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2024-05-07

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精选6篇)

篇1: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任县妇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研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经过任县妇联调查分析,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发轻生等事件,而且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直接危害社会,势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专家分析,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挫折和失败束手无策,不堪一击。被学校老师和家长批评后,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自我适应能力较差

由于独生子女社会关系简单,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限,而且活动空间狭小,生存环境封闭,加之家长的溺爱或过度干涉,导致青少年往往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孤僻感,以及过分理想化产生的失落感。近期,我们在任县中学、镇中等5所中学开展了学生身心健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占被调查者的45.45%,认为前途不乐观的占41.08%,常常感到自己是失败者的占

40.68%,认为自己不受欢迎的占42.62%,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占37.97%。同时,现在越来越多“啃老族”的出现,也有力地证明了青少年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三)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当前,很多青少年不能应对挫折和打击,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愤怒、退缩、偏差等行为。从调查情况看,不能调控自己情绪的占41.81%,经常无端地感到紧张、忧虑、不安、恐惧的占38.13%,经常失眠、做恶梦、早醒的占33.67%;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

随波逐流、无所事事的占34.35%,经常为一些小的得失而烦恼、猜疑、患得患失的占38.31%。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是对大自然缺乏亲近,缺乏了解,心灵常处于封闭状态,身体和心理也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与素质教育的缺憾。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导致素质教育依然过于注重特长、技能,而非关注青少年品格、性格、生存能力等。

三是家长与孩子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交际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克制力等问题。

四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一方面,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还不充分,而更容易凭直观感受来作判断。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着力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帮助他们

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部门要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深入剖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当前空对空的说教方式。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活动渠道等方面大胆创新,树立新观念、充实新内容、创造新方法、拓宽新渠道,以人为本,立足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提高工作成效。

(二)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

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

子以情感上的支持;二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三要突出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要高起点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四要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

篇2: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中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江苏、浙江两省1985年对1095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的比率为16.53%,浙江省1989年的数据是16.79%,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53.2%的中学生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32.0%。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各不相同,但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心理素质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孩子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纵观人的成长发展,家庭心理教育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篇3:国外青少年心理分离的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学者对心理分离的界定, 目前普遍认为心理分离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是与联结或者依恋相联系的;也不是一个单独的成分, 包括身心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心理分离的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中, 心理分离的影响因素多集中在性别、家庭结构和依恋三个方面。

(一) 性别对心理分离的影响

心理分离的过程对于男性和女性是否一致?这是女性主义学者提出的质疑。Gnaulati和Heine (2001) 认为心理分离对于男性和女性意味着不同的发展过程:男性在形成男性性别认同时重视分离和自主, 女性为形成女性性别认同重视内在关系和对母亲的依恋。然而, Holmbeck等人 (1993) 认为过度强调分离的男性和过度强调依恋的女性均容易适应不良, 并经历不同的发展危机。男性会因为过度重视独立, 忽视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Perosa, Perosa和Tam, 1996) ;女性会由于对关系的过度投入, 导致人我不分。

(二) 家庭结构对心理分离的影响

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来讲, 来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比来自对照组的完整家庭大学生与父母有更高的分离 (McCurdy和Scherman, 1996) 。具体而言, 完整家庭的大学生比离婚或再婚家庭的大学生, 与父亲有更多的冲突独立和积极的情感联系。从动态角度考察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个体心理分离的影响发现, 再婚或离婚过程增加了个体的心理分离水平 (Patrick和Jill, 2001) , 成人在离婚或再婚阶段分别经历与原生家庭更多的心理分离。

(三) 依恋对心理分离的影响

心理分离与依恋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亲子依恋的质量能够提高或者阻碍分化的过程, 而亲子依恋自身使青少年具有清晰、稳定和分离的自我。Wendy (1998) 的研究得出, 亲子依恋安全型的青少年在与父母分化的进程上更顺利。因为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 父母鼓励他们独立的同时又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Hoffman (1984) 认为青少年必须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的同时又保持积极的家庭联系, 才能有健康的适应能力。

三、心理分离对青少年个体发展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第二次心理分离的关键期, 也是问题行为的滋生期。

(一) 心理分离与适应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结果显示, 心理分离程度越高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业和社交适应能力, 以及更少的孤独和抑郁症状。90年代开始, 研究者逐渐抛弃过去单独探讨心理分离因素的研究范式, 转向联合考察心理分离与亲子依恋对个体适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安全依恋与心理分离可以作为大学适应 (Schultheiss和Blustein, 1994b) 、职业发展、身份形成 (Schultheiss和Blustein, 1994a) 的有效预测指针, 且两者共同作用的预测效力显著优于单个作用。此外, 心理分离在亲子依恋 (Schultheiss和Blustein, 1994, 1994;Lopez等, 2002) 、父母表征 (Boles, 1999) 与大学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成立。

