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虚词的使用

2024-05-11

李白诗歌中虚词的使用(精选四篇)

李白诗歌中虚词的使用 篇1

一.何谓酒文化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 也是酒的王国, 酒在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酒从诞生的那天起, 就在饮食中存在, 同时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出现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中。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住今来, 无论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 还是豪侠壮士、英雄好汉, 都与酒结有不解之缘。喝酒尽管是一种世俗性的行为, 但是透过喝酒, 透过与酒有关的诗文, 能够反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 心灵世界。

酒能以其特有的色香味的魅力能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神奇效果, 可以使人们毅然抛弃伪饰, 回归本真的自我, 忘记忧愁, 解脱束缚, 并陶陶然地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大胆而纵情地去追求理想和体味生活。数千年来, 诗人饮酒想起诗, 作诗想起酒, “酒朋诗侣”, 酒与诗歌像是一对孪生兄弟, 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酒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一种灵感激发剂。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诗酒一家之说。

因此, 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广义上来说, 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 它特指人类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精神财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 一直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

二.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

李白笔下的酒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酒充满着诗性智慧, 是一种心灵的诗性之思, 他更是一种将物质享受的饮酒乐趣上升为了高级精神享受的行为。可以说, 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借酒言志

李白胸怀大志, 青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宏图大愿。因此, 在其酒诗中, 李白往往有意借酒表达自己的心志, 一方面想引起当时统治阶层的关注, 渴望得到重用;一方面以此自励, 本真地抒发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如《少年行》:“击筑饮美酒, 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 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 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勾践, 争博勿相欺。”李白在这首诗中, 通过一个少年对荆轲饮酒的描写, 表达了对其的向往追慕, 以及自己激扬奋发的豪情与坚定的人生理想。又如《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秦鹿奔野草, 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 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 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 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 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 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 归酣歌《大风》。”诗人借赞美刘邦统一天下的功业, 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李白的酒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和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如“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雄浑的酒诗中最激昂高亢的声音。但是社会的黑暗导致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 在李白的诗中, 借酒也表达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如“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如“且须饮美酒, 乘月醉高台”等, 都体现了李白在理想得不到实现时寻求及时行乐的心愿, 但是在其及时行乐的外表下, 却始终奔涌着诗人“寂寞”的愤激之情, 跳动着诗人“用世”的热烈之心。

(二) 以酒兴怀

酒, 在很多情况下是情感, 心灵和意绪的一种物化。它不仅能刺激人的情绪、灵感和思维, 还能使人文思泉涌, 由此产生创作的冲动。因此, 文人骚客借酒助兴, 以酒抒怀, 酒后成篇, 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李白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李白大量的酒诗中可以发现, 无论是欢乐还是忧愁, 诗人饮酒都极尽雅兴之致, 如他在兴起时大发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同时又放声浩叹“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在饱尝世事艰辛、仕途坎坷后, 却又苦诉“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并慨叹“抚酒惜此月, 流光畏蹉跎”等。在李白的诗中, 酒几乎成了其寄兴抒怀的工具, 似乎酒的效力完全受诗人主观情感的控制, 因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李白在天宝二年, 因玄宗下诏征召, 而辞家赴京时写下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首诗中多次写到酒, 开始写新熟的白酒, 接着写酌酒之景, 再写醉酒之态, 诗人借酒兴怀, 表达了被征用后的兴奋和踌躇满志之心情。

以酒兴怀还体现在李白的送别诗中, 如《送殷淑》之二中的“相看不忍别, 更尽酒中杯”, 《送客归吴》中的“江村秋雨歇, 酒尽一帆飞”, 《夜别张五》中的“龙泉解锦带, 为尔倾千觞”等, 在这些诗中, 诗人以酒为物象, 寄托哀思, 细腻地刻画出了主客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理状态, 从而借酒兴怀, 酒成了李白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三) 借酒消愁

