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2024-04-28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共6篇)

篇1: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整体的分析

一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3年直接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间接拉动0.6~1.2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房地产业在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中,供销两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渐趋合理,价格走势平稳的良好势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11.4平方米。2003年1~9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95亿元,同比增长32.8%,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1.4%)

1.4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5.1%。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27.8%,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30.4%。购置土地面积230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7%,增幅平稳下降。土地开发面积113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9%,与前两年增幅持平。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34.9%,销售面积增长35.9%。销售面积增幅大于同期竣工面积增幅1个百分点。通过2003年12月“国房景气指数”所属的八个分类指数的走势与10月相较,房地产市场呈现2升6降的格局。其中,竣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土地转让收入、商品房空置面积和资金来源分类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分类指数继续保持上扬势头。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房地产业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资源的浪费与流失。由于开发失控和无序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1992~1993年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高潮时全国形形色色的开发区达上万个,规划占地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当时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而真正实现有效开发利用的仅为2%左右。

②商品房空置量增加,而且正在进一步扩大。仅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此后这一指标持续上升,2000年达9000万平方米。截止到2003年11月底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突破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5%,其中,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为4220万平方米。国际惯例商品房的空置率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而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房已超过了这个指标。虽然建设部领导多次强调消化空置房,许多地区空置房也有些下降,但总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空置商品房仍然继续上升,现已接近20%。

③房地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缺少绿色空间,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④房地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关系尚未理顺,房地产开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备,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

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信贷的比例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房产业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 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把房屋、业主和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争取实现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报之间的平衡。其目标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人开发的余地,决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使开发效益与资金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标和要求。从而,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命脉。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前提,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原则开发利用。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通常是对城市边缘土地进行开发,因此要注意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农用地,防止过多的农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定,有关的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对于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要提高其使用效率。严格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即对未投资开发或投资未达到一定比例的土地,严禁转让;在一定时间内不进行投资的,政府应无偿收回,从根本上抑制炒地皮、哄抬地价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城市规划,对各类用地及郊区新入市的农用地合理配置,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②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在2003年9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珠江国际城举办的“房地产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直认为,21世纪的房地产竞争已经逐渐上升到文化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力比政治力和技术力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更持久,更广泛,更深远。

③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长期以来金融信贷一直是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一直面临资金来源、期限错配、资金流动性等的约束。为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着手研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根据统计,世界个人住房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比为20%,但我国却只有1.6%。鉴于我国房地产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房地产金融信贷应更多地向消费信贷转移,实现房地产业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④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第一,长期以来,中国过分注重对增量房地产征税,而忽视了对存量房地产征税。优化税收结构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第二,企业在观念、产品方面的创新。不能片面追求环境、降低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超过规范要求。房地产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由于中国执行的是土地资源无价或低价、产品高价的价格政策,压制了资源再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刺激了人们对土地的消费需要,乃至浪费。因此,实现房地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创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住房消费往往有梯度消费意识和借贷消费意识,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因此,更新消费观念促进潜在需求的转化,是保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第四,要注意在市场服务领域的创新。实现中介(经纪)、物业管理有新的形式和内容,住房贷款等繁琐的手续要简化、科学、利于操作。第五,中国房地产业目前已处于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时代,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要生存并壮大,惟一的出路是创新。

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是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逐渐完善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实践证明这两部法律对于1990年代的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现在房地产已步入较为理性发展的阶段,已购土地是否能在两年内开发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决定。有些企业担心管理部门收回,而不顾市场需求强制性进行开发投资,把上一轮的过量批地变为新一轮的过量开发,这种做法势必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政府要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还要保证房地产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有关房地产的内容。

四 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大都从人民生活、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根据胡学锋(2000)提出的评价指标,人民生活方面主要反映收入增长及人口的增长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包括人均居住面积、居民住房成套率、居民居住面积、住房价格收入比、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银行住房消费贷款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等7项指标。经济方面反映的是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影响,有房地产业增加值、人均房地产业环保增加值、房地产企业环保总资产贡献率、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房地产企业环保全员劳动生产率、房地产企业环保成本费用利润率、房地产价格指数、房地产银行贷款偿还率等8项指标。环境反映房地产业的生态效