(二) 心理分离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分离不良的个体出现负面情绪的频率更高, 这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Lapsley和Edgerton (2002) 的研究显示, 大学生的病理性心理分离与情绪调节能力显著相关。其他研究进一步指出, 心理分离良好的个体,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友好、冷静, 焦虑、抑郁症状较少;而心理分离不良的个体, 容易出现压抑、愤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特别是心理分离中伴有矛盾独立的个体。

(三) 心理分离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Bray等研究发现心理分离显著影响青少年的酗酒行为, 具体而言, 个体化水平起削弱作用, 分离水平起加剧作用。家庭治疗的临床资料显示, 良好的心理分离可以降低同伴间问题行为的影响 (Botvin, Botvin和Ruchlin, 1998) , 减弱对父辈不良行为的继承效应 (Protinsky和Ecker, 1990) 。此外, 不良的心理分离还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行为, 如人格障碍 (Noam, 1988) 、饮食障碍 (Bruch, 1985;Friedlander和Siegel, 1990) 以及自杀观念 (Wade, 1987) 等。

四、小结与展望

回顾以往文献, 关于心理分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较多, 关于心理分离的发展规律和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横向研究较多, 纵向研究较少。其中大部分是在美国文化下进行, 在中国内地的心理分离研究很少。在此基础上,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质的研究, 深入考察心理分离的内容和个体特殊性;增加对临床样本的基础研究和干预研究;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考察心理分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Holmbeck G.&McClanahan G.Con-struct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est of adolescence:a re-ply to Levin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94 (1) .

[2]、Wendy A H, Brent M.Separation-individuation from family of origi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of recent married coupi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8 (26) .

[3]、Schultheiss, D., &Blustein, D.Contribu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 factors to the identity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 1994 (73) .

篇4: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是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成人袒露,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向自己认可信赖的成人朋友吐露心声。其次,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青春期的孩子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独立。主要表现形式:1.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有时迁怒于其他成人。

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在第二反抗期间,即人生中的特殊的转折期没有顺利渡过,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整天贪玩、上网、厌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甚至产生早恋等一些不良习惯行为。

二、矫正青少年不良习惯的措施与对策

(一)心理矫正教育

批评十句,不如表扬一句。从学生不足之处中发现优点,舒展学生心情。坚持赏识教育与心理沟通相结合,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情感教育,让学生觉醒,解开谜团,悟出道理。

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针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和引导。

根据孩子需要与动机的特点,满足孩子正当合理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之保持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

根据孩子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

根据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正确引导孩子处理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之间的矛盾。

根据青春期孩子中出现第二反抗期矛盾的焦点,正确引导和处理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认识滞后的矛盾,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调整他们的关系,改善对他们的态度,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倾听他们的意见,以友相待。建立朋友式的友谊关系,交流思想。以朋友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成长。教给孩子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有意识地对学生行为习惯、感知能力、记忆方式、思维方式、知识迁移能力、注意力、兴趣爱好、气质、人格以及反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习惯养成教育

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行为转化工作,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使之成为一种定势,产生一种持续的动力,体验在改变不良习惯中克服困难的愉悦,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通过心理矫正、训练、学习,着重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点拨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全新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到扎实高效的学习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综合能力培养

从抓学生的作风、习惯的养成着手,不断矫正学生的言行举止。从穿衣、刷牙、叠被褥、摆放物品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规范学生行为。进行礼貌、礼仪、法制、为人处事教育以及理想教育、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系列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交往,树立远大理想。

开展生活能力训练、注意力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意志力训练、情感亲和力训练、读写算记训练等系列专项训练,培养团队精神,锻炼意志,培养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行为转化工作,改变其陋习,提高自我约束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背诵能力、计算能力、英语学习能力和文娱技能,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和学习能力全面提升,长大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阳光我能行教育训练学校)