《汉书·东方朔传》中曾说“销忧者莫若酒”, 在古代饮酒消愁者多为文人雅士, 于不得意之时饮酒赋诗或吟唱。这在李白的酒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盛唐时期, 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 而进一步发展了初唐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 这些制度鼓舞了李白求仕的进取之心。但随着晚唐朝政的腐败, 社会政治日趋黑暗, 各级官吏在察举、征辟制度中舞弊行为极其猖獗, 文人间完全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李白的入仕之途也日益狭窄。在时代的黑暗造就了李白的失意的同时, 再加上李白自身性格的狂傲不羁, 生性豪放自由, 如酒醉后命皇帝的宠臣高力士为其脱靴, 由此得罪了权贵, 最终被赐金放还等, 这更让自信无比的李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正如他在《月下独酌》其四中所写:“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 酒倾愁不来。”以及《友人会宿》中的“涤荡千古愁, 流连百壶饮”和《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的“愁来饮酒二千石, 寒灰重暖生阳春”等, 都可以看出失意又壮志难酬的李白, 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酒浇愁, 以使自己从不得意的仕途失志中超脱出来, 并让自己在酒精麻醉中寻求暂时的对世间利欲的遗忘, 获得短暂的轻松和快乐。

又如他的名篇《将进酒》, 其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就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残酷的现实使李白“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难酬, 诗人满怀着“不遇”的失落, 借酒诉愁, 借酒消愁, 以至愿意酒醉不醒。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借酒销愁愁更愁”, 酒醉只能暂时使他远离忧愁, 醒后依然要面对黑暗不平而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这正是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处世之道的真实写照, 也体现了李白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可是诗人并未就此消沉, 而是在借酒消愁的同时, 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铿锵诗句, 读来振奋人心, 这正反映出了李白狂放不羁、执著追求自由理想的独特个性。

三.结论

纵观李白的诗歌, 酒与诗交融在一起, 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饮酒、醉酒本来是一种世俗化的东西, 但是在李白的诗歌中, 经其诗心的点化, 诗意的提升, 诗情的催发, 而进入一种独特神奇的生命诗境。在醉酒中, 诗人的生命从形体到心灵都获得了解放, 都具有了审美的意味。因此, 李白的醉酒是一种精神超脱的最佳状态, 也是一种生命之美的最佳展现。在诗酒世界里, 李白是真正的精神之王, 更是文坛上不朽的“诗仙”, “酒仙”。

参考文献

[1]季羡林.酒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王士菁.唐代诗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篇2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高洁不群,淡视财富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必有所本,本为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1。关于意象,古今文人论者多有精彩评论,胡应麟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胡应麟《诗薮》)“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2。意象不独是诗歌写作的焦点,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同样留下了众多形象鲜明、内蕴丰厚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本文将联系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表达的多重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青年是的李白所处的唐朝有着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玄宗前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突破力以往的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兼具其他方式。这使得中小地主家的子弟也有可能登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这个阶层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入市的态度,都想“觅封侯”,这个时期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李白的青年时期就处于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大环境中。同时,李白本身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大都充满了浪漫、明丽的色调。金玉意象的使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金玉意象的使用并不仅仅表达富足之气,也有嘲讽权贵等多种意义。

一、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浪漫、豪放。他的诗歌色彩明丽,尤其是其早期作品,更是充满了一种富贵之气,当然这也与盛唐繁荣的经济状况有关系。他做于开元八年的《登锦城楼散花楼》《江上吟》中分别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金窗银钩、玉箫金管,明丽的色彩背后也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富贵之气。他在称赞别人时说:“昔亿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城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年散金三十万”,这是何等大的手啊!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后,一时间,备受恩宠,“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此时的李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当年的富贵、恩宠却是跃然纸上的。然而,富贵并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要的是建功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诗歌中却留下了他的殷切期盼“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行行且游猎篇》)。名贵的“玉鞍”“金鞭”所承载的正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意愿。

二、高洁不群,淡视财富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在中国,玉是君子之佩,李白也以璞玉自比以视其高洁不群“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钱在李白的心目中也从来不在重要地位,富足时,他“徒干五诸侯。不致百产金”(《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赐金放还后,他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经乱离被流放夜郎后,他仍言“徒赐五百金,弃之如浮烟”(《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对李白来说,金玉所具有的精神价值远大于它们的经济价值,有钱就“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绝不做财富的奴隶。当他被赐金放还后,他“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梁园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三、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

到了玄宗后期,统治集团已经聚集了巨额财富,它的腐朽性也与日俱增,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内忧外患不断的产生,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变一去不不复反了,李白的后半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对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名园良田竟达一半以及斗鸡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大风尘飞扬,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大车扬飞尘》)这时金玉作为诗歌的意象所表现的则是对权贵奢靡生活的无情批判。