益,包括全社会房屋使用效率、房地产开发小区绿化覆盖率、建筑垃圾及污水排放量、土地有效利用率、土地开发面积增长率、农业用地被征用面积增长率等6项指标。

篇2: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取得的上述进展,主要不是政府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的结果,而是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和市场改革取向的深化提高了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一方面,“九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基本态势由需求不足转向了需求过剩,商品的普遍过剩迫使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进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全面系统推进,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不仅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增量调节,而且能够通过破产、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存量调节,从而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较快调整。

尽管“九五”期间过剩经济的运行态势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约束,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偏差没有得到有效调整,第三产业因受到政策性进入的限制发展仍然相对滞后;1994年国家指定的主导产业(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和建 筑)在“九五”期间虽然得到了巨额财政资金和大量优惠政策的扶持,却未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也没有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政府的过度保护政策(包括关税、进入限制和高价格)使它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的压力和由竞争引起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动力。此外,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体制性分离、科技开发与运用的制度性问题,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从上述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场机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调整农、轻、重结构的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外,在以后的全部时期里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结构政策推行20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加强“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的政策目标没有能实现,政府重点和着力扶持的主导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幼稚”状态,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升级慢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没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强力保护、较早和较彻底地摆脱了行政计划干预、引入市场机制的产业,却往往能够快速发展,稳步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家电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不仅在国内存在争议,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以产业政策创造经济“奇迹”著称的日本,对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日本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在完成一项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研究课题后郑重声明:“参加本项目的全体人员都认为,除了战后初期有限的短时期外,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通过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和旺盛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许可以说战后主要时期产业政策的历史,是民间企业的首创精神和活力,不断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预意图的过程。”(注: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页。)显而易见,日本经济学家这种结论与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结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专家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开创性的分析,认为政府不具备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断所选择的产业结构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是造成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深层原因。因此,在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产业结构政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本途径。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冷战的需要,基本上采取了容忍和包容的态度。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西方开放,西方国家也出于同样的考虑放纵中国。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开始大肆指责这些国家和地区搞不公平竞争,并以种种借口进行经济制裁。)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间。因为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各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果政府选定产业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为扶植对象,不仅超出了政府财政等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义。如果选定部分内资企业为扶植对象,则又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可见,入世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导致产业结构政策效应大大弱化,具有歧视性和倾斜性的产业结构政策将趋于无效。入世对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着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功能的增强和市场配置资源主导地位的确立。政府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政府的产业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产业转向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创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入世后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将加快。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在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时,逐渐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相对滞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它们在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势必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产业重组。一方面,中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日益成为外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入世后中国政府要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

和章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在融资、销售市场和经营领域等方面的各种限制,使外资企业享受到国民待遇。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将有力推动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外国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从而引起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

(2)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模式已经由单纯的国家间的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并存。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这就使得中国不仅能够根据本国的资源优势,参预国际产业分工,而且能够深入到国际(主要是跨国公司)产业内部组织生产,参预在整体上处于劣势而在产业链条上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一产业的生产和竞争。因此,国际产业分工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同时,参预国际较高层次产业内部的分工,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

(3)入世将使中国产业由均衡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入世后,中国在赢得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其它国家开放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国内竞争力也直接表现为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发展各产业部门,构建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资源劣势产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发展这些产业,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延缓经济增长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预国际市场竞争,则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积累更多的资本,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因此,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而且客观上规定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资源优势所在,共同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一定技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学者在强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主张运用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手段和信贷、补贴、税收优惠等产业政策手段保护和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认为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扶持,“即使将来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所要求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对国际寡头垄断市场也将很难发展起来。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夸大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和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时期,政府施行产业结构政策的空间较大,但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却微乎其微。加入WTO后,在政府推行产业结构政策的能力受到了WTO规则极大的限制、独立的产业结构政策难以在一国范围内施行的情况下,再由政府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更不可能取得成功。(2)对资本积累重要性的认 识存在偏差。资本积累固然不能自动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不建立起能够最有效、更快积累资本的产业结构,需要大量资本支撑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更不可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如果把稀缺的资本资源用来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幼稚产业,不仅幼稚产业因缺乏盈利能力影响资本的积累,而且优势产业也会因可用资本被挤占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进而不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会因资本积累不足而受阻。(3)对比较优势产业战略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目前我国资源状况的约束下,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本支持,而且能够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因为比较优势既