篇5: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一 心理资本概述

20 世纪末,心理学家 Luthans 等人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概念[1],它主要包括微观主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2].积极心理资本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3].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乐观,是一种向阳的人生态度;希望,是未来依托的对象,它是人类一种很美好的精神生活动力,也是一种指引你忘却恐惧的力量;韧性,是指具有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变革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个人在身处逆境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心理资本关注的重点。提升个体心理资本的重点是开发积极心理力量,鼓励人们以积极心态参与学习和工作。Luthans 等人提出心理资本概念,标志着心理健康研究模式的开启,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有助于增进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4].贫困山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具有其独特性,表现为“危”与“机”并存。培育心理资本不仅能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资源。

篇6: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队伍状况、训练和竞赛系统、经费投入、训练理论和法规建设等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发现: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急功近利;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等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407—04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尽管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水平自我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对世界足球运动迅速发展形势和未来我国足球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水平,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是目前中国足球界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而总结职业化以来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借鉴足球先进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成长规律,加大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工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有序、健康地发展,是实现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1.1训练管理体制 1992年足球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地足球运动管理机制的转变,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实行了以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我国传统的三级网络训练管理体制。

随着足球改革的进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投资比例减少,社会投资比例增加,改变了过去仅靠国家拨款的单一渠道,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后备人才培养越来越依靠市场,实行经济核算,讲求投资效益,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足球协会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组织、协调和业务上的指导。从而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在我国现行的的多元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体制:

1)职业俱乐部体制中的后备梯队系统建制。一般包括u—19岁、u—17岁和u—15岁三级后备梯队和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学校训练体制。在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初,中国足球协会明确规定,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建立自己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模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梯队,并以此作为职业俱乐部的必要条件,同时设立了一系列相应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由此,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相对应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开始形成。这一措施对促进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转型,规范青少年梯队建设,增加青少年足球投入,调动青少年足球队伍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省级运动会代表队和市级运动会代表队训练体制。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和沿用以往的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这种训练体制主要由各省市体育局负责管理,由当地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即足球协会具体组织实施。运动员以省级运动会或市级运动会规定年龄为标准,在本地区的业余体校、足球重点中学和业余足球俱乐部进行选拔组队,并集中管理进行训练和比赛。该训练体制以省运会或市运会甚至全运会为目标,完成目标后队伍解散,一部分运动员进入职业俱乐部,另一部分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或自谋职业。

3)各类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制。业余足球俱乐部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的业余青少年足球训练。有自发的,也有个人或单位组织的收取一定费用的业余足球训练。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足球热”持续升温,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他们自发地寻求相对专业的足球训练和比赛指导,但由于训练体制转轨致使现有的场地、器材、教练员等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原有的业余训练体系一时无法满足大量青少年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愿望,他们的需求刺激了足球业余训练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有偿训练开始出现。

4)足球学校青少年训练体制。足球学校一般由个人或集体出资兴办,或依托普通中学,或学校自设文化课学习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运动员通过一定的考核进入学校进行训练、学习的一种完全自费形式的全日制集中训练、学习、管理模式。伴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足球运动员职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朝阳职业,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消费需求高涨,使很多学生家长把培养孩子的目标转向了足球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起来。

1.2队伍状况

1.2.1运动员队伍状况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队主要包括两个系列,即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竞技系列队伍包括15个中超俱乐部和13个甲级俱乐部以及部分省级足球协会、足球重点城市、行业体协的青少年后备梯队。该系列共有129支运动队,运动员约3000人。竞技系列年龄划分是依据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年龄标准设置,以每两岁为一个年龄梯次,一般分为u—

19、u—

17、u—15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拥有运动队40余支,运动员约1000人。

普及系列队伍主要以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运动队为主,包括U—

18、U—

15、U—

13、U—11和U—9五个年龄组,共有运动队约3670支,运动员约90000余人。其中u—18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260支,运动员6500人;u—15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380支,运动员9500人;u—13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930支,运动员23 250人;u—11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1000支,运动员25000人;U—9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1100支,运动员27500人。

而从1999年日本足球协会对全日本注册球队和注册运动员的统计资料来看,与日本青少年足球队和运动员的数量相比,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程度显得较低。

1.2.2教练员队伍状况 目前我国男子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也分为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竞技系列教练员执教竞技系列各年龄组梯队,教练员总数共约300余人。教练员主要来自一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

普及系列教练员执教普及系列各年龄组足球队,教练员总数约11000人。普及系列教练员成分相对多样化,有退役运动员,也有一些体育学院毕业的足球专业学生,及退休的老足球教师和老教练。与普及系列教练员相比,竞技系列教练员运动经历较为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从整体情况看,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

一、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据统计,在目前的11000多名各级各类足球教练员中,大多数是直接从退役运动员转成教练员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后期学习,到目前为止,接受过c级以上教练员培训的仅有约3000人,绝大多数教练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员未参加过岗位培训。

