成情况几分。

4、教育教学过程(20分)

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情况。专任教师重点包括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设计和批改、辅导学生、学生学习成效评价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情况。在具体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要引导教师认真提高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过程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人数不超过20%,分别记20分、18分、16分、14分及以下。

5、教育教学成果及教学研究工作(30分)

教育教学成果主要考核教职工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考核指标包括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指导学生发展兴趣和学科特长所取得

3

的成绩、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等,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学校在修改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的同进,将指标量化为分数。

教学研究工作主要考核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后反思及对学生成长过程行为和教育方式的研究。考核指标包括教师“六个一”、课堂教学竞赛、辅导学生等的获奖情况,要引导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鼓励优秀教师传承教学经验。

五、考核结果的确定

1、根据考核得分情况设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人数不超过15%,良好等次人数不超过35%。

2、工作人员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经有关纪检监察查证属实的应当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①歧视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 ②进行有偿家教家养的;

③向学生推销、代购教辅资料和其它商品从中牟利,或向家长索要财物的;

④旷课(工)超过规定天数或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

⑤组织、参与考试作弊的;

⑥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且负有直接责任的; ⑦违反法律法规被追究责任的;

4

⑧有其它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和声誉行为的。

六、考核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人员,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并视不同的等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根据绩效考核等次,合理确定等次间的分配差距,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不享受奖励性绩效工资:

①绩效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

②学期累计旷工达5个工作日、病事假累计达到30天以上的(住院治疗期人员、重性精神病患者、绝症患者或其他已丧失工作能力人员可据实酌情考虑);

③自费脱产学习的; ④解除聘用合同的; ⑤停发工资的。

八、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监督

1、实施考核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随时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和质询。考核的各项得分必须有原始依据印证,考核量化分数揭晓后,要在本校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5天。

2、学校成立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具体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代表7-9人组成,校长任组长,考核小组成员中教职工代表不得少于1/3。考核小组成员民主推选,经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通过的方式产生。

5

学校考核组成员,必须严格执行考核规定,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不按规定程序考核的,责令按照规定程序重新进行考核。在考核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将从严处理。

九、本方案先试行一年,由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松岗学校

2013年1月14日

6

第四篇: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公民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全省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教科书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 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的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作为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学生

第九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入学年龄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延缓入学、休学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期限届满后仍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

学校举办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班,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举行专业技能测试。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公办学校接收学生的区域范围和人数,并向社会公布。公办学校应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接收学生,不得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

第十二条 随同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身份证明、就业证明、居住证明以及户籍所在地乡镇中心学校出具的外出就读证明材料,到居住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就读。居住地所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定服务学区或者定点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统筹安排就读。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不得拒绝本学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责令学生留级、停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不得使其监护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学校、村(居)民委员会发现适龄儿童、少年未入学或者辍学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辍学学生的复学工作。

第十四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按照规定将招生情况、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保障、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未成年犯管教机构和未成年人强制性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章 学校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规定,制定具体的学校设置标准。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设置规划和标准,制定学校设置、调整方案,统筹安排建设经费,依法划拨建设用地,建设、配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十八条 城市新区开发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区时,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配套建设学校,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校内教育资源,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未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设立实验班。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上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给予扶持,组织对口支援,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推动城乡之间和区域内教育设施和设备、课程、人才等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生活、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偏远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寄宿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学校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等制度,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保障寄宿制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二十三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消防安全和防汛、抗震以及防御其他自然灾害的要求。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

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学校土地使用性质,不得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公办学校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学校门前的路段设置限制速度标志、交通信号和安全设施;在发生交通堵塞时,及时做好交通疏导。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逃生自救、互救和紧急疏散避险等应急演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对校园内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学校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收集、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第二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学校周边从事下列活动:

(一)建设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

(二)设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的场所或者设施;

(三)在中小学校园周边二百米以内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四)在中小学校园周边二百米以内新建、扩建或者改建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营业性游艺娱乐(电子游戏)场所;

(五)其他不适宜在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立的场所或者摊点。

第二十九条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正常教学期间 到学校检查。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学校摊派或者非法收取费用。

学校和教师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演出、庆典等活动。

第三十一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完善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体系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建设培训信息资源库和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提高校长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和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对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并接受其监督。

第四章 教师

第三十三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遵守职业道德。

招聘教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学校不得聘任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配备教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任何单位不得占用、挪用教师编制,不得安排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

第三十六条 省、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校长、教师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合作和定期交流制度,在教师配备、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其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和普通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教师应当享有补助津贴。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学校应当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育教学和培训任务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或者解除聘用关系。

学校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或者考核教师,不得按升学率高低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

第三十九条 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害学生合法权益。

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四十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十一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体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学校不得随意调整课程或者增加、减少课时,不得占用寒暑假、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上课,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第四十二条 学校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

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按照规定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进行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人格。

学校应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第四十四条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并配合学校落实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教学研究指导体系,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应当建立以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学生评价制度,综合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或者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或者规定考试成绩提高幅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将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升学情况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必须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定。

地方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应当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鼓励学校开展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

第六章 教育经费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

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不得计入下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增长的比例。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和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校实际接收人数,及时足额向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拨付教育经费。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有关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将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