存在于产业间,也存在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上。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布局产业结构,也能形成技术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会因技术断层升级受阻。也就是说,比较优势战略内生的具有促进产业升级的积累和转换机制,随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累积,比较优势不断变化,原有的竞争优势产业或产业环节将被新的、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环节所取代,产业结构也就逐步地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具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功能,政府的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资源比较优势变迁,促进产业结构的渐进升级。今后,除了为数极少的关系到国防安全的产业和“市场失效”的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外,其它产业都应该推向市场。对于幼稚产业,国家也不宜在加入WTO的缓冲期内,再度大规模地动员稀缺的国内资本予以扶持,而是引进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促使幼稚产业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提高其自生能力。如果有些产业在关税保护期结束之后仍未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应该进行产业转换,由它们自己在市场中寻找和转入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中去。

篇3: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分析

1 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投资仍持续上升,但增幅下降,企业面临资金紧张;2)土地开发速度放缓,土地购置明显下降;3)居民消费预期下降,消费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浓厚,导致各地销售进度放缓,销售面积减少;4)房价走势:高位运行,高开低走;5)商品房成交量增长幅度明显缩减,空置面积持续增加;6)施工、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增长,增幅在下降;7)房地产行业诚信问题仍较突出,今明两年企业面临严峻的“交房危机”。

2 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因素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本身也有调整的需要,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挤出泡沫。国家的政策有保有压,保护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打压不利因素,所以也可以说这个“冬天”是酝酿生机的冬天,而不是毁灭性、灾难性的“冬天”。房地产供求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有很多因素在影响其状态。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2.1 宏观经济走势

由于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多,随着市场变化情况,国家可能还会出台各项政策。

2.2 购房者心理预期变化影响房价

在今后一段时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未来房价下跌的预期不断上升,购房意向不断下降。总体看来,认为目前房价水平过高和预期房价下降的消费者占到了需求的多数。在这种心理预期和目前房屋存量的驱动下,房地产市场将会进一步收缩,房屋价格将进一步下滑,如果没有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趋势不会在短期内扭转。

2.3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公共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大力实施,旨在通过政府调控,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住房供应结构,维持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2008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整走势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正悄然发生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出现理性回归的背后,蕴涵的是更为本质的真实市场需求的回归。

3 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我们的政府、企业、银行和广大群众要对经济危机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国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1992年以来的16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在高速增长的状态中,从未经历过经济危机的考验。因而,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对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家、银行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一件新鲜事,我们不但没有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思想准备,更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安排。从房地产行业来说,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导致我国经济迅速下滑,楼市持续低迷,土地市场交易近乎停滞的问题,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面对经济衰退和楼市低迷,多数企业缺乏对经济危机的思想准备,更缺乏理论上的认识,上述这些说明,要使我国的房地产业尽快走出危机,健康、持续发展,首先要补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理论知识这一课。没有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正确认识,要顺利渡过这次经济危机将是困难的。

2)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应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本质则要求扩大消费。保增长主要靠扩大内需,而内需主要靠最终消费需求的拉动。房子只有进入消费领域、实现最终消费了,才能拉动增长、促进增长;只有稳定的消费预期,才能有旺盛、繁荣的市场;只有消费水平的提升,才能刺激生产方式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

3)科学调控,保持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最终消费的领域中,房地产非常重要。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上的积极作用,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这说明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得到了高层更加明确的关注。我们必须改善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为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a.合理规划,指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住房规划可以引导消费预期并指导住宅建设。“九五”期间我国住宅有规划,人均建筑面积预计达16 m2(居住面积为8 m2),实际达到了20.3 m2;“十五”期间也有规划,到“十五”末,亦即2005年达到22 m2,最终实现了26.1 m2。一个国家需要有住宅规划,尽管是指导性的,它对引导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b.深化改革,构建多元的住房供应体系。近30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例如,推进租金改革,出售公有住房,建立公积金制度,加快发展经济适用房,停止实物分配,建立交易市场,加强物业管理,发展住房金融等,2007年又出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关于今后的改革,更多地应着眼于如何实现住房的最终消费来设计住房制度。

4结语

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来看,住房销售开始迅速下降,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与居民实际购买力相差较大。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必须坚决遏制房地产商非理性投资,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制度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规范房地产领域中的投资现象,推动我国房地产业乃至经济建设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摘要:结合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规范房地产领域中的投资现象,推动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建旭.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7.

[2]郭刚.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J].新西部,2008(8):10-13.

[3]李江宏.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建设监理,2008(11):6-9.

[4]许萌,王永刚.浅述房地产业的市场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4):229-230.