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经历但训练观念落后,对世界足球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教练员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并且缺乏后天职业培训和主动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但系统、全面、科学把握青少年足球训练规律的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国青少年队伍教练员的总体水平较低。

1.3训练和竞赛系统

1.3.1训练系统在职业俱乐部梯队体系中,u—19和u—17年龄段由于在训练年限和年龄上接近成熟,因此训练的组织管理基本是按职业队的管理方式进行,没有学业要求。u—15年龄段则是半日文化课学习,半日训练。而在普及系列的各类足球学校中运动员一般是半日文化课学习,半日训练。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训练是业余俱乐部和中小学采取的主要形式。

与普及系列相比,竞技系列各年龄段运动队训练组织、训练要求、训练控制、训练安排相对更为规范、严格,训练的后勤保证系统更为充实、有力。但从整体训练看,两个系列都普遍存在着训练凭经验、凭感觉,科学化程度较低,训练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足,尤其是训练的成人化要求,忽视了青少年身体、心理和智力特点,针对性不强,指导思想不突出,训练要求、训练手段和训练内容的年龄区别不鲜明、特点不明确,致使训练效益不高,训练成材率低,运动员缺乏个性特点。因此,依据足球运动员竞技成材规律,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按照比赛的客观规律和实战需要进行科学训练是目前提高我国青少年运动队训练水平的一个必要前提。

1.3.2竞赛系统 我国青少年足球的竞赛体系。列两个系统。竞技系列包括u—

19、u—17和u—15三个年龄组的比赛,每个年龄组在年度联赛选拔赛的基础上,各选拔出前32支队参加各年龄组分阶段的赛会制联赛;u—19年龄组联赛全年分三个阶段进行,每队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约32场;u—17和u—15年龄组联赛全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每队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约25场。

普及系列比赛是竞技系列之外的u—

18、u—

15、u—

13、u—11和u—9岁五个年龄组比赛。u—18和u—15年龄组比赛为标准场地的11人制;u—

13、u—11和u—9年龄组比赛为小场地的7人制、5人制或4人制。

1.4经费状况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绝大部分俱乐部每年经费支出,主要是保证或维持一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对青少年梯队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各省市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和扶持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15个中超俱乐部的梯队建设相对较好,经费来源固定并有所保证,有能力保障二、三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而13个甲级俱乐部则基本能够维持后备梯队的训练和比赛。各省市全运会代表队和一些隶属省市运动技术学校和足球学校的青少年队,经费来源一般靠政府的行政拨款、收费、临时挂名某一企业获取一定的赞助费用三种途径;业余体校和个别业余俱乐部则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当前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大量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是足球整体水平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关键。世界各足球强国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足球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适应现代足球职业运动发展规律,培养途径不完善,代价昂贵。尤其是形成市场调节机制后,足球变成了富人游戏。很多有天赋的青少年由于承担不起巨额的学费而失去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机会,而很多进入梯队的运动员,又并非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的急剧减少以及学员的成材率较低,足球人口逐步萎缩。

3)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优秀运动员成材规律。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很低,突出表现在很多教练员相关的知识理论欠缺,训练理念落后,训练方法、手段滞后,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在科学选材上还很薄弱,目前虽然很多青少年教练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选材经验,也运用这些经验选出过一些好苗子,但是这些经验有的未经科学验证,又无定量指标,单凭主观判断,造成淘汰率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很大浪费。

4)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注重比赛成绩的循环中,有些地方的队伍为了追求成绩甚至弄虚作假,虚报年龄。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基础薄弱,技术落后。

5)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九年义务制教育未能落实到实处。运动员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个体,因此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做人,否则将来很难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足球人才。其次,并不是每一个人最后都能成为职业运动员,要为今后的生活进行知识储备,因此,文化课的学习也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做的极为欠缺。

6)经费不足是困扰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影响到训练、比赛,拓宽经费渠道是今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7)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地区差异性很大,不利于我们足球运动的发展。

8)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一方面应加强教练员在足球理念、训练理论、青少年运动员竞技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上建立和健全教练员培养、评估与奖罚机制,使教练员培养和使用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建议

1)以扩大足球人口和提高运动水平为目的,以发现培养足球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足球整体素质为根本;建立激励机制,调整训竟体系,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2)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培养,不能只重视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所以应该坚持九年义务制教育,文化学习,课余训练,提高足球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卓越班申请书范文下一篇:买房收入证明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