唐玄宗专宠宦官对于李白却并不重用,他虽然过着“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玉壶吟》)的豪华显贵生活,但李白觉得皇上只是以近幸之臣相待对此,对此,李白愤懑不已,觉得自己未得到应有的重用,统治者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诗

》)当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他愕然、气愤但并不祈求,临走时还留下一首不发少年意气的诗:“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这个时期,李白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一方面他非常痛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另一方面,一方面又对君国、长安有着深深的眷恋。面对“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潥阳宋少府耳步》)的局面他心乱如麻、茫然无措,即使拼命喝酒也无济于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此时,金樽玉盘也难以抑制他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四、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黄庭坚有一句诗“满眼纷华心寂寞,长安市上酒家人。”(《杂诗》),无独有偶,李白也有“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江夏赠韦南陵冰》)这样的句子。虽以奢华名贵的金玉为意象,却依然遮不住他的落寞。“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长相思》),华美的栏杆同样难掩李白离开长安的无奈之情。

同李白一样寂寞的还有李白笔下的宫女,她们美丽青春却难得宠幸正如李白的才华横溢却不得赏识。或许正也因如此,李白为他们写了很多的诗词:“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长门怨》)……只是,如今的金屋、玉阶虽富丽堂皇,却遮掩不了这些宫女们的寂寞。此时满眼的金玉富贵只称得更加落寞。诗歌中的意象是研究首诗歌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由主观与客观 融合而成的。诗人通过将实体进行艺术从而创造出有文化内涵和

情感意蕴的诗歌意象。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是李白独立个性 与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秉承了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特 色,揭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成为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 为古典诗歌审美领域的明珠。

浅析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篇3

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都特别钟爱“月”这个形象, 李白可以说是其中之最。李白现存的诗歌中, 写月的诗歌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仅“月”这个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 还不算“玉盘”、“蟾蜍”、“玉兔”等别称。明月在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物, 而更多的时候诗人把月当作亲人、恋人、朋友, 对它进行热情的讴歌。李白诗中“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明月象征高洁的人格

明月在世人的眼中总是洁白无瑕的, 人们常用“白”、“明”、“皓”等词语来形容它。清新皎洁的月亮高挂在天空, 将月光公平地洒向世间的琼楼玉宇和草屋柴扉, 有着公正无私的高洁品质, 因此李白也常用“月”来形容人品质的高洁。如《哭晁卿衡》中, 用“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来评价晁衡及自己对晁衡的无限怀念。前一句用明月沉碧海暗指晁衡遇难, 明月象征着高洁的晁衡, 而他溺水身亡, 就像是明月沉入了碧海中一样, 高度赞扬了晁衡为中日友谊所作出的贡献。后一句用愁色的白云来衬托自己的哀愁, 寄兴深微, 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让人回味无穷。又如《送杨山人归嵩山》中“长留一片月, 挂在东溪松”一句, 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的晶莹月亮, 不只生动地显现了嵩山秀丽的景色, 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二、以明月歌颂亲情、友情、乡情

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 他走名山访大川, 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漫游的路途中, 月亮最容易勾起诗人对家乡, 对朋友的思念。因此, 他在诗歌中常用“月”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对朋友的思念。公元725年, 年轻的李白乘舟出蜀, 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眼看着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 这位“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的青年, 也不免对家乡亲人恋恋不舍, 于是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家乡渐渐的远了, 唯有峨眉山月一路陪伴着诗人, 诗人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 它可亲而不可近, 可望而不可即, 只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了。这就使得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依依惜别之情愈发的浓厚。《关山月》中, 诗人用“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这样一幅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征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一句“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 (《王昭君》其一) , 诉不尽昭君的相思之苦;“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其一) , 说不完深宫女子的寂寞与哀愁。好友王昌龄要被贬到龙标去了, 听说要路经“五溪”时, 诗人心中充满了担忧,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人隔两地, 难以相从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若到天涯思故人, 浣纱石上窥明月。”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你到了他乡如果思念远方的亲人, 就在浣纱石上看看那夜空中的明月吧, “吴洲如见月, 千里幸相思。” (《送张含人之江东》) 那明月就代表着千里之外还有另一个人也在思念着你。款款深情, 不可历数。在这里, 明月成了诗人的信使, 是一个感情充沛的知心人。