篇4: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1庞大的产业规模

目前,我国除黑龙江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枣树栽培,全国栽培面积已达133.3万公顷,年产量约25亿千克,年产值接近200亿元,枣树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

《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记载,我国枣总产量246.3087万吨,其中河北省90.9万吨、山西50.3万吨、山东37.0万吨、陕西16.0万吨、新疆15.3万吨、河南13.5万吨、甘肃7.0万吨、辽宁5.7万吨、宁夏2.2万吨、天津1.9万吨。

枣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事关全国贫困地区近千万人口的扶贫产业。在河北太行山区,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区,陕北黄土高原,山西吕梁山区,河南黄河故道风沙区以及新疆、宁夏、云南、广西等地的许多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枣树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全国有800万~1000万人以枣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分布于山、沙、碱、旱等贫困地区。

枣产业还是一个滋补强壮13亿中国人的健康产业:一个有着巨大出口创汇潜力的民族产业: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一个在山、沙、碱、旱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产业。

2创造绿色财富的突破口

“绿色”与“财富”并不矛盾,搞好了二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发展枣树产业就是一个可以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创造绿色财富的很好突破口。这是因为,枣树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2.1经济方面

在枣树的各种价值中,经济价值是最早被开发和利用的。

7700年前:河南新郑出土的炭化枣核,标志着农耕文明尚未兴起之前,枣已被广泛利用。

3000年前:《诗经》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句子,暗示当时的枣树与水稻齐名。

2000年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北有枣栗之利、其人与千户侯”等,枣已成为致富的摇钱树。

今天:枣产业已成为许多贫困县市的支柱產业。

河北沧县崔尔庄:靠枣树生产和流通,人均收入过万元。

山西临猗河东村:10年前就靠种植梨枣人均收入过5000元。

新疆阿克苏:5年内要发展枣树13.3万公顷,打造人均8000-10000元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各地都有667平方米产值3万。5万元的典型,如河北冬枣、山西梨枣、新疆引进的骏枣。

2.2生态方面

枣树的生态价值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毫不夸张地说,枣树是经济林中生态价值最高的树种之一,它往往分布到最恶劣的环境,如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地区,太行山、吕梁山和陕北黄土高原干旱区,新疆绿洲边缘。

2007年9月,笔者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考察了几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种树,一个是代表古老沙漠戈壁不屈精神的胡杨,一个是代表绿洲扩张和经济开发新希望的枣树。我曾问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你们为何不在绿洲和沙漠的交界地带大面积发展胡杨,那有多么壮观。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胡杨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枣树,枣树不仅可以绿化,还可以增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据估算,目前全国有枣树林地133.3万多公顷(2万多平方千米),为我国森林覆盖率贡献了1个多百分点。在许多集中产枣区,枣树更是构成了森林的主体,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超过了50%。比如在河北省沧州80%的森林为枣树,太行山区的赞皇、阜平、行唐。吕梁山区的临县、石楼、柳林,陕北的清涧、佳县等50%的森林为枣树;在新疆阿克苏、哈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边地区,枣树正在成为绿洲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2.3文化方面

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结婚,枣、栗子;节日,粽子。

文学:在历代戏曲、小说、诗歌、散文中。关于枣的故事不胜枚举。“牡丹花好空人目,枣花虽小能结实”。

中华国粹中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列为上品,60%的中药方剂中用到枣。

北梦琐言:“枣林坪滨黄河西,有一张氏女,煮枣数日始熟,香飘千里,闻之。死者生,病者起”。

民间则有“一日吃仨枣,长寿不显老”;“男人不可一日无生姜、女人不可一日无红枣”的说法。

近期研究表明,枣有预防和治疗癌症、失眠多梦以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

2.4政治方面

历史上的民谣:“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枣树曾是古代中国生活安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抗日战争期间:陕北八路军,一把炒面,一把红枣,冬吃不冷,夏吃不热,携带方便,健身解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枣树成为许多山、沙、碱、旱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摇钱树,成为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枣产业如果出了问题,几百万人口可能会返贫:枣产业如果抓不上去。许多正在大力发展枣树的贫困地区的农民将失去脱贫和致富的希望。

可见。发展枣树效益多多,事关重大。

3空前的发展机遇

枣树具有风土适应性强、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多样,便于管理,经济寿命长和适于长期间作、不与粮棉争地等5大独特优点。能同时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双重需求,成为近年来最受农民欢迎的经济林树种之一,

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我国特殊优势的枣树正在进入一个栽培面积和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增加的大发展时期,目前仍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高速发展。