第五十一条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省、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财力薄弱的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的义务教育给予经费支持。

第五十二条 各级地方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将其用于支持义务教育发展。

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用于城市学校建设。

第五十三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帮助农村地区、城市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第五十四条 义务教育经费应当按照预算规定全部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和寄宿制学校的;

(三)未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建设学校的;

(四)未定期对学校校舍的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

(五)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

(六)未依法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二)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三)未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教学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的;

(四)向学校、教师下达升学指标、规定考试成绩提高幅度,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或者将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升学情况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的。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未采取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防止辍学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或者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的;

(二)跨学区、区域组织招生的;

(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四)责令学生留级、停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的; (五)擅自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六)公办学校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 (七)未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八)安排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一小时的; (九)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排名,或者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变相组织学生进行补课,或者组织、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的;

(十)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或者考核教师或者按升学率高低对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

(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

第五十九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办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的,由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条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发布单位】810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7-31 【生效日期】1986-09-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修正)

(1986年9月9日江苏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第一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于新学年开始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实行七周岁或者六周岁半入学的地区,可逐步过渡为六周岁入学。入学年龄的过渡,须经县(区)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条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各级人民政府应坚持义务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端正教育思想,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四条 第四条 实施义务教育,应首先巩固普及初等教育的成果,提高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在按质按量地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含初级职业技术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地区、分步骤实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1990年实现,经济、文化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在1992年实现,少数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的地区可以到1995年实现。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制订本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划和具体步骤。

第五条 第五条 义务教育的学制,在国家作出基本学制的规定以前,允许多种学制并存,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九年一贯制。在一定时期内也可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三年的过渡学制。未经县(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小学五年制不要向六年制过渡。

第六条 第六条 实施义务教育,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管理的具体职责,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条 第七条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对初等学校和初级中等学校的设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学校的新建、撤销、合并、搬迁,村办小学由乡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农村的中心小学、城市的小学以及初级中等学校,由县(区)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 第八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实施义务教育,积极举办初等学校和初级中等学校。举办这类学校,须报当地市辖区、不设区的市或者县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用国家或者省有关部门审定的教材。这些学校文化课师资的补充和培训工作,应列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学业务上给予指导,在教学仪器供应上给予支持。

第九条 第九条 省、市、县人民政府要积极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初等学校和初级中等学校也可附设特殊教育班,使盲、聋哑、弱智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盲、聋哑、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适当推迟。

盲童学校由省、市统筹设置;聋哑学校由市、县统筹设置;弱智儿童教育由县(区)统筹规划。

对那些虽有生理缺陷、残疾,但不妨碍学习的儿童、少年,应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

第十条 第十条 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在一定时期内,学校还要向学生收取杂费。杂费的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订。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减免杂费。

各地对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应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少年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需要延缓入学、免予入学或中断学业的,须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提交有关证明。经户口所在地市辖区、不设区的市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招用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劳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事业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省、市、县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拨款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按同口径计算)要逐年有所增长。地方机动财力,应有适当的比例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市、县、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的规定,在城乡征收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由财税部门负责征收,所收经费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任何单位不得向中小学集资和摊派钱物。学校不得向学生家长滥收费用。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管好、用好义务教育经费。有关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加强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增加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

省、市、县(区)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部分,优先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所需投资列入建设总投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由乡、村自筹解决,上级人民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地方,酌情予以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当地初等学校和初级中等学校基本建设所需的土地、材料、施工力量等,应优先保证。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使初等学校和初级中等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用品等教学设备逐步达到规定的标准。学校应加强校产的管理和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危害师生安全的校舍,应采取措施,抓紧修缮、改建。对不负责任,玩忽职守,造成师生伤亡事故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者的责任。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市人民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优先保证师范教育事业的需要。师范院校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服务。各类高等院校要充分挖掘潜力,为义务教育培养和训练教师。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必须从事教育工作。未经省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毕业生。未经县(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抽调中小学教师改任其他工作。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加强在职教师进修工作。认真办好省、市教育学院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轮训和电视教育等形式,提高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教师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小学教师应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水平,初级中等学校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水平。

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爱护学生,忠于职责,为人师表。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建立的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对经培训和考核仍不胜任的,应调整做其他工作。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教师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工作有显著成绩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困难。

鼓励教师到农村、山区、渔区和贫困地区工作。各地人民政府对由市区、县城定期去支援乡村工作的教师,保留其城镇户口,并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

省、市、县人民政府每年应划出一定劳动指标,将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并使合格民办教师的报酬逐步做到相当于同类公办教师的工资水平。

民办教师不承担义务工,允许不承包责任田。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对拒送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分别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并责令他们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劳动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按每招收使用一名童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还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对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物资的;污染学校环境,给学生健康造成危害的;传播淫秽书刊物品,毒害青少年的;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致使学校停课的;国家公务人员因渎职而对义务教育造成损害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给予处罚。

禁止侮辱、殴打教师。违者要严肃处理;触犯刑律者,依法从严惩处。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学校不得拒收本施教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剥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确有困难,应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妥善解决。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执行,并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它的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并接受其检查、监督。应把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对有关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实施义务教育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实施义务教育严重失职的有关负责人,要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我省其他有关普及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银行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