三、以明月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李白当年身入长安是想把一片忠心献于君王, 以旷世之才报效朝廷, 来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 但事与愿违, 他只是入翰林院待诏供奉。三年的翰林院生活使李白深深地陷入了“报国无门”的苦痛之中, 他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寄于月中。小时候被自己称作“白玉盘”的皎洁明月, 此时已是“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古朗月行》) 真希望有一个像后羿那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啊。然而, 现实就是现实, 月亮已经沉沦, 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不如趁早走开!可又怎能忍心离开呢?“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作者伫立在月下, 沉思默想, 久久不归。为什么这世上就没有懂我的人呢?一个“稀”字, 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 冷静下来一想,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缺少知音啊, 自古以来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的。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着, 满心忧愤不知如何排遣,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帏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 , 对月长叹也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忧伤, 只好借酒浇愁了。“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或许只有在酒中他才能实现自己“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宏伟理想吧。

四、以月探索人生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 谁也改变不了。面对亘古不变的明月, 李白不禁深深思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 不知那青天上的明月挂在天上多久了?月中的玉兔还在每天不停的捣药吗?嫦娥孤单的时候有没有人和她作伴呢?“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我们今天看见的月亮是这个样子, 不知道古人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是不是“阳乌未出谷, 顾兔半藏身” (《上云乐》) 的样子啊?这一切大概只有月亮自己才知道吧。“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 月亮曾经照耀过吴王宫里的人们,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而古人、今人像流水一样匆匆来去, 他们眼中看到的月亮却都是一模一样的啊。作者以明月为参照物, 点明生命的短暂和时间流逝之快, 回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 却功业无成, 只好“惟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会樽里” (《把酒问月》) 借助酒来浇灭愁绪了。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强音。但李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 在这些诗歌中, 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 而是侧重于抒发炽热激烈的内心感受。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借助于“月”等艺术形象来抒情, 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摘要:李白, 中国家喻户晓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一生中作品很多, 可惜“十丧其九” (李阳冰《草堂集序》) , 今存《李太白全集》三十卷, 除赋、序等文章外, 有诗九百八十余首。在这些诗歌中, “月”是李白常用的一个形象。在诗人笔下, “月”已不仅仅是普通的自然景物了, 它具有了生命, 是诗人情感的代言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

参考文献

[1]李白, 著.王琦, 注.刘建新, 校勘.汪龙麟, 审定.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1]李白, 著.王琦, 注.刘建新, 校勘.汪龙麟, 审定.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2]许贤波, 虞诵南.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初探[J].文学教育, 2008.[2]许贤波, 虞诵南.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初探[J].文学教育, 2008.

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篇4

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

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于剑的钟情程度。在他的诗中,他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称呼与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把朋友苏明府称为 “剑戟森词锋”比喻其为 “苏季子”。李白从小学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剑术的基础。剑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爱,是他思想的化身与延续。他用手中的诗笔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剑,同时也为后人文学上的学习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安社稷”和“济苍生”的理想,这一创作灵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熏染下,激励大家具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而这种思想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李白的头脑之中。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纵观古典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中国文人都曾有过“入世”和“出世”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体现了其矛盾又痛苦的心路历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政治环境下,李白的诗中也看窥见一斑。李白的政治生涯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幕府的两次经历,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为做官、他也未曾把追求人生的荣华富贵当作目标,从始至终,他都是为体现自己大济天下的思想希望得到一个成就事业的舞台,以其豪放不羁的自由人生以及他漠视权贵的人格、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做到了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从他的很多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希望功成身退、回归园林的决心和人生目标。而在他的诗中,是通过明月、美酒、山水,为依托,表达他的人生意象。

例如《月下独酌》这首诗所做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诗人的理想世界遭到毁灭,在政治上收到打击,这种双重打击使其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经常用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与不快。在一个酒后深夜,他看到了月亮、影子,他将其人格化,借着酒兴,把他们当成了能够谈心的朋友,并希望这些朋友能够陪着他及时行乐,把其孤独的状态变成不再孤单的境界,希望能够超越令人烦恼的现实。但是这种意境持续的时间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作诗之时突然就分散了,这种状态造成了更加难以摆脱的、更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感,贯彻于他人生的后半期,使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黑暗的尘世,远去追求一个能够与月亮作伴的渺远世界。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他的当时的作品来看,虽多为休闲雅致之作,但也可从中看出一些对时事及政治不满之气。

上一篇:输血前检查下一篇:变桨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