如果能够一方面充分利用枣的营养丰富优势,打优质绿色牌,争创高档果品典范;同时利用其适应性强、耐贮藏的优势。打生态经济牌。扩大生产,争创大宗果品新局面。那么,枣产业的未来将是十分光明的。

只要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枣产业有望成为年产值500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大产业,并一定能成为令国人骄傲与自豪的代表性民族产业。

4严峻的现实危机

尽管我国枣产业前途光明、潜力巨大,但同时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严重危机。

4.1高速发展隐藏重大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增长了6倍以上,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

看属于规模扩张型,盲目发展现象比较普遍。一些老产区迷信自己的品种最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忽视市场调研和开拓,导致单位面积效益大幅下滑。新产区则缺乏整体规划和论证,盲目跟风外地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常常出现因引种不当和栽培技术跟不上,致使栽后多年形不成经济产量,甚至导致毁灭性传染病害——枣疯病进一步蔓延成灾,农民损失惨重。有的地方则一味追求产量,滥用化肥、农药和激素问题严重。品质迅速下降,使整个枣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鲜食枣是市场空间最大最具发展前途的一类枣品种。但由于长期贮藏、设施栽培和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等方面技术没有跟上,鲜枣的周年供应甚至亚周年供应都无法实现,目前供应期只有3个月左右,严重制约了鲜枣产业的发展。另外,枣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增殖严重落后,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队伍尚未建立起来。采后增值尚不到30%,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产业需要政府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这样的宏观指导和科技支撑显然是不够的。

4.2市场开拓滞后产业发展

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

(1)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仅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10717万美元(而早在1996年就达到过12468万美元)。

(2)枣的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不足,消费者对枣产品及其食疗保健价值的了解也远未到位,没有充分调动起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3)品种更新速度慢、品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4)鲜枣周年供应和功能性枣食品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滞后于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发展。

4.3病害猖獗危及产业生存

枣产业的生存正面临枣疯病的毁灭性威胁。枣疯病俗称枣树的癌症。具有高致死、高传染特点。近年来,枣疯病每年导致3%~5%的枣树死亡,全国每年因之死树上千万株,许多枣园甚至著名枣区已因之被毁,经济和生态损失惨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年后很多枣区将不复存在或失去其经济和生态功能。能否及时有效的控制枣疯病,已成为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威胁。可喜的是。河北农业大学已培育出高抗枣疯病新品种,并研制出高效治疗药剂,但新技术推广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此外,枣树上的另外两种病害近年来也愈演愈烈,常导致大面积有产无收。一种是裂果,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开裂、浆烂,严重时失去经济利用价值;另一种是缩果病,表现为成熟期果实发生皱缩、凹陷、发苦,提前落果,因苦涩不堪食用,也无加工利用价值。目前,我国现有的枣树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裂果和缩果病。近年来。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受害程度越来越高,常导致整个产区甚至多个产区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年经济损失高达数亿至数十亿元。同时,还会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大幅波动。

5化险为夷的建议

针对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枣产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开拓市场是出路,做强企业是动力。改造农民是基础,完善政策是保障,先行科技是关键。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优化区域布局

大力提倡枣树生产向其优生区集中。其中:鲜食品种北上、南下即一方面向目前枣的分布北缘——冷凉地区(河北、北京、遼宁交界地带)进军,另一方面向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挺进(调节早晚供应期);制干品种向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部山区和北方的滨海盐碱区和河流故道沙荒区集中:加工、营销和研发向枣产业规模大且经济、技术和信息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集中。

5.2优化品种和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地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着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包括营销企业和中介机构),全力开拓国际市场。

5.3强化技术创新

(1)枣新品种选育(抗裂、抗病优良制干品种:中、早熟优良抗裂、抗病优良鲜食品种)选育和区域化试验,为品种更新换代和适地适栽奠定基础。

(2)优质鲜枣周年(亚周年)供应技术体系开发,为建设大规模的外向型鲜枣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3)绿色简化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发。确保外向型优质、安全枣产品基地建设。

(4)毁灭性重大病害高效治理新技术攻关(枣疯病、铁皮病、裂果),确保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5)枣果营养评价与功能性食品开发,推进枣产业深层增值。

(6)智能化枣产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大幅度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和普及范围。

5.4强化技术推广

树上品种调优。加快推广新选育优良品种,特别是利用新品种规模化高接改造传统品种。

树下生草养殖。推行树下生草(百脉根、扁径黄芪等)制度,提倡树下生态养殖(鸡、鸭、蚯蚓等)。

矮壮透光防病。推广矮化、控冠、透光技术(幼树矮化密植,成龄树落头、开心、拉枝、控冠改造),推行树干涂抹促花王、树上喷肥、树下有机肥等以替代传统的开甲和喷激素技术。

生物物理治虫。性诱集、黏虫胶、杀虫灯等物理杀虫新技术推广。枣疯病等综合治理技术(抗病品种、复合药品、专用药械)推广。

设施保鲜增值。示范推广可提前和延后成熟的鲜食品种设施栽培新技术,集科学采摘、长期贮藏、冷链运输和货架期保鲜于一体的鲜枣供应技术体系。

干制分级提质。人工干制、分级、免洗干枣生产技术。

精细加工增效。适口性好、优质、中低档、大宗新产品加工,营养、功能性高档产品。

智能信息务农。推广多媒体技术服务系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VCD),建立村村(重点村)通的网络智能专家服务系统。

内外开拓市场,提质增效富民。

5.5大幅度提高组织化程度

1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贫困地区近千万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正在蓬勃发展的千亿元大产业)。

2健全行业协会,包括整合(联合)全国性相关行业协会,在集中产枣区建立集生产、营销、科技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

3在政府、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枣产业的新机制。在技术层面上:

科技人员:研究真正解决问题的技术(实用、高效、简化、模块化、傻瓜化)。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研究开发并积极推广适合自己的技术。

企业:用好的技术增加经济效益,并担当起支持科技、帮助农民的职责。

篇5: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报告题目:

系别:

负 责 人:年级:

专业:

学号:班级:

电话:实践类别: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及问题调查机械工程系2012级工业设计123202740工业设计一班经济建设

实践报告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临了,上了大学的我们的觉悟终于有所提高,放假了不是安排去哪儿玩儿,而是开始盘算着打工挣钱。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说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就算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也像走马观花一样,匆匆结束,到头来收获的东西实在不敢恭维,这是很不明智的,也是在浪费时间,我相信我会做的比他们的好。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走向了社会,走向目前最火热的话题——房地产。房地产是一个热门行业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一个房地产行业可以带动周边很多个行业的发展,房地产工作于外界社会有着很密切、很广泛的联系,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它要求我与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交流。我在这主要学习了叙盘、接待客户、带客户看房、办交房手续等一系列流程,获益颇大。因此在这个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如此,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合作共事,如何提升自身修养,如何与不同的客户打交道。

刚一放暑假,我就有幸来到位于新乡市的河南宏岳建设有限公司实习。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事物,从没听说过的事情,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想必以后再遇到招聘单位的“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就能从容面对了。

我在实习公司获得的工作是在办公室,主要负责传真的收发工作,负责公司公文、信件、邮件、报刊杂志的分送,做好办公室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清洁卫生。管理好员工人事档案材料,建立完善员工档案的管理,接受其他临时工作。前期工作虽然很多,但都是很琐碎,让我对工作提不起热情,这和我预期的结果完全相反。公司的企业精神强调的就是务实,而我缺乏的正是这种精神,我没有从实际出发,总是过高的评价自己,轻视不起眼的工作,导致连一个小事都完成不了,而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即使是一个小事情也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否则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企业。接下来的任务,主要任务是协助其他的通水策划销售楼盘计划。简单的说就是提出可行性意见,说是简单,但是做起来就难了.这就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谈判技巧,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同时我觉得做这个工作。自由的工作环境是很重要的,有压力,但也有动力,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会促使更多交易的形成。总而言之,在公司实习的这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没有学到的东西,接触了很多新的人和事,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并且对一个新的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谈判技巧,感谢财富给了我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

本次实习是我大学生活重要的里程碑,其收获和意义可见一斑。首先,我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其次,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现在的企业营销,工作

生活有所了解,我对置业顾问的行程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此外,我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学长学姐,我们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因为我知道只有和他们深入接触你才会更加了解会计工作的实质、经验、方法。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谢河南宏岳建设有限公司给了我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能让我到社会上接触学校书本知识外的东西,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开拓眼界。感谢我所在部门的所有同事,是你们的帮助让我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掌握工作技能,感谢我们店长、行政助理以及尊敬的甄经理,是你们帮助我解决处理相关问题,包容我的错误,让我不断进步。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实习师傅,在实习期间指导我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我感谢在我有困难时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

篇6:中国高分子材料的产业现状

高分子材料具有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特点。使用量大市值全世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产量体积已经超过了钢铁材料的产量。应用面广是指应用范围广阔。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其中,在先进高分子材料中,《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及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

特种橡胶是指具有耐高温、耐油、耐臭氧、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特点的橡胶,常用的有硅橡胶、各种氟橡胶、聚硫橡胶、氯醇橡胶、丁腈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和丁基橡胶等,主要用于要求某种特性的特殊场合。

特种橡胶以其独特性能,在国防和汽车等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特种合成橡胶的基本现状是具有国外所有的品种,且大都是自行开发的,但大多数品种 在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牌号与性能上与国外品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能力和产量较低,有的品种目前甚至已经停产了.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性 能要求越来越高,特种橡胶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为特种橡胶制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1.丙烯酸酯橡胶

丙烯酸酯橡胶(ACM)以其优异的耐高温,耐油,耐候,耐臭氧,抗紫外线等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温,耐油环境中,成为“价格、性能”最适宜的高温耐油特种橡胶。特别适用于制造汽车曲轴前后油封,变速箱油封,气门杆油封,阀杆油封,汽缸垫及液压输油管等耐油制品,被称为“汽车胶”。丙烯酸酯橡胶根据其主要单体的不同可分为丙烯酸酯系(ACM)和乙烯---丙烯酸酯系(AEM)两大类,中国主要生产ACM系列。中国生产ACM主要以乳聚法为主,且主要是活性氯型ACM,主要产品有AR,BJ,JF,BA等系列。2.氯磺化聚乙烯橡胶

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是聚乙烯经氯化和氯磺化处理后制成的一种特种橡胶。其氯含量一般为23%-47%,硫含量为1%-2%。CSM以耐臭氧性优越,日光下色泽稳定性好而著称,具有良好的着色性,耐油,耐热,抗氧化性,耐候性,耐腐蚀性,阻燃性,耐磨性和热性,在电线电缆,防水卷材,汽车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CSM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溶液法和固相法两种,其中比较成熟和常用的工艺路线是溶液法。中国基本采用以四氯化碳为溶剂的传统溶液法。

此外,中国还有氯醇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特种橡胶制造工艺。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电性能、耐热性、耐磨性、耐化学性和尺寸稳定性等。工程塑料比金属材料轻,易成型加工,成型能耗少,可以代替某些金属做结构材料使用。近年来工程塑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建筑、办公设备等行业,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

目前,世界主要工程塑料生产商有拜尔公司、巴斯夫公司、杜邦公司、GE塑料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东丽公司、旭化成公司、帝斯曼公司和泰科纳(T i c o n a)公司等。工程塑料产业格局为行业巨头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中国工程塑料工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一些种类尤其是中高档产品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要进口原料,且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不足,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改性工程塑料。1.聚酰胺(PA)

聚酰胺俗称尼龙,PA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性、阻燃性和自润滑性,容易加工、摩擦系数低,特别适宜于玻璃纤维和其他材料填充增强改性等。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世界各国,PA的生产能力与产量都占工程塑料的第一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包装、机械、日用消费品等众多领域。我国生产的聚酰胺中,PA6约占60%,PA66约占40%。中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生产商除了朗盛、巴斯夫、帝斯曼等外资在华企业外,还有中平能化集团,其产能为12.5万t/a,位居亚洲前列。目前,国内尼龙树脂整体聚合能力为140万t/a,但真正用于工程塑料的专用尼龙树脂每年不超过15万t,缺口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自给量率能够提高到70%。2.聚碳酸酯(PC)

聚碳酸酯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好,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航空航天、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材、医疗保健等领域。

2012年我国聚碳酸酯消费量在120万t左右,年均消费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几年消费增长会在15%左右。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中国聚碳酸酯生产发展缓慢,2005-2012年净进口量占需求的比例在75%以上,而且国内生产商也主要是外资在华企业,其中日本帝人和德国拜耳2家企业的总产能占比达到95%。我国PC最大消费用户是电子电气工业,如电器仪表屏、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的配件等。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聚碳酸酯中空阳光板、隔音屏障、天棚的需求迅速增长。此外,光盘已成为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年均增长率超过40%。

材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材料需求量大。随着石油,钢铁,陶瓷等传统材料渐渐地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新型的材料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下一篇:人事旅游管理专